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7集
黃念祖居士1988年講於北京 中國佛學院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北京凈蓮寺長老慈舟老法師《無量壽經科判》,謂本品內容為「法師不退得記為勸」。其意為能演說本經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記,以此普勸法師及大眾也。慈老之判,契合經旨。本品文初明說法得利。中段明不聞退轉,並勸為他演說。末段受菩提記。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本品就是勸說法的人,當然還繼續前品的內容,增加一些對於說法的人的鼓勵。「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在以後乃至到了正法滅的時候。一代時教,經歷正法、像法、末法的三個階段。嘉祥《法華義疏五》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佛雖然去世了,可是法的儀軌、儀式沒有改,叫做正法。佛去世時間久了、長了,「道化訛替」,這個道的教化,「訛」就是錯,「替」把別的東西混進來,冒充佛法,就叫做像法。「轉復微末」,轉,又更進一步變成微末,都是些微細的末節,就叫末法。所言正者,就是證道。像就是相似。末就是微,微末、微小。青龍《仁王經疏三》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有修行證果的人),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教也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得果和證道的人沒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也沒有人真修行,當然更沒人證果),名為末法。」現在就是這時候,有教有經,有廟有塔,敲鐘打鼓都在那念,不是真修行,心裡不知想什麼,也不知是為什麼。這種時候就是無行無證,無行談什麼叫證。至於正像末所經歷之年數,有許多說法不同。我們採用一個比較多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所以現在大家所流行的佛歷來說,是佛歷兩千五百多年。正好,這正法五百年也過了,像法一千年也過了,末法也過一千年了,還有九千年。按古老的說法,那已經三千年了,那就是說末法已經過了一千五百年了,還有八千五百年。「正法滅時」,廣指著像法和末法。因為像法也就一點點滅,「訛替」,假的來替代了,來冒充、混淆。那印了一本《極樂世界遊記》,荒唐透頂,很多人硬拿來流通。所以群眾的水平太低了,完全違反了聖言量,完全是騙人的東西,都是在訛替。造假的人很多,上次大家聽的黃念祖居士念佛,美國來的,根本不是我,現在作假的人遍天下。像我這無名小卒冒我的名做什麼呢?他就是好事者所為。當前正是末法之時,此時眾生的善根更差了,無行無證。所以到了滅的時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這是指一般的。到了正法滅的時候,在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後法都要滅的時候,必定還會有在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現前還供佛念佛的人。所以就是「當有眾生,植諸善本(供佛念佛是諸善之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眾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眾生。是以眾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從菩薩以下一切都包括;下則六道凡夫,我等皆在其中。如是眾生由於過去生中供養過無量諸佛,現在又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力加被的緣故,乃於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由於佛的威神加被,所以在現世能得到這樣的廣大法門。要知道我們能遇見這個法門,應當深自慶幸,下定決心,深信切願,切莫錯過,必須要「攝取受持」。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
什麼叫攝取?《往生論》說極樂依正——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把它匯總起來就是,這三種莊嚴入到一個法句裡頭。「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所以,極樂世界全部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顯現,就入這一法句,清凈句了。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也說:「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每一樣每一樣的莊嚴全體是理性。如果能夠了達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成就,都入一法句。「從事達理」,理體就是本體。從這些事相了達了什麼是理體,從現象而能夠入到了本體。「即事而真」,諦信萬法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凈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那麼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的功德是不可思議,法身功德就入了名號之中,故名號的功德同樣是不可思議。所以,念這句名號就念的是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在這不可思議之中凈念相繼,就是攝取。所以這裡有理有事。「受持」,「受」者是信受,信了才能接受,依教奉行。本經的宗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宗」者,修行要徑,依此而修,始名為受。