古錢幣五十珍品|時期|圖片|十大真品

中華五千年歷史,各代君王行政,起起落落,爭奪王位,每位君王都要給自己的國家製造錢幣,作為買賣交易。今天呢?我們來講講古代錢幣五十珍品:

一. 橋足半釿布(戰國早期魏國)

橋足半釿布:古錢五十珍品之首,戰國時期鑄幣。鑄造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基本形製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二. 三孔布幣 (先秦)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徵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隻圓孔,故稱「三孔布」。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縣又出土一枚僅見的「宋子」,計約15種左右。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

三.博山刀(齊明刀)(燕國)

明刀是燕國最重要的法定貨幣,明刀鑄於燕國商品經濟最發達時期。總的發展趨勢是:刀的長度逐漸變短,刀身由寬逐漸變窄,刀身由圓折背逐漸變為方折背。 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 45~58%,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錢作坊的遺迹,除出土明刀外,還有不少的泥范,范為長方形,一范之上並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還發現有石質鑄范,可知當時鑄范質地不止一種,鑄地也不止燕下都一處。

四.晉陽匕 (戰國趙刀)

晉陽匕

晉陽匕,又稱圓首刀、直刀、趙刀。是戰國時期的鑄幣。

晉陽匕的形態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王化」、「城」等幾十種。

在戰國時期,刀幣在各國比較流行。約在公元前3世紀,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另說是魏國晉陽(今山西永濟虞鄉),所鑄的「晉化」、「晉陽化」、「晉陽新貨」刀幣。還有一種晉陽半特小直刀,通長僅有9--10厘米,不僅比「大刀」幣的長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無狐曲,所以,被稱為「晉陽小直刀」。

五.齊六字刀(齊造邦長法化)(戰國齊刀)

齊刀為齊國鑄造的貨幣,主要流通在齊國(今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

齊國在姜氏公室時代大約「刀」、「布」、「圜錢」都在民間流通過,現在還無法確知,與三晉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春秋末期,大夫田氏專權,大力推行刀幣,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滅姜氏而建立了齊國,其刀幣就逐漸成為齊國的法定貨幣。

齊刀背面文字紀數字的不多,絕大部分紀1個文字或紀兩個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單字,齊法化3字刀有紀「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見紀「大行」、「法甘」、「安邦」等雙字,所有齊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條橫紋和1個十字星紋,還有的刀幣背面只有符號,沒有文字,對這些背字和符號,讓人難以釋意。2010年10月15日《收藏拍賣導報》介紹了一枚銀質齊六字刀。下面是銀質即墨法化,185毫米60克。

六.東周、西周 (戰國圜錢)

戰國「東周」圜錢,直徑27mm,此泉為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嘉德08年秋拍出品,成交價61600元。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城。此城在洛陽之西,故稱其國為「西周」。西周君曾鑄造 「西周」圜錢,錢徑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地。鞏地在洛陽之東,遂稱「東周」。東周君亦鑄行「東周」圓孔圜錢,錢徑2.6厘米,重4至4.5克。舊譜曾收錄一種錢徑4.1厘米大的「東周」圜錢,此屬於大型者,均真。「西周」與「東周」圜錢當年鑄量不多,流傳至今已成珍稀泉品。-關漢亨著《中華珍泉追蹤錄》。

七.共屯赤金(戰國圜錢)

「共屯赤金」圜錢,現藏上海博物館。青銅質。形製為圜錢,圓穿,面有幣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戰國時期魏國境內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

八.壯泉四十(新莽)

壯泉四十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是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所鑄造的六泉之一。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所鑄造的六泉之一,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懸針篆。篆體泉字中豎斷為兩截,乃王莽泉之特點,按照新莽貨幣制度一枚「壯泉四十」可以換取40枚五銖錢。由於新莽貨幣制度在於利用虛值大錢快速搜刮民間財富,自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廢。「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九.國寶金匱 直萬(新莽)

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傳世僅兩枚。新莽「國寶金匱」錢傳世極少,向為泉界所珍視。關於「國寶金匱」錢之用途,歷來泉界爭論頗多,但其流傳、作偽及出處等事,卻鮮見提及。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新」鑄造錢幣,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厘米,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現今只有一枚完整錢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蹤。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真品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十.大泉五千(三國吳錢)

大泉五十,鑄行時間僅13年,但卻是王莽新朝通行貨幣中流通時間最長、鑄量最大的貨幣。此泉看似型制單一,但其版別多,內涵豐富,近年不斷有新品種面世,尤其是背有紋飾、吉語及動物圖案的版別。.

