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英格蘭——倫敦海格特公墓【原創圖文】
在國內就知道,馬克思是在英國倫敦逝世,其陵墓就在倫敦,好像是在什麼海德公園(Hyde Park)內。但到了倫敦一打聽,才知道是被誤導了:實際上馬克思是長眠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內。而海德公園則是倫敦市內著名的公園。誤傳的緣由也許兩者在漢語中發音相似吧。
國人到倫敦旅遊,無論出於敬仰還是好奇,一般都要去瞻仰一下馬克思墓。所以墓園裡到處都可以碰見中國人。到海格特公墓交通還是較為方便,在倫敦市內坐「黑線」地鐵Northern Line, 在Archway station下,沿著Highgate Hill St 向北走10分鐘就能看到Waterlow公園了,沿馬路的左側,穿過不大的公園就來到了海格特公墓了。
海格特公墓位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地區。該地區跨卡姆登、伊斯靈頓和哈林蓋三個自治市。公墓佔地20公頃,這裡地勢起伏,風景粗曠,最高點海拔約有百米,視野良好,可向南俯瞰整個倫敦城。公墓分為東、西兩部分,各走各的大門,但另有地下通道相連。整個公墓現有有5.2萬多座墓碑,埋葬著16.7萬名故人,儘管長眠於此的名人不如莫斯科新聖女公墓多(見【海外一覽】欄目中,本人2009年4月26日的博文),但還是有如著名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著名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等及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些名人葬在這裡。相比之下,如今沒有哪一位的名氣能比得上卡爾·馬克思。在他的墓前,終年有人獻花;逛公墓的人,凡路過此處,都會駐足良久,端詳一番這位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許多人專程從海外趕來,把拜謁這位歷史巨人的長眠之地看作人生一大幸事。馬克思墓位於東海格特公墓。參觀海格特公墓是免費的,但唯獨參謁馬克思墓要花2英鎊才能進去。名義曰是維護費用,實際是盯上了中國人的口袋,因為來者大部分是國人。據說,每年可收入9萬英鎊,足以支付整個海格特公墓的大部分維護費用。
西海格特公墓維多利亞式的大門
進入19世紀後,倫敦人口激增,為解決倫敦埋葬空間不夠,英國議院通過了1836年法案,在倫敦四周的郊區新建7座公墓,分別是Kensal Green (1833年),West Norwood (1836年),Highgate (1839年),Abney Park (1840年),Brompton (1840年),Nunhead (1840年) ,Tower Hamlets (1841)。同時Stephen Geary創辦了倫敦公墓公司。他委託James Bunstone Bunning負責定址,David Ramsey規劃墓地。
1839年,倫敦公墓公司只花了3500英鎊,就把原本屬於阿舍斯特莊園(Ashurst Estate)的這片17英畝的土地買了下來,隨後在這裡興建了獨具特色的公墓,裡面包括兩個都鐸風格的教堂,一個古埃及風格的大道和大門(仿造古埃及著名的國王谷建築),還有哥特風格的墓穴。墓穴所有權被死者家屬永久買斷,這樣親人就能在此永遠安息。1839年5月26日,海格特公墓迎來了第一位死者,倫敦Sohu地區Little Windmill街的伊麗莎白·傑克遜(Elizabeth Jackson)。
海格特公墓很快就成為倫敦最著名的墓地。由於生意良好,1854年倫敦公墓公司又買下了道路東側的20英畝土地,建成東海格特公墓,並於1856年開始運營。1860年6月12日,東海格特公墓迎來了第一位死者,16歲的瑪麗·安·韋伯斯特(Mary Ann Webster),一位銀行家的女兒。
東海格特公墓第一位安息者瑪麗·安·韋伯斯特之墓,死於1860年6月12日,年僅16歲。原墓碑已丟失,此碑是後人所立。
公墓內也有一些破落衰敗的殘墳
公墓內有許多墓碑堪稱精美,有的可稱得上石雕藝術品,儘管不知它們出自何人之手,但倘徉其中,細細觀賞,不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嗎?此情此景怎麼也不可能把上世紀七十年代喧鬧一時的發生在海格特公墓鬧「吸血鬼」聳人聽聞、恐怖陰森事件聯想在一起。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客死英國。3天後的17日,就在這個倫敦海格特公墓舉行了葬禮,當時在場的,只有11個人。不過,他的摯友恩格斯已在悼詞中稱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並預言「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馬克思的墓地原在公墓內一偏僻荒涼的角落。1956年,英國共產黨集資在公墓東端購買了較大的一塊墓地,將馬克思和愛妻燕妮及家人遷葬於此。
