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寧作品欣賞
董繼寧作品欣賞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18 19:14:57 | 文章來源: 《當代中國畫》雜誌 |
藝術家董繼寧 董繼寧,1955年10月生於湖北咸寧,1977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現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武漢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武漢紡織大學特聘教授、湖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湖北省對外交流協會理事、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P90-91《鄱陽晨風》 122×248 2001年
董繼寧山水畫 專家評點 楊悅浦:(原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秘書長、著名畫家、理論家) 繼寧的優勢是沒有在畫中講故事,而是抒發感情和情緒,表露內心的認識,以神行氣,以氣舉神,所以他的畫主觀個性色彩很濃,找到了繪畫藝術的本質性的感覺。創作中,想像不是動力,感情才是動力,而且是第一位的。情感的激發應是來自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感受、審美經驗與現實生活碰撞的結果。 繼寧的作品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在他的畫面中會得到一種神秘的、玄遠的、既是人間又不是人間的欣賞娛悅。劉勃舒說繼寧的畫有「宇宙意識」,大致也是指神秘色彩這一意蘊。其畫面那種強烈衝擊力所產生的玄機,倒是不可忽視的。 他創作的《月下江南》,畫面中並沒有一般描繪江南景色的水鄉景觀,而是強調了「水」的韻律,形成流光澄凈的意象,表現手法幾近抽象,可謂大膽之至;《高山流水》一畫似是大山大水的局部,但是岩石和垂瀑在畫面上的布局,依然在玄秘的境界中組合,我們雖是目睹「局部」景像,卻會有潛心萬仞,游心鴻蒙,胸次高曠的賞讀心境。 |
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院教授)
董繼寧在90年代初期就出了不少作品,而且還得了創新獎他早期的畫比較注重氣勢,這些年他的畫有了很大變化,除了重氣勢以外,還很重視語言的豐富。中國畫遠看氣勢,近看其質,就是看繪畫語言的豐富表現,一幅畫要有勢有質,那麼中國畫的藝術效果就出來了。董繼寧的畫在這一點上有勢有質,有大的氣勢、大的格局,在具體的藝術語言處理又非常細緻微妙。藝術語言在中國畫藝術中很重要的是筆墨,但筆墨不把握整體格局的話,筆墨與整體效果也不會好。所以我覺得董繼寧的畫既注重大的方面,又注重小的方面,這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按照這個方向發展,他還會有很廣闊的前途,我覺得董繼寧在當前的山水畫壇還是很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中國畫現在有人光講究筆墨,但光講究筆墨符號不一定有好的藝術效果和精神內涵,所以這種氣勢和微妙的處理相結合,有一種文化內涵在裡面,光講究氣勢或光講究筆墨效果都沒有文化內涵,這是當前中國畫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有的人的畫遠看很有氣勢,但細看不行,中國畫既要經得起遠看,又要經得起近看,所以它不僅是畫面效果的問題,它還是一種精神內涵的問題,精神內涵在藝術語言里微妙地表達一種文化精神,而董繼寧的畫就具備了這種文化精神。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繼寧是一位出名很早的中年畫家,80年代未、90年代初,他的一批作品就以很新的個人面貌在畫壇暫露頭角。這次畫展給廣大觀眾帶來了他藝術創造的比較整體的面貌,我作為一個美術評論工作者,為他在藝術上扎紮實實的積累很感到高興,對他認認真真做學問的精神表示敬重。在這批作品中,無論是小寫意的山水,還是更具有抽象或意象的山水,都形成他非常獨到的藝術面貌,這種面貌的後面當然是他不懈地追求。他的作品,一方面來自傳統,從中可以看到龔賢、李可染這樣一些注重大山大水、注重濃墨、注重立體的傳統。另一方面他又在長期的生活感受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山水的觀照角度,特別包括對水分的用法等。
李寶林:(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
我和繼寧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師生,而且我們在藝術上是互有長短,董繼寧有很多長處,我也要向他學習。因為他有這樣的態度令人感動,說明他在對待自己的事業和藝術,具有永遠不停的探索的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我看繼寧這批的畫與以前的作品有很大進展。氣勢很正,作品視覺效果很好。時隔15年後,再看他的畫,覺得更加成熟老練了,仍保持那種大氣的感覺,遠看畫面整體效果非常打動人,一種氣勢撲面而來,接著細看也很耐看,這種效果是很了不起的。有人的畫遠看可以,近看不行;有人的畫近看可以,遠看不行。繼寧的畫是遠看、近看都有東西可看。所以從他的畫里我感覺:在傳統基礎上要吸收外國藝術的好的部分。當年可染先生就很注重這個觀點,他說要善於學習,不僅要向前人學習、向國人學習,還要向外國人學習。