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內家拳不想走彎路必看的書《孫氏武學研究》(上) 最通俗易懂、最系統、調理、客觀解讀國術的書 作者:童旭東
作者:童旭東 出 版 社: 中國書籍出版社 內容簡介本書上卷以「孫祿堂先生傳」為首篇,以「五百年來中國武學發展歷程及主要代表人物」為終篇,由此可以清楚地呈現孫氏武學在近500年來武學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下卷是以「孫祿堂先生五大武學貢獻」為首篇,以「孫氏三拳練什麼及其特點」為終篇,闡發孫氏武學對技擊運動乃至對整個人類文化的獨特貢獻。其中研究武術運動的幾個基本理論包含筆者20多年前對科學哲學的思考,而有關孫氏武學的基本技術特點與要求,則是筆者在收集前輩心得的基礎上也融進了筆者自己的體會和理解。詳細描述:童旭東先生編著的《孫氏武學研究》堪稱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對中國武學乃至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該書哲理深刻、史料翔實、邏輯嚴謹、客觀求實。此外,該書公布了孫門大量的心法秘訣,揭示了很多拳學的原理。是一部極為難得的武學著作。 內容簡介本書上卷以「孫祿堂先生傳」為首篇,以「五百年來中國武學發展歷程及主要代表人物」為終篇,由此可以清楚地呈現孫氏武學在近500年來武學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下卷是以「孫祿堂先生五大武學貢獻」為首篇,以「孫氏三拳練什麼及其特點」為終篇,闡發孫氏武學對技擊運動乃至對整個人類文化的獨特貢獻。其中研究武術運動的幾個基本理論包含筆者20多年前對科學哲學的思考,而有關孫氏武學的基本技術特點與要求,則是筆者在收集前輩心得的基礎上也融進了筆者自己的體會和理解。 目錄序一序二序三序四序五序六自序前言上卷 人物與事件第一章 孫祿堂先生傳第二章 孫祿堂先生大事記第三章 歷史文獻記載的孫祿堂先生第四章 當年親歷者記載的孫祿堂先生第五章 孫祿堂先生武功軼事摘錄第六章 孫存周先生傳顯示全部信息在線試讀部分章節第一章 孫祿堂先生傳孫祿堂,諱福全,晚號涵齋,生於咸豐一卜年十一月十五日(1860年12月26日)申時,逝於民國癸酉十月二十九日(1933年12月16日)卯時。河北完縣東任家疃(今劃屬望都縣)人。孫祿堂幼從李奎垣讀書併兼修形意拳,繼從郭雲深深造,相隨8年,期間又得白西園、宋世榮、劉奇蘭、車毅齋等前輩指導,盡得形意拳真義。以後孫祿堂為了「闡《易》之義蘊,一一形之於拳術」,又訪程庭華,從學八卦拳年余,盡受其術。程庭華對孫祿堂說:「吾授徒數千,從未見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不懈如汝者。汝生有宿慧始能達此。余意,汝之技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可去矣,行矣。」於是,孫祿堂徒步遨遊南北11省,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至,與人切磋較技,未遇敵手。行程數萬里,歷時3年余,期間孫祿堂遇文始派隱真得其傳授修道心法,又在蓉城從某公研修《易經》。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秋返歸保定,翌年創建「蒲陽拳社」。時孫祿堂之武功已臻至誠至虛至空之化境,具有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之良知良能,神行機圓,無人能犯。民國元年(1912年)經友人介紹,孫祿堂結識太極拳家郝為真,相互投緣,交流後,郝為真驚讚道:「異哉!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嗣後,郝為真病危於京,經孫祿堂慷慨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為了報搭救之恩,得知孫祿堂正研究比較各家各派拳術,於是主動將其太極拳拳式理法相告。孫祿堂得傳後,比較各派拳術,認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本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經改善可互補完備,構成所有拳術的技能基礎。於是創立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理論,鼎革理法,完善三拳。此時孫祿堂經數十年對武學的研究實踐,對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拳學能窮其理而絕其術,宏通內外家各派拳術數百種,並通儒釋道諸學,尤精黃老、《易》、《丹》、奇門遁甲諸學,使拳與道熔鑄一體,體之於心,驗之於身,達到拳與道合、體用無遺之境地。於是自1915年起,孫祿堂率先撰寫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及一系列武學專著,創立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及理論技術體系,開創了武學研究新紀元。…… 作者簡介本書目錄序一序二序三序四序五序六自序前言上卷 人物與事件第一章 孫祿堂先生傳第二章 孫祿堂先生大事記第三章 歷史文獻記載的孫祿堂先生第四章 當年親歷者記載的孫祿堂先生第五章 孫祿堂先生武功軼事摘錄第六章 孫存周先生傳第七章 孫存周先生的朋友、學生與親屬的回憶第八章 孫務滋先生第九章 孫劍雲先生傳第十章 孫劍雲先生的朋友、學生與親屬的回憶第十一章 孫祿堂先生部分弟子、傳人簡介第十二章 從中央國術館到江蘇國術館第十三章 孫氏傳人與國術國考及全國擂台賽第十四章 究先人之跡 秉文直之風第十五章 五百年來中國武學發展歷程及主要代表人物下卷 思想與技理第十六章 孫祿堂先生五大武學貢獻第十七章 孫存周先生武學思想概觀第十八章 孫劍雲先生武學理論彙編第十九章 孫祿堂先生部分傳人的武學理論與實踐第二十章 孫氏武學研究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第二十一章 孫氏武學的思想、原理、功能和技術體系概要第二十二章 內勁之論綱第二十三章 孫氏武學三拳合一中的三與一第二十四章 孫氏武學基本規矩的要求與原理第二十五章 淺談三體式第二十六章 孫氏三拳的特點第二十七章 孫氏太極拳之推手散記第二十八章 絕響餘音??見聞孫門技擊後記精彩書摘孫祿堂,諱福全,晚號涵齋,生於咸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時(1860年12月26日),逝於民國癸酉十月二十九日卯時(1933年12月16日)。河北完縣東任家疃(今劃屬望都縣)人。孫祿堂幼從李奎元讀書併兼修形意拳,繼從郭雲深深造,相隨8年,期間又得白西園、宋世榮、劉奇蘭、車毅齋等前輩指導,盡得形意拳真義。以後孫祿堂為了「闡《易》之義蘊,一一形之於拳術」,又訪程庭華,從學八卦拳年余,盡受其術。程庭華對孫祿堂說:「吾授徒數千,從未見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不懈如汝者。汝生有宿慧始能達此。余意,汝之技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可去矣,行矣。」於是,孫祿堂徒步遨遊南北十一省,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至,與人切磋較技,未遇敵手。行程數萬里,歷時三年余,期間孫祿堂遇文始派隱真得其傳授修道心法,又在容城從某公研修《易經》。於光緒十三年(1888年)冬返歸故里,創建「蒲陽拳社」。時孫祿堂之武功已臻至誠至虛至空之化境,具有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之良知良能,神行機圓,無人能犯。民國元年(1912年)經友人介紹,孫祿堂結識太極拳家郝為真,相互投緣,交流後,郝為真驚讚道:「異哉!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嗣後,郝為真病危於京,經孫祿堂慷慨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為了報搭救之恩,得知孫祿堂正研究比較各家各派拳術,於是主動將其太極拳拳式理法相告。孫祿堂得傳後,比較各派拳術,認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本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經改善可互補完備,構成所有拳術的技能基礎。於是創立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理論,鼎革理法,完善三拳。此時孫祿堂經數十年對武學的研究實踐,對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拳學能窮其理而絕其術,宏通內外家各派拳術數百種,並通儒釋道諸學,尤精黃老、《易》、《丹》、奇門遁甲諸學,使拳與道熔鑄一體,體之於心,驗之於身,達到拳與道合、體用無遺之境地。於是自1915年起,孫祿堂率先撰寫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及一系列武學專著,創立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及理論技術體系,開創了武學研究新紀元。孫祿堂之武學體系是以拳與道合之武學思想為總綱,以易經為理論並參儒釋道之學,以孫氏鼎革、完善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為基礎,以體用兼備為特徵,以開發、完備人之良知良能為目的之修習體系。孫氏武學體系首次歷史性地使武術從一種搏鬥技能升華為一門以體用兼備為特徵,以開啟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修身實學。同時,孫祿堂的武學體系也是對當時武學研究水平的一種超越。孫祿堂在武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武學思想方面:在繼承前人「拳即是道」的武學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體系,率先提出拳學修習的目的在於修身育德,完備人的性德。2.武學理論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術曰內勁。」創立了以易、丹二經為基礎的武學三大基本理論。