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推薦】世界著名交響曲介紹

【名曲推薦】世界著名交響曲介紹

  交響曲是器樂體裁的一種,或者可以說是器樂體裁的一種最高形式。源於義大利歌劇序曲,海頓時定型。基本特點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快速;第二樂章速度徐緩;第三樂章速度中庸,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又稱「終樂章」,急速。

  維也納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的「快—慢—快」的三段形式,為交響曲打下了基礎。18世紀中後期,發展成獨立的三樂章的器樂體裁。但這時曲式尚未最後確立,交響樂隊的編製也未成形,交響曲仍屬器樂重奏及小型樂隊演奏的作品。經海頓、莫扎特在前人基礎上的創作實踐,最後完全確立現在的四個樂章的格局。貝多芬在交響曲創作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同時開創了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紀元。舒伯特以後的交響曲,不論內容、形式及技巧,都有很大改革及創新,形成了一個群芳爭研、繁花似錦的局面。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柏遼茲、李斯特、布魯克納、勃拉姆斯、馬勒、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鮑羅丁、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貝柳斯、聖-桑、丹第等人均在交響曲的創作方面獻上過他們的傑作。  二十世紀,交響曲依然是音樂中的重要體裁。不少傑出的作曲家都致力於交響曲的創作,並進行各種探索及創新。如:勛百格、韋貝恩、布拉赫爾、布克哈特、布利斯、斯特拉文斯基等等。  交響曲的樂章數量和結構形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作曲家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而確定的。例如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和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都有五個樂章,斯克里亞賓的《第一交響曲》和馬勒的《大地之歌交響曲》則有六個樂章。當然,也有斯特拉文斯基的《三樂章交響曲》的特例。  幾百年來,眾多偉大的作曲家為我們留下來了燦爛如群星的交響曲佳作。海頓作有交響曲一百餘部,莫扎特作有五十餘部,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被稱為交響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響曲》等八部。浪漫樂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遼滋、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鮑羅廷、德伏夏克、西貝柳斯、布魯克納、馬勒等均有著名交響曲作品奉獻。近現代的著名交響曲作曲家也有奧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諾夫、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蕭斯塔科維奇、恰恰圖良等。  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鐘),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誠然)、《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等等。

  我在這裡選擇了不同時代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三部古典交響曲,都是堪稱「世界著名」之作的(當然在「世界著名」名義下還可以有不少值得推薦的名著,只是限於篇幅,先推薦了這些)。(追加一部)。


【世界著名交響曲】總目錄

專輯曲目(總時長9:55:35)01-04.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伯恩斯坦)(時長24:54)05-08.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誠然)(伯恩斯坦)(時長30:54)09-12.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庇特)(伯恩斯坦)(時長38:16)13-16.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卡拉揚)(時長31:20)17-21.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卡拉揚)(時長26:58)22-26.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卡拉揚)(時長1:06:49)27-30.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伯姆)(時長48:03)31-3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卡拉揚)(時長46:07)35-38.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伯恩斯坦)(時長50:22)39-44.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拉斐爾.庫貝利克)(時長1:36:54)45-48.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伯恩斯坦)(時長51:37)49-52.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革命)(伯恩斯坦)(時長49:27)53-54.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西諾波利)(時長25:04)追加曲目: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時長50:38)01-04.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驚愕交響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時,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齣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

  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序奏為如歌的慢板。樂章始終以第一主題貫穿整體,其清澈的動機連接與圍繞同一主題發展的結構,可以說是成熟時期海頓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第二樂章,行板。即著名的「驚愕」的樂章。平緩的旋律之後突然出現一個樂隊的強音,之後又進入平緩的旋律。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快板。曲調詼諧,音樂富有活力。  第四節章,終曲,急板。主題具有鮮明的歌謠風味,略帶有感傷的情調。  這裡我選擇的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來源:Haydn:Symphonie No.88,92,94。


Haydn:Symphonie No.88,92,94

Haydn:Symphonie No.88,92,94 01-04.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試聽: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 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


海頓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於羅勞的車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歲時被維也納聖斯蒂大教堂接納為唱詩班歌童。1791年海頓去倫敦,一年中寫了歌劇1部、交響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樂備受歡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爾音樂節,成為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在80年代期間,他的音樂在表現力方面己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結構方面也獲得和聲與對位因素的平衡,這是古典風格的兩大特點。同時,他保留了他的音樂所獨有的生氣勃勃、熱情和幽默。其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以結構緊密(整個樂章往往由一個單一主題發展而成)、色彩豐潤以及和聲和節奏的活力而著稱,是日後所說的古典風格的基礎。海頓不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公開獨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樂隊,他為樂隊寫作時,靈感涌注,下筆有神。

  海頓的主要作品:  交響樂,共104部,被譽為交響樂之父;  其它管弦樂作品有:三部鍵盤協奏曲、3部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兩部圓號協奏曲、1部小號協奏曲、五部為兩架帶管輪擦提琴寫的協奏曲、為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大管與樂隊而寫的《交響協奏曲》;  戲劇作品:約18部歌劇和4部木偶歌劇;  清唱劇和教堂音樂有:8部清唱劇和康塔塔、兩部獨唱康塔塔、12首彌撒曲、兩首感恩贊及3首聖母經、1首聖母悼歌;  室內樂:84首弦樂四重奏、31首鋼琴三重奏、105首《嬉遊曲》(為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約56首弦樂三重奏及為各種樂器寫的嬉遊曲、遣興曲、夜曲;  鍵盤音樂有:52首奏鳴曲、5套變奏曲、1首幻想曲;  歌曲:47首歌曲、377首蘇格蘭與威爾士曲調改編曲;  代表作:第四十五、九十四交響曲、F大調弦樂小夜曲、清唱劇《創世紀》。05-08.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誠然)

  莫扎特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他的歌劇,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愛是歌劇。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寫了四十一首的交響曲呢!人們總愛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我這裡卻想提醒您注意他音樂中深刻的人性描寫。在這首交響曲當中,我們會發現,原來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大師偶爾也具備了悲天憫人的胸懷。  這是莫扎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之一,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完成於1788年,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樂思。這首交響曲雖然仍能聽出巴洛克音樂的痕迹,但還是促使當時的音樂向前邁進了一步,當它在十九世紀初於萊比錫演奏之際,曾受到「戰慄」或「沉緩」等字眼的評語。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開頭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滿優美哀愁的第一主題,這段主題非常出名,後來經常被改編為輕音樂曲單獨演奏。  第二樂章:行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具有第一樂章那種哀愁感的民謠風味。  第四樂章:甚快板,樂章充滿令人產生亢奮的狂熱情緒,但仍有抑鬱的色彩。

  這部作品從旋律與和聲兩方面來看,都達到了最高水平。整個樂曲不用小號和鼓,大概在這種帶有強烈宿命色彩、幾乎是厭世的作品中小號和鼓確實沒有地位吧。儘管如此,音樂卻絲毫不使人感到沮喪,四個樂章洋洋洒洒,旋律發人深思,每聽一次都能得到新的體會。

  這裡我選擇的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來源:Mozart:Symphonies 41,40。


Mozart:Symphonies 41,40

05-08.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誠然)試聽:


由於播放器中的下載地址只支持廣東地區,為此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


莫扎特簡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自幼就表現出超常的音樂天賦。3歲練琴,5歲作曲,1762年起其父安排去歐洲各國宮廷表演,1763年起作更廣泛的旅行演出,在路易十五的凡爾賽宮逗留了兩周。1764年到達倫敦,受喬治三世接見,在倫敦曾師從阿貝爾與J.C.巴赫,創作了最早的3部交響曲。1766年莫扎特全家返回薩爾茨堡。1767年與1768年兩次再訪維也納,創作了早期的兩部歌劇。1769年底,其父又帶他到義大利,其後不久又兩次訪意。莫扎特的早期創作基本都是在其父母帶他到歐洲各國巡迴演出中的創作習作,這期間他廣采各家之所作,鍛煉了極強的適應各種創作的能力。在莫扎特的早期創作,主要受J.c.巴赫創作的影響。1778年,莫扎特到巴黎,7月其母去世,其時法國人已對作為神童的莫扎特不感興趣,莫扎特求宮廷職務不成,只得返回薩爾茨堡,擔任宮廷與教堂的管風琴師,因與大主教不和終於辭職去維也納。1782年起莫扎特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期,1782年8月,他創作了《後官誘逃》,然後與康斯坦策·韋伯結婚。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大量最有光彩,也最具他特色的作品。在維也納宮廷擔任樂師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為宮廷服務的舞曲、嬉遊曲、小夜曲;他和迪特斯多夫和海頓一起拉弦樂四重奏,擔任中提琴手,創作了非常重要的《海頓四重奏》,另還有各種類型最優秀的協奏曲與室內樂。1788年後可看作莫扎特的第三階段,也就是晚期。這一階段一方面他創作出巔峰作品,比如最後的3部交響曲、歌劇《女人心》與《魔笛》;另一方面,他的創作中也開始出現了較激烈的衝突,在晚期的室內樂作品、宗教作品中,這種衝突表現得特別明顯。