「持」,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我們受持這個經,就是要依這個宗來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地地都念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夠究竟理解。我今天雖然是這麼讚歎,我所知者如大海中一滴水。所以等覺大士——離佛只差一位,也不離開念佛。我等凡夫,就應當老實念去。「老實念」三個字是非常好。所以夏老師說:「三字真傳老實念。」有一位美國來的人拿這句話問我,他說:三字真傳哪三個字?我說不告訴你了「老實念」。三字真傳就是老實念。這也正是反映什麼問題?不相信「老實念」就是三字真傳。所以眾生遇見這個法,就是一點一點破自己原來的東西。你不破處處是障礙,那個東西在那堵著,瓶裡面有個塞子,所以東西倒不進去,這還是好的。還有那些髒東西剛裝完,你來裝牛奶,那味不好聞;再有,剛裝敵敵畏了,這樣的瓶子拿來倒牛奶吃,吃了毒死你。瓶子很要緊,所以老實念。
《彌陀要解》里有一句話:「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持名時,即是善根福德跟佛相同。當然這裡有很多持咒的,也不是要把這個咒不念了換成名號。同樣的咒是佛心,名是佛的名號,不二。這裡憨山大師的話最好,如果人能念佛,念的很得力,那好極了;如果念了,念的心裡不踏實、不安定,種種的不相應,這樣念不下去,那就不如念幾句咒。又比打坐、研究教等等不知強多少倍了。所以這話最圓融。各個要安於自己所修之法,就是要真正徹底的修下去。所以我讚歎:「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一切奧妙,重要的心髓,十方如來就是如此,就是要把一個最好的東西給大家。「佛愛眾生等同一子」,誰不是要把自己的產業,給自己最心愛的孩子,哪還有什麼別的心。就是方便為究竟,普度眾生,就是要把最方便的法子給大家。所以佛的父親跟佛學法,佛就教他念佛。父親說:有很多殊勝的法為什麼不教我修?佛說不行,你做不到。凡聖都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相同了,那只有念佛。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是如來之髓,「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念佛時,就是善根福德同佛時。蕅益大師還有一句話: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剛才我的話說了一半:「於我等具縛凡夫,亦非分外。」極樂世界的剎土就是我成就的剎土,自他不二。還有「從事持達理持」。我把《彌陀要解》裡頭的兩句話,這是一句;另外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正好作一個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兩個「持」字;「即凡心成佛心」,兩個「心」字。這都是極精彩的話。從事持才能夠達到理持,一上來就要理持,那就是自欺欺人,說了唬唬土包子可以,明眼人是唬不住的,最後自己臨死的時候,痛哭流涕。「即凡心成佛心」,妙就妙在這兒,凡心就成了佛心。「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的善根福德同佛,你的心就是佛心,還有什麼不是?這是極圓極頓之法。
末法眾生,過去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由彼加威力故得到這個法門,並且能夠攝取受持,他就「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本來是一切智。二乘所得也稱為一切智,所以又加個「智」字,以分別於二乘。總之,我們要明白這「一切智智」是跟二乘不共的,唯有佛得的智慧。所以《大日經疏一》曰:「梵雲薩婆若耶,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所以《仁王經》說:「自性清凈,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自性清凈,叫做本覺的體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所以皆是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法。
從上面經文來看,今天我們能夠聽到、能夠相信這個微妙凈土法門的人,都是由於過去生中已經供養過無量的諸佛,廣泛的修行了種種的善,憶佛念佛,因此現在能夠得到諸佛的威力加被,所以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廣大法門。「此凈土法門廣攝萬法」,無一法不在此一法門之內。所以這也就是《華嚴》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如帝網千珠,所有的一切都入在一個珠之中。「普收眾類」,不管是菩薩、聲聞、天人、以及阿修羅,以至人、六道、地獄中眾生,於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就會得到一切智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凈。所謂密宗也是講「如實知自心」。和密宗何曾兩樣,就如這個實際知道自己的心。我常說:「大家現在的毛病都在心上,把自己的真心忘了,沒有看重。對自己的妄心估價的太過偏高。」要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凈。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彼法」就是指著凈土法門。這是佛當時說的,於此無上廣大殊勝的法門,自己得到勝解,產生了大的歡喜心,這個法樂是不可形容的。只有法樂是清凈的,一切世法不能相比,稱為「大歡喜」。於是就廣泛的為他人來作說明、來勸說、來演說,而且自己也常樂於修行。單單去說,這是言教了。若人能於凈宗妙法得廣大的勝解,了達凈土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凈土是心在作佛,這個「心」就是佛。我現在修佛、要成佛,我這是心在作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圓旨(念佛時就是佛,不念就是眾生),則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行,而且以此廣勸他人。