首次提煉出內勁的本質和概念,將拳術的體用歸結為對內勁的研習,使拳勁與生理運動規律完美融合一體。即:(1)先後天八卦相合的內勁生成理論。(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內勁進階理論。(3)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的內勁體用理論。3.在技術體系方面:創立了以中和為宗旨,以內勁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為基礎,融通百家的技術體系。總結出中和體用的法則。其要點是,無極而太極,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以三體式為本體,以九要為規矩,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總綱,通過對內外合一、動靜合一、體用合一、天人合一的追求,來實現「不求勝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實中、虛中、變中」的技擊理念和技擊效果。4、在武學的功能方面:構建道藝武學一體、體物不遺的修身學說,使孫氏武學成為支撐、完善中國傳統的驗證根基。5、倡導國術統一,引領武學的文化傳播與普及。孫祿堂創立的以中和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以動靜合一為特徵、以三拳合一為基礎、以融通百家為旨歸的技術體系,使技擊藝術首次成為一個不斷創新、開放的技術系統,並升華為修身育德、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機能的體育顯學。使武學成為能體物不遺、完備良知良能、文武兼容互補的教育體系。時孫祿堂之拳學令海內精技藝者無不望風傾倒,著名學者如馬一浮、胡樸安、蔡元培、陳曾則、劉春霖、陳夔龍等對孫皆持弟子禮。孫祿堂20餘歲時其武藝已享盛名。肅王意公慕孫德、藝高絕,折節下交。1907年隨徐世昌去東北,為徐之幕賓,曾被保知縣、知州,孫淡於仕途,未臨位。1909年,孫祿堂隨徐返京,1910年,舉家遷入北京。1918年,徐世昌當選民國大總統後,親聘孫祿堂為總統府武承宣官。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孫祿堂被聘為該館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同年6月27日江蘇國術分館成立,7月1日,孫祿堂被聘為教務主任,後被聘為教務長、副館長。孫祿堂在江南三年余,與李景林先後組織、主持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次國術擂台大賽: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和上海國術大賽。孫祿堂任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副評判委員長和上海國術大賽評判主任。兩次大賽的名列前茅者多為孫之弟子、學生。 童旭東孫氏武學研究孫祿堂 <一>孫祿堂先生傳 孫祿堂,諱福全,晚號涵齋,生於咸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時(1860年12月26日),逝於民國癸酉十月二十九日卯時(1933年12月16日)。河北完縣東任家疃(今劃屬望都縣)人。 孫祿堂幼從李奎元讀書併兼修形意拳,繼從郭雲深深造,相隨8年,期間又得白西園、宋世榮、劉奇蘭、車毅齋等前輩指導,盡得形意拳真義。以後孫祿堂為了「闡《易》之義蘊,一一形之於拳術」,又訪程庭華,從學八卦拳年余,盡受其術。程庭華對孫祿堂說:「吾授徒數千,從未見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不懈如汝者。汝生有宿慧始能達此。余意,汝之技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可去矣,行矣。」於是,孫祿堂徒步遨遊南北十一省,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至,與人切磋較技,未遇敵手。行程數萬里,歷時三年余,期間孫祿堂遇文始派隱真得其傳授修道心法,又在容城從某公研修《易經》。於光緒十三年(1888年)冬返歸故里,創建「蒲陽拳社」。時孫祿堂之武功已臻至誠至虛至空之化境,具有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之良知良能,神行機圓,無人能犯。民國元年(1912年)經友人介紹,孫祿堂結識太極拳家郝為真,相互投緣,交流後,郝為真驚讚道:「異哉!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嗣後,郝為真病危於京,經孫祿堂慷慨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為了報搭救之恩,得知孫祿堂正研究比較各家各派拳術,於是主動將其太極拳拳式理法相告。孫祿堂得傳後,比較各派拳術,認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本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經改善可互補完備,構成所有拳術的技能基礎。於是創立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理論,鼎革理法,完善三拳。此時孫祿堂經數十年對武學的研究實踐,對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拳學能窮其理而絕其術,宏通內外家各派拳術數百種,並通儒釋道諸學,尤精黃老、《易》、《丹》、奇門遁甲諸學,使拳與道熔鑄一體,體之於心,驗之於身,達到拳與道合、體用無遺之境地。於是自1915年起,孫祿堂率先撰寫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及一系列武學專著,創立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及理論技術體系,開創了武學研究新紀元。 孫祿堂之武學體系是以拳與道合之武學思想為總綱,以易經為理論並參儒釋道之學,以孫氏鼎革、完善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為基礎,以體用兼備為特徵,以開發、完備人之良知良能為目的之修習體系。孫氏武學體系首次歷史性地使武術從一種搏鬥技能升華為一門以體用兼備為特徵,以開啟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修身實學。同時,孫祿堂的武學體系也是對當時武學研究水平的一種超越。孫祿堂在武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武學思想方面:在繼承前人「拳即是道」的武學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體系,率先提出拳學修習的目的在於修身育德,完備人的性德。 2.武學理論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術曰內勁。」創立了以易、丹二經為基礎的武學三大基本理論。首次提煉出內勁的本質和概念,將拳術的體用歸結為對內勁的研習,使拳勁與生理運動規律完美融合一體。即: (1)先後天八卦相合的內勁生成理論。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內勁進階理論。 (3)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的內勁體用理論。 3.在技術體系方面:創立了以中和為宗旨,以內勁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為基礎,融通百家的技術體系。總結出中和體用的法則。其要點是,無極而太極,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以三體式為本體,以九要為規矩,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總綱,通過對內外合一、動靜合一、體用合一、天人合一的追求,來實現「不求勝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實中、虛中、變中」的技擊理念和技擊效果。 4、在武學的功能方面:構建道藝武學一體、體物不遺的修身學說,使孫氏武學成為支撐、完善中國傳統的驗證根基。 5、倡導國術統一,引領武學的文化傳播與普及。 孫祿堂創立的以中和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以動靜合一為特徵、以三拳合一為基礎、以融通百家為旨歸的技術體系,使技擊藝術首次成為一個不斷創新、開放的技術系統,並升華為修身育德、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機能的體育顯學。使武學成為能體物不遺、完備良知良能、文武兼容互補的教育體系。 時孫祿堂之拳學令海內精技藝者無不望風傾倒,著名學者如馬一浮、胡樸安、蔡元培、陳曾則、劉春霖、陳夔龍等對孫皆持弟子禮。 孫祿堂20餘歲時其武藝已享盛名。肅王意公慕孫德、藝高絕,折節下交。1907年隨徐世昌去東北,為徐之幕賓,曾被保知縣、知州,孫淡於仕途,未臨位。1909年,孫祿堂隨徐返京,1910年,舉家遷入北京。1918年,徐世昌當選民國大總統後,親聘孫祿堂為總統府武承宣官。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孫祿堂被聘為該館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同年6月27日江蘇國術分館成立,7月1日,孫祿堂被聘為教務主任,後被聘為教務長、副館長。孫祿堂在江南三年余,與李景林先後組織、主持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次國術擂台大賽: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和上海國術大賽。孫祿堂任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副評判委員長和上海國術大賽評判主任。兩次大賽的名列前茅者多為孫之弟子、學生。 孫祿堂自20餘歲成名後,遊歷各地,聞有藝者,必訪至,一生與人切磋較藝無數,從無一負,亦未遇可相匹者,技擊獨步於時。