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家英——精緻與美

何家英1957年生於天津,198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筆畫研究院院長及博士生導師。榮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中國文聯「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的稱號。作品賞析:

用心就是藝術真誠就是精神  那是個短髮女孩,抱膝坐著,若有所思,但在她恬靜的神情上卻找不到任何思考的蛛絲馬跡,有的卻是可以容納天際的開闊和淡然,在謎一般的紫色背景里女孩有著一切遠在天邊,也能近在眼前的特質,比如美麗、溫暖和質樸。這便是何家英很有代表性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秋冥》。  做客何家英的畫室,他清瘦的身形和筆下那些刻畫豐滿、充滿魅力的人物形成了反差,顯出了畫家生活里的冷靜和敏銳。  談到生活和藝術的邊界這一問題時,何家英說:「一個藝術家當然要生活在生活中,這就看用...

女性繪畫並不新鮮,古有仕女畫,民國有月份牌美人畫、年畫,今日女性肖像更充斥電視、報刊,問題是將其作為文化主體,還是作為文化「寵物」?何家英認為:對低俗的藝術傾嚮應當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嚴,更反映出畫家審美價值觀的取向。人體何家英(圖片來源:博寶藝術家網)以男性文化為本位,將女性視為「花瓶」當然不可取,對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狀態、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表現才是畫家的責任。通過對具有時代特點、個性特徵和女性自我意識的刻畫,使她們發現和確立自身價值,作為文化主...

何家英的工筆畫在深入發掘晉唐繪畫精神的基礎之上,以飽滿的造型有力地改變了明清以來人物畫的纖弱、萎靡之風,將大氣、渾厚、簡約、質樸的審美氣度與精微縝密的手法相結合,營造出了文雅、恬靜、高貴、精緻的藝術意境,如《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馬嵬》等作品。何家英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特別貢獻是他成功地完成了傳統工筆畫的現代轉型。他把西方繪畫的學習納入到中國畫的體系之中,在融合中西方繪畫視覺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激活傳統工筆畫的偉大品質,使其在表達現代生活的過程中,完成了現代工筆人物畫形態的建構,從而促使了工筆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由古典向現代工筆人物形態的蛻變,以新經典的姿態煥發出嶄新的光彩。在畫面表現上,何家英在寫實造型的基礎上,切入了以線造型、骨法用筆的傳統方式,將傳統程式的釘頭鼠尾描、蘭葉描和西方人體結構、透視結合起來,既顯示線的獨立的形式美感,又傳達了對象真實的面、體、空間。在衣物和道具上,多選擇有花紋圖案的入畫,通過裝飾的花型,圍繞衣紋轉動,結合透視顯示其體積,並盡量追求平面化效果,僅在臉、頭髮、手、腳部有體積,但又不是純西畫的體積關係,而是主觀成分介入比較多的形體塑造,或多或少帶有結構素描成分,畫面始終保持著線的主體,形成了中西結合的最佳方式。

女性自古以來都是被表達、被審美的對象,因為她們身上存在各種各樣詩意的美的形態。在生活中,女性之美遠遠超越了男性之美。女性具備高尚的品德,女人的純潔、天真,具有詩意。女人更有情,更能表現出情感。女人對情的重視遠遠超過男人。所以,在女人身上,寄託著我們對美好事物的情思。

女人是具有情感的人類類型,這種情感並不表現在快樂的嘻嘻哈哈上,女人在孤獨時表現出的帶有一點點憂傷的境界,恰也是女人最典型和最深刻的心理境界,這也恰恰是我們在審美上的選擇。有句話叫做「悲劇的東西更具感染力」,雖然這種感傷不一定是一種悲劇,但它是淡淡的憂傷,就有淡淡的回味,很有意思。

當代中國工筆畫發展得十分迅猛,以中國工筆畫學會為核心的工筆畫大展,帶動了全國的工筆畫隊伍不斷壯大,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並且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格調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整個中國畫領域工筆畫佔據了多大半江山。這反映出工筆畫蓬勃的生命力。由於展出作品過多不免夾雜著許多格調不高、水平較低的作品。在肯定的同時,也要清醒的意識到工筆畫有待於更進一步的提高。