「廣為他說」,下復雲「為他演說」,本品末雲「專心信受,持誦說行。」這三句都有「說」字。就是普勸大眾演說弘揚本經與凈土法門。現在正是到了流通分,所以就勸演說,以廣流通。不演說不能流通。如〈願力宏深品〉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所以告訴我們喜歡為人家去說,勸導一切眾生都來發願,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求生凈土,這才真是知恩報恩的正行。所以我們得到了佛的恩惠,就知道這個恩,知恩才能報恩。我們怎麼來報恩呢?你買了很多東西去上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你這個東西幹什麼?所以有個人刺血寫經,我說的話當然是過了一點,我說你那臭哄哄的血有什麼可貴?當然這是很難得的事情。說真實話,要你這個幹什麼?這個「說法」,有的時候要折,有的時候要攝,這是折伏,免得驕傲。我們使這個妙法能夠流通,輾轉教授,正符合如來的本願。所以如來說,十方的佛都在那兒稱嘆阿彌陀佛的名字。如《法華經·法師品》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法華經》哪怕只是一句,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一切世間都應該當佛那樣來供養你。這個人就是大菩薩,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極贊說法的人。又說:「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世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以後能夠偷偷的給一個人,並不是公開爭名爭利,表示登座說法,具種種威儀,所謂「竊」就是這個意思。乃至只說一句,當知這個人就是如來的使者,是如來所派的,所做的是如來的事情。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都是讚歎說《法華經》的功德。又說:「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由上可證,演說《法華經》,功德無盡。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即本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葯,萬病總持。絕代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秘密的心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指南針),皆不出於此矣。」演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演說《法華經》的秘髓,所以這功德與《法華經》里所說的是相等的不可思議,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但這裡是一種完全利他的心,對自己所說的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貪圖功德,這個心就是貪心,同樣是貪,就是三毒。所以要善護己念,分得清楚,不要夾雜。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明知道還有錯,為了名聞利養就那麼跟人說,這不但沒有功德而是地獄業。又經上說「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諭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諸善男子、善女人,對於這個凈土法門,若已經在求、現在正在求、將來要來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你們都應當安住於這個法門,不要疑惑。所謂普勸斷疑生信。所以想說法利人,首先自心、自身須要斷盡纖疑。極微細的疑惑都應當斷掉。自己還是懷疑不解,疑慮重重,不知道對不對,這時應當很好的去進修,就是要斷疑。要老實持念,勿生疑惑。所以咒里就有極殊勝的功德。講咒的經典里常常就是「唯除於咒生疑」。你對於咒的功德不能相信,我念能有這麼大功德嗎?我怎麼念了半天,沒見著什麼呀?這都是疑。不是說這咒是別人編出來的騙人,這樣去想那就是更粗的疑,提不上了。所以要應當老實持念,都得善利,但是要「安住無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所以就「應常修習,使無疑滯」。因為疑根未斷,即是罪根。見惑,初果要斷貪、嗔、痴、慢、疑,所以到了初果就沒有疑了。要斷疑根,應當知道方便。疑惑不斷的原因,就是因為智慧不夠,所以慧心不明朗。自己的慧心本來是佛,就是因為貪嗔痴三垢障礙很深,所以我們不要生疑。怎麼能夠解決呢?當然一方面我們要明理,理明就信深;再一方面要好好念佛。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嗔痴一切諸障。垢去明生,則無疑滯矣。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有的三昧能除現在的,有的三昧能除未來的,只有念佛三昧,過現未、貪嗔痴三毒,一切諸障都除。垢一去,光明就生了,也就沒有疑滯了,這才能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所以佛就勸眾生不要有疑,有疑就會進入到邊地疑城。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信佛的智慧,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就生到邊地疑城,甚至生到懈慢國。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珍寶喻彼中之樂,都是七寶所成的宮殿、樓台。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不能夠自由去見佛,稱為牢獄。所以叫大家要斷疑,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面去。
