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講述

太上感應篇 1   [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講演因緣清朝末年,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當時定海知縣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口音很重,語言上有隔閡,於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佛法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與世法的分別在於心,不在於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若我們心中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都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所講的「靈魂」,與佛法所講的「法性」,差別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作「法性」;法性與靈魂是一樁事情。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華嚴經》講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佛法?《太上感應篇》也是佛法。況且《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字字句句都是講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家教學的根本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離開五戒十善,就是行邪道。五戒十善要講得圓滿、講得實在,《感應篇》與《陰騭文》是好教材。尤其在現前社會,印光大師非常清楚這個世間有動亂、有災難,要想挽救災難,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喚醒一切眾生覺悟,斷惡修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得惡報,這是感應的真理。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看到「中華佛教圖書館」收藏很多印光大師創辦的弘化社出版的書籍。其中《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弘化社印得最多,數量超過三百萬冊以上,我非常驚訝!我仔細思惟,這是印祖挽救災難的苦心,這是真實智慧。此後,我極力提倡,並大量流通這三本書。《西方古老預言》認為災難是眾生造惡業,上帝發脾氣要懲罰世人。他們只提出有劫難,而沒有挽救的辦法,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還有一本《聖經密碼》,比這些預言要高明,最後的結論在於人心,若人心能回頭,人心能向善,劫難可以化解。但也只是籠統的說了一句,如何回頭,如何斷惡修善,並沒有具體說明,遠不如《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無論是說理、說事都很透徹。這三本書應當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大量向全世界流通。並且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勸導大家讀誦、受持,依教奉行,這不但能轉變自己的業報,也能安定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希望同修們能夠重視這樁事情,真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祖師大德常常教誨要「持戒念佛」,念佛不持戒、不行善,不能往生,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印祖用這三本書籍,來彌補我們戒行之不足。最重要的是善心、善語、善行,《感應篇》最後的結論也是如此。心善、言善、行善,就得善神保佑,在淨土宗來講,念佛決定能往生。《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雲:其功用可做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在中國過去每個朝代,依照這一篇修學的人很多,所感應的果報非常殊勝。《太上感應篇》全文只有一千三百多字,不算很長。「太上」是尊稱,含義很深。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個人講的。我們以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在許多經論裏,佛說他一生沒有講過經,沒有說過一個字。這是真話,不是謙虛,也不是隨便說說。凡夫執著有我,所以說法有我說的、你說的、他說的。諸佛菩薩無我,《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沒有,所謂「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見解、念頭。一切法從真性中流露,真性就是自性。出世間的大聖,聖就是佛法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世間的聖人有沒有見性成佛?佛有方便語,說世間聖人沒有見性。說真實語,大乘經論裏,諸佛如來應化世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怎能說他不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有人說孔子是童儒菩薩示現,曾有人來問我,此話是否正確。我們依照祖師答覆的慣例,不能界定可否。因為說他是菩薩,找不到根據,就不能隨便說;說他不是菩薩,從原理上來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有可能。果真契入境界,哪一個眾生不是菩薩?哪一個眾生不是如來?題目冠上「太上」兩個字,就是自性的流露,唯有性德才是至高無上;換言之,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順性德是真善,違背性德是大惡,這是善惡的最高標准,也是絕對的標准。「感」,古人喻為種植;「應」,喻為開花結果。用這兩個字做為這篇文章的名稱,就說明了有感必定有應。這是什麼道理?感應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也就是說,自性是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有感必有應。從一個人的身體而言,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一根頭發微不足道,但若動彈它,一身都覺得不舒服。動一根頭發,這是感;一身不舒服,就是應。