馬克思墓的灰白的墓碑約2米多高,碑上安置著馬克思的巨型青銅頭像,那是我們這輩人十分熟悉的濃密胡發與深邃炬目。碑座上銘刻著幾行鎦金英文,上部的句子是馬克思的名著《共產黨宣言》開卷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下部的句子則是馬克思的另一部名著《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結束語:「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東海格特公墓大門
馬克思墓前一直不斷有忠誠於共產主義信仰的人們來瞻仰導師時擺放的鮮花。
馬克思墓大理石上的碑文——
燕妮·馮·威斯特法倫,馬克思摯愛的妻子,生於1814年2月12日,卒於1881年12月2日。
卡爾·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卒於1883年3月14日。
亨利·朗熱,馬克思的外孫,生於1878年6月4日,卒於1883年3月20日。
海倫娜·德芒斯,生於1823年1月1日,卒於1890年11月4日。
艾蓮娜·馬克思,馬克思的女兒,生於1856年1月16日,卒於1898年3月31日。
在馬克思墓周圍,只見綠樹環繞,芳草萋萋。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嵌在地面上平鋪的墓碑。拂去泥土能看出字跡的,有南非共產黨前主席優素福·穆罕默德·達度、塞羅·莫埃提,碑文是「非洲的兒子,永遠懷念的同志」;有克勞迪婭·維拉·瓊斯,碑文是「反抗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士,一生獻給黑人自由和社會主義運動」;有伊拉克共產黨前總書記薩阿德·薩克迪·阿里、伊拉克女權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領袖薩比哈·梅赫迪·阿爾—卡哈爾、賈米爾·穆尼爾·阿布杜—哈密德,碑文是「伊拉克共產主義者,為伊拉克的民主與人權而鬥爭」。他(她)們終於可以永遠陪伴在偉大導師身旁,真的見馬克思去了。.
與馬克思墓相對距離不足3米遠的地方,是另一位偉人――英國19世紀哲學家、著名的社會進化論者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的墓地。
·
馬克思在倫敦活動時的住所(三樓),現已變成QUO VADIS飯店了。
今天對馬克思的評價,世人各有異同,但歷史自有公論。這裡僅摘錄英國媒體曾有過的幾則報道,可見端倪:
1999年,正是人類社會的千年之交,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的教授們,在學校內發起了一個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活動。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而人們篤定以為第一的愛因斯坦卻屈居第二。隨後,名聞世界的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同一命題,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一個月後彙集全球投票結果,依舊是馬克思穩居第一,愛因斯坦名列第二。英國路透社於2002年邀請社會各界名人評選「千年偉人」,愛因斯坦名列第一,馬克思僅以一分之差位居第二。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三萬多名聽眾,馬克思以近28%的得票率高居榜首,位居第二的英國哲學家休謨得票率不到13%,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圖、康德、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遠遠落在其後,黑格爾甚至沒能進入前20名。
海格特公墓里的許多墓碑上刻有墓志銘,充分體現了逝者的個性和對人生及死亡的解讀,讀了之後,耐人尋味:
Charles Andrews,卒於1906年10月20日,享年55歲。墓志銘:「快樂人生,甜蜜回憶」。
JohnWilliams夫婦合葬墓。墓志銘:「死亡讓他們重逢」。
William與愛妻Ellen Withey合葬墓。墓志銘:「生死不離」。
海格特公墓的毗鄰是倫敦一個富人居住區。這裡一眼望去,環境安靜優雅,高檔別墅比比皆是。按中國民間風俗,活人住宅很難想像願意與死人的墳墓做鄰居,那是怕沾上晦氣、不吉利。但外國人、尤其是有錢的老外卻樂於在此安居,也許是看上幽靜的環境,也許是時常可以從逝者那裡解讀生命和凈化自己的靈魂吧!
的確,毗鄰公墓的周圍環境很優美,這個Waterlow Park 公園對於久困於鋼筋水泥圍城裡、深陷於車水馬龍的喧鬧中的人們來說,不啻於與參謁公墓一樣可以讓自己回歸自然、陶冶心情么?
推薦閱讀:
※楚國晚期玉器風格,長豐縣楊公墓玉器
※公墓式殯葬終將難以為繼
※公墓墓位使用年限為20年
※關於選公墓風水是幾排幾號的好
※為何說公墓風水並非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