又《安樂集》說:「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你能專一,而且是至一,這裡就沒有疑了。專心、專一這樣念佛,一定可以生在佛前。所以勸後代的學者,要想深入的明白,那就知道「念念不可得」。「念念」,每一念每一念(這一念哪去了),皆不可得,這就是智慧。可我還是在念,相續不斷,這就是功德。所以菩薩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莊嚴其身,這就是二種莊嚴。但是開始學的人不能夠破相,就是智慧不夠。只要「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一條很重要。上面也是大勸,要以「無相智慧,植諸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應當去做,而一般的人很難體會,就不要說去修行了。那怎麼辦呢?你只要「依相專至」,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供佛也是相、念佛也是相,就依著這些相,專心致志的(「至」是專一到登峰造極)別管有相、離相、還是無相,就只念當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不往生的。這就是「老實念」。不要懷疑,這也幫助我們斷疑。所以道綽大師此言,真是剖開諸佛密藏,直顯凈土宗的心髓。真正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然沒有離相,你這暗合道妙,決定往生。依相專至,凡夫也能夠行,離相是菩薩境界。《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非凡夫境界,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凈土宗的妙用,這個暗合道妙,實為方便中的方便。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世尊復舉諸大威德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菩提,彌顯流通此經之要。佛又叫彌勒,阿逸多是彌勒的名。「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世界上有許多等類有大威德的人,在佛法中能夠生出廣大異門。「廣大異門」就是對凈土法門說的,凈土法門以外種種的法,稱為「異門」。經云:「涅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如是這樣有大威德的菩薩,雖能於佛法中,開顯凈土宗以外的種種方便法門,能夠理解、演說等等。但由於對凈土法門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面說過,信位的菩薩就如空中的柳絮。為什麼不聞這個法就退轉呢?因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如果沒有聽聞修習此法,也難於究竟自覺。自覺達不到究竟,也就不能成功。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徑路中的徑路,如果沒有聽過這個法,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速脫生死,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都困難。「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自己就在艱險的道路上跋涉,苦的很。「對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引導大家走在坑坎難行的道路。「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彌陀一乘願海的殊勝加被力,就達不到諸大菩薩的身上。因此有一億菩薩,沒有聽見凈土法門而退轉於無上菩提。所以釋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說到這兒有人說,你這話說的不對,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時,《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還沒出版呢?這就是時間的錯覺,你又陷在時間的錯覺里去了,超時間,大家要知道),所以勸令大家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並且還要流通。雖然僅僅是須臾(四十八分鐘)之間,「為他演說」,勸人能聽聞是經,並且讓他不要生憂惱。這樣說法,乃至至心精進,「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這樣的人,「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彼人」即指「於此經典……為他演說」之人。此人在臨終的時候,哪怕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地球、銀河系、太陽系、種種的天體,在火劫之中都燃燒了,亦能超過,生到極樂世界。「是人已曾值過去佛」,這個人已經遇見過過去佛,受過菩提記。「受記」,就是指未成佛之前,佛說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像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就給授記將來一定成佛。假使這樣的話,彼人以持說是經,能夠讀誦、書寫、為人演說,以至於晝夜思惟等等之功德力,及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在臨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過,往生極樂國土。如《普賢行願品》曰:「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佛復記曰:「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佛為印證,如是之人,皆於過去已經遇見過佛,領受過菩提記,一定要成佛的。並為「一切如來,同所稱讚」,這樣的人,一切如來都同所稱讚。