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盛世荒年,出路何在?

微博上有一個把70後、80後和90後做比較的段子:

「70後工作狂,80後拒絕加班,90後拒絕上班;

70後的話題是工作、股票,80後的話題是英超、魔獸……,90後是QQ等級,QQ秀……;

70後有存款,80後有負債,90後有老爸﹗」

每個年代的人,都會被打上不同的時代烙印,卻又生活在彼此的周圍。於是,一個人、一群人、幾代人在一起,在這個盛世荒年中,忙著安身立命,各佔地盤。

其實,用年代的範疇來定義「人」是不盡準確的,充其量70後可以稱為「泛70後」,其他以此類推。

不可否認,在時代的掌紋中,每個年代都是獨特的,而每個鮮活的個體生命則更為獨特和複雜。我們做的也許只是管中窺豹,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希望能夠借「一斑」,來了解和把握不同時代群體的特性。

70後影像

「70後」是「80後」一詞的派生詞,意指在1970年1月1日到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問起一個70後的姐姐,70後究竟是什麼?她說:「你看過賈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嗎?那就是70後。」電影《小武》結尾的時候,小武被銬在路邊。他沒辦法把手按在褲帶上以掩飾自己心裡的荒涼。周遭陸續擠了一些旁觀者,一起來嘲笑這個倒霉的小偷。他竭力想維持的尊嚴已然土崩瓦解。

這種維持尊嚴的體現,在某些方面成為70後的特徵,有人稱之為「尷尬的一代」。這種尷尬在於,70後出生的人在60後眼裡是叛逆的一代,而在80後眼裡,他們和40後、50後、60後一樣,統統落伍。

70後繼承了父輩們失去的社會價值,因為父輩們是被國家耽擱的那代人,所以70後這代人渴望成功,努力達到高點,以彌補上代人沒能實現的價值理想。

有人說:「我們曾經穿著局促的廉價西裝,大學裡張貼著禁止談戀愛的公告,美術館的人潮被槍聲驚散,港台文化兵分各路,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那時候,搖滾樂約等於迪斯科,筆記本指的就是一個本子,水煮魚還沒有問世,寸頭像方磚一樣被人頂著滿街亂跑。」

70後現象

70後受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及文革餘波的影響,大部分人看重理想,比較保守,許多人經歷過貧窮時期,理想和現實的反差感更為強烈。他們常說:「對於他們,社會變化比潑在地上的硫酸還強烈,搞不清我為什麼會如此矯揉造作,內心總是傷感。」於是,70後似乎更喜歡喝醉之後談理想。

70年代初出生的人已經陸續進入「不惑」之年,但「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他們更願意相信利益,喜歡用錢解決問題。他們像一個處於遊離狀態的階層,既缺少後一代人那種輕鬆自如的生活本能,也不願像前輩們那樣胸懷集體使命感,與生俱來的壓抑和對自由訴求的不離不棄,恰恰是這一代人的「宿命」。

70後人面臨的危機主要是生活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業在上升期,危機感比80後更大。一位70後的朋友說:「相對來說,40歲對於女性來說略好些,身體、氣質、智慧都處於成熟期,工作事業通常會取得一定成就,該獲得的職位也獲得了,孩子也大了,通常讀高中了,女性這個時候會比較自信和坦然;但同時,其丈夫正處於中年期,反倒會有更多的不自信,這個時期的男性有較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心態(有的明顯,有的隱晦)。有些婚外情會在此時發生,通常都是因為男性需要尋找新的感情來幫助自己重新建立自信。」

顯然,情感和事業的穩定成為70後的主旋律。

80後ID

有人說:「80後,實質是指計劃生育政策出台後產生的一代人。」網路上如此描述「80後」:「80後親眼見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他們是特殊的新一代,與90後不同。他們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直至取得今天的成就,他們度過沒有高科技圍繞、沒有多少物質生活享受,卻簡單充實、在今天看來尤為珍貴的童年時代,他們率先跨入中國的信息新時代前沿,最早接觸到新生事物。」

計劃生育和物質變化差異的歷史環境,造就了獨特的80後。就如80後這樣調侃自己:「初中時,我們一邊學人體生理衛生,一邊看古惑仔,研究金庸武俠小說;高中時,我們一邊傳著紙條看著漫畫,一邊練習東西海三城模擬做四中黃岡試題;大學時,我們一邊狂熱世界盃讀哈利·波特同居翹課,一邊學鄧論馬哲毛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吃過小豆冰棍喝過北冰洋汽水,也吃過哈根達斯用過信用卡。我們穿過秋衣秋褲,棉衣棉褲白球鞋,也穿過回力和耐克阿迪。」