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使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就像身體的一根汗毛一樣,把汗毛尖立起來,全身都能感覺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與自己是一體;正因為是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感應也可說為是因果的關系,眾生有感是因,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應是果。了解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才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深義。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惡因必定免不了惡報。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善因少、惡因多,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惡緣多、善緣少。善緣促進我們的道業,促進我們的善行;惡緣增長我們的惡念,增長我們的惡行。將來有什麼果報,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常言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也是講感應之理。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領,向下的文字是這四句的詳細說明而已。前面兩句是主,後面兩句是陪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兩句話要是參透,就能夠趨吉避凶,成聖成賢,作佛作祖。禍福從哪裏來?自作自受,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所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就是這兩句話嗎?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樂是福,迷苦是禍。這是本篇主要的宗旨。我們要想祈福避禍,求佛菩薩、神明保佑,赦免我們的罪過,這都是迷信,不合感應的原理。自己修善,就得福;自己造惡,不能回頭,就得禍。所以,大乘經講「佛不度眾生」,眾生如何得度?眾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自悟、自修、自度,豈不是「惟人自召」?墮落到三途、地獄,也是自己造作惡業,招來的惡報。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但也不能給我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我們受一些罪,或免除一點罪。佛菩薩只是將福罪的事實真相與道理講清楚,讓我們覺悟,不再造惡業,禍就遠離;努力行善,福就現前,這是佛菩薩的真實教誨,也是說明感應道交的原理。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就是心電感應。心是真的,電是比喻,比喻總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喻彷佛。在世間物理的現象,電的速度最快,與光速相等。而心感應的速度,比光、電不知道要快多少倍,簡直不能比。電波的速度,一秒鐘才三十萬公裏,心念的速度,念頭才生就遍虛空法界。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與此地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一個意思。「方寸」就是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就感得吉凶禍福,小的果報稱為「吉凶」,大的果報稱為「禍福」。佛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苦樂都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所招感的果報。明白這個道理,就要自求多福;不明白這個道理,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必定招感凶禍。佛經上說,若我們的妄想念頭,隨順鎮恚、嫉妒、邪淫,地獄的現象就會現前。隨順慳貪,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造的是餓鬼業,鬼道境界就現前。隨順愚癡,愚癡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甚至於善惡、利害都顛倒,愚癡造畜生業。所以,貪鎮癡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冷靜觀察,廣大群眾誰沒有貪鎮癡?不但有,貪鎮癡還不斷的在增長。貪鎮癡念頭、行為增長,就是叫三惡道快速形成,不必墮入惡道,恐怕現前社會就變成地獄、餓鬼、畜生。有一些覺悟的志士仁人想挽救社會,印光大師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告訴我們救急難,儒家的道理來不及了,佛家的大道理也來不及了,所以才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救苦救難。一切惡業當中,殺業、淫業最重,所以《安士全書》用特別的篇幅來說明,這兩種是凶禍的根本。十善能挽救劫運,在萬善當中,念佛是第一善法,所以末後「西歸直指」,勸導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三善道裏,阿修羅雖然心行與十善業道相應,但是傲慢習氣太重,脾氣太大,好勝心太強,所以墮修羅道。能夠堅持五戒十善,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遵守這個原則,才能得人身。若再能把十善業道向上提升,做得非常圓滿,就是天道。

可見得佛法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是教人斷惡修善,目的就是保證來生不墮惡道,得人天福報,但是沒有能超越三界、六道輪回。更聰明的人知道,三善道也沒有從根本解決,所以要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阿羅漢知道人我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放棄對我的執著,就是佛法講的無我。也就是說,有我,就有六道輪回;無我,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就證阿羅漢果。若更進一步,了解宇宙之間的現象,六道、十法界都是緣起性空,甚至極其微細的執著也舍棄了,就能證辟支佛果。覺悟人空,學習六度,又能發心幫助一切眾生,所行的就是菩薩業。若以真誠的慈悲,平等的慈悲,自行化他,這就是佛業,佛所作所為的。這些都是講正報,佛是人作的,菩薩也是人作的,只要一念回心就超凡入聖。學習佛菩薩是大吉大利,有無邊的福報。