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源流字典

實用字典的最佳典範——《漢字源流字典》特色舉例

《漢字源流字典》引領你走進一個個故事中,使你親歷一個個漢字的演變史。你再也不會為識記漢字的死記硬背而發愁,再也不會為錯別字而苦惱。

  「末」上橫長,「未」上橫短,為什麼?  木、本、朱、末是一組相關字。「木」(P64)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為

,象枝葉、莖幹、和根俱全的樹形。從字形看,「本」與「末」顯然都與「木」(樹)有關。「本」(P139)的本義是樹根,所以在「木」根部加上一短橫,作為指事性符號,表示所指的是根部。「末」(P130)則是在「木」頂部加上一長橫,作為指事性符號,強調所指的是樹梢。  「未」(P131),從字形看,顯然也與「木」有關。「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為

,象樹木枝葉層層重疊繁茂形。樹木的枝葉當然是越往上越收縮,所以「未」字上橫當然要短些。樹木枝葉繁茂,必然會使樹下因遮蔽而昏暗不明,所以可以引申表示「沒有」「不曾」;未來當然也是不明、看不清的,所以又可表示將來。為了表義更明顯,昏暗不明之義後來便另加「日」組成「昧」來表示。

  「真xiàng」的「xiàng」,用「相」還是「象」?為什麼?  「相」(P802),甲骨文字形為

,是會意字,從目視木(樹),表示察視樹木適合做什麼。上古先民在樹上築巢而居,此「相」正是觀察選擇合適的樹來築巢的寫照。「相」由最初的相木,後發展為相人(相面)、相馬等許多含義。這種察視,不單是觀察外部形態,而是著重在事物外觀與事物內在情況的聯繫,所以真相、長相、站相、病相、相貌、相片、照相等,當然都要用「相」。  「象」(P1288),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為

,是大鼻子象的形象。由於大象的樣子(有一個長鼻子)特別突出,不會和任何事物混淆,所以就用「象」字表示有形可見之物,側重表示的是事物的可見的形狀,樣子,因此,氣象、景象、印象、現象、形象等,當然都要用「象」了。如此一來,「真相」的「相」還會誤用「象」嗎?

易混、易誤字詞辨析

  《漢字源流字典》對於古今義有所差異的漢字,以及現在約定俗成的某些用法的由來進行了講解,使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於現代漢語中容易混淆的字詞的異同進行了辨析,引導規範用字,消滅錯別字。

  門、戶的區別(P42):上古建築,單扇的稱「戶」,堂內的屋子各設有「戶」,與堂相通;雙扇的稱「門」,院落、里巷等區域設有「門」。

  犬、狗的異同(P68):古代大狗叫「犬」,小狗叫「狗」,現在二字含義混同。「狗」一般用於口語,可以單說;「犬」帶有文言色彩,用於合成詞,不單說。

  查、察的用法(P802):  查訪:指調查打聽;????? 察訪:指通過觀察訪問進行調查。  查看:指觀看檢查情況;??? 察看:指細看了解情況。  檢查:指查看找問題;???? 檢察:指審查犯罪事實。  考查:指用一定標準檢查衡量; 考察:指實地調查觀察了解真象實質。  偵查:指對罪行進行調查確認; 偵察:指為弄清敵情進行的活動。

  作與做的異同(P452):  「做」是「作」的後起俗字。古代「作」是入聲,「做」是去聲,二字不同音,現在有些方言里仍不同音。普通話這兩個字音同,意思相近,有時通用,如「作伴」與「做伴」,「作東」與「做東」,「作聲」與「做聲」。二字用法的主要區別是:抽象意義的動詞,如:作廢、作對、作弊、作畫、作曲;書面色彩重的動詞詞語,如:作罷、作怪、作戰、振作;成語,如:裝模作樣、弄虛作假、作姦犯科;多音節名詞的構成成分,如:作用、合作、著作,等等都用「作」。意義比較具體的、有身體動作義的動詞,如:做飯、做衣服、做傢具;口語色彩較通俗的動詞,如:做工、做事、做客、做生日,等等都用「做」;有的成語也用「做」,如:白日做夢、小題大做。「作為」中的「作」不能用「做」。

  唯、惟、維的異同(P1241):  「唯」本義為應答,「惟」本義為思考,「維」本義為大繩。作為文言助詞,三字口語相通,如:「進退惟谷」現在一般寫作「進退維谷」,「維妙維肖」現在一般寫作「惟妙惟肖」;在表示「單」「只」的意義上,「唯」與「惟」相通,現在一般寫作「唯」;在表示「思考」的意義上,「維」與「惟」相同,現在一般寫作「維」。如今,「唯」還用於「唯物」「唯心」等詞語中;「惟」則主要用於「惟妙惟肖」;「維」則主要用以表示維繫、保持、多維、思維等義。

——————————————————————

一部解渴的字典

  在這裡,我向大家推薦一部字典——《漢字源流字典》。  對我而言,總覺得與它相見恨晚。箇中原因,要從我的職業生涯說起。我一生工作四十個年頭,二十五年做語文教師,十五年當編輯,哪個職業,都離不開和文字打交道。尤其是做教師的時候,如果手頭有這樣一部字典,我至今不會留下這麼多的遺憾甚至愧悔。記得剛當小學老師,教一年級的學生,當時不會字形分析,沒法由淺入深,只有死教硬記,學生的學習少了多少樂趣呀,我也沒少費力氣。  現在好了,有了這部字典,老師們就能夠從漢字源流入手進行文字教學。如「既」「即」二字,是最易寫混的。但如果從字源上分析,左邊都是一碗飯之形,「即(

)」是一個人口對著飯,表示正要吃,正在吃。這樣「即」所表示的是正在進行時,表示「即刻」「立即」,也就很清楚了。  「既(

)」 是一個人扭頭大嘴朝外張,表示吃過了,吃完了在打嗝。那麼,「既」所表示的是完成時,如「既往不咎」「既成事實」,誰還會寫錯呢?  再如「步」,很多人總愛多寫一點,如果我們能看到這個字的原始形態(

)是人的兩隻腳印,多一點就成了六趾,自然也就不會多寫了。顯然,這種教學效果不但是事半而功倍的,而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是興趣盎然的。  再如「工」字,前人或解釋為「矩」型,或解釋為「示」的變體,都與甲骨文、金文字形不合,無從索解。驗之所有從「工」取義的字,像「巧、巨、式、功、紅、鞏、攻、築」等,都不能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釋。編者據甲骨文(

)、金文(

)字形,再參驗古老的干打壘的築牆方式,將「工」解釋為古人築牆用的石杵之形,上邊是木質橫把,下為石質杵頭。這樣,「工」字為什麼能表示使用築杵幹活的建築工人及有技術的其他工匠,表示建築工程及一切工程,表示各種生產勞動及工作,表示精巧、擅長、技巧及工夫等含義,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了。而所有從「工」取義的字為什麼或與搗擊,或與事功,或與法規,或與技巧等義有關,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部字典還有不少其他字典沒有的長處。如義項從古至今的都有,一部在手,就可閱讀古今所有書籍,實在方便而難得。  我們的漢字,是優美的表意文字,它跨過漫長的時間,它越過廣袤的空間,它負載著遠古時代先民生活的豐富信息,它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只有從源流上理解了字形字義,我們才能對漢語古籍體現的古人的思想有更接近、準確的理解,才能進一步談到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在這方面,這部字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通往認識漢字並進而向古代文化登堂入室的道路上,《漢字源流字典》就像一個得力的嚮導,引領著我們步入那輝煌而神秘的殿堂。田娟華(華夏出版社編輯)