80後現象

80後漸漸進入而立之年,漸漸進入家庭,開始為人父母。中國獨特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了新的家庭結構的變化,獨身子女面對的婚姻家庭問題尤為突出。在成為房奴的時候,80後也成為「孩奴」,面臨著買房難、買車難、看病難、生孩子難和上有老下有小的經濟壓力,體驗著蝸居和候鳥式的生活方式。

80後的童年,經常見證著長輩們泛濫的婚外情和瘋狂飆升的離婚率,以至於很多80後普遍認為,婚姻是一種非常不安穩而且近乎無意義的行為,許多80後都有強烈的婚姻恐懼症或婚姻厭惡症。

婚前同居的感情泛濫,被80後視為平常。歌手周雲蓬在《不會說話的愛情》中寫道:「日子快到頭了,果子也熟透了,我們最後一次收割對方,從此仇深似海。」也許,這就是80後的愛情觀。愛情和婚姻變成「客戶之間的消費關係」,而非「夫婦一體的盟約關係」。

80後也像前輩們一樣容易懷舊,不同的是,他們在正當年的時候就開始過早地懷舊了。這種懷舊中包含著強烈的不安感和危機感。物質需要和各種「關係網」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他們無聊、反叛甚至冷嘲熱諷自己的憤世嫉俗。他們說:「我不在乎你是否不在乎。」

一位80後的朋友認為,80後的最大危機是網路。就像一幅漫畫表現的那樣:一個典型的80後家庭的周末生活是爸爸上網玩遊戲,媽媽上網購物,年幼的孩子在一旁獨自看電視。

路在哪裡?

儘管70後、80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成長,所面對的人生問題似乎也不同,套用托爾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70後80後大都相似,不幸的他們各有各的不幸。

不過,用心聆聽,兩代人似乎又訴說著同樣的感傷:「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所以,僅從勞苦愁煩和安全感的程度來劃分,其實並沒有什麼所謂的XX後,因為沒有人能靠著自己逃出這為奴的人生。

每個人都在畫地為牢,只是有人畫得端正些,有人畫得歪斜些罷了,所有的也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每個人都活在毫無指望當中。

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出生就是為了等死,或者只是為了要滿足我們個人的慾望;我們要麼活得沒有任何安全感,要麼及時行樂,只顧自己。情感心理學家蘇芩說:「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可對於70後和80後的人們來說,這條走回內心的路又在哪裡呢?

諸神面具,為奴人生

「人心就是個製造偶像的工廠。」這些偶像包括了個人層面的偶像,諸如愛情、性、家庭、金錢、權利、成就、健康、美貌,或者感情上被人需要,以及人生價值的認同等等。許多人想藉此得到人生的意義、答案和安全感。還有一些文化上的,以及理性上的偶像,通常稱為「意識形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成為奴役人們的偶像。

表面看,我們的人生就像個「π」永遠沒有終結,那一絲絲我們曾經認為的光明只會帶來更強烈的、綿綿不絕的黑暗和內心的絕望。如果要將這些奴役和偶像排擠掉,除非那代替偶像的能勝過偶像本身。

對此,聖經中給出了一個光明的指向,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王怡在影評《三峽好人》中說:「該忘懷的已經忘懷,該幸福的還沒有幸福。每個人的年華老去,都在等待一個結局。或者被流放,或者被呼召。或者像蘇武,或者像摩西。或者火箭上去,或者我們下來。在水平的方向和垂直的方向上,你或者繼續淪陷,他或者繼續仰望。」

這不只是對70後80後說的,而是對每一個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我們說的,你是願意繼續被各種偶像所奴役,還是讓人生有信有望有愛,過一種真正自由的生活?

作者現住南京。本刊網站編輯。

文章來源:《海外校園》2013年第119期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出洛陽 喜迎盛世譜華章
《黃帝內經》之五臟學說,真是精闢之極,堪稱盛世經典!
青花勾勒出來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不在於康熙乾隆,雍正才是關鍵,這幾件事情足以說明
2014年是重建盛世的起點----亦易不易[文]

TAG:出路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