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母嬰關係決定孩子一生

人物名片:  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國內知名心理專欄作家,創辦「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為何家會傷人(升級版)》《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越愛越孤獨》《夢知道答案》等書,作品銷量超過百萬冊。心理標籤:  媽媽決定嬰兒。想讓孩子心理健康、擁有活力,基礎是有一個好的母嬰關係;而好的母嬰關係,源於媽媽被家人尊重和關愛。  母愛是人類的天性,可為什麼有的媽媽,總是迴避和孩子親密,不敢碰觸孩子;有的媽媽,一看見有活力的孩子就感到恐懼,總是要求孩子安靜、別吵;有的媽媽忽略孩子的存在,甚至把他落在商場或車裡?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這是因為她們心中有一個糟糕的內在嬰兒。  內在嬰兒,是嬰兒時期在我們內心中的留影,是我們內在最深、最真實的那部分。武志紅認為,中國是一個成年人普遍處於嬰兒狀態的「巨嬰」國度。由於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母嬰關係,大多數人在嬰兒階段都沒有得到滿足,甚至受到嚴重的傷害,心理年齡卡在了嬰兒期。所以,當「巨嬰」成為母親時,她們不知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而做出一些糟糕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了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而了解自己的內在嬰兒,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而認識是療愈心傷的第一步。當身邊沒有媽媽時,嬰兒就是死的  為了讓大家「碰觸」到自己的內在嬰兒,武志紅髮明了一個小練習,方法非常簡單:安靜,閉上眼睛,花5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鬆後,想像一個嬰兒在你身邊,它會在哪個位置?它是什麼樣子?什麼神情?看著它,它會和你構建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它,便是你內在的嬰兒。  他曾經多次帶領學員做這個練習。每次結果都差不多:不到1/3的內在嬰兒還不錯,但是其中健康活潑的少;1/3左右的內在嬰兒是中性的,但是體溫偏冷,活力不足;還有超過1/3的內在嬰兒形象是令人恐怖的,比如死了或滿身怨氣、身體殘缺不全的嬰兒等等。  有位心理學家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嬰兒這回事,有的只是母嬰關係。」所以,當媽媽不存在的時候,嬰兒也不存在;當身邊沒有媽媽時,嬰兒就是死的。  有一位女士做練習時,看見的是一個死的嬰兒,輕輕碰一下他的身體,都感到刺骨的冰冷。當武志紅引導她進入嬰兒身體進行感受時,她感受到的是非常可怕的絕望和仇恨。這位女士很困惑:「我為什麼會看見這麼恐怖的情景呢?」  後來,她從母親那裡了解到,在她嬰兒期時,家裡很窮,母親工作非常辛苦,爸爸經常不在家,身邊還沒有老人幫忙。母親每天上班前,把女兒放在床上,圍了一圈被褥,防止她摔下去。沒有媽媽在身邊,她得不到足夠的照料,長時間孤獨。即使哭得再用力,媽媽也不會回來,漸漸地,她不再哭鬧,變成了一個很乖的孩子,因為她的內心已經絕望了。而長大後,她變成了一個超級好的女人,人畜無害,連只螞蟻都捨不得踩死。  這位女士的人緣很好,以前沒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可是,當她做了媽媽後,開始恐懼和孩子之間的親密。在做想像練習時,這位女士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球」擋在中間。武志紅問她:「如果把這個球拿掉,你和孩子直接碰觸的話,你感覺怎麼樣?」她說:「我感覺非常慌,感覺自己會崩潰!」  