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佛教的有機結合帶來香火旺

九華山香火旺之謎

--------曾祥裕安徽風水考察隨筆(七)

贛州風水養生堂 曾祥裕(風水宜人 QQ175613195, 電話 13766307454)

常言道;「 天下名山僧佔多 」。這說明佛教重視建立寺院的風水環境。我近年來先後到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峨眉山、普陀山朝山禮佛,接下來就想抓緊時間完成九華山、五台山的朝山心愿。 2009年初夏,受東家方某之邀,完成其公司風水調理任務後,從宏村乘車往青陽轉車上了九華山。 5月12日,同行中有南京市浦口區極樂寺釋定文師傅。當日下午,上山後天氣突變,傾盆大雨, 九華山罩在濃霧中,把山水景色包裹住,不少游者望雨興嘆。大雨阻擋不了我與定文師傅的步伐。我們一路上與眾多信眾在雨中艱難挺進。第二天,天氣放睛,我們的心明亮起來,陽光伴著涼風,攀登山路也輕鬆許多。 九華山何以吸引天下信眾虔誠朝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九華山的獨特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

除了自然風景優美外,更為重要的是九華山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據《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佛教大約於公元5世紀初傳人九華山。401年,一位來自天竺的名叫杯渡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毛庵,傳經佈道。100年後,503年,一位名叫伏虎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伏虎庵作為道場。但在隋朝以前,九華山因地處偏僻,僧人極少,佛教沒有在此產生影響。直到唐代中期地藏道場形成以後,九華山的香火才真正興盛起來。

  九華山地藏道場的形成與新羅王子金喬覺九華證道直接有關。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地藏王菩薩」有兩個,一個是「釋地藏」,一個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經上描述的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信仰偶像;後者卻是實有其人,他就是朝鮮三國時期的新羅王子金喬覺。  金喬覺(696—794年),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24歲時,削髮為僧,於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上九華,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 據佛經記載,金地藏在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要他在釋迦牟尼佛逝世之後、彌勒佛降生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主管世間眾生的教化。為此,他一直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並發願要為世間一切眾生擔負一切痛苦,創造一切幸福,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以自我犧牲的精神贏得了眾生的崇拜。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金喬覺聲聞遐邇,連新羅國僧眾聞說,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金地藏在九華山75年的修行實踐中,禪凈兼修,使九華山佛教形成禪凈合一之特色。禪宗和凈土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派,禪宗文化深受文人知識階層的喜愛,凈土宗則在民間十分流行。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提倡「佛在心中」、「即心即佛」、「自悟自度」、「頓悟成佛」、「現世解脫」,主張不讀經、不拜佛、不崇拜偶像、不脫離世間,認為佛與眾生的區別只在迷悟之間,一念迷時即眾生,一念時悟即佛。

我面對金地藏的佛像,心想,勇猛精進,一心向佛,成就了他的弘法事業。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缺少這種耐得寂寞,甘於清貧,樂於事業的胸懷和毅力,所以當代社會文化領域,缺少像錢鍾書、趙朴初、魯迅、陳寅恪、梁思成這樣的學術泰斗。

我在九華山聞到佛法後才知,其所以吸引僧眾前來朝山,還在於它禪凈兼修禪宗之聖地。禪宗是一個具有高度自主意識和自信精神的佛教宗派,它主張不靠他力、全賴自力獲得人生的解脫和覺悟。與此不同,凈土宗是一個依靠他力尋求解脫的宗派。它以死後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為修行目標,認為現實世界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人們想在現世獲得解脫是不可能的,並且由於眾生生死業重,單靠自己的力量尋求解脫也是不可能的,必須藉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往生西方凈土,獲得解脫。凈土修行十分簡單易行,只要不斷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故深得普通百姓的歡迎。 我認為,佛教在二十一世紀得以發揚光大的出路在於倡導禪凈兼修,才能符合國情,贏得民心。 九華山重點寺院介紹與坐山立向

