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養木作品精選集(1)

吳養木作品精選集(1) 1921年,吳養木出生於浙江崇德(解放後改屬桐鄉縣)一個書畫世家。母親沈漱石多才多藝,系鴛湖名士沈稚峰之女。祖父吳伯滔是清末江南第一山水畫家,父親吳待秋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被稱為民國滬上畫壇「三吳一馮」。在家庭薰陶下,小養木五歲即開始學畫,並在山水畫方面顯露出不凡的天賦。七歲那年,他臨摹的一幅二丈許、大勢磅礴的「長江萬里圖」引來眾人嘖嘖稱讚。

1931年吳待秋舉家遷居蘇州,11歲的吳養木就讀於蘇州晏成中學(今蘇州市第三中學)。中學畢業後,吳養木報考了上海復旦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大學期間,吳養木常與同窗畫友切蹉技藝,留下了不少佳話。一次,和著酒興吳養木與同學戴隆厚合作了一幅《秋山圖》,並相約二十年後再合作。兩人畢業後便各奔東西,此後正值抗戰最艱苦時期,時局動蕩不安,原以為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不意六十年代兩人偶然重逢,皆欣喜不已,想到數十年前的邀約,不禁感慨萬千,提筆合作山水畫一幅,一了二十年前的心愿。尚感意猶為盡,於是再二十年後合作山水畫一幅。果然,八十年代,兩人又和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第三次合作一幅山水畫,此事在畫壇成為美談。

大學畢業後的吳養木在外灘中央銀行的國庫局工作,直到父親病逝後才離滬返蘇。雖然投身於金融界,但他仍然筆耕不止。有一次,一個朋友借給他二十餘冊畫集,內有近千幅名畫,約定三個月歸還。結果,吳養木只用了二個月就把這些畫全部臨摹下來了。解放後,吳養木辭去在上海的工作來到蘇州全身心地投入山水畫的創作中。從1949年到1959年整整十年間,吳養木閉門謝客,足不出戶,把鄭振鐸編的《域外名畫集》中一千幾百幅名畫反覆臨摹,自晉明唐至清末,從顧愷之、陸探徵到文徵明、任伯年,遍臨歷代百餘家名作,把雙親遺下的兩隻大櫃中的九千張宣紙全部畫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此番苦練,吳養木對歷代大家之技法無不諳熟於心,深得其奧秘,為他山水畫技藝,也為他後來藝術之發展變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953年,蘇州市文化局舉行「迎春國畫展」,吳養木創作的一幅《大龍湫》令畫界同道大為驚嘆。其實,吳養木藝之奇又何止體現在畫技上,在作畫用具上,吳養木也堪稱一絕,凡是有助於表達藝術效果的東西,他都一概納於手中,他那幅《雁盪山》國畫中蒼鬱古樸的山石便是以亂柴作筆而成。該畫1955年獲全國首屆青年畫展獎。即便是同一桿筆,在吳老手中也會變幻出多種花樣來,且風味別具。如他的那幅《美人蕉》整幅都是以干筆代蘀濕筆而作成,筆端雖干如枯草,然其畫出的美人蕉卻從給人一種嬌艷欲滴的感覺。他為蘇州火車站候車大廳畫的那兩幅《太平秋葉》《虎阜春雨》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旅客。1961年夏,漫畫家華君武來蘇當場觀摩了吳養木創作《山中瀑布》後,讚嘆不已。《人民日報》社聞訊後也專程派記者前來採訪。1980年9月,吳養木畫展在蘇州博物館一經展出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滬寧等地眾多畫家都前來觀摩,欣賞。

吳養木山水畫作品在國內外出版、展出、收藏、義賣、捐贈達二千餘幅,其中包括:「萬頃浩翰總理情「(淮安周總理紀念館1991年收藏)」石湖煙雨「(大橫幅、中國駐法大使館1991年收藏)」萬騀煙雨「(8尺余與唐雲等四人合作、首都人民大會堂收藏)」「魚水情濃虎阜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蘇州號」1992年收藏)「龍吟泉顏橫」(台灣故宮博物館1992年收藏)「松風吹萬里無處不成春」(6尺幅,為紀念**誕辰一百周年作,軍事博物館1993年收藏)「鐵骨丹心萬代春」(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而作,軍事博物館1997年收藏)。一個畫家的作品為這麼多的名館收藏,其藝術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難怪吳養木的山水畫會成為收藏界的熱品了。

1990年江蘇省工藝美術書畫研究會赴日舉辦畫展,此次畫展使吳養木名揚海內外,1990年,日本知名水墨畫家安田虛心還帶領數十位學生專程來蘇為吳養木舉辦了作品座談會,吳養木當場作畫相贈,他那熟練的筆法,爽辣恣縱的畫風令東瀛客人目不暇接,讚嘆不已,安田虛心當場翹起大拇指盛讚吳養木是「當代南畫(中國畫)第一人」。