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不是假設,是事實,指劫火。因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劫要二十小劫的時間。成劫之後為住劫;住劫之後有壞劫;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此三災亦稱劫火。《仁王經》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大千世界都燒壞。天親菩薩的《俱舍論》說:「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梵天的宮殿,連灰渣都燒沒有了,所以這是劫火。現在看來就是宇宙的大崩潰,核爆炸,大的核爆炸,互相感應,全世界的核爆炸,這個毀滅很厲害。此人在這種環境之下,仍能安穩自在,從容往生。所以勸大家,「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專心」就是心專一、沒有餘念、雜念。「持誦」就是受持讀誦。「說行」,如經而說叫做說,依教奉行就是行。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本品表當來經滅,佛以慈悲「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序分中〈大教緣起品〉世尊放大光明,光瑞殊妙,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啟問放光因緣。佛贊阿難曰:「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因阿難啟問,世尊乃流出此殊勝希有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可見此經正因世尊「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故說此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第一希有之難逢法寶。直至當來經道滅盡,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深顯佛慈無盡,佛恩無極。復表此經所宣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殊勝妙法,實是普濟眾生之阿伽陀葯。法滅之際,眾生業障彌深,仍可仰賴是法,而度生死。極顯斯法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指〈禮佛現光品〉極樂依正,一切所有,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因為當前正是極樂現前,會中大眾,人人都看見了。以此勝緣,即令會眾,都生起真實的信心。同時又因阿彌陀佛的威德加持,會眾善根,悉皆增上,故云「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日本《會疏》云:「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為了往生要發這個願,達到行動圓滿,是所應當做的事。「皆可求之,能順佛經可得之也。」這一切願、一切行,皆可求之就是皆可得之。大家看到極樂世界,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再三勸導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把它楞壓下去,每個人都須要注意這點,有疑應該很好的去解決。應當要找一找我還有什麼地方有疑?疑是癌細胞,要醫治。必須要看經、請教善知識、修法種種方面來去掉這個疑。所以《金剛經》的贊子,「斷疑生信」,一上來就是「斷疑」。「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告誡大家,現即親自見聞,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於極樂依正凈土法門,再又生出疑惑來。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善導大師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也就是一萬年之後,三寶在世界上就滅了,可是最後這個經還長住百年。凈影、道綽、慈恩、義寂、法住、望西諸師同之。所以我們也依止此說。《凈影疏》云:「當來之世,經道滅者,舉彼未來法滅盡事。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年。一切皆過,名為滅盡。」《法滅盡經》講的是先滅《楞嚴》。
「特留此經」者,《凈影疏》說:「佛以慈悲憐憫眾生,故法滅後,獨留此經,百歲濟度。以此經中開示凈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聖人先隱,為是先滅。此經教人厭苦求樂。濟凡中要,為是後滅。」疏謂此經教人念佛生西,故獨留之,於最後之百年救度眾生。至於《大涅槃經》(與《首楞嚴經》)顯示人人本具佛性,乃聖教中甚深之法。於後末世,眾生根劣不容易理解,所以先滅。《涅槃經》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楞嚴經》已經很明顯了。《楞嚴百偽考》等等就說《楞嚴》是假的。現在還有人護持,比方像圓瑛法師還在講《楞嚴》,大家還在印,還在念。慢慢的幾千年後,那呂學者的《百偽考》,就要成為聖經了。《楞嚴》也就沒人念了,很自然就滅了。此《無量壽經》教人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乃救濟凡夫之法要。所以最後滅。「經道滅盡」,佛又打譬喻:如油燈將要滅的時候,忽然間放的光比以前還要亮。就像太陽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人臨死迴光返照,夕陽也就是迴光返照,所以特別好看。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後要滅盡的時候,也等於是迴光返照,特別亮,在這個時候眾生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不然人都愚痴到那個程度,他還能接受《無量壽經》?