  莫扎特一生共創作600多首作品,對各類音樂體裁的創作都能輕鬆自如。他的創作特色,其一是靠其天才而體現出的優秀的即興性,莫扎特大量的創作都是即興靈感發揮的產物,他的優秀的即興感覺能力無人能與比擬。其二是他的音樂中所體現出來的即興的單純的美,因為不是精雕細琢的產物,所以呈現著一種自然的單純;因為保持著孩子般的單純,其音樂中似乎沒有雜質。其三是非凡的平衡能力,莫扎特音樂基本承襲了從巴赫到海頓那種創作是體現音樂中各種因素的平衡的能力,莫扎特的長處是善於在豐富的音樂靈感的表現中自然地達到出色的平衡。其四就是把宮廷藝術的優雅發展到了頂峰,莫扎特的音樂植根於薩爾茨堡和維也納文化之中,莫扎特的音樂是最單純、最自然、最優雅、最寧靜的音樂。莫扎特最大的貢獻是教會了樂器歌唱,莫扎特把過去時代偉大聲樂藝術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樂形式中。莫扎特既沒有從民歌也沒有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他的音樂嚴格說是室內的音樂。  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他創作的歌劇豐富了德國歌劇的形式,也推動了其形式的發展。在歌劇創作中,較全面地體現了他在生活中的歡樂、憂傷及他個性多方面的衝動。給莫扎特撰寫了3部歌劇的達·龐特稱,莫扎特的歌劇是「忠實地用全部色彩描繪各種激情。」 09-12.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庇特)

  這是莫扎特最後的一部交響曲,規模宏大,壯麗燦爛,在他眾多傑出的作品中,堪稱為最優秀的器樂曲作品。作品完成於1788年,是在他的《第四十號交響曲》完成後15天即推出的,莫扎特的作曲天賦由此可見一斑。這部交響曲是莫扎特晚期三大交響曲的壓軸之作。在《朱庇特》中已經看不到受海頓影響的成份,它是莫扎特發揮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現了莫扎特晚年嫻熟的作曲技巧。本曲還是均衡對照的典範。因為有不同尋常的堂皇氣象,因此後人用羅馬神話中主神朱庇特的名字來稱呼他。其實,這首巨作不僅是大模大徉的,即使在雄赳赳氣昂昂的首樂章中,一段輕盈、可愛的舞曲悠然奏出,相當溫馨迷人。至於慢樂章,「如歌的行板」,那更是清澈、安謐的美麗吟唱。小步舞曲主題的半音進行卻非一般小步舞曲所有,具有諧謔曲的色彩。當然末樂章再度壯烈起來,所有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在濃密的織體中,貫穿於整個交響曲中的英雄氣概得到了非同反響的展示,光華四射,令人眼花繚亂。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是一個燦爛生輝的樂章,各主題對比鮮明,為數亦多。第一主題從一開始即以總奏呈現,顯得莊嚴而堂皇。樂章的第二主題充滿了活潑的氣氛,音樂形象生動。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與其他樂章形成對照,不甚華麗,但顯得莊嚴堂皇。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整個樂章的特色是以對位手法展開的,它充分連續地應用了賦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

  這裡我選擇的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來源:Mozart:Symphonies 41,40。


Mozart:Symphonies 41,40

09-12.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庇特)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 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13-16.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卡拉揚)

  該曲作於1804-1808,編號 Op.67。正如羅曼·羅蘭指出,貝多芬的音樂「所顧及的與其說是讓人喜歡,不如說是為了確切地傳達感情」,因而他的風格是樸實而不夾雜任何虛飾,貝多芬從達浩繁的音樂表現手段的武器庫中只選擇了為直接表現思想情感所必需的手段。這同樣適合於他的旋律,按羅曼·羅蘭的說法,他的旋律線是「從一種思想發展到另一種思想的最便捷而又寬闊的道路(心靈的大道,全體人民都可以沿著它走過去...。」沒有任何東西能使貝多芬音樂的主導內容脫離開鬥爭和勝利的思想,這種思想構成了他的基本動力,一切都是集中地表現一個貫徹始終的思想,貝多芬賦予這種思想以主導的性質,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創作了巨大的多樂章的作品:奏嗚曲、交響曲。  貝多芬交響音樂的這種新的品貭在他的第三,即《英雄交響曲》中非常顯明地表現了出來,然而貝多芬這一原則在過去是到現在依然是最高度地表現在他的《第五交響曲》中,羅曼·羅蘭在讚歎《第五交響曲》時會說:「這部機器充了伏特數量驚人的電力!」他接著說:「這部作品中貫串著二條明顯而又連續不斷的熱情的旋律線,沒有什麼枝節、陰影,沒有轉移(哪怕是片剝)人們注意力的點綴。」  和《英雄交響曲》一樣,《第五交響曲》充滿了鬥爭的形象,和《英雄交響曲》一樣,其中的一切都力圖集中表現英雄主題的勝利,如果說前者這種主題的代表者是個人的話,那麼後者的個人英雄行為則確定在與英勇的群眾及與人民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中,不是象構成《英雄交響曲》的思想內容那樣讚美個別英雄,而是人民勝利的交響曲。  森嚴的「命運的動機」作為中心形象之一而貫穿整個交響曲的音樂,這就是貝多芬所說的:「命運是這樣叩門的」那四個音符的動機,它在第一樂章里佔主導地位,在第二、第三和第四樂章中時而象過去的回聲,時而作為森嚴的徵兆而出現,然而與它相反,英勇號召般的抒情曲的與革命群眾力量的形象增長著,獲得首要的意義。個人英雄的行動變成英勇的人民的和全人類的行動。  交響曲以「命運的動機」的猛烈敲擊開始:這個命令般的森嚴的動機立即使音樂進入極度緊張的狀態,弦樂交鑽警惕的呼喊象遠方隆隆的雷嗚在作答:新的森嚴的打擊是筒短的,然而卻是急劇的發展——接著就響起了圓號的軍號聲(「命運的動機」的大調的變奏),以後,緊接著就是對立性的英雄的抒情主題:這是優美動人的充滿人間溫暖與抒情的形象,旋律越發展就越充沛有力、越勇敢。基本曲翻不吉利的色彩為樂觀光明的音響所替代,然而,為時不長。重複出現了森嚴的「命運的節奏」,開始了極殘酷的搏鬥,真正洶湧澎湃激情的海洋:在這海洋中始終浸透著凜嚴的「命運的節奏」。

