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元通
幾家拳法的身法辨異
馬雷石 李昌
武術無非是肢體的運動,人身無非是頭身和四肢,相同的生理基礎決定了武術必有其共同之處。武術是中國特色的體育運動,武術的魅力在於運動藝術的極臻完美。武術本無門派之別,其內涵精緻之處都是共通的,只是練拳的人有門戶之分,不過是所選擇的途徑不同罷了。
武術的核心是身法,練習身法的方法歷來都是各門各派的精髓所在。各個拳種都有自己的身法要求,雖然各門中所用術語不同,語言描述不同,而細分析其實質卻無不相通。筆者謹對幾家拳法的身法作一蠡測,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心意六合拳身法
《心意六合拳譜》曰:「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以此作身法。」所以,練習心意拳者和練習形意拳者莫不對此耳熟能詳,心意拳以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為身法六藝,形意拳講雞腿、龍身、熊膀、虎抱為身法四相,所謂身法,無論靜動每一勢中皆要包含之意。
心意拳中六藝所練,主要就是一個身法,六藝就是從頭到腳渾身上下勁力的貫串之法。雞腿練的是摩脛摩脛,裹胯扣膝,練的是下節勁的貫串;虎抱頭練的是頭領項挺,是上下勁的貫串,龍身練的是脊椎的左右旋轉,是左右勁的貫串,二者結合完成的是中節勁的貫串;熊膀練的是肩的沉塌,鷹捉練的是肘的合墜,二者練的是上節勁的貫串;上中下三節又要在虎抱頭的統領下貫串一氣,周身上下總為一節,方才能發出武術的整勁。外五形要合,內五行要順,雷聲則是內外相合,以內催外,氣沉丹田,如此內外合一方能發出內家功夫所謂的整體內勁。
雞腿具體要做到兩腳踝相摩(摩脛),兩腳不丁不八,在一條直線上,兩腿彎套彎,提肛斂臀,兩大腿夾緊(剪子股),胯要裹住,襠要掩住,膝要合住,腳尖內扣,十趾抓地。走動時腳要平起平落,行步如犁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起要翻,落要鑽,起為順,落為橫。腳打七分手打三,武術搏擊,以步為先,所以心意門有「打遍天下老雞形」之說。龍無定形,曲折翻騰,渾然而動,遍身著力,人之脊椎貫通上下,正是人身之大龍也。背脊開勁,力由脊發,腰背一體,這才是發力的關鍵。背如背鍋,形如立龜,身如寒冷,如夜鵲縮尾,腰要挺起,身直如碑。熊膀具體要做到涵胸、扣肩,兩膀松沉下墜。鷹捉具體要做到肘心朝天,肘部要有領、合、墜之勁意,肩井、曲池、合谷三點一線,虎口撐圓,掌心微涵,五指揸開,指尖內扣。出手時肘與肋相摩,兩手不離腮,兩肘不離肋,手從口出,肘護心發,出洞入洞緊隨身。起手要鑽,落手要翻,起為橫,落為順,手法和身法相同,而步法與之相反。虎抱頭即頭領項拔,下頜微收,頭顱起枕骨。虎抱頭是心意拳發力的關鍵,身法六藝中的其他五藝,皆要在虎抱頭的領帶之下發揮形成。至於雷聲,是催動內五行,鍛煉五髒的一種方式,是功夫由外入內,內外相合的一種訓練。
心意拳的每一動作之中都要求身法具備以上六式,又叫作六藝合一。六藝相合,則上中下貫為一氣,一合無有不合,才能發出心意拳的整體內勁。
神拳身法
《神拳身法》見於神拳拳譜開首第一篇,詳細記述了神拳的總體要求,是神拳傳人用自己的語言所總結的武術運動之規律。2006年筆者去濟源考察,有幸結識了當今神拳傳人,並得其拳譜相贈,對於神拳,外人所知甚少,筆者通過研讀其譜,略有心得,整理出來和讀者分享。
《神拳身法》曰:「心意動,即下腰開胯、滾肩束肋、鑽腦頸,自呼穴以至足心,心一時皆動,動無不動也。」心動意動身即動,這種說法正與心意拳相同。兩股間為胯,腰胯錯落,胯開幾分,腰下幾分,豈不是我們常說的氣沉丹田嗎?腰與胯合,孰非外合,雞腿、龍身的要領也包含在其中了。滾肩,即如水往下滾,同於沉肩、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之謂也。束肋,則氣沉丹田,譜中曰:「束者何?如手之往下拘束也,日久則束到丹田」。滾肩和束肋是相輔相成的,肩沉則肩要內扣,肩扣則肋自束,統言之即熊膀。鑽腦頸譜中又解釋道:「一頭衝破天,蓋言身欲起先伏,如鳥將飛,如虎將撲。」這正是心意拳的虎抱頭之意,頭往上頂,以頭領身,打法定要先上身,上身要靠頭來領勁。神拳拳譜中又曰:「頭為元帥,手為先行。頭到腰亦到,落胯人自吊;手動頭不到,中營必失了」。可謂是虎抱頭的絕佳詮釋,兩相發明,真義不問而知。
另有「肚與膝齊,肘與心齊,手與口齊」,「膝護兩陰肘護心,兩手不住口邊存」,無論意義還是語言,和心意拳的理論都有共通之處。「腰者,一身之機也,意動腰動,腰動皆動,所謂一動無不動也。」這不正是太極拳所說的「主宰於腰」嗎?
