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謙先生《滴水不漏教學法》精華文摘

我以為教學是不會累的,尤其是教讀經,簡單地說就是陪孩子讀書,而且陪孩子讀這種可以教學相長的書,一個好學的人自己如果想要讀書也要這樣讀。或許,不是你陪著孩子讀書,而是孩子陪著你讀書,又可以領薪水過生活,教讀經的老師可應是很幸福的一群啊,何以感覺累?

有兩種情況會讓人累:一種是體力的——體力耗得多就會累;一種是心理的——心裡不順暢也會累,而心裡不順暢的累遠比體力活動的累更累人,而且更不容易恢復。教學工作,不像農夫,不像苦力。教學如果累,應不是筋骨勞動的累,而是心理負擔的累。心理負擔的累是因為帶著孩子讀書陪著孩子讀書而累嗎?或許不是,而可能是心裡不順暢、不舒坦的

不順暢、不舒坦,首先可能是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沒有什麼興趣,他把工作當做是應付──不得已要去面對它,不得已要去完成它。如果這樣,我們就是在耗費我們的生命去做一件我們所不甘願的事,這種生活狀況,我稱為「賣血」。醫院裡有人要輸血,有人就去賣血,因為他沒有別的工作,只好去由人抽血。血就是生命,他把生命賣掉,得到一點錢,去過「生活」──其實,不是過「生活」,而是過「死活」。他是不願意做這種事的,但他不得已。如果一個人去做工作的心情是這樣的,那他的心裡一定很空虛,很茫然,很無奈,這樣的活著,活得是很累很累的。所以如果教讀經的老師本來並不喜歡做這工作,只是為了找一份「職業」,於是他只是來應付,而「應付」的時間又那麼長,當然很累很累了。。

一般來講,讀經老師首先應該對讀經教育稍微有了認識,而且是有些理想的人。如果憑著這種認識這種理想做教育,教讀經應該是不會太累人的。因為這是他喜愛的工作,跟他的生命是合一的。這時雖然也在燃燒自己,但他是心甘情願的,甚至一直覺得自己的力量還沒有用盡,希望盡量做得更好。像這樣精神昂揚,熱情洋溢,活力充沛,是不會感覺累的。

其實讀經的孩子讀的是聖賢書,私塾的教室秩序已經比一般的學校好多了,但是我們希望更好。怎樣才能更好?我們想:如果孩子的學習狀態好一些,教室就好管理一些。如果孩子們都不需要管,那豈不是輕鬆自在了嗎?要狀態好,甚至不需要管,有兩種條件:一種是學生好學,他主動想學習。但這種情況是不多的,十個裡面沒有一個是主動好學的,所以需要第二種「善巧的夾持與管理」。怎麼夾持呢?就是不要讓他東倒西歪——不是姿勢上的不東倒西歪,是學習心理上的不東倒西歪。怎麼讓他的心理不東倒西歪?《莊子·達生》篇有一句話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這個志就是意志,起心動念叫意,用心的方向叫志;不分,有的人寫成「不紛」,起意用心不分散,不紛亂,就是專註於一件事情上,這叫「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是說他的精神就會凝聚在一起,精神凝聚了,有如神明那樣的清澈通透。如果一個學生能夠好學,他全心都在學習上,就是用志不分,他便能凝斂其精神,他的心靈便「清明如神」,他學習的效果便「如有神助」。如果個個學生都主動好學,整個班級自然「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如果學生並不都是主動好學的,我們是否可以營造一個氛圍,讓他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本來,如果有一個孩子他的心不在學習上,就會出神,或東張西望,或者做些小動作,於是他的心越分散了,完全不在狀況中,而且這種狀態太過份了,也會產生「負能量」感染其他同學。這時老師心裡便會不安,就要管他,想把他拉回來,於是老師在心理上和行動上跟他拉鋸。當你費心和他拉鋸的時候,別的孩子就被你閑置了,他們一時沒事情做,他們的心志也紛紛地離散了。老師管東顧不了西,管西顧不了東,於是眼看著全班渙散了,解體了,教室不像教室了,老師不像老師了。老師心慌了,要用很大的精神和力氣,甚至要動怒,疾言厲色一番,才能把整個教室重新凝聚起來,這不是很累人嗎?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方式,讓縱使沒有「教師特質」的教師,也能依著操作而達到不必管理的境界?