(1)肉身寶殿:公元794年,金喬覺圓寂,依浮屠之法,生殮缸內,葬於神光嶺上。三年以後,僧徒圍著殮缸造塔,又在寬闊的塔基上興建殿字,殿頂與塔頂相接。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著名的肉身寶殿。 1000多年來,肉身寶殿雖有興廢,但迄今氣魄非凡。肉身寶殿建於高台之上,石柱,紅牆,鐵瓦,漢白玉鋪地,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肉身寶殿殿中央七層木結構的「地藏塔」,塔基用漢白玉砌成。塔內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騎著涉水如飛的「諦聽」,左為他的弟子道明,右為道明的父親閡公。因為道明先入空門,成為父親的師兄。塔的前後安置著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兩側是十殿閻羅拱衛而立。 經測,山門為丁未山癸丑向小空;肉身寶殿坐山立向為午丁山子癸向小空。   (2)天台寺:即「地藏寺」、「地藏禪寺」,建築面積154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寺院。天台寺歷史悠久,相傳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潔瓶僧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一路上我攀登得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看到虔誠年紀比我的大的信眾三步一拜眼的情景,我羞愧不已。咬著牙往天台峰上的天台寺挺進!當攀登上天台之巔時,放眼四周,群峰林立,天高雲淡,不禁胸襟開闊,疲勞頓消。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站在山谷口勁風吹來讓你站不穩。屏住呼吸看到 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 天台寺依山勢而建,根據峰頂岩石高低不等,分別為一層、二層、三層,最高處殿檐與寺後峰頂岩石相接,前後三進殿宇形成既無天井又無院落的整體建築。寺內三進殿堂通連,寬敞、明亮、整齊,建有地藏殿、大雄殿、萬佛樓等。  天台寺周圍還有金仙洞、一線天、龍珠石等景點,我們站在天台正頂,眺望十王峰迎面而來,世稱「十王朝地藏」,聯想巧妙。 經測,天台寺正癸山丁向大空。

(3)古拜經台:又名大願庵,位於天台峰下,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座落在山峰峭壁之間,以大殿為主,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周圍有「老鷹扒壁」、「金龜朝北門」、「觀音飄海」、「十王朝聖」「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之。 相傳地藏菩薩當時在此處拜經,岩石上尚有其拜經留下的腳印。該寺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光緒年間再建,五十年代後又經多次修整。我與其他信眾目睹那雙清晰的腳印,感慨不已,如果我們有高僧大德百分之一的精進心和恭敬心,何愁事業無成?! 經測,丑艮山未坤向小空。  (4)化成寺:九華山的開山寺廟。唐開元年間(773~741年),地藏王金喬覺入山傳教,當地人士為之建寺,其後屢有廢興。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兩次敕賜御制「藏經」,並子寺內建高大藏經樓收藏。藏經長達6770卷,裝幀精美,印製考究,至今保存完好。另藏一套手抄佛經,朱紅字體,工整秀麗,相傳為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硃砂精心寫成,被稱為「血經」。 院門和大雄寶殿坐山立向為亥壬山已丙向小空。   (5)祗園禪寺:是全國重點寺廟,九華山四大禪寺之首,始建於清代,殿宇層層疊疊,迴旋曲折、結構精巧、氣勢磅礴,為九華山保存最完好的宮殿式寺宇。 經測,坐山立向為癸山丁向小空。

(6)百歲宮:座落於插霄峰(東峰)之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  百歲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五台山僧人海玉,字無瑕,雲遊至九華山。「初住東岩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暇圓寂於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起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於是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慧廣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眾,易庵為寺。  「法宇規模,秩始其備。」正因為萬年寺是為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而興建的,因此又名百歲宮。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廟。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少見。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   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內原供「皆大歡喜」 形像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寺門之意。  穿過山亭,約百步便至峰頂。石庫式的大雄寶殿門(也是山門)門頭上,懸掛著「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楷書寺名豎匾,出自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之手。      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供奉著裝金的無瑕和尚肉身。他頭戴蓮花寶冠,身披朱紅袈裟,頭部大小與常人相似,身軀已干縮如孩童,端座蓮台之上。據說,這種金身,是把屍體放進陶缸,用石灰封口,缸外放木炭,再用文火烘烤數十日才製成的。置於空氣中已有350多年,至今不腐。據說,九華山原有七尊裝金肉身,十年動亂中有六尊被毀,無瑕肉身是由一位和尚藏於山洞中才得以保存下來。   坐山立向為午丁山子癸向小空。

(7) 旃檀林(三大寶殿): 位於九華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據傳初建寺時,採伐寺後琵琶形山上異香古樹,這種樹與南印度被佛家視為珍品的旃(zhān)檀香木極為相似,故寺名」旃檀林」。

