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還搞這麼麻煩?這部正經片偏要懸疑到底!
本文為電影天堂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老夫婦叫女兒們來家裡過周末。
大女兒海蒂一家先到,從他們凝重的神情和悲傷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家庭聚會。
二女兒桑尼更是在路上平穩了很久的情緒才趕到父母家。
她似乎對這次家庭聚會心存恐懼。在家門口,她甚至把車鑰匙扔進了河裡。
她這次來帶來了吸大麻的男友,這個男友並不被姐姐海蒂待見。
原來桑尼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但她曾經的經歷是一個謎。
除了兩個女兒,老人兒時的閨蜜也來了。
這次非同尋常的家庭聚會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沉默的心》在充滿懸念的家庭聚會中上演了。
通過老人跟孫子的對話,之前的懸念有了答案。
老婦人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病,隨著病情的惡化,她的四肢會失去知覺,甚至要通過食管進食。
老婦人決定在醫生丈夫的幫助下安樂死,跟女兒們溝通幾個月後,終於徵得了女兒們的同意,她想在死前再見一面最愛的家人們。
他們吃了最後的晚餐,
照了最後一張合照;
在琴聲中笑鬧;
老婦人想嘗試吸一口大麻,家人都陪她吸了一口;
看似盡興的家庭聚會其實充滿了各種尷尬,看似快樂的周末也只是因為不想掃了即將安樂死的老婦人的興。
畢竟,誰能坦然面對最後一晚的相聚?
老婦人在家人面前端莊美麗,但在衛生間,卻遭遇著無法自己撿起掉在地上的口紅的艱難,
對倔強的老婦人而言,尊嚴比死亡重要,如果生活都不能自理,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但對家人而言,媽媽安樂死是她們不願接受的殘忍現實。
鎮定理性的海蒂同意了母親安樂死的決定,不想失去媽媽的桑尼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
她們不知道的關於媽媽的事還有那麼多,她們甚至不知道媽媽的夢想是什麼。
如果媽媽死了,那就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總在即將永別時才發現,還有那麼多事沒有一起做,
並後悔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對對方苛責,這種遺憾或許就是永別的意義。
桑尼決定到時候叫救護車,海蒂得知她的想法後勸她同意媽媽自己的選擇,這才是對媽媽的愛。
但爸爸和媽媽閨蜜的一吻讓海蒂對媽媽安樂死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如果爸爸是想和媽媽的閨蜜在一起而把媽媽的病說的嚴重了呢?如果是,這更像一場謀殺。
爸爸和閨蜜在一起的事,媽媽知道嗎?如果知道,她會不會因此更想安樂死?
她最後會如願安樂死嗎?
這些問題就不劇透了,雖然結局的反轉有些刻意,但也在情理之中。
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故事都發生在室內,
作為家庭瑣事為主的電影,《沉默的心》沒有密室殺人電影的刺激,竟也沒有顯得過於沉悶,這和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嫻熟的調度有很大關係。
比利·奧古斯特憑藉兩次戛納金棕櫚,一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享譽影壇。剛過去的第七屆北京電影節,奧古斯特就擔任評委會主席。
這部描述安樂死的電影很容易讓人想起獲得金棕櫚大獎的哈內克的《愛》。
堂叔發現,歐洲電影很喜歡生死、愛恨這種永恆的主題。
主題的沉重和畫面的冷峻讓歐洲電影顯得過於小眾。但這些對宏大命題的思考在娛樂至死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愛》著重展現的是病人精神和身體雙重的痛苦,是疾病對尊嚴的侵蝕,是安樂死的「不得不」,
電影結尾,老人用枕頭捂住妻子的頭,讓她窒息而死,這一畫面充滿了痛苦、悲傷、解脫和愛。
影片也終於在最後這一幕達到高潮,讓積鬱在心裡的沉重化作淚水。
《沉默的心》著重展現的則是面對想要安樂死的人,他的家人要怎麼接受這種決定並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
是因為愛一個人而同意他安樂死,還是因為愛一個人然後鼓勵他活下去?
同樣的出發點,卻導向了兩個不同的結果。
《沉默的心》雖然有情理之中的反轉,但既沒有過山車一樣的刺激,也沒有情緒上的高潮,給堂叔留下的印象並不如《愛》深刻。
一直以來,我們都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
在《活著》里,我們被富貴經歷種種遭遇之後的堅韌和活著的艱難感動得一塌糊塗,
自殺,在傳統意義上,是一種禁忌,是對生命的不敬,是對周圍至親的不負責任,是流言蜚語的開始。
所以對安樂死,很多人或團體選擇抵制。
當然安樂死還難以準確判定,可能造成社會混亂,甚至可以作為謀殺的假象。
但電影,讓我們對特定環境下的安樂死有了另一種解讀。
《百萬美元寶貝》里,安樂死是麥琪無望未來的終結,
《深海長眠》里,安樂死是雷蒙渴望自由的極致。
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亡嗎?
電影沒有答案,它們只是靜靜地把所有的可能性展現給我們,讓我們去體驗也許永遠不會經歷的情感遭遇。
我們可以不認同他人異於世俗的抉擇,但至少我們通過電影理解了他人的處境和抉擇。
這何嘗不是我們喜歡電影的理由呢。
推薦閱讀:
※這種病為啥重女輕男,更愛找女性的麻煩?
※9句精闢句子,生活中麻煩是你說Yes說的太快,說No說的太慢*
※身上小胎記,當心惹麻煩
※人嘛還不是互相麻煩
※下個月,去香港將會變得非常麻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