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在職場交朋友?

1.

蘇格拉底說過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很受搞心理學的人待見,就是「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其實不用他老人家提醒,學了這門據說是教人長出二郎神的「第三隻眼」的學科,自我反思幾乎是做這一行人的職業病。因此,某日我又習慣性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人生,這一反思不要緊,我忽然發現,在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我稱作朋友的人幾乎都來自我的工作。

反思是一件奢侈品。一反思就容易讓人自我懷疑。我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工作在我生活中占的比重太大?抑或是我欠缺在職場之外建立和維持友誼的能力?

於是某日和欄目的編輯在MSN上聊天——聊天固然是保持工作聯繫的一部分,可也是因為心裡覺得這是一個聊得來的朋友。編輯說,這很正常啊,只有工作聯繫是可以長期穩定維持的,現代人在職場中交朋友,太正常了。

2.

以前看汪曾琪的小說,寫一幫學戲的孩子們,師兄弟之間感情特別深厚,原因就在於「打通堂」。就是只要一個孩子犯錯,所有師兄弟要連坐,大家一起打屁股挨板子。這樣下來感情非常不一般。多年之後他們還會津津有味地回憶某一次打通堂的每一個細節。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同事一起加班到很晚,我家住的遠,她就帶我去她家住了一晚。第二天繼續戰鬥,直至做好。當時到那個單位時間不久,這一次加班之後,一下子就產生出共同戰鬥的友情。後來又有一次加班形勢嚴峻,一個組的同事一起吃晚餐,同事甲說:「還能怎麼樣,死了都要寫唄!」我說好,好一個MSN名字!晚上回家繼續戰鬥,半夜三更,同一個組的同事都在MSN上,甲同學的名字果然已改成了「死了都要寫」,我跟風也改了名,隨後同事乙第三個改了名,感覺頗為壯烈。只有同事丙說:「你們幹什麼都『死了都要寫』,我就偏要叫『死了都要愛』,寒摻你們!」

有首歌叫做「一起吃苦的幸福」,也許工作正是給了我們這種一起吃苦的幸福吧——就像打通堂。

3.

雖然說世界越來越小,以至被稱作地球村,其實人際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多少人在說寂寞,在說悲劇,其實無外乎因為缺少人和人之間有意義的聯結。不是因為我們不希望彼此了解,而是彼此了解成本太高。

據說現代化的標誌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於是,我們好像被分割成為越來越小的島嶼、村落。當你和某個老同學說你在做某個工作時,他也許會說:「不錯啊,不坐班。」或者說:「很好,收入很高。」但你很難向他解釋你的工作方式,你的光鮮背後不為人知的淚水和堅持,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方式,除非他也在這個圈子中。難怪我們會在職場中交朋友,那些一起加班、一起挨客戶罵、一起為一個項目拚命的同事、合作夥伴之間的革命情誼,是家人之間、親友之間、或職場之外的朋友關係難以比擬的。

另一方面,儘管圈子和圈子之間越來越細分,但每個圈子似乎又不大,轉來轉去,不管是調動工作也好,是繼續升遷也好,總還是在這個圈子內。共同的專業和職業訓練,共同認識的人、了解的事,讓我們被無形的線連在一起。也許這些專業的、職業的圈子,就是現代人的村落吧。當我們被從土地上連根拔起,投入到城市中再也接不到地氣的鋼筋水泥叢林,正是這樣的村落,讓我們在職場和生命的漂泊中產生某種安全感、歸屬感。

如果沒有這些「村裡人」,那些我們自以為的成就、業績,出了這個圈子,又有何意義?你是如何披荊斬棘拿下那個大單,你是如何辦到了業內沒有人想過的事情,你是如何頂住壓力堅持了某個專業的準則,只有業中人士知道其價值和甘苦。這樣的背景下,甚至競爭對手也會讓人感覺親切一些,因為那是彼此深知的一群人。

4.

父母那一輩,單位就是個大家庭。住在單位大院里,一輩子的同事、朋友、鄰居都是同一撥人,恨不得兒女親家都在這個範圍之內。可都是一個大院的也麻煩,抬頭不見低頭見,公和私的關係很難界定。所以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一個處世之道就是要公私分明,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說公私分明,其實心理諮詢中的咨訪關係就是公私分明的極致。尤其是嚴格的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關係,非常強調關係中的節制,絕對要避免雙重關係。如果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了咨訪關係,那是不能有諮詢室以外的任何人際接觸的。諮詢室里掏心掏肺的特殊的親密,需要嚴格的時間、地點、設置以至費用的保證。

可公私又怎麼可能總是這麼分明呢?很多工作所需要的職業功力,似乎就體現在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上。但真的把這樣的職業做的好的人,並非出於手冊和培訓中傳授的技巧,而是對那些工作中打交道的人有真實的興趣、欣賞和情感。所以與其說我們是在借交朋友之機工作,不如說是借工作之機交朋友,尋找同村的人。

在另一個極端上,公私不分明莫過於職場的羅曼司了。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做助教,參加了一個職業倫理的培訓——從這也可以看出某種文化的差異。培訓中的一個內容就是工作和感情的問題。比如助教和所輔導的學生談戀愛怎麼辦?通過案例探討最後總結出很明確的原則,戀愛可以談,沒問題,但不能和工作混在一起,或者助教調班,或者學生換班。只要是在一個有評價、有權力級別差異、有利益關係的關係中,就不可以摻雜。

5.

朋友之道在於誠,其背後並沒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如果沒有這個態度,職場中的「朋友」並非朋友,還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某些行業中做得過度的人深諳殺熟之道,其實就是濫用了朋友的信任。

  而工作之道在於做事出以公心。而我們的文化往往會讓我們難以持守這樣的原則、底線,把太多私下的關係、感情甚至利益帶到工作中,影響工作中的公允判斷。中國式的「人情」影響「事情」,往往出於此。

也許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難以分辨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我們也難以像古人那樣把為了工作燒的蠟燭和為了個人燒的蠟燭分開,但心裡有所持守,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就能在各種雙重關係中更加坦蕩自如。


推薦閱讀:

交朋友的11個技巧
和這些星座交朋友,這輩子你就值了
如何交朋友?
交朋友的十個原則
看看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TAG:職場 | 朋友 | 交朋友 | 在職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