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康熙的認識

康熙,名玄燁,清朝第二代皇帝,一生做過幾件轟天動地的大事,讓他名垂千古,成為千古明君,雖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年幼得天花,讓年幼得他變得更加堅強,正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說的那樣,他是有福之人,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征服以後的困難,因為這讓他們的心變得更加強大。  8歲登基,輔政當道,任憑擺布,終於熬到親政,卻被鰲拜死死壓制,為的讓皇位名副其實,為了自己不被架空,不被任人宰割,為了收回權力,集中皇權,玄燁訓練摔跤勇士,扳倒鰲拜,鰲拜你不是號稱清朝第一勇士嗎?其他方面我搞不定你,權力都在你手,我沒有辦法,政治我也搞不過你,那我就武力打敗你,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一群人在戰鬥,打敗鰲拜後,卻沒有打殺黨羽,只為收穫人心,穩定朝局。集中皇權於自己手中,終於成為真正的皇帝,大權在握,一切我有。  皇權收歸之後,玄燁的眼睛從近處的一畝三分地,放到了千里之外,放到了地圖的南方,視野更加開闊,雄心越來越壯,想要收服三藩,實現中央集權,卧榻之處不容他人酣睡,但是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驕兵必敗,在三藩紛紛上書撤藩時,天真的以為是真的,立即批准,一失足成8年恨,8年內戰,生靈塗炭,悔不當初,前期心驚膽戰,擔驚受怕,中期穩定戰局,雙方膠著,後期吳三桂一死,兵敗如山倒,要不是吳三桂優柔寡斷,選擇面南而王,想跟玄燁劃江而治,錯過了最好的進攻時機,導致人心渙散,弊端顯現,後勁不足,哪有玄燁成就滅三藩的不世之功,果然是敵人成就了偉人,要是剛叛亂的時候,吳三桂能夠乘勝追擊,直逼北京,玄燁哪能安坐紫禁城,皇位還是不是玄燁的都是個未知數,吳三桂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玄燁那時還是太年輕了,年輕的輕狂,年輕的躁動,因為年輕,做事太過操切,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如果削藩緩慢幾年,等到吳三桂死,或者其他好的時間,那麼削藩不是順手而為嗎?正如孫子兵法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古人誠不欺我。但也因為年輕,才有動力,才有慾望,才有魄力,滅了三藩,展現了他千古一帝的風采,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才成就其偉大。  三藩以後,玄燁的眼睛繼續往南移,一直移到海邊,隔海望向台灣,想著我的統一大業就剩下你了,是統一全國最後的一役,也是明朝僅剩的後裔,一群還沒有歸順的沒有剃髮的明朝人,祖輩們沒有解決的事,那就讓我玄燁來解決,來收復中國最後的一片土地吧。為了收復台灣,啟用紅頂商人姚啟聖為官,沿海居民遷離,封鎖海岸,讓台灣搶無可搶,斷絕糧源,啟用熟悉海戰的施琅,雖然屢敗,但是屢戰,因為懷著深仇大恨,滅族之仇,在等待12年,鄭經去世之後,成為收復台灣的大將,乘風破浪,一戰而勝,讓徘徊在外多年的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從而流芳百世。  南方的問題徹底解決,北方的問題卻慢慢顯現,葛爾丹叛亂,玄燁親征,俄羅斯騷擾侵佔北方邊境,派兵打敗俄羅斯,簽訂了近代相對較為平等的與外國的條約,尼布楚條約。  視線從遠,慢慢收回,在嚴肅的掃視內政時,兩大元老功臣,都沒能逃過玄燁的懲罰,一個幫助玄燁奪回屬於自己權力的索額圖,一個是幫助自己滅三藩,收復台灣的明珠,兩者都不幹凈,貪腐,結黨營私,他們始於權,終於權,兩者皆被拉下馬。說到貪官,不得不說下康熙一朝最大的清官,于成龍,明朝後裔,為民服務一輩子,窮了一輩子,從芝麻綠豆的小官做到封疆大吏,績效永遠是卓異,最好的,永遠是樸素節儉,吃的青菜蘿蔔,穿的是舊衣服,臨死時,屋內也是空空,做好人不難,做一輩子好人很難。他的座右銘是不事苞苴夢亦清。  做完身前事,玄燁也老了,開始要考慮身後事了,皇位繼承自古都是最大的問題,皇位爭奪古來都有前車之鑒,如李世民為當皇帝,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及其兄弟,到了康熙,這個也是個大問題,康熙兒子太多,爭奪也是最慘烈的,雍正即位之前,康熙就已經圈禁好幾位阿哥,包括太子,雍正即位之後更是大肆打殺兄弟。雍正也是位明君,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說明選擇雍正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兄弟殘殺卻是康熙一手造成的,第一,兒子太多也不是好事,第二,繼承人遲遲不定,相互爭鬥,空耗國力,第三,因為皇后的死,讓皇帝對允礽格外關心愛護,立為太子,但是長大之後明顯不適合,還二度立,二度廢,第二次純粹讓他做個臨時頂缸的,還有八阿哥,形成八阿哥黨,勢力極大,康熙害怕,也不立,到死之時也是猶猶豫豫,空耗時間,最終選擇了比較低調狠厲的四阿哥為皇帝,身前事做的很好,身後事卻做的一塌糊塗,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算好是雍正即位,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康熙後期的弊端,對貪腐實行重典,勤政愛民,日以繼夜。
推薦閱讀:

滿人八旗固山額真(天聰元年-康熙三年)
是什麼原因讓康熙帝寧肯「食言」,也不立胤禩為太子?
康熙朝兩度被廢的太子胤礽被太子黨害死
胤祉,康熙第三子,因為在胤祥喪儀上,不顯憂色被削爵幽禁

TAG:認識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