生前在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孫年近半百時曾擊敗俄國技擊名家彼得羅夫;年過花甲時,曾輕取日本柔術高手板垣;古稀之年,又一舉戰勝日本5名格鬥高手的聯合挑戰。國術名家李景林評價國術家時說:「余遍顧宇內,能集拳術之大成而獨造其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1928年4月30日《申報》評價孫祿堂於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及劍術等皆臻絕詣。1934年2月3日《世界日報》稱孫祿堂的武藝「竟臻絕頂」。《京報》評價孫祿堂是「中國太極拳術惟一名手。」在1935年出版的《近世拳師譜》中有關「孫祿堂」的條目里寫到:「技擊獨步於時,為治技者冠。」「孫師一生術合於道,其武藝舉世無匹。」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不及一月,整個東北淪陷。孫祿堂對當時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非常失望,對國家的前途深感憂慮,毅然辭職返回北平,幫助其在北方軍隊中的弟子組織抗日。1933年9月,方振武、吉鴻昌的抗日同盟軍被日軍與中國政府軍秘密聯合剿滅。10月國民政府又迫於日本的壓力竟然同意與偽滿洲國通車、通郵,並禁止一切抗日活動。孫祿堂這時對國民政府已經完全失去希望,深感有心討賊而無力回天,於1933年10月底返回老家完縣,預知自己仙化之日,不食者兩旬,而每日練拳、習字、課徒無間,收縣教育局長、畫梅聖手劉如桐等18人。1933年12月16日孫祿堂無疾而逝,逝前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 孫祿堂的武功造詣極高,對武學的研究與貢獻在歷史上堪稱獨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孫祿堂名氣越大,為人越低調謙遜。如若有人問起他的一些師、友武功如何,孫祿堂總是稱讚他們比自己高明,時人評曰:「孫藝雖精絕,然遇同道罔不謙遜,如無所能者。」此外,孫祿堂多次賑濟鄉里,而救助同道更是不勝枚舉。1934年1月28日《大公報》稱讚孫祿堂「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中央國術館《國術周刊》稱讚孫祿堂「忠義之心,肝膽相照,尤非常人可比。」清史館篡修、學者陳微明寫到:「微明游京師,遇完縣孫祿堂先生,授以內家拳術,以為先生乃幽燕豪俠之流也;及其處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術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蓋先生兼通奇門數理,精於易,著有形意太極八卦拳諸書,其術大抵借後天之復先天,由有為以歸無為,摧剛而為柔,揉直而為曲,內健外順,體乾用坤,故能沖虛不盈,變動不居,隨機制勝,時措之宜。嘗曰:『天下之理,同歸殊途,一致百慮,大道無名,體物不遺,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者能觀其通,夫其神全者,萬物皆備於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聞有殊才異能,必訪其人,然精於藝者,不能通其道,善為言者,不能證於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悅,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廣,惟先生備然侗然,無成心,無私見,故能兼取眾善而為我之用,無相拂之辭焉。自士大夫以至於百家技術之人,其為學以干祿者為多,惟先生輕利樂道,久而彌篤,負絕藝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絕少。……微明遊客京師,雖饔餐不繼,而戀戀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窺其門徑也。今歲庚申冬月十五日,先生六十初度之晨,無以為祝嘏之獻,僅略述先生行誼,以為壽言。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識陰陽之故,通奇正之變,解生勝之機,體之於心,驗之於身,精氣內蘊,神光外發,孟子所謂直養無害,塞乎天地之間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由此可想見孫祿堂超凡入聖的品學魅力。因此,孫祿堂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其成就和品行與老子、孔子一樣具有極高的、永恆的人文價值。 孫祿堂一生講學各地,弟子眾多。弟子中鮮有好勇鬥狠者,而多以修身養正氣為詣歸。他們在各自的行業里大多都有所成就並表現出較高的人格修養與品行。如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皆德藝兼備、氣質超邁,在武術界久負盛譽。當年國內教學成績最出色的幾所國術館的主要負責人和教學骨幹大多出自孫門。如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朱國福、江蘇國術館幾乎全體教員、浙江國術館副館長鄭佐平、山東國術館教務長李玉琳、湖南國術館教務長朱國禎、上海國術館教務主任靳雲亭等。至於孫門造就的著名武術家、技擊家就更多。如:齊公博、孫振川、孫振岱、孫少江、孫伯英、孫國屏、肖又臣、肖玉昆、肖格清、肖漢卿、馬承智、胡鳳山、陳一虎、陳敬承、金一明、郝家俊、金淑英、張熙堂、陽鐵生、宋長喜、徐鑄仁、童文華、童麟珠、柳印虎、李墩素、顧汝章、竇來庚、李慶瀾、閻善益、曹晏海、袁偉、湛祖安、張景琪等,都曾在省級以上的國術館中擔任過教授、教師等工作。解放前兩次全國性擂台比賽和中央國術館二次國術國考的成績表明:上述幾個國術館的孫門弟子的教學成績是最出眾的。尤其解放前曾代表中國參加柏林奧運會的武術表演、解放後曾任中國武協主席、成都體育醫學院院長的鄭懷賢,國家體委武術處的李天驥等孫門傳人,對武術運動的研究、開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對普及武術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的還有陳微明(致柔拳社創辦人)、肖格清(中華武學會創辦人之一)、章啟東(上海國術館創辦人之一)等孫門弟子,他們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孫氏武學對近代一批重要文化學者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一代儒宗馬一浮、教育家蔡元培、樸學大師胡樸安、國學名家趙衡、畫梅聖手劉如桐、著名古曲音樂家汪孟舒等,在此不一一枚舉。總之,孫祿堂創立的孫氏武學培養了一大批卓越的武術家,而且幫助了眾多傑出的文化人才,對中國文化的繼承、提升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獨到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二>孫祿堂先生大事記 1860年,咸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時,先生誕生。① 1866年~1875年,先生七歲入私塾,並從吳某習內功、輕功、散手及暗器,後從保定形意拳名家李奎元習武,文武並修。乃父督責訓勉,不稍寬假。先生亦生而嶷嶷,超絕常兒。未及弱冠,而學識宏富。於技擊殆有天授。② 1875年,李師見先生於技擊天賦非凡,恐誤先生日後前程,遂將先生薦於李之師郭雲深先生處。從此先生從郭深造。1878年,先生隨郭雲深遷往西陵。結識劉曉蘭、宋世榮等。同年,河北大旱,餓殍載道。乃父慷慨好義,家雖不足,於鄉里之危,有求必應,無不儘力。斯時,家窘滋甚,乃父更憂人之憂,疾愁而歿。其間,為使先生安心習藝,未告之家窘病疾之情。乃父歿後,先生方知,辭師返鄉,愧悔交加,悲痛至極,於夜半在村外棗林自縊。清晨被路人救起,先生此時內功超絕,故能復生。遂之接母至保定投一親友經商。翌年,城中舉人張瑞先生看中先生稟賦超凡,定為門婿。幫助先生撫養其母,勸先生返郭處深造。先生遂返郭處。③ 1880年,先生隨郭雲深往白西園處,得白西園傳贈形意拳拳譜。並得白西園傳授武醫之道。由是,先生欲參《易》修拳,以發明光大此拳譜之奧蘊。 同年,先生隨郭赴晉訪車毅齋、宋世榮等。在晉期間,先生與門內外同人廣泛交流切磋,未嘗負之。郭雲深贊先生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師。」 1881年,宋世榮邀先生再往晉論拳。不久先生持信訪晉,得宋講論煉神還虛之法並論及內外家之別。由是,先生內功進至虛境。之後,先生再返郭雲深處,與郭雲深共同研究形意拳理法,遂得出形意拳之三步功夫、三層道理、三種練法。 1882年,先生為深究拳與《易》之關係,經郭雲深舉薦,先生赴京城,從程庭華研習八卦拳。先生從學郭雲深前後8年。 1883年,南方某武師北上京城,專訪各派名師較技,所向披靡。後訪至程庭華,程之門人與南人較,皆不敵。時先生到程師處不久,僅研習轉掌數月,未被程師列入門牆,故未請先生。然先生自願要求代程師與南人一較。比試中,先生一出手即將南人由屋內擊出窗外。南人深服之。程師亦大喜過望,遂授先生八卦拳理法及點穴、輕功、八卦劍、七星桿等絕技。因先生之形意拳已臻化境,故僅習數月,先生即得八卦拳之精微。由是,先生感悟出形意拳與八卦拳其理相通。 1884年秋,先生已通悟八卦拳。切磋較技,未遇其匹。程師遂勸先生效當年董公海川訪游天下,以臻至境。程曰:「汝生有宿慧始克臻此。余意,汝之技黃河南北已無敵手。祿堂前途珍重,可去矣!行矣!」 1885年,先生開始雲遊。途經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廣東、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山東等十一省,其間遊行郡邑鄉野並曾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先生不辭遠蔽、險阻,必訪至。不服與較,先生未嘗負之。先生喜攀緣絕險奇峰,涉大川幽谷。曾遇異人,乃一雲遊隱道,俗姓張。授先生修心養氣之法,該法能自然辟穀,清凈腹藏氣血之雜物。先生將此融入形意拳、八卦拳修習之中。後又於蜀中從一高僧研修《易經》。並於武當山與一陳姓隱道一同結廬,聞其講論丹經。先生遨遊方外,登雲天、造九極,逐虎豹、入林莽,一路行俠奇事極多,曾多次遇匪鏖戰,獨斗群梟,所向披靡。南方有碑文記載。歷時三年余,先生融會所學,使技擊合於道,功臻造極至境。其行止坐卧,一念一應,無不依乎天理。於是,先生返里。 1888年秋,先生返回保定。因先生聲譽日隆。欲拜師者甚眾。當地拳家甚忌之。