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會影響傷口癒合嗎?
外科術後吃什麼
是人都會生病,有活蹦歡跳的日子,也有必須靜躺療養的時刻。養傷期間吃什麼才利於疾病治療和機體康復呢?很多時候患者會被告知不能吃「發物」。據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大肆屠戮功臣,大將徐達因患背瘡忌食「發物」鵝肉。朱元璋聽聞後便賜鵝肉與徐達,徐達食用後背瘡發作而亡。可見在傳說中,發物的力量不可小覷。
然而,到底何謂「發物」,經典的傳統醫學典籍上卻似乎並沒有明確說明。從名單來看,民間所謂發物多是一些具有刺激性或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前者以辣椒等調味品為代表,後者則以易引起過敏的蛋、奶、紅肉和海鮮為代表。有些極端的說法甚至把糖也作為發物列了進來。長長的發物名單包羅萬象,「忌口」在操作上顯得益發困難。經歷手術或外傷後仍處癒合期的患者對此頗有疑惑,「我要不要忌口」成為外科醫生最常回答的問題之一。不可否認,某些特定人群在食用這些食物時的確需要加以控制,然而,平常人傷口癒合時真的不能吃這些嗎?
傷口癒合的過程
一般來說,傷口癒合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受傷早期,傷口出血並形成血凝塊,纖維蛋白充填其間,起到止血和封閉外部環境的作用;隨著傷後時間的推移,新生的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開始出現在傷口內部,舊有的血凝塊被分解吞噬,肉芽組織佔據受損部位。隨著肉芽組織內膠原纖維的增多,肉芽組織逐漸轉變為纖維組織,傷口變得堅硬,瘢痕逐漸形成;到了第三階段,瘢痕組織開始逐漸塑形,以適應局部生理功能。
傷口癒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核心在於執行修復功能的各類細胞能夠良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部因素,另一類則是全身性因素。
傷口癒合會受哪些因素影響?
感染是傷口癒合的大敵。一旦傷口內存在致病菌的活動,病菌產生的酶及毒素等會大大幹擾正常的癒合過程。嚴重時傷口內會形成化膿性病灶,加重組織的破壞。我們在受傷後通常要進行清創消毒,正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預防感染,促進癒合。如果傷口缺損過於嚴重或傷口內存在異物,那麼癒合速度也會大大減慢,縫合就是拉攏創緣,縮小缺損。受傷後局部處置不當,組織受壓缺血缺氧會導致癒合延遲。一些特殊部位受傷後要保持穩定並制動,反覆牽拉也會影響癒合。以上這些都是影響癒合的局部因素。
至於全身因素,營養不良的患者缺乏機體修復所必須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這無疑會對傷口癒合造成不利影響。糖尿病控制不佳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細胞功能受抑,傷口也易感染並癒合延遲。年齡因素方面,老年人的癒合速度會較年輕人慢。長期服用某些細胞毒藥物或者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癒合功能也會下降。總體來說,傷口的癒合情況也可看作全身因素在局部的反映。
發物與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如果說發物會對傷口癒合產生影響,那麼它必將通過局部和全身兩種途徑起作用。傷口感染與病原微生物污染和孳生有關,消毒和保持局部清潔乾燥是防治感染的關鍵。目前沒有證據提示食物會增加傷口的感染率,其中自然包括那些「發物」在內。當然,如果某些食物會引起過敏,那麼無疑應當避免攝入,這無論對健康人還是傷口癒合期的患者來說都一樣。
較輕的淺表外傷對全身的影響微乎其微,癒合時並不要求動員很多的營養儲備,這種外傷不必刻意追求高營養,同時,發物這些高脂高蛋白或刺激性食物也不會對癒合產生不利影響。而重大外傷或大手術後的患者處於應激狀態,機體以分解代謝為主,此類傷口的癒合需要動員大量的營養儲備,此時應對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發物」們反倒是患者應當重點攝入的對象。即便患者因為病情所限不能進食,醫生也會對此類患者靜脈補充高營養。至於刺激性發物如辣椒等,只要胃腸功能允許且沒有禁忌,並不排斥適量攝入。
發物的神秘源自對食物進行性味歸經的傳統認識。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並不支持忌食發物的觀點。在人們對食物進行了科學分析,對食物的成分已了解得較為透徹的現在,發物影響傷口癒合的固有觀念必然會逐漸淡化。
摘自《科學松鼠會》 2012.02.23 趙承淵/文
推薦閱讀:
※小傷口引發甲溝炎
※衡陽城區6000餘人被動物咬傷 及時清理傷口最關鍵
※為中國出氣!這個西方大國直接在日本「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失戀之後,如何科學地舔舐傷口
※有感於《捂著傷口還在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