說明:三國時期東吳佔據江南,孫權建都於建業(今江蘇南京)。據史書記載,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始鑄貨幣,有大泉五千、大泉當千、大泉五百、大泉五十。零星發現的大泉貨幣中,以大泉當千、大泉五百較多,大泉五十、大泉五千極少見,都為三國東吳錢中名品,吳國錢幣整體字形灰暗,一般模糊,字淺,保存不易。本品大泉五十形制特殊,諸譜無載,首見。

三國。六朝鑄幣:東漢末年開始,社會動蕩加劇,經濟狀態和貨幣流通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在群雄割據的社會局面下,各個政權紛紛鑄造各種虛值貨幣對民間百姓進行經濟上的掠奪以支撐其軍事需要。這一時期鑄幣品種繁多,且均具有各個政權的文化特點,其中部分品種由於虛值過大或政權存在時間過短而沒有形成流通規模,可謂「胎死腹中」稱為今天的珍稀古泉。

十一.大夏真興(赫連勃勃)

大夏真興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十六國時期大夏赫連勃勃於真興元年(419年)鑄。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陝西立國稱「夏」,419年占長安後建元「真興」。「大夏真興」 錢或鑄於此時,形制有莽錢遺風,內外廓精好,徑2.3厘米,重約2.8克。錢文真書而見隸韻,「大」字從「太」。面文隸文,「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歷史上國號年號合璧,此為首例。

因鑄造精美,存世量極少,現在市價一般在20萬至140萬之間,2004年北京一家拍賣公司曾以165.7萬的高價成交。為錢幣之中的精品。

十二.永光 (南朝宋)

永光在中國歷史上被多個政權用作年號。永光還是人名,是清朝僧人。

西漢元帝劉奭的年號

永光(前43年~前39年)是西漢時期皇帝漢元帝劉奭(即劉爽,「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2個年號,共計5年。

紀年

永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公元 前43年 前42年 前41年 前40年 前39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永光胡夏赫連昌的年號承光的另一種寫法

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或作承陽、永光,是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赫連昌的年號,共計2年余。

《晉書》作承光。《魏書》和《太平御覽》作永光。甘肅出土的塔有「承陽二年歲在丙寅……」字樣。由於北涼曾奉夏正朔和丙寅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學者懷疑史籍記載承光為承陽之錯誤;即使承光沒有錯誤,北涼是用了同韻意義相近的陽字代替了光字。後來北涼奉北魏正朔時,遵照諧音,將「延和」和「太延」分別改作「緣禾」和「太緣」。

紀年

承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公元 425年 426年 427年 428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建弘(420年正月-428年五月):西秦政權乞伏熾磐年號

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北燕政權馮跋年號

玄始(412年十一月-428年十二月):北涼政權沮渠蒙遜年號

始光(424年正月-428年正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永光南朝宋武昌王劉渾的年號

永光(454年七月,或作元光、允光)是南朝宋領導武昌王劉渾的年號,共計1個月。

紀年

永光 元年

公元 454年

干支 甲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宋孝武帝劉駿的年號

承平(443年-460年):北涼政權沮渠無諱、沮渠安周年號

興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北魏政權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號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

永光(465年正月-八月)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共計8個月。

紀年

永光 元年

公元 465年

干支 乙巳

大事記

永光元年(465年)--鑄造有錢幣名「永光」,鑄量不多,存世極少,為我國國代錢幣大珍,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權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號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權受羅部真可汗郁久閭予成年號

錢幣: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十三.景和(南朝宋)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

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共計4個月。

紀年

景和 元年

公元 465年

干支 乙巳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權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號

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權受羅部真可汗郁久閭予成年號

十四.咸通玄寶 (唐錢存世極罕)

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直徑2.2厘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也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圖為咸通玄寶的三個版,市場上仿品很多,收藏者要注意甄別。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國家博物館有藏,絕珍,其中一品為新近窖藏發現,發現於四川新都。

十五.開平通寶、元寶(梁錢)

開平元寶,為五代十國時期梁太祖朱溫年號(公元907~911)鑄造的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開平為五代十國時期梁太祖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

右圖是2005年在寧夏吳忠出土的開平元寶。20克,直徑42毫米。

開平通寶錢據傳為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910年)所鑄造,但史書沒有記載。今天流於世上的開平通寶錢僅有大錢一種。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厘米,重量不能測定。(宏源閣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開平通寶」生坑有紅綠銹,而「開平元寶」熟坑無銹。「開平通寶」一般被認作為真品,