我與定文師傅投宿於此寺。

住持僧慧深於1990年開始發心籌建大雄、大悲、大願三大寶殿,移建旃檀林老殿。   1994年位於老殿東南的大悲寶殿落成。宮殿式建築,坐南朝北(丙午山子午向小空)。 1999年在老殿西建成大願寶殿,格調與大悲殿相似。殿中供9.9米高四面金身地藏菩薩立銅像,四圍供1.4米高地藏坐像120尊。2001年在大悲與大願寶殿中間建大雄寶殿(從山立向丁山癸向大空)。

(8)上禪堂:位於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之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古人游上禪堂,稱其有三最:「九華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禪堂最貧;風景唯上禪堂最佳;寺宇唯上禪堂最麗。」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古人稱其為」三最」: 為什麼這裡香火最貧? 因為香客習慣去肉身殿燒香拜菩薩,肉身寶殿近在嶺頭,過上禪堂片刻即到,往往這裡香火少。現在不同了,上禪堂香火也很旺盛。 「風景唯上禪堂最佳」。乾隆年間王文禧公為上禪堂贈」秀冠雲林」匾額,說明古人對此地風光早有讚譽。這裡雲樹映帶,溪澗潺流,古樹環抱,常年蔭綠。 「寺院唯上禪堂最麗」,主要指上禪堂建築風格奇特,法相莊嚴。它的山門有意偏斜(坐山立向為庚山甲向小空),謂之「」以斜辟邪」。 除此之外,這裡「金沙泉」的故事被傳為美談。據傳唐天寶年間李白游九華,悅聞此地風光秀麗,於是前來觀賞,發現一泉眼,泉水清冽甘甜,遂命名為」金沙泉」。相傳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中描寫的」缽洗池」就是金沙泉;泉邊岩石上楷書」金沙泉」傳為李白所書;泉邊數株古金錢樹,春天長出綠色花瓣,瓣呈圓型,似一串串銅錢;秋季樹根四周落下金光燦燦的「錢幣」,傳為李白沽酒的錢鈔所化。 大雄寶殿坐山立向為乾亥山巽巳向小空。

(9)轉輪殿: 轉輪殿又名十王殿,始建於清,1973年遭火毀,1989年復建,趙朴初題額「轉輪寶殿」。前後兩進,民居建築,鋼混構架。前進為」陰曹地府」,塑出」閻王審鬼」的場面:順風耳、千里眼、兩尊惡煞門前護衛,(白無常、黑無常)4個鬼怪隨時聽差;中有」奈何橋」,牛頭、馬面停立橋頭。左、右分列十殿閻王: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鄉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除此還有」孟婆亭」和」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地獄道、牲畜道、餓鬼道和阿修羅道。閻王審鬼的場景陰森恐怖,地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

民間傳說人死後變成鬼,鬼入地獄要受閻王』審判,最後喝了孟婆的」迷魂湯」投胎轉世。後進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銅像,左為釋迦牟尼在忉利天佈道說法的彩色群塑,右為金地藏來華經歷磨難而得道的故事。地藏殿後原有81級台階直通肉身殿,後移至十王殿西側。轉輪殿為九華山獨有,地藏菩薩入地獄,證明他」常居穢土」,既度眾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體現了地藏道場特色,是九華山佛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坐山立向為壬子山丙午向小空。

(10)華山通慧禪林: 1983年仁義法師朝禮九華,先後住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廟,最後住通慧禪林,並傾其所有修復寺宇。此後,仁義法師不顧年高,又外出弘法行醫。1995年4月,仁義從五台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同年11月28日圓寂,享年85歲。思尚法師遵囑,按佛教儀規將其坐缸。 1999年1月2日,思尚法師和修賢法師打開存放已3年零2個月的坐缸,見仁義師太端坐在缸里,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余,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清晰,身體尚有彈性;入缸時十指相向的手勢已有變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針狀,這是她幾十年來為病人扎針的姿勢。其肉身現供奉於通慧禪林。 這是九華山唯一保存的女法師的肉身。我步入瞻仰後,肅然起敬,生髮感慨,法師是中醫界老前輩,一心學佛,慈愛行醫,出家後仍操針灸不計報酬,為民眾服務。其醫德和醫術,是吾輩學習的楷模。現在世風日下,不少行醫者利欲熏心,濫用藥得回扣,讓患者服用不該服用的葯,加重經濟負擔,還損害健康。真是殺人不見血! 其院門坐山立向為辰巽山戌乾向小空、正殿為巽山乾向小空。   (11)九華蓮社 位於鳳凰松南側,安徽省重點寺院。民居式,小石塊壘牆,木質構架,二進、四開間,有禪房數間。為九華山佛教接待社,閔園尼眾常聚此議事,時有香客留宿。殿內有一副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奔東西。」原來佛教與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副對聯韻味十足。