——————————————————————————————

1+1≠2! 集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字典功能與一身:《漢字源流字典》作為一部通用漢語字典,是將古漢語字典和現代漢語字典功能的完美融合。在查閱某個字的時候,一次性解決使用上的問題,既節省了金錢,更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字典的實用性。  反映漢字最本質的信息,學習漢字將無比輕鬆:每個字的解析都包括字形、構造、本義、演變和組字這幾項,這是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形成、積澱下的東西,已經成為漢字本身的組成部分。這些信息使我們很好的認識漢字,就好像撥開雲霧見到陽光一樣,能夠真正的掌握漢字內在的邏輯,進而輕鬆的識記漢字。  規範的解釋漢字意義和用法:無論是義項的解釋還是例句的選取,都經過了嚴謹的分析、考證,不會給讀者的使用帶來迷惑和麻煩。  克服「以字解字」、「循環釋義」的問題:目前的辭書大都存在「以字解字」的現象,即以該字構成的詞去解釋字義。還有的地方則「循環釋義」,在諸多概念中轉了一圈,又回了到起點,結果原來的疑惑沒有解決,可能又產生了新的疑惑。這些在詞典中可能難以避免,但確實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此,我們作了大量的工作,儘力使每個義項的解釋清楚明了,不需要反覆的查找。  陳列古字形並提供插圖,回歸漢字「望文生意」的本真 :甲、金、古、篆等古字形的完整展示,一千餘幅演繹漢字造字本義的生動插圖,結合構造分析與義項演變脈絡,呈現漢字數千年輾轉的全息影像,引領讀者體悟先人造字心路,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望文生義」背後所反映的就是一種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恰恰是我們東方人的主要思維方式,所以中國人善於察言觀色,善於聯想,善於頓悟。  解析漢字本義,呈現漢字最初的含義,展示漢字發展之源 :本義是漢語字義系統之源,漢字的本義是指古人在造字時的本來意思。「一字多義」是漢字的主要特點,但本義只有一個,其它的意思都是由「本義」衍生或引申出來的,因此在使用時應該首先抓住這個詞的原始義,這對於正確的理解、把握字義的引申脈絡和發展流變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漢字源流字典》深入把握漢字構造規律,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甲、金、古、篆為依據,考之以漢字的現實,參之以文化傳統,驗之以民間習俗,通過對含有共同偏旁漢字的梳理和對同源字內部聯繫的分析,解讀出合乎實際和情理的原始本義。不是像市面上有些工具書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進行「戲說」式的講解,可能將人引入誤區。  梳理漢字義項的演變關係,掌握漢字本身一脈相承的衍生信息 :漢字的演變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演變過程,其本義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具有了不同的引申變化。有的字保持著本來的意思,也有的本義逐漸為引申義所取代,因此掌握這種演變關係對於漢字及相關字的學習很有幫助。對所有漢字及構成漢字基礎的所有偏旁部首從源至流的系統解說,梳理了漢字各個義項之間、漢字與漢字之間的關聯,剔除了歷史變遷、時代更迭、多文化融合等因素附著於漢字身上的冗餘信息,清晰展現漢字綿延數千年的演變脈絡與文化本真。  顯示每個漢字的組字能力,有效提高識記漢字的效率 :漢字的基本筆劃為(一丨丿乀丶折提鉤乚)八種筆劃,統稱為形根。是漢字組成的最基本元素。由基本的形根可以組成各種漢字及漢字的偏旁(字根,部件),漢字就是我們的祖先用這些基本的形根,通過他們的想像力,組合成能表達意義的象形文字,然後再用一些已有的象形文字互相組合成新的字,表達新的意義。如用「魚」與「羊」組成「鮮」字。「日」和「月」表達「明」的意義。:漢字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的不斷認識增長而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對自然了解越多,為了表達這些概念,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於中華民族極富想像力,且漢字經歷幾年來的不斷演變,故而所造出的漢字的偏旁和漢字數量十分巨大。但是掌握了漢字在組成其他字時的規律,識記大量的漢字就會變得很容易了。  貫通古今,完整提供漢字的使用方法 :彌補了現代義項普遍缺失和古今義項涵義差別的缺憾,既能看到古今義項的差別,更能掌握漢字古今義在演變發展中形成的聯繫,從而更好的使用漢字。以「父」字為例:「父」,象形兼指示字。甲骨文 ,金文,篆文。字形都是手中持有石器時代的石斧的形狀,表示石斧的意思。因此,「父」的本義應為手持石斧。這是「父」字最初的意思,讀fǔ,而其他意思都由此引申演變而來。石器時代,石斧式重要的生產工具,也是兵器,是權利的象徵,由生活中主事的長者執掌。因此,「父」被引申,指「古代對老人的尊稱」。而後,在年齡上泛化,又引申為對所有「有才男子的美稱」。進而範圍更加擴大,引申為「從事某種行業的人」。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地衍生萬物,作為尊稱的「父」也引申指「天」。「父」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第二個讀音fù。這時「父」的意思已經引申為「對男性長輩的通稱」,也有的用作「古代天子和諸侯對同姓親族的稱呼」。後來,「父」的意義範圍縮小,專門指「父親」。這也是目前「父」字最常用的固定意義。由於父親所蘊含的養育、教育的含義,「父」也就被用作「雄性」;「宗教中對神職人員的尊稱」以及「對某一領域開創者的尊稱」。  再以「秀」字為例:「秀」字列出的意思有「穀類植物抽穗開花」;「草木的花」;「樹木高,繁茂」;「清麗,美好」;「優異,出眾」;「優異的人才」;「聰明」;「宋明間對官僚子弟和有財勢者的稱呼」;「彩綉」;「光禿」;「表演,展示」以下幾項。在這些義項當中,「穀類植物抽穗開花」;「草木的花」;「樹木高,繁茂」;「宋明間對官僚子弟和有財勢者的稱呼」;「彩綉」;「光禿」這幾項意義是古代義項,只在於古代文獻中使用。而「聰明」;「表演,展示」是後來衍生出的含義,只用於現代漢語中。還有「清麗,美好」;「優異,出眾」;「優異的人才」這些在古代漢語中存在,並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中的意義。  這樣,按照字義由本義進而引申、演變發展的順序來排列的義項,將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義項和諧完整的呈現出來,而義項具體的使用可以從義項後面附列的例子來體現。