所以,「禍福無門」,無門就是沒有定法,吉凶禍福在人心一念之間。正報轉了,依報就隨著轉,依報就是自己居住的環境。《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是□盧遮那佛的生活環境,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生活環境,所謂香臺寶樹、清淨莊嚴,都是從真誠慈悲平等教化眾生所感召變現的。地球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而今處處天災人禍。天災人禍從哪裏來的?從貪鎮癡變現的。貪心重,水災就現前;鎮恚心重,火災就現前;愚癡是風災;心地不平是地震。是什麼樣的心態,就感召什麼樣的天災人禍。天災人禍是可以消除化解的,但是政治、軍事武力、經濟、科學技術都辦不到,在於轉變人心。唯有聖賢的教學,才能轉變人心。當今許多世界宗教領袖,意識到世間災難太可怕了,希望能夠和平共處,互助合作。在佛法言,這是始覺,開始覺悟了。這個願望要能夠落實,要靠教育。我在「世界宗教和平會議」提出,現在宗教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只有「宗」,沒有「教」。有宗,更要重視教育,如何教導信徒,發揮平等的大愛,才能解決問題。天主教、基督教講「上帝愛世人」,應該是說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也愛他,因為他愛的是世人。而佛家講真慈平等,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供養,熱情的幫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得到的回響是許多眾生對我們的熱愛。這一點足以證明「惟人自召」,因此,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佛經雲:「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惟人自召」的意思。古德說,凡人的妄想可以分為三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妄想。常常想過去的榮辱恩怨,悲歡離合,這是屬於過去妄想。有一些事情在眼前,應該做或是不應該做,往往猶豫不決,屬於現在的妄想。常想將來的事情,有許多不可能的事情也想得到,或是財富,或是地位,或是權勢,屬於未來的妄想。這三大類的妄想無量無邊,念念不斷。一個妄念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善念則有善報,惡念一定感得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這就是本文講的吉凶禍福的根源。《匯編》舉宋朝衛仲達的故事為例,這種事情現在人聽起來似乎是神話,其實這是真的。我小時候住在外婆家,遇到一樁事情:有一個人生重病,病中說:「城隍爺要拉他去當差。」有人問他當什麼差?他說:「城隍老爺要搬家,抓很多人去作挑夫。」又說:「你們可以給我燒紙錢,我去僱人,我就不要去了。」所以,家裏人就為他燒紙馬、紙人、紙錢,之後他的病就好了。過了三天,城隍廟被軍隊佔領,裡面一些神像都被毀壞,這才恍然大悟。城隍廟被軍隊佔領,城隍老爺三天前就搬家,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事實。所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還是有。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忠實的勸導;我親眼看到的事情很多,我對於古人記載的這些典籍都深信不疑。像《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絕大多數是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寓言。衛仲達當時在韓林院任職,有一天被閻羅王抓去,判官調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惡,結果他造惡的案件堆積如山;造的善只有一卷;換句話說,他一生只做了一樁善事。他看了這個情形之後,就對判官說:「我還不到四十歲,造的惡哪有這麼多?」判官就告訴他:「這些造作是你起心動念,起一個惡念,陰曹地府就有一個檔案記錄下來,並不等待你造作,造作了罪就更深重。」在善惡比較下,閻羅王也很生氣說:「拿秤來秤一秤。」天秤上一秤,過失反而輕,這一卷善事反而重,閻羅王就歡喜了。於是他又問閻王:「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麼?」閻王說:「當時,皇帝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可以不必做,勞民傷財。你上奏摺,勸皇帝不要做。皇帝雖然沒有聽,但你是真心上奏,有這一念善事,就把許多的惡事都壓下去了。若皇帝聽了,你的福報就更大了。你本來命中可以作宰相,但是你造的惡太多,障礙了你的前程。」後來他官做到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長。可見一念起處,即禍福之門。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衛仲達的故事,實際上是舉他來做例子,他造的惡業太多,可是比起現在人,他還造得少,現代人的罪業無量無邊。這是因為古人從小接受聖賢教育,雖有惡念,但沒有成行為;現代人不但有惡念,還有惡的行為。最大的罪業是不孝父母,侮辱三寶,此罪業甚大,何況其他。佛菩薩可以原諒造作罪業的人,可是鬼神不會原諒,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太上感應篇》總綱有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講感應之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說明報應之事。這四句當中,有理有事。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大的感應果報;一個世界、一個社會,是小的因果報應;一個家庭、一個人,是最小的業因果報。佛說一切經,也不離這個原理,《華嚴經》講「五周因果」,《法華經》講「一乘因果」。由此可知,世出世法就是一個明顯的因緣果報,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果報之理很深,事相也很複雜,不能只看眼前,除非有真實智慧,才看得出來。一個人存心做事,要看其究竟,然後才真正懂得「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凡是果報都有因、有緣,因緣和合,果報就現前。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緣是現前所遇到的機緣,緣把阿賴耶識裏的業因牽引出來,於是因緣和合變成現前的果報。善緣有兩種:順境的增上緣和逆境的增上緣,順、逆增上緣都有很好的果報,那是因為阿賴耶識裏有善的種子、善的因。如果阿賴耶識裏是惡的種子、惡的因,遇到善緣也會變成惡事,也會有惡的果報現前。我們在生活當中,存心很重要,心是因,外境是緣;心好、因好,縱然遇到惡緣,結果還是好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有惡報,這是本書所顯示的真理。