  開門見山,整部作品的主題一覽無遺。或許這四個音符給所有人的影響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樂一開場就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覺。對於聽眾而言,主角應該是你自己!那麼敵人是誰,很明了——命運!每個人都有面對命運考驗的時候。主題在重複著,恐怖的聲音依然在回蕩,似乎鬥爭者並沒有征服這個強大的「命運對手」!聽眾在這裡會感到一絲精神上的疲乏。  在急劇的第一樂章Allegru con brio(明亮的快板)之後是第二樂章- Andante con moto(活潑的行板)。鬥爭、衝突和戲耐性為抒情歌所代替,這是連半點軟弱影子都沒有的抒情曲;它始終散發著勇敢的氣息:傾速著深刻而巨大的感情,樸實而嚴酷的旋律一非凡的美和崇高的旋律(由中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把聽眾引人凝神沉思的境界。在第一主題之後是具有英勇戰鬥的號召性的精力更為充沛的第二主題,按它的聲調來說,近似法國革命的歌曲和頌讚。這是交響曲的極重要的關鍵之一,即當個人的(構成第一樂章歌頌英雄的內容的)轉變為更加廣泛的革命群眾音響的時候,這本身便預料了第四樂章最終勝利的形象,作曲家的意圖這裡更明顯:由於意識到自己鬥爭的偉大目的和與人民不可分割的聯繫,英雄吸取了新的精神力量。  第三樂章-Allegro(快板)充分表現了戲劇的衝突,使音樂回復到第一樂章中對抗的主題,它的雙重結構的第一主題就已充滿巨大的內在緊張:開始(前四小節)是積極、堅定、意向明確的;而後一半則充滿了動搖與疑惑。「這就好象一問一答,激情與沉思」(A.阿里希凡格語)。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幽靜、隱伏的聲音回答著小提琴同樣羞怯的句子,驀地,猶如天命所賦,第一樂章陰森的凜嚴的節奏(即「命運的動機」的節奏)復活了:起初是由圓號強大的聲音宣揚它,然後是整個樂隊,繼績的發展具有同樣的突然性:代替「命運的節奏」的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笨重舞蹈的主題,之後其他聲部都加入了這「愉快的輸舞」,但很快地這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又重新響起了擾人的命運的節奏,音樂越發具有戲劇性,看來似乎崩漬已經隱近了:在漸趨消失的弦樂聲音的背影上,定音鼓「隆隆而清晰地回擊著熟悉而可怕的"命運的動機"的節奏」(A·沙威爾姜語),突然,經過幾小節急速的跳進之後,強有力的勝利歡樂的進行曲象一道陽光照亮了一切,第三樂章直接進入第四樂章,開始了勝利的遊行——宏偉的人民革命勝利歡慶的情景,長號、小號和圓號強有力的聲音與人群的一片歡樂的喧嚷聲交融在一起,一個跟著一個地出現狂歡的主題,進行曲的聲調、英雄的號召讓位於慶祝勝利的輪舞,瞬間,就象對一去不返的往事的回憶,出現了命運的節奏音型,出現以後就消逝了,在勝利的、不可遏止的歡樂的形象的攻擊下退卻了,交響曲勝利輝煌地結束。

  年近40歲的貝多芬,在這時候用他那炙熱的感情以及獨特的個性風範,以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和音樂天賦,為後人留下了這部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這段文字部分摘自《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一書)

  這裡我選擇的是卡拉揚指揮的版本,演奏樂團不詳。來源: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13-16.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卡拉揚)試聽:
如果順序不對,「刷新」一次即可。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

17-21.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寫第六交響曲時正處在他的一個創作高峰期,幾部大作品同時構思齊頭並進,而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很艱辛的。貝多芬有室外創作的習慣,他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記下心頭湧現的樂思。這樣的筆記樂譜他留下了2500頁之多,使研究貝多芬的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他的創作過程。  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園》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  第一樂章是「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覆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小標題是「在溪邊」。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熏風微拂,水面上盪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  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田園》交響曲的第三、四、五樂章不停頓連續演奏。  第三樂章是「鄉民歡樂的集會」。音樂取材於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音樂進入第四樂章「暴風雨」。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弦樂颳起一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凄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音樂進入第五樂章「暴風雨後的愉快和感激情緒」。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從18世紀到19世紀,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開端,出現了千百首描繪自然或是表現人與自然融合的音樂,其中最為優秀的當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著每天外出散步的習慣,但卻再也沒有寫過《田園交響曲》這樣描繪性的標題音樂。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遠,幾乎成為行軍,有一次沿著河谷走出太遠,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後在一個小鎮上東張西望,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又累又餓的貝多芬在一家窗戶外向里張望,竟被人當做流浪漢抓住,這是他晚年的一段軼話了。

  這裡我選擇的是卡拉揚指揮的版本,演奏樂團不詳。來源: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17-21.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22-26.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歷來為音樂美學家爭論的中心主題之一便是:音樂該不該有意義?它是否必須具備意義?聽過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會同意,這個問題已然得到解答。事實擺在眼前:就是有這樣的音樂,她能夠提升個人乃至群體,使他們謙卑、寬恕。不再孜孜於己利。柏拉圖認為音樂應具備倫理上的功能,貝多芬做到了。而且別忘了,此時的貝多芬已是全聾的「殘疾人」,卻獻給全人類如此無私無我、樂觀奮進的理想國之音!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卡拉揚來源:Karajan:Beethoven Symphonie Nr. 9


Karajan:Beethoven Symphonie Nr. 9

22-26.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卡拉揚)試聽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其終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超過了原詩。但應該指出,席勒的"歡樂頌"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它有著嚴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揚抑格(一重一輕)詩律寫出,非常有規則的。這樣的節奏給人以莊嚴和生氣勃勃的感覺。每節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韻,後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韻。全詩共分八節,各十二行;每一節又分成兩部分,前半八行,後半是合唱——四行。最後一節席勒在往後的集子中刪去不收,原因是詩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藝術上的缺點。全詩到第七節實際上已達高潮,但熱情奔放的青年詩人,感情象脫韁野馬,收勒不住.還要向前奔跑,故寫出了一些過頭的敗筆。這樣收尾反而減弱了全詩的效果。


附:席勒的「歡樂頌」 1. 歡樂啊,美麗的神奇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姑,天女啊,我們如醉如狂,      踏進你神聖的天府。為時尚無情地分割的一切,     你的魔力會把它們重新連結;只要在你溫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們都成為兄弟。 [合唱] 萬民啊!擁抱在一處,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弟兄們—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裡。

2. 誰有那種極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友人友愛相處,誰能獲得一位溫柔的女性,     讓他來一同歡呼!真的—在這世界之上        只要有一位能稱為知心!否則,讓他去向隅暗泣,      離開我們這個同盟。[合唱] 居住在大集體中的眾生,      請尊重這共同的感情!她會把你們向星空率領,      領你們去到冥冥的天庭。

3.一切眾生都從自然的        乳房上吮吸歡樂;大家都尾隨著她的芳蹤,      不論何人,不分善惡。歡樂賜給我們親吻和葡萄      以及刎頸之交的知已;連蛆蟲也獲得肉體的快感,     更不用說上帝面前的天使。[合唱] 萬民啊,你們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們預感到造物主?誰向星空的上界找尋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裡。

4.歡樂就是堅強的發條,       使永恆的自然循環不息。在世界的大鐘裡面,        歡樂是推動齒輪的動力。她使蓓蕾開成鮮花,        她使太陽照耀天空,望遠鏡看不到的天體,       她使它們在空間轉動。[合唱] 弟兄們!請你們歡歡喜喜,     在人生的旅程上前進,象行星在天空里運行,       象英雄一樣快樂地走向勝利。

5.從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鏡面上,    歡樂對著探求者含笑相迎。她給他指點殉教者的道路,     領他到美德的險峻的山頂。在陽光閃爍的信仰的山頭,     可以看到歡樂的大旗飄動,就是從裂開的棺材縫裡,      也見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隊中。[合唱] 萬民啊!請勇敢地容忍!      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在那邊上界的天庭,        偉大的神將會酬報我們。

6.我們無法報答神靈;        能和神一樣快樂就行。不要計較貧窮和愁悶,       要和快樂的人一同歡欣,應該忘記怨恨和復仇,       對於死敵要加以寬恕。不要讓他哭出了淚珠,       不要讓他因後悔而受苦。[合唱] 把我們的帳薄全部燒光!      和全世界的人進行和解!弟兄們—在星空的上界,      神擔任審判,也象我們這樣。

7.歡樂從酒杯中涌了出來;      飲了這金色的葡萄汁液,吃人的人也變成溫柔,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氣—弟兄們,在巡酒的時光,      請離開你們的座位,讓酒泡向著天空飛濺;       對善良的神靈舉起酒杯。[合唱] 把這杯酒奉獻給善良的神靈,    在星空上界的神靈,昨辰的合唱歌頌的神靈,      天使的頌詩讚美的神靈!