我步入用羅盤測定其坐山立向,乙卯山辛酉向小空。一個法師看我認真操作羅盤的神態,笑逐顏開,請我進庵喝茶。她對其寺院的風水狀況關切地諮詢,引我四周察龍脈和看來水出水。我觀察後,客觀地分析此地的風水形勢,處於峻峰急流之下,院無圍牆,加上有前門而後門沒有設門,寺院不聚氣,導致香火不旺。法師問清如何整改風水後,高興地贈送一串佛珠與我結緣。

(12)立庵:位於九華街化城寺東,原名「定慧庵」,為清康熙年間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年間住持僧開宗重建,1931年住持僧瑞祥擴建殿宇。「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1988年九華山佛教協會重修,建築面積1001平方米。現為九華山佛教協會住址。 立庵老和尚釋果輝慈祥待人,我從旃檀林退房後,行李寄放於他住處。他老人家叫我放心去遊覽。我下山取行李時,與他聊天,他對風水有研究,說自古有「 天下名山僧佔多 」 一說,說明歷來高僧大德重視道場周圍的風水環境,並帶我至寺院外講解此寺院的風水,叫我測定坐山立向卯山酉向小空。 佛教認為,修行的第一要素即是割斷塵緣,與世無染。釋迦修道之初,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在野鹿苑說法;達摩一葦渡江,見高山秀麗,遂居而悟禪;慧理至杭,見飛來峰頗似印度靈鷲峰,乃築室而居。可見佛徒皆效法佛祖,叢林建築多選佳麗之地,於是代代相傳,遂成定製。

寺院處于山水佳景中,利於廣召信徒。遊人入寺觀光,信徒入寺降香,佛殿肅穆莊嚴,鐘磬貫耳。當人們置身於叢林所掩映的梵宮佛寺中時,與宗教凈化意識並生的是身清氣潔的審美感受。幽深的叢林與凈土世界似乎更有環境、氛圍的暗合之處。所以僧家佔盡湖光山景,是一種包含宗教目的的選擇。   他聽我所測的坐山立向後,點頭稱是,寺院坐山立向多坐空,這是楊公風水宗師定的規矩,從唐朝以來一直為寺院沿用。但寺院坐空不等於不講究龍穴砂水的合理搭配。「你看看,我這個寺院可收兩條水,從東南方巽巳來水與西南方坤申來水匯合環抱我寺院,從乾亥方流去」。他問我來水情況如何?我客觀分析後,認為坤申來水直衝,為病水上堂,會影響僧人身體健康。他默然,嘆口氣說,僧人有病不要緊,關鍵是要香火旺!他帶我走向西北方,見新安放兩個石獅子。我認為,對面的酒店對此會有意見。他笑著說,是呀,他們要求把獅子嘴的牙齒撥了!現在成了無牙的石獅子,起不倒擋煞的作用。

  我臨上車時,老和尚柱仗送我,一路上叮嚀我要注意安全,以後有空再來九華山。上車後我回首看著老和尚返身行走艱難的步子,心中感動,熱淚盈眶。近年來,我與佛親近後,接觸過一誠、傳開、本煥、宏慧、智證、證通、瑞印、果輝、寂光、演持、定文、祥浩、演輪、法印、則慧、萬慈、永慈等高僧大德和法師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真善美氣質,體悟到佛法的莊嚴和人文關懷的光芒。

在我餘生時光中,我決心一心向佛,誠心學佛,發心弘法,超脫名利,慈善待人,消彌業障,離苦得樂!   


推薦閱讀:

風水與磁偏角
陽宅風水中的大忌
祖墳上放一物祖孫三代必富貴 祖墳風水怎麼看?(2)
科學運用九宮飛星風水實戰篇
風水筆記(四十一)

TAG:佛教 | 風水 | 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