果報有三種,第一種是「現報」,就是因很強,緣也殊勝,這一生果報就現前。第二種是「生報」,這一生沒有見到果報,果報在來生。有些善人生活貧困,果報不見得好,這是前生種的因,今生結的果;如果這一生樂善好施,將來定會有好果報,也許這一生就會現前。有些惡人大富大貴,那是他前生種的因,這一生成熟;但是這一生若只知享福,而不知積福,也許在晚年,惡的果報就會現前,來生的果報更慘。第三種是「後報」,第三世以後,或很多世以後,因緣遇會時,果報還是會現前。心地厚道,必定有後福;心地刻薄,必定有凶災。註解雲:「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如影隨形」是比喻,『形』是身體,身體在陽光之下有影子,影子隨著身形不離,說明報應就像影子一樣,常隨於己身。古人說,造作罪惡的人現在沒有受惡報,是他前世的福報沒有享盡,前世福報享盡了,惡貫滿盈,惡報就現前。同理,心善、行善而沒有福報現前,甚至於自己本身或家庭,還遭遇到很多凶災,這些都是過去生中惡報的餘報,等到餘報受盡了,福就現前,所謂是「善果圓成」。無論在何種逆境、逆緣之下,信心堅定,善心、善行不退轉,是真正有福之人。我在臺中求學時,老師教我們讀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當中一篇陳希夷的「心相篇」,老師特別注重,要我們細讀深思,努力奉行改過。真正修行人天天檢點自己的過失,並把過失改正是真修行,這是真實功夫,後福無量無邊。改過一定要從心地上改,心是禍福之根,一個善念是福之根,一個惡念是禍之根,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以上這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領,我們學習就要抓住這個總綱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的,就可以想、可以做;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就不能想也不能做。這四句話要記在心裡,提高警覺。各人有各人的報應,家庭有家庭的報應,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都逃不出這個定律。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這是共業所感。如何能化解這個劫難?只要大家覺悟,明白這些事理真相,毅然回過頭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放下自私自利,一切為社會、為眾生,劫難就能化解。天災人禍都是惡業召感而來的,離開惡業,不但人為的災難沒有了,天然災害也沒有了,這就是大乘經常講的「境隨心轉」。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一句以下是屬於第二大段經文,講天神鑒察世間。這一小段是「總明」,就是總說。『天地』有天神、鬼神,他們都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通是報得。『司過之神』,是專門負責鑒察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造作行為。所以,一切善、一切惡,鬼神都有記錄,每個眾生都有一份非常完整的資料檔案。天神與鬼神管理人間的情形,如同現前社會一樣,從地方到縣、市、省,乃至中央,有層層的管束,甚至比這個還複雜。但是他們管不到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如來,因為這些人無我,所謂「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換句話說,「有我」就會被他們管。司過之神是專門管糾察的,如同警察。《華嚴經》講,每個人出生時,就有兩位天神跟隨,一生不會離開。這兩位天神在肩膀上,自己不能覺察,別人也看不見;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名」,鑒察我們的一生,日夜不離。佛經上也有別名,稱作「善惡二部童子」;一位記錄我們一生的善行,另一位記錄我們一生的惡行。其實天地鬼神鑒察世間,記錄人的善惡,數量不計其數。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瞞得過誰?因此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改過自新,努力修善。我們不求這一生的果報,求來生,來生有大福報,來生必定向上提升,我們提升的目標都在極樂世界。『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是計算,這是說對人所犯的輕、重,予以加減乘除。所以,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對我們的壽夭禍福,都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也就不太明顯。如果大善或大惡之人,其效果就比較顯著,命運必定會改變。袁了凡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雲穀禪師教導他,斷惡修善,他真心實幹,命運改變了。本來沒有福,福報增加了;本來短命,壽命延長了,這是積善的效果。如果造作大惡,福報很快就會享盡,壽命也會減短。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希特勒有很大的福報,他如果不發動戰爭,以善心對待一切人民,他的壽命會很長,福報會更大。由於用心不善,殺死五千多萬人,受害人達兩億多。造作這些大惡,減損了福壽,戰爭尚未結束,他就死了。這些都是事實,絕對不是佛菩薩、古聖先賢,用來勸導世人斷惡修善的方式。聖賢人所說的話都是真實語,勸導世人的方法手段很多,決定不可以用虛誑不實的方法,因為只要發現有一次妄語,以後說什麼人家都不相信。天地雖然有鑒察世人善惡的神道,如果我們念頭轉一轉,情況就不一樣。世間聖人教導我們「克念作聖」,『念』是妄念,克服妄念,你就是聖人;而天地神明對於聖賢,無不尊敬,無不保護。至於佛菩薩的境界更高。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克己的功夫,要從最難克處去用功。克己就是改過自新,自己要反省,在日常生活之中,從最大的毛病下手。大的毛病都能改,小毛病就容易了。尤其現前環境,災難頻繁。災難從哪裏來的?由眾生惡業招感而來,如今世道人心反常,排斥一切善法,歡喜接受一切惡法。造十惡業,貪鎮癡慢,欺誑別人,念念想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損人利己之事,人人爭著幹。其實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害己,眼前雖然得一些小利,死後必墮三途。一切眾生與諸佛菩薩不同之處,佛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凡夫完全與之相違背,凡夫心是虛偽的、染汙的、高下的、自私自利的。真正改過要從心上改,心地果然真誠、清淨、平等,無量劫的業障就消除了。大乘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就叫慈悲,這個愛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由此可知,虛空法界只有一樣真實的東西,就是愛心。