8.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氣,    對於流淚的無辜者要加以援手,已經發出的誓言要永遠堅守,    要實事求是地對待敵人和朋友,在國王的駕前要保持男子的尊嚴,-- 弟兄們,生命財產不足置惜—讓有功績的人戴上花冠,      讓欺瞞之徒趨於毀滅![合唱] 我們要鞏固這神聖的團體,     憑著這金色的美酒起誓,對這盟約要永守忠實,       請對星空的審判者起誓!27-30.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伯姆)

  和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人一樣,勃拉姆斯最初是以鋼琴家的身份走上樂壇的。他十幾歲就在碼頭酒肆彈琴謀生,間或教授音樂並為沙龍編配一些小曲,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經過約阿希姆的引薦,勃拉姆斯又結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舒曼夫婦。  1853年9月30日,一個音樂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勃拉姆斯叩開了舒曼的家門。當時,舒曼已經成為德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李斯特也只能屈居其後。舒曼見過勃拉姆斯第一面並演奏了他的作品後,就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甚至還在雜誌上撰文,讚美勃拉姆斯的才能。然而,舒曼次年就因精神病住進了醫院。從此,勃拉姆斯協助舒曼夫人、鋼琴家克拉拉照顧舒曼,直到舒曼去世為止。在這段日子裡,勃拉姆斯愛上年長他14歲的克拉拉,然而這份愛情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勃拉姆斯絕望地、隱忍地愛了克拉拉一生,並終身未娶。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感情經歷造就了勃拉姆斯那磅礴、宏大卻充滿了孤漠、憂鬱的音樂。

  勃拉姆斯對於古典主義的迷戀使他具備了完美的作曲技巧和自我批評的精神。但是他那種懷舊的心理和固執的性格,卻使他成為了激進主義的敵人。在那個時代,瓦格納、李斯特所代表的新德意志樂派如日中天。而勃拉姆斯幾乎憑著一己之力與之相抗衡。無論是支持他的還是反對他的,都指出了勃拉姆斯的保守。然而,勃拉姆斯誕辰百年之際,勛伯格發表了《激進派勃拉姆斯》的講演,指出勃拉姆斯的「發展性變奏」技法的價值,並不亞於瓦格納的半音和聲,從而廓清了人們對於勃拉姆斯固有看法。  在創作交響曲之前,勃拉姆斯已經創作了大量的協奏曲、歌曲和室內樂,並據此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可是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卻問世很晚,從構思到完成,總共花了 21年的時間。這是因為貝多芬的偉大成就使勃拉姆斯冷靜地放慢了自己的創作進程,直到他認為有能力摘下交響曲這一音樂皇冠上的寶石為止。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到「當我還聽得見貝多芬這樣的巨人的步伐時,要從事這方面的創造,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行。」而當時的德國音樂界,也從未這樣期待過任何一位作曲家寫出他的交響曲。  從史詩般的《第一交響曲》,到抒情詩般的《第二交響曲》,再到古希臘悲劇般的《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終於證明,他才是貝多芬真正的傳人。他的交響曲繼承了貝多芬的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戲劇性的矛盾內容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把浪漫主義的充沛情感和古典主義的嚴整格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怪乎指揮家馮·彪羅將「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的讚譽送給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鬥爭,馬勒的音樂是宿命,勃拉姆斯的音樂就是人生,每個人生都有痛苦和歡樂,每個人生都有和命運搏擊的過程,所以勃拉姆斯的音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親切感人的。勃拉姆斯的性格中沒有像貝多芬般的叛逆和熱情。他的隱忍和堅毅,他的內斂和質樸,他的真誠和重情都在他洗鍊的音樂中體現無遺。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序奏以強音開始,表現出恐怖緊張的氣氛。給人以悲劇序幕的感覺,其主題貫穿於整個樂章。而主部主題始終以一種勝利昂揚的姿態凌駕於樂隊陰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帶有類似第一樂章的寂寥陰暗的悲劇色彩。但它並不流於感傷,反而給人以高雅、與眾不同的脫俗之感。  第三樂章:溫雅而略快的快板。根據貝多芬以來的傳統,一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活潑的詼諧曲,而勃拉姆斯卻不採用此種手法,並避免襲用古老而傳統的小步舞曲,自創新風格寫成了典雅的樂曲。在本樂章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勃拉姆斯那淳樸心靈的寄託所在,然而旋律間同樣蕩漾著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樂章:不快而燦爛的快板。勃拉姆斯在最後的樂章中,終於唱出了勝利的凱歌。但它不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英雄性」的終樂章那樣,直率地表現出沸騰的歡呼,而是在欣喜之餘,還沉湎於回顧與冥想之中。

演奏: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伯姆來源:Brahms.4.Symphonies CD1


Brahms.4.Symphonies CD1

27-30.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伯姆)試聽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31-3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卡拉揚)

  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如果說,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散發的是生命最純粹的光輝,柴科夫斯基的《悲愴》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純粹的質地。此曲完成後僅僅一周,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其實,對於生命即將結束的惶恐並非此曲主旨。中國人稱:"哀莫大於心死"。內心的絕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愴」令聽者莫不為之掬淚。如此深沉的慟,卻又美得如此凄迷!看樣子對於得不到的東西憧憬、渴慕,確然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咒詛呢!  柴可夫斯基雖然不像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等人有著「音樂之父」、「樂聖」、「音樂神童」般的響亮封號,但是他的「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三大芭蕾,以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卻深受世人所喜愛,甚至連廣告廠商都經常拿他的音樂來當電視、廣播配樂。優美的旋律、浪漫的情愫,無疑是柴可夫斯基音樂受歡迎的兩大元素。  不過,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法之後,您會發現他的六首交響曲在創作的方式上,與他極受歡迎的管弦樂曲或是芭蕾音樂有相當大的不同。雖然同樣是以整個管弦樂團為對象,音樂中同樣充滿優美旋律與浪漫情愫,他的交響曲顯然更多了幾分樂念構思的完備性。在他六首完成的交響曲中,前三首的份量又顯然比不上後三首,而其中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無疑是顛峰之作,不僅針對交響曲的形式有創新之舉,內容上更是受到交響樂迷喜愛,同時此曲還牽涉到其「死亡之謎」。

創作背景

  我們都知道柴可夫斯基具備驚人的旋律創作能力,他作品中的動人旋律每位愛樂者多少都能哼上幾句。但是這位出生於俄羅斯的作曲家,卻受到伊索寓言中的蝙蝠般的兩面性評價,成為一位同時受到俄國與西歐影響的作曲大師。一般人認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充滿了俄羅斯的情愫,有著西方音樂家所缺乏的豪放能量,但是他的俄羅斯同胞音樂家,卻認為他受到西方風格影響很深,作品「不怎麼」俄羅斯。這樣的特質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不啻為一項優勢,讓他的音樂能具備全球接受的共通性。  他這種「有點俄羅斯、又有點西歐」的風格,是否同時印證在交響曲的創作上呢?我們必須了解到「交響曲」這玩意是俄羅斯人從德國人身上移植過來的,當時由安東.魯賓斯坦開啟先河,不過聰明的柴可夫斯基更將其發揚光大,他懂得掌握德國已經發展成熟的完備形式,同時融入本土前輩格林卡的俄羅斯民族情懷,消化咀嚼出自己的交響風格,成為俄羅斯交響曲風轉變的第一人。他的第一、二、三號交響曲就充滿這種「德國為體,俄國民族風為用」的特色,因此民族色彩相當濃厚,光從「冬之夢」、「小俄羅斯」、「波蘭」此等標題可見一班。而創作第四、五、六號交響曲時他更是信心倍增,個人風格更為凸顯。柴可夫斯基在講究結構的交響曲創作中,融入了濃厚的敘事性(與德奧派強調交響曲的絕對性相當不同),因此有人戲稱他的交響曲為交響詩。但是,如果仔細深入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的內涵,就會理解他所想寫的的確是充滿性格與劇情性的嚴格交響曲,而不是結構較為鬆散的交響詩。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他的「曼弗雷德交響曲」不應與他的六首交響曲相提並論,因為無論體裁或是配器兩者都有明顯的區隔。  柴可夫斯基在1888年第四、五號交響成功之後,在樂壇地位如日中天。興奮之餘讓他開始構思另一首激昂雄壯的交響曲。1891年柴可夫斯基到美國旅行,1892年寫下後來未完成的降E大調交響曲,此曲還改寫成單樂章的降E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後人將兩個作品整合成為現在我們所稱的第七號交響曲。當時1892年這首未完成的交響曲,又稱為「生活交響曲」。其每個樂章的內容各有所指:第一樂章「激情、信心」、第二樂章「愛」、第三樂章「失望」、第四樂章「死亡」,樂曲情緒以及結構與日後知名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相似。換句話說,這首未完成的降E大調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實踐心中理念的「過渡作品」,第六號交響曲才是他完整呈現意念之作。  1892年12月到1893年間,柴可夫斯基旅行巴黎時就初步構想第六號交響曲,1893年2月4日以不到四天的時間迅速完成第一樂章,之後就先跳寫第三樂章,創作期間作曲家幾度情緒無法控制,激動落淚。同年的3月24日,當時居住在克林的柴可夫斯基完成全曲的初稿,6月19日開始進行配器的工作,到了8月19日(另有一說24日)完成全曲。而於10月16日(另有一說28日)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在聖彼得堡舉行首演。這首c小調的第六號交響曲作品74,提獻給烏拉迪密爾.達維多夫(V. Davidov),他是柴可夫斯基的外甥同時也是一家出版社的負責人。

