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鼎文化
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推測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發現有青銅鼎;這被認為是青銅禮器的源頭。到商代,開始出現大量的青銅鼎。毫無疑問,中華文化在源頭處便和鼎結下了不解之緣。 鼎最初作為食物器皿,主要用於煮肉盛肉(人類學家認為,以鼎食肉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重要一環,身體發育因此大為增快,大腦也日益發達)。因此,成為宴會、狩獵等場合的必備器具,並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至成為家國寶器。 功能的轉變迅速影響到形狀的變化。鼎原來形狀比較單一。原始社會的鼎均為圓形,作為炊食器皿,圓形也甚合實用之目的。到早商的二里崗時期,出現了青銅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數量大增,與圓鼎一起成為主要的祭祀禮器。 在圓鼎之外還要製造方鼎,這反映了鼎由實用的食器向象徵性的禮器的一個重大轉變。因為方鼎在燒火、取食方面遠遠及不上圓鼎,但是作為禮器,它卻由於其特別的象徵意義而倍受青睞。這一象徵意義取決於商朝人"天圓地方"的天下觀(或者說世界觀)。當然,演變到後來,方鼎還是圓鼎,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們更多的是從審美的角度取捨。法學所的法鼎即為圓鼎設計。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後,意義重大,製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顯示嚴鼎盛的氣勢。周朝建立後,百家爭鳴,風氣大開,反映到器皿上,紋飾簡練舒朗,饕餮、夔龍、虯等神獸紛紛登場,宴飲、征戰等紋飾明顯增多。鼎的鑄造工藝複雜,飾紋的豐富和多彩無疑顯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據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考證說,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如饕餮、夔龍、虯,都是由生活中的鳥獸人類變化而來。也就是說,鼎的鑄造還有為人民祈福的創意。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決定了其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義。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也稱列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傳》)。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規定,九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依次類推。後來,列鼎制度廢除,但是這一制度賦予鼎權力地位的象徵意義卻保存了下來。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之後,很快演化為國之重器,與政治的關係日益密切。《易經》有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序卦傳》)。還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經?雜卦傳》)。這說明在很早的時候,鼎和改朝換代就聯繫在一起了。 《史記?封禪書》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髯下迎黃帝。"傳說,黃帝鑄造完成了三隻寶鼎,但是不久就失傳了。到了夏朝,"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觴上帝鬼神"。從此,九鼎也就成為王權的象徵,傳國的寶器。"桀有亂德,鼎遷於商"。周滅商,成王又遷鼎於洛邑。 關於九鼎的鑄造,周朝的王孫滿有過一個很經典的解釋:"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左傳?宣公三年》)。 這說明,鼎的鑄造在當時政治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是它的意圖又並不限於表現統治者的權威,還有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前文說過,據張光直先生的研究,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所以,鼎作為國家政權的標誌,不僅象徵著統一與和平,還象徵著昌盛與安寧,是吉祥之物。 春秋時,周王權威下降,諸侯紛起。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陳兵於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乘機探問九鼎的" 大小輕重",遭到王孫滿的有力駁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故事(前引王孫滿的話也出此)。 當時,周王還曾制鼎作銘,採用頌揚祖德、刻紀功烈、陳述周王錫命的方式,加強宗法觀念,以鞏固自己在政治上的權威。目前最長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長499字。內容是藉助於銘文宣傳周王的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臣下的恩寵和封賞。 這些鼎的權威自然不敢和九鼎相提並論,但是,制鼎作銘無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活動,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而諸侯能夠名列鼎銘,則必定是很高的榮譽,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其權威和號召力得到周王的認可。後來子產要鑄刑鼎,遭到叔向的竭力反對,其原因也就在此。這一問題後文還要講到。 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卻沒有按照歷史慣例得到九鼎。據說被丟在了泗河裡。於是始皇乃有傳國玉璽之做,以示仍舊錫命於天。 但是鼎的巨大影響並未消失。特別是因為九鼎是公認的聖人大禹在統一全國之後鑄造的,遂被認為是統一的標誌、盛世的象徵。歷代帝王都希望自己找到九鼎,"以承天休",為自己的統治增加天意的砝碼。漢武帝時,找到一隻假鼎,馬上改年號為"元鼎",以示慶祝。而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指點江山,也以鼎足立論:"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中原可圖也。"所以詩人說,"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唐時武則天則更有氣魄,乾脆自己做九州之鼎:"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豫州鼎高八尺,受千百石,徐州高丈四尺,各國山川物產於其上,共有銅五十六萬七千餘斤","自玄武門入,令宰相諸王率南北宿衛兵十餘萬人並仗大牛、白象共曳? 直到中華民國時期,仍有好事之徒給當時的最高統帥蔣介石獻鼎。 改革開放之後,古老的寶鼎在政治活動和文化交流中發揮出更積極的作用。 1995年,聯合國五十華誕,中國即以世紀寶鼎相贈。江澤民主席說:"鼎作為一種重要禮器,象徵著團結、統一和權威,是代表和平、發展、昌盛的祥物。 "聯合國也因此破例接受了來自同一個成員國的第三件禮物。上個世紀末,香港、澳門先後回歸祖國,中央政府均以"回歸寶鼎"相贈,象徵中國對香港、澳門主權的全面收復
2鼎文化歷史簡介鼎是我中華祖先所創製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 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 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製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 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 的涵義。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 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 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祐,以達到逢凶化 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儘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 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 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 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 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祐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 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係。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 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誌。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鐘鳴鼎食"便是現實的 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誌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 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 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 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 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 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裡"九鼎"明 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 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誌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 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 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 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 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 置於鄭州黃河遊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 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3國之象徵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
最早的中國鼎被認為是立國重器,它是中國青銅器的傑出代表。象徵著高大、顯赫、尊貴的意思。鼎的尺寸比生活實際大的多,是由於古人認為它是神的尺寸,這也反映鼎一開始是作為一種祭祀的禮器。
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後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禮樂重器提起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權和社稷,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
鼎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鼎的常見器形為圓腹、兩耳、三足、呈盆、盂狀,也有少量呈斗狀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較厚重。
人們在尊崇鼎的價值的時候,常常忘記了它本來的用途,其實它是一件炊器,多用於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相當於現在的鍋。
春秋大鼎 山西博物館藏
華夏盛鼎山西博物館藏
和諧盛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根據著名毛公鼎雕塑
福瑞寶鼎 原名:蟠螭紋鼎
龍虎風雲鼎 江西省博物館藏
蔡侯申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鳳鳥方鼎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推薦閱讀:
※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預覽
※中國人的關係網
※2013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圖)
※「共築中國夢,同賀三晉春」——關派名劇《鐵弓緣》
※世界十大最長的橋,六條在中國,冰橋排第二,最長的1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