而「開平元寶」之證偽尚待考證。

右圖是2006年在寧夏吳忠出土的開平通寶。重10克,34豪米直徑。

開平通寶錢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厘米,重量不能測定。鑄造的「開平通寶」四個字,以隸書書寫,從上往右旋讀。這種鑄造的錢世上流傳極少,世上流傳的小平的「開平通寶」為「開元通寶」挖補以後改刻所成,還有一種被稱為「當十開平元寶」的,經鑒定為贗品。

十六.天成元寶(五代後唐)

天成元寶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間的貨幣。「天成元寶」的天成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天成元寶」因所出甚少,可謂五代錢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場價格在235萬元左右。

十七.永平元寶(前蜀存世極罕)五代十國

永平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公元911~915)鑄造。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十八.天德重寶、通寶(背殷)(五代十國南閩)

「天德重寶」背「殷」錢也分銅鐵兩種,其中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惜拓圖已殘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鑄造時間:公元943年

類 型: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

性 質:被評為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公元943年,王審知第三子王延政殺兄自立,稱帝於建州,改國號為殷,建元天德,共歷2年,鑄造有「天德通寶」和「天德重寶」背「殷」錢。根據文獻記載,「天德通寶」有銅鐵兩種,但銅錢僅見數枚,鐵錢有折拾型大錢留世。「天德重寶」背「殷」錢也分銅鐵兩種,其中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惜拓圖已殘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天德重寶存世罕見,被評為古錢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極美品,既可欣賞,又可辨偽存真 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寶背殷,成交價格25.3萬元

十九.天策府寶(鎏金 )(五代十國楚錢)

鎏金「天策府寶」是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於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所鑄。馬殷曾受後梁太祖冊封為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為紀念此事鑄天策府寶。現存「天策府寶」銅錢流傳極少,鎏金者更是鳳毛麟角,傳世者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特徵:正面環讀「天策符寶」,背穿上有「天」,面背有內外郭。徑4.3厘米,重36.6克。

簡介: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封馬殷為楚王,開天策府。乾化元年(911年),馬殷開鑄天策府寶錢。

現存「天策府寶」銅錢流傳極少,為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銅鑄天策府寶為泉界大名譽品之一。存世40餘枚中,5枚鎏金、1枚鎏銀、1枚背有龍鳳者,其餘為子錢和母錢。多數子錢直徑約3.8厘米,重33克。

天策府寶子錢

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質地,邊廓堅挺,厚重,文字端莊秀麗,鑄量少,其中銅錢鎏金者極罕見。舊譜傳有鉛質大錢。

二十. 乾封泉寶(五代楚)背天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該錢之所以鑄時僅八個月,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面文「乾封泉寶」,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書體有楷書、隸書等。

乾封泉寶,唐代:高宗乾封元年鑄,以一當開元通寶錢十。錢體略大於開元錢,徑2.5厘米,重3.3----3.5克,因鑄期短,傳世少,出土多在陝西境內。出土品,銅質發白。市面上常見多為贗品。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新唐書·食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圖為一枚從一唐代錢幣窖藏中尋得的「乾封泉寶」錢,此錢鑄制精美,字口深峻,錢身硬綠銹,徑2.5厘米,穿寬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二十一.廣政通寶 (後蜀)

廣政通寶,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元年(公元938年)鑄行。 分銅錢、鐵錢兩種。銅錢面文廣政通寶,直讀,八分隸書體。 錢背多光素無文。 廣政廿五年(公元962年)始鑄鐵錢。 廣政通寶鐵錢形制大小與銅錢相同,當時十枚鐵錢值四枚銅錢,與廣政通寶銅錢並行流通。 北宋滅蜀(公元965年)後,蜀地專用鐵錢,直至南宋。近年先後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發現廣政通寶小平鐵錢實物,出量稀少。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年間(公元938~965)鑄造,版式為小平錢。銅、鐵、鉛錢並行,存世皆罕。銅錢尤其罕見,為古錢之大珍。徑九分,重三銖,字八分書。銅質渾厚。

廣政通寶銅錢早年被評為古錢五十名珍之一,今已不甚難見,目前市場價格在2萬元左右,鐵錢、鉛錢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