  例句豐富,經典。據有代表性,貼近教材,適合初高中及大學教學:例句選取的原則以充分反映義項的含義為基礎,照顧到初、高中學生學習課本中的文言文以及應對高中、大學入學考試的需要,有對課本涉及內容的解釋,同時從經典典籍中進行篩選出經典句子。這樣選出的例句既能滿足課堂學習,又提高了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對考試的篇目也有一定的了解。  《漢字源流字典》的例句選擇範圍極其廣泛。上至先秦時代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和《道德經》《莊子》《荀子》《墨子》《楚辭》等經典古籍。下至世界上最早的傳記文學《史記》,影響深遠、取材廣泛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我國最早的斷代史《漢書》、《後漢書》以及眾多的膾炙人口、優美怡情的漢賦名篇、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言」「二拍」,諷刺小說的典範《儒林外史》。  另有最早的字典《爾雅》,現存最早的軍事專著《孫子兵法》,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山海經》,第一部嚴密而有體系的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搜神記》等。  涉及大量民俗、文化方面信息,使本書在作為字典的同時具有高度的閱讀性,令每位讀書之人愛不釋手。  下面簡單的列出幾個:頡(P1366):用於人名「倉頡」,亦名蒼頡,史皇氏,今河南省南樂縣吳村人。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生有「雙瞳四目」,是漢字的締造者。如今多認為他主要是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粽(P1753):本義為粽子,古稱「角黍」,用葦葉、竹葉或柊葉包糯米,以線繩紮成三角形,煮熟後食用。傳說是為祭屈原投汨羅江(五月五日)而發明的。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俗。  觚(P1473):本義為古代酒器。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腹和圈足上有棱。多用青銅製成,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禊(P1668):本義為祓祭,古人消除不祥的一種祭祀。一般在春秋兩季於水邊舉行,陰曆三月上旬巳日修禊最為盛行。潑水節或其遺俗。  說到「女」字,大家都不會陌生吧。曾經有人打趣地說,這麼一個字就涵蓋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雖然只是戲言,但是足見這個字的重要地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字形是這樣的(圖),【構造】中指出「甲骨文象女子柔順交臀跪坐形,當為未嫁之女,是上古搶親習俗的寫照,如今少數民族的搶婚及普遍的哭嫁即其遺迹。」什麼是搶婚呢?跟女子這樣的靜坐有什麼關係呢?  搶婚習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古老的掠奪婚(也稱劫奪婚、搶劫婚)的遺存或變異,是早期人類的一種比較原始的婚姻形態,也是古代部落間為增加人口用戰爭手段掠奪婦女的一種野蠻和強制性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於各個民族。在《易經》中不止一處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對古代搶婚習俗的形象描述。這也是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重要標誌。關於這種習俗的形成原因說法各異,難得統一,但是其在某些地區的曾長期存在著。「將嫁女三日前,(女家)執斧人山伐帶葉松,於門外結屋,坐女其中。」這是《滇南雜誌》中的記載,描述就是某少數民族的搶婚制度。如今在邊遠地區,尚能找到許多搶婚的鮮活資料。  哭嫁這個風俗一樣是自古就有的,顧名思義就是出嫁前女子向在家親人哭訴衷腸。現在某些地方仍有留存,方式各地還是有所差別。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女」字,就不難理解了。女子端坐是等待男子搶奪自己,或者正向嫁人哭訴衷腸,這都是未出嫁之前女子才能做的事情。其實,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未嫁的女子。出自《關雎》的那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告訴我們,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說到了「女」字,我不免想起了另外的這個「婚」字(圖)。  【構造】中指出「最初原本作昏,篆文另加義符女,成了從女,昏聲,昏也兼表黃昏之意。古代婚禮常在黃昏舉行,這是關古搶婚遺俗的寫照,到後來則被理解為『陰來』。」  《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謂也?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為什麼婚禮一定要在黃昏舉行?這還是與古代的搶婚習俗有關。因為是使用暴力搶親,有夜幕掩護自然更容易得手。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婚姻形式在中原早已消失,但於黃昏時分舉行婚禮的習俗卻在許多地方保留下來。至今某些地區仍然保留黃昏舉行婚禮的習俗。  「婚」字的本義為女方,即妻子一家。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理解,就是指黃昏成親儀式中女子的一方。古代家族聯姻,女方婦家為婚,男方婿家為姻。《說文》指出「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所以,兩性之合俗謂「婚姻」。可見這個次還是有很豐富的內涵,也體現了古代先祖的生活方式。  其實關於由「女」字而來的還有很多字。例如女子旁加一口,便是表順從人指令的「如」字;女子坐在宀(房子)下,便是一副靜如處子的樣子,這便是表平靜穩定的「安」字;女子持帚,說明女子正拿著掃帚打掃,是主婦的模樣,當然就是表示已婚女子的「婦」字。關於這樣的字還有很多,相信每次查閱字典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受。  區區的「女」字和「婚」字,就道出了這麼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和深厚博大的歷史背景。可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瑰麗。由此可見,我們呈現給大家的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含義和使用,還有字背後的故事,還有幾年前的文化祭奠。我們為您打造的是一本全新意義的漢語辭書,是一本可以給您呈現無數珍貴剪影的歷史畫冊。