 如果能從一開始就營造一個不會渙散的氛圍,然後,接著一直維持著這片凝聚的氣息,不就成了?而讀經教育,是很容易做到這點的。其要領是:老師自己先「用志不分」。不要做太多的工作,不要講太多的話,以免分學生的心。你要知道,你所要做的,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什麼叫做「一件事」呢?從上課開始一直到下課之前這一個多小時,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讀經。你怎麼營造這種只有一件事的氛圍而且使之持續不斷呢?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滴水不漏」就是所有的時間段沒有一刻讓老師、學生分心的機會,彷佛滿缸的水,沒有一處缺口,沒有一滴遺漏。從上課一開始,如果是老師帶讀,老師就說:小朋友,跟我念。你帶一句,他念一句,一句念完又一句又一句又一句,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如果是齊讀,老師一上來,就說:小朋友,打開書,子曰:預備,齊。課程就啟動了,一句接一句,念完一段再從頭,循環往複,讓課堂上經聲不斷,直到下課。這樣,不論老師和學生,就幾乎沒有分心的機會了。這樣,一個班級只要配備一個老師就夠了,不必兩個。兩個老師管一個班,是很浪費的。這個老師坐在那裡,二三十個學生,哪個人心不在學習上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一個有教師特質的人,坐在那裡,全部學生的精神都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跟孩子念書就好了,十幾二十幾個孩子,怎麼還須要兩三個老師呢?

你就是不能教到一百個學生,你也不可以說三個以上就管不了。你有了可以教一百個學生的自信,這樣你的精神便提得起來,你的面貌儀態就會不一樣,神采奕奕,光輝照人,孟子所謂「睟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老師一進教室,整個教室就被他的精神所籠罩。說精神能「籠罩」,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而是一種真實的感覺。

我做演講也有這種心得,如果像這樣面對十幾個人的場合,我是一種心態;像前幾天聽眾八百多人,就需有另外一種力度;如果數萬人呢,又將要有另外一種精神。總之,面對越多人,整個神情要提得越高,才能籠罩全場。假如你沒有籠罩全場,只對著前面這幾個說,後面就亂。所以老師的特質是不容易養成的,一個精神力不夠的人,平常就無精打採的人,你做什麼事也不行,當然也不能當老師。要做老師,就是要信念飽滿,精神昂揚,你要自覺你是來教孩子的,你是要帶領孩子生命成長的,你要念茲在茲,有這樣的自我覺醒。

如果你還不能夠像菩薩一樣,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諸佛菩薩隨著眾生的因緣而感應親切;靡不周,沒有不周到的,要不怎麼叫觀世音,怎麼說聞聲救苦呢?但他的有感斯應,救苦救難,卻不需要跑來跑去,他永遠只是端坐在菩提座上,也唯有他永遠坐在那裡如如不動,才能應感四方無不周到恰好。一個老師教學,能做到這樣不動聲色而應感全班,應該是最高品質了。但是這很難得的,這是個理想。所以我勸老師要走動走動,遊走於教室的桌椅之間,學生的行列之間,看到哪個孩子志氣分散了,神采萎靡了,不在學習上了,你就想辦法提醒一下。不用叫全班停下來,專門教訓這個孩子。他坐姿不端,你就拍拍他的背;他出神了,你就點點他的桌子;他做小動作,你就摸摸他的頭,大家依然繼續讀書,經聲依然不斷。

