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三)

第三章  自取其害:應該避免的作法

第一節  恐嚇:不端行為的邀請函

涉及孩子的某些方法總是自取其害:它們不但達不到我們長期的目標,還在家裡到處造成破壞。自取其害的方法包括恐嚇、賄賂、許諾、挖苦、激烈的言辭、關於撒謊和偷竊的說教、關於禮貌的粗魯教訓。

恐嚇:不端行為的邀請函

對於孩子來說,恐嚇會刺激他們重複做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當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這件事……」時,他聽不到「如果你」這三個字,他聽到的只是「再做這件事」。有時他會把這句話理解為: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會失望的。這樣的警告——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很合理——不但無用,而且後果更糟糕。孩子肯定會再犯那些讓人討厭的行為。警告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如果他有一點點自尊的話,他就會再次違紀,以此向別人展示他不懼怕任何挑戰。

奧利弗五歲,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戶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無效。最後他的父親說:「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戶上,我會把你打得眼冒金星,我保證。」一分鐘之後,一陣玻璃碎裂的聲音告訴奧利弗的父親他警告的後果:球最後一次扔在了玻璃上。在這一系列的威脅、保證以及不端行為之後,後果很容易想像。下面的事件正好相反,處理不端行為時並沒有訴諸威脅,讓我們看看效果如何。

七歲的彼得用玩具槍向他的弟弟射擊。他的媽媽說:「不要朝弟弟射擊,要朝靶子射擊。」彼得再一次向他的弟弟射擊,他的媽媽把槍拿走,對彼得說:「人不是用來射擊的。」

彼得的媽媽覺得為了保護嬰孩,她做了自己必須做的,同時又能夠支持她對可接受行為的標準,她的兒子在自己沒有受到傷害的前提下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後果。媽媽暗示的選擇很明顯:要麼朝靶子射擊,要麼沒得槍玩。在這起事件中,他的媽媽避免了通常父母們會犯的錯誤,她沒有走那條很顯然會失敗的路:「彼得,停下來!除了朝你弟弟射擊,你就想不出更好的玩法了嗎?你不是有一個更好一點的靶子嗎?如果你再這麼做,你聽著,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見不到這支槍了!」除非孩子很溫順,否則,對於這樣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複被禁止的事情。接下來的場景就無需再描述了,任何一個父母都能很容易想像得到。

第二節  重新思考賄賂的謬誤

同樣會自取其害的方法是明確告訴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或不再做某事,那麼他會得到某種獎賞:

「如果你對你弟弟好,我會帶你去看電影。」

「如果你不再尿床,聖誕節我會送你一輛自行車。」

「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我會帶你去航海。」

這種「如果……那麼」的方法可能偶爾會激勵孩子為了眼前的目標努力,但是很少會鼓勵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從來不會。我們的每一句話傳達給孩子的信息都是對他們能不能變好的能力的懷疑。「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意思是說「我們不確定你能」。「如果你不再尿床」意思是,「我們認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卻不想。」

對於這種用來賄賂的獎賞還有幾個道德上的反對理由。有些孩子會故意犯錯,好讓父母為了讓他們變好而提供獎賞。這樣的推理可能會很快導致討價還價和勒索,甚至為了讓你跟他的「好的」行為交換,他對獎賞和利益的要求會日益增長。有些父母已經習慣了孩子這樣的要求,以至在購物旅行結束時,不敢不給孩子帶禮物就回家。孩子迎接他們時說的不是問候「哈羅」,而是「你給我帶了什麼?」

如果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才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

第三節  許諾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

許諾:為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

既不能給孩子許諾,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出許諾。為什麼要禁止許諾呢?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當父母用許諾來強調他們說的話的意思時,就無異於承認那些「沒有許諾過」的話是不值得信任的。許諾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孩子得到許諾要去動物園玩,她會認為是這樣承諾的:那天不會下雨,車子會在車庫裡,她不會生病。但是,因為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意外,如果發生意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欺騙,會認為父母不能信任。相信父母們都很熟悉這句不留情面的抱怨「但是你保證過的!」父母真希望自己沒有保證什麼,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父母們也不應該要求孩子為將來的好行為,或者停止過去的不端行為作出保證。如果孩子作出保證,卻不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就等於她在銀行簽了一張沒有戶頭的支票。我們不應該鼓勵這種欺騙性的行為。

