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透視」之二:手錶業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本文是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日內瓦首席記者的段秀傑為FT中文網撰寫的「瑞士透視」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接連有幾位地方官員因其對瑞士高檔手錶的偏愛而被網友揪住,並在隨之而來的調查中落馬。在反腐風暴席捲的當下,敢於將自己的瑞士名表示人已被春晚相聲調侃成「勇氣」的代名詞。坊間更有段子稱:官員要麼不戴錶,要戴就戴卡西歐。瑞士表似乎已成為官員的剋星和不祥之物。不久前,新華社接連發表幾篇駐瑞記者對瑞士手錶的調查類文章,稱中國消費者錢多人傻,被商家忽悠,存在不良消費習慣。一時間,瑞士手錶在中國消費者中的形象變得複雜起來。瑞士手錶為何能獨霸天下?其身價到底值多少錢?看來下面這些文字,解答了這兩個問題,也許瑞士手錶的形象就會清晰起來。
瑞士人性格保守低調,不輕易表達自己的喜好。然而,以瑞士手錶為代表的「瑞士製造」,卻承載了瑞士人的集體榮譽感。每每說到瑞士手錶的品質,瑞士人似乎總是覺得有責任向我這樣的外國人做出承諾似的,讚譽有加。有一次,我同一位嫁到瑞士、在那裡生活十餘年的女性朋友去游泳,我驚訝地發現,她手腕上的歐米茄星座系列手錶伴隨她在泳池裡呆了一個多小時。問及原因,她一本正經地回答我:沒關係的,這個手錶有防水功能。
我也有一塊相同的手錶,也知道它的防水功能,卻從未想過將它帶到泳池裡。我意識到,瑞士人對自己的產品質量不只是口頭上讚賞,而是有一種超常的信賴感,彷彿宗教情結一般。我的這位朋友顯然也是受到瑞士人影響,對手錶的質量深信不疑。
然而,被稱作「國家名片」的瑞士手錶竟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態產品,這一點恐怕許多人都想不到。瑞士是個多山的國家,七山二水一分田,資源貧乏,歷史上是個以農牧業為主的窮國。惡劣的生存環境讓瑞士人有著強烈的求生意願,抓住一切機會發展自己。正是有了這樣的環境,作為泊來品的手錶在瑞士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於瑞士手錶的起源,有一個比較通行的版本:16世紀末,法國的宗教鬥爭導致了一場大屠殺,追隨加爾文的胡格諾派教徒紛紛逃到只有一山之隔(汝拉山脈)的瑞士,帶來了製造鐘錶的技術。這種法國技藝和當地的金銀首飾業相結合,就出現了瑞士的製表業。它從靠近法國的日內瓦向外擴散,主要是沿汝拉山脈一線向東北蔓延,一直到東北面的沙夫豪森,這個狹長的地帶被稱做「手錶谷」。
幾年前,記者曾來到處於手錶谷中間地帶的拉紹德封小鎮採訪位於城中心的世界上最大的鐘錶博物館,拉紹德封因其在瑞士手錶業中的卓越地位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這裡,我聽到了關於瑞士手錶起源與標準版本略有不同的說法。
據說,300多年前,拉紹德封當地的一個馬販子賺了錢,從歐洲的大都市倫敦買回了一塊時髦的奢侈品手錶。而沒多久,手錶出了問題,馬販子便找當地的能工巧匠達尼爾試試運氣。從沒見過手錶的達尼爾不僅把表修好,還把手錶內部的機械原理徹底搞清楚了,他甚至用自製工具造了一塊手錶。從此,鐘錶的手工作坊在當地興起。而幾年後,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許多法國的新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越過汝拉山來到海拔1000多米的拉紹德封。因為當時的宗教領袖禁止工匠造十字架、聖餐杯等宗教用品,也不允許做首飾。而逃到這裡的很多人都是身懷絕技的工匠,他們在拉紹德封的手錶業中得到了用武之地。據說,當時冬天大雪封山,以家庭為單位的鐘錶作坊便開始利用各自的奇思妙想和高超技藝,製造出各式各樣的鐘錶,春暖花開時便下山到巴黎、倫敦等地將鐘錶賣掉,幾塊手錶就可以支撐一個家庭一年的生活。數百年的發展和傳承,拉紹德封的手錶工業不斷興盛,成為瑞士鐘錶業的中心。
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中世紀殘酷的宗教鬥爭的傾軋和清洗造就了近一百多年來令瑞士人最為驕傲的手錶業。瑞士手錶業從家庭手工作坊發展成現代產業,得益於在工業革命時期,瑞士人發明了腕錶機芯,以家庭傳承為主要特徵的老字號製表大師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核心技術和品牌最終成就了瑞士手錶的霸業。