能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愛自己。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業因果報,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如是修學,這些天地司過之神,就無過可錄,無法奪你的算,也就是說你已超越了他的權責範圍,不在他的掌控之下。如果你還用妄想、分別、執著,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就在他的權責範圍之內。註解舉明朝王用予先生的公案為例,警惕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得的果報。王用予先生三代積德,一生當中從未欺騙過人,處事待人接物用心純正,舍己利人,克盡孝悌,所以感應的事跡非常明顯。古代考功名,能否考中,第一因素是陰德;祖宗幾代積陰德,到他身上發達了。所以,吉凶禍福是修來的。又舉一個宋朝光孝寺安禪師的公案,他在禪定中,見到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起初談話,旁邊有天神擁護,可是過了沒多久,天神走了,來了一些惡鬼,環繞著這兩個人吐唾沫。這是什麼原因?這兩個出家人先是談佛法,所以天神擁護;佛法談完之後話家常,天神走了;然後談名聞利養,惡鬼就來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念真善,諸佛護持,龍天擁護;一念惡生,魔鬼環繞。這一句提醒我們、警策我們,真正如世人所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決定不是妄語,決定不是欺騙人。我們應當有所警惕,認真努力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超越鬼神權限的範圍,那就成功了。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這一小段是「別示」,詳細說明事實真相。命運是前世所造之業,感得的果報。除大善、大惡之外,一般人的命運確實如定數在流轉,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定數不是佛菩薩定的,也不是神明定的。個人命運是自己的造作所定,家運是一家人的造作,一家人的共業,國運是一國人的共業,世運是整個世界人的共業,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這是真理。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純善無惡,還是離不開因果的真理。佛法雲:「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下一個因,吉凶禍福這些業因果報永遠在循環。做惡的人現在還沒有受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其實整個曆史就是因緣果報的寫照。看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將來的果報是善是惡、是吉是凶、是禍是福,一目了然。「算減則貧耗」,過去生中修福的人,這一生專門作惡,不曉得再修福,福報逐漸減少,這就是『算減』。『貧』是失去財富,『耗』是耗損,家破人亡,乃至於國家滅亡。「多逢憂患」,這是講一生遭遇到凶災,遭遇到患難。這兩句話,確實是我們現代人生的寫照。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確實「多逢憂患」,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多可憐,多痛苦!我們要想得到身心安全,唯有依靠佛法,依靠聖賢教學。所以,一定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往哪裏去,知道世間種種業因果報,才能理得心安。不明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心怎麼可能會安?過去生中修有大福之人,今生雖作惡,但仍有福可享,這是餘福未盡;如果不作惡,還能努力修善,福報決定綿延不斷。這些道理,現代人很難接受,都認為古人所說的話,似乎是一種理想,不是事實,與他所看到的不一樣。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為何這麼肯定?古人的心是靜態的,現在人心浮氣躁,是動態的。譬如,水平靜時,就像一面鏡子,能將萬物照得清楚明白;如果水上起波浪,就不能照清楚。因此,人心清淨,其認知、看法就非常清楚明白;人心浮躁,其認知、看法也就模糊不清。我們憑什麼相信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因為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染汙比我們少。我們的心思如大風大浪,是非人我、貪鎮癡慢天天在增長,心嚴重被汙染,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怎麼可能看清楚?依照自己的妄想、執著去行事,哪有不造惡業的道理!學佛要想有成就,必須從根本做起,放棄自己的成見,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修學。從《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做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意思很深很廣,無有邊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孝養」尚欠一分,沒有圓滿,直至證得如來究竟圓滿的果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才做到圓滿。由此可知,孝養、奉事真正做到得力,就入聖人果位,最低的水平是圓教初信位菩薩。以此標准來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孝養、奉事就沒有分;即使有也是世間法,六道輪回邊事。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達到孝養、奉事的最低標准。念佛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孝養、奉事可說是做到一半,這是佛的標准。念佛而不能往生,一定要把不能往生的原因消除。智者大師教我們以「五停心觀」為助修,幫助我們破除是非人我、貪鎮癡慢。如果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會有效果,縱然不能斷三毒煩惱,也決定可以減輕煩惱,增長智慧。「人皆惡之」,『惡』是厭惡。你在社會上,人家看到你都厭棄你、討厭你。造惡的人,善人君子一定會遠離而不願親近。道教《玉樞經》雲:「假如一個人不能夠修善業,必定有鬼神來捉弄他,使他神魂顛倒,神志不清」。無論他有多麼高的地位,多麼大的財富,仔細觀察,他不是個正常人。曆史記載,古代末代帝王,亡國之君,心術不善,行為不良,善神吉星遠離,惡鬼惡神常環繞,所以他的行為被世人所厭棄。