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的意氣形

初學太極拳,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於記憶動作的路線和要求。練習前通過想像動作做好「用意」的準備,練習時用意念引導肢體循著規定的路線運動,並用意識檢查姿式規格是否合度,一經查覺不合格,及時進行糾正。在動作記熟後,再把注意力轉注於動作的細節和變化。例如,或注意於動作的開合虛實變化,或注意於動作的技擊含義,或注意於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練法,或注意於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的密切配合。要把「用意」這一要求貫串於整套太極拳練習的始終。逐步從先想後練,邊想邊練,達到意動身隨、手到勁發、隨心所欲的高級程度。

首先應弄懂每一拳式的技擊含義、動作要領、規範以及每一式每一動的陰陽開合、用意運氣、技擊應用、氣勢神態、功力體驗等.保證用意正確,並在鍛煉中不斷領悟校正,才能正確進行意氣運動的鍛煉。招式和意氣要同時練.應一招一式地學,學一式練一式。

意與形不即不離.初學應求形.待形規範加意,意與形是一種遞進生長的關係,意長形亦長,形長意相隨,兩者如同佛前燈芯,相互纏繞,共同生長,意高形高,形高亦增意。只重意不重形.易落於空。只重形而缺意,則難以提高,難達境界,難上台階。只有形意相合,不棄不離,才能體悟到太極之深邃精華。

「用意」是以意念引導動作的進行。「不用力」,指全身放鬆.毫無拙力,不使肌肉緊張。這個力就是指太極拳所謂的拙力。通過用意放鬆全身,化去僵勁.達到神凝、氣定、心靜,然後使體內各個器官系統和諧統一,經絡氣血流通,達到一種最佳狀態。

氣是人身體內細胞運動而產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氣聯繫著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形體內外得到統一。人之氣不只是先天元氣,元氣之外還有兩腎所生真氣、後天元氣(含有物質性並帶有磁石的外氣)、水谷精微之氣(人食五穀經消化而生成)。此四者總和稱為內氣,也就是拳經常說的丹田之氣。拳論日:「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仍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才能便利從心。」氣又與血聯繫在一起。《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氣為血之師.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

氣血是人的真氣和血液的合稱,氣血的關係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運行有賴於氣的作用,而氣的生成和作用的發揮,又賴血的滋養。可以通過呼吸法去推動它。而呼吸之根又在丹田,道家所謂的「無根樹」。氣出丹田,氣歸丹田,氣由丹田,氣涌丹田,氣沉丹田.始終不離。初時可心平氣和,使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協調自然。隨功夫的增長加深,可以自然而然地轉變呼吸方式,由口鼻呼吸而腹式呼吸而逆腹式呼吸等。氣貫四梢,使動作綿綿不斷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絕,綿綿不斷。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先煉意、鍊形,再以「意「領氣、以形導氣,這便是鍊氣的關鍵。

在拳架之中將「氣」這種最基本最富有生機的精微物質(或說能量)轉化為我們所需的各種功夫。要用「氣」首先必須要求「氣」能按照我們習練者的意志而運行或轉化。我們將這種練習心意駕馭內氣運行的能力的過程,稱為「行氣」。將注意力放在內氣上暗示其隨動作的變化而運行。以意導氣,是一種長期意念與形體的訓練,把氣變成有序化的、聽從指揮的、具體的、有形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

重視意的同時,也要區分意與氣的關係。拳譜有雲「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時時用意用神,則天長拳精,眼有神,肌有覺,意有察,三者合為一,才能達到較高境界。

太極拳是內家拳,拳諺雲「內功拳首在練意」。都強調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如何加強意識的修鍊、如何用意識指導實踐呢?一般採用下面的訓練方法。

一是樁功,行拳前先站樁.如無極樁、混元樁、靜坐等。養浩然之氣入注丹田,養先天元精、元氣、元神來補精、氣、神。雖言養氣,其實是練意,通過練意而達到養氣、練氣的目的。

一是行拳中用意。行拳用意一定要全身放鬆,但松不是懈,松是意松,若有意若無意,不刻意又不放意。一招一式,舉動輕靈,意不注重某一個點上,要把意入在由點組成的弧線上,由弧線組成的圈圓上。以一意貫之始終,從起勢到收勢皆如此。由初時的自然用意不用力到後來意與一招一式,內外融會,合二為一。以意為君,心骨肉為臣,意之所至,氣之所至,力之所至。四肢百骸柔若無骨,節節貫串,一氣呵成,意意不斷。拳隨意發,不拘泥一拳一式,達到四兩化力做千斤之奇效。

總之.在練習過程中體會太極拳意、氣、形、神、力之間的關係,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區別,才能在練習過程中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本文來源於太極網

推薦閱讀:

【付清泉嫡傳】楊式太極拳教學與欣賞
武式太極拳釋義
太極拳界存在的幾大謬論!
太極拳發勁三要素,缺一不可!
太極拳個人藏書存目(截止2012年秋)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