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選考試,公開選拔黨政領導考試教材之五

第二章 鄧小平理論

複習提示及命題預測

針對本章,新大綱採用了一些新的提法,即有一些改變,但實際上內容基本沒變。從命題角度來分析,鄧小平理論近年所佔比重有所下降,考核內容涉及鄧小平理論的方方面面,包括一些細節問題,重.奴是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初級階段、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的論述及其意義。考生應深入仔細地複習本章內容。

知識點詳述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起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醞釀準備階段、提出形成階段和完善發展階段。

(l)醞釀準備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這次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可以說,沒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就不會有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二是在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理論務虛會上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他旗幟鮮明的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問題上有絲毫動搖。這主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三是1981年6月召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基本完成。決議在系統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2年來正反兩個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的十點經驗,為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勾畫了初步輪廓。

(2)提出形成階段(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三大)。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有四件大事:一是在1982年9月召開了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從此,我黨在這一科學命題指引下,探索並制定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和基本路線。二是1984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就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下了理論基礎。三是1986年9月召開了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全會通過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兒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四是1987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三大,十三大政治報告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科學地概括和全面地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巨歸納了我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過程中發揮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12條,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規划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黨的十三大標誌著鄧小平理論基本形成。

(3)發展完善階段(黨的十三大以來)。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有六件大事:一是在1990年12月召開了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建議不僅規划了今後5年到10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行動綱領,而且還科學地總結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基本實踐的新鮮經驗,精闢地概括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2條原則。二是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黨的基本路線和12條原則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深刻闡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路。三是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重要談話,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進一步指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實踐的路子。四是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作了題為《深刻領會和全面落實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談話精神,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搞得更快更好》的重要講話,精闢地概括了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的中心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五是1992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四大。十四大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肩負重大歷史使命的大會。十四大報告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14年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做出了新的概括,反映出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又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進人到了更加自覺的階段。六是1997年9月召開了黨的十五大,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論述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再次重申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全面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特別是做出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重大決策。

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發展過程不難看出,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二、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1)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做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3)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問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4)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和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5)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

(6)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7)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8)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9)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直主國持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三、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偉大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第二次革命的行動指南。第二次理論上的飛躍,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指導下,我黨在第二次革命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第二次革命是在第一次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是要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發展;它不是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其目的是要在中國創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新革命和實踐,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所以,在當代中國,只有鄧小平理論才能夠解決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只有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才能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鄧小平理論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把理論運用於當代中國的實際,並同當今時代特徵相結合,都會豐富和發展理論。鄧小平理論就是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它為馬克思主義寶庫添加了許多嶄新的內容。例如: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關於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關於用「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的創造性構想等等。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沒有的全新的思想。還要看到,在鄧小平理論中。有些理論觀點原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則,但是在結合新的實際運用時,做了極大的發揮和豐富,顯示出更大的活力與生機。例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和「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吸收和利用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等等。

第二節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一、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重新提出並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重新確立的黨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領導和支持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十一屆三中全會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重新確定為黨的思想路線。

二、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從「破除」的方面說的,後者主要是從「確立」的方面說的。一破一立,互為前提,構成思想路線的統一整體。

解放思想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因為,解放思想是破除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習慣勢想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思想路線上來,達到主觀與客觀、思想與實際相符合,而不是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胡思亂想,更不是異想天開地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那種把解放思想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立起來,認為解放思想就是破除已有的一切思想觀念和理論觀點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離開實事求是的所謂解放思想,只能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同我們講的解放思想是根本不同的。

另一方面,實事求是也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前提。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理論是在一定歷,而客觀事物和人的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思想也必須隨著變化發展,才能使主觀同客觀相符合。反之,如果思想僵化,被過時的觀念束縛,只會思想落後於存在,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即便是正確的思想觀念,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它是正確的,也必須運用它來指導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把它同變化了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使它進一步豐富、發展和具體化,如果採取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態度,也就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

所以,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須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為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應有之義,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和結果。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三、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偉大意義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意義十分重大。