談「抄襲風」——

我的思想和審美取向不是模仿者能重複的

廣州日報:現在工筆人物畫界掀起了一股對您的畫作的抄襲風,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何家英:這個現象的確很嚴重,它是我最不願看到的!一個人的創造如果有價值的話,一定會受到很多人追隨和效仿——這很正常,其中既有人們對你的肯定和認可,也有惰性的傳統,即以模仿為能事,不能像我一樣更客觀地認識繪畫的本質真諦,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如果畫家在起步階段,特別是將工筆畫這種古老的繪畫語言形式用於當代人物的表達時,來借鑒我的東西,我想是正常的,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此,而沒有從根本上以及表達能力上有進一步的深化的話,便只能是一種表面樣式。他們在表現時根本看不透我的本質是什麼,完全不懂傳統工筆畫的本質精神和韻味,不懂中國繪畫的內涵,所以難以把握好自己的畫面,會出現由於審美品味不高,使得畫面庸俗化,使得「何家樣」庸俗化。中國畫既有以「外師造化」為前提的創造性傳統,也有著以承襲古人為能事的惰性傳統,而當今的中國人不僅僅承襲古人,也承襲外國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誰會抄不會抄」,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模仿別人,太缺少自己的悟性,自己對自然、對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對審美的認知力,對文化的認同,也太缺少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擔當。所以,會在學習外國時一股腦地屈從於西方,完全按照西方審美標準來評價繪畫,甚至將品質高的西方繪畫傳統丟棄。

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的工筆畫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因為在別人都按西方的意識走的時候,我沉靜下來回頭看我們的工筆畫,思考中國的寫實繪畫是否已經走到盡頭。就是說,在人們一股腦朝聖西方時,我沒有跟著潮流跑。改革開放之後,我們能夠有條件看到中西方繪畫的成果。我們站在較高的角度,全面審視觀察定位,才看出我們的坐標在哪?問題在哪?可能性在哪?所以我感覺到中國工筆畫仍然有廣闊的前景可以挖掘,有許許多多深厚的元素和文化內涵可以挖掘。我堅決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同時大膽地汲取著外來文化的營養。這樣就從本質上認識到繪畫的根本性,很自然地將學到的中西方語言融合在一起,很有效地形成一種新的工筆畫傳統和樣式。同時,時過境遷了。我所遇到的時代、老師、機遇等,都不是今天的人能夠重複的。我們經過了艱苦的歲月,經過了沒有商品衝擊的時代,經過了單純對藝術理想的嚮往,這和今天的畫家完全不一樣,我們可能是農業文明的最後一代畫家了。今天的人們經過工業社會後又進入電子時代,不可能跟我們有著共同的思想和審美取向,因此也不可能再有像我這樣的人。

廣州日報:作為天津美術學院的教授,您在教學方面有何心得?

何家英: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中西兩種繪畫的道理和本質規律,從西方素描學起,同時掌握中國繪畫語言,更嚴格地弄明白中國畫的品質、表達方式和思想內涵,教學生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而不是讓他們停留在學習老師的一招一式上。所以,今年搞師生巡迴展,我選擇學生時都選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過於像我者、抄襲我者,基本上不選。

讓人欣慰的是,我的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強烈個性和風格,有完美的表現語言。有的學生開始根本沒學我,因為我們有些機緣,成為師生;有的學生開始是學我,後來逐漸擺脫我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語言。所以,我還是主張最終要按自己的心性走。


推薦閱讀:

花園必須精緻!給你無限設計創意
10件連衣裙都比不上這一件真絲衫,精緻顯檔次,小姨特喜歡
簡單瘦臉按摩手法 瘦出精緻小臉
精緻如你--給所有的女子
一個女子該有的精緻生活~

TAG:精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