這些都是事實,決定不能看作迷信。現今世界,科學技術雖然相當發達,但是對於天地鬼神這些事理,依舊非常模糊。在科技尚未達到這個水平之前,我們相信「聖言量」,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不會欺騙我們。世間古代賢人君子,尚且能守住一生不妄語,何況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因此,我們一定要相信,依教奉行,定得大善大利。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為什麼不做一個好人?這些年我提倡「四好運動」: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一定得福報。吉凶禍福皆是自己造作所感的報應,自作自受。作惡,則有災殃禍害;作福,則有吉、有善、有利。眼前看到作惡反得福,那是過去生中培的福報大,今生雖作惡,還有餘福。但是作惡,必定折損福壽,如果在享福的同時還能修福,福報會更大,壽命會更長。行善的人眼前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將來一定有好報。今生貧困是過去世造惡比較多,這一生雖受苦報,但因行善積德,苦報已經有所改善,若這一生還不知行善,苦報不止於此。這種加減乘除,肉眼凡夫雖無法看見,但只要細心思惟,就能觀察得出來。「人皆惡之」,這是輕報,「刑禍隨之」,這是重報。『刑』是刑罰,觸犯國家的法律,國家有刑罰來制裁你;「禍」是大災、大凶;「隨」是不離開。太虛真人說:「別人要以不善的心行來對我,給我一些災難、痛苦,我要承受;而且我以善心、善行對他,福德之氣恒生於我」。這是修福、培福最好的機緣。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一個緣分;緣有善緣、有惡緣。早年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人與人之間,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副對聯把人生究竟是回什麼事情,統統寫清楚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無論跟什麼人相處,如果有恩,希望恩再加厚;如果有怨,怨要化解。我欠人家的債,歡歡喜喜還人家;別人欠我的,一筆勾消。常存此心,就是好心;常行此事,就是好事。由此可知,善福是自己修,自己得受用;惡禍是自己造,自己承受果報。譬如,人有恩於我,卻忘恩負義;人有怨於我,念念在懷,總想報複;欠人家的債不還,人家欠我的想盡方法逼債,這都是造罪業,果報在三途。與這些冤家債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是愚癡,佛法講的「可憐憫者」。我們學佛,連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不了解,如何自求多福!福報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天地鬼神給我們的,是自己求的。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不善因必定有不善的果報。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匯編》引《華嚴經》雲:「閻浮提內,五濁眾生,不修十善,專造惡業,殺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鎮邪見,不孝父母,不敬三寶,更相忿爭,互見毀辱,任情起見,非法謀求。以是因緣,刀兵饑饉,疾病死喪,人禍天刑,種種受報。」『閻浮提內』,是指地球。『五濁惡世』,五濁就是五種嚴重的汙染,即《彌陀經》所說的,「劫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其實,也是現前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人類心靈的汙染,地球自然生態的汙染,嚴重到了極處。許多志士仁人正在研究討論,怎樣防止汙染,改善生活環境。這樁事情能否做得圓滿?肯定不能。因為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大眾的精神、思想、見解被嚴重汙染,這是一切汙染的根本。佛陀的教誨,聖賢人的教導,就是教我們修清淨心,防止心地的汙染。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生活環境自然清淨。但現在沒有人注意到,只是一味的搞環保,防止環境汙染,卻忘記了根本的問題。『不修十善,專造惡業』,這兩句話是總說。下面舉出了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鎮、邪見(癡)。『不孝父母,不敬三寶』,孝養父母,恭敬三寶,這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儒佛的教學,都是以「孝道」為基礎,到終極的目標,也只是孝道的完成而已。所以,佛法就是孝道,成佛就是孝道的圓滿成就。「不敬三寶」,三寶是我們的師長。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法為師。但是法需要人弘傳,弘傳佛法須賴僧寶。僧何以為寶?就是能弘傳如來聖教故。弘是把佛法普遍的介紹給廣大的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教誨,佛法真實的利益。傳是將如來大法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至於中斷,這就要靠教學,培養繼起的弘法人才。『更相忿爭』,這是必然之理。每個人執著自己的成見(邪見),彼此見解不相同,就起了爭執,人與人爭,國與國爭。『互見毀辱』,彼此互相毀謗,互相羞辱。『任情起見』,「任」是放任,「情」是情執,完全隨順自己的感情執著,邪知邪見。『非法謀求』,用不正當的方式,謀求名利、地位。其實是一點也謀求不到,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中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如果命中有十分,運用非法的手段謀求,折損了報福,也只能得到五分。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也沒錯,譬如雲穀禪師教袁了凡先生,如理如法的求,他求到了,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以是因緣,刀兵饑饉,疾病死喪,人禍天刑』,因為這種因緣,這個世間才有刀兵、饑餓、疾病、人禍;人禍是戰爭,疾病是瘟疫。這幾年,我們看到畜生有嚴重的瘟疫,英國的牛有瘟疫,香港的雞有瘟疫,臺灣的豬也有瘟疫,都殺了百萬頭以上。『種種受報』,這些果報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作的。我們看到畜生受報就要想到,畜生前世也是人,他之所以受畜生身,是因為造了不善業,才墮到這個身,墮到這個身,還要受惡報。命運決定有,個人有命運,家庭有命運,國家也有命運,世界還是有命運。命運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時,帝王大臣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災難可以化解,命運可以轉變。