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文集】樹聖賢志向 擔如來家業(一)

一、效學聖賢發大願,向上仰望勿自輕

我們修學佛法,樹立成聖成賢的希求心是最關鍵的。如《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又稱《靈峰宗論》)說:「鳥必學飛也,而後毛羽成。舟必學操也,而後江河濟。松柏必歷歲寒也,而後貞干堅。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而後成佛祖。若以狐疑鼠竄之因,希獅行象顧之果,恐不可得。」(卷第五)「人不立志為聖賢佛祖,則富貴淫之,貧賤移之,威武屈之,遇得意欣然志滿,遇失意紛然怨尤,求能自反自訟、自安自得者鮮矣!況隨事自覺覺他也哉?!」(卷第六)

如果內心不希求成聖成賢,就很容易受別人負面的影響,不知不覺就會出毛病、往下滑。很多人剛出家時內心非常單純,對佛法懷有強烈的希求心,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外出受戒或參學,目睹了教內一些不盡人意的現象,便對其他法師、其他寺廟觀過,對佛法的信心也逐漸動搖乃至走向懷疑,開始抱怨環境的糟糕,常常串習負面的看法。久而久之,逐漸喪失了進取的熱情和信心,日益消沉悲觀,自甘墮落,這就非常麻煩了。

面對種種不如意的外境和問題,心不能往下墮,應該主動提起自醒心和更強的上進心,警策自己以聖賢為榜樣,自律以樹戒幢,奮發以振佛教。《靈峰宗論》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倘見善不能隨喜修學,見惡輕慢毀侮,是善惡皆能損我矣。嗟嗟!善取益者無往非益,甘自損者無往非損。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奈何不深思哉!」(卷第二)「所謂直下承當者,須置身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言行相顧,心跡相符,方終始不二、幽明無間。憨翁云:學道第一要骨氣剛,次識量大,次生死心切。夫剛則不為情慾所靡,大則不被目前所轉,切則不順習氣所趨。」(卷第五)

學習佛法,要樹立起一些最基本、最堅固的觀念,內心對此非常篤定,不能動搖,並且不斷地熏習、思維、提策。依師、觀功念恩、凈罪集資等觀念,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多問題恰恰出在這些地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始以來,我們的心中熏染了濃重的業習和知見。如龍樹菩薩《釋菩提心論》說:「世由惑業生,業由心所生,心由習氣積,離習氣安樂。」反過來說,好的知見必須天天去熏習、天天去思維、天天去提策,佛法的基本觀念才能慢慢地支配和指導我們的行為。否則一不提策就忘了,人的我執、法執就出來了,一系列問題也都出來了。比如一台電腦天天都要查毒、防毒,不然就很容易中毒。同樣,佛法的基本觀念就好比人心的「殺毒軟體」、「防火牆」,能夠幫助我們抵擋煩惱的侵害。如《大方等大集經》說:「若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所謂欲者,善思惟也;勤精進者,不舍善思惟也;攝心正除者,觀善思惟也。何以故?善思惟時,惡、不善法不令入心。」(卷第三十)

走出家學佛這條路,解脫生死、成聖成賢的希求心就是最基本的信念,是道心的基礎,是僧格的核心,是不同於世間人的根本素質。《憨山老人夢遊集》說:「世之聰明之士,生來但知世間功名富貴、妻子愛戀之樂,以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有過於此者。古之豪傑之士,直出生死者無他,特看破此耳。」(卷第三十九)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對施興治篇》說:「《華嚴》云: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存佛道。《五分(律)》:若不為解脫出家者,不得受請;若坐禪、誦經、檢校僧事,並為解脫出家者,聽受僧次。」(卷第三)

有了成聖成賢的希求心,其它一切功德,像慈悲心、智慧、能力、善巧方便等等,都會隨之而來。如《優婆塞戒經》說:「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解脫果。」(卷第五)《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說:「諸法屬因緣,樂欲為根本,如彼所希願,獲果亦如是。我昔於過去,亦曾發此心,利益諸有情,發如是勝願。由彼勝願故,而獲殊勝果,我證大菩提,滿足勝希願。大王應勇猛,當發如是心,而行此妙行,汝必成正覺。」(卷第二)《父子合集經》說:「若人於佛智,善思惟分別,常念如己物,菩提不難得。」(卷第十三)

當我們具備了成聖成賢的願心,就能夠把佛菩薩的教言當作聖教量來信奉,然後依教奉行,積累真正的福慧功德。如《菩薩善戒經》說:「入出家者,親近善友、諸佛菩薩,信心得生。得信心故,舍離世法,受持修行出世之法。出世法者,謂菩薩戒。……初發者,初發心時,不樂生死。不樂生死故,信心得生,修集於道,增益佛法,是名初發。非初發者,發心已後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受持禁戒、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乃至增長上上善法,是名非初發。」(卷第三)《大乘莊嚴經論·教授品》說:「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眾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卷第七)如果沒有對聖賢的仰慕和希求,修行就缺少了最根本的動力,出家學佛法就很難長久,因此這是最關鍵的!