寫作技法

  第六號交響曲在交響曲形式上的創新之處不少,除了延續柴可夫斯基擅長的敘事性內容,此曲一開始他便強調是首標題性的交響曲。第一樂章以慢板開始,而且打破慣例不將慢板樂章擺在第二樂章,而挪到終樂章(第四樂章)成為前所未有創新之舉。此外,他讓終樂章成為此首交響曲中的安魂曲,讓這首作品擁有葬禮般的安靜結束,而不像一般交響曲以強大高潮作結。這樣創新的構想,他還曾一度猶豫打住,所幸藝術家自身的直覺與堅持,才讓我們有機會體驗這首交響曲與眾不同的語彙。  「悲愴」之名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摩德斯特(Modest)所取,原本此曲要取名為「悲劇(Tragic)」。後來摩德斯特靈光一現,認為「悲愴(Pathetique)」一詞似乎更貼切音樂的深沈內涵。  在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響曲編製上,與貝多芬時期並沒有太大出入,他適度地加入土巴號(低音號)以及敲擊樂器群,連當時已經相當盛行的低音豎笛與倍低音管都沒有使用。可是這兩種樂器他卻用在「曼弗雷德」交響曲、「胡桃夾子」里,由此更可看出他對交響曲與音詩看法之不同。在交響曲上他不以擴充「軍備」為重點,反而希望聽眾多專註在音樂的內容。在管弦樂氣質上,雖說莫札特是柴可夫斯基的偶像,但他的交響曲卻帶有更多舒曼味道,不過與舒曼最大的不同在於,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管弦配器的高手,他不會將和聲色彩搞得跟舒曼一樣的沈重。  他曾經表示創作此曲時,樂念與配器是同時在腦海里產生的,因此這首作品可說臻於「筆隨意走」的圓融境界,是不可多得的傑作。雖然音樂內容主要以晦暗為基調,但柴可夫斯基依然清楚地掌握到聽者的感受,「我從不為抽象絕對創作」說明了這首作品具有深度卻絕不虛無,具備了親近聽眾、雅俗共賞的條件。

  全曲為標準交響曲四樂章形式:  第一樂章:慢板-不很快的快板。低音提琴與低音管以其低沈陰暗的音色導入快速略帶緊張感的第一主題,隨後對應的弦樂群第二主題雖然甜美卻依然帶有一絲悲傷,兩大主題交織營造出張力,猶如人生逆境的苦戰。再以最強奏的和弦將音樂轉回深層平靜,結尾有如柴可夫斯基的死因一般,令人充滿疑惑。  第二樂章:溫雅的快板。此樂章在節奏上相當特殊,是俄羅斯民謠的典型節奏,五拍子的音樂快速且不安定,樂曲情緒卻依然陰暗低沈。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中段定音鼓敲出單調節奏,像哀歌般地凄涼。低音大提琴卻持續不間段地拉奏讓音樂情緒顯得相當耗弱。很少見到交響曲中的舞曲樂章竟表現得如此低調。  第三樂章:甚活潑的快板,詼諧曲與進行曲的混和。主題類似「塔朗特拉舞曲」,顯示柴可夫斯基音樂「歐化」的程度。巧妙地融合進行曲與舞曲的風格,讓此樂章成為此曲最令人亢奮的段落,不知情的聆聽者經常會在此樂章結束時鼓錯掌。  第四樂章:哀傷的慢板。此樂章正是全曲的「精神」所在,低音管吃重地吹奏出呻吟般的下行音形,力度從中強到中弱。之後速度加快進入行板的中段,弦樂群在法國號襯托下奏出中段的主題,堆砌出如泣如訴的高潮,不但音樂力度再度增強,敲擊樂器也適時加入,當鑼聲響起時三隻長號加上一支低音號的低沈銅管,將音樂帶向尾段。在沈重、無奈、無所掙扎的情緒下,此曲以前所未有的型態寂靜地終了,就像內心最深處的「悲愴」一般。  柴可夫斯基不只一次地公開表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是我自己最出色的作品。」光是形式的創新、內容的深刻就足以令人深愛不已,更何況此曲牽涉到柴可夫斯基之死的「神秘」話題。有人說他飲了不潔的水死於傷寒,也有人說他與皇室成員有斷袖之癖而被迫服下毒藥而亡。然而,不管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冥冥中似乎得到預感,在自己的「天鵝之歌」第六號交響曲中,加入安魂曲般、充滿死亡氣氛的終樂章。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卡拉揚來源:Karajan:Tschaikowsky Symphonien 6


Karajan:Tschaikowsky Symphonien 6

31-3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卡拉揚)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35-38.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院長,德沃夏克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內,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三年下來,鄉愁小小,譜成了這首質樸、誠懇、優美兼粗獷的《自新大陸》交響曲。不過不要被標題誤導了!原文是「From the New World」,而非「The New World」——它並不是描寫美國的寫景音樂,而是一封來自異鄉的濃郁家書!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序奏,慢板。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樂章的主部主題貫穿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  第二樂章:最緩板。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旋律優美絕倫,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一種無言的凄涼,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  第三樂章: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  第四樂章:快板。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像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

演奏:以色列愛樂樂團指揮:倫納德.伯恩斯坦來源:Leonard Bernstein - Dvorak Symphony No. 9


Leonard Bernstein - Dvorak Symphony No. 9

35-38.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伯恩斯坦)試聽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39-44.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馬勒,唉!該怎麼說這個人呢?一個擁有無與倫比的意志力的指揮家,一個卯起勁來寫作時六親不認的痴狂作曲家,一個飽覽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墮落、糜爛和虛矯的旁觀者,一個經歷許多至親的人死亡的悲傷的人,一個兼矛盾複雜的難以復加的憂心靈魂。  這部作品被稱為《復活》是由於洛普斯托克的一首聖詩《復活》。作者與德國著名音樂家封.彪羅的關係非常好,曾將本曲草稿給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1894年彪羅逝世,馬勒在參加他的葬禮時,「從風琴壇上傳來了克洛普托克《復活》的合唱。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的合唱部分。

作品共分五個樂章:  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樂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一樣快活而明朗。  第三樂章:「緩緩流動的」,三段體的詼譜曲。馬勒對這個樂章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嘩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那就像是你們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聽不見音樂的距離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場上的舞者們在搖晃舞動的情形一樣。人生不知不覺地出現在你們眼前,也與你們常常驚叫而忽然 跳將起來的惡夢很相似」。  第四樂章 「極為莊嚴,但簡潔地」。馬勒對於這一樂章的敘述如下:「傳來了單純信仰的豪邁的歌。我變得像神一樣,也許我將回到神的身邊。」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樂章表示悲劇的人生;第二樂章是獲得解放了的樸實的人生;第三樂章則是描寫衝擊性的混亂中的人生,而人類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死亡的憧憬便逼近過來,並且不停歇地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這一樂章是在全曲中,管弦樂編製最大的樂曲。馬勒寫到:「在荒野中傳來了如下的聲音:人生所有的末日業已來臨。」「聖人與天上的人,合唱著如此歌詞,《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耀。」「愛的萬能的感情,促使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至。」

演奏: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指揮:拉斐爾.庫貝利克來源:Mahler 10 Symphonies (Box set)


Mahler 10 Symphonies (Box set)