群謀暗算先生。彼察得先生有去某店飲茶之習。一日,二十餘人暗伏該店內外。候至先生入店揭簾轉身之瞬,伏者前後夾擊,猛不可擋。先生於不意之中,從容應對,前點後蹬,使前後偷襲者皆昏撲於地。暗中埋伏者皆驚恐不已,伏地請罪。時先生於武技已臻至空、至虛、至誠之化境,能有不聞不見之知覺,雖驟臨不測,亦能從容應變,感而遂通。此事發生後,至先生處求教或獵奇者甚眾,每日不絕。先生苦之,不久返歸故里,同年,創蒲陽拳社。於是先生每日潛心玩味神化不測之功用,研究《易經》、黃老、奇門遁甲等學,併兼教鄉人文武兩道。教授弟子裘德元、張玉峰、張玉山、崔老玉、李老丹等。 1889年,完縣縣令拜於門下。同年先生與張昭賢女士完婚。 1890年,先生得長子。其間,先生受命於朝廷作為武技主試官去各地招考武庠生。於是常與南北各派武林高手進行較量,比武切磋,先生技冠群雄,神乎游刃。例如先生曾輕取北方武術名家、被時人尊為武聖人者——武林志。 1893年,先生得次子。不久,經友人孫紹亭之邀前往定興。時紹亭與當地某拳家有仇。某邀集北五省武林中之錚錚者百餘人前來與紹亭決鬥。紹亭僅邀到先生一人即與彼等不期而遇。紹亭見彼等人眾且皆持器械,轉身即逃。先生無奈,獨自應戰。傷彼數十人,余作鳥獸散。而先生未遭一傷。此後訟事由紹亭辦理。此事傳出後,人言先生為「平定興」。 1897年,先生得長女。同年先生赴京城探望老師程庭華。二人朝夕相處,意甚洽。數日後先生返。同門張玉奎等問程師:「祿堂師兄技竟何如?」程庭華嘆曰:「神乎哉!神乎哉!獨步絕倫矣!」 1898年,郭雲深在去世前,把集其一生習武心得寫成的《解說形意拳經》一書交與先生。以示先生為郭之衣缽傳人。 1899年,先生得季子。並於定興收孫振川、孫振岱為徒。 1900年,庚子之亂。先生不安,再入京城探望程庭華。時程已犧牲。先生遂返。 1900年~1907年,先生繼辦蒲陽拳社,探究儒釋道與拳學互證、互通之理。教授出齊公博、任彥芝、陳守禮等一批弟子。 1907年~1909年,徐世昌慕先生武藝絕倫,聘請先生前來東北為其內巡捕。期間,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彼得洛夫途徑奉天,經俄公使館提議,彼得洛夫與先生進行一場比武。先生應邀前往,比試中,交臂間,先生輕取彼。於是先生名震海外。之後,徐曾保先生為知縣、知州。先生婉謝之。 1909年,先生隨徐世昌返京。不久霍元甲南下上海挑戰英國拳家奧皮音,特邀先生同往,為其壓陣。先生預言,彼必不敢接戰。至海上,果真如此,霍信服之。 1910年,先生舉家遷入北京。此時因先生武名極隆,訪先生請益或較藝者每日不絕,無不嘆服先生武功絕倫,遂在當時武林中,先生贏得「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1910年~1911年,先生從徐世昌游。 1912年,經友人介紹,先生與太極拳大家郝為真相識。初,相敘投契,繼而先生請問太極拳之意,遂作切磋。搭手間,郝為真頓覺不支、自嘆弗如。郝嘆曰:「異哉!吾一語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後郝氏病困於京,經先生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感先生之恩無以為報,得知先生正研究比較各派拳術使之合一,遂將所習太極拳之心得理法相告。先生極重德行,遂折節持弟子禮。 同年,先生次子亦效先生當年,身背黃包袱,獨杖南遊。 1912年~1914年,先生經徐世昌邀請,隨徐往返青島、北京。其間於青島,先生收劍術家潘贊化於門下。 不久,先生參加「世界大力士格鬥大賽」,先生以全勝戰績榮獲總冠軍。震動世界。① 其間,先生與京津各派名家共議形意、八卦、太極、通背四門合一,欲建立統一的武術技術體系。後因師友之故,先生與通背名家張策較技,先生藝勝一籌。②時先生與張策較量大槍,二人本為盟兄弟,先生知張策不僅精通背拳而且擅太極拳,先生遂以自己所悟太極之意用於槍法中,使張策大槍落地、踉蹌險跌。於是,先生善太極始為人知。 1914年夏,先生得小女。 1915年,先生經數十年研修,總結道藝武學統一的原理和技術結構。撰寫出版《形意拳學》一書。該書為公開出版有關形意拳之第一部專著。先生參儒道兩學,合丹經、易理重構形意拳法、理,建立形意拳理論及技術體系。提出以中和為體用,誠中形外,一以貫之,至大至剛之理。先生參八卦、太極之精義融入形意拳中,創立孫氏形意拳。 其間,先生在法政學校教授武術。孫乾、龔劍堂等拜於先生門下。不久陳法可、靳雲亭等帶藝投師,拜於先生門下。 其間,文人學者陳微明、吳心谷、劉春霖等拜於先生門下。 1916年,先生撰寫出版《八卦拳學》一書。該書是有關八卦拳之第一部專著。先生論拳,參丹經、合易理,提出一以貫之、純以神行之道。提出先後天相合之技理系統,授以天人合一、神化不測之功用。總結八卦拳之理論與技術體系。 同年,應同門劉緯祥之邀,先生赴保定小察院與劉會面。因劉長一輩(然劉比先生小四歲),先生謙之再。然劉緯祥定要與先生切磋,於是試技,先後試之三次,先生三次皆勝劉。於是劉緯祥感謂曰:「難怪郭先生把拳經傳給你。」劉緯祥者,人稱「劉二彪子」,乃華北形意巨匠也。 同年,北京體育研習所許禹生請先生去該所講授太極拳。該所多有善太極者,經切磋,眾人對先生之太極技、理,莫不欽服。於是人稱先生之太極為孫氏太極。時海內各派武林名家訪先生請益者甚眾,北京之四民武術社、天津之中華武士會亦常請先生去講授拳學,然先生常感謂曰:「吾言雖詳且盡,猶慮能解者,百人中無一二人。」 1918年,先生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兩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後易之數,融合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拳術之真諦系統創立孫氏太極拳之理法。 同年,開始撰寫《太極拳學》。 同年,應徐世昌親聘,先生入總統府任武承宣使。 同年,名士陳寶泉、徐樹錚及定興朱國福等投拜門下。 1919年,先生出版《太極拳學》一書。該書為太極拳發展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著作。先生在該書中指出太極拳之本質不過是研求一氣伸縮之道。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一氣者即中和真一之氣,由無極而生。故拳學莫不是自虛而始再還於虛。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用法不同,各有側重,然其理則一也。於是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拳學在本質上的同一性和技術體系上的互融、互補性。 同年,完縣一帶大旱,先生傾家資大洋千餘元賑濟鄉里。 1920年,日本大正天皇欽命武士、全日本柔術冠軍阪垣前來中國向先生挑戰。先生在家中接待阪垣,並依阪垣之法與阪垣試技。先生輕取之。阪垣深服,願出兩萬塊大洋投拜先生為師。先生婉拒之。 1922年,先生離開總統府。時去中山公園行健會講授拳學。 同年,先生喪季子。 1923年,先生撰寫出版《拳意述真》。先生在書中闡發拳與道合之理並論述通過修拳而至煉虛合道之親身體悟。進而揭示出由拳悟道之進階之梯。從而使拳學成為中國傳統哲學中一個重要的體驗體系和組成部分。 同年,北京名拳家「神鷂子」陳魁、「京西劉」劉正邦等投拜門下。 同年,馬良等在滬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特邀先生前往助興。先生因鄙其為人,未行。 1924年,先生應宋世榮之邀赴晉。宋世榮稱讚先生曰:「祿堂仁棣,學於後,空於前,後來居上。獨續先宗絕學。」其間,當地宋世榮之得意門人董秀生等挽留先生數月,從先生學拳。先生為董宅題名「養性軒」。 同年,先生之次子看報時,不慎被其盟兄誤傷左目。 同年,北京之鄭懷賢、高道天、海桂元,天津之李玉琳、李敦素、朱國禎、楊世垣等投拜門下。 1925年,先生開始撰寫《八卦劍學》一書。先生在該書中闡發劍學真諦,創立由拳劍而生慧劍之法理。使劍合於道。直隸督辦、劍術名家李景林特邀先生會晤,交流後,李深服之。之後,李重金禮聘先生幫助其整理武當劍法,故李之武當劍吸收先生之八卦劍、純陽劍部分精義。先生亦認為李之武當劍多有獨到之處,故在先生所創太極劍中亦吸收部分武當劍之內容。 1926年,先生得道友關某(失其名),每日二人同處一室,閉門修習,一同合道修真。其法,不傳六耳。 1927年,先生之《八卦劍學》出版。 1928年,先生被聘為中央國術研究館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參加中央國術研究館開課典禮,居中而坐。嗣後因忌之者眾,先生厭於人事糾紛,改就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 同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辦首屆國術國考,經數輪比試,先生之弟子朱國福、朱國禎等居最優等之列。 同年,肖漢卿、顧汝章、胡鳳山、曹晏海、柳印虎、湛祖安、金一明、金仕明等投拜先生門下。 1929年,先生髮表《論拳術內外家之別》一文,談及48年前,赴晉訪宋世榮,討論內功及內外家之別之事。 同年3月,馬承智、李慶瀾、袁偉、童文華等投拜先生門下。同年5月,先生參加「致柔拳社」創立四周年慶典。其間,與會太極拳名家紛紛向先生請益太極推手,於是先生分別與彼等試手,彼等莫不驚服之。 同年11月,浙江省舉辦國術遊藝大會。先生為副評判委員長。先生之學生、弟子在本次比賽中表現出眾。在最優等前十名中,先生之學生、弟子佔據半數。 同年12月,上海舉辦國術大賽,先生被聘為評判委員會主任。先生之弟子曹晏海、馬承智、張熙堂分獲冠、亞、季軍。袁偉獲第八名。 1930年,江南水災。先生以古稀之齡參加賑災義演。先生表演形意明勁雜式捶。表演中,先生之發力雄渾絕倫,神光四射。內氣直貫毫髮,以致鬚髮盡皆直立而起,觀者莫不嘆為觀止。主辦者以「龍馬精神、熱忱匡助」之錦旗贈與先生。 同年,日本又選派六位格鬥高手前來中國,向先生挑戰。先生決定以一對五。時先生平躺於地,命五位日人以任意方式固壓自己,另一日人喊三下,以試先生在三下之內能否起身。當日人剛喊至兩下時,先生騰然而起,五位日人皆被發出數丈之外,撲於地,一時竟不能起。日人遂驚服先生為神拳。次日,日人又至,願出20萬大洋,請先生東渡日本,教授拳術。先生婉拒之。此後,日人遂奉先生為文武兩道三大雄。 1931年,先生欲尋慧達之人繼承自己之拳學。於是登報招收弟子。此前先生曾尋天賦慧達者數十年,始終未遇。唯海桂元天賦尚可。可惜,1928年5月海桂元隨張作霖出關時被炸死(海是張作霖的貼身秘書)。先生此番招徒條件有三:1、本人酷愛武術,三年之內不準備從事其他事業者。2、大學文化程度。3、面試合格。僅一周,報名者已達兩千餘人,先生從中擇出三人,認為條件尚可。決定使三人各承自己一門拳學。然而同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當頭,人心惶惶,其時,已不具備潛心修武之環境。