二十二. 大蜀通寶 (後蜀)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明德年間(公元934~937)鑄,「大蜀」為國號,小平錢,存世罕見。歷史事故的多發區。歷來就為兵家長爭之地。其鑄幣可追溯的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也有鑄幣,漢到三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期鑄幣更是不斷。尤以唐末五代時,天下大亂,軍政割地而居,各自鑄幣,今考之極其繁複,銅、鐵、鉛質參差不齊。這時蜀地鑄幣以「大蜀通寶」為代表。宋時,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順義軍鑄應運元寶、應感通寶。

據資料記載:五代十國時期時局混亂,錢幣種類多而亂。《古錢大辭典》中認為,「大蜀通寶」為五代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所鑄。《歷代古錢圖說》中標明民國時期曾有3枚「大蜀通寶」現世,分別被3名古幣專家收藏,後3人過世,古幣下落不明。經查閱,「大蜀通寶」位列「中國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

二十三. 保大元寶(背天)(南唐)

五代十國古錢幣。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極為珍罕。南唐保大元寶背天,折五型直徑33mm,折拾型直徑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樸拙與楚錢風範極類,應為馬希萼奉南唐為正朔時所鑄,故面文用南唐年號,背文則保留了楚鑄舊制。

面文「保大元寶」楷書,形製為折五大小,直徑33毫米。也有折拾型保大元寶背天面世,錢的直徑45毫米,書法猶如放大版的折五型,當屬試鑄。有極高收藏和研究價值。用南唐年號,背「天」,保留了楚鑄舊制。

保大元寶錢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樸拙,存世罕見,被評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秋季拍賣會拍出一枚,成交價格為78.4萬元。

二十四. 永通泉貨(真隸)(南唐)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現所見有隸篆兩種書體。 篆書的直徑為3.2厘米,重7.3克;隸書的直徑3.8厘米,重15克。錢面文永通泉貨,直讀;永字由二水組成,又稱二水「汞」。 錢背多光素無文。 錢體較大,以一當十,與唐國通寶等錢並行。 錢質為紅銅。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銅錢存世極罕,如今難得一見。另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只有隸書,存世量較少。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貨 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

二十五.大齊通寶 (南唐)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二十六.乾亨通寶、重寶 (五代十國南漢)

中國古代貨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 年號有:乾亨 大有 白龍

鑄造錢幣有:乾亨通寶;乾亨重寶;大有元寶;白龍通寶。

其中大有元寶;白龍通寶當時鑄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現能知道的最多不過10枚!

遼代乾亨通寶:據《遼史。食貨志》記載:「景宗以舊錢不足於用,始鑄乾亨新錢,錢用流布。」遼景宗為耶律賢。

二十七.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五代十國)

永安一十,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時期燕國劉守光所鑄,時當公元911-913年。分銅、鐵二種,隸書對讀。銅錢極少而鐵錢較多。「永安一十」與其它四字錢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後上下。以一當它錢十。同時鑄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種銅、鐵錢。錢文位置與「永安一十」同。

在今北京地區出土。不見史書記載。過去有人以為「永安」是年號,疑為西夏錢。後根據文字、製作和出土地點,確定為幽州(治今北京)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國號燕,年號應天,911-913年在位)所鑄。

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 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獨特,是中國古代錢幣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順序念的錢幣。劉氏父子另鑄造有「永安一千」,「飛龍進寶」,「千秋萬歲」等稀有錢幣。這枚錢幣是水中撈起,26毫米,8克。永安一十系永安系列錢幣中最為稀見的品種,銅、鐵均罕,「永安」二字位置也與其他幾種不同,國內無上拍記錄。

二十八.建國通寶(北宋)

建國通寶(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宋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年號,建國通寶僅有篆,楷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

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北宋宋徽宗趙佶有 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純金《建國通寶》有篆書,楷書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期間還鑄有篆書體「靖國通寶」與楷書體「靖國元寶」小平錢,而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

二十九.聖宋通寶 (北宋)

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公元1101年)至崇寧(公元1106年)期間鑄,非年號錢,有數種版式,均罕見。 聖宋通寶分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當伍」和折二型背「當五」三種,應為試鑄性質,存世極稀,居中國古錢珍品之列,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聖宋通寶,直徑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錢幣聖宋通寶 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迹,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厘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三十.靖康通寶、元寶(北宋)

靖康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是北宋宋欽宗時期鑄造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靖康通寶幣質為銅、鐵、銀。靖康通寶折三篆書大錢,直徑31.5毫米,重7克。