39-44.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拉斐爾.庫貝利克)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45-48.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伯恩斯坦)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北歐人幾乎都有一種罕見的優美特質:安靜、內在沉穩、理性而開朗。是否和他們所處的嚴酷自然環境有關係我不知道,但從社會主義可以在北歐諸國行得通甚且繁榮安定,我們多少可以看出,北歐民族個體的私心是比較少的。西貝柳斯做為芬蘭音樂的代表,作品永遠忠實地呈現他心愛的土地的風貌和他心愛的同胞的內在質地。第二號交響曲是西貝柳斯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外,比較容易切入的。空曠、冷冽、嚴峻固然是基本的氛圍,偶爾滲透進來的溫暖、赤誠、熱情,以及終樂章的磅礡,保證令您招架不住!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於1900年到1902年之間,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初演,是西貝柳斯交響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第二號》交響曲不但繼承了先人的傳統,也明顯地體現出西貝柳斯的個性。作者本人稱這部作品描寫的是「芬蘭為政治自由而鬥爭」。而有人將這部作品稱為是西貝柳斯的《田園交響曲》,是因為這部作品有著很強烈的芬蘭風土氣息,和濃厚的北歐民謠色彩。西貝柳斯的許多作品中,有許多是直接將民謠改編為鋼琴曲或歌曲的,表現了他對芬蘭民謠的執迷。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稍快板。弦樂器以不很明確的旋律線條,奏出第一主題的伴奏,由單簧管和雙簧管吹出了民謠風格的旋律,樸實無華,洗鍊深沉。樂章表現出一種凄愴的田園情緒。  第二樂章:行板。低音提琴與大提琴強有力的撥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涼而悱惻纏綿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蘭荒野之感覺。本樂章表現了芬蘭人民在殘暴的外族統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壓抑。  第三樂章:最急板。這是在弦樂的節奏之上,輕快地展開詼諧曲風格的樂章。由弦樂奏出活潑的主題,然後木管作答。樂曲描繪了雪花飛舞的白茫茫景色,隱喻了芬蘭民族主義的覺醒。  第四樂章:中庸的快板。由弦樂奏出第一主題,長號與定音鼓則加上了頗富特色的節奏。 然後,第一主題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這一主題是寬廣而充滿力量的旋律,有人評價它是「勝利的讚歌」。本樂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堅信「芬蘭必將掙脫枷鎖」的理想。

演奏:不詳指揮:伯恩斯坦來源: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s Sibelius CD2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s Sibelius

45-48.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伯恩斯坦)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49-52.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交響曲(革命)

  交響曲《革命》創作於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寧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維奇本人稱這部作品是「一個蘇聯藝術家對於公正批評的實際的、創造性的回答。」這是由於1932年以來,隨著蘇聯加強整頓國內的體制,藝術受到「社會主義寫實」教條路線的指導,結果連早已揚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亦受到蘇聯當局的批判。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所完成的。  《第五交響曲》規模宏大,風格鮮明,具有「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擬為《命運交響曲》,或被評為「新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曲。雖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認為是「人性的設定」,但是樂曲並不設標題,而以純音樂構成。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從容的快板。這個大膽跳動的主題,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大賦格曲主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題陰沉而森嚴。  第二樂章,稍快板。為傳統的詼諧曲樂章。低音弦樂展開了急促的主題,並由木管樂器對此句做應答,時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國號樂句。  第三樂章,最緩板。這是全曲中最純美的樂章。全部銅管樂器都不派用場,而是用弦樂器展示出柔和動人的旋律線。聲部的處理簡單明了,效果始終清新透明。室內樂般微妙的配器法體現了肖斯塔科維奇獨特的作曲風格。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這一樂章鼓樂長鳴,由小號,長號和大號在猛烈的定音鼓聲之後奏出一連串雷鳴般的迴旋曲迭句,有著火山爆發般的力度。

演奏:紐約愛樂樂團指揮:伯恩斯坦來源: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Cello Concerto No. 1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Cello Concerto No. 1

49-52.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革命)(伯恩斯坦)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53-54.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

  繼「米羅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雕像之後,這首樂曲很可能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之作。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最初的計劃,無疑是想完成一首四樂章的交響曲,希望能在莫扎特及海頓的模式之外另闢蹊徑,開拓出一片寬廣且高度主觀的表現領域。他一開始所走的方向便與之前六首交響(舒伯特沒有寫第七號交響曲)曲徊異,木管與銅管在交響曲史上,第一次得與弦樂並駕齊軀——為旋律與和聲結構加上了強烈的色調,效果因不尋常的樂器組合而更顯誇張(例如單簧管與雙簧管在第一樂章的主題中齊奏)。貝多芬保留在最高潮時刻才使用的長號,在此曲是一開始便加入樂團,並展現卓越技巧,使樂團聲音更雄渾,爆發更具威力。  快板第一樂章似乎充滿了山雨欲來的氣氛,單簧管與雙簧管吹奏的真正主題——急迫而憂鬱的b小調主題,由小提琴狂熱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之前是一段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哀怨的序奏,稍後又被延伸入發展部中。除此之外,只有一種極其著名的旋律,很類似圓舞曲,卻又不完全是。舒伯特的作曲手法是以大提琴對應低音大提琴的撥奏,加上單簧管與中提琴不合拍的伴奏,實在是故作輕描淡寫的絕技。在管樂色彩與表情的全新世界中,這篇樂章牽回不已,讓浪漫主義風格首次以交響樂的形式出現。  接下來田園風的E大調行板樂章仍然繼續探險,樂曲再度設定為流暢的叄拍子(不過這回是3/8拍而不是3/4拍),木管與銅管也再一次展露精湛技巧。當單簧管吟唱著哀凄的升C小調第二主題時,舒伯特又再次運用不合拍的伴奏,予人一種脆弱的感覺。此時更神奇的事發生了:樂章已過二分之一,舒伯特卻將小調和聲轉為大調,而旋律由雙簧管接手後,風格便由尖銳強烈轉為舒緩而撫慰人心。  這兩個樂章寫於1822年秋,但就在 1822-1823年冬,舒伯特患了重病;後來他可能是因為這首曲子會勾起痛苦的回憶,因而不願完成它。而且這首樂曲在形式上也有問題,他效法貝多芬,以強有力的手法發展素材,卻拂逆了自己的思維特質,因為這些素材本身非常「封閉」(偏重旋律性),而不夠「開放」(偏重動機),無法以貝多芬奏鳴曲中典型的擴展與重組手法來處理,舒伯特直到《第九交響曲》才解決這個問題。  在舒伯特短暫的一生中,稀有不寫音樂的時刻;但他的《第八交響曲》寫至第叄樂章卻嘎然而止。

演奏: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指揮:朱塞佩.西諾波利來源:Schubert:Symphonies Nos. 8 & 9


Schubert:Symphonies Nos. 8 & 9

53-54.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西諾波利)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世界著名交響曲】目錄。


朱塞佩·西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

  義大利指揮家。在當今世界樂壇上的聲譽,如日中天,聞名遐邇。他一棒兩揮,既指揮歌劇,又指揮交響樂,其精湛的技藝久得口碑,他錄製的大量精彩唱片亦聲播四海,贏得全球無數音樂愛好者青睞。同時,他還是一位醫學博士和考古學專家。遺憾的是,2001年4月21日,在德國柏林歌劇院指揮威爾第歌劇《阿依達》時,他因心臟病突發而卒死指揮台上,終年54歲。幾個星期後,義大利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  西諾波里是一位非常富有修養的細膩型指揮家。他精通藝術史,對於音樂風格的掌握有著十分出色的能力和獨到的見解。同時,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很強,也許是因為它是一位醫學博士的緣故,因此有的評論家曾認為:"西諾波里的指揮藝術就象一個外科醫生手中的手術刀一樣,將埋藏在音樂樂譜中沒有被人們所發現的魅力全部表現出來了。"精湛的理性分析與深刻細膩的演繹是西諾波里的指揮特點,他詮釋的舒伯特第八、第九交響曲已經成為經典;此外,他對於19世紀德奧浪漫主義交響樂作品的演繹也是備受讚譽。他對於義大利歌劇以及韋伯、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人等德國歌劇作品的指揮也是音樂界、唱片界的權威。  2000年1月28日、29日,西諾波里率領德累斯頓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來到北京在世紀劇院演出了兩場交響音樂會,曲目分別為莫扎特第40交響曲、貝多芬第7交響曲和舒伯特第8交響曲"未完成"、馬勒第5交響曲。