於是先生抱憾中斷傳授。於同年10月辭職返京。 1932年,先生髮表《詳論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一文。指出:「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 時,北平國術館副館長許禹生多次請先生出山,先生未允。其間,尚雲祥、鄧雲峰、劉彩臣、許禹生、馬貴、恆壽山、劉斌、馬步周等常到先生家中向先生請益。切磋中,眾人莫不驚服,嘆先生技高不可測也。 1933年,先生預言自己駕鶴之日。夫人大驚,遂命其女帶先生去德國醫院(今北京醫院)作全面體檢。先生笑曰:「吾身體無恙,去何醫院。只是到時將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家人疑而不信,堅持要先生去檢查。先生無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體檢。檢查後德國醫生史蒂夫說:「孫先生的身體無任何不良跡象,比年輕人的身體還要好。」歸後,夫人又請名醫孔伯華來家中為先生檢查。把脈後,孔曰:「孫先生六脈調和,無一絲微瑕。這麼好的脈象,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歸故里,不食者兩旬,而每日習拳練字無間。至12月16日早上(夏曆十月二十九日卯時),先生對家人曰:「仙佛來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戶外燒紙。於六點零五分,先生面朝東南,背靠西北,端坐戶內,囑家人勿哀哭並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一笑而逝。遺有《八卦槍學》一書初稿。 先生逝後,國民政府行政院及中央國術館、江蘇國術館、浙江國術館、上海國術館等數十家武術團體在上海功德林為先生舉行公祭。京津河北山東各武術團體亦相繼為先生舉行公祭。天津之《大公報》評價先生「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術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北平之《京報》評價孫祿堂先生是「中國太極拳術惟一名手。」《世界日報》評價孫祿堂先生:「其藝竟臻絕頂。」北平國術館副館長、太極拳名家許禹生感謂:「孫君祿堂氣質超邁、功力彌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見其匹也。」山東國術館之教務長、形意拳家田振峰,一向以反孫聞名,亦曾感嘆道:「孫祿堂先生這一去,把形意拳的真諦都帶走了,從此已沒有人真正懂得什麼是形意拳了。」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八卦掌名家姜容樵評價曰:「孫祿堂的八卦掌早已入了化境,為同輩人所望塵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極盡其妙。所以,無形中也就推他為斌字輩之魁首。孫祿堂的技藝無一不精,刀槍劍戟都比別人來得高妙,所以南北馳名,差不多要壓倒那些老前輩。人家就送他一個綽號,叫做萬能手,也真稱得起是蓋世英豪。」武當劍名家黃元秀亦曾曰:「近世之拳術,以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最為精妙,習者眾,通者寡,窮一生之力能精其一者,已屬難得。孫祿堂先生於形意、八卦、太極三家獨能皆臻化境,除勤學善悟外,實有天賦異質、上根利器耳。」中央國術館編審處副處長、甘鳳池第四代嫡傳金一明在其編寫的《國術史》中評價孫先生曰:「祿堂先生之為人,其技擊因已爐火純青,其道德之高尚,術與道通。若先生者,可謂合道、術二字而一爐共冶者,世有挾技凌人者,應以先生為千秋金鑒。」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曾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能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獨孫祿堂一人耳。」國術名家李景林於民國二十年(1931)出任山東國術館館長時,曾謂:「環顧宇內能集拳術之大成而獨造其極者,唯孫祿堂先生一人。」① 1934年8月在《國術統一月刊》第二期上刊有「孫祿堂先生傳」,內中記載道:「先生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而不自矜,喜虛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蓋先生於武技,好之篤、功之純,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 中央國術館學員吳江平先生評價先生時寫到:「孫祿堂先生武功獨步當時,並創立武學理論,其五部拳著可謂是武學中之無上絕學。」② 北京市武協八卦掌研究會首任會長、梁式八卦掌傳人李子鳴評價孫祿堂先生:「綜觀孫先生之武藝,對於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內家拳術均能造其極。本其心得而創造發展,成為孫氏形意、孫氏八卦、孫氏太極,並創三家合一之說。惟孫先生能將三門拳術融會貫通,合而為一,體用完備,集內家拳術之大成,為一代名家大師,創宗立派者。」③ <三>歷史文獻記載的孫祿堂先生 1、文獻一:《國術統一月刊》載《孫祿堂先生傳》,陳微明撰 孫祿堂先生,諱福全,直隸完縣人也。幼從李奎垣先生讀,兼學形意拳,又從奎垣之師郭雲深先生學,所至必隨。郭騎而馳,先生步行,手攬馬尾。日常行百數十里。至京師,又從程庭華先生學八卦拳。後遇郝維楨先生,得太極之傳。故先生精三家之技而能融合為一。至若外家拳械,通者數百種。蓋先生於武術,殆有天授焉。徐世昌督奉天,嘗居其幕下。保知縣,後為總統府校尉承宣官。南京國術館成立,聘為武當門主任。以忌之者眾,不合辭去。後江蘇國術館聘為副館長兼教務主任,成就武術人才甚眾。先生通易理及算數、奇門遁甲、道家修養之術,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而不自矜。喜虛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蓋先生於武術,好之篤、功之純,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完縣嘗大旱,貸錢利半於本,先生憐焉,散錢於鄉農而不取其息,樂善好施,莫不感德。任江蘇國術館副館長三年,倭人入寇,先生遂歸北平,壬申九月,忽欲回鄉里,家人留之不可,既歸。每日書字練拳無間,惟不食者二旬,預知歿之日,臨終見佛至接引,囑家人誦佛號、勿哀哭,安坐而逝,曰:「吾視生死猶遊戲耳。」其所養至此,豈偶然哉?先生著有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傳於世。子存周得其傳。余承先生教誨二十餘年,略知先生生平,謹為之傳。 2、文獻二:《近世拳師譜》載「孫祿堂」 孫師祿堂諱福全號涵齋,直隸完縣人,幼從李奎元習形意拳,李之師為拳法大師郭雲深,孫實學於郭,相從最久,又隨名師程庭華習八卦拳,民初,得郝為真太極之傳。孫師聰慧絕人,又得數位名師真傳,其苦心孤詣非常人可及,孫師喜交遊,行跡所至聲譽鵲起,嘗遇方外隱士密授仙法,故孫精易經、黃老、奇門遁甲諸術,體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絕詣,技擊獨步於時,為治技者冠。徐東海督奉,招為內巡捕,清室意公亦折節師之,民七入總統府,授六等文虎章,民國十七國術研究館成立,聘為武當門門長,蘇省國術館副館長等職,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流傳於世,孫師一生術合於道,其武藝舉世無匹,晚年行止氣質迥異常人,世人疑之為神,民二十二年冬無疾卒於里第,子存周承其傳,亦名重於時。(1935年出版) 3、文獻三:《國術周刊》載「國術史十八續孫福全」 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幼嗜技擊,曾拜郝為禎練太極,李奎元習形意,復拜程廷華、李存義二師學藝,悉心研究,日以繼夜,程李二師,復詳加教誨,孫遂能批大隙、道大空、神乎其游刃矣。於是馳名燕趙,無人不知活猴孫祿矣。清軍機大臣鹿傳霖之季子,性嗜武,喜騎馬,延孫師之。一日,鹿季子新得駿騎,乞孫同至郊外試馬,季子首先騎騁一匝,霜蹄逐風,誠良驥也,季子復懇孫策馬一試。孫曰:「余勉強行之,未有所長,待季子放駛數趟,余再效顰可耳。」於是季子整鞍躍馬,揚鞭馳去,孫待馬行數弓,乃躡其後,縱身若飛燕之穿廉,附於馬上,如蜻蜓之點水,以兩手輕按季子之肩,斯時馬行若飛,人捷如猿,季子不知覺也,觀者咸彩聲雷動,嘆孫矯捷輕靈得未曾有。孫技雖精絕,遇同道中人,罔不謙遜,如無所能者,而忠義之心肝膽相照,尤非常人可與比也。清光緒年間,徐世昌任奉天大吏,征為內巡捕,繼而保舉縣缺,未臨位,即隨徐入京。鼎革後,七年入總統府,充校尉承宣官,晉任陸軍少校實官。民國十七,鈕永建主席江蘇,創辦蘇省國術館,延聘南下,擔任館長,所授水陸公安人員甚眾。嘗語人曰:「飯可一日不吃,拳一日不可不練,餘七十老翁,健如少壯者,由於朝斯夕斯,從未間斷也。」先生於二十三年遁歸道山,其著述傳世者,有《太極拳學》、《八卦拳學》、《形意拳學》、《三才劍學》等書。孫客奉時,曾擊走俄大力士,及屈服地方惡道,其事迹均為武術家所樂稱道。晚年美豐髯,道貌清癯,神情鶴立。與戎裝肖影,前後判若兩人。其門弟子如龔劍堂、張玉峰、馬德川、童文華等,均一時知名之士。其男女公子曰存周曰貴男,均能傳其衣缽。祿堂先生之為人,其技擊因已爐火純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偽者所可同日而語,術與道通,若先生者,可謂合道術二字而一爐共冶者也,世有挾技凌人者,應以先生為千秋金鑒。(源自中央國術館《國術周刊》) 4、文獻四:《完縣新志》載「孫祿堂傳」 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世居縣之東任家疃。幼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從李魁元師讀,師並授以技擊。因母老家貧,乃棄讀經商,以資奉養。素負氣節,好任俠,訪志同道合者,非尊為師,即結為友,復從郭雲深先生習形意,拳技由是大進,中年走京師,更師程廷華、郝為真,習八卦、太極諸拳。清室意公慕福全名,折節下交,福全每與意晤,除談論拳術外,無一言請託,以是縉紳先生益重之。東海徐鞠人督奉省,曾招之往,以功保知縣。晚年一度為公府承宣官,授陸軍少校,六等文虎章。民國十七江蘇國術館聘福全為副館長,暇則臨池,於《奇門》、《算術》、《周易》諸書,靡不研究。