第四節  挖苦:學習的嚴重障礙

具有挖苦天賦的父母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有如此語言天才的父母是有效溝通的嚴重障礙: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複多少次才行?你是聾了嗎?要不你怎麼聽不進去?」

「你太沒禮貌了。你是在叢林長大的呀?是的,那才是屬於你的地方,你知道的。」

「總之你是怎麼回事啊?你是神經病還是就是蠢哪?我知道你的下場!」

這樣的父母甚至意識不到這樣的話是人身攻擊,只會導致孩子的反擊;這樣的話對溝通是一種障礙,只會惹得孩子專註於報復的幻想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最好要避免這樣的言語:「什麼讓你覺得你知道所有的答案?你幾乎生下來就沒有腦子,你還以為你很聰明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不應該貶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眼中的形象,還是他在同輩中人眼中的形象。

第五節  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說起話來像家長」,這可並不是什麼讚美,因為家長有一個名聲,他們喜歡重複自己,誇大顯而易見的事實。當他們這麼做時,孩子就不會再聽他們的話,心裡大喊:「夠了!」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學習回應孩子的經濟的方法,這樣,小事故才不會變成大災難。下面的事件就是簡短的評論戰勝長篇大論的例子。

阿爾的媽媽在車道上跟客人說再見,八歲的阿爾跑過來,眼淚汪汪地控訴他的哥哥:「只要我有朋友在這裡,特德總是找借口作弄我們,不停地打擾我們,你必須制止他。」

要是在過去,阿爾的媽媽會沖著特德嚷:「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去煩你的弟弟!少給我找麻煩,如果你再犯,我要限制你的活動一個月。」

但是這次,她只是看著特德說:「特德,你自己選擇,你可以像以前一樣聽我的教訓,或者自己處理你弟弟的控訴。」特德大笑起來,回答說:「好的,媽媽,我會走開。」

下面的對話顯示了同情的、簡短的回答是如何阻止了一場瑣碎無效的辯論的。

八歲的魯思:媽媽,你知不知道初中是浪漫的學校?

媽媽:哦?

魯思:是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總是在參加聚會。

媽媽:所以你很渴望上初中?

魯思:噢,是的!

魯思的媽媽講,如果放在過去,她會跟她的女兒講道理,告訴她那樣是浪費時間,學校是用來學習的,不是浪漫的,而且她還太年輕,想這些事情還不合適。接下來就會是長長的辯論,導致情緒敗壞。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承認了女兒的願望。

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萬語。十二歲的羅恩看到媽媽把新鮮的水果從購物車上卸下來,通常她都是放在廚房的櫃檯上,羅恩苦笑著說:「媽媽,至少做對一次事情行不行,把水果放到冰箱里。」

「我做對了一件事,我生了你。」他的媽媽回答說:「現在,幫我把水果放到冰箱里。」羅恩咯咯地笑了起來,開始幫手。

對於羅恩的媽媽來說,說出那些挑起爭吵的話多麼容易啊!「你什麼意思,做對事情?你以為你是誰,可以跟媽媽這樣說話?」但是她沒有這麼說,而是用幽默而簡短的話表達了她的權威。

一位父親講,當他聽到他的孩子用幽默來消除失望和憤怒時,他多麼高興啊!聖誕節前一天,他和他八歲的女兒梅格安在努力組裝一棵人造聖誕樹。把所有的樹枝都裝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梅格安的父親漸漸地有點不耐煩了,最後,樹終於裝好,可以布置裝飾品了,可是就在他把一顆星星掛在一根樹枝上時,聖誕樹散了。梅格安的父親大發脾氣,嚷道:「我已經裝好了!」梅格安走過來擁抱住父親,說:「爸爸,我打賭,你現在一定希望自己要是像猶太人那樣就好了。」