這位女士渴望和孩子親密,也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因為她自己從來沒有從母親那裡享受過親密,所以,如果突然之間讓她和孩子親密,就會引起很多的反應。絕望、仇恨等嬰兒時期被傷害的記憶和感受全被喚醒了。她非常害怕,本能地迴避親密關係。  對於這種情況,武志紅非常熟悉。他的老家在河北農村,很多媽媽出了月子後,就把孩子放在炕上,自己下地幹活。有一天,媽媽回來,突然發現:咦,孩子會走路了!很多孩子就是伴隨著這種無助和孤獨長大的。  武志紅說,1歲之前的嬰兒,假如讓他自己待著,就等於讓他時刻待在地獄裡!因為嬰兒什麼行動能力都沒有,哪怕是一隻蒼蠅、蚊子攻擊他,他都會覺得無能為力。而這種無助極其可怕,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在那裡捱著。這樣長大的人,心理往往會有嚴重的缺失,把自己防禦得特別嚴密,難以和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患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或者躁狂症等。  武志紅接待過一位男來訪者,他經常會做一個噩夢:在一個巨大的房間里,有一隻像航母一樣巨大的蒼蠅。他躲在地毯下面,只有腦袋露出一點點。蒼蠅就站在他的身上,緊緊地盯著他。他嚇得一動不敢動,感覺只要一動,蒼蠅就會一口把他的腦袋咬下來……這個夢反映的是他在嬰兒時期對世界的感知:嬰兒時期的他躺在房間里,覺得房間超級大,而自己特別渺小。很可能,有一隻蒼蠅嚴重騷擾過他,對他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所以長大後,他把外界對他的侵擾,都視為蒼蠅。假如當時媽媽在身邊,那隻蒼蠅早就被拍死了,不會讓他如此無助和恐懼,而且一直蔓延到成年。  如果長期得不到媽媽的照料或者心理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內在嬰兒也可能是一身怨氣、形象恐怖但很有活力的嬰兒。它會有兩個內心:一個是絕望,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愛我;另一個是仇恨,我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如果它的活力可以自由流動,那麼首先表現出來的是仇恨,恨不得把一切毀滅,非常恐怖。  內在嬰兒是這種的人,往往會壓制自己的活力。做了媽媽之後,恐懼自己孩子的活力。因為嬰兒時期的創傷,讓她們把活力等同於絕望、仇恨、破壞、毀滅。另外,由於自己在嬰兒期沒有安全感,她們認為外部世界是破壞性的、不可信的,如果自己一不留神,孩子就會有危險。所以,她們要求孩子聽話、順從,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甚至用暴力的方式,拚命壓制孩子的活力。武志紅的母親就是如此,她最常對兒子說的話就是「安靜,別吵」。而孩子之所以遵守規則,不是因為出於愛,而是出於恐懼,活在時刻要被懲罰的感覺里。  活力,是一種生命力,連接著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愛、創造力、個性等等。有活力的孩子,將來才更有創造力,更加熱愛生活,享受生活。擁有活力的基礎是有一個良好的母嬰關係,這樣媽媽才能接納孩子的活力。  遺憾的是,因為從小受到父母壓制,中國人普遍喪失了活力。對伴侶的情感表達,都是含蓄、被動的;很少肯定孩子,不肯熱情洋溢地表揚孩子,做出愛的表達……這些都是活力喪失的表現。這些人,如同《魔戒》里的半獸人,每天被壞巫師用鞭子抽打著,努力地工作,帶著恐懼奔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如同《英雄》中的秦兵,列隊整整齊齊,但一個個面目僵硬,猶如行屍走肉。被媽媽極度忽視的嬰兒,有一顆破碎的靈魂  武志紅說,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時期被媽媽極度忽視,那麼,他(她)的內在嬰兒可能是身體殘缺不全的。因為,媽媽是嬰兒的鏡子,只有媽媽看見嬰兒,嬰兒才知道自己存在;如果媽媽對嬰兒本身是什麼樣子毫無興趣,只能看到嬰兒的一部分,那麼嬰兒的自我形象就是破碎的,殘破不全的。  一位媽媽對武志紅說:「在孩子1歲之前,我對他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完全沒有進入做媽媽的狀態!