其論拳術也,不分派別,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術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鄉有夫出數年,其妻貧不能守,福全知之,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後果歸,得免仳離。其隱德類如此。癸酉夏由北平旋歸展墓,適中央國術館舉行國術考試,主試者聘福全為評判員。縣城各機關公務員及各學校職員久欲師事福全,冀得拳術精意,尼其行,而福全亦眷念吾黨小子無人指導,允其請。遂由教育局長劉如桐等集議組織國術研究社,得生徒一十八人,按時教授,備極勤懇。是年十月間,無疾而終於里第,年七十有三,著有《形意》、《八卦》、《太極》、《八卦劍》、《拳意述真》等書行於世。長子星一及三子煥敏早卒,次子存周能繼其傳。(源自《完縣新志》卷六文獻第四十六頁) 5、文獻五:《大公報》撰「孫福全傳」 孫氏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世居縣之東任家疃。幼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從李魁元師讀,師並授以技擊。君少孤,乃棄讀經商,以奉母。生平負氣節,好任俠,復從郭雲深習形意拳,技由是大進,中年走京師,更師程廷華、郝為真,習八卦、太極諸拳。清室意公慕君名,折節下交,君無一言請託,以是縉紳先生益重焉。東海徐鞠人督奉省,曾招君往,以功保知縣。晚年一度為公府承宣官,授陸軍少校,民國十七年,江蘇國術館聘福全為副館長,暇則臨池,於《奇門》、《算術》、《周易》諸書,靡不研究。君之論拳術也,不分派別,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術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鄉有夫出數年,其妻貧不能守,君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後果歸,得免仳離。君之隱德類如此。歲癸酉十月,以無疾而終於里第,年七十有五,著有《形意》、《八卦》、《太極》、《八卦劍》、《拳意述真》等書。子存周能繼其傳。(1934年1月28日《大公報》) <四>當年親歷者記載的孫祿堂先生 1、姜容樵談孫祿堂先生(摘自《當代武俠奇人傳》第七卷) 孫福全,號叫祿堂。直隸保定府完縣人。七八歲就酷嗜武道。除去跟先生念書,就央告他父母就本鄉拳師練習武技。到十來歲,他的武藝文藝居然並駕齊驅,嶄然露頭角,卻是他學技既湛,心裡便有些不滿意少林拳。過了兩年,便又投拜李殿英門下。李殿英就是馳名北省的李奎垣。……孫祿堂跟著李奎垣十年,不曾離開。就把李奎垣的玩意兒一古腦兒和盤掇過來。但是孫祿堂的心裡仍是不滿意,總覺著自己的本領有限,在這時又跑到北京,找著程廷華,又拜在廷華門下,不消三年,他把程廷華的能耐也都學到自己身上來,不要說八卦掌入了化境,為同輩中所望塵莫及。就是五行十二形龍虎猴馬也各盡其妙。龍形有伏龍登天的氣概,虎形有推山倒海的威風。哪怕不懂拳的人,瞧著他的拳,也都讚歎不置。這人也真奇怪,本領越是高強,求學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門的武師,不管是師爺、師叔、師伯、師兄,不管千里萬里山州川縣,問著訊,就要去拜訪,有一手專長,他也不肯放鬆。同輩師兄弟中就數他年紀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類拔萃。所以無形中也就推他為小八俠之領袖、斌字輩之魁首。他的技藝無一不精,刀槍劍戟都比別人來得高妙,所以當時南北馳名,差不多壓倒了那些老前輩。人家就送他一個綽號,叫做萬能手,也真稱得起是蓋世英豪。 2、許龍厚①撰孫祿堂先生行狀(源自1934年《體育月刊》) 孫君祿堂,諱福全,號涵齋。河北蒲陽人也。前清府選用知縣、知州等職。民國曆充法政學校武術教授,國務院衛隊總教習,總統府武承宣官,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等職。民十八年,浙省舉辦國術遊藝大會,孫君為副評判委員長,嗣後滬上舉辦國術大賽,孫君又為評判主任。孫君十二歲從李奎垣先生習形意拳,十五歲復從郭雲深先生學,相隨八年。後從程庭華先生習八卦拳,並得郝維楨太極之傳。孫君天稟氣質超邁絕人,又虛懷若谷、專心潛學,於形意、八卦、太極拳皆能窮其理而絕其術焉。謂之形意拳剛球也,八卦拳彈簧球也,太極拳皮球也,三勁一理,皆為中和真一之氣一以貫之、純以神行之道也。孫君習拳不分派別,融會三家拳術,獨能貫通為一,其藝之精微,功之絕純,南北拳家無出其右矣。孫君弱冠時既遊歷南北,凡聞有藝者,必訪至,切磋、較藝五十餘年,未遇其匹。又嘗屢挫日俄等國力士,海內武術家無不稱道,從之者甚眾。今之國術名流金一明、曹晏海、馬承智、胡鳳山、李潤如、童文華等皆為其門人也。孫君生平負氣節,清室肅王意公慕其名,折節下交,孫君除論拳外,從無一事請託。以是縉紳孫君益重焉。孫君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其仁義之心、肝膽相照,非常人可比。鄉有夫,外出數年,其妻貧不能守,孫君故托其夫之信,月予以金。其夫後果歸,得免仳離。孫君之隱德類如此。晚年歸平,道骨仙風、氣象絕好。歲癸酉十月,以無病卒於里第。享年七十有五。生平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及《八卦劍學》,其子存周、女劍雲能繼其傳。余與孫君相識有年,受益良多,略知其行狀,謹為之錄。 3、李子鳴談孫祿堂先生(源自《八卦掌精要》) 孫祿堂先生十五歲時拜保定形意拳名家李奎元為師,後又經其師祖郭雲深先生指點竅奧,技遂猛進。19歲時聞北京有程廷華先生,精於八卦拳術,乃徒步進京往訪。一日,孫先生於郊外某村訪程先生,有一犬狂撲之,先生怒而擊之。一女孩聞聲出現,怒而止之,雙方言語衝突。是時一老者出而呵止之,並請先生至家中。相互寒暄畢,各通姓名,始知老者即聞名江湖的眼鏡程先生。於是道及仰慕之情,欲請程先生一試身手。程先生至院中,縱身登上屋檐,倏然下落,起落自然,其快如風,遂大服而跪拜門下。孫先生秉性聰穎,過目不忘,虛心好學,刻苦鑽研,程先生亦愛其敏捷過人,傾囊相授。如此苦練數年技藝精純,凡聞有技者,必往訪之,與人相較,從未失敗。故郭、程二位先生贊曰:「此子真能,能不辱其師。」故當時有「活猴」孫祿堂之稱。數年後,程先生謂曰:「吾徒幾百人,而天資聰穎又能專心苦學者,都不如汝。雖余盡心相授,然汝亦有宿慧,否則不克臻此境也。現觀汝之技可謂無敵手,可以行矣。望前途珍重。」惟八卦掌之精義皆包含於《易經》之內,遂入四川,訪精於「易」學之某公,習《易經》,終能窮其理而絕其術也。 孫先生與楊澄甫先生有八拜之交,欲與楊交流拳技。而澄甫先生以各守所長足矣,拒之。實則不肯將太極拳傳之也。而先生學太極拳之心更切。民國初年,河北廣平永年人郝為真先生(乃李亦畲先生之愛徒,太極拳之巨子)來京探訪親友。郝先生初次進京,客住旅店,不久病倒,病情甚劇。孫先生聞之,速前往探視,並為其請醫生診治,朝夕相待,誠摯甚篤。月余,郝先生病癒,乃謂先生曰:「吾二人本非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實無可報。」孫先生曰:「區區小事,不必掛懷。四海之內皆朋友,況同道乎!」郝先生曰:「吾實心感,願將平生所學太極拳傳之與君,願否?」孫先生曰:「求之不得。」乃迎郝於家中,自列為弟子,朝夕受教,數月得其大概。郝先生曰:「異哉!吾一言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綜觀孫先生之武技,得自四五位名師之盡心親傳,更加他自身之鑽研苦練,對於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內家拳術均能造其極,本其心得而創造發展,成為孫式形意、孫式八卦、孫式太極,並創三家合一之說。曰:「形意力實,八卦力巧,太極力靈。問何以三家可全?曰:比之於物,太極皮球也,八卦彈簧球也,形意剛球也。惟其空,故不屈不伸而不生不滅;惟其透,故無知無得,無障無礙;惟其剛,故無堅不摧,無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一氣之流也,何不能合成。其三家形式雖不同,其理皆合,應用亦各有所當也。」惟孫先生能將三門拳術融會貫通,合而為一,體用完備,集內家拳術之大成,為一代名家大師,創宗立派者。孫先生技與道合,其威名享之于海內外。 孫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祖國各地。年邁七旬,應聘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嗣後為江蘇省國術館教務長。先生教學循循善誘,其弟子較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其父業。 孫先生晚年將一生心得,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八卦拳學》、《形意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嘉惠後學非淺,留有《八卦槍》一書,但未脫稿。 4、向愷然談孫祿堂先生① 孫祿堂先生在拳術界的聲名不減於李存義,論班輩,卻比李存義晚一輩,論本領,據一般深知二公的拳術家評論,火候還在李存義之上。……從來拳術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孫祿堂為最。孫住的地方,離他的師父家中有兩百里旱路,孫在家用功,每遇到疑難之處,自己思索不得立時動身到他師父家去,絕不因路遠躊躇,他家清貧,總是帶一點乾糧在路上充饑,二百里路一氣走到,不在路上停歇,見著師父把疑難之處解釋明白了,又立時欣然歸家,也不在師傅家停歇。在他心目中看這四百里路直如平常人看三四里路一般容易。他做功夫並不限時間地點,隨時隨地都在用功,所以孫祿堂的武藝純熟自然到了絕境。 5、陳微明談孫祿堂先生(轉自1936年《國術聲》) 微明游京師,遇完縣孫祿堂先生,授以內家拳術,以為先生乃幽燕豪俠之流也;及其處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術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蓋先生兼通奇門數理,精於易,著有《形意》《太極》《八卦拳》諸書,其術大抵借後天之復先天,由有為以歸無為,摧剛而為柔,揉直而為曲,內健外順,體乾用坤,故能沖虛不盈,變動不居,隨機制勝,時措之宜。