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孩子來到人世間最先認識的人是爸爸媽媽,孩子最早學會說的辭彙是「爸爸媽媽」,孩子出門在外最想念的是爸爸媽媽。孩子是看著爸爸媽媽的脊背長大的。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說話,第一次吃飯,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上學……都會使爸爸媽媽由衷地高興。在這無數個「第一次」中,孩子小手拉著爸爸媽媽的大手走進了人生世界。所以孩子的最直觀的榜樣也是爸爸媽媽。
家庭教育,是指孩子從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生所受到的家長對他們實施的全部教育和影響,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有意的和無意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家長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四川人說四川方言,河南人說河南方言一樣,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作用大得多的本質教育。意志、胸懷、品德、習慣的形成,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
一個好人的背後,很可能有一位好的長輩給過他終生受益的教誨;一個壞人的背後,很可能有一位不稱職的長輩給過他終生難以擺脫的誤導。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會引導孩子走向成功之路;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會使父母留下終生的遺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教育是人類的希望。
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寧,為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為了家庭的和睦美滿,我們每一位家長理應承擔起家庭教育的神聖使命。
家長自身的行為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不要以為只有家長有目的的同孩子談話時才是教育孩子。家長在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著孩子。家長在上班前怎樣檢查自己的著裝,迎送客人時怎樣和來客握手,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在客廳里以怎樣的姿勢跟別人談話、說話時的表情和舉止,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不過我們自己不注意罷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言談舉止反映的正是家長的形象。
有些父母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他們卻深得孩子的敬重,那是因為他們那種正直、忠厚的為人,勤勞勇敢的行動,勇於犧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這正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那些講究公德、富有教養、心胸豁達、處事公道、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勤奮好學、自強不息、充滿愛心的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成長的航標。
優質的家庭教育,不是優在「說」,而是優在「做」。家長對的人格感染和習慣影響,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有一位農民,將家裡五個孩子全都培養成了大學生。記者去採訪這些孩子,問他們的父親是怎樣把他們培養成才的,孩子們說:「身教。父親從不講大道理,他為我們制定一份計劃,早晨五點起床,鍛煉身體,包括他自己。每天早晨,父親總是第一個起床,敲敲我們的房門,不多說一句話,我們便很自覺地爬起來。十幾年如一日啊,父親從未間斷過!我們的毅力便在這十幾年間一點一點地沉澱下來,成為一棵不倒的大樹。我們從跨進小學的第一天起,父親便發給我們一個臉盆,一個搓衣板,意味著以後我們要自己照顧自己了。我們的獨立性便從這一個臉盆,一個搓衣板開始了……」
馬宇歌同學是中央電視台《大風車》節目的小記者,在學校她樂於助人、關心集體是出了名的。老師們都說:「這孩子小小年紀為什麼這麼懂事,這麼優秀?」後來人們知道了他的父親馬弘毅送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的故事,大家心裡就明白了: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馬弘毅到學校參加家長會,散會以後,其他父母領著孩子走了,馬弘毅卻讓馬宇歌留下來,父女倆一起把開會的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給孩子上了入學後的第一課。
過去,農民的兒子看到父母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灑大地,自己便學會了吃苦耐勞;老百姓的女兒每天看到母親縫補漿洗,日夜操勞,便學會了關心體貼,勤儉持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潛移默化,這樣「潤物細無聲」。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拿出孩子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有些父母的形象是光輝的,高大的;但是,有些父母的照片卻不那麼「光輝」,不那麼「高大」。
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了什麼呢?一些年輕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著瘋狂地娛樂,有的甚至每晚把飯桌當牌桌,把客廳當賭場,全然不顧在一旁做作業的孩子。難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樂至上」的人生哲學,不想學習,不思進取。這些能都怪孩子嗎?
當我們指著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給我看書去,不許看電視」時,自己卻靠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看著精彩的電視節目,不時發出開懷的大笑,這能讓孩子安心看書嗎?
當你自己一邊玩著麻將一邊指責孩子懶惰、貪玩、不刻苦時,你想沒想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有的孩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半躺在沙發上,兩腳放在茶几上。你注意觀察一下,這很可能就是他爸爸坐沙發的姿勢。
你想讓孩子做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
誠然,教育需要一種智慧,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講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種知識,大道理講多了,孩子便充耳不聞了,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心目中,你成了一個羅嗦爸爸或羅嗦媽媽。
愛講大道理的父母,若自己與這些大道理背道而馳,比如,你要求孩子刻苦學習,而自己卻整天在麻將桌上混日子;要求孩子大公無私,而自己卻愛佔小便宜,那最後的結局便會有兩種:一種是孩子瞧不起你,另一種便是接受你言行不一的「身教」。
據說,有一位老師發現班上有一個同學特別擅長於「國罵」,張口閉口「他媽的」,多次批評,不見成效,於是決定到學生家中去家訪,想讓家長配合老師做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誰知老師一進門,還沒來得及說明來意,孩子的父親就對老師說:「我這孩子他媽的,在家裡就他媽的搗蛋,光知道他媽的看電視,什麼活也他媽的也不幹,不知道他媽的在學校怎麼樣。我跟你說,如果他媽的在學校不好好學習,你儘管他媽的給我揍。」
老師目瞪口呆。原來根源在這裡!
言談舉止的行為習慣也是很容易被「世襲」的。
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諸如懶散、粗魯、急躁、狹隘、勢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容易被繼承,因為「壞品質」總是更有活力和傳染性,
請看江蘇省某縣一名初一學生寫的一篇周記《打麻將的媽媽》:
「三萬……八條……」媽媽又在客廳里打麻將了。此時,我已無心再做作業了,一股無名的怒火從胸中升起。我氣!我恨!我恨這個愛打麻將的媽媽!
一次考試,我得了個滿分。我歡天喜地把試卷帶回了家,想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也表揚表揚我。但我把試卷遞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竟不屑一顧地說:「滿分能值多少錢,也值得炫耀!」她一看我不高興了,就隨手遞給我一張10元鈔票說:「這是我昨天打麻將贏的,給你做個獎勵吧!」我氣憤地把錢撕成兩半,傷心地哭了……
我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讀到這樣的作文太多了。有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寫到爸爸常常在客廳里與一幫人抽煙、喝酒、打麻將、說髒話,而把孩子關在卧室里做作業。最後,喝醉了,喝吐了,還要孩子出來「打掃戰場」。每寫到這裡,孩子都無一不表現出自己的不滿、氣憤、厭惡和無奈之情。
每一位父母怎樣為人處事,是對是錯,孩子們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媽媽在姥姥那兒總是笑臉如花,有什麼好吃的總讓我給姥姥送去。她還常常陪姥姥說話、散步。可不知為什麼,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
孩子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機,它會把看到的一切都拍攝下來,留在大腦的底片上。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如果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那麼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德性是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會的,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最近幾年,中央電視台經常播出一則公益廣告,給人印象深刻:一個中年媽媽,在床前給自己已經年老的媽媽洗腳,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在傍邊看著。一會兒,這個孩子也端著一盆水,喊道:「媽媽——洗腳——」
它告訴人們,家風是代代傳遞的。
「家長行為」,說到底是「社會行為」。
父母的行為,每天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著孩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社會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讓每位爸爸成為孩子敬仰的英雄;讓每位媽媽成為孩子崇拜的偶像。
推薦閱讀:
※ 聘禮,是一道風景也是一面窺妖的鏡子
※照鏡子看看你記幾,可有新加坡最易中大獎的面相?
※小心了!鏡子不能亂放!不然……
※梳妝台鏡子對著房門好不好,有哪些化解方法?
※物物皆可為師-鏡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