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的異常運動模式
06-16
一、中樞性癱瘓的本質:中樞性癱瘓又稱痙攣性癱瘓或硬癱,表現為脊髓休剋期過後出現肌張力增高和痙攣,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肌群間協調異常,出現聯合反應、共同運動和異常運動模式等,長時間以後可出現失用性肌萎縮。因病灶不同(大腦運動皮層、皮層下白質、內囊、腦幹和脊髓)可表現為偏癱、單肢癱、雙下肢癱和四肢癱等,偏癱是最常見的。二、姿勢反射:靜位性反射:主要由迷路、頸肌和關節本體感受器的傳入衝動引起,當頭部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以及頭部與軀幹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時,可以反射性的改變軀體肌肉的緊張性。1、緊張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時該反射使全身伸肌肌張力增高,頭後仰,脊柱伸展,肩關節回縮,四肢伸展,呈現出完全的伸展模式;俯卧位時全身屈肌肌張力增高。2、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頸部伸展時,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肌張力增高;頸部屈曲時,下肢伸肌肌張力增高,上肢屈肌肌張力增高。因此偏癱患者應盡量避免採取半卧位,注意仰卧位時枕頭的高度。3、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當頭向一側旋轉時,面向側肢體伸肌張力增加,另一側肢體屈肌張力增加。平衡運動性反射:由調整反應、保護性伸展反應及平衡反應等反射組成。三、聯合反應:指當身體某一部位進行抗阻力運動或主動用力時,誘發患側肌群不自主的肌張力增高或出現運動反應。聯合反應時伴隨患側肌群肌張力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痙攣的程度越高,聯合反應就越強,越持久,隨著痙攣的減弱,聯合反應逐漸減弱,但只要痙攣存在,聯合反應就不會消失。四、共同運動:指偏癱患者期望完成某項患肢活動時引發的一種隨意活動。偏癱患者的共同運動模式包括屈肌共同運動模式和伸肌共同運動模式,且這兩種共同運動模式在上、下肢均可發生,其表現見下表。部位伸肌共同運動屈肌共同運動上肢肩胛骨上提 後縮下降 前伸肩關節外展 外旋(內旋)內旋 內收肘關節屈曲伸展前臂旋後(旋前)旋前腕關節屈曲稍伸展指關節屈曲 內收屈曲 內收拇指屈曲 內收屈曲 內收下肢骨盆上提 後縮髖關節外展 外旋伸展 內旋 內收膝關節屈曲伸展踝關節背屈 外旋趾屈 內翻趾關節伸展趾屈 內收五、痙攣模式與特定姿勢。典型的痙攣模式:上肢表現為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現為典型的伸肌模式,具體見下表:部位表現頭部頭部旋轉,向患側屈曲使面朝健側。上肢肩胛骨後縮,肩帶下降;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伴前臂旋後(某些病例前臂旋前);腕關節屈曲並向尺側偏斜;手指屈曲、內收,拇指屈曲內收。軀幹向患側側屈並旋後。下肢患側骨盆旋後、上提,髖關節伸展、內收、內旋,膝關節伸展,足趾屈、內翻。足趾屈曲、內收(偶有跖趾伸展,表現出明顯的Babinski征者)被動擺放時的特定姿勢:在偏癱患者,由於其患側失去了正常的肌張力與肌群的選擇性運動,當治療師活動其患側的任何一部分時,都會有沉重的感覺,活動笨拙,到達並保持要求的位置困難,並伴有一些不需要的活動或姿勢。
推薦閱讀:
※【新提醒】王氏中醫治療偏癱六法的剖析
※【康復助手】偏癱肩痛促通《神經肌電促通儀TENS-21》治療療效的探討
※專家述評:兒童交替性偏癱診斷現狀
※偏癱患者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
※腦卒中偏癱性肩痛的預防和康復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