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昌)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研究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研究
林明昌
佛光大學文學系理助教授
一、鄭子簡易太極拳
縱然在武俠小說裏,想像中的武林第一大門派是少林派,但在現實世界,不論台灣或大陸,民初以來,流行地區最廣,學習者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武術應是太極拳。[1]
關於太極武術源頭,歷來有數種不同說法,但是主要派別則大致不異,而有「一祖、二宗、四小家」的說法。[2]一祖指陳家,二宗是楊家及武家,四小家為李、郝、吳、孫四家。
陳家太極拳源自河南省懷慶府溫縣陳家溝。陳家溝的拳種從何而來,亦是眾說紛紜。一說來自陳卜。民國八年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3],自序云:「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依此說,則太極拳之初創,只是消化飲食的健身體操,無關乎武術。另一說則指太極拳為陳氏第九世陳王廷所造[4]。陳王廷為明末武庠生,嘗自謂:「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5]其中造拳之語,或謂即指創造太極拳[6],只是證據並不充分。再有一說,陳家溝的太極拳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7]
儘管陳家溝拳術源頭說法不一,然陳家溝拳風熾盛則是無庸置疑,荊文甫即說:「今見太極拳譜,是陳君一生用力而得力者,用以傳其家人。故至今溫縣陳溝陳氏,人無男女,皆習是術,以神勇稱。」[8]陳家溝男女皆學習太極拳,影響至遠,二宗之楊家及武家亦皆出自陳家太極拳,李、郝、孫、吳四小家當中,吳源於楊家[9],李、郝、孫出自武家。亦即全部原於陳家溝。
武家指直隸廣平府儒生武禹襄。武禹襄從河南懷慶趙堡鎮陳清平[10]習陳家太極拳,頗有心得,其拳術人稱武家太極拳。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畬從舅習拳,苦心鑽研多年,卓然有成,傳子李石泉、李遜之,號李家武式太極拳或李家太極拳。郝家太極拳創始者郝為貞亦李亦畬之弟子。後來孫祿堂拜在郝為貞門下,學習郝家太極拳。孫祿堂又吸收形意、八卦的特色,自成一格[11],稱為孫式太極拳。其傳承譜系如下:
陳清平—武禹襄(武家)—李亦畬(李家)—郝為真(郝家)--孫祿堂(孫家)
楊家太極拳始於楊祿禪。楊祿禪之太極拳,學自陳家溝陳長興。陳長興「行止端重,號牌位陳。門徒尤盛,楊福魁其最著者」[12]。
楊福魁,字祿禪[13],生於清中葉嘉慶四年,世居直隸省廣平府永年縣南關。楊祿禪訴說自己習武的經過曰:
余自幼即以救弱為己任,嘗見賣解者,其精神體魄,固不遜於外人所謂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術,祕不以告。乃知中國自有強身之術,而一弱至此,豈無故哉!嗣聞豫中陳家溝陳氏有內家拳之名,躡蹻往從陳師長興學。雖不見拒於門牆之外,然日居月諸,迄未許窺堂奧。忍心耐守,凡十餘稔,始於月明人靜時,舉箇中妙諦,以授余。[14]
後楊祿禪「游京師,客諸府邸,清親貴王公貝勒多從受業焉,旋為旗官武術教師」[15]。然習自陳家的內家拳,傳至其孫楊澄甫時已面貌迥異,號為楊家太極拳。楊澄甫憶祖父楊祿禪談及陳長興之武術曰:「其術本於自然,而為形不離太極,為式十三,而運用靡窮。運動身體,而感及心靈。」至於楊澄甫本亦無心習「一人敵」之武術,只因楊祿禪一席話,謂「從吾學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於是欣然請受教。可知在楊祿禪眼中,太極拳的功用在於「救弱強身」,特色為「運動身體,而感及心靈」,竟無一語及於攻防之用[16]。楊澄甫在此觀念下動念習拳,故曰「太極拳,非專為與有力者鬥狠而作」,而是「資道體之用」。但是若論楊氏太極拳之功用,在「衛身養性,卻病延年」方面,無論「騷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於老幼閨人,皆可學習。有恆者,三歲有成」。於武術方面之用,「則在不用力,而卻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來擊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勝者,蓋順其勢而取之也」,因此有「柔拳」之稱。楊澄甫弟子鄭曼青,則在此「至柔」的理念下,發展其鄭子簡易太極拳,並成為極具特色的至柔一派太極拳。