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

  這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成立於1548年,與其平行的時間坐標是中國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因此有樂評人表示,這支號稱樂團「活化石」的古老樂團無疑是如明代青花瓷一般的稀世珍品。  歷史對於交響樂團來說也許並不意味著藝術質量,但能歷盡風雨460多年屹立不倒不僅僅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西方古典音樂歷久彌新的標誌。對於這支在中國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就誕生的樂團來說,他們見證了西方古典音樂從文藝復興晚期到巴洛克、古典、民族學派、浪漫到現代的所有重要發展階段和流派,可謂古典音樂歷史長河中「活著的文物」。  無論處於哪個時代,樂團始終在古典音樂界獨領風騷,並且在超過四個半世紀的時間裡始終保持著自己那份獨特韻味。這支老牌勁旅有著諸多珍貴的音樂遺產,2007年,他們成為第一個被授予「歐洲文化基金會世界音樂遺產保護獎」的樂團,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擁有這一殊榮的交響樂團。  悠久歷史的另一個過人之處便是樂團能與常人無法想像的音樂家合作,或者由作曲家現身說法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從而使整個樂團有如居高臨下的「御林軍」一般。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的歷任指揮及演奏家可謂是星光璀璨,包括有許茨、韋伯、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等大作曲家,此外指揮大師弗里茨?萊納、卡爾?伯姆也對樂團情有獨鍾。近幾年來,樂團最著名的首席指揮莫過於義大利指揮家朱塞佩?西諾波利,從他1992年上任到其2001年逝世,樂團始終保持在一個頂尖水平。在之後的2002年到2004年,伯納德?海丁克接過樂團首席指揮一職。而在樂團2007/2008音樂季的演出中,法比奧?路易斯被任命為樂團的新任首席指揮及音樂總監,這一連串閃耀著鑽石光彩的名字,都使很多樂團難以望其項背。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柏遼茲沒有把他的交響曲編號。他的交響曲叫作《幻想》、《哈羅德在義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熱情迸發的《幻想》交響曲(作曲家稱之為「巨大交響曲」)是1830年他26歲時的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他為《幻想交響曲》寫的標題計劃,其中一部分是:「一個年輕音樂家,具有病態的敏感和熾熱的想像力,在一陣失戀的絕望心情下抽鴉片煙自殺。藥力太弱未能致他於死,他陷入一陣昏睡和奇怪的幻景中。他的感覺、感情和記憶在他生病的腦子裡都變成了音樂形象和思想。他的情人對他來說成了一首旋律,一個時時縈繞在他身邊反覆出現的主題。」  柏遼茲指的「反覆出現的主題」(即固定樂思,idee fixe)是他寫的把五個樂章連接在一起的「主題」,它隨樂章的情緒和氣氛而起變化。「主題」反覆出現的想法對柏遼茲來說並非新東西,古典大師們也這樣做過,但是,它新的地方在於按照音樂的標題計劃,以「文學」的手法把主題和具體人物或反覆出現的環境聯繫在一起。這是真正的獨闢蹊徑。我們已看到,瓦格納用他自己對主導動機的運用,把這種方法引向新的高度。

  《幻想交響曲》的陰森故事來自他對英國一個莎士比亞戲劇女演員史密森(Henrietta Smiihson)的愛未得到回報而產生的失望。有謠傳說她已訂婚,這使他狂怒不已並修改了交響曲,以象徵她的背叛。這裡有個小問題,那就是他並非她的情人。柏遼茲於1827年在巴黎看見她飾演奧菲麗亞後立即愛上了她。他們語言不通。他每天去捧她的場,寫了無數情書給她,但毫無作用,反而使她感到害怕。他最後甚至舉行了一場自己作品的專門音樂會,想以此舉打動她。並且因此他受的打擊那麼大,以至於他不知道她根本不曉得舉行過這次音樂會。  5年後,在經歷過其他一些風流韻事後,柏遼茲獲知史密森回到了巴黎。他又一次動了情,為她安排了一場《幻想交響曲》的專門演出。這一次她真的來了,而且帶來一個姊妹。柏遼茲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她一走進舞台前的包廂,就發現自己置身於盛大的管弦樂團中,成了全場注目的焦點。她對顯然以她為目標的前所未有的耳語聲感到驚恐,無法做出解釋,便充滿了一種發自本能的恐懼,這使她深為感動……」當我喘息著坐在指揮身旁時,史密森小姐(她直到那時還懷疑把她的名字列在節目單前是不是搞錯了)看到我並認出我。「是那個人,」她自言自語道,「可憐的年輕人。毫無疑問他已忘了我,我希望他忘了我。」交響曲開始了,產生了巨大的效果。這次成功和作品的熱情必然使她產生(實際上的確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深刻印象。  當時史密森小姐經濟情況並不好,柏遼茲向她求婚,贏得了她的芳心,(為了表示對她的愛曾企圖在她面前自殺),他們於1833年在巴黎英國大使館結婚,但後來生活並不幸福。在經過許多情感上的爭吵後他們分開了。他找到另一個新的情人。多年後她身染疾病,他細心照顧她;但在1853年她死後,他娶了在這段時期一直有交往的那個女人。不幸的是這場婚姻也是個失敗。(摘自《50位偉大的作曲家和他們的1000部作品》)

  《幻想交響曲》(副標題為《一個藝術家生涯的插曲》)。它的5個樂章分別為:  第一樂章,「夢幻、熱情」。先是廣板,而後是熱情的急快板,奏鳴曲式。作者於1832年在該曲的總譜上曾寫了很長的文字,描述了一個神經衰弱、狂熱而富於想像力的青年音樂家,在失戀時服毒自殺,因劑量不足,在昏迷中進入光怪陸離的幻境的情景。他還指出,貫穿全曲的「固定樂思」,表示著使音樂家神魂飄蕩的戀人形象,第一樂章中,這一主題的出現頓使陰暗、憂鬱的情緒變得熱情、明朗。  第二樂章「舞會」。適中的快板,在華麗宴會的舞會上,藝術家遇到心愛的人。這是一段輝煌的圓舞曲,作者在樂隊中首次採用了兩架豎琴。  第三樂章「田園景色」。慢板,以英國管與雙簧管模仿鄉間牧童的二重唱,使沉思中的藝術家產生熱情和希望。「固定樂思」再次出現,他求之不得,十分痛苦。牧歌復現,遠處天邊傳來了雷聲。  第四樂章「斷頭台進行曲」。從容的快板。藝術家服毒後昏迷,以為自己殺死了情人,被判死刑。在描寫押赴刑場時,「固定樂思」的出現,彷彿是對愛情的最後眷念。這裡用了三個長號,兩個低音號,四個定音鼓及其它打擊樂器。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夜會之夢」。快板,是一段群魔狂舞的迴旋曲。聖詠主題「憤怒的日子」在低聲部與鐘聲、舞蹈節奏混為一片,情人的主題又以怪誕的面貌重現。樂曲在急速而狂熱的舞蹈中結束。  柏遼茲為最後一個樂章寫的標題計劃說:  他(主角)看到自己在女巫的安息日夜會上,一群為他的葬禮而來的可怕幽靈把他團團圍住。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呻吟、尖笑聲……傳來了他的愛人的旋律,但失去其高貴和有節制的特點。它變成了庸俗的音調,瑣碎而又怪誕。是她來參加地獄的狂歡。她的到來受到一陣歡樂嚎叫聲的迎接。她參加了魔鬼的舞蹈。死者敲響喪鐘,末日經的滑稽歌舞劇,女巫的舞蹈。舞蹈與末日經混合在一起。   《幻想交響曲》從失戀這樣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歐洲一些藝術家在生活逆境中的苦悶情緒。

作曲:埃克托·柏遼茲指揮:鄭明勛演奏:巴士底樂團(企鵝三星)來源:The Berlioz Experience 1——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鄭明勛與巴士底樂團似乎將《幻想交響曲》的幻想氣氛渲染到濃得化不開的程度,他把那位年輕作曲家的幾近神經質的靈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柏遼茲樂曲中歇斯底里式的惡夢被演繹得別具新意:變化多端的色彩組合多於交響曲式的壯麗宏偉,更凸現出原創意的離奇詭譎。這樣的表現手法很容易流於自我放縱,然而指揮和樂團之間如水乳交融般的密切關係使得演奏出來的音樂帶有渾然天成的法國味兒。速度傾向於兩極化,但不論快慢、藝術張力始終如一。這是一場極有特色的演出,錄音也非常棒。(摘自「The Berlioz Experience」專輯介紹)


The Berlioz Experience

《幻想交響曲》


提供以下下載地址: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live.com/home.aspx在<目錄及文件清單>目錄下可以下載清單。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簡要的介紹,可以下載。本專輯在【古典音樂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目錄。