權威需要簡短和選擇性的沉默

下面的事件就說明了沉默的力量。七歲的斯考特弄傷了腿,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參加當晚的童子軍聚會。第二天早上,他說:「我不能去上學了,我腿受傷了。」她的媽媽很想說:「如果你能去參加聚會,你就能去上學。」但是她並沒有說出來,她什麼話也沒說。沉默使得氣氛很沉悶,幾分鐘後,斯考特說:「你覺得我該去上學嗎?」他的媽媽回答說:「你對此感到迷惑。」斯考特一邊說:「是的。」一邊趕緊穿衣服。

斯考特媽媽的沉默幫助斯考特自己做了決定,他自己一定想到了能夠參加聚會就一定能去上學。如果他的媽媽向他指出這一點,他可能會爭辯,然後兩個人都可能會很不高興。

下面這位媽媽,記住了對待孩子時少說更有效,因此阻止了她的女兒黛安把她的壞情緒傳染給家裡的每個人。

黛安,十二歲,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一天,當她坐下吃晚飯時,她開始抱怨:「我餓死了,晚飯在哪兒?」

媽媽:唔,你一定很餓了。

黛安:哦,茄子,我不喜歡吃茄子。

媽媽:你失望了。

黛安:乳酪不夠。

媽媽:你想在茄子上多放一點乳酪。

黛安:哦,我想這樣就可以了。不過你平常做得比這好吃。

黛安的媽媽沒有反過來抱怨說:「你知道我必須為你準備特別的食物,至少你應該感激一下。」而是表達了黛安的情緒,避免了一場爭吵。

第六節  學會怎樣才能不助長謊言

孩子撒謊時,父母會非常生氣,特別是當謊言很明顯,說謊者顯得很笨拙的時候。當孩子堅持說他沒有碰那幅畫,或者沒有吃巧克力,而他的襯衣上、臉上已經全是證據時,聽到這樣的謊話的確會讓人非常生氣。

被激發的謊言。父母不應該問那些可能導致孩子防禦性撒謊的問題。孩子討厭被父母質問,特別是當他們懷疑父母已經知道答案的情況下,他們厭惡那些設圈套的問題,厭惡那些逼迫他們在笨拙的謊言和尷尬的坦白之間作出選擇的問題。

七歲的昆廷打碎了父親送給他的一輛新的玩具小卡車,他嚇壞了,把碎片都藏在地下室里。當父親發現卡車殘片時,他很生氣,問了幾個問題,最後導致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父親:你的新卡車呢?

昆廷:在什麼地方吧。

父親:我沒看見你玩它。

昆廷:我不知道它在哪兒。

父親:去找,我想看看。

昆廷:可能卡車被什麼人偷走了。

父親:你這個該死的說謊的孩子!你打碎了卡車!別以為你能混過去,如果有什麼讓我厭惡的事情,那就是說謊的人!

這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昆廷的父親不應該偷偷扮演偵探和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稱自己的兒子是個說謊的孩子,如果昆廷的父親這樣說會對他的兒子有幫助得多:「我看到你的新卡車壞了,它不經玩,真遺憾,你真的很喜歡它。」

孩子可能因此獲得有價值的教訓:爸爸能夠理解。我可以告訴他我闖的禍。我必須更好地保管他的禮物,我應該更小心點。

因此,問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不是個好主意。例如,一邊看著髒亂的房間,一邊問:「我讓你打掃房間,你有沒有掃?」或者知道了女兒今天沒有去上學,還繼續問:「你今天上學去了嗎?」這樣的話更好一點:「我看到你的房間還沒有打掃。」或者「我們聽說你今天逃學了。」

為什麼孩子會撒謊?他們撒謊有時是因為他們不被允許說出真相。

四歲的威利非常生氣地衝進起居室,向他的媽媽抱怨說:「我恨奶奶!」他的媽媽吃了一驚,回答說:「不,你不恨奶奶,你愛奶奶!在這個家庭里,我們沒有憎恨。而且,奶奶送你禮物,帶你出去玩,你怎麼能說出這麼可怕的話呢?」