家運、國運無不如是,家裏遇到不幸,一家人懺悔、改過自新,自然可以轉運。這是真理,決非迷信。趨吉避凶是有理論、有方法的,一定要把善惡、邪正、是非的概念搞清楚,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把握希有難逢的機緣,能信能解,依教奉行,從心地上消除凶禍之因,從心地上培養積福之根,就能遠離災禍,度一切苦厄,一切事在人為。真正懺除業障,真實的修積功德,就在此時,希望大家要明白,認真努力去做。我們一個人修行,心量要大,要代替世間許多迷惑顛倒的眾生修,希望消除他們的災難。縱然不能全部消除,至少也能消除一部分,災難減輕,時間縮短,這個效果是肯定的。「吉慶避之」,『吉慶』是好的事情;『避』,「求不得」之意,所希求的得不到,不能順心稱意。所以,心惡、言惡、行惡之人遇不到好事,所遇的都是災禍。註解雲:「天道無親,惟親善人」,「親」是私心、私情,諸佛菩薩沒有,天地鬼神也沒有。你心善行善,諸佛菩薩、天龍善神自然親近你,這是同生相應之理。《易經》雲:「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謂是志趣相投。你所行不善,志趣與佛菩薩、天龍善神格格不入,吉慶就避之。所以,覺悟之人明白善惡利害的道理,就常常能親近善神,得佛菩薩照顧。註解雲:「人能去惡為善,恭己順天,自然靜與道合,動與福會。苟或反是,明罹刑憲,幽伏神誅,奪算夭壽,吉避凶隨,必然不免。」一個人果然能發心,有堅定的毅力改過自新,所謂是「恭己順天」,「恭」是恭慎,恭敬、謹慎;「順天」,天代表善行。心善、行善之人,自然與佛菩薩、天地善神感應道交,所遇皆是吉祥福利;反之,心惡、口惡、行惡之人,遇到刑罰的機會就很多。世間刑罰是法律的處分,這是明顯的;肉眼看不到的,有天地鬼神在計算你。過去生中雖有修福,但因造作惡業,福壽折損,好事、吉祥的事情就遠離,凶災、禍事無法避免。註解裏舉了一個公案故事,這是實有其人其事。古代有個讀書人心行不善,所作所為違背天理良心,但是很有才氣,參加考試,考官對他的文章很欣賞,就錄取了他。到填榜的時候,卷子不見了,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榜上無名。開榜之後,卷子又發現了,原來在考官袖子裏。考官有意要提拔他,特地裝在袖子裏,結果開榜時忘記了。這是天地鬼神作弄他,把大好的機緣失去了。考官對他始終很好,總是想提拔他,好多次機會到了,卻發生意想不到的障礙,而失之交臂。於是,這個人鬱悶不樂,引發了疾病,躺在床上三年。有一天,他忽然覺悟,我過去一生的遭遇,都是自己造惡累積的報應。他一後悔,病情就漸漸有起色,病好了之後,他就努力改過自新,終身為善。古德勉勵我們,天地之間的福祿,也就是大自然的資源,如果不存善心善行,勤奮努力好好的修養自己,這些資源的享受是得不到的。有些人雖然這一生沒修,但是前世修積的很多,可以得到一切福祿,但充其量也只是物質的享受,精神生活依然空虛。大家以為唱歌、跳舞、狂歡,就是精神生活,其實這只是一種刺激,就像打麻醉、吸毒一樣,暫時的愉樂,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痛苦。真正的精神生活是高度的文明、高度的修養。「惡星災之」。天地鬼神鑒察世間人造作善惡輕重,本文列舉了六種果報,「惡星災之」是第六句。『惡星』是星宿,屬於天神一類,掌管人間一切災禍厄難之神,專門懲罰這些造惡的人,即人們常講的天神惡煞。這個說法也能說得通,但是意思不夠圓滿。人與這些星宿有什麼關系?佛法說到究竟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包括這些天地神明在內,與我們是一個整體,佛法稱為法身、理體。由此可知,這些天地神明與我們息息相關。佛法對虛空從哪裏來的、世界從哪裏來的、眾生從哪裏來的、生命從哪裏來的、這些現象的演變又是如何,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解釋得很清楚,目的就是要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覺悟的人名佛菩薩,不覺悟的人名凡夫,佛菩薩與凡夫只是覺迷不同而已。天地鬼神、惡星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都是從一念自性所現、所變。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與一切法的關系,十分密切。一念善,境界(生活環境)就善,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個人心善行善,生活環境就自在;一個人心惡行惡,環境就障礙重重。所以,善與善相應,惡與惡招感。中國人迷信,西方人也一樣迷信;中國人重視五行八字,西方重視星象。西方人算命、占蔔,是依據星象學;中國人是依《易經》八卦來推算。西方一些星象學家認為,人無論是怎樣的思想、行為,都不能改變宿命。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是命所註定的,自己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演戲一樣,是依照早已寫好的劇本去生活,這是基督教的思想。佛法不這麼認為,佛法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先生算定了袁了凡先生的命運,後來袁了凡先生遇到雲穀禪師,雲穀禪師為他開示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他依之而行,改變了他的命運。於是,他把雲穀禪師開示的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與自己實踐行持的心得,寫出來告誡他的兒子。因此,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命運不是神決定的,如果是神來決定人的命運,神來寫人生的劇本,為何不寫好劇本,而寫一些悲劇呢?為何有好人也有惡人呢?神既然決定人的命運就應該要平等。即然決定善人來行善,惡人來造惡,何以還要懲罰惡人?豈不是與自己過不去!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命運是自己累劫今生造作一切善惡,所感得禍福的果報。既然是自己的造作,當然是可以改變的。不管你過去造作的惡業再多再深,只要真正回頭、真懺悔,天地鬼神絕對不會懲罰一個悔過之人,所謂是「天心仁術」。如果他還會遇到惡報,這說明他懺悔的心不夠真誠,對於聖賢的教誨猶疑不決。因此,改過自新,轉禍為福就在自己一念之間。這樣深遂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非西方星象學家所能知,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學,才能明白其事實真相。「惡星災之」,用西方人的話來說,會出現惡劣的星象,影響太陽系的磁場,造成一個最壞的磁場,地球上的生活環境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影響氣候、影響無線電通訊的電波,也可能引發地震、風暴;對人而言,會心神不穩定,顯得急躁,容易發怒。這是西方人士的說法。學佛人不必理會這些說法,只管積極努力的斷惡修善,發自內心真誠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佛家說消災免難,念佛法門是第一殊勝。