————————————————————————————

一部現代版的「說文解字」

1+1≠2! 集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字典功能與一身:《漢字源流字典》作為一部通用漢語字典,是將古漢語字典和現代漢語字典功能的完美融合。在查閱某個字的時候,一次性解決使用上的問題,既節省了金錢,更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字典的實用性。  反映漢字最本質的信息,學習漢字將無比輕鬆:每個字的解析都包括字形、構造、本義、演變和組字這幾項,這是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形成、積澱下的東西,已經成為漢字本身的組成部分。這些信息使我們很好的認識漢字,就好像撥開雲霧見到陽光一樣,能夠真正的掌握漢字內在的邏輯,進而輕鬆的識記漢字。  規範的解釋漢字意義和用法:無論是義項的解釋還是例句的選取,都經過了嚴謹的分析、考證,不會給讀者的使用帶來迷惑和麻煩。  克服「以字解字」、「循環釋義」的問題:目前的辭書大都存在「以字解字」的現象,即以該字構成的詞去解釋字義。還有的地方則「循環釋義」,在諸多概念中轉了一圈,又回了到起點,結果原來的疑惑沒有解決,可能又產生了新的疑惑。這些在詞典中可能難以避免,但確實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此,我們作了大量的工作,儘力使每個義項的解釋清楚明了,不需要反覆的查找。  陳列古字形並提供插圖,回歸漢字「望文生意」的本真 :甲、金、古、篆等古字形的完整展示,一千餘幅演繹漢字造字本義的生動插圖,結合構造分析與義項演變脈絡,呈現漢字數千年輾轉的全息影像,引領讀者體悟先人造字心路,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望文生義」背後所反映的就是一種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恰恰是我們東方人的主要思維方式,所以中國人善於察言觀色,善於聯想,善於頓悟。  解析漢字本義,呈現漢字最初的含義,展示漢字發展之源 :本義是漢語字義系統之源,漢字的本義是指古人在造字時的本來意思。「一字多義」是漢字的主要特點,但本義只有一個,其它的意思都是由「本義」衍生或引申出來的,因此在使用時應該首先抓住這個詞的原始義,這對於正確的理解、把握字義的引申脈絡和發展流變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漢字源流字典》深入把握漢字構造規律,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甲、金、古、篆為依據,考之以漢字的現實,參之以文化傳統,驗之以民間習俗,通過對含有共同偏旁漢字的梳理和對同源字內部聯繫的分析,解讀出合乎實際和情理的原始本義。不是像市面上有些工具書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進行「戲說」式的講解,可能將人引入誤區。  梳理漢字義項的演變關係,掌握漢字本身一脈相承的衍生信息 :漢字的演變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演變過程,其本義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具有了不同的引申變化。有的字保持著本來的意思,也有的本義逐漸為引申義所取代,因此掌握這種演變關係對於漢字及相關字的學習很有幫助。對所有漢字及構成漢字基礎的所有偏旁部首從源至流的系統解說,梳理了漢字各個義項之間、漢字與漢字之間的關聯,剔除了歷史變遷、時代更迭、多文化融合等因素附著於漢字身上的冗餘信息,清晰展現漢字綿延數千年的演變脈絡與文化本真。  顯示每個漢字的組字能力,有效提高識記漢字的效率 :漢字的基本筆劃為(一丨丿乀丶折提鉤乚)八種筆劃,統稱為形根。是漢字組成的最基本元素。由基本的形根可以組成各種漢字及漢字的偏旁(字根,部件),漢字就是我們的祖先用這些基本的形根,通過他們的想像力,組合成能表達意義的象形文字,然後再用一些已有的象形文字互相組合成新的字,表達新的意義。如用「魚」與「羊」組成「鮮」字。「日」和「月」表達「明」的意義。:漢字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的不斷認識增長而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對自然了解越多,為了表達這些概念,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於中華民族極富想像力,且漢字經歷幾年來的不斷演變,故而所造出的漢字的偏旁和漢字數量十分巨大。但是掌握了漢字在組成其他字時的規律,識記大量的漢字就會變得很容易了。  貫通古今,完整提供漢字的使用方法 :彌補了現代義項普遍缺失和古今義項涵義差別的缺憾,既能看到古今義項的差別,更能掌握漢字古今義在演變發展中形成的聯繫,從而更好的使用漢字。以「父」字為例:「父」,象形兼指示字。甲骨文 ,金文,篆文。字形都是手中持有石器時代的石斧的形狀,表示石斧的意思。因此,「父」的本義應為手持石斧。這是「父」字最初的意思,讀fǔ,而其他意思都由此引申演變而來。石器時代,石斧式重要的生產工具,也是兵器,是權利的象徵,由生活中主事的長者執掌。因此,「父」被引申,指「古代對老人的尊稱」。而後,在年齡上泛化,又引申為對所有「有才男子的美稱」。進而範圍更加擴大,引申為「從事某種行業的人」。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地衍生萬物,作為尊稱的「父」也引申指「天」。「父」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第二個讀音fù。這時「父」的意思已經引申為「對男性長輩的通稱」,也有的用作「古代天子和諸侯對同姓親族的稱呼」。後來,「父」的意義範圍縮小,專門指「父親」。這也是目前「父」字最常用的固定意義。由於父親所蘊含的養育、教育的含義,「父」也就被用作「雄性」;「宗教中對神職人員的尊稱」以及「對某一領域開創者的尊稱」。  再以「秀」字為例:「秀」字列出的意思有「穀類植物抽穗開花」;「草木的花」;「樹木高,繁茂」;「清麗,美好」;「優異,出眾」;「優異的人才」;「聰明」;「宋明間對官僚子弟和有財勢者的稱呼」;「彩綉」;「光禿」;「表演,展示」以下幾項。在這些義項當中,「穀類植物抽穗開花」;「草木的花」;「樹木高,繁茂」;「宋明間對官僚子弟和有財勢者的稱呼」;「彩綉」;「光禿」這幾項意義是古代義項,只在於古代文獻中使用。而「聰明」;「表演,展示」是後來衍生出的含義,只用於現代漢語中。還有「清麗,美好」;「優異,出眾」;「優異的人才」這些在古代漢語中存在,並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中的意義。  這樣,按照字義由本義進而引申、演變發展的順序來排列的義項,將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義項和諧完整的呈現出來,而義項具體的使用可以從義項後面附列的例子來體現。

  例句豐富,經典。據有代表性,貼近教材,適合初高中及大學教學:例句選取的原則以充分反映義項的含義為基礎,照顧到初、高中學生學習課本中的文言文以及應對高中、大學入學考試的需要,有對課本涉及內容的解釋,同時從經典典籍中進行篩選出經典句子。這樣選出的例句既能滿足課堂學習,又提高了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對考試的篇目也有一定的了解。  《漢字源流字典》的例句選擇範圍極其廣泛。上至先秦時代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和《道德經》《莊子》《荀子》《墨子》《楚辭》等經典古籍。下至世界上最早的傳記文學《史記》,影響深遠、取材廣泛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我國最早的斷代史《漢書》、《後漢書》以及眾多的膾炙人口、優美怡情的漢賦名篇、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言」「二拍」,諷刺小說的典範《儒林外史》。  另有最早的字典《爾雅》,現存最早的軍事專著《孫子兵法》,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山海經》,第一部嚴密而有體系的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搜神記》等。  涉及大量民俗、文化方面信息,使本書在作為字典的同時具有高度的閱讀性,令每位讀書之人愛不釋手。  下面簡單的列出幾個:頡(P1366):用於人名「倉頡」,亦名蒼頡,史皇氏,今河南省南樂縣吳村人。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生有「雙瞳四目」,是漢字的締造者。如今多認為他主要是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粽(P1753):本義為粽子,古稱「角黍」,用葦葉、竹葉或柊葉包糯米,以線繩紮成三角形,煮熟後食用。傳說是為祭屈原投汨羅江(五月五日)而發明的。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俗。  觚(P1473):本義為古代酒器。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腹和圈足上有棱。多用青銅製成,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禊(P1668):本義為祓祭,古人消除不祥的一種祭祀。一般在春秋兩季於水邊舉行,陰曆三月上旬巳日修禊最為盛行。潑水節或其遺俗。  說到「女」字,大家都不會陌生吧。曾經有人打趣地說,這麼一個字就涵蓋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雖然只是戲言,但是足見這個字的重要地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字形是這樣的(圖),【構造】中指出「甲骨文象女子柔順交臀跪坐形,當為未嫁之女,是上古搶親習俗的寫照,如今少數民族的搶婚及普遍的哭嫁即其遺迹。」什麼是搶婚呢?跟女子這樣的靜坐有什麼關係呢?  搶婚習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古老的掠奪婚(也稱劫奪婚、搶劫婚)的遺存或變異,是早期人類的一種比較原始的婚姻形態,也是古代部落間為增加人口用戰爭手段掠奪婦女的一種野蠻和強制性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於各個民族。在《易經》中不止一處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對古代搶婚習俗的形象描述。這也是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重要標誌。關於這種習俗的形成原因說法各異,難得統一,但是其在某些地區的曾長期存在著。「將嫁女三日前,(女家)執斧人山伐帶葉松,於門外結屋,坐女其中。」這是《滇南雜誌》中的記載,描述就是某少數民族的搶婚制度。如今在邊遠地區,尚能找到許多搶婚的鮮活資料。  哭嫁這個風俗一樣是自古就有的,顧名思義就是出嫁前女子向在家親人哭訴衷腸。現在某些地方仍有留存,方式各地還是有所差別。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女」字,就不難理解了。女子端坐是等待男子搶奪自己,或者正向嫁人哭訴衷腸,這都是未出嫁之前女子才能做的事情。其實,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未嫁的女子。出自《關雎》的那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告訴我們,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說到了「女」字,我不免想起了另外的這個「婚」字(圖)。  【構造】中指出「最初原本作昏,篆文另加義符女,成了從女,昏聲,昏也兼表黃昏之意。古代婚禮常在黃昏舉行,這是關古搶婚遺俗的寫照,到後來則被理解為『陰來』。」  《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謂也?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為什麼婚禮一定要在黃昏舉行?這還是與古代的搶婚習俗有關。因為是使用暴力搶親,有夜幕掩護自然更容易得手。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婚姻形式在中原早已消失,但於黃昏時分舉行婚禮的習俗卻在許多地方保留下來。至今某些地區仍然保留黃昏舉行婚禮的習俗。  「婚」字的本義為女方,即妻子一家。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理解,就是指黃昏成親儀式中女子的一方。古代家族聯姻,女方婦家為婚,男方婿家為姻。《說文》指出「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所以,兩性之合俗謂「婚姻」。可見這個次還是有很豐富的內涵,也體現了古代先祖的生活方式。  其實關於由「女」字而來的還有很多字。例如女子旁加一口,便是表順從人指令的「如」字;女子坐在宀(房子)下,便是一副靜如處子的樣子,這便是表平靜穩定的「安」字;女子持帚,說明女子正拿著掃帚打掃,是主婦的模樣,當然就是表示已婚女子的「婦」字。關於這樣的字還有很多,相信每次查閱字典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受。  區區的「女」字和「婚」字,就道出了這麼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和深厚博大的歷史背景。可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瑰麗。由此可見,我們呈現給大家的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含義和使用,還有字背後的故事,還有幾年前的文化祭奠。我們為您打造的是一本全新意義的漢語辭書,是一本可以給您呈現無數珍貴剪影的歷史畫冊。