在藝術上別人的優點、長處要為我們所用,在這點上繼寧做得很好,他的畫在整個大的效果、大的關係上都是很好的,另外他在色彩上也用得很好,他吸收了西畫的色彩關係,運用了很多水彩畫的因素,大大豐富了山水畫。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我覺得董繼寧的繪畫非常抓人,裡面的感情是很深的。這些年來,山水畫發展得普遍很繁盛,在大家重新認識黃賓虹以來,對傳統的筆墨下的功夫比較多。關於吳冠中先生和張仃先生的爭論,我認為中國山水畫只有筆墨是不夠的。所以我覺得董繼寧的山水不僅是在筆墨這一方面去鑽研,而且還有大的氣勢、大的境象,如果說和傳統有關係,他繼承的傳統不止是在筆墨,而且偏重於筆墨之上的意境、境象、畫和意、意和道的關係,在這方面的繼承他思考得較多,而且體現時代氣息,與我們當代的創作、民族精神和他個人的藝術追求結合起來,這樣的畫家不多。在董繼寧新出版的《繼寧山水》畫集中,第一章山水畫論就講了「澄懷觀道」,一開始就把它提得很高,你不是畫風景,而是你怎麼去認識它,人類、宇宙、自然、歷史,這個很多人後來忽略了,就是講意境也沒有講到更高一層的問題。但我在董繼寧的畫和言論裡面感到他很注意這一點,我覺得這一點是十分難得的。對於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山水畫又有一個引起我們注意的地方,可染先生在文革後期十分注意這個問題,就是它的大山大水,以荊浩、范寬為代表,表現人對大自然的敬畏、震撼,通過把山水畫成中國民族的紀念碑這樣的形式在文革後期得到了發展,不再僅僅是山川秀美、幽情美趣了,這就是從精神方面,後來是在對宗教方面的開拓。發展到明未清初,山水畫發展到很多人都去讀意境,如石濤怎麼對待古人的「法」,怎麼對待自然,怎麼「搜盡奇峰打草稿」,怎麼「無法之法乃為法」。這一點上我認為董繼寧先生也注意到了,怎麼樣去選擇與我們的時代和藝術發展相融合,這看起來容易被忽略而實際是很重要的,這點我覺得他也做得很好。具體到畫,他不是把某種程式拿來,或者把某種筆法、墨法、皴法拿來,而是從整體上來觀察,如點、線、面,黑、白、灰或形、光、色,在他原來是畫油畫的知識背景上與中國傳統結合起來,這樣他的畫寄託了他的思想感情,寄託了對我們土地、民族的感悟,這樣畫面就是動人的,不是光技法好,畫畫得好看,我覺得這一點也是很寶貴的。可染先生在50年代以來談如何發展山水畫,講的兩點:「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我覺得董繼寧在這個傳統的方面都是向前邁進,同時不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有內在的精神,這些都是很可貴的。當然我認為還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董繼寧的畫面大氣磅礴,畫面也都很完整,每一個畫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要表現的東西,而不是為了追求一種風格而搞簡單的、千篇一律的圖式,但是我覺得還可以要再統一一下,這樣也許還會有更大的飛躍。夏碩琦:(《美術》雜誌編審)
董繼寧先生是我很早就關注的一位畫家,大概是在80年代我在編輯《美術》時就選發過他的作品。從那時到現在,轉眼有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的繪畫就像一個人從青年時代發展到壯年時代,既有青年的模樣,又有現代更豐富的內容,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在藝術勞動上的一種堅忍不拔、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的勇氣和智慧。 董繼寧繪畫的空間留白,不同於傳統里的留白,但我看他的作品幾乎所有的天空都鋪上了顏色,或是淡墨,或是淡彩,但是對空間的感覺來講,達到了表現一種幽遠、縹緲目的,這裡面體現出一種對空間的處理,一種與自然的對話與交流,或者用莊子的話:「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一種探問,一種尋求,一種敬畏的感情,在這裡面我覺得還大有文章可作。從董繼寧的畫里,我看中的是這種煙雲一般的蕩漾詩意,它是浪漫又有激情的。他有一些作品確定很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說他山石的皴法,既看不出什麼解索皴,也看不到什麼折帶皴,但你能感覺到這個巨大的山峰或絕壁沖向你來,石頭風化的裂紋,這就是「外師造化」,以山水為師。他吸收了李可染的東西,在黑暗裡面放著光明,畫的泉水有著對比的、閃閃發亮的感覺,這都是我覺得比較好的地方。我希望董繼寧今後在這方面能進行深入探討,向更高的層次提升,來推進加深自己的創造。
趙力忠:(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
和繼寧的最初接觸是他第一次辦展覽。一晃十幾年,與董繼寧十幾年前的畫展相比,的確覺得有很大的跨度,現在看裡面豐富了。雖然有的地方畫得比較黑、比較濃、比較重,但是有韻味,他在強調面的基礎上,把面保留和豐富的同時,又加強了線的運用,使結構和表現又進一步深化。董繼寧在他的寫意山水裡面把這個寫意重彩的因素吸收過來了,表現在他的作品一些重的顏色的運用,我覺得用得很好,與他現代的山水很融合,而且與他原來的面貌不一樣,拉開了很大的距離。我認為董繼寧的作品是具有當代性的,他反映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
推薦閱讀:
※陳忠實:如果不是出版了一部作品,他差點兒成為陝西養雞專業戶
※安意如作品集
※藝術家Sarah Dennis的創意紙雕作品
※文徵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金建國作品欣賞《北方的雪》
TAG: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