《中庸》所謂「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一個越不大吼大叫的老師,愈有威嚴;學生的心,很容易被威嚴的小提示所收拾,一個個孩子的心收起來了,全班的心就聚起來了。在這「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誦讀聲中,整個「氣場」便見一片厚實沉靜,祥和光明,這也是一種「師嚴然後道尊」的現象。每個孩子都是神,你以你的神帶領他的神,還有什麼不好管的呢?每個人的心篤定了,學習效果好了,老師的心靈反而受到很大的鼓舞。這樣的教學,便不是你在耗散生命,而是你在回收宇宙的能量。到了傍晚下課了,你還精神抖擻,怎麼會累呢?心態不一樣,效果就不一樣,這就叫「滴水不漏」教學法。

不要常停下來講廢話,語文教育就要讓他一直念一直念。要讓他聰明,只要讓他動口舌,口舌一直動一直動。要提升他的記憶力,也只要讓他反覆再反覆。要紮實文化教養,也只要讓他把一句句聖賢之言沉浸再沉浸。要包本背誦,要進書院,要成人才,也只是趁他還小的時候帶著他督導他背誦再背誦。這是天下最簡單的事了,如果連這種事都不能做的話,還能做什麼事呢?但這也可以說這是天下最艱難的事,因為一般人不知道這樣簡單就有效,大家都拚命去做繁難而無效的工作,簡單的事,他反倒做不來了。

孩子讀多了,充實了,他是快樂的。你若讓他放鬆了,他這邊動一動,那邊動一動,心靈是紛亂的,浮躁的,空虛的,他生命沒著落,他沒有安全感,他是快樂不起來的。所以我們老師要為孩子營造避風港,要為孩子營造一個靠山,老師就是他的靠山。

我們要對人性了解透澈一點,你不要懷疑只教他這樣「死讀書」會不會太嚴格了呢?你該管嚴格的時候就嚴格啊,這樣該放鬆的時候才可能放鬆啊!所以我建議大課時上課,大課時下課。譬如一上課一個半小時,一下課三十分鐘,讓上課下課都盡情盡興。上課了,一讀書,讀書的強度很大,老師和學生都不會無聊,心靜下來,雖然一個多小時,但感覺很快就下課了,就好像僧人入定一樣。我看過有一個和尚說他在年輕參加打七,有一次,坐下去幾分鐘,「當」一聲,磬就響了,要下坐了,他醒過來,問旁邊的人「今天不坐香了嗎?」一炷香大約45分鐘到一個小時,是初學打坐的一次份量,旁邊的人說:「我們坐了一炷香啦。」「不是兩分鐘而已嗎?」這叫入定,這叫「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你沒聽說讀經也有入定的效果嗎?

你在教孩子讀經的時候,你心裏面應該想——我這樣教是愛孩子的,這經典就是給孩子最恰當的教育內容,念讀背誦就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法。你這樣的愛是很深的,孩子會感受到的。孩子是用他深沉的心靈和你的心靈相感應,而不是你表面上表現多麼呵護他,多麼尊重他。教師應該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才有信心從事教學,這叫做「教育的心法」!在教學現場的老師要有籠罩全場的精神,所謂「全場」,包括空間的全場和時間的全場。空間的全場就是這整個教室和所有學生;時間的全場,就是這一節課一個多小時。你的精神要兩面完全籠罩,如果你萎靡了,學生就萎靡了;你如果分散了,學生就分散了。總之,這個「滴水不漏教學法」,就是:第一,經聲不斷,第二,隨時提醒。記住:寧收勿散,寧拙勿巧。

  

  

推薦閱讀:

「天才教學法」的原理與應用
「主問題教學法」的幾個誤區 (余志明)
黃進:「三創」教育理念與「3D」教學法
【教學法】拜厄鋼琴基礎教程指導分析(上)
太極拳搏擊教學法(十)

TAG:教學 | 先生 | 教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