嘗曰:『天下之理,同歸殊途,一致百慮,大道無名,體物不遺,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觀其通,夫其神全者,萬物皆備於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聞有殊才異能,必訪其人,然精於藝者,不能通其道,善為言者,不能證於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悅,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廣,惟先生備然侗然,無成心,無私見,故能兼取眾善而為我之用,無相拂之辭焉。自士大夫以至於百家技術之人,其為學以干祿者為多,惟先生輕利樂道,久而彌篤,負絕藝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絕少。容貌清癯,藹然儒雅,每稠人廣坐,靜默寡言語,及道藝,則精神四達併流,演繹開說,忽起舞蹈,奇變迭出,連環無窮,往往終日不厭。故微明遊客京師,雖饔餐不繼,而戀戀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窺其門徑也。今歲庚申冬月十五日,先生六十初度之晨,無以為祝嘏之獻,僅略述先生行誼,以為壽言。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識陰陽之故,通奇正之變,解生勝之機,體之於心,驗之於身,精氣內蘊,神光外發,孟子所謂直養無害,塞乎天地之間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 <五>孫祿堂先生武功軼事摘錄 孫祿堂先生武功絕倫,技擊造詣登峰造極,空古絕今。比武軼事極多。孫祿堂先生與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手都有過交流,未嘗一負,未遇其匹,獨步當時。鑒於所戰勝者多為名家,涉及的事迹不便披露。本章摘錄時盡量不涉及具體姓名。僅摘錄能大體反映孫祿堂先生武學造詣的若干事例,以備研究。 1、《北派國術家掌故》「孫祿堂」(1930年出版) 光緒時,有蒲陽孫氏祿堂,以拳勇獨步一時,舉世無敵。其所精之藝為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皆內家絕學,祿堂更旁參外家各派,融會貫通,純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稱天下第一手。時有宮廷侍衛鼻子李者聞其名,欲約以公賽。知者多勸李曰,孫玲瓏透體,鬼神難測,不可公賽。李遂私訪,時孫隨肅王游,知李大名,待李甚殷勤,謙遜如無所能。李疑為浪圖虛名輩,再三邀賽,孫乃從之。二人對立,旁者喊號,號聲方出,李尚定睛未動,已然跌出,時孫早立於李之身後。觀者皆未見孫何時動作,疑為神乎。李羞去,深悔此行。 2、胡儉珍編輯孫祿堂先生軼事(摘錄) (1)祿堂先生漫遊各省後復歸保定從商,某什一之利,得資以奉母。其時保定摔跤之風大盛,摔跤者多傲然自得,輕視一切。每每無故肇事,一般技擊家為避免麻煩計,從無久寓該地者,而先生竟久寓之,遂遭摔跤者之嫉,群謀懲之。一日先生赴茶肆品茗,方入門,迎面有一壯漢用雙風貫耳手法,向先生兩太陽穴猛擊,身後另有一人施展摔跤慣技掃趟腿,來勢如急風暴雨,猛不可擋。兩旁茶客無不失色,先生竟於從容不迫之間,用手指點壯漢之腕,同時起腿微蹬,前後二人應聲跌出丈余,並殃及其他茗客。其用掃趟腿者駭然倒地,憊不能興矣。至此先生始徐徐曰:「何惡作劇如是耶?」斯時尚有同黨預伏四旁者二十餘人,均驚駭不止,叩地求恕。先生曰:「諸君請起,彼此好友不可如此。」言畢舉步就座。因當蹬腿時系用內功之力,故鞋底已脫。乃授資茶役購新鞋一雙。仍與彼等談笑盡歡而散。此事傳出後,聞名訪拜者日眾。先生苦之。遂棄商返里,研究天文、奇門等學,以助深造。 (2)祿堂先生居定興時,有某甲之仇人約集一二百人尋某械鬥。某甲求助於先生,先生詢某共約若干人?某佯答:百餘人。先生允其請,遂攜一齊眉棍隨某甲行。中途與敵遇,對方人眾均持器械,見某大罵。某甲畏其勢,掉頭即遁。先生無奈獨立迎戰。為首一人,體偉力雄,持一棍粗如掾,舉向先生頭部猛擊。先生閃身,以桿還擊,中其太陽穴,壯者倒地矣。眾大嘩,一齊湧上。先生揮動臘桿,左沖右撞,擋者折臂斷肢,傷亡甚眾,余作鳥獸散。先生返,責某甲不應先逃。某甲曰:「余不逃,勢必死,無補於事。此後訟事由余負責,不與先生涉也。」由是人稱先生為平定興。 (3)民國八九年間,祿堂先生在京。先為徐世昌之侍衛,後升承宣官。時有日本著名柔術家阪垣者,來游中國,恃其柔術與華人斗,所向無敵。因之阪垣驕甚。嗣聞孫祿堂之名,即訪孫,請一較身手。孫對阪垣謙遜如常,不肯較力。阪垣誤以為孫為膽怯,請較益堅。孫力辭不獲,乃允之,並依阪垣所提出之比賽方法,於客廳中設一地毯,二人並卧其上,阪垣以雙腿夾住孫之雙腿,兩手攀抱孫之左臂,曰:「余將使用柔術,只需兩手一搓,汝左臂將斷。」孫笑答曰:「請汝一試可也,余意制之亦非難事。」阪垣聞言,露驚駭之態,即開始用力,孰知剛一發動,兩臂如受重大打擊,尋且震及全身,此時阪垣非惟手腿不能堅持孫體,即全身被震,滾至離孫兩丈外室隅處。四旁站立之孫之弟子及外界觀眾甚多,至此莫不大聲喝彩。阪垣自地爬起,臉紅耳赤,惱羞成怒,突由身旁掏出手槍,孫之弟子方欲上前制止,孫從容謂曰:「不必不必,看他如何打法。」乃立於阪垣對面靠牆而待。阪垣舉槍瞄準,自意必中,誰知槍聲響畢,阪垣視之,已失孫所在。方詫異間,忽有笑聲發自阪垣身後,反視之孫也。蓋阪垣動槍機時,孫即一躍至阪垣身後矣。至此觀眾嘩然大笑,阪垣垂頭喪氣辭出。數日後,阪垣婉托多人說孫,欲從孫學藝,孫未允焉。 3、支燮堂先生回憶孫祿堂先生 祿堂夫子來滬時,社會名流巨賈競相接待,然夫子多謝而避之。常住在余處,使余朝夕得夫子指教。夫子嘗云:「汝技初成,需多試技,行止坐卧任何時候,皆可向吾進擊。」一日午時夫子於院中歇息,躺於椅上,閉目入眠。餘一時念起,看準夫子身體以石子擲而擊之。石子擲去,忽而不見夫子,石子洞穿夫子所卧椅背帆布,而夫子早立於余之身後,夫子手指已經抵住余後頸。余深服祿堂夫子靈敏如神,功臻至誠至虛至空之境矣。 4、劉子明憶李景林談孫祿堂先生 民國20年春,受李芳辰將軍之邀,余赴山東國術館充任文書,時館內國術名家雲集,如李潤如、楊法五、李書文、郭憲三、武匯川等,終日探討國術技藝,每遇爭議不定時,將軍常以孫祿堂先生嘗云云,則爭議立解。人言李將軍最推崇孫先生功夫。一日,省主席韓復榘來訪,謂:「將軍縱橫武林數十年,以將軍之見聞,何門功夫最稱上乘?」李將軍曰「今有武當、少林、峨嵋、形意、八卦、太極諸多名拳皆可臻功夫之上乘。然而最上乘者當存乎其人,乃集之大成渾然為一者也。」韓主席問曰:「何人至是?」李將軍道:「余遍顧宇內,能集拳術之大成而獨造其極者,唯孫祿堂先生一人而已。」韓問:「孫先生有何絕藝耶?」李道:「孫先生內功絕倫,於動靜之中能將《易》之奧蘊體用無遺。靜之,若幽谷深淵而不可測,雖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動之,則玲瓏透體不見形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孫先生又能周身分毫不動而重心已變,當今善技者無人能知其奧。孫先生神意一動,悠然之,則勁如天網,任彼化打接逃,盡皆無救。放伸之,似天河直瀉,沛然莫御矣。孫先生之腿法與其手法等同,身未動而腿已出,橫空神打,力透骨髓,痛襲心肺,使人魂散。孫先生之打法,隨機應變,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無一定法。蓋孫氏從容天理,拳合於道,中和極致,周身有如一氣與天地並立,無可無不可矣。」韓感嘆曰:「此真天人也。」余知李將軍向不輕許於人,惟每提及孫祿堂先生之武藝時,無不欽服備至,嘆未有能及者。又常嘆息孫先生拿藝太緊,向不教人。李將軍原習楊家太極拳,以為武術正宗,首都國術館成立後,李將軍力邀孫先生南下,兩人時常過從,相知日深,此後李將軍論拳與數年前之觀點多有不同矣。 5、楊世垣回憶孫祿堂先生 (1)民國12年我在天津南開上大學,同年拜在孫祿堂老師門下學習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那時祿堂先師每月來天津一兩次。每次約三五日不等。祿堂先師嘗說學習內家拳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也許這個原因,同期的師兄弟中,對我比較看重。第二年寒假,先師要我陪他一起回到北京,並住在先師家。一天清晨起來,天降大雪,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我走出廂房門外,正好祿堂先師手提著燈籠從前院回來,先師站在影碑邊看著院子里的雪,似乎不忍下腳。先師說:「這是天作銀毯。」言罷,縱身一躍,竟到了北房的台階上。我留意看了一下先師站在影碑旁邊的腳印,正在影碑一側。當天我用圈尺一量,從祿堂先師站著的影碑到北房台階的距離正好三丈五尺。後來我回到天津跟師兄弟們講,先師手提著燈籠一躍,竟達三丈五尺。於是有人說郭雲深老先生一躍也在三丈外。後來先師聽到了這些議論,當即否定道:「我也就是勉強兩丈外吧。」說著用虎形一躍,然後師兄龔劍堂用尺子一量,果然只有兩丈五尺。我覺得納悶,為什麼先師當眾故意不躍得遠一些呢?後來李玉琳師兄對我講:「這是咱們老師的敬師之德。你們拿郭老師祖做比較,咱們老師當然故意不躍到三丈外了,你老弟就別鑽牛角尖了。」所以很多人以為先師一躍就是兩丈五尺,其實他們哪裡知道祿堂先師手提著燈籠一躍竟達三丈五尺。先師敬師之德無以復加。 (2)祿堂先師來江南後,各方政要巨賈名人學者紛紛邀請先師去講授國術,上海儲蓄儉德會是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學術組織之一,該會邀請先師每月抽空10天來上海去該會講課。先師來上海時,多數住在支燮堂家,有時也住在我家,愛兒縉路6號。民國19年,有六位日本技擊家來到我家(其中一人懂中文),提出與先師比武。當時先師不在上海。我考慮到先師已經年過古稀,就沒有告訴先師。當他們第二次來時,我說由我代先師與他們切磋,他們不同意。臨走說,先師回來時要我通知他們。先師那時是媒體報界追逐的對象,來去行蹤很難瞞住,當不久先師來我家住時,這六位日本武術家又找上門來,我不肯讓他們進來,就說:先師不在。但他們執意說先師就在這裡。這時存周出來,準備與他們動手,結果被先師制止。祿堂先師請他們進來,問他們準備如何比試。他們提出,只比試功力,不比試技巧。先師說:「那好,我躺在地上,你們挑五個人以任意方法按住我,你們另一個人喊三下,如果在三下之內我不能起來,就算你們贏了。」這話由那位懂中文的日本人翻譯過去,幾位日本人覺著這是個玩笑,最後經先師再次確認這個比試方法後,他們同意按這個方法比試。於是先師平躺在地上,五個日本人,其中一個最魁梧的,騎在先師身上,按住先師的頭和胸,其他四人,以他們各自的方式鎖住先師的四肢。另一人喊:一、二、三字尚未出口,只見祿堂先師一躍而起,五個日本人都被放出兩丈外,撲倒在地,一時竟未能起身。先師將他們一一扶起,他們驚詫萬分,由一人說了句什麼抱歉之類的話,就惶恐地離去了。第二天,他們又來到我家,這次多了兩人,一共8個人,我以為是他們不服又找來了兩個幫手,結果一問,這兩個人是日本領事館的官員,他們說:日本天皇邀請先師去日本教授武技,每月的報酬是兩萬塊大洋。