鄭曼青,名岳,浙江永嘉人,民前11年生,有詩、書、畫、醫、拳五絕之稱。鄭曼青早年以詩書畫聞名,弱冠任教北京郁文、藝術兩大學,不久又任上海暨南大學及美術教授。[17]鄭曼青年少時有軟腳風痛病,習易筋經而癒。又曾患肺病,吐血咳嗽不已,習太極拳而癒。[18]在拜師楊澄甫之前即曾習太極拳。第一次在民國12年,才學一個多月即中斷。他說:「癸亥,岳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有同事劉庸臣者,擅斯術,以岳體羸弱,勉之學習,甫逾月,輒嬰事輟,未得其趣。」第二次在民國19年,他說:「庚午春,岳因創辦中國文藝學院,操勞過度,甚至咯血,因復與同事趙仲博、葉大密研習斯術。不一月,病霍然,而身體遂日見強健。於是昕夕研求,鍥而不舍。兩年之間,與有力十倍於我者較,則數勝。」民國21年,鄭曼青經介紹投楊澄甫門下[19]。起初楊澄甫對鄭曼青似有保留,陳微明曰:「名畫家鄭曼青,精於歧黃。楊師澄甫南來,從學太極拳六年。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20]因此鄭曼青得以從楊澄甫學得他人未聞的口訣。
鄭曼青本為文人,非有志於武術,又無家學與環境之造就,加上自幼身體孱弱,對武術的理解和基礎自與陳、楊所傳各派宗師不同。他根據自己的生命經驗,加上讀書的體會,擷取楊家太極拳「柔」之一端,發揮至極,遂有鄭子太極拳之誕生。
鄭子太極拳又稱為「簡易太極拳」。此拳的來歷,據鄭曼青的說法,是在民國廿七年他主持湖南省國術館時,國術為該省全民眾之運動,不論男女老幼,都必須學習。為了普遍推行太極拳,採用分批集訓的方式,每兩個月調訓全省各縣國術館及教官四十人,親自教授。然而兩個月學習時間太短,學員無法學會整套傳統太極拳。於是決定刪削,以成簡易拳套。他說:
太極拳原僅有十三式,以沿傳既久,架式增繁,練習費時,不易普及。余乃刪減為三十七式。已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時制宜,勿以余著之簡易太極拳以為簡也。[21]
鄭曼青不認為招式多是拳架的優點,而且比起「十三式」,簡易太極拳已多了廿四式,不可謂少。鄭曼青學自楊澄甫的太極拳,全套計一百二十餘動,當中不少重複的動作,這些動作「反復不已,頗耗心神,無裨於體用」。他推論發展出重複招式的用意有三,一、恐學者無恆心,故事衍演,以稽其時日,聊資善誘。二、以此拳式中,有基要動作,欲其反復多練,以促其進度。三、或以十三式拳套過短,嫌不足為運動之數量者。對於這三點,他也分析道:「若以此三點言之,亦都未得要領。倘無恆者,卻使之有恆,非易事也。久暫之間斷,同也。若以有基要拳式,另為提出,屬其多練可也。若嫌拳套過短,多練一套可也。」[22]因此他極早即有意將此拳架刪繁就簡,使學者能由易而難,如此才不違背簡易之理,所以「今得傳授一式或二式者,必須潛心嫻習,而默記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拳架取名「簡易」太極拳,不僅指太極拳架之刪簡,更是《易經.繫辭傳》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簡易之義。
鄭曼青創造簡易太極拳的目的,卻不僅刪減架式而已,而是基於對太極拳理的體認,進一步發揮「致柔」、「柔術」的觀念,重新詮釋太極拳之體與用。最具代表產的即在強調「美人手」。[23]以下從美人手出發,探討鄭子簡易太極拳之特色。
二、鄭曼青之美人手
鄭曼青於民國39年印行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論「掌」時,有「美人手」之圖,並說明:「掌。相傳謂美人手,手背筋不浮露。無論何式,腕背皆要豎直。」[24]文中強調手背筋不浮露且腕背豎直,及無論何式均須合乎美人手,即美人手為簡易太極拳的共法。民國67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則略修正為「腕背皆要自然伸直」。或許「自然伸直」較不致造成「用力豎直」的誤解。其圖如下:
雖文中推以「相傳謂美人手」,然「腕背豎真」實為鄭曼青太極拳的特色,只要比較各家拳譜即可知。
以下舉民初以來各家拳譜單鞭、摟膝拗步等式對手部或掌法的要求,並與鄭子美人手相較。
民國8年,陳家溝陳家太極拳傳人陳鑫編寫《陳氏太極拳圖說》[25],其中第三勢「單鞭」如下圖:
圖上說明曰:「指肚用力。」又「掌前外臁使力」、「掌後與大指使力」,又手腕處註釋曰:「左手節不可軟。」可見陳鑫的陳家太極拳單鞭左手按掌是要用力的,而且還得指肚、掌前外臁、掌後與大指、手腕一起使力。[26]而且手掌並不是中指、勞宮(掌心)朝前的平按掌,而是類似「切掌」的外臁使力。(以下簡稱「豎掌」,以別於美人手之斜臥掌)
由陳子明的摟膝拗步照片,亦可見陳家太極拳外臁掌形之實況[27]:
陳家太極拳傳至郝為真後之郝派,其掌形亦非美人手。下圖為郝為真之孫郝少如示範之摟膝拗步[28],其腕部明顯屈坐。:
郝為真弟子孫祿堂的單鞭式,更是兩手成掌豎立。動作要領為:「先將兩手腕往外扭,再從心口橫平著,如挼[29]長竿。」又說:「兩手掌直立,兩手指與眼相平。」孫家太極拳的「手掌直立」和美人手的「腕背豎直」顯然不同,前者指手掌垂直於地面,後者則只談手腕平直,由其照片可證[30]:
至於楊家所傳。民國14年楊澄甫口授,由弟子陳微明筆述的《太極拳術》書中,收錄楊澄甫、陳微明演式攝影相片。陳微明曾向孫祿堂學習形意、八卦拳,後又向楊澄甫學太極拳。民國14年陳微明於上海成立致柔拳社,以楊澄甫的照片為主編成一書作為教材。據楊澄甫的說法,此書為楊主動「囑陳生微明,以余口授者,刊為一書」[31]。書中楊澄甫單鞭及摟膝拗步照片如下:
楊澄甫的單鞭與摟膝拗步前手,明顯都是豎掌,而非美人手強調的「腕背豎直」或「腕背自然伸直」。
十數年後,楊澄甫重新拍照,將太極拳「體用之全法」編次成集,即為《太極拳體用全書》[32]。編寫此書,是因為楊澄甫的拳架已有極大變化,他覺得「十數年前之功架」,已經「不及近日」。就楊澄甫的體形、姿態而言,十數年來確實略有不同,但是掌形則一樣是豎掌。其圖如下:
楊澄甫的按手有「坐腕」的要求,此書不論在「攬雀尾按法」、「單鞭」或「左摟膝拗步」式中,都提到「沈肩垂肘坐腕」或「沈肩墜肘坐腕」。而其坐腕明顯為鑒掌。
楊家另一系脈的吳家太極拳,豎掌更為明顯。見吳鑑泉示範:
相形之下,鄭曼青的單鞭及摟膝拗步前手,均明顯為「美人手」。其圖如下:
鄭曼青在說明文字內亦註曰:「沈肘坐腕立掌」,然而其所謂坐腕立掌,應當只是承繼師說,實際打法則須不違背美人手原則,即「無論何式,腕背皆要自然伸直」。腕背自然伸直的美人手,與其他各家豎直腕背垂直地面的差異,在於美人手強調腕部之鬆柔不用力。腕背若要豎立垂直地面,則免不了要使一些力,美人手則是連這一點力也不許使用。
簡易太極拳中唯一例外的,應當是「起勢」。鄭曼青將簡易太極拳起勢手腕動作分為六段,稱為「六變」。第一,由立正而預備。第二,由預備而起勢。兩臂提起時,兩腕背上突,若水中浮起,手指下垂。第三,提至兩腕平肩時,又復行氣舒指,筋絡似若不張不弛。第四,收回時,腕肘摺疊至胸前,其時指又下垂。第五,兩臂將復降落時,兩腕若沉沒入水,指尖俱若飄浮水面。第六,兩臂降至胯旁歸原,同預備式。鄭曼青曰:「故我謂起勢著重手腕之運動也。此式既能了解鬆淨,則第一關第一節,已能開達矣。以後手腕要注意貫氣,如上圖所謂美人手也。」[33]起勢著重手腕運動,或係附和他所提出的「陸地游泳」的理論[34],故不得不模擬放鬆身體在水中的情狀,而有沉浮之說。然而何以只有在起勢合乎「陸地游泳」而其他各式則手腕不再運動?究其原因,蓋「陸地游泳」之說只是比喻,鄭曼青亦謂:「我是以取喻於太極拳,欲學者可以方物,易於領悟。空氣非空,正猶水然,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盪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則已非常人所能到也。」[35]既然只是比喻,自然不宜過度延伸,畢竟人在空氣中與水中相去甚遠。在水中幾無重量,所謂虛實鬆沉、分腳擺蓮絕無可能。於是簡易太極拳除起勢外,其餘各勢的手腕仍不得違反「美人手」。
三、美人手的理論根基
美人手確為鄭曼青的簡易太極拳一大特色。然而鄭曼青卻將之歸原於其師楊澄甫。他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有〈眎(同【視】)本末〉一節云:「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其中第二點即為:「沉肩垂肘坐腕。謂肩不可聳,亦不可塌。肘勿翹起,亦勿夾緊,能自然,便自沉自垂。惟坐腕最難,要手背不露筋絡,相傳謂美人手,如是始可矣。」[36]若此記載為真,則美人手之說亦來自楊澄甫,但是從楊澄甫及諸家拳譜文字及圖片,卻很難得到如此結論。
鄭曼青的美人手,其實是以老子「至柔」思想發揮太極拳。
太極拳的經典拳譜〈十三勢行功心解〉文中,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語。然而極柔何以能成為極堅剛?從陳家太極拳以來,各家對此問題的說法並不相同。
民國八年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以《易》卦陰陽太極之變,詮釋太極拳理,故劉煥東〈後敘〉云:「……品三先生所著拳譜,本羲《易》之奧旨,循生理之穴脈,解每勢之妙用,指入門之訣竅。」[37]本於《易》,故陳鑫論太極拳名義乃依據太極剛柔互濟之理,曰:「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卻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蓋亦戛戛乎其難矣。」[38]他認為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陳家太極即依據「旋轉運動」發展成「纏絲勁」。太極的運動則要不剛不柔,或剛柔並用。故又曰:「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並用,適得其中。」[39]既然是剛柔並用,陳鑫當然反對以太極拳為「柔術」之說,他認為:
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鍊,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40]
此段論述足以表現陳鑫代表的陳家太極拳之立場:其一,柔只是太極拳外觀之相似者,因此反對太極拳為「柔術」之說。其二,太極拳為剛柔兼至,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此種本於易經剛柔並用的理論,反對「柔術」之名的主張,影響陳家太極拳發展方向,也形成陳家太極拳的特色。
同樣是民國8年出版的《太極拳學》,孫祿堂在其〈自序〉中將太極拳歸本於太極圖、河圖洛書及易之數曰:「張三丰……故遵前二經之義、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作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其中「二經」指〈易筋經〉及〈洗髓經〉,以此說明太極拳與少林拳的關係。此外不論周子太極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均表明孫祿堂詮釋太極拳的路數與陳鑫並無太大區別。然而此書前有一〈序〉,未註明作者,卻以《老子》之理解釋太極拳曰:
頃孫祿堂師以所編《太極拳學》見示,余反覆參觀,見其中頗有與老氏之旨相合者。形上謂之道,吾無間然矣。太極拳貴空虛,忌雙重,非《老子》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者乎?太極之勁斷而意不斷,非《老子》之「綿綿若存」者乎?太極之隨屈就伸,意在人先,非《老子》之「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乎?故吾謂「有欲以觀其竅」者,即太極之十三式是也,「無欲以觀其妙」者,即太極之鍊氣化神是也。[41]
此序以《老子》之旨比附太極拳理,頗有見地。另外尚有陳曾則作〈太極拳學序〉,除引《老》、《莊》為論以外,以「專氣致柔」歸結太極拳之特點,曰:
《老子》曰:『為欲取之,必固與之。』[42]原譜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即人取我與之意也。《莊子》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原譜所謂『氣如車輪』、『行氣如九曲珠』即得其環中之意也。故其術專氣致柔,蓋合於道家。[43]
這兩篇序代表陳家太極拳以外的發展方向,其中至少有兩處與陳鑫的陳家傳統不同,一是引老、莊思想說明太極拳,一是不強調「剛柔並用」而取「專氣致柔」路向。
這兩處不同正是陳微明和鄭曼青革新太極拳的方向。
陳微明曾習形意與八卦於孫祿堂,雖然太極拳習自楊澄甫,陳微明太極拳主要方向,卻暗合孫祿堂《太極拳學》兩序之思想。
陳微明曾任清史館纂修,能文章,民國6年向楊澄甫學習太極拳起,即將楊口述之動作拳理筆述成書,並將書稿呈贈楊澄甫。楊澄甫卻藏之數年不肯付梓,直至民國14年才出版。[44]
陳微明於民國14年在上海成立致柔拳社,簡章第一條即曰:「本社取老子專氣致柔之意命名,曰致柔拳社。」又於《太極拳術》的〈序〉中說太極拳異於外家拳的特色之一是「專氣致柔,以弱勝強」。書中除引《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解釋〈十三勢行功心解〉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以外,並於書末獨立一章曰〈太極合老說〉,分別引用十一條《老子》文章,說明太極拳的拳理乃合乎《老子》的思想。此點不同於其師楊澄甫。楊澄甫雖亦以「柔拳」稱呼太極拳,然而編著《太極拳體用全書》時,只說到:「太極拳本《易》之太極八卦(曰理、曰氣、曰象)以演成。」並不及《老子》之論。
陳微明以「用力」與「內勁」的差別論太極拳的鬆柔,發揮致柔理論。他說:「太極拳之堅剛內勁,係由柔軟鬆開而生,練架子愈柔軟鬆開,則長內勁愈速,稍有強硬不鬆之處,即為長內勁之阻礙。」[45]不僅練拳架如此,推手時亦不可用力,他說:「推手雖不用力,然練之數年,自然生一種掤勁。此種掤勁,並非有意用力,而敵人之力,自能掤住,不能近身。初學者鬆開練習數年,使全身毫無殭硬之處。」[46]陳微明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謂「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是指在不用力中鍛鍊,不論打拳架或推手,久之自然能生出內勁,此為太極拳內勁之由來。