埃克托·柏遼茲(Hector Berlioz,1803-1869)

  柏遼茲是法國最偉大的作曲家、最優美的法國交響曲作曲家、第一個真正的法國浪漫派、也是浪漫主義激進派的一個獨立領袖。他也是現代管弦樂的教父,浪漫派音樂-文學的典範,是標題音樂(講故事的音樂)的早期王子。除此之外,他還自封為貝多芬的繼承人,也是超群的指揮者。最重要的,他還是個脾氣暴躁的打破陳規者和革新家。  柏遼茲生於伊澤爾,這是日內瓦西南法國的一個山區。他的父親是一個殷實的醫生,多少也算是個學者,教柏遼茲拉丁文,使他對《埃涅阿斯紀》(Aeneid)的作者維吉爾(Virgil)發生興趣。他父親給了他一支長笛,一把吉他,上鋼琴課。青年柏遼茲喜歡長笛而且吹奏得相當熟練,但鋼琴卻彈得不太好,這對於一個浪漫主義作曲家來說有些出人意外。(註:《埃涅阿斯紀》——史詩。古羅馬維吉爾作於公元前30年至前19年。共十二卷,約一萬二千行。描寫特洛伊被希臘軍攻陷後,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天神護衛下攜家出逃,輾轉到了義大利,娶當地公主為妻,建立了羅馬城,開始朱里安族的統治。)  雖然他在青年時期嘗試作曲,但家中計劃要他像父親一樣從醫。18歲時他被送往巴黎學習。他後來說,他的時間都花費在「可怕的屍體和迷人的跳舞中了」。儘管這樣,他的選擇顯然還是音樂。他的家庭感到害怕,經濟上也無力負擔,但他仍然進入巴黎音樂院。後來他教音樂課,在一個教堂合唱隊里唱歌,併到處演奏樂曲掙些錢。1825年他設法舉行了一場他的《莊嚴彌撒曲》的教堂演奏會,這是為150多人的管弦樂團寫的一首作品——這個樂團的人數為正常樂團的三四倍。一家報紙評論道:「這位充滿激情的年輕作曲家更重視的是他自己的靈感,而不是復調和賦格的狹隘規則。」  他的藝術生涯在l830年27歲時有了突破,這一年他得到羅馬大獎,獲得一筆獎學金和在該城生活與工作的機會。  然而,他的主要收入來自為報刊撰寫音樂著述:批評、評論和文章。他的許多著作與他自己的作品有關,因為他企圖竭力爭取能夠了解和欣賞其激進作品的聽眾。隨著歲月的流逝,他被承認也許是他那時代最偉大的音樂評論家,也是一個熟練的指揮,但當他在世時並不被認為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  在他的晚年,柏遼茲在歐洲各國首都指揮他的樂曲,同時繼續靠評論那些相對來說無足輕重的其他作曲家的音樂為生。他最後的7年間沒有創作過任何作品。  有時人們說有3個人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精髓:作家雨果(V.Hugo)、畫家德拉克洛瓦(E.Delacroix)和柏遼茲。柏遼茲早期就是個實驗者,這不足為奇,因為在他出生時,非凡的貝多芬和偉大的海頓都還活著而且風華正茂。事實上,貝多芬不僅活到柏遼茲已經二十三四歲,而且直到最後也在忙於創作。對於那些仰望著巨大人物的作曲家來說,進行反叛是件很常見的事情,他們的選擇就是要在他們的拿手戲上戰勝他們,或是找尋一個尚未被佔領的新的領域。  把他列入最出類拔萃一類的是俄國的穆索爾斯基,他寫道:「在詩歌中有兩個巨人:粗野的荷馬和文雅的莎士比亞。在音樂中有兩個巨人:思想家貝多芬和超級思想家柏遼茲。」極有威望的評論家紐曼關於他寫道:「所有現代的標題音樂作曲家都以他為基礎——李斯特、理查·施特勞斯和柴科夫斯基。瓦格納感受到他的影響,雖然他貶低這種影響。柏遼茲說:『我在貝多芬丟掉它的地方把音樂拾起來。』這話指明了他的立場。他是改造了現代藝術的那種對音樂和詩意進行解釋的真正創始人。」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柏遼茲的音樂才為廣大音樂界所重新發現。早些時候,即使在先鋒派中,擁有聽眾、受到注意以及有眾多弟子的是瓦格納,而不是自行其是的柏遼茲。瓦格納讚賞他。1860年,這位德國作曲家公開說只有3位活著的作曲家值得重視:他本人、李斯特和柏遼茲(瓦格納排除了威爾第,當時舒曼、門德爾松和肖邦已去世)。但是經過100年左右,柏遼茲及其不落俗套的音樂才受到了讚賞。  在瓦格納傳中,泰勒(Ronald Taylor)指出,瓦格納也許嫉妒柏遼茲在配器法方面技高一籌,也許因為柏遼茲和他一樣是個不合時宜者,並且跟音樂機構同樣積怨很深而感到不安。泰勒接著說:「兩人都反對崇拜偶像,對他們的同時代人來說都是搗蛋鬼;兩人都喜愛歌德,以他的《浮士德》為藍本創作作品,對莎士比亞充滿熱情;雖然兩人都積極指揮自己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但他們都不是樂器演奏家,特別是兩人都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像是未經琢磨的鑽石。」  作為一個革新者,柏遼茲配器法的運用是前無古人的。一位20世紀的大師曾指出,在柏遼茲之前,作曲家使用樂器以便使它們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柏遼茲則把樂器的音和色彩加以混合,使之產生新的結果。評論家說他敢於獨樹一幟,他蔑視習俗,很大膽——事實上,他是音樂史上最富獨創性的人物之一。而且不停地尋找文學素材,將它們轉變成音樂。  有很多例子說明他的文學興趣很廣泛,從他接觸維吉爾開始。序曲《威弗利》和《羅布·羅伊》取材自司科特(WalterScott)的「戲劇傳說」、《浮土德的天譴》取材自歌德、標題交響曲《哈羅德在義大利》和序曲《海盜》取材自拜倫、序曲《李爾王》、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歌劇《貝麗葉采與本尼迪克》取材自莎士比亞、歌劇《特洛伊人》取材自維吉爾。  真正是個德克薩斯人的柏遼茲是個有宏偉想法的人。他1837年寫的《安魂曲》和1849年寫的《感恩贊》,都被編成巨型器樂演奏會的總譜。為了在《安魂曲》里描寫最後審判日,他安排了一個巨型的管弦樂團並加上四個銅管樂隊,一個面向東,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南,一個面向北。雖然從未實現過,他卻設想過一個450人的管弦樂團,和一個350人的合唱隊。他想要242件弦樂器、30架鋼琴,30架豎琴、200件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他真是個與眾不同的傢伙。  雖然他活到65歲,但最優秀的作品大部分是在40歲時創作的。惟一的例外是他51歲創作的神劇《基督的童年》,通常都不把它跟亨德爾、海頓、門德爾松的神劇相提並論,但仍屬最佳神劇之列。  在創作最多的青年時期,柏遼茲創作了:  《幻想交響曲》,1830;  《哈羅德在義大利》,中提琴交響曲,1834;  《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曲,1839;  《葬禮與凱旋交響曲》,1840;  《羅馬狂歡節》,序曲,1844;  《海盜》,序曲,1844;  《浮土德的天譴》,一部「戲劇傳說」,1845;  《哈姆雷特最後一幕的喪禮進行曲》.1848。  《幻想交響曲》除了有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把多樂章聯繫在一起外,它與傳統交響曲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有5個樂章,而不是通常的4個樂章。它有一個通過音樂講述的故事——標題,這也藐視了交響曲的傳統。而且他用新的方式探索了管弦樂器的音色特點,據專家說,這促使這首交響曲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獨創作品。  柏遼茲是個獨創大師,雖然不是完美大師。(摘自《50位偉大的作曲家和他們的1000部作品》)

推薦閱讀:

春江花月夜:交響曲的五個樂章
沃恩·威廉斯《田園交響曲》
【男士特輯】| DIOR HOMME 夜色少年的交響曲
《倫敦交響曲》—沃恩·威廉斯眼中的英倫
莎拉布萊曼2008年專輯《交響曲 Symphony》

TAG:推薦 | 世界 | 介紹 | 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