太極拳身法
太極拳譜中有《身法八法》: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
太極拳的含胸拔背以及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沉肘和護肫即是心意拳的鷹捉,裹襠、吊襠即是心意拳的雞腿,提頂即是說頭要正頸要挺,虛靈頂勁,即是心意拳的虎抱頭,「命意源頭在腰隙」,又說「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這裡所反覆強調的腰也正是心意拳所說的「龍身」,龍渾身是腰,以身為腰。另外諸如十趾抓地、足心涵空、下頜回收、氣沉丹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等等心意拳太極拳要求皆無不同。「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蓄而後發」等即是心意拳之「束展二字一命亡」,「力由脊發,步隨身換」也正是「以身帶步,以身催手」之意,這也正是虎抱頭的效果。
陰陽八盤掌身法
陰陽八盤掌是一個珍稀的拳種,源出還是一個謎,清末時期方見諸世,據說從江南董夢麟那裡傳出。被人們所了解的有兩支,一是董弟子董漢清,藝成後到北京王府充差,此即董海川;另一支是河北文安縣李振清,藝傳任志誠、蕭海波等,任志誠有《陰陽八盤掌》一書傳世。蕭海波年青時訪藝,得同門河南陳姓老人指點,當時陳某已是鶴髮老者,陳某以上源於何時何地終不得考。
所謂八盤即上四盤、下四盤之意,即上肢分出、入、退、華蓋四盤,分別指腕、肘、肩、胸,下肢分地、懸、空、鳩尾四盤,分別指踝、膝、胯、腹。八盤掌也可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盤或稱天地人三盤。上貫先天指尖,中通暢華蓋鳩尾,下達懸地足尖,這叫做「三校歸一」,也叫做「一個整勁」。勁整以後,方才可以練習三盤功夫。三盤功夫先練地盤揉筋,再擰人盤之腰,天盤就是頭,下兩盤練好,天盤自然有矣。
頭腰分先天、華蓋、鳩尾三宮,胳膊分出、入、退三宮,腿分地、懸、空三宮,這就是陰陽八盤掌的「一身九訣」,是練習身法的總體大要。這九處練成一個整勁,叫做「九宮歸一」。練習頭身部分的口訣為:「頭上頂,神靜氣清,為先天;胸中空,氣沉丹田,為華蓋;尾下垂,直伸海底,為鳩尾。」這三訣和太極拳的「頂頭懸」、「涵胸」、「尾閭中正」三個要義完全相同,頭上頂和心意拳的虎抱頭相同,胸中空和心意拳的熊膀的兩膀內扣相同,尾下垂即心意拳中所說夜鵲束尾,頭上頂和尾下垂即是對人體脊椎的對爭,形成了身如碑的身法。以上可以看出,頭身部分的三宮,是對身法中節的貫串。上肢是對腕、肘、肩三對關節的要求,腕為「出」,肘為「入」,肩為「退」,即是上肢的對爭,向兩端拉伸筋絡,這裡同心意拳的熊膀和鷹捉相同。肩往下沉為「退」,為熊膀,腕「出」肘「入」形成墜肘,即鷹捉。胳膊的三宮練的是上節勁的貫串。下肢是踝、膝、胯三對關節,踝壓「地」,膝上「懸」,胯陷「空」,即是使下肢對爭,向兩端拉伸筋絡,同心意拳里的雞腿相同。腳尖內扣,五趾抓地即是踝的「地」,裹胯扣膝,即出現胯的「空」和膝的「懸」,胯內裹即形成剪子股。腿的三宮練的是下節勁的貫串。所謂「九宮合一」也就是上中下三節的貫串,三節能貫為一氣,則勁自然能整。
轉掌是八盤掌的基本運動方式。轉掌時「托掌:擰肩吊臂;走圈:提膝擺扣」,擰肩吊臂則沉肩墜肘,即是熊膀、鷹捉,提膝擺扣則剪子股、彎套彎,正是心意拳的雞腿雞形步。轉掌的字訣:「上不散,攏胸抱手,擰肩吊臂;下不散,擰襠反胯;中不散,空胸下氣,神靜氣清意自明。」「擰襠反胯」意即胯往上聳,腰往下陷,正是神拳里所說的「開胯下腰」;「空胸下氣」即是胸內涵,氣沉丹田之意,正是神拳里所說的「束肋下氣」,這裡用神拳術語來表達倒更顯得簡明易懂了。
少林拳法身法
張孔昭《拳經拳法備要·用力》:「頭如頂千鈞,頸如搬樹轉,下頦如龍戲珠而挺出,肩膊如鐵渾堅而陡來。前手如推石柱,後手如扯拗馬。前腳如萬斤之石壓,後腳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泰山無可撼。」
