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清明節 本報記者 王輝
清明時節,盪鞦韆是人們喜愛的一項活動。 (資料圖片)今年是我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的第一年,清明將近,清明節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其中討論最多的,是關於祭奠的問題。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清明節與宗教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清明」一詞大約始於周代,它最初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然而,如今的清明節已成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其核心內容是祭祖與掃墓,是作為節氣的清明與寒食節相結合的產物。清明節與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就不得不講起一個古老的傳說。據歷史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十分艱苦。原來跟著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只剩下少數幾個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但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並帶母親隱居綿山(在今山西介休),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因為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晉文公非常傷心,便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還下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以示追懷介子推之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寒食節。不過,關於寒食節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通常情況下,寒食節與清明的日期都非常接近,古人便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節與清明合而為一了。宋代之後,寒食節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清明慢慢地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大節日,「寒食節」也漸漸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但寒食節的習俗卻以若干變形的方式傳承了下來,並保存於清明節的習俗中。清明節與佛道教清明節是道教的一個重要節日。北京白雲觀每年都要在這一天祭祖,舉辦度亡法會。據中國道教學院周高德道長介紹,清明節掃墓風俗的起源極其古老,它是隨著原始道教信仰——鬼神崇拜的出現而產生的,後來為歷代人民所繼承和發展,到漢代,清明節已有相當的影響。漢中葉,道教正式形成,其教義中便有祀神明、敬祖宗的內容。後來,道教把清明節作為最主要的節日之一。是日,道教宮觀要舉辦度亡法會,滿足信士追薦超度去世親人的心理需求。佛教也同樣重視清明節。北京宗教文化研究所培訓部主任定明法師引用新加坡佛教及巴利學院院長甘納拉瑪的話說:「依佛教的說法,亡者因過去活著的時候種下的種種惡因緣,以致他們往生惡趣。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通過為他們做功德,他們才可以轉生善趣。」佛教建議活著的親友做功德迴向給亡者,可以幫他們減少痛苦。《善生經》中就提到子女的義務就是時常做功德迴向給已故的父母。因此,任何族群的佛教徒都在清明節追思懷念已故的祖先,並以亡者的名字做供養來幫助亡者。通常情況下,寺院都會在清明這天舉行祭奠祖師的儀式,主要包括打掃置放祖先靈位的墳墓、骨灰塔等聖地,還要在此上香、供奉鮮花果品以及舉辦相關的法事活動;到寺廟為往生者做供養,並把這些功德迴向給亡者;有些寺院還會拜訪敬老院院、殘障或智障者收容所、孤兒院等。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認為,清明祭祖,體現的是一種原始的祖先崇拜。佛教的傳入,更使得佛教中生死輪迴的觀念深入人心,也更鞏固了清明祭祖習俗的流傳。而清明祭祖的形式,無疑借鑒了佛、道教的宗教儀式。香港儒釋道院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清明是香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到清明,家家必定要祭拜先人,最少也要祭拜兩代以內的先人。而且,香港多把先人的靈位設在寺院或道觀內,以此求得先人早登仙界。同時,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清明祭祖也常常成為家族成員難得的相聚時刻。新加坡的情況與香港也頗為相似,華人會在廟裡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為清明祭祖的重要場所。無論在教內還是在教外,無論有信仰還是沒信仰,清明祭祀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之一已流淌在華人的血液中,並代代相傳。清明作為中華民族以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的重要表現形式,既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拜,又表達了慎終追遠的情懷。
推薦閱讀:
※清明節的種種,孕媽們還是要聽一聽
※清明節這些風水一定不能觸碰,最容易破財招災,神仙都救不了你!
※清明節前哪種鬼夢最可怕
※清明節小百科
※每年清明節掃墓,這十大禁忌你知道嗎?每個人都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