但是威利堅持說:「不,我恨她,我不想再看到她。」這下,媽媽真的不高興了,她決定換一種更激烈的教育方式,她打了威利。

威利不想再接受懲罰,於是改變了論調,他說:「媽媽,我真的很愛奶奶。」媽媽是如何回應的呢?她擁抱了威利,並親吻了他,讚揚他是個好孩子。

這種前後變化讓小威利學到了什麼?說真話、告訴媽媽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說真話時,你受到懲罰,說謊時,你得到愛。真話傷人,要遠離真話。媽媽喜歡說謊的小孩子,媽媽只喜歡聽讓人高興的真話,告訴她希望聽到的話,不管你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如果威利的媽媽希望教導威利說真話,那麼她該怎麼回答威利的抱怨呢?

她可以承認他的不高興:「哦,你不再愛奶奶了。你能不能告訴我,奶奶做了什麼讓你這麼生氣?」他可能會回答:「他給寶寶買了一件禮物,卻沒給我買。」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如果要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誠實的品質,就一定不能鼓勵他們隱瞞自己的想法,不管這些想法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矛盾的。

謊言中的真相。當說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會用說謊來自衛。有時他們說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自己在現實中的不足。謊言能告訴你孩子關於恐懼和希望的真相,它們能夠揭示一個人希望的,或者不希望的願望。對於能明辨是非的耳朵來說,謊言能夠揭示說謊者真實的意圖。對謊言的理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它真實的意圖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圖或者指責說謊的人。從謊言中獲得的信息可以幫助孩子分辨現實和希望之間的區別。

三歲的茉莉告訴奶奶,在聖誕節她收到一隻活的大象。她的奶奶沒有試圖證明自己的孫女是一個撒謊的孩子,而是把茉莉的願望說了出來,她說:「你希望你能收到一隻活的大象作為禮物!你希望你能有自己的動物園!你希望能有一片叢林,裡面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動物!」

三歲的羅伯特告訴父親他看到一個人,長得跟帝國大廈一樣高。他的父親並沒有說:「多麼瘋狂的念頭,沒有人能長得那麼高。不要說謊。」而是抓住了這個機會教他的兒子一些新詞,他沒有否定兒子的感覺,而是承認了他的感覺:「哦,那你一定見到了一個非常高大的人,一個巨人,一個龐大的人,一個巨無霸!」

四歲的克雷格在玩沙盤,他正在建一條路。突然,他抬起頭來高聲喊道:「我的路被暴風雨沖毀了,我該怎麼辦呢?」

「什麼暴風雨!」他的媽媽慍怒地問道:「我沒看到什麼暴風雨,所以,別胡說八道了。」

於是被克雷格的媽媽忽略的、沙盤裡的暴風雨在現實生活中爆發了。克雷格大發脾氣,而這場暴風雨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的媽媽認可孩子的感覺,進入他的幻想世界,問:「你辛辛苦苦建起來的路被暴風雨衝垮了?哦……」然後,她可以抬頭看看天空,接著說:「請暴風雨停止吧,你沖壞了我兒子修建的路。」

第七節  對不誠實的處理:預防勝過調查

我們處理謊言的政策很清楚:一方面,我們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要求孩子坦白,不應該誇大事實把事態弄大。另一方面,說話不要拐彎,要說真話。當我們發現孩子從圖書館借的書已經過期時,我們不應該問:「你把書還到圖書館了嗎?你確定?那麼它怎麼還在你的桌子上?」我們應該直接說:「我看到你的圖書館借書已經過期了。」

當學校通知我們孩子的數學考試不及格時,我們不應該問:「你的數學考試通過了嗎?……你確定?……那,謊話這次幫不了你!我們已經和你的老師談過了,我們知道你考得糟透了。」

我們應該直接告訴我們的孩子:「數學老師告訴我們你沒有通過考試。我們很擔心,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你。」