由於北宋的滅亡,以靖康年號鑄造的貨幣發行量極少,不論從傳世和出土來看其數量極為罕見。靖康通寶是藏家尋覓的稀有幣種。

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錢文有篆書,真書和隸書三書體。元寶篆隸成對,通寶篆真成對。書體蒼勁善變,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鐵錢屬於正式鑄行,其餘皆稀罕品。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

靖康通寶與靖康元寶是北宋靖康年號錢,北方的女真族滅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欽宗)二位皇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權,年號為(金)。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豪言壯語,來抒發愛國情懷。贏取二帝,重整山河,驅除韃虜,還我靖康恥,與霸佔北方領土的女真族政權進行了多年的征戰。

三十一.應運元寶(北宋李順起義軍錢)

應運元寶,中國古代銅鑄幣。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順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年號應運,鑄行「應運元寶」和「應運通寶」。 為歷代農民起義軍鑄幣中最早的年號錢。小平光背,隸書旋讀,有銅、鐵二種。世極罕見。

北宋淳化年間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李順為首在青城起義,得成都,所建大蜀國,應運元年(公元994年)鑄於成都。鑄量極少,中國古泉一百名珍之一。又列50名珍之一。

三十二. 應感通寶(北宋李順起義軍錢)

應感通寶,北宋淳化年間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順所鑄。小平、光背、隸書旋讀,銅、鐵二種,隸書,旋讀,徑2.3厘米 。[1]

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北宋建立後,由於連年的戰爭,國防開支大增,統治者在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的同時,加大了對平民百姓的盤剝與壓榨,使人民群眾飽受苦難。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終於引發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順為首的起義隊伍最為強大,提出了「均貧富」、「反豪強」的政治口號,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因此起義隊伍迅速壯大,人數達數十萬之眾,形成與官府鬥爭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順率兵攻克成都稱蜀王,建號「應運」,創建了政權,隨之設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並果斷推行了一系列創新的法規和制度,得到廣大貧苦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為了促使農民政權管轄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於民間物資交換流通,便設爐鼓鑄了自己銅錢。

三十三. 建炎元寶(南宋)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南宋高宗趙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作為宋室唯一趙姓傳人,趙構高宗立年號「建炎」作為南宋第一個年號,所謂「建」:建立,所謂「炎」:權威,自是這位曾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滿目瘡痍、山河破碎的國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權威,似乎滿含復興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間,趙構高宗一直是疲於奔命、忙於逃亡,還不斷罷黜主戰派大臣,一味地策劃向金虜求和,並未建立起統帥全民全軍抵抗外族入侵的權威,只留下了「泥馬渡康王」的滑稽戲。不過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的鑄造發行卻可以說高宗登基後表現其繼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證,更給後來的錢幣愛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聯想。

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的鑄造發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鑄,完全與趙氏乃祖北宋鑄錢格局一脈相承,實行對錢制度,以建炎通寶為例,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銅、鐵錢,錢文為篆、楷二體,均為對錢,鑄量較大,版別也複雜,建炎通寶折二錢,為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錢幣,版別有篆楷書、大小字、點建版、省寶版等多種;另小平與折三錢數量相對少一些,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當時錢幣流通結構是以折二為主的。建炎重寶、建炎元寶均不多見,尤其建炎元寶鑄量極少,價格昂貴。

三十四.大宋通寶(當十)(南宋)

大宋通寶當十大錢為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七月後所鑄。當時行「大宋元寶」錢,而「大宋通寶」只有鐵質小平錢。銅質者僅見背「當拾」大錢一種。製作精整,傳世絕少。「當拾」大錢徑一寸六分(5.2厘米),重30至35克不等。錢文楷書直讀,書法秀麗,拾字從入,是其特徵。據云出自宋代大書法家蔡京手筆。按錢文字形又分為瘦書小字及筆劃粗壯的大字兩種,其中以瘦書者為佳。當拾大錢鑄於西川地區,與嘉定折十同監。鑄量究竟有多少,則無從查考。流傳至今已成為世上罕見的錢幣珍品。