如果你有機會參觀位於日內瓦老城的百達翡麗鐘錶博物館,就會明白:手錶在誕生之初,完全是頂端奢侈品身份,與平民百姓無法發生任何聯繫。博物館陳列的百達翡麗早期產品,基本上都是為了歐洲幾個大的王朝的皇室服務的。訂製的鐘錶不是為了新帝登基、皇后生日、公主出嫁,就是為了某個貴族授勛這樣盛大的事件。手錶進入到殷實的平民家庭,應該是19世紀初的事情。在突破製造「平衡」彈簧技術難關,解決了不平衡導致的計時精度不準的問題後,瑞士工匠發明並製造出具有現代高科技特徵的新一化腕錶機芯,成為機械錶主要的核心部件,並能夠適應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在工業化生產的同時,品牌也應運而生。
鼎鼎大名的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伯爵、積家、勞力士、歐米茄等品牌基本都誕生在18至19世紀這一百多年時間裡。這些製表大師得以確立江湖地位,絕非浪得虛名。除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型設計外,機械錶內部的技術也達到頂峰。時至今日,瑞士手錶中除了運用電子技術外,機械部分仍然是延用當年的技術,沒有新的突破。這其中最讓業界人士津津樂道的就是陀飛輪技術,這個1795年由路易。寶璣發明的技術,其精密複雜程度,讓人難以置信。陀飛輪技術原理是:當鐘錶在垂直位置時可以補償地心引力的作用,從而讓手錶走時更準確。換句話說,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會在每一下擺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導致走時不準。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周的籠框上,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就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並能夠互補誤差。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想想看,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而且極為小巧的陀飛輪競然由72個精細部件組成,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製作,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憑藉這個技術和品牌,一塊雙陀飛輪瑞士名牌手錶的市場價格基本都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
作為支柱產業的百年間,瑞士形成了深厚的鐘錶文化和完備的鐘錶人才培養機制。在瑞士手錶谷的城市中,基本都有一、二家鐘錶學校,這些學校都是從剛剛完成義務教育的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鐘錶學校類似於職業學校或中專。在職業學校中學到的除鐘錶製造基礎理論外,多以動手的實用技術為主,三年畢業,學生直接進入到製表廠當生產工人,或到城市中的手錶售後服務中心做手錶修理。如果不想從事這兩項工作,還有一個選擇,就是繼續讀書,成為鐘錶設計研發的高端人才。在瑞士的納沙泰爾有一所培養鐘錶設計人員的大學,學制有三年本科,還有五年連讀的碩士學位。為了確保瑞士鐘錶業人才的長盛不衰,瑞士各州的教育部門都對鐘錶學校有比較高的補貼,以保證這些鐘錶學校的學費不比一般職業學校的學費高太多而將一些熱愛鐘錶的學生擋在門外。
我曾兩次探訪過日內瓦一家著名的鐘錶學校,這所學校以教學質量高、畢業生皆能進入到勞力士等名牌錶廠工作而受到學生追捧。第一次是學校的招生動員會。當時離畢業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學校組織的招生說明會吸引了眾多家長帶著學生一起參加,家長不停發問,對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方向細節都一一核實。據學校工作人員介紹,這所學校每年招生都通過兩次自主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招生比例差不多是五選一,是所有學校最難考的。暑假後,我再次造訪這所學校,在看起來很像是微型生產車間的教室中看到了當年的新生。令我吃驚的是,所有新生是清一色的男生,真想像不出這些青春期的男孩子如何能耐得住性子在手錶的微型世界中找到樂趣的。