鄭曼青的簡易太極拳理論延續陳微明「致柔」說,並向「至柔」發展。鄭曼青在民國22年為其師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作序時,提出太極拳的剛柔與用不用氣的問題。他說,《易》、《書》、《詩》均有剛柔並用之理,而《老子》則獨言「柔弱勝剛強」,兩者似乎不同。再者,太極柔拳之術則有「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之說(見〈十三勢行功心解〉),此說又與老氏之理有異。因為「不用力固已柔矣,未聞有不用氣也。若不用氣,何復有力,而至於純剛」?不用氣之說確實費解,前文引陳鑫曰:「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即對〈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質疑。[47]鄭曼青是在習拳兩年後(尚不是向楊澄甫學),與力大十倍者較量而數度勝利,「始信柔之足以勝剛」。亦即肯定《老子》思想較能表現太極拳之特點。但是另一方面,不用氣之義,要等到楊澄甫「口授內功」後才明瞭。他的心得是:
不用氣,則我處順,而人處逆。唯順則柔,柔之所以克剛者漸也,剛之所以克柔者驟也。驟者易見,故易敗;漸者難覺,故常勝。不用氣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剛。余至是遂恍然大悟,於真人與老氏之說、大易摩盪之訓,究竟一理。[48]
足見當時鄭曼青即有兼用《易》、《老》,又以「老子」柔弱勝剛強為主的基本原則。民國39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釋名義第一〉即以老子之說立論曰:「彼以剛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動為攻,我以靜待之。柔靜之極,是為陰極。陽極而遇陰極,未有不敗。此即老氏所謂柔弱勝剛強也。」[49]第三篇〈專氣致柔〉又以「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解說老子「專氣致柔」之道。
致柔的進一步引伸,則為不用力。鄭曼青解釋「不用力」與陳微明「內勁」說不同。他以力的構成言之:「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說以不受別人襲擊之力解釋為自己不用力,看似狡辯,其實頗有深意。因為力的形成,必須大小、方向、施力點(即抗力點)三者齊全,缺一則無力可言。若彼此接觸之點無對抗之力,則對方必無可施力之點,也就無力可言。故不用力本指自己不用力,其結果則是對方亦無襲人之力。如鄭曼青所說:「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50]鄭曼青對「不用力」(也就是「柔」)的功用似較陳微明體悟更深,因此不必另以「漸長之內勁」解決「不用力何以能禦敵」之疑問。
不用力的另一種說法為「鬆」。鄭曼青記錄楊澄甫不輕易傳人之要訣十二則[51],首則即為「鬆」。鄭曰:
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鬆、要鬆」、「要鬆淨」、「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鬆、不鬆」、「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鬆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鬆淨,餘皆末事耳。余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鬆,要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祇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鬆之理乎。[52]
能鬆透,就是沉。於是鬆沉即是鄭曼青得之於楊澄甫的秘傳口訣中最根極理要者。只是鬆之一字,說來容易,行之維艱。鄭曼青於從學楊澄甫的前兩年間,聽楊澄甫叮囑何只千遍,一聞此語「甚至覺頭大如斗」,煩惱非常,始終做不到鬆淨的境界,「自恨愚蠢,抑何至此?」直到有一晚「忽夢覺兩臂已斷,醒驚試之,恍然悟得鬆境。」鬆的感覺若何?鄭曼青記曰:「其兩臂所繫之筋絡,正猶玩具之洋娃娃,手臂關節賴一鬆緊帶之維繫,得以轉捩如意,然其兩臂若不覺已斷。」悟得鬆淨之後,與原本功力較高者比試,皆大為驚異,「其進境不啻有一日千里之感」。[53]可知鬆之為用大矣。鬆的另一種陳述是「不動手」。鄭曼青又記錄楊澄甫分釋太極拳要點,第一點就是「不動手」:
每於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曰:『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於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於此可見本末之不相離也。且〈行功心解〉,首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亦可證手之不得自動明矣。[54]
不動手是指手不自己動,手必須隨腰腿而動。
四、至柔的美人手
鬆淨、不用力、不動手,形成鄭曼青對「柔」的更進一步要求,也就是「至柔」的境界。一絲一毫用力,即是不鬆淨。手無因而動,亦是不鬆淨。鄭曼青以鬆淨原則將太極拳朝「至柔」推進一步。