李佐賢有文字記述:「大錢背文當十,《宋史》不載,為呂堯仙所得,宋錢之罕見者」(見《古泉匯》利十四) 19世紀30年代,著名古泉家劉燕庭先生獲悉瞿木夫先生藏有1枚當拾大錢時,稱讚是絕無僅有之品。瞿木夫(1769-1844),字萇生,江蘇嘉定人,曾集藏古泉2,000餘品。當時劉氏曾去函乞一墨拓,可惜未能如願。十餘年後,1847年劉氏在呂ㄞ孫先生處才看到1枚大宋當拾大錢(呂ㄞ孫字堯仙,道光丙申進士,官拜福建巡撫,愛好收藏古鏡古錢古磚等文物)。劉氏以為呂氏所藏當拾大錢系瞿木夫之舊藏。古泉家翁樹培先生在他的《古泉匯考》中指出:「堯仙所得,非萇生所藏者,以拓本對勘知之。」瞿氏之大錢一說於道光十一年(1831)以轉歸他人收藏,其後不知蹤跡。呂氏之大宋當拾錢經過多年輾轉流傳後,已歸藏泉家李蔭軒先生所有。李氏曾有文字記述「大宋通寶當拾大錢,惟呂ㄞ孫先生藏有一枚,近時稍聞二三藏家有之,然南北合計不出十品,幣齋所有者為呂氏舊藏。」 除上述二泉外,據所收集到的資料,迄今存世尚有十餘品大宋當拾大錢。 -關漢亨《中華珍泉追蹤錄》。

三十五.臨安府銅製錢牌(南宋)

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准貳佰文省」長6.2厘米、寬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厘米、寬2.3厘米,大型的長7.9厘米、寬2.7厘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由於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歷來被古錢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看好,因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 而後人仿作贗品較多。所以,收集時要注意識別。贗品與真品的主要區別是:贗品有翻鑄的痕迹,比真品略小,略厚,略重;字深,但模糊;字脊不平,中間突起;斑銹浮泛,露有新銅等等。只要仔細辨別,還是可以分清的。

三十六.天顯通寶(遼國)

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年間(927-936年)鑄。「天顯通寶」四字隸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2.7克。此錢製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傳世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駱氏曾於大房山獲得一枚,經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葯雨、馬定祥諸氏審定為真品無疑,惜於抗戰後期輾轉落日本人之手。天顯珍品有待新的發現。世存一種仿製品出於清末,錢體較厚,字體呆板,無綉或銹色浮泛,鑒別時應加註意。(《中國歷代貨幣》)。

天顯通寶是遼代天顯年間(926-938)所鑄的年號錢。因為在天顯年間遼代有三個人使用這個年號,致使天顯通寶的鑄主成了遼代第一疑案。此外,使用同一年號的三個人,即:遼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八個月;應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十六個月;遼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十一年。按契丹朝慣例,稱制即要鑄造顯示稱制者權柄象徵的國之重寶-錢幣。那麼,使用同一年號的這三個均稱制者是否都鑄造了自己的天顯通寶?如果鑄了,它們都是什麼樣?三種有區別應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就以存世實物(需要聲明的是:這些錢我大部分見的照片、拓片,沒見過實物,更沒上過手,所以對它們的真假我不予置評,此處僅遵重所有者認定的真錢意見,並據此推出我的看法。看法有錯,與錢無干。錢物如假,與看法無干。)探索解開這些謎團的路徑,同時欣賞這些天顯通寶錢多彩多姿的身影。

三十七.應歷通寶 (遼國)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應歷通寶系遼穆宗耶律縖應歷年間(951-968年)所鑄。「應歷通寶」四字楷、隸相雜,文字朴茂,單點通,其中「歷」字省略厂部的左筆,借用內穿右廓,與「天祿通寶」的書法特徵如出一轍,明顯見遼錢風韻。此錢多出自遼東地區,今所見五枚「應歷通寶」錢拓本,面文大小各異,說明並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種遼錢十分罕見,誠如戴志強先生所言;「應歷通寶、寶寧通寶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無需贅言。」

三十八.保寧通寶 (遼國)

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目前,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三十九.貞觀寶錢(西夏文)

西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製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目前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價格為11萬元。

四十.皇統元寶 (金代)

皇統元寶屬於金代錢幣,它的書法體系是篆書。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四十一.元德重寶、通寶(楷書)(西夏)

元德重寶是中國古錢幣大名譽品之一,中國古錢幣五十名珍之一,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漢文錢,有楷書,隸書,行書三種錢文。其直徑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間。隸書品也不多見,尤其楷書、行書品極其難得。請大家欣賞上海博物館藏品真書體元德通寶小平錢,直徑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傳世極罕。另鑄有「元德重寶」錢。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元德重寶直徑一般為2.7厘米,中間方孔邊長為0.5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西夏的元德重寶方葯雨舊藏一枚已歸中國歷史博物館.1982年前後,甘肅發現元德重寶一枚,錢身有裂痕,今在天水,這兩枚都是折二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寶楷書小平似為一人所書,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寶,沈子槎舊藏. 元德重寶入選「古泉五十名珍」。

