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經原旨7】在線收聽

肺藏氣,氣舍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喘喝者,氣促聲粗也。胸盈,脹滿也。仰息,仰面而喘也。肺藏魄,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腎藏精舍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既明情志損傷,第分五臟虛實。凡五臟有不安者,必審其病形虛實、情志所屬,乃可隨其臟以調之也。) 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為五臟之主,乃統兩手而言,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因其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焉。毋執左強為外感而攻其表,右盛為內傷而攻其里。人之臟氣有不齊,脈候有稟賦,或左脈素大於右,或右脈素大於左,孰者為常,孰者為變?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已隱虛中之實;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是實中之虛。設不知此,執左右以分表裡,豈左無里而右無表乎?夫人迎為足陽明之脈,不可以言於手,氣口總手太陰而言,不可以分左右。三陽在頭,人迎行氣於三陽;三陰在手,脈口行氣於三陰。故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臟腑之氣。則人迎自有其位,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是為水谷之海,六腑之本,又為五臟六腑之海。氣口本屬太陰,而脾亦太陰者,何也?蓋氣口屬肺,手太陰也;布行胃氣,則在於脾,足太陰也。胃氣必歸於脾,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故胃為臟腑之大源,無不由脾達肺也。見,音現。)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氣味之化,在天為氣,在地為味。五味入口,藏於胃者,味為陰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者,氣為陽也。鼻為肺之竅,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此治病之四要也。「下」言二陰,二陰者,腎之竅,胃之關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而系一生元氣之安危,此「下」之不可不察也。適,測也。脈為氣血之先,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凶之兆。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此脈之不可不察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是志意關乎神氣而存亡系之,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病有標本,不知求本則失其要矣。病有真假,不知逆從則及於禍矣。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合是四者而會觀之,則治病之妙,無遺法矣。)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精,食氣之精華也。肝主筋,故胃散谷氣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也。)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濁,言食氣之濃者也。受谷者濁,受氣者清。心主血脈,故食氣歸心則精氣浸淫於脈也。)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精淫於脈,脈流於經,經脈流通,必由於氣。氣主於肺,為百脈之朝會。毛為肺之合,故肺精輸焉。)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肺主毛,心主脈,肺藏氣,心生血,一氣一血,稱為父母,二臟獨佔胸中,故曰「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者,氣聚之府也,是謂氣海,亦曰膻中。)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宗氣積於肺,神明出於心。氣盛則神王,故氣府之精為神明。神王則臟安,故肺、肝、脾、腎四臟,無不賴神明之留以為主宰,然後臟氣鹹得其平而歸於權衡矣。權衡,平也。)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臟腑之氣既得其平,則必變見於氣口而成寸尺,可於此以決生死也。上言「食氣入胃」,下言「飲入於胃」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游,浮游也。溢,涌溢也。水飲入胃,則其氣化精微,必先輸運於脾,是謂「中焦如漚」也。脾乃散氣,上如雲霧而歸於肺,是謂「上焦如霧」也。)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肺氣運行,水隨而注,故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謂「水出高原,下焦如瀆」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水因氣生,氣為水母,凡肺氣所及則水精布焉。然水名雖一,而清濁有分。清者為精,精如雨露;濁者為水,水如江河。故精歸五臟,水歸膀胱而五經並行矣。五經,五臟之經絡也。)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女至七歲,腎氣稍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故齒更;腎為精血之臟,發者血之餘,故髮長。蓋天地萬物之道,惟陰陽二氣而已,陰陽作合,原不相離,所以陽中必有陰,陰中必有陽,如離中偶而坎中奇也。震、坎、艮為三男,而陰多於陽,巽、離、兌為三女,而陽多於陰。故女子外陰而內陽,男子外陽而內陰,是陰陽互更之義也。更,平聲。長,上聲。下同。)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故男子亦稱天癸,非若今之人惟以月事為天癸也。任、沖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胎胞,沖為血海:氣盛脈通,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經水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於月象。經以應月者,陰之所生也。)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腎氣,即天癸也。平均,充滿之謂。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主骨,故腎氣平則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止。年當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體盛壯,髮長極矣。)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女為陰體,不足於陽,故其衰也,自陽明始。陽明之脈行於面,循髮際,故面焦發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三陽脈皆盛於面也。)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壞而無子也。 (至是則沖任血少,陰氣竭,故經水止絕而坤道不通也。天癸竭絕,故形體衰壞而不能有子矣。) 男子八歲腎氣實,齒更髮長。 (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為陽中有陰也。齒更髮長,義同前。)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女真陰,皆稱天癸,天癸既充,精乃溢瀉。陰陽合和,故能生子。子者,統男女而言。夫有子之道,歷代名家論無中 。得其實理者,則幹道成男,坤道成女,陽勝陰者為男,陰勝陽者為女,此為不易之至論。然陰陽有盛衰,如老陽少陰,強弱判矣;羸陽壯陰,盛衰分矣;壯而不蓄,同乎弱矣;老而知養,同於少矣。期候有陰陽,忽之者其氣衰,起居有消長,得之者其氣盛。兩軍相對,氣可奪於先聲,一靜自持,機待時而後動。以寡擊眾,孰謂無方?轉弱為強,果有妙用。受與不受。在闔辟不在淺深,言遲疾者殊謬;男與不男,在盈虛不在沖裹,道先後者尤差。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何莫非乾坤之道乎?知之者鮮矣。)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腎水生肝血,故筋亦勁強也。余則同前女子。)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男子氣數至此,盛之極也。)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男為陽體,不足於陰,故其衰也自腎始,而發齒其征也。)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陽氣,謂三陽氣也。頒、斑同。)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肝主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主骨,腎衰故形體疲極。) 八八則齒髮去。 (衰之甚也。)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腎為水臟,精即水也。五臟六腑之精皆藏於腎,非腎臟獨有精也,故五臟盛則腎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惰,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凡物壯則老,此所謂天數也。解、懈同。)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天稟有餘,即所謂材力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天癸大數,女已盡於七七,男已盡於八八。精氣已竭,此外多難於子矣。)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道者,言合道之人也。既能道合天地,則其材力、天數自是非常,卻老全形,壽而生子,固有出人之表而不可以常數限者矣。又有積精全神而能以人力勝天者,或守丹於內,或假藥於外,法則天地而協議於道者也。) 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干之陽,母得坤之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故以母為基,以父為 ,譬之稼穡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種,種劣地優,肖由乎父,種優地劣,變成乎母,地種皆得而陰陽失序者,雖育無成也。故三者相合,而象變斯無窮矣。夫地者基也,種者 也,陰陽精氣者神也,知乎此則知人生之所以然也。) 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二氣合而生人,則血氣、榮衛、五臟以次相成,神明從而見矣。惟是神之為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於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夫精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未有形氣衰而神能王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獨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至於魂魄之義,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內;魂陽主運用,故魂能動作發揮。二物本不相離,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是為人物之體。至於精竭魄降,則氣散魂游而無所知矣。) 人之壽夭各不同。五臟堅固,血脈調和,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推薦閱讀:

【類經49】在線收聽
【靈樞懸解26】在線收聽
【靈素節注類編66】在線收聽
【難經經釋06】在線收聽
【類經10】在線收聽

TAG: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