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根救起我們的孩子

為何要讀經 與經典同行,就是與聖賢為友。因為經典是聖賢智慧的結晶,是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書,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為我們這個時代開出的藥方是——儒佛並弘。因為儒家治世,注重世間的倫常教育與現實生活,亦是出世的階梯;佛家治心,著重出世間的生命意義與究竟解脫,實是世間的明燈。如果不學儒家,就無以弘揚佛家;不學佛家,就不能深入了解儒家。兩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開讀經班,就是恢復我國本有的傳統教育方式。現有人認為,教孩子讀經是簡單的,而有人則認為,教孩子讀經是困難的;有人認為開讀經班是輕鬆的,有人則認為開讀經班是艱辛的。這是很奇特的現象,難與易的界限在讀經這件事上不再涇渭分明。 其實也很容易解釋,譬如一個人在平地上向前跳兩米遠,是很困難的事情,但若站在高台上向前跳,兩米就成為輕而易舉的距離。可見,所處的高度不同,見識便不同。 讀經的理論很簡單,就是把握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時機、內容和教法。而落實下來,也不過十六個字——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前面三點做到了,快樂之情油然而生。 然,這看似簡單的實踐方法,又有幾人真信得住?需知這信任並非迷信或盲從,而要基於對人性的充分認識,對生命的深刻反省,非有大智慧者難以企及。不過,在這人云亦云的時代潮流中,即使智慧的明靈閃現,也很快就被周遭的喧囂嘈雜淹沒了,人要堅持挺立住而不為外界動搖,並不容易。教育的時機:越早越好 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陸世儀早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後,知識即開,物慾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進而提出「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不但有四書五經,即使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必不能誦讀矣」。南懷瑾先生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教育的內容:越深越好 兒童就像一塊白板,先入為主,學什麼像什麼,所以先學習什麼內容很重要。讀經實踐發現,一個班的孩子讀《三字經》,一個班的學生讀《論語》,一年之後,其文化水平相去甚遠,數年之後,則天壤之別。我們教小孩子什麼,他就會什麼。教得淺,他學得就淺;教得深,學得就深。教學從高深開始,淺顯的幾乎不用教。高深的知識學會了,低淺的文化就會迎刃而解。故孟子云:「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當一個十二、三歲的兒童能熟讀背誦四書五經後,他運用文字語言的能力就超過現在大學文科畢業生水平。比如民國時期胡適博士十二歲就能自學《資治通鑒》,就開始了他的學術研究生涯。又如前不久台灣出了兩位十二歲的大學生,就是他倆的爺爺教他們讀經六年後,再只用一年就學完了初中高中六年才能讀完的課程,參加高考就上線被錄取了。可見讀經是縮短了教育的時間,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教育的方法:越簡單越好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我們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給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一生都受其益。(根據我們學堂的實驗,讀經大半年後,有個別小孩如彭偉傑,可達到近乎「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錯過了十三歲的良機,則事倍功半。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讀經與德行的關係 讀經教育目前有一個爭議點:就是讀經與德行的關係。有人認為小孩要從小紮根,培養他的德行。所以有的學堂用一兩年時間專門讓小朋友讀《弟子規》,落實《弟子規》。以為《弟子規》,是德行的根源,只要做好弟子規,便可望成聖成賢。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浪費耽誤孩子了。 首先,德行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有了德行,學問才顯出正面的效用。但是德行好不好,不是你設計出來就一定產生效果。如果你設計一套教德行的方法出來教孩子,往往是德行的敗壞,因為他按照一定規矩來實踐德行,這就不是德行,德行是從內在啟發出來的,是從長時間的熏陶中慢慢長進的。我們相信一個孩子基本上都是純潔的,不至犯大罪惡的,我們這個時候只能給他教養陶冶,最多給他生活的基礎規範,你很難要求一個孩子做到十全十美,我可以把任何生活小細節都規定好,你應該怎麼說,怎麼吃飯,怎麼坐怎麼站,應該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規定得細如牛毛,他縱使照這樣做,也不見得是一個有德者,他只是一個生活有規矩的人,生活有規矩的人如果不內化,他將來也會用他的規矩來為惡。 