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商場購物,居然把他落在了購物車裡……」這位媽媽的內在嬰兒就是殘缺的。她和內在嬰兒處於嚴重隔離的狀態。這是我的孩子,是從我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的一呼一吸都會牽動我的心—她完全沒有這種媽媽的感覺,不能跟孩子之間建立依戀。她必須通過頭腦拚命地意識,才能夠知道孩子在這裡。  這位媽媽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5個,她是老四。母親既要照顧癱瘓的婆婆,又要照顧一大堆孩子,每天忙得團團轉。當她還是嬰兒時,母親經常忙著串珠包賺錢。做手工需要全神貫注,而且很費眼睛,所以母親的目光很少在孩子的臉上、身體上停駐。在嬰兒期被母親嚴重忽視的她,自己做了媽媽後,也一樣極度忽視自己的孩子,彷彿是一種生命的輪迴。  有一個優秀的女孩告訴武志紅,她看見的內在嬰兒,臉是不完整的,身體也不全,樣子很可怕。她連走上前抱一抱嬰兒時期的自己都不敢。事實上,這種破碎、殘缺的感覺,充斥著她的整個生命。為了對抗破碎感,她選擇用完美主義來保護自己。結果因為她太完美,把追求者都嚇跑了。而她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有很大的隔閡。完美主義就像一個硬硬的殼,把她嚴嚴實實地包裹在裡面,讓人看不到她柔軟的內心。然而如同蝸牛的外殼一般,看起來很堅硬,其實不堪一擊。諮詢後,武志紅髮現,這個女孩在嬰兒時期,也是極少得到媽媽的關注。恐怖的內在嬰兒,訴說對媽媽愛的渴望  恐怖的內在嬰兒,並不局限於以上這幾種意象。無論多麼恐怖,它訴說的都是受傷的心靈,對媽媽愛的渴望。武志紅說,媽媽決定嬰兒,媽媽改變得越早,對嬰兒越好。如果媽媽已經錯過嬰兒期,也可以努力補救。建議媽媽多陪伴孩子,構建親密、快樂的關係,化解孩子內心深處的絕望和仇恨;讓孩子的活力用良好的方式表達,在愛、溫暖、理解、接納、親密中流動。  雖然,媽媽任何時候改變,對孩子來說都是好事,但是建議最好在孩子青春期前。因為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變得獨立和叛逆,有心事也不願意跟大人講,母子親密不容易建立。而在青春期之前,孩子是比較依戀媽媽的,補救相對容易一些。  如果受傷的嬰兒已經長大成人,甚至做了媽媽,那麼她自己內在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內在嬰兒是什麼樣的。假如是渾身怨氣的嬰兒,意味著自己的內心是充滿絕望和怨恨的。絕望的背後,是愛的渴望;因為沒有得到愛,所以才會怨恨。可以把內心的怨恨和絕望表達出來,讓內在的東西流動起來。先把毒流出來,才能出現純凈的對愛的渴望。  如果內在嬰兒是個健康的嬰兒,只是離自己比較遠,那麼,可以在想像中往前走一步去抱抱它。多次練習後,現實中的自己也會發生一定改變。假如嬰兒的形象很恐怖,這表明媽媽的內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建議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這不是做一個小練習就能夠治癒的。  另外,很多父母以為孩子3歲之前不記事,怎麼對待他都行。武志紅堅決反對這種觀點:「如果在3歲之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那麼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所以,建立良好的母嬰關係,讓媽媽能夠碰觸到嬰兒的心靈,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支持媽媽,媽媽支持孩子  武志紅髮現,很多媽媽之所以不能積極地感受、關注、回應嬰兒,是因為她們沒有從家庭中獲得支持,喪失了愛的活力。「家庭」,既包括婚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原生家庭,也包括婚後和丈夫一起建立的核心家庭。  有一次,武志紅帶領工作坊里的所有學員做練習,很多女學員看見的內在嬰兒竟是男孩。顯然,她們在內心深處不接受自己的性別。如果一個女孩,從胚胎和嬰兒時期,父母對她的期待就是男孩,那麼,長大後,她自然而然地會覺得,身為女孩是一個錯誤,希望自己成為父母所期待的男孩。