「頭如頂千鈞,頸如搬樹轉,下頦如龍戲珠而挺出」,即是頭頂項拔,下頜回收,即是心意拳的虎抱頭,也正是太極拳的懸頂。所謂肩膊「陡來」,就是墜肘,使肘心朝天,即是心意拳的鷹捉。「前手如推石柱,後手如扯拗馬」,兩手對爭,即是上肢左右勁的貫串,龍身、熊膀、鷹捉俱在其中。「前腳如萬斤之石壓,後腳如門閂之堅抵來」,是下肢前後勁的貫串,即是雞腿;「臀如坐剪夾大銀」即是剪子股,提肛收腹,兩大腿夾緊;「身如泰山無可撼」即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也即是心意拳所說的「身如碑」,六勁相合,六面渾圓。
另外諸如「條直」即是立身中正,「一片」即是上下相隨,一貫狀態,更有「伸縮」之訣豈不是心意拳中的「束展」嗎?且看少林拳經對於束展二字的詮釋:「通身更要會意,一片緊縮,然後儘力,一片射出,務要身、手、腳一齊俱到,到時一齊儘力鞭開,後手比前手更要著力。此所謂百骸筋骨一齊收,一齊放也。」(《練力法》)在少林拳經上也有同於「消息全憑後腳蹬」的闡述:「拳家最難得者,在身力……其訣在何處?在後腳上得之。射去之時,後腳不可呆死,必隨要緊跟前腳半步,入地之時,更要往前儘力一抵,則身力自然得矣。」(《出步練法》)由此看來,少林拳的練法也無異於內家也。
通背拳身法
通背拳古稱通臂拳,傳說起源和通臂猿猴相關,故名。通臂的名稱暗示要達到像通臂猿一樣兩臂串通的效果,後人又根據力由腰背而發貫通上下或力由腳發通達於背之原理稱之為通背。通背和通臂含義不同,但都從不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術的竅要。
通背拳的基本要領有:頭頂項領,前空后豐,探背松肩,氣沉丹田,提襠垂閭,掩襠合膝,肘不離肋,三尖對正。
頭頂項領類似與太極拳的虛領頂勁,即是心意拳六藝之虎抱頭。前空即是胸涵使之若空,后豐即是拔背使之緊繃,又常喻為「胸似凹洞,脊背似鍋」,和心意門的比喻「背如背鍋」相似。探背松肩,肩關節鬆開然後才能放長擊遠,心意拳中稱作熊膀。「前胸一空變化多,後背一綳要入洞;吸胸沉氣空化力,探背松肩打面門。」(白猿通背拳口訣)提襠和太極拳的吊襠同義,垂閭是對脊椎底端的要求,猿仙通臂比做雞鳴卷尾,心意拳比做夜鵲縮尾,又稱之為珍珠倒捲簾。頭頂項領,尾閭倒卷,塑造了五弓中的主弓——身弓。掩襠合膝形成了剪子股,即是心意拳雞腿的要求。三尖對正即要求鼻尖、手尖、腳尖三尖同向,也即是古傳槍訣中的三尖照。另外如立身中正、氣沉丹田、肘不離肋、三尖相照等等無不和心意拳、太極拳等要求相通。
下面是通背拳的口訣,僅作出對照,聊供參考。
拔頂抗項精氣貫——虛靈頂勁/虎抱頭。
兩肘抱肋出不亂/後手護心肘靠肋——肘不離肋。
攏胸下氣歸丹田——束肋下氣/空胸下氣/涵胸/熊膀。
合襠護腎雙抱手——剪子股/雞腿。
吸胸凹肚暗塌肩——涵胸/收腹/沉肩/熊膀。
身折腿折如鶴立/兩腿微屈微須彎——三彎套:腿彎腰彎胳膊彎/雞腿。
足尖點地十趾扣——十趾抓地/腳賽犁鏵。
閭尾提肛寒雞步/步似寒雞腳似鑽——行步如犁地/雞形步。
脊背似鍋掩胸前——背如背鍋/拔背/熊膀。
肩似風輪胸如洞——出洞入洞緊隨身(和心意拳又名「守洞塵技」相關)。
武當內家拳身法
武當內家拳源於宋張三峰,張三峰始學於少林,既得其精微奧詣,復從而翻之,另創內家一派。張三峰拳法後傳至關中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明嘉靖年間有寧波張松溪為最(據《寧波府志》記載張師為孫十三老,遠承宋之張三峰),張傳四明葉近泉,葉傳單思南,單傳王征南(見於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近代乃有把太極拳說為明張三丰所創,並把張三丰混同於宋之張三峰,於是太極拳也就等同於內家拳,歸宗於武當山,此是不學無術者流的笑話,可供茶餘飯後消遣。王征南傳黃百家,黃百家將其秘傳歌訣,詮加註釋,著有《內家拳法》一書。武當內家拳今已不傳,唯黃百家的書尚在,我們可以從中得窺古傳內家拳的影子。