在讀經教育的歷程當中,我們要守住的最底線,第一點,老師家長不會故意教他做壞,這已經站住底線了;第二點,多多少少讀經的家長和老師會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文化期待,這就有增善的可能;第三點,在讀經教育當中,我們又設計了一些基本規範,不必太繁瑣,不必太嚴格,只要這個孩子不比一般人壞,在水準之上,我們就立於不敗之地了。我們最後是期待著經典的啟發,使他有德行的自覺,更長遠的是他步步走向君子聖賢之道,也唯有經典可以給人有這種智慧與理想。所以我們在推廣讀經歷程當中,雖然沒有特彆強調德行教育,但我們認為德行教育就在其中。 其次,我們實踐證明,先讀《弟子規》的孩子再讀《論語》,他會覺得好難,讀《論語》的再讀《弟子規》覺得好容易。所以不必認真教弟子規三字經等童蒙書,這些童蒙書是好玩的東西。大能力在最早期的時候最好培養,所謂初生之犢不怕虎。你用大學問教他,將來他就有大能力,大能力就可以包含小能力,就可以貫通小學問。讀經教育的秘訣 最後,重點談談讀經教育的秘訣——老實大量讀經。筆者於2009年夏在大安法師、王財貴教授的關懷指導下創辦廣州明德堂私塾,完全按照王教授的「老實大量讀經」方法教學,成績斐然!現簡單剖析一下「老實大量讀經」。 能讀多少經,是有關福分的。沒福氣的人,沒機會讀經。福氣小的人,想要多讀經也不可多得。不過,我們不是宿命論者,所以我們還說:唯父母可以為孩子造福!常常聽一些家長說:「經典很好,我也願意讓孩子讀經,但不希望他太累,隨便讀讀就好。」他說的「隨便讀讀」,一是讀的時間很少,不過一兩個小時或更少;二是要求不高,不強調熟讀成誦(比如把一本《論語》全文背下來)。碰到這樣的家長,我們也會鼓勵他,畢竟能讓孩子讀經已很難得。但我們確實替他遺憾,他孩子本來可以有更大的長進。 「老實讀經、大量讀經」的概念,古人的確沒怎麼講過,但古人不需要講這個,因為古人小時侯讀書除了讀經之外,頂多加上寫字、做對聯等,沒有其他的課程,他不「老實」也得老實,不「大量」也得大量。又古代仍然是崇尚聖賢尊重經典的時代,家家供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風俗淳樸,禮儀猶在,一個人哪怕不讀書,多多少少也能沾潤些聖賢的光輝。古時候人的物質生活的確沒有今天這樣豐富便利,但聖賢的光輝還能透過疏疏朗朗的枝葉,照上他們樸實的額頭。回歸聖賢經典:拯救未來 今天呢?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確實常常感到,今天的人類彷彿已經沉入千丈海底,為漆黑的物質所圍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人是人間的太陽,護持了人間幾千年,但現在我們已經離聖賢、離經典越來越遠了,我們像一群群在海底盲目遊動的魚,觸目漆黑一片。這個時候,如果你偶然發覺面前有一線亮光,將會如何呢?如果你已經麻木太久,對亮光已不敏感,當然會不經意地任它錯過,但如果你的心還沒死,還知道光明的可貴,心中還迫切渴望擺脫這漆黑一團的世界,到一個更高明廣大的世界去,相信你會緊緊地抓住這線光,追逐這線光,竭盡全力地迎光而上吧! 經典,就是我們這個晦暗時代的一線微光。在這低俗文化鋪天蓋地的時代,這線光實在太微弱了,稍不留意就會消失不見。如果我們要救自己,要救我們的孩子,就要緊緊地抓住這一線微光,以全副生命守住它,如雞孵卵,如貓捕鼠!這樣才有望抵達一個開闊、光明、溫暖的所在!如果你漫不經心,時過境遷,可能就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份感動了,只能隨波逐流,終生沉淪!今天一個人要想自救,確實很難,這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可怕的共業! 對於孩子來講,你不抓緊時間讓他老實、大量讀經,他的年齡一年年增長,社會上影視、網路等流行文化日盛一日,當他已經長大,你想再把他拉回來讀經時,就千難萬難了!一個從小沒有好好讀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很難再讀的,不是不能讀,而是他不願意!吾人須知,我們不抓緊讀經,社會的誘惑卻在瘋狂地膨脹,你只是讓他隨便讀幾句經,根本沒打進他的意識深處,你怎能期望他擁有強大的免疫力與轉化力呢?你怎能指望他有超越一般人的大才能呢?所以,吾人既然明白了教育的道理,既然知道讀經的重要,就要老實讀經、大量讀經。《論語》雲「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讀經是最自然、最便捷、最有效的教育,這些有識之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如果你不夠堅定,不夠篤誠,力道不夠,其結果也就不好說了。 總之,如果你對讀經教育有所了解,或已經開始讓孩子讀經,請再用點心,再精進一點,盡量按「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的四原則去做,這樣才是真正讀經,才不愧「讀經教育」這一名號。在正法不存群言淆亂的時代,「老實大量讀經」可能是吾人自救救人的最後一個法門了! 願天常生好人! 願人常聞聖教! 願聖教常護佑人間! 願人間常蒙光明照耀!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慎於始
幫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
孩子,願快樂與溫暖永遠陪伴著你——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別讓孩子騎到頭上
孩子需要愛,也需要管教!好媽媽的疑問: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TAG:孩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