請先師至少去一年。先師說:「我老了,哪兒都不去了,如果你們想研究我國的武術,可以通過中國政府與國術館聯繫,那裡的教師更年富力強。」他們再三懇請,先師還是婉言謝絕了邀請。 6、鄭懷賢回憶孫祿堂先生 我在上海時曾與師兄蕭格清在中華國術研究會任教,一次請孫老先生前來擔任名譽理事,宴會後大家懇請孫老先生表演一、兩個絕技,老先生被央求不過,於是讓人拿來五個方凳,每個凳子之間相距三四尺依次擺放。孫老先生坐在一端,另一端的凳子上放著蕭格清的帽子,孫老先生讓在場的人站在老先生的身邊,孫老先生說:「我要從三條凳子下穿過取那頂帽子,身邊這人只要在我起身時能坐在我坐的凳子上,就算他贏。」大家認為這事太容易了,於是首先由翁國勛來試,大家只覺眼前倏忽一閃,再定睛看時,孫老先生已經拿著蕭格清的帽子坐回原處,而翁國勛竟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後周圍的人分別來試,包括我和蕭格清這些練過多年八卦拳的,結果沒有人能在孫老先生起身取回帽子的過程中能坐在老先生的凳子上。在場的人中只有我和蕭格清是老先生的弟子,但是各位拳家看到這種驚人的表演後,無不驚嘆孫老先生的技藝有如神仙一樣,是有生之年從沒有見過的高人。 7、郝家俊回憶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老師的太極拳打手精妙絕倫,與眾不同,完全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其中的精微奧妙非常人可以想像的。祿堂老師與人打手,常常僅用兩個手指一搭,對方就動不了了。欲退不出欲進不能,無論進退,五臟六腑感覺被無數根鋼絲扯住一般,動則欲碎。祿堂老師的手法卻極輕微。有時未見祿堂老師如何動作,自己的內臟就如被電擊,一下子就癱倒了,有時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一下子飄出三丈外,卻完全沒有感到自己身上受力。祿堂老師的打手真是不可思議。如今我研究打手技術也有50多年了,遇見的各派名家也不少,沒有見過誰能達到或者接近祿堂老師的水平。只有師兄李玉琳先生常能打出一些莫名之勁,但不如祿堂老師能無時不然,隨心所欲。 8、吳江平談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先生不僅精通內家功夫,也精通外家功夫,孫先生是將內外家功夫融會貫通,使之煥然一新,武功確實登峰造極。我的老師竇來庚、大師兄曹晏海都是以外功為主。他們都說孫先生對外功也是極精的,但與一般的外功絕然不同,閃賺騰挪,全是由內而外,一氣沖空的結果。為了能得到孫先生的指點,他們都曾想了很多辦法,因為孫先生一般不親自帶學生,平常白天孫先生或寫字或看書,沉言寡語,一般不教拳,只有到了禮拜一,孫先生才給國術館的老師上大課,這天很多人乘車搭船從外地趕來。即使在國術館的人也很少有機會能經常得到孫先生的親自指導。為了提高自身的技藝,竇老師在中央國術館畢業後,沒有馬上回山東,而是在鎮江找了份工作,就是為了能經常得到孫先生的指導。曹晏海那時差不多每周日,從南京趕到鎮江,就是為了星期一能聽到孫先生的講課。當時能得到孫先生親自指導的人很少。即使形意、八卦、太極方面的名家,也很少能得到孫先生的指導。國術館有成就的內、外家的拳師,差不多都拜在孫先生門下。當時若能得到孫先生的親自指導,那真是有一步登天之感。 9、孫劍雲回憶孫祿堂先生 大約民國15年前後,有位關先生,比先父小几歲,我叫他關大叔,常來我家找先父。只要他一來,兩個人就到練功的屋子裡,一連幾天不出來,我母親也不讓我們去打擾。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修鍊道功。大約年余後,關大叔有段時間不來了,一天關大叔的家人來我家找關大叔。我母親說有日子沒有來了。看到他家裡人有些著急,先父說:「你們不要找他了,你們是找不到的,他已經走了。」後來先父去世前,見到我們哭,於是厲聲道:「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走了,還用拖到今天才走,你們還哭什麼。」聽先父這樣講,這時我忽然想起關大叔這件事。也許先父說的「走了」就是指修道正果。 江蘇國術館成立時,館內國術教師中有許多名家、高手,他們一再要求先父表演一下功夫,如果分別搭手試藝,容易傷別人的面子。於是先父講:「就在這個大廳里,你們一起來抓我,誰能摸到我的衣服,就算他優勝。」這個大廳約能容納200多人,當時在大廳里的國術館教師和學生有百餘人。大家聽到先父這樣講,起先沒有動,有幾個與先父熟悉些的,走過來將先父圍住,就在他們欲抓住先父時,忽然先父不見了。不知何時先父到了圈外,這時有人喊,要大家團團把先父圍住。然而就在大家看準的先父的位置,一起撲過來時,又不見了先父。後來直到眾人都累了,也沒有人能碰到先父的衣服。 江蘇省國術館從南京遷出後,設在鎮江陽彭山,國術館門口總有一些黃包車等著生意拉活。一次先父外出,一個車夫央告先父照顧他生意,本來先父出入都是步行。見車夫這般央告,就只好答應坐車夫的車。然而,當車夫拉先父出外辦事回到國術館後,卻不肯要先父的車錢。先父問他何故?車夫說:「這回我開了眼界了,拉先生上坡,比每次拉著空車還要輕。我起先還以為車裡沒有人了,回頭一看先生就在車裡。這回我才知道先生有騰雲駕霧的功夫。我怎敢要您這位老神仙的錢。」先父說:「哪兒有這回事?那一定是你今天早晨多吃了兩碗飯,身上有力氣唄。」但那車夫還是一口咬定先父能騰雲駕霧。 先父在上海時,一次眾武術名家聚會,當時有人提議要先父表演一兩個絕技。先父推脫不過,於是走到屋子的一面牆下,將身體一側(左或右)貼靠在牆上,先父靠牆裡邊的腳外側和同側的肩緊貼在牆上,同時把外邊的另一隻腳抬起來,就這樣保持十幾秒鐘後,回到座位上。在場的人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有什麼奧妙。於是先父要他們照著自己做的動作去試,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完成先父剛才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先父解釋說,這個動作可以用來檢驗一個人能否在外形絲毫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內功來改變自己的重心。幾十年來我還從沒有見過第二個人能夠像先父那樣完成這個動作。 10、孫保安回憶孫祿堂先生 有一天我爺爺在屋子裡寫字,我進去玩。過了一會兒,爺爺說:「你去看看咱們後院牆上有人。」我跑到後院一看,見有個人趴在牆頭往院子里看。我有些納悶,爺爺在屋子裡是看不到後院牆的,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後院有人趴牆頭呢?還有每當街口有化緣的和尚、道士,爺爺在屋子裡總是事先就知道了,讓我們拿一些饅頭到街口去等著。我們剛到街口,化緣的不前不後正好到。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11、孫雨人記孫祿堂先生 孫祿堂太夫子晚年返鄉,途經定興,受到縣政府的熱情接待。當時縣長有位故交,是留洋學習物理學的。聽到很多有關太夫子神奇的傳說,一定要見識、研究一下。太夫子不喜歡當眾表演,但是縣長也一再要求,盛情難卻,於是答應做一個遊戲。太夫子說:「好吧,我就表演一個吧。」隨後問大家:「在座的諸位今天身體如何?有沒有不適的?」大家回答:「沒有什麼不適啊。」太夫子接著問道:「現在你們感覺怎麼樣,還舒服嗎?」這時屋子裡的人個個虛汗立下,癱軟不起,都說心口難受。這時祿堂太夫子又問:「現在好點了嗎?」大家緩了口氣,都說好些了。於是祿堂太夫子說:「這是一氣之作用,不知物理學可否解釋?」那位縣長的故交,雖是留洋學物理學的,也驚駭不已,結結巴巴地連聲說:「神人,神人。」最後說他也不能解釋其中的道理。 孫雨人說:當年武林中已經沒有人能跟祿堂太夫子比武了,如果太夫子想取誰性命,他還不知道,就已經不行了。祿堂太夫子武功之高,是當時其他人望塵莫及的。能得到點兒皮毛,就足以稱雄一方。 12、孫祿堂先生與蒲陽拳社 1888年秋,孫祿堂先生雲遊南北十一省後回到保定,本打算在保定與老師李奎元和岳丈張瑞先生一起開辦一所文武兼修的私塾學校。孫先生當時為了籌備開辦學校,協助一親戚經商。不久了解到保定武術界以武術名家平敬一先生為魁首,其中一些門徒橫行市裡,欺壓同道。孫先生看不過去,於是打抱不平,登門找平敬一先生,請其管束門徒。平敬一先生以為孫先生是來比武的,誤會其意,堅請與孫先生比武后再論其他。不得已,孫先生只好按照平敬一先生的提議比試摔跤,因平敬一先生最擅長摔跤。兩人一接手,平敬一先生就將孫先生背起,然而在一片喝彩聲中平敬一先生卻無法將孫先生摔到地上,平敬一使盡各種辦法還是無法將孫先生放到地上,孫先生始終安卧在平敬一先生的背上,相持許久,圍觀者越來越多,於是平敬一隻好認輸。並答應對其一些門徒進行管束。此事過去不久,又發生二十餘人潛伏在茶館內偷襲孫先生事件,結果竟被孫先生全部制服。於是很多原來平敬一先生的弟子要轉拜孫先生為師。孫先生認為這樣下去會加深矛盾和誤解,於是於1888年冬返回老家完縣,在家鄉設教,創立蒲陽拳社。蒲陽拳社起初只是利用冬季農閑時教鄉人習武自衛、強健體魄兼教文化。並不是常年的設置。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期間孫先生的老師程廷華先生被德軍的排槍打死。庚子之亂對孫先生的影響很大,孫先生攜師弟李文彪先生返回家鄉後,深感拳術技擊是無法抗衡槍、炮的威力。那麼拳術的功用在哪裡?孫先生提出:「習此藝者,非欲以藝勝人也。志士仁人養其浩然之氣,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於是,蒲陽拳社在教學宗旨上逐漸轉向修身,教學內容也是文武並修。以開啟良知良能,改善身心,完備人格為詣歸。當時蒲陽拳社教學不規定收費,完全憑個人條件和自願。有送金銀財寶的鄉紳,也有送一車瓜菜的普通農民,甚至什麼東西都不送的也有。教學則一視同仁。使當地的社會風氣蔚然改觀,傳誦一時,所以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1907年,徐世昌去東北前夕,聘請孫先生一同前往。於是蒲陽拳社就由孫先生的弟子任彥之、張玉山、李老丹、崔老玉、齊公博等持教,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蒲陽拳社恢復教學活動,主要由任彥之、齊公博二人任教。直到大躍進時期,拳社被迫停止了教學。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六十甲子系統與奇門定局
※運動系統—關節學 中軸骨骨骼連接
※神煞系統
※「該內存不能為read錯誤」是怎麼回事、怎麼解決?
※?注意:美國EVUS系統正式上線,持中國護照十年美簽者開始接受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