簡而言之,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禦性的撒謊,我們不能有意製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當孩子說謊時,我們的反應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不應該充滿說教,而是要切合實際,就事論事。我們希望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

父母防止孩子撒謊的另一個方法是避免問「為什麼」。過去,「為什麼」是審訊術語,這個意義已經很久不用了,但是被訛用作為批評的用語。對孩子來說,「為什麼」就意味著父母不贊成、失望、不高興,從而引出過去受責備的回憶。即使一句簡簡單單的「你為什麼這麼做?」都可能讓孩子想成「為什麼你會做那麼愚蠢的事呢?」

明智的父母應該避免有傷害性的問題,例如:

「你為什麼這麼自私?」

「你為什麼總是不記得我跟你說的話?」

「你為什麼就從來都不能準時呢?」

「你為什麼這麼沒有條理?」

「你為什麼不能閉嘴?」

不要問這些沒有答案的反問句,我們應該作出帶有同情的陳述:

「如果你能和約翰分享,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有些事情很難記得。」

「你遲到時我很擔心。」

「你能採取一些什麼措施來讓你的工作有條理一些呢?」

「你有很多想法。」

第八節  處理孩子「偷竊」形為的方法

小孩子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當「竊行」被發現時,避免說教和裝腔作勢是很重要的,可以引導孩子有尊嚴地走上正直的道路,要平靜而威嚴地告訴他或她:「玩具不是你的,應該還回去。」或者說:「我知道你希望留下這支槍,但是吉米希望拿回去。」

當孩子「偷」糖果,把糖果放進自己的口袋裡時,最好的方法是不動聲色地對他說:「你希望把糖果留在你的左口袋裡,但是它必須被放回到架子上去。」如果孩子否認拿了糖果,我們應該指出來,並且重複觀點:「我希望你把巧克力糖果放回到架子上去。」如果孩子拒絕這麼做,我們可以把糖果從他口袋裡拿出來,說:「糖果是商店的,它應該留在商店。」

錯誤的問題和正確的陳述。如果你確定孩子從你的皮夾里偷了錢,最好不要用提問的方式問這件事,而是告訴他:「你從我的皮夾里拿了一塊錢,我希望你還給我。」當錢被還回來時,我們應該跟孩子說:「如果你需要錢,可以問我要,我們可以商量的。」如果孩子否認拿了錢,我們不要和孩子爭論,也不要懇求他坦白,我們應該說:「你知道我已經知道了,你必須把錢還回來。」如果錢已經花了,那麼談話的內容應該集中在賠償的方式上,比如做家務,或者在零花錢當中扣。

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說謊的孩子,或者預言一個不好的結局,這非常重要。問孩子這樣的話是毫無幫助的:「你為什麼這麼做?」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動機,在「為什麼」的壓力下,只能導致另一個謊話。向孩子指出你希望他或她能跟你商量錢的需要會有用得多:「我很失望你沒有告訴我你需要一塊錢。」或者這麼說:「如果你需要錢,過來告訴我,我們會想辦法的。」

如果你的孩子偷吃了罐子里的餅乾,而他的或她的臉上還沾著糖粒,這時,不要問這樣的問題:「誰拿了罐子里的餅乾?」「你有沒有碰巧看到有誰拿了?你吃了嗎?真的嗎?」這樣的問話通常會逼得孩子隨口編瞎話,而這隻能讓我們更加受到傷害。規則是:當我們知道答案時,不要提問題。開誠布公地說出來會更好,例如可以這麼說:「你吃了餅乾,我已經告訴過你不要吃。」

最後的那句話里包含著適當的、合理的訓誡,它會讓孩子感到不安,並且喚起他想彌補過錯的責任感。

第九節  培養孩子懂禮貌的方法

個人榜樣和公眾習慣。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當孩子忘了說「謝謝」時,父母會當著其他人的面指出來,這種做法至少可以說是很不禮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說再見,甚至他們自己都還沒道別。

六歲的羅伯特剛收到一件包裝好的禮物,他滿心好奇,用力地擠壓盒子,想弄清楚裡面包的是什麼,媽媽在一旁看著,開始變得焦躁、緊張起來。

媽媽:羅伯特,住手!你弄壞禮物了!當你收到禮物時該說什麼?