照鄭曼青所言,鬆淨、不用力、不動手都是其師楊澄甫教導的要訣,照理說楊澄甫當比鄭曼青更知道其妙用與要領。另一方面,鄭曼青的師兄陳微明,民國14年即成立致柔拳社,提倡《老子》「專氣致柔」學說,且筆記楊澄甫教導之課程內容,也是強調鬆淨、不用力。然而楊澄甫及陳微明之著作未強調「不動手」、「斷手」的說法,或者此二者正是鄭曼青獨悟的心得。鄭曼青的「不動手」、「斷手」說,使「鬆淨」與「不用力」的太極拳更明確成為「至柔」拳。再觀楊、陳與楊家另一脈的吳鑑泉之演式照片,更可見三人似乎並未脫淨手腕的餘力。故他們的坐腕,與同名為坐腕的鄭子太極拳美人手並不相同。
陳家一系更不在話下。陳鑫明確反對「柔術」之說,強調剛柔並用,且在拳譜上明白寫出「指肚用力」、「掌前外臁使力」、「掌後與大指使力」,又在手腕處註「左手節不可軟」,用力使力對他而言似理所當然。陳家傳下的郝派、孫派,就現存照片及拳譜看來,也同樣不是走向「至柔」一路。
「致柔」說明太極拳往「柔」發展的指向,「至柔」則是柔的極致,即〈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極柔軟」。至柔的不用力,不僅不對他人用力,自身也不可有絲毫力氣。「鬆淨」、「至柔」為楊澄甫常言之語,楊曰:「倘有大力者,來擊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勝者,蓋順其勢而取之也。」[55]但其中隱含兩方面的難題,一方面是否必須「至柔」才能制勝?或者只是相對柔即可?另一方面,何以至柔就「足以」制勝?這兩點楊澄甫均未解釋。如果換一種說法,這兩點也可以歸結成一項。只要確定較柔的一方定能勝較剛的一方,則愈柔者其致勝機會愈大,雖未能達至柔境界,也要盡力去除身上手上餘力。於是只要說明較柔一方何以必定勝較剛的一方即可。
鄭曼青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企圖為太極拳的鬆柔建構解說理論,除了引用《易》、《老子》之外,〈勁與物理第七〉一章,努力以「科學」原理說明。如離心力、向心力、圓的旋轉、時間和空間的改變、槓桿原理、速度與力量、分力與合力等等,這些原理的說明力不一,但其中「圓的旋轉」與「時間和空間的改變」二項,很能表達美人手至柔的作用。
美人手的特點在於全部放鬆,沒有絲毫拙力。鬆柔的美人手相對於傳統的豎掌,在作用上有極大差別。首先,腕部鬆開後,從指到掌到腕,乃至肘、肩一路而上均放鬆淨盡,於是敏感度較豎掌強。尤其以指尖作為耳目先探,放鬆的手指如果接觸對手,可以清楚測知對手的動向、力度。即使接觸點不在指尖,由於手部全都放鬆,任何一點均能發揮探知的功能。此項作用對豎掌而言較為困難。
其次,美人手因為放鬆,可以因為對方力道而「變形」,只要本體中定,則這樣的變形即成為圓。而且手掌任何一點都可以旋轉形成一個圓,圓就有化、走的功用。化即是打,也因此手掌上任何一點都可以攻擊。圓只是在二度空間的想像,實際上人活動於三度空間,因此手掌上的圓,其實也可以視為球體。
圓形或球體如何化解對方之大力?鄭曼青解說運用時間和空間的改變,化解對方之力的原理:
其急襲者,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間,一即時間。其速度與效能,若不能把握時間與空間者……其所欲得者,適得其反,自取其速亡也。曰:何也?曰: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空間之限制,亦即時間之延長也。[56]
凡一般人攻擊或遭遇攻擊,心中必有預期接觸或施力的時間和位置(空間),鬆柔的圓(或曰球)則可使對方的預期落空而失去平衡。鄭曼青說:
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讓,不與之正衝,而予以偏避,使其造度與能力稍為摧挫,則以順勢擊之,不費吹毛之力,則其自取摧毀,不及一瞬也。拳論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正以是也。[57]
退讓偏避均會改變對方預期的施力時空和位置,使接觸點沒有抗力,也就沒有施力。等對方落空之後,順勢擊之,就能牽動四兩撥千斤。這些細微的作用,是方手的豎掌不易達成的,也是美人手以柔弱勝剛強的優勢。
然而,進一步言,「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名言,「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是習見的太極拳論,然而如果單純停留在哲理的層次,未必具說服力。至於太極拳名師如楊、鄭等人神乎其技的傳說或表演,也不見得可證明「至柔」的方向必然正確。雙人過招,一掌擊出時,是方掌直擊較為乾淨俐落,或是柔掌牽引能以弱勝強,本無定法。美人手是鄭子簡易太極拳的特色,使用美人手,是鄭曼青的選擇。唯不是太極拳唯一的選擇,但是美人手使太極拳朝至柔路向更邁進一步的嘗試,即已深具價值。