世間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讀書、工作、開創事業,都懷著一顆進取之心,追求事業有成。作為一個出家人更應該有所成就,因為出家人所追求的是超出世間一切福報的究竟勝利。如太虛大師《佛理要略》說:「向上增進心,不但為信修佛法所基,即世間聖賢道德亦本乎此。儒家謂『在止於至善』,與夫使人希聖希賢,皆是使人向上。由人修積福德、禪定等資糧生天,亦為向上增進心,不過仍為世間所攝耳。至於要明出世因果,超脫三界生死,證出世聖果,更為進一步的向上增進心。總之,一切世、出世善行勝果,固皆以明因緣生法所發向上增進心為基本也。如人若明因緣生法,則於一生必不肯虛度,最低限度,亦要不令退墮而有所進步,即向上增進心所致。如菩提道次曰:『增上生者,謂得此增上生福報,唯有增上善因緣方能獲得。』亦同於斯向上增進心之意義。」(《太虛大師全書》卷第一)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講到怎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惟超群拔俗,謙己虛心,忍苦捍勞,親近知識,觸處體會,以教印心,廣大悠久,事理雙備,棲神凈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達勇銳,深心無極,誓窮法海源底,乃真實男子、出世丈夫!夫比丘者,體預僧寶之尊,職紹佛法之種,須超群拔俗,迥脫流俗知見,方無愧厥名。」(卷第二)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身為王子,享盡一切榮華富貴,但是他拋棄這一切出家修道,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佛教流傳至今兩千多年,無數高僧大德親證了佛法的甚深境界乃至生死自在,無數民眾獲得廣大利益。可以說,佛陀對人類的貢獻是任何人都難以相比的。試看古往今來,多少權傾天下的帝王將相、文採風流的才子俊彥、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任其生前如何風光,死後也不過一抔黃土,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湮滅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身後還能繼續利益世人、令人緬懷不忘的,可謂寥若晨星。只有那些真正的聖賢,像孔子、佛陀,才能夠被後人永遠敬仰懷念。世界上這麼多廟宇供奉著佛菩薩的聖像,用的是世間最珍貴的金珠寶玉,得到的是最虔誠的頂禮供養,一般的世間偉人無法相比。這是佛菩薩功德的展現,說明佛法的教誨已經深入人心,對人們內心有著廣大深刻的影響。

能夠成為佛陀的學生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大寶積經》說:「一切三界中,悉皆都無有,力敵於佛者,故為我歸依。」(卷七十一)出家後行人天師表之道,受天人恭敬供養,非常神聖和尊貴。因此我們絕不能看輕自己,要有比世間人更為高遠的志向!如道宣律師《廣弘明集》說:「夫出家者,取其發足超方、形心異俗、執持聖種、震懾魔王,天帝尚來下拜,龍神無不奉者。」(卷第六)唐朝法琳法師《破邪論》說:「夫出家者,內辭親愛,外舍官榮,志求無上菩提,願出生死苦海,所以棄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之大意也。」(卷第一)

希求成聖成賢的心,也是一種自信心、自尊心、自勉心,要認為自己行!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出家、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聖成賢。若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求進步,那怎麼行呢?龍樹菩薩《勸發諸王要偈》說:「能證正法者,皆從凡夫起,不從虛空墮,亦不從地出。」《入菩薩行論·精進品》說:「吾當勝一切,不使惑勝我,吾乃佛獅子,應持此自信。」《靈峰宗論》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滿街都是聖人,謂我不能成佛,是自棄也。知可成佛,而不肯力行佛行,是自暴也。」(卷第二)

既然認準了這條路,就要一直走下去,不可遇到一點困難就發生動搖。世出世間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認準目標不動搖,這樣就會越走越輝煌,堅持到最後一定能夠勝利。如太虛大師《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說:「此大乘信心的成就,第一、要確實信有諸法實相之真理,無是非、顛倒、錯亂之境界。第二、要確信有能證得諸法實相之無上大覺。此由智慧的功能而成就,故學佛之人,先求智慧而後可破無明煩惱。第三、要信仰十方諸佛皆從凡夫而成就無上遍正覺,一切眾生個個皆可圓成佛果,故自身亦決可成佛。若能如此信得透澈,則能成就大乘信心。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要具足三種信心乃能生起大乘之心。……若對於一切語言文字雖能分別了知,如沒有此信心和精進心,仍無利益。……我們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永遠不會成佛,所以任受何種艱苦均不足畏,要艱難的干去!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實魔正是來成就我們速速成佛的良伴,如提婆達多之於釋迦牟尼一樣。只要菩提心行不退,便決定成佛。」

我們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凡事都朝好的方面去想,那麼整個身心和言行就能體現出我們的願力,散發出與眾不同的氣象,整個人充滿光明、昂揚向上。如《靈峰宗論》說:「浩然之氣,人皆性具,雖雲集義所生,實非有生。但念念以聖賢自期,則本性日顯,氣自充矣。若一念餒,便名自棄。所貴豪傑之士,無待而興也。」(卷第二)

我們以佛法的角度看待事物,是先肯定,再否定,然後再把否定也否定。對待自己,先看優點,再找不足,最後改正不足,獲得進步。任何一個事業團隊或組織機構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先肯定已經取得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再來查找差距、解決問題。如果天天講「這裡不行、那裡不好」,則是先把自己給否定掉了。喪失了主體身份和立場,還能談什麼問題呢?結果陷於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怎麼還有信心和力量繼續前進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自信,對自己走的路有信心,對安住常住有信心,聽到各種各樣的說法才不會心生動搖,才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既不要自傲,也沒必要自卑,這才是良好的心態。心態至關重要,心態決定狀態,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推薦閱讀: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凈土文集 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
【視頻文集】達真堪布:麥彭仁波切極樂願文傳承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22)
飛星紫微斗數飛星紫微斗數網路家族文集--梁 45
明 李士達《三駝圖》——駝人相見的故事 - Jessica的文集 - Jessica的藝術...

TAG:文集 | 法師 | 志向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