眾生業障極重,八萬四千法門都救不了,最後還有念佛法門,可以幫助他解救危難。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為「光王極尊,佛中之王」,就是這個道理。算盡則死。這一句是總結。『算盡』,造惡太多把自己的福壽都折損盡了,命也就完了。這是太上對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誡。眾生惡習深重,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改過。佛門做早晚課的意義,早課是提醒自己,在這一天之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經教為標准;晚課是反省,對佛的教誨有沒有做到,有則嘉勉,無則改之,這是做早晚課真正的意義。「淨宗學會」成立,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第六品,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理論、事相、境界及修學方法。早晨念這段經文,是學習阿彌陀佛的大心大願。晚課採取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是五戒十善,目的是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的教誨是否相應;若不相應,就是造惡,念佛不能往生。果真把早晚課的意義落實了,道業根基就堅固,念佛功夫會突飛猛進,自然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這個時代災難很多,災難怎麼來的?人心反常。五戒十善是常,違背五戒十善是反常。反常就有凶災,順應就有吉福,吉凶禍福確實在一念之間。這一念看你怎麼轉變,如果還是繼續造業,還是繼續存心不善,就像佛所說的業海茫茫,苦海無邊;業海是你的造作,苦海是你要受報。過去生中雖有一點餘福,若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惜福,很快就享盡了。因此,我們要特別學習印光大師,節儉惜福的精神。印祖一生教人惜福,不要奢侈浪費。飯碗中不可剩有米粒,穿衣只要能遮體、能保暖就好;要時常想到別人,天下還有很多苦難眾生沒有飯吃、沒有衣穿,自己節省一點,把多餘的留給那些特別需要幫助的眾生。要念念能想著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常存這樣的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即使很微薄的一張紙,也不能隨意丟棄糟蹋。能節儉的盡可能節儉,這一生就有享受不盡的福報。若任情糟蹋,福報很快就會消耗殆盡,祿盡人亡。縱然有百歲壽命,可是福報消耗殆盡,就會中道喪命;死了之後,餘殃未盡,淪墮三途,苦報無期。絕對不是說死了就了了,果真死了就了了,我們就不需要學佛。確實是死了就不得了,死了就沒救了,必須趁一口氣還沒斷,回頭是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自己來生著想,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佛示現世間,度化六道眾生,何以示現在人間作佛,而不示現在其餘五道,這說明人道雖苦,容易回頭,容易接受佛的教誨。天道樂多苦少,很難覺悟,所謂「富貴學道難」;三途太苦,沒有情緒學佛,不容易得度,所謂「貧窮難學道」。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人身難得而易失,得人身聞法甚難。得聞佛法要有個真正好學之心,才能與佛菩薩感應。若以妄心學佛,就不易與佛感應,有感應也是魔王波旬變現的。以上六句是總說造作惡業的果報。文字雖然不多,含義非常深廣。下面一段是說明世人造惡的狀況,也可以說是這六句的註解。這些事,古今中外說之不盡,而且仍然是天天在造,不知道回頭,不知道覺悟。人生在世間短短數十年,彈指即過,所以真正有聰明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不希求出離三界。出離三界就一定要斷惡修善,從心地上拔除惡根。時與人為善,即使面對惡人,也要以善心、善行對待他,久而久之,惡人也會被感化向善。感化不了是自己的力量不夠,要生慚愧心,要更加倍的努力精進用功,總有一天會感化他。縱然別人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也仍然要善心待之,並由衷的感激、感恩。由於他的侮辱、毀謗、陷害,消除我過去今生所造的罪業,所以決不能有一絲毫怨恨之心。若有絲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業,反而增長業障。所以,禍福吉凶就在一念之間。要知道世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別人要的,我們歡喜供養、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就算要我們的生命,也歡喜布施給他,這個歡喜布施心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報。果真能依佛所教修學,決定得利益。有一個同修跟我說他早年做的一個夢,他作夢遇到一個非常險難之處,一個小島四面環海,風浪很急,命就在剎那之間。在情況萬分危急時,突然看到觀音菩薩,於是他跪下求觀音菩薩救他。觀音菩薩沒說話,用手往下指,指示他往下跳。他說不行,下面是大海,跳下去不就死了嗎?觀音菩薩又指一指,他相信觀音菩薩,於是他就跳了。跳下去之後,觀音菩薩用手托住他,把他送到一個很安全的地方,觀音菩薩就不見了。因此,一定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放下,一定有好處。處事待人接物要和睦,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諸佛菩薩。好心待我的人,心生感恩,我蒙他的照顧;惡意待我的人,也要感恩,他消除我的業障。所以,一切眾生無不是善知識,無不是佛菩薩。一生生活在誠敬感恩之中,生命多麼充實,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早年我勸導「景美圖書館」的同修,把《感應篇》當作戒律來讀,每天要讀一遍,持戒念佛,提高自己的警覺。縱然念佛功夫如□益大師所說:「念到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如果惡念惡行不能改過來,還是枉然,這是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要時刻銘記在心,警惕自己,「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決定有好果報。違背佛菩薩的教誨,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果報決定不好。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集)-凈空老法師
學誠法師:念佛與皈依--學佛網
凈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達照法師]
延參法師:夏日開心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