1991年4月,法國國家電視台慕名專程到蘇州為吳養木拍攝了專題片,其中包括他一幅畫創作的全過程,從起筆到落款、鈐印等細節無一疏漏,令在場的人大飽眼福。同年冬,吳養木又接到日本美術界邀請他赴日訪問。吳養木此行引起了日本朝野的關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宇野宗佑還親自在東京一家大酒店設宴款待他,兩位前首相對他的山水畫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當吳養木將兩幅山水畫送給首相時,首相很是興奮,席間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東京之行後,吳養木又到奈良等城市送畫訪問,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電視台也一路跟隨。

1992年台灣故宮博物館收藏吳養木一張《龍呤泉顏橫》,台灣書畫界也將吳養木列為中國當代十大畫家之一,且列為十大畫家之首,其它幾位是程十發、唐雲、劉海粟等。台灣美術界也盛行邀吳養木前去訪問,但被吳謝絕。同年十月,上海青浦畫院成立,特聘畫家程十發和吳養木當顧問,兩位畫壇大師即當場合作一幅《雞鳴圖》,程老畫雞,吳老補景,相益得彰,令在場的人大飽眼福。

儘管吳養木在山水畫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在談到自己的藝術道路時,他最引以為自豪的還是他的「第三類國畫」。他說:「那才是最能代表我的東西。」

「第三類國畫」是吳養木為自已獨創的國畫所起的名字。他把中國傳統古典派國畫稱為「第一類國畫」,把現代派即新國畫稱為「第二類國畫」,把自已正在探索的國畫稱為「第三類國畫」。這「第三類國畫」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畫的大膽變革,用他自已的話說是「比傳統還傳統」「視傳統而古之」。從繪畫技法上講,就是要與傳統反其道而行之,或將傳統國畫技法用過頭,在「物極必反」中顯其新意。比如,傳統國畫畫法有「忌」「宜」之說。就舀畫竹來說,按傳統技法地多隻畫交錯兩根,如在當中再豎一騀就犯了畫中大忌。但吳養木卻偏偏要在交錯竹中再畫一騀,而且要畫得比交錯竹在審美價值上更高才行。他稱這為「返忌為宜法」。再如傳統國畫講究透視、比例、形態、色彩,而吳養木則要在透視、比例、形態、色彩都不正確的情形下,使整幅畫能得出一個藝術境界比各種傳統畫更高的效果,他管這叫「風馬牛相及法」。如他那幅《江亭秋晚》,採用「兩幅重疊而出之」的技法,畫面上石頭與樹木重疊在一起,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念,使觀者的想像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平面的畫幅上表現出一種視力難以觸及的結構。再如那幅《柳岸曉風》,畫中的遠山徑直向上斜拖,別有一番氣勢,尤其是那幅《凜其乎不可留也》簡直稱得上「第三類國畫」的傑作。畫面上的水(留白處)給人一種靜止的感覺,那光禿禿的山上沒有一棵樹、一顆草,天空昏沉沉的,連一隻飛鳥也沒有,顯出一種人跡罕至,混沌初開的跡象,這樣的境界是在夢境中,還是在史前某個星球上存在過?這就要憑讀者自己去想像,去感受了。難怪香港《文匯報》稱吳養木「第三類國畫」是「超乎想像之外」「思古人未思者」了。數十年來,吳養木已創作「第三類國畫」近千餘幅,並從中探索總結出「第三類國畫」畫技542種。

他的十餘幅作品見諸香港《收藏天地》《江蘇畫刊》後,在畫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澳門《華僑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到許多報刊、電台都有爭先報道了他的「第三類國畫」,來自畢加索故鄉的法國代表團稱他為「中國的畢加索」。著名畫家陸儼少大師專門偕教授童中燾、畫師胡文虎特地來蘇索賠觀,陸邊看邊自言自語地說「這似乎出於董其昌,這又像有王原祁的筆墨……哦,又像又不像,有自已的東西呢。」讚嘆不已,歸而語人曰:「不虛此行」。後來他在榮寶齋對人說:「如若要新畫派的畫,到蘇州找找吳養木。」故宮博物院古字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在看了他的三十六幅「第三類國畫」後激動地說:「你的東西與眾不同,真是新中國畫的精英啊!」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吳養木還十分重視對自己藝術心得的總結和對人才的培養。數十年來先後有五十多名學生投奔於他的門下,其中包括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國留學生。他與蕭平合作撰寫的《山水畫傳統技法解析》是我國山水畫領域最具權威的著作之一,他撰寫的《中國畫技法概論》已被譯成英、德、法三種文字,在海內外廣受好評。

2009年3月,吳門畫壇一代宗師吳養木先生病逝於蘇州,享年89歲。


推薦閱讀:

[成人區] 狒狒作品~蕩漾 (女式高領插肩套頭衫)
北野武作品
龔賢作品欣賞
外國文學--海明威作品集
學員作品 | 詩詞世界150514填詞班《臨江仙》十八首

TAG: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