————————————————————————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辨析古義的區別以及易混淆字、詞的異同,規範漢字使用  門、戶的區別: 上古建築,單扇的稱為「戶」,堂內的屋子各設有「戶」,與堂相通。雙扇的稱「門」,院落、里巷等區域設有「門」。  晉與進的異同: 二字在向前、上升意義上古代通用,如「晉見、晉謁、晉級、晉陞」等詞中的「晉」也可用「進」。「晉級」「晉陞」現在一般用「晉」,大概出於趨雅避俗之心理。  練、煉的異同:「練」本義為為加工生絲或絲織品,使變得柔軟潔白,引申指簡潔,故用作「簡練」「洗鍊」「凝練」,都含有簡明、扼要的意思,此義不用「煉」。「煉」本義為用火加熱除去雜質,使變得純凈或堅韌,故用作「錘鍊」「磨鍊(現在一般不寫作「磨練」)」「鍛煉」,都有接受考驗的意思,此義不用「練」。  象、像、相的異同: 三字都有外觀形態、樣子的意思。「象」指自然界或人物的形態、樣子,如氣象,印象。 「像」指用比較、模仿的方法製成的人或物的樣子,如畫像,圖像。「相」側重指外觀形態與事物內在情況的聯繫,如真相,相片。  片段、片斷的異同: 兩個詞都指某一整體的一部分。 「片段」側重指相對完整的一部分,如:該故事自成片段。 「片斷」側重指零碎、不完整的一部分,如:一些片斷的感想。  查與察的用法:  「查訪」:指調查打聽;「察訪」:指通過觀察訪問進行調查。 「查看」:指觀看檢查情況; 「察看」:指細看了解情況。 「檢查」:指查看找問題;「檢察」:指審查犯罪事實。 「考查」:指用一定標準檢查衡量;「考察」:指實地調查觀察了解真象實質。 「偵查」:指對罪行進行調查確認;「偵察」:指為弄清敵情進行的活動。  百科全書式的通用字典——示例:古代文化常識與現代實用信息  先秦諸子  子(P52):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而得名),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學說、主張以「中庸」「仁」「恕」為核心,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地影響。  孟(P759):用於人名,孟軻(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師承子思,繼承並發揮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他的著作《孟子》有七篇傳世,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直到清末,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老(P224):用於人名,老子(約公元前600—前500)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其學說的核心是「道」,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制約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墨(P1817):用於人名,墨翟,世稱墨子,也指其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墨子,名翟,戰國初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後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並與儒家在當時並稱顯學。其核心思想是「兼愛」(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主要觀點有尚賢、尚同、節用等。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稱為「巨子」,成員稱為「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又稱《墨經》《墨辯》,墨家後學彙編而成)一書中,原書共71篇,現存53篇。楊(P391):用於人名,楊子,戰國初期哲學家楊朱及其學術派別的簡稱。楊朱是魏國人,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其見解散見於《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戰國七雄  齊(P311):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西周封品尚(姜太公)於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春秋時為五霸之主,戰國時為七雄之一。轄境為今山東省北部和東部一帶,漢以後仍沿稱為齊。  楚(P1557):周代諸侯國名。立國於荊山一帶,建都丹陽,故又稱荊。後建都於郢。戰國七雄之一。故地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強盛時勢力達到安徽、江蘇、浙江等省部分地區。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燕(P1859):周代諸侯國名。一指戰國七雄之一的北燕。姬姓,周召公奭之後。故地在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建都薊(今北京市)。後為秦所滅。  韓(P1382):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分晉,列為諸侯,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故地在今河南中部、山西東南部。  趙(P781):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P1940):古代諸侯國名。開國君主魏文侯,名斯,是畢萬後代,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是戰國七雄之一。故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  秦(P978):周代諸侯國名,後為戰國七雄之一。故地在今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七國,建都咸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天文曆法  極(P390):引申指北極星,地球北極指向的天空中的一顆亮星,中國古代稱為勾陳一或北辰。實際上是包括三顆星的聚星,距天球北極很近,差不多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可藉以辨別方向。由於歲差,北極星並不是永遠不變的某個星,現在是小熊座α星,到公元14,000年,將是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將北斗星勺頭邊上的兩顆星用直線連起來向勺口方向延長約五倍的距離,就找到了北極星。  陰(P343):用作「陰曆」,指太陰曆,是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曆法。以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為1月(約等於29.53天),12個月為1年。其特點,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與四季寒暑無關;歷年的長短是歷月的整倍數,1年354天或355天,和回歸年無關。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陰曆。但陰曆無法正確表現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季節變化,故現存的曆法中幾乎已無陰曆,只有伊斯蘭曆一種。我國的農曆(一種陰陽曆)也俗稱陰曆(但不是一回事)。   陽(P345):用作「陽曆」,指太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周期制定的曆法。其特點,年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長度約等於回歸年(365.2422天),平年365天,4年置一閏,閏年366天;月的長度則是人為規定,和月相盈虧無關,由於一個回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天),近似一個朔望月(29.5309天),所以陽曆把1年也分為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為平月28天(閏年29天)。陽曆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故比陰陽合曆能更準確地反映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陽曆創始於羅馬,後經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人修訂,而成為目前所用的陽曆,故也叫格列歷。公曆是陽曆的一種。也指公曆的統稱。  夏(P1017):用作「夏曆」,指中國的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曆。因始制於夏代,故名。用十二地支紀月,冬至日所在月為子月,以×月為年首正月叫作「建×」;用天干地支搭配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夏正(正月)建寅,殷商建丑,周建子,秦建亥。至漢武帝時又恢復成夏正,沿用至今,所以都可稱為夏曆。俗稱農曆、陰曆,也叫舊曆(因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相對而稱)。其特點,既重視月相盈虧的變化,又兼顧二十四節氣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便於農事),歷月的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29.5309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以月相為起迄(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不固定);歷年的平均值大致等於回歸年(365.2422天),平年12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比回歸年平均約少10天21時,需19年置7閏,閏年13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也指農事方面使用的曆書。  赤(P372):用作「赤道」,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與地球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圓周線(長約40700公里)。地球赤道面通過地心垂直於地軸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將地球赤道面延伸同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天赤道。黃(P1187):用作「黃道」,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以地球為參照,則可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視運動)一圈,太陽的這種視運動路線叫作黃道。它是天球(為便於研究天體,假想以空間任一點——一般為觀測者——為中心,以無限長為半徑所作的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公轉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與赤道成23°26′的角,相交與春分點和秋分點。  立(P190):用作「四立」,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即開始的意思,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立春日,北斗指向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立夏日,北斗指向東南,太陽黃經為45°;立秋日,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立冬日,太陽黃經為225°。公曆上分別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處在上一季節。  分(P99):用作「二分」,即春分、秋分的簡稱。「分」即平分的意思,「二分」既表示是春或秋季的中分點,又表示一天時間白晝、黑夜平分。春分日,北斗指向壬,太陽黃經為0°;秋分日,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180°,公曆分別在每年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這兩天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兩半球晝夜長短相等。其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分別北移和南移,春分後北半球晝長夜短,秋分後北半球晝短夜長。  至(P252):用作「二至」,即夏至、冬至的簡稱。「至」意為極、最,「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冬二季的極致。夏至日,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白晝達到最長,故又叫日北至、日長至,北半球開始進入炎熱季節;其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而黑夜漸長。冬至日,太陽黃經為270°,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故又叫日短至,北半球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其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白晝漸長而黑夜漸短。這兩日統稱至日,公曆上分別在每年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左右。