內家拳有《拳家八反》,記載了練拳者須禁忌的幾條原則:如不能「歪斜」,即是要求立身中正;不能「寒肩」即要求沉肩;不能「腆胸」即要求涵胸;不能「扭臀曲腰」即要求尾閭中正,腰部挺起;不能「開門捉影」即要求守中用中。這裡和我們常見的太極拳的身法要求都是一致的。再看其《發手秘訣》:「手從腿邊起」、「肩要卷緊壓」即是熊膀,肩往下沉;「側身步輕移」、「三尖要相照」即心意拳中側身對敵、三尖相照;「腳不丁不八,兩股收其夾」即是雞腿、剪子股;「兩拐顧兩腋,勁從心裡發」即是兩肘不離肋,拳從口出,肘護心發;「腰要如帶束」即是塌腰挺背身直如碑;「平視頭略拔」即是虎抱頭。
身法不二 內外一如
中華武術分為內家和外家,這種說法首見於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後有《聊齋志異》中王漁洋承襲此說,民國初年大行於世。然而對於這種說法武林先輩向來異議很多,姜容樵前輩云:「國術本無內外家之分,特後世之治技者,勾心鬥角,銜異矜奇,往往欲標榜門戶,而內外家遂不免判若鴻溝,而互相水火焉。」(《太極拳講義·太極拳之源流》)近代武術之翹楚者孫祿堂先生亦云:「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為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皆皮相之見也。」(《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各門各派各有各家的練法,各有各家的術語,雖然說法不一,實則道理相同,雖然練法不同,實則要求相同,上文中對幾家拳法身法的辨異也說明了這一點。孫祿堂前輩說:「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正是始則殊途,終則同歸於一。之所以有內家、外家之分,實不過是人們對各拳種不認識,對其理論不理解的原因,各家術語雖不相同,拳理內涵則相通。民國張慶霖曾著有《鍊氣行功秘訣》,張師清虛禪師本是少林正宗,原本掛錫寺中二十三年,後則雲遊天下。清虛禪師對於強分內、外二家,以及由此而分門戶十分不滿,曰:「今之拳術家,每好大言欺世,各相標榜,立異為高,逆情干譽,於是數典忘祖,失卻本來面目。」又曰:「此老僧最引為太息痛恨者也。」(《鍊氣行功秘訣·清虛上人之箴言錄》)各家拳種在身法核心上的相通,可以互相印證,互相發明,這也許正是清虛禪師所說「打破門戶觀念」的意義所在吧。
內外家的分水嶺在哪裡呢?宋世榮前輩云:「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這裡所說的氣,即是呼吸,「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內家拳所津津樂道的是「內功」,內功就是內勁。怎麼打出內勁來才是內家功夫所追求的目標。如何打出內勁呢?且看姜容樵的一段話:「苟能牢記涵胸拔背(熊膀)、沉肩墜肘(鷹捉)、氣注丹田、提頂(虎抱頭)調襠(雞腿),則無不日見功效,循序以進,雖不中,不遠矣。」(《太極拳講義》)原來只要身法做到,勢勢達標,所謂的內勁不求自來。內功之秘,悉在其中矣。為什麼叫做內家?金針暗渡,不為外人道也。
最後提點一句,身形是死的,身法是活的,武術是運動的學問,身法之秘,若得竅要,尚得師傳,紙上得來終覺淺,非筆墨可以盡述也。初學者若有志於斯途,可就近請明師點撥。無論何門何派,何種拳法,只要得其真傳,理法上都是相通的,所以,無論練習什麼拳,最終都會殊途同歸。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推薦閱讀:
※武術中的特殊技法《放法.》
※一龍的失敗,是武林風的失敗嗎?
※練武之人都講究練扎馬步,扎馬步的好處有哪些?
※李小龍和李小龍的兒子李國豪是向華強殺的嗎?
TAG: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