[1] 民國23年黃文叔云:「太極拳,近年來風行南北,可謂謂國術界中最普遍之拳術。」見《武術偶談》,附於《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民國25年出版,台北:逸文,2002重印。如今在台灣及大陸,太極拳更為普遍。
[2] 參見王嘉祥《太極拳研究----楊氏太極拳篇》,台北:逸文,2001。
[3]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重印。
[4] 參見沈家楨、顧留馨編著《陳氏太極拳》,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頁1。
[5] 陳鑫〈陳氏家乘〉,見《陳氏太極拳圖說》附錄。
[6] 見《陳氏太極拳圖說》,王壯弘〈重印序〉。
[7] 關於太極拳及陳家溝太極拳的考證,請參考唐豪《行健齋隨筆》,民國26年出版,台北:逸文,2002年重印。徐震《太極拳攷信錄》,台北:逸文,2002重印。徐震《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1937年上海正中書局出版,台北:逸文,2002重印。
[8] 見《陳氏太極拳圖說》,荊文甫〈跋〉。頁431。
[9] 吳圖南曰:「方露蟬之客於京師也,得其傳者,聞僅三人,吳全佑其最著者也。然承露蟬之命,均拜班候之門。全佑有子一人,名愛紳,字鑑泉,得太極真傳,名聞海內。」班候為露蟬(祿禪)次子。吳圖南即吳鑑泉門徒。見吳圖南《國術概論》,民國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頁65。
[10] 亦有作「陳清萍」者,此據李亦畬〈太極拳小序〉,見徐震《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頁19。
[11] 孫祿堂自謂:「朝夕習練,數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體驗,將夙昔所練之形意拳、八卦拳與太極拳三家會合而為一體,一體又分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式雖不同,其理則一也。」見〈太極拳學自序〉,見孫祿堂《太極拳學》,民國10年出版,台北:逸文,2003重刊。
[12] 陳鑫〈陳氏家乘〉。又,陳炎林〈楊家小傳〉亦曰:「陳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狀如木雞,人稱為牌位先生。」見《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台北:世一書局,民65年。頁15。
[13] 陳炎林〈楊家小傳〉則曰:「楊福魁,字露禪,一曰祿纏。」《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頁15。楊字又作「儒襌」,見唐豪《行健齋隨筆》,頁21。
[14] 其孫楊澄甫記,見《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台北:老古,1992,台三版。頁15。
[15] 黃元秀〈張三丰傳〉,見《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
[16] 健身或許是當時的時空環境共同關心的話題。
[17]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台北:蘭溪圖書,1992。頁29。
[18]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7,〈自序〉。
[19] 以上參見《太極拳體用全書》,〈鄭序〉。
[20]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1,〈陳序〉。
[21]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心法》,台北:蘭溪圖書,民67。頁13。至於年代,另一說為廿六年。見《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中,頁53,〈釋主旨〉。
[22]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中,頁53,〈釋主旨〉。
[23] 鄭子太極的「田」字步法,則為另一項特色。本文不及說明,當於其他論文詳述。
[24]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台北:蘭溪圖書,1992年版。頁58。
[25] 此書自光緒戊申(1908)年開始編,至民國八年(己未,1919年)完成,費時十二年。見陳鑫〈自序〉,《陳氏太極拳圖說》,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重印。