——————————————————————

漢字通易經 教育要先行

10月26日,謝老師和中國當代字聖蕭啟宏老師一起在北京教育部行政中心,為全國第22期教育局長培訓班的學員,分享了中國漢字通易的原理和對復興中國文化的重大意義。

蕭啟宏老師創立漢字起源易經的理論,並著有《漢字世界》一書。用易學的分析方法,對漢字的本源、規律及應用,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了「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元號,而且是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誌」這一觀點。內容廣博精微,形式通俗易懂。對於漢字的理論開拓,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進而對於中華文化的基本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謝老師在這次的培訓班上,用《漢字是人類文明的法典》為主題從四個方面和教育局長們分享了漢字文化的魅力,深入淺出的說明了四個原理:

1·漢字來源於自然的規律,

2·漢字是人類行為的準則,

3·漢字是人類道德的依據,

4·漢字是人類命運的縮寫。

謝老師用「人」「和」二字形象的說明了這四個原理:

「人」:

1·代表天地(天地之德)上面「一」橫代表「天」向左撇,下面「一」橫代表「地」向右捺;人是有天地日月精華演變而成。

2·代表男女(陰陽之交) 「天」向左撇為男人,男兒當自強不息;「地」向右捺為女人,女子要厚德載物;男女陰陽交合產生人類。

3·代表夫妻關係男女互相依靠支撐成人類,男的頭部向上頂天立地,女的頭偎依在丈夫的胸膛, 依靠他又支撐他而共同組成了以夫妻關係為主導的人類。

4·代表做人的準則「站」和「立」

人是互相支撐的社會群體,所以成人的標誌是站立起來,只有站立起來的人,才可以去幫助別人。(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5·代表做人的德行「仁」和「忍」人的基本德行是「仁愛」和「忍讓」人沒有「仁愛」之心,沒有「忍讓」之度,就不是一個文明的人。

6·做人要感恩「天」和「地」「天」為父親,「地」為母親;感恩天地父母;牢記做人的三個標準:孝敬父母 尊敬師長 利己利他

「和」:

1·代表糧食與人口左邊「禾」為糧食,右邊「口」為人口,人類有了糧食才能生存下去。

2·代表和諧社會的根本人類要和平和諧共存,人口和糧食的分配問題是根本問題;由此發展為人口和資源財富的佔有與支配是人類動亂的根本原因。

3·代表丈夫和妻子左右結構的字,左邊代表丈夫,右邊代表妻子;丈夫有義務種莊稼養家糊口;「口」代表女人代表妻子代表家人。

4·代表家庭和睦的關係「家和萬事興」, 左邊丈夫是「禾」是種莊稼的勞動者,右邊妻子是嘮叨說話的指揮者。 「禾」五行屬「木」,「口」五行屬「金」,「金」克「木」的五行關係,老婆管老公是天經地義的事;樹木沒有刀修正不能成「才」,但砍得太過樹就會砍死。

通過二位老師的通俗明理,激情興奮的演講,使參加學習的教育局長們共同認識到你:學習繼承,發展創新中華文化是我們的義務和使命。

——————————————————————

漢字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讀《漢字世界》有感

人類從發明文字,並用文字來指導社會生活,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中華民族是最早發明文字的民族之一,古有「萬古文明漢字起」的諺語。我們與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並稱為東方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其它民族的古文字早已送進了歷史的博物館,唯有中國漢字五千餘年,一脈相承,流傳至今,這是文明的奇觀。

  人類遠古文明留下的文物遺迹,馬亞人的神壇、埃及人的金字塔、希臘人的神廟、猶太人的哭牆、中國人的萬里長城,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榮耀,只留下一些石頭,訴說著人間正道是滄桑。

  漢字的情況卻不同,她永不風化,永不解體,永遠固守著有生俱來的信息。以她歷久不衰的史實告訴人們:中華文化是講道理的文化,漢字本身是載道明理的文字。有理走遍天下,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一),漢字五千年中的三個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倉頡依據易理造漢字

  《易·傳》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這句話經典地指出,上古時代是個結繩記事,沒有文字的蒙昧時代。後來出了聖人,聖人根據易的原理髮明了漢字,並用漢字來指導社會生活。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指導人類生存的是「巫」,無巫不成村。有了文字,指導人類生活的便是文字了。

  史籍記載:「倉帝,名頡,號史皇氏,姓侯岡,黃帝時史官。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上天作令,爲百王憲,實有睿德,生而能書」(《白水縣誌·明史》《倉頡與倉頡廟》)。倉頡造字之後,出現了「天雨粟,鬼夜哭」,萬民匍匐在地,頂禮寞拜的壯觀場面。古代中國一直有「敬惜字紙」的傳統。

  漢字成:「法度以出,禮樂以興,刑罰以著,為政立教,領事辦官,一成不外。於是,天地之蘊盡矣」(同上)。為什麼說「法度以出」?漢字,就是法呀。「法」字用「水去」的變化來說明。水,平衡就穩定,偏斜就傾瀉。執法的水準、水平,就是一豌水端平;水,變化在度,零度變成冰,百度變成氣,人的意志不能干預。用法的藝術,就是忠於法、掌握度。法音通罰,犯法遭罰,誰也逃避不了。平時做事要分對錯,就從「對錯」二字看:「以善為業,把握分寸」,「對」也;「昔事時過,今做出錯」(金與今,同音意通),錯也。離開文明,就無標準。