元德重寶古詩文欣賞:詠西夏史.西夏錢幣詩詞.清平樂.夢元德重寶.元德重寶,夢中幾番見。輕拿手中細細看,感覺真真切切。醒後方知是夢,回味卻甜心頭。明知不可強求,笑我一片痴情。

四十二.崇慶元寶、通寶 (金國)

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

有「崇慶元寶」、「崇慶通寶」兩種。近年發現元寶錢為楷書與篆書對錢,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幾種。舊譜載有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在3.3--3.6厘米之間),近年折拾型大錢也面世幾枚。銀錢也發現不多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目前全國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幾個版別。

民國泉家著書稱: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然 時過境遷,隨著全國性的泉藏熱,昔日泉譜已付笑談 。

四十三.至寧元寶(金國)

至寧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至寧元寶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經泉家審定為偽作。折五錢形制大小及文字風格與崇寧通寶雷同,文字遒勁,製作精好,唯銅色紅紫有異。前泉家多人疑為崇寧通寶改刻,古錢學家鄭家相氏以為決非贗品,並以崇慶元寶折五錢與之相互印證。

上圖是2004年甘肅省平涼市出土的窖藏錢幣至寧元寶,34毫米,重11克。銅色紫紅。背面有明顯的壓痕。

至寧元寶為民國名家方葯雨舊藏,至今仍為孤品,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十四.貞佑通寶、元寶(金國)

貞佑元寶是金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發行的錢幣,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至今只在海外發現一枚,仍是孤品。貞佑元寶特徵,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貞佑元寶 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貞佑歷史

貞佑元寶是金宣宗(1213-1214年)年間鑄,至今還是孤品,它的發現卻富有傳奇性:發現於印尼巴厘島.它的發現者是日籍華人平島春水先生,平島原名鄭添旺,祖籍台灣省台中市,經營集幣多年.大約在二十多年前,他聽說在巴厘島上發現大量中國古泉,於是出資購下十餘噸,在當地培訓6人,專門檢選古泉異品,"貞佑元寶"即在其中.津門咸豐大泉室齊宗佑先生,近年曾到日本東京訪泉,曾目驗了這枚貞佑錢,錢文楷書秀美,與常見的金正隆、大定的規制極相似.齊先生認為此錢曾長期流通過,估計是早年流徙東南亞的華人帶去的.此其貞佑錢存世之一.

貞佑元寶壹拾貫紙幣銅版

在1958年以前,我曾與古泉收藏家羅伯昭先生有過通信.羅伯昭,字沐園,四川籍,是上海泉幣學社副社長,他曾寄我金貞佑三年(1215)五地通用的壹拾貫紙幣銅版的拓本(銅鈔版原物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貞佑通寶"(圖2,對讀)的拓本.他的這枚泉得自開封李峻岭處,羅獲此泉,萬分驚喜,因賦詩一首:"隆定遺風自一家,簪花格子玉無瑕,無情最是西安使,忍與將軍貫作甲."貞佑三年五月廢銅錢而行紙鈔,西安節度使烏林達·與說:"懷州(今洛陽以北)舊鑄錢鉅萬,今既無用,願貫為甲,以給戰士."(<食貨志>)羅先生在詩中對金代鑄錢的精美加以讚頌,而對烏林達·與毀錢改作盔甲感到痛惜.此其貞佑錢存世之二.

貞佑元寶貞佑通寶

宣宗貞佑錢舊譜所遺,自清李竹朋<古泉匯>出,才知有一枚"貞佑通寶"折二(圖3,對讀)的存在.李竹朋故後,藏泉散出,後由寓居津門的羅振玉所得,後又由方葯雨選出數品,貞佑折二錢就是其中之一.方獲此珍泉,吟詩一首:"鼓鑄未聞泰和後,證諸貞佑豈其然,但憑文字論時代,不信哀宗尚有錢."貞佑錢的出現,說明泰和以後還鑄錢,但宣宗以後的哀宗時代,通用的也是紙鈔,就不可能有泉了.傳世的"天興通寶"、"天興寶會"等泉皆屬臆造,或是紙鈔名稱.此其貞佑錢存世之三.