(1)在當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正確認識世界發展的大勢,才能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地估量國際形勢,制定出正確的國際戰略,適應世界發展的潮流,爭取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搞好國內的改革和建設。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更是推動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出發點、根本點。粉碎「四人幫」後,批判「兩個凡是」撥亂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如何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又怎樣使我們的思想從那些被實踐證明為不合乎中國實際、不合乎經濟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首先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思想路線不對頭,就難以找到問題的實質和癥結所在。所以,鄧小平強調:「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要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要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根本點。

(3)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踐說明,理論上的每一重大突破,無一不是深人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新經驗和新時代的要求,創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說出了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人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三節 社會主義本質與根本任務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1)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2)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統一。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公有製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的基本經濟制度;共產黨領導、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集中表現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4)意義: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正確方向。

二、社會主義的本質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巡視談話時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它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第二個方面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口標和最終目的。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論斷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發展,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做出的重大貢獻。

三、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l,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和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的各項工作都應當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2、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前提、時代特點和現狀決定的。因為,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縮短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的差距,才能在世界上保持應有的地位,才能使社會主義祖國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有效地協調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公平,才能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所以,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我們確定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路線。

第四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中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81年,在鄧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十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論斷。之後,在黨的十二大報告和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都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做過一定的闡述。在黨的十三大報告起草之初,鄧小平就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黨的十三大在我黨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強調正確認識這一點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四大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正式納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再次指出,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進程、基本綱領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作了進一步科學的論述,正確地分析了中國國情,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含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含義:

(l)從社會性質上說,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不承認中國人民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機械論,是右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

(2)-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層含義是說,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育程度來看,它還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會主義,而不是指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一級或更高級的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1979年1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國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重新肯定了八大的路線及有關主要矛盾變化的判斷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們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二大確認了這一提法,並把它載人了黨章的總綱。黨的十三大、十四大都繼續確認了這一提法。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階級矛盾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只有牢牢地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制定和通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是黨在這一歷史階段一切活動的依據,是各項工作的根本方針。

第五節 社會主義改革

一、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鄧小平把改革同建立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並列,稱為第二次革命,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從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來看,改革要改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從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轉換在生產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引起了重大變化。改革不僅是對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它必然會涉及和引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們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必然會觸及到每個人的實際利益,引起社會各方面利益的重新調整。因此從改革引起的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從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來說,它的作用和意義不亞於革命。所以,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l)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有一個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實現這個過程的有效途徑就是改革。社會主義要通過改革,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求得發展。

(2)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制度建立起來以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方面是相適應的,它的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的某些方面、環節和體制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是次要方面,不相適應的方面,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不斷地得到解決,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教育等具體體制中,還存在不少弊端,如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存在著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等等。這些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會嚴重脫離廣大群眾。如果不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所以,改革舊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4)從改革的性質來看,它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它不是要改變我們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三個有利於」標準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面對改革開放過程存在的種種困惑和疑慮,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他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三個有利於」標準。

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做到:第一,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於」要求的、本來沒有姓「資」姓「社」問題,既可為「資」服務,又可以為「社」服務的東西,錯誤地判定為姓「資」而加以排斥;第二,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於」要求的本來姓「社」的東西錯誤地判定為姓「資」的東西加以拒絕;第三,對於那些確實姓「資」,但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限度內合乎「三個有利於」,可以為「社」所用的東西,也要允許其存在和適度發展。總之,一切合乎「三個有利於」的,就是社會主義的,或是為社會主義所需要和允許的;一切違背「三個有利於」的,絕不是社會主義的。

四、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改革開放之路是強國之路

2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是因為:

(l)改革開放首先解決了絕大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推進了整個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從而保持了社會穩定。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並開闢了一條中國現代化新路。

(2)改革開放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揚,法制不斷健全,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

(4)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人們的觀念,並在此基礎_L探索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5)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我國在利用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市場和提高對外開放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面對世界經濟、科技、信息全球化趨勢,我國已經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已經開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局面,增強了國際競爭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聲譽,我國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開始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正是由於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成就,才使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個多事之秋站穩了腳跟,渡過了難關;在亞洲金融危機之時,我自巋然不動;在國際舞台上成為威望極高的社會主義國家。