  《易·傳》上講:「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有了漢字之後,百官把漢字作為辦理政務的根據,萬民把漢字作為指引生活的嚮導。語言文字成為人類活動的理論和方法,字怎麼寫理就怎麼講;話怎樣說事就怎樣做。社會從由巫主宰的社會,變成由文明指導的社會。這便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也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漢字之巧而入藝術之境,象形、會意、諧音,得意而忘象,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形而上道宗教事,形而下器科技門,中解人事致信用,文以載道語通神。漢字負載了易學明理者象,主宰者理,對待者數,流行者氣的信息,鑄成了載道明理之法身。漢字就是文明通天塔,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第二個里程碑,東漢許慎作《說文》

  漢字3000年後,傳至東漢,經過篆隸,隨世遞變,很多文人已經不認識漢字了。這時我國河南郾城出了一個「五經無雙」的許叔重,他根據西漢劉歆的「六書」理論(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著手整理漢字。

  從公元100年至公元121年,用了22年時間。博綜篆籀古文之體,貫徹「六書」之旨,因形見義,分別部居,以他生平最經心用意之作,著成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許慎言:「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大清皇帝康熙評價說:「自《說文》以後-----其傳而未甚顯者,尚十百家。-----曾無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康熙字典》序)。可見「自《說文》以後」,歷代雖有新的字書層出不窮,汗牛充棟,但沒有一部是「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唯有《說文解字》才是一座承上啟下的里程碑。

  歷史學家評論:中華文化,毀於暴秦,得益《說文》,正是有了《說文》,文字得解,五經得傳,這才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

  第三個里碑,蕭啟宏作《漢字世界》

  倉頡根據易理髮明漢字,給人類留下一部「垂法立則,為百王憲」的文明法典。但因《說文解字》陷於「六書」俗套,未解漢字通易之秘。倉頡造字一直被視為神話,聖人發明的漢字漸被後世文人混入的異體字、簡化字衝淡了人們文字即恆定眞理的神聖觀念。

  20世紀末,腳板朝前長,金錢人人想的拜金主義思潮盛行,人們離開漢字文明越來越遠,社會問題越來越尖銳複雜。在社會學界發出「誰來拯救漢語」的呼籲,廣大學者發起「搶救漢字運動」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出了一個被譽為:當代字聖的漢字學家蕭啟宏。

  蕭啟宏曾受著名天文學博士劉子華先生的委託,研究漢字與易經的關係。他歷經2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立了漢字通易經的學說,定義漢字是:「摩寫宇宙萬物物名及其事理的全息符號」。發現「字形藏理,字音通意」是漢字的總規律;「同形同宗,同音意通」是漢字的總聯繫。依據漢字的性質和規律,發明「分科集群,綜合演繹」的漢字全息高效教學體系,解決了漢字教學的千年瓶項。發明「學習六百,控制六萬」的漢字計算機處理系統,解決了全部漢字進入計算機的難題。編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型工具書《漢字世界》,把漢字推舉到易理哲學的高度,開創了漢字講話的新時代。

  (二),第三里程碑實現的歷史超越

  《漢字世界》在《說文解字》基礎之上,發生了哪些翻天揭地,繼往開來的巨大變化呢(看下列10字例):  牛字和午字:  牛字,《說文解字》「象角頭三封,尾之形」。(註:作象形文字解。)  《漢字世界》牛字:「十人一牛,古稱牛錄」。(註:十個人頂一頭牛,古代軍隊最底層的編製,十個人為一個牛錄,就是根據牛字來的)。  午字,《說文解字》「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氣冒地而出」。  《漢字世界》午字:「人過日子,過十入午」。(註:一日之內,十點前為早,十點後為午。分出上午、中午和下午。牛字和午字,是同形同宗的)。  商字和貿字:  商字,《說文解字》「從外知內也,從冏章聲」。《漢字世界》商字:「在外旁望,在內兌商」(註:商字,外面是個旁字,裡面是個兌字頭。告訴你經商,先做「旁」觀者,看清市場,在內要八口說圓,經商有方,說了「兌」現,信譽為尚。這才是經商之道)。  貿字,《說文解字》「易財也,從貝卯聲」。《漢字世界》貿字:「卯時易財,貿字觀點。」(註:卯為時間,貝為金錢。時間就是金錢,就是貿字的觀點)。  說字和話字:  說字,《說文解字》「釋也,從言兌,一曰談說」。《漢字世界》說字:「說指語言(從言),說了兌現(從兌)」。(註:不能兌現的話不要說)。  話字,《說文解字》「合會善言也」。《漢字世界》話字:「舌面之言,出口便算」。(註:話一出口,就要算數)。  輕字和重字:  輕字,《說文解字》「輕車也,從車,巠聲」。《漢字世界》輕字:「乘車路徑,人自覺輕」。(註:人乘車不負重,路徑走車路,人自然覺得輕)。  重字,《說文解字》「厚也」。《漢字世界》重字:「千里為重,人不輕鬆」。(註: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任重而道遠,重是人的感覺)。競字和竟字:  競字,《說文解字》「彊語也,一曰逐也,從言從二人」。《漢字世界》競字:「立兄為競,競賽上進」。(註:兄弟伙都成家立業了,長兄要作為榜樣,立兄為競,鼓勵先進,激發上進。競是競的異體字。兢字成立,相剋相遇,都會戰戰兢兢)。  竟字,《說文解字》「樂曲盡為竟,從音從人」。(註:把竟字歸為音部)。《漢字世界》竟字:「競中見一,終知究竟」。(註:竟字與競字,有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聯繫,「競」中見一,「竟」也。一出來了,二、三、四都清楚了,終知究竟)。  《漢字世界》把對漢字的解讀,一方面推舉到易理的哲學高度,弄清它的性質;另一方面又把漢字作為一個整體,弄清它的聯繫。恢復了漢字博大精深,智慧無限,光彩照人的至尊形象。把倉頡依據易理造漢字的神話,變成了現實。《漢字世界》也糾正了《說文》的局限或偏差,翻開了漢字聖文明的新篇章。(再看下列10字例):

  1、人字與化字:  人字,《說文解字》「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漢字世界》人字:「撇捺互撐,站立為人。人音通仁,仁義為本」。(註:做文明人的標準是講「仁義」)。  化字,《說文解字》「教行也,從匕從人」。《漢字世界》化字:「人生七竅,開竅開化」。(註:以「人生七竅」,糾正「從人從匕」的說法)。

  2、存字與在字:  存字,《說文解字》「恤問也,從子才聲」。《漢字世界》存字:「有子即存,存指時間」。(人有孫子、物有種籽,還存在世上,時間上還在延續,存也)。  在字,《說文解字》「存也,從土才聲」。《漢字世界》在字:「有土即在,在指空間」。(萬物既存即在,在什麼地方?在地球上,有個具體的位置,在指空間)。

  3、位字與倍字:  位字,《說文解字》「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漢字世界》位字:「立人有位。位置留起」。(註:有作為的人,才有社會地位。第一條就是要自立。)  倍字,《說文解字》「反也,從人咅」。《漢字世界》倍字:「各位人口,增長成倍」。(註:各「位」須知,糧食增長是加法,人口增長是乘法,有「倍」字為證。)