如上3枚貞佑錢,一元寶,一通寶,一通寶折二,或是流失海外,或是傳世絕少,或是孤品.當今貞佑錢偽品比比皆是,做偽者找不到原泉翻鑄,製作粗劣,錢文書體大為減色,一望而知是假泉.

四十五.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

大朝通寶,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

「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源自鐵木真衷心傾慕大朝通寶銀質 的契丹太祖阿保機所建的契丹汗國的國號「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機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間,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偉大的傳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當作薩滿教最高大神太陽神所祭奠的神話人物。這種景仰和崇拜,從元纂編的《遼史太祖本紀》可清晰地得到印證。《遼史太祖本紀》實際上就是天帝之子阿保機,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與各種邪惡勢力戰鬥,並取得勝利,最後成神升天的故事。阿保機化家為國、化祖為神,先統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張深深地影響著成吉思汗。他決心完成阿保機未竟的統一環宇的宏願,為表示他對阿寶機的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國之時,他把國號定為「大朝」,把阿保機契丹汗國的國號「天朝」去掉天頂一橫以示尊重。大朝鑄造了大朝通寶、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的國號錢。

大朝通寶有銀、銅兩種,銅比銀少,但兩種數量都不多。鑄期應是在元朝初期大朝通寶。統一中國以前,面文正楷對讀,書法渾厚雄健,背面有的有印文,但不知是何意,鑄工甚差。大朝通寶銅鑄小平錢。直徑20毫米,厚1.4毫米,穿5毫米,光背。

四十六. 中統元寶 (元朝)

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四十七.大元國寶 (元朝)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該圖是蒙古國祭祠人員從蒙古國來到寧夏開城遺留的。包漿熟舊。開城有忽必列的行宮。42毫米,22克重。1953年開始到1970年,蒙古國成吉思汗的後裔每年來寧夏固原市開城成吉思汗行宮祭祠。2005年,寧夏考古隊在開城發現大規模皇宮遺址。

四十八.至正權鈔(至正之寶元朝)

至正之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造時間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市麵價值超過百萬。

四十九.天啟通寶(徐)(篆)(明代)

天啟通寶是明朝是朱元璋時與嘉靖元年開始鑄造的銅錢,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錢幣之一。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年始鑄,天啟通寶錢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複雜,品類甚多。明熹宗,天啟元年八月補鑄完其父年號錢「泰昌通寶」,隨即開鑄天啟通寶。

不少錢幣收藏愛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啟通寶」錢,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啟通寶」錢。元至正十一年徐壽輝起義,攻佔蘄水,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1356年,徐壽輝遷都漢陽(今湖北武漢),1358年,改年號為天啟,鑄「天啟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折三,面文楷書(折二又有見篆書者)書體端正,由於天啟作為年號的時間很短,鑄錢不多,保存下來的更少,屬珍罕名譽品之一。為了區別這兩種「天啟通寶」,錢幣界就將其分別稱為徐天啟和明天啟。

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元天啟錢「天」字飽滿有力,尤其一捺,剛勁有力,非大手筆不能為之;「啟」字繁體結構中的「戶」字,非常特別為橫戶;「通」字和「寶」字有瘦金體風味,顯然受宋錢「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影響較大。明「天啟通寶」錢「啟」字左上部的「戶」字,其上不是點,而是一橫,與下部「屍」字不相連,而元「天啟」的「啟」字上的「屍」字上方一橫是連接的,二者有明顯不同。這是鑒別明「天啟通寶」和元「天啟通寶」錢最明顯的特徵。

五十.天國通寶 (太平天國)

天國通寶是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權所發行的貨幣。

太平天國(其中「國」原作「國」,「天」字的兩橫上長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所建立的政權,前身為1843年創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佔領長江中下游地區。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4年。太平軍在全盛時期的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有人估計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約兩千萬人喪生。現代有人估計1850年的中國人口大約有4.1億人,經過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捻軍及回族等起事後,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約3.5億人。天國通寶錢是太平天國早期鑄造的錢幣,數日以後以太平天國聖寶取代,所以,天國通寶極為珍貴。

好了,以上是小編總結的歷代錢幣五十珍品,快看看你手上有沒有吧,這些錢幣都是非常值錢的哦。


推薦閱讀:

江蘇十大怪菜:蛆蟲知了毛雞蛋 實在重口味
美爆了!原來煙台也是花海!煙台十大花海你知道在哪裡嗎?
中國十大「打星」排名 成龍墊底?
男人不幸福的十大根源
十大「謀女郎」今昔對比

TAG:圖片 | 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