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的生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日漸普及。在漢語的使用方面,電腦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書寫。有媒體調查,只有不到一半的人(47.9%)表示「經常(手)寫」。

  

  今日中國,網民數量接近6億、網民日趨年輕化、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20小時,人們對書寫的疏離直接導致了與漢字的距離感。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年輕人敲擊鍵盤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寫字的水平卻越來越退化,很多人提筆忘字甚至錯別字頻現也已是尋常事。由於電子技術提供的輸入便利、手寫技術的容錯能力,以及文字資料存儲、處理和應用的全面電子化……對很多人來說,除非刻意,用筆書寫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有著6000餘年歷史的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淮南子·本經》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只因為有了文字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了漢字,中華民族才有了輝煌璀璨的唐詩宋詞元曲漢章,才有了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內斂的書法藝術,才有了記載正朔交替、王朝變遷的百家史冊;有了漢字,中華民族的文化魂魄才有所寄託與依歸,數千年的文明才得以薪火相傳。正如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所稱:漢字是「鬼斧神工、驚天動地的偉大創造」。

  

  可是,中國漢字的延續也歷經坎坷,尤其是五四運動至今的近百年中,漢字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五四前後,國家落後,喪權辱國,精英們的診斷結論是人民愚昧、沒文化,因為漢字乃「普天之下字之至難者」。為此,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一些知識分子曾主張廢除漢字、推動漢字拉丁化,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正式發布實施,漢字才得以「喘息」。

  

  電子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多次造成對漢字的衝擊和人們對漢語的危機感。

  

  19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興起,漢字如何適應信息化又成問題。當時,由於計算機能為漢字提供的編碼數量的限制、漢字輸入法的局限,產生了漢語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疑問,語言學界憂心忡忡,認為計算機或將成為漢字的「掘墓人」,「漢字落後論」甚囂塵上;後來,技術的發展使編碼範圍得以充分擴展,同時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重要的拼音輸入方法及王碼、五筆等輸入法的使用,使漢語同信息化技術接軌,漢字再一次從死亡邊緣「逃生」。

  

  今日,普遍發生在國人中的「提筆忘字」等現象廣受關注,甚至被一些社會學者稱為「漢字危機」。這或許有些誇大其詞,但如今,一筆一畫呈現漢字的執筆者的確越來越少。

  

  不能否認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革新必然會給傳統文化及文明帶來衝擊,美國學者傑西卡·貝內就曾說,電腦是手寫體的詛咒。

  

  當鍵盤代替了手寫漢字,當PPT代替了課堂板書,當「伊妹兒」的免費「瞬時達」代替寫信跑郵局,當「織圍脖」代替了寫日記,這個電腦時代的「詛咒」確實讓我們警醒:在現代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保證漢字、漢語的健康發展和傳承?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韓國、日本等國都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書寫教育。韓國甚至要把書藝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政要提議要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日本的書法教育體系十分完善,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和書寫2000多個漢字,而且初級書法教育屬於必修課。在日本,五六個人中就有一人練習書法。

  

  而在中國——漢字的發源地,經歷過兩次「生死存亡」大考後的漢字,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漢字能否打破電腦時代的「詛咒」,走出漢字書寫的困境?

  

  雖然書寫漢字作為傳遞信息的手段已經弱化,雖然文化傳承不只在漢字本身。可畢竟,漢字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些形象飽滿、珠圓玉潤、栩栩如生的方塊字,曾呈現並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回顧漢字改革歷程,關注漢字的未來,還能夠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把中國文化經典的基因,植根於國人心中,並一代代傳承下去?□(《瞭望》第5-6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閱讀:

漢字的演變500例 17
 最牛的十個漢字
淺談漢字
「凹」字的第一筆是什麼?這些漢字筆順規則,你都知道嗎?
【說文解字】一讀就錯的100個漢字,你讀對了幾個

TAG:漢字 | 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