  4、差字與羞字:  差字,《說文解字》「貳也,差不相值」。《漢字世界》差字:「羊工比牛,知羞認差」。(註:差不差是比較出來的,丑牛強,犟;羊工弱,差。)  羞字,《說文解字》「進獻也,從羊所進也。從丑,丑亦聲」。《漢字世界》羞字:「羊比丑牛,認差知羞」。(註:因為羊工差,與丑牛比,真是現丑了,知差而感到羞。差字與羞字,同形同宗。羞與進獻無關,「珍羞」一詞是文人誤用)。  5、武字與承字:  武字,《說文解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漢字世界》武字:「正弋為武,止一武術」。(從止戈為武,到正義為武,糾正了千年的謬傳,回歸了武字的本義。)  承字,《說文解字》「奉也,從手」。《漢字世界》承字:「有子即承,承上啟下」。(註:承字,《說文》歸於手部,《漢字世界》歸於子部。有子才有人繼承,子上面加二字,二是古上字,意為承上,水往下流,外面來個水形,表示啟下。結束了千年的承字部首歸屬的紛爭。)  (三),第三個里程碑意義重大而深遠  2007年4月19日蕭啟宏先生的《漢字世界》,在人民大會堂「漢字全息工程」啟動儀式上隆重面世。一些人高度稱讚蕭啟宏先生為「當代字聖」,而同時也不泛批評者。有專業的學術期刊登載學者文章,說蕭啟宏缺乏基本的文字學常識,他對漢字的解釋是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生拉活扯、故弄玄虛。其根本的一點是他拋棄了傳統的「六書」理論,一律作「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漢字通易解。

  在記者問起蕭啟宏對這些批評的態度時,他對不同意見的批評者非常理解,淡淡地說:漢字是遺産還是包袱?爭論了上百年。由於漢字是聖人的作品,我個人修行水平有限,理解不透,解釋不明肯定是有的,但是,我對漢字是懷著恭敬心的。如果有那麼一天,人人都恭敬漢字,按照漢字的文明要求做人做事,文明社會就名符其實了。

  我們在充分肯定《說文解字》的同時,還要看清《漢字世界》的劃時代變化。在全中華兒女中,開展漢字文明復興的再學習活動(看以下一些字例):

  1、逼字和迫字:  《說文解字》逼,近也,從辵畐聲;迫,近也,從辵白聲。  《漢字世界》逼,「富人丟家,出走被逼」(註:富人不帶家,光身走在路上,那是被逼的呀)。迫,「明知白走,仍走被迫」(註:明知此路白走,但是仍然要走,那是被迫的。迫音通破,家破落魄的處境)。

  2、近字和遠字:  《說文解字》近,附也,從辵斤聲;遠,遼也,從辵袁聲。  《漢字世界》近,「斧長咫尺,走步靠近」。遠,「人猿叩別,越走越遠」。

  3、趣字和趁字:  《說文解字》趣,疾也,從走取聲;趁,邅也,從走珍聲。  《漢字世界》趣,「走著去取,很感興趣」。趁,「珍惜時間,早走趁機。趁音通乘,乘機便利」。

  4、超字和起字:  《說文解字》超,跳也,從走召聲;起,能立也,從走巳聲。  《漢字世界》超,「走去應召,一路趕超」。起,「自已要走,必然起立」。

  5、筍字和版字:《說文解字》筍,竹胎也,從竹旬聲;版,判也,從片反聲。《漢字世界》筍,「竹子出土,一旬為筍」。(註:一旬十天,十天後筍變為竹,吃不動了)。版,「反片為版,正印需反」。(註:這是製版印刷的原理)。  可見,蕭先生按照「字形藏理,字音通意」解漢字,是規範嚴緊,自成體系,自圓其說的。難怪老一輩專家學者張岱年、張志公、袁曉園、銭偉長、杜松壽、謝冰心、劉子華、任繼愈、周有光、馮征、湯一介、王宗伯等等,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和認可。張志公先生寫道:「其磨礪之功,實屬罕見」。

  北京巿六位著名特高級教師許嘉琦、楊麗娜、朱雅雯、葉多嘉、趙玉琦、林寶珍集體評價蕭先生的漢字教學具備「四性」:哲理性、實用性、生動性、易學性;「四有利」:有利於識字教學、有利於啟發思維、有利於文化學習、有利於學生髮展。

  北京先後自願採納蕭先生漢字教學體系的五十餘所小學,在給政府的報告中寫道:建國五十年來,----從口訣識字,看圖識字,注音識字,分散識字,集中識字,韻語識字,到字族識字,字理識字,我們的摸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唯蕭先生豐富精妙的設計把我們的識字教學帶進了識字博知,識字開智,識字育人的更高竟界。開闢了一條具科學性、文化性、規律性、探索性的民族之路。

  蕭先生說,我來自雲南哀勞山區,(解放前)那裡是無字之鄉,我雖然曾得到胡愈之、王力、杜松壽這些國際大家的細心輔導,但必竟不是科班出身,難免會有疏漏,還請彌補。但是對待漢字,人人都要恭敬。文化、文明,從識字起。

  《漢字世界》從自然法則到社會人生,從百科哲理到修行門徑都作出天人合一的合理解釋,是一座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智慧寶藏。

  《漢字世界》誕生在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光榮和驕傲。為發揮漢字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指導作用,提供了有理、有利、有力的保障。它的廣泛傳播和應用,必然再造一個聖文明的輝煌時代。(《漢字世界》蕭啟宏專欄 http://www.hanziwang.com/hzdjt_xqh02.htm )

蕭啟宏:中國書畫家研究會教授;原國家科委中國人才資源開發基金會未來人才教育工程部主任。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中華孔子學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陝西倉頡文化研究會名譽顧問。著書有漢字啟示錄系列叢書《漢字通易經》、《從人字說起》、《信仰字中尋》、《中國漢字經》、《漢字世界》、《國學童子功》及《漢字開智之路》系列,《新編百家姓》、《啟宏全息碼·全漢字系統》等著作。  2007年4月《中國人才》第四期封面,以領軍人物的形象刊登了他的事迹。中央電視台於2008年2月13日《東方時空東方之子以:蕭啟宏·讓漢字說話》為題,向全世界報道了蕭啟宏教授的漢字研究成果和他在漢字研究中的最高學術地位,被譽為當代字聖。

釋「養」(吳春生)

中國的文字與服飾

阝乃神梯(半夏)

釋「械」(周晟)釋「句」(劉恆友 陳順芝)

「甪」音義及相關考(陳明富)

漢語玉石及玉器命名特點新探

戰國簡文「誥」字考辨(劉莉)「告」字本義考(李玲玲 劉精盛)試析李方桂邪母上古音構擬的「同一標準雙重構擬"問題(李琴)追本溯源源流並重——關於《漢字源流》第三章《漢字初文》的思考


推薦閱讀:

五行屬木漢字大全解釋(四) - ◎記憶 讀書 - 新鮮巴士
黃老邪 · 一周漢字 | 奧
第三章 漢字學與漢字的結構
中國漢字中最神的八個字
漢字結構——搜狗百科

TAG:漢字 | 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