[26]1963年沈家楨在《陳式太極拳》書中,談及陳式太極拳中的掌云:「要求手指後彎,就是除大拇指外,其餘四指全部向手背微彎。」可見手指用力一直是陳式太極拳的共同要求。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第五次印刷。頁72。
[27] 引自孤鵬〈前輩風範透玄機〉(太極拳篇),《台灣武林》2000年9月號,台北:逸文出版,頁47。
[28] 見李英昂《精簡太極拳》,台北:大孚書局,民76年。頁9。
[29] 原字為提手旁右為履。
[30] 孫祿堂《太極拳學》,民國10年版,台北:逸文,2003年重印。頁13。
[31]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頁7。另一說見註44。
[32]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台北:老古文化,1992台灣三版。
[33]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心法》,頁37。
[34] 鄭曼青之前亦有郝為真以游泳比喻打太極拳,然說法略有不同。見孫祿堂《拳意述真》,民國13年版,台北:逸文,2003年重印。頁73。
[35]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12。
[36]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54。
[37] 劉煥東〈溫縣陳品三太極拳譜後敘〉,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頁432。
[38] 〈太極拳名義說〉,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頁127。
[39] 〈太極拳纏絲精論〉,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頁74。
[40]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頁159。
[41] 孫祿堂《太極拳學》,〈序〉,頁1。
[42] 《老子》原文為「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43] 陳曾則〈太極拳學序〉,孫祿堂《太極拳學》,頁1。
[44] 因此陳微明以「專氣致柔」解釋太極拳之事,亦可能自民國6年即開始,未必是受孫祿堂書序的影響。事見孫紹濂〈序〉,陳微明《太極拳術》。
[45] 陳微明《太極拳答問》,民國18年上海致柔拳社出版,台北:逸文,2002年重印。頁5。
[46] 陳微明《太極拳答問》,頁13。
[47] 由此更可見陳家太極拳未必接受〈十三勢行功心解〉等太極拳經論的論點。
[48] 鄭曼青〈序〉,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頁3。另,陳微明對不用氣的解釋為:「此氣言後天之氣也。蓋養氣之氣為先天之氣,運氣之氣為後天之氣。後天之氣有盡,先天之氣無窮。」亦可參看。見《太極拳術》,頁68。
[49]於近三十年後撰寫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則曰:「所謂內家拳者,乃基於黃老之哲理。」又在書中立〈節錄前哲要言之與太極拳運動有關合者〉專章,此章共四節,分別為摘錄《易經》、《老子》、《易繫辭傳》、《黃帝內經.素問》與太極拳有關合者。
[50]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2。
[51] 據鄭曼青所說,楊澄甫對這些要訣十分珍密,曾曰:「余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見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45。
[52]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45。
[53]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頁22。
[54]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55。
[55] 《太極拳體用全書》之〈例言〉,頁11。
[56]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22。
[57]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頁22。
推薦閱讀:
※養生貴養氣:太極拳練氣的原理及其方法,一定要看看!
※氣學中醫談太極拳
※太極拳襠的作用與要求(轉帖)
※玄空太極圖說(二)
※太極亂環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