據統計,目前瑞士手錶約有200多個品牌,每年產量約3000萬枚,95%供出口,出口表的平均價格為650瑞郎(約為4200元),出口額為200億瑞郎(1300億元)。瑞士手錶佔據全球中高端手錶市場的份額達到90%。放眼望去,佔據全球市場份額如此之高、具有絕對壟斷地位的產品,除瑞士手錶外,恐怕再不容易找到。用鐘錶文化、品牌、人才這些因素來解釋瑞士手錶成就霸業的原因還不夠,在我看來,制定行業標準和引領流行趨勢更是瑞士手錶業的制勝法寶。
見過瑞士手錶的人都會發現,在錶盤的下方,有一個很小字型大小的標註SWISS MADE(瑞士製造)。對於是否可以標註瑞士製造,瑞士行業組織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制定了明確的標準。第一,該手錶的全部價值的80%(機械錶)或60%(石英電子錶)在瑞士境內產生,第二,手錶機芯的80%(機械錶)或60%(電子錶)在瑞士產生,第三,該手錶的最後組裝成型必須在瑞士境內完成。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手錶才可以標準瑞士製造,否則則被視為假貨。該標準1971年公布以來,有效防止了瑞士製造手錶高附加值的流失。
瑞士鐘錶業引領潮流的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我曾連續四年採訪過每年3月舉行的巴塞爾國際珠寶鐘錶展。在這個以瑞士鐘錶佔主體的展廳中,捕捉到近些年鐘錶業的發展趨勢,那就是男性手錶功能化,女性手錶手飾化。各大品牌的男士表為了滿足休閉運動的需求,配備了登山海拔高度顯示功能、潛水功能、GPS定位、心率血壓顯示功能等。而女士手錶基本省掉了手錶的計時功能,大量使用貴重金屬和寶石。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新事物在巴塞爾展會上一出現,第二年各國展品就會跟風模仿,而這時瑞士廠家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品又面世了。
認識一位在日內瓦一家五星級酒店內開手錶專賣店的經理,這位有著幾十年豐富經驗的業內人士坦言:瑞士手錶專掙有錢人的錢。除長年經營歐美市場外,瑞士表近幾十年在幾個新興市場足足撈了幾桶金。三十年前是中東石油大亨,二十年前是日本人,十幾年前是俄羅斯新貴,這幾年風水轉到了中國。有統計稱,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有望成為瑞士手錶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國內的「表叔」、在瑞士手錶店瘋狂掃貨的大陸豪客成了媒體的寵兒。
有報道說,瑞士手錶的成本只有售價的20%,根本不值那麼多錢。對此,我不敢苟同。撇開國內外的差價因素不說,光拿成本說事顯然不夠專業。手錶不是水泥等原材料,可以明確計算出成本及利潤空間。作名知名品牌的消費品,品牌美譽度帶來的價值感就是產品的附加值,況且還有高額的廣告等營銷成本。試舉兩例,如果有人買一隻卡地亞的素戒,他絕不會用戒指含幾克金來估算它的價值;如果有人到官府譚家菜吃客,也絕不會用菜市場的原材料價格來判定這頓飯值不值。話說回來,如果有人勸你用一、二百萬買一塊瑞士表,稱其是限量版,有保值價值,對於這樣的營銷「金點子」,你大可姑且聽之,一笑了之,捂緊自己的錢包就是了。
(註:作者段秀傑是資深媒體人,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從事國際新聞報道25年,在瑞士工作五年多時間,對瑞士國情、文化、社會生活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
12推薦閱讀:
※盤點世界上最貴的十枚手錶
※瀟湘素材庫.【都市奢華】世界十大名牌手錶排名
※你真的會使用這類手錶的功能嗎?
※手錶一般多久保養一次?
※10隻比法拉利更貴的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