但是,如果連自己的性別都接受不了,那麼,又怎麼接納自己的母親角色呢?這樣的媽媽,很讓武志紅擔心。  現在有很多年輕媽媽,學習了心理學後,開始有意識地構建良好母嬰關係,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假如媽媽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內心充滿了恐懼與自卑,那麼,即使她們很用心,也很難成為一個好媽媽;她們的孩子,很可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武志紅的母親,就在丈夫家族中沒有得到尊重。由於長期受到婆家人的欺負,她處於嚴重抑鬱的狀態。只要一和婆家人有衝突,就會氣得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雖然,她成為全村唯一的全職媽媽,一直抱著武志紅到1歲4個月,餵奶到5歲,但是,他們的母嬰關係質量卻不高。因為,她經常是有氣無力地躺在兒子的身邊。兒子有需求時,常常無法回應。不觸摸、不說話、不笑……不能和嬰兒進行互動的媽媽,是「不存在的」。所以,這樣努力想愛孩子的媽媽,依然給武志紅的心理留下了被拋棄的創傷。  我們都知道,最應該給妻子支持的人是丈夫。一般在婚姻中,往往是妻子先覺醒。可是,假如只有妻子一個人覺醒,那麼她就太累了。最理想的狀態是,丈夫也能覺醒,給妻子有力的支持,讓她感覺被重視和被愛,給她提供安全和保護的環境。這樣,等妻子做了媽媽後,就能夠把自己得到的這份愛、能量和情感傳遞給孩子,建立一個美好的母嬰關係,養育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讓武志紅感到遺憾的是,目前來找他做諮詢的人,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是7:3;來上課的男性,更是寥寥無幾。男性很容易陷在固有的邏輯里,經常會成為新式養育方法的最大反對者。  比如,有一位妻子跟武志紅學習了「愛和自由」的理念,想和孩子構建親密關係。丈夫卻不理解:「你幹嗎整這麼多事!孩子這麼小,你就溺愛孩子,你愛過頭了!」她與堅持傳統育兒觀的婆婆也發生了衝突。丈夫就更不高興了:「你給我媽找麻煩!你就是因為學了心理學,所以事才這麼多!」這位妻子雖然堅持自己正確的理念,但是內心卻很沮喪、無力和悲傷。雖然,她是笑著陪伴孩子的,但不可避免的,孩子依然能感到媽媽的悲傷。  另一方面,好的母嬰關係和「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會讓孩子充滿活力,比其他孩子更加活潑、有個性。而這意味著,父母需投入的精力,要比其他父母多得多。如果媽媽把大部分的關注和精力給了孩子,那麼,丈夫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妻子忽視了。在中國,很容易出現孩子出生後,丈夫出軌的現象。  最簡單的方法是,讓丈夫參與進來。爸爸、媽媽和孩子,構成三角關係的親密,這是最好的親密。  前段時間,武志紅去旅遊,在法國塞納河畔,他看見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玩耍。父母和孩子的感覺都特別放鬆,全身心地投入,有一種安住在當下的感覺。這讓他非常感慨:在國內,父母和孩子玩時,總是匆忙地要帶著孩子奔向下一個目的地,雖然他們也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會有什麼。  武志紅說,媽媽決定嬰兒。想讓孩子心理健康、擁有活力,基礎是有一個好的母嬰關係;而好的母嬰關係,源於媽媽被家人尊重和關愛。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家不傷人——讀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人善被人欺」——武志紅心理訪談實錄 - Lily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轉帖)武志紅:如何學心理學
武志紅:原生家庭傷害|what?原生家庭可不能一個人背鍋
武志紅:你為什麼想得多,做得少

TAG:孩子 | 母嬰 | 武志紅 | 關係 | 一生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