2.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l)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立國的根本方向J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解放後至今的歷史實踐也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2)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們立國的根木保證。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對於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

(3)共產黨是我們立國的領導核心。鄧小平指出,中國近現代史已經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旗幟.是我們立國的根本指異思想。事實證明,搞革命,沒有旗幟、靈魂不行,沒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不行;搞建設、搞改革,沒有旗幟、靈魂也不行,如果離開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離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也不能成功。

3.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四項基本原則一方面是改革開放的保證,另一方面又從改革開放中獲得新的內容。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都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總之,四項基本原則是全國人民統一意志和統一行動的政治基礎,只有在這個政治基礎上,組織起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奮鬥,改革開放才能順利發展。

第六節 社會主義對外開放

一、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現代社會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綜複雜的經濟面。面對這種趨勢,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畫地為牢、自我孤立,而必須把自身的發展同世界的普遍經濟交往聯繫在一起,積極地利用這種聯繫為本國的發展服務。這就要求我國要長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求更適合自身發展的開放。

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鄧小平說:「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一個國家要發,必須與其他國家和民族開展積極的友好交流,注重吸取別國的先進成果。從自然資源上來看,我國的國土面積很大,但可耕地並不多,按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資源,按人均佔有量也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必須學會利國內外兩種資源,而且應該引進國內建設需要的國外資源。從人力資源來看,我國人口眾,但經濟建設發展中能起關鍵作用的高素質人才很缺乏,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離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僅靠利用國內的資源和市場來保持構的平衡和優化是不行的,必須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中,在國際市場上同其他國家互通有,取長補短,吸收和引進我國急需或緊缺的資源、資金、技術和人才。從建立和完善社會義市場經濟體制來看,必須在開放中學習國外經驗,學習世界市場上的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同國際慣例接軌,借鑒先進國家的先進技術、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等,在開放中發展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三、對外開放的原則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為了正確地堅持這一國策,必須特別注意掌握開放的原則。

實行對外開放,,一個關鍵是要正確地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資本主義社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戰後幾十年相對穩定的發展,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許多歷史性的文明成果。說到底,那裡的文明成果,也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社會主義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的固步自封的產物,而是對人類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在對外開放中,當然也會帶進一些腐朽落後的東西。對比,鄧小平明確表示:「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醜惡頹廢的東西。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既不能因噎廢食,對國外的東西一概加以拒斥,從而放慢對外開放的步伐,也不能對國外的東西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甚至以各種形式主張全盤西化。」

四、對外開放與自力更生

1.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

鄧小平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這也是我國開放的立足點。

(l)對外開放並不能代替自力更生,不能排斥自力更生。對外開放並不能為社會主義國家帶來發展所需的全部技術、資金以及市場,因為資本士義國家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不可能毫無保留地向我們提供技術、資金和市場,這就決定了我國不論是為了擴大國際交往,還是為了趕超目標,只能把發展經濟的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2)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的經濟發展,任何國家都無法滿足這種發展所需的全部資金、技術、市場。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的事情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要貫徹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的方針。

(3)要實現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追求,決定的因素靠白身強人的經濟實力和形成自己的先進技術,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要靠自身的力量在國際競爭中佔優勢地位,採取爬行、模仿,是永遠不能騰飛的。

(4)自力更生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基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實力的大小、民族工業水平的高低。因而,能否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形成有競爭力的民族工業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民族經濟的騰飛,主要還是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聰明才智,靠自身綜合國力的增強。

2.堅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個國家自主地決定和處理本國事務,而不受任何外國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國的力量來進行現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不應當也不可能依靠其他國家的力量來完成,而必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主要依靠本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奮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絕不能閉關自守、自給自足,而是同對外開放相輔相成的,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發展本國經濟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而對外開放可以增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統一,必須反對閉關自二守和崇洋媚外兩種傾向。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可忘掉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可放棄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益,絕不可放任各種腐朽的有害於人民的東西自由泛濫。

第七節 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

一、「三步走」發