但這時卻出現了超前的智慧光明,這一百年還可以遇到《無量壽經》得度。所以我以慈悲哀愍眾生,「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雖然別的經也是佛的聖教,但是大家並不能因為有這部經而得度。像《金剛經》我們是讚歎極了,我就得《金剛經》的好處,因此經而悟,始終想報恩。但是後一百歲誰能從《金剛經》得度。「無住生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甚深之法。眾生如何能懂?就算懂了,又能怎麼做?所以有時我也想,現在也不能去責備這些法師,也要隨著時節因緣,不能要求他們也和蓮池蕅益那樣,不可能了。現在都末法了,他們也只有這種水平。所以《無量壽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後經滅盡了之後,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的人,就是金剛阿闍梨,那不就是很殊勝了,別人不會念。但就是因為這時出現的智慧光明,所以還能夠依此得度。最後能說四個字,天空中有這四個字,大家看見,有人還能得度。所以佛以慈悲哀愍,特別留這部經來度眾生,就證明這部經的重要和寶貴。它這種利生的究竟方便,我們應該深深的去體會。
「其有眾生,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凈影疏》曰:「值斯經者,所願皆得,明留之益。法滅盡後,百年聞者,尚得利益,往生凈土。況今聞者,何有不生。」眾生能夠遇見這個經的,必定可以滿足其本願,是乃證明獨留此經之利益。至於法滅之時,聞經尚得法益,往生極樂。在最後末法的時候,眾生遇見此經都可以得度。何況現在聞經信受之人,焉有不生西之理。故疏續云:「定得往生,莫自疑慮。」我們根器又好的多了,現在能遇到當然也必然得度。「得度」,度生死之海,就是超越生死,而證到涅槃。海喻生死,生死是中流,娑婆是此岸,極樂涅槃是彼岸。得度,就是超越生死這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之彼岸。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本段嘆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興世」,如來出興於世。「難值」,當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名,見過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沒見過佛;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沒聽過。又《資持記》云:「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興世。」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祇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凈影疏》云:「明值佛難。世當佛時,名之為值。目睹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讀)誦名之為得。耳餐(餐,採取也)稱聞。此等皆難。」故云「諸佛經道,難得難聞」。可以說手裡拿著叫做得,耳朵聽見叫做聞;亦可以說,讀誦叫做得,聽到算是聞。這都很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遇見了善知識,聞到法,能夠行,這也都很難。「善知識」,「善」就是對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識謂識形。《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相知相識導我於善之人,稱為「善知識」。又《圓覺經大疏》說:「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葯,名善知識。」善能知道真,認識妄;知道病,認識葯,稱為善知識。能夠了別真妄,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病之所在,應病與葯,就叫做善知識。《安樂集》根據《法句經》說:「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善知識要能說很深的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這一切都是本體)。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能分辨清楚);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韁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有個繩子把你從生死中拉出來)。」所以善知識這個定義就很清楚了,比以前下得好啊!「於畢竟空」,無所有,沒有這些差別,「熾然建立一切法」。熾燃!如大火般燒得熾燃哪!熾然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落空邊。可是這一切法建立在何處?建立在畢竟空里。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不是說夢中佛事就不作了,是大作夢中佛事。雖然大作佛事還是如夢,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法句經》還說:「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就說明遇善知識的重要。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推薦閱讀:
※風水大師胡一鳴聆賞春山,風生水起主題講座
※《跟我學預測》系列講座─第十講
※講座紀要|「當代伊斯蘭:機遇與挑戰」系列講座(六)宗教與政治:當代伊斯蘭教教派問題及其反思講座紀要
※不平則鳴——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陳可抒講座實錄4)
※【男人就該有「健」識】系列講座《第二十八講》:生活六忌 男人更要預防男性病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