羅伯特(生氣地):謝謝!

媽媽:這才是乖孩子。

羅伯特的媽媽大可以不必這麼粗魯地教孩子學習禮貌,而效果也會更好。她可以說:「謝謝您送他這麼可愛的禮物,帕特麗夏姑媽。」相信羅伯特會跟著表達他自己的感謝。如果他沒有那麼做,他的媽媽可以在事後就他們兩個人時,處理社交禮儀這件事。她可以這麼說:「帕特麗夏姑媽很體貼,很周到,想到你,並且還送你禮物,我們給她寫一封感謝信吧,她知道我們惦記著她,她一定會很高興的。」這種方法比直接的訓斥要複雜,同時也更有效。生活中美好的細節不可能靠大鎚來灌輸。

當孩子打斷大人們的談話時,大人通常會生氣地說:「不要無禮,打斷別人的談話是很不禮貌的。」但是打斷插話的人同樣也是不禮貌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禮貌時,不能用粗魯的方式。可能這麼說會好一點:「我希望能把話講完。」

說孩子不禮貌不會有好的效果,和父母的願望相反,這不會讓他們變得懂禮貌起來。而且這樣做的危險是孩子會接受我們的評價,然後把它視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部分。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是無禮的,那麼他們就會一直以這種形象生活下去。對於無禮的孩子來說,行為粗魯是很自然的事情。

尖刻的指責和悲觀的預言對孩子也沒有任何幫助。要想有更好一點的效果,大人必須使用簡單的、有禮貌的語句。去朋友或親戚家拜訪提供了向孩子示範禮貌的機會。拜訪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應該是愉快的,而要想玩得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對孩子行為負責的重擔交給孩子自己以及主人。

孩子認識到我們不願意在別人的家裡嚴厲訓斥他們,他們相信這種地域差異,於是就選擇這些地方來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對付孩子這種策略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主人制定他們家的規矩,並且由主人來執行。當孩子在瑪麗阿姨家裡的沙發上跳來跳去時,讓瑪麗阿姨來決定這沙發是不是可以跳,讓她來作出限制。當限制是由外人制定時,孩子們比較容易遵守。而媽媽在教孩子守規矩的責任下解脫出來之後,這時,她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願望和感受,表達出對他的理解:「你多希望瑪麗阿姨能讓你在沙發上跳啊,你真的很喜歡這樣玩,但是這裡是瑪麗阿姨的家,我們不得不遵從她的意見。」如果孩子反駁說:「但是你讓我在我們家的沙發上跳。」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這些是瑪麗阿姨的規矩,跟我們家裡的規矩不一樣。」

這個方法只有當主人和客人就他們各自的責任範圍有默契時才能實施。當到了瑪麗阿姨家時,露西的父母可能想說:「這是你的家,只有你知道在這裡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什麼行為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我的孩子做了你不喜歡的事情,儘管說他們。」對主人來說,要求遵守他們家的規矩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的責任。而對於拜訪的父母來說,他們的責任是暫時放棄紀律維持者的角色。通過這種適當的不干涉,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處境的實際情況。

總結

在孩子成長的歲月中,如何處理他們的謊言、偷竊,以及其他一系列錯誤行為,每一個父母都曾感到為難、困惑過。威脅、賄賂、許諾、挖苦、粗魯都不是答案。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清楚地表達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不要問那些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待孩子時,要尊重他們,就像我們希望他們尊重我們那樣。這種處理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既充滿關愛,又不失權威,並且能夠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推薦閱讀:

當心!你的焦慮正讓孩子變得更糟
當媽媽是種怎麼樣的體驗?
如何面對孩子過剩的虛榮心
超實用!學會這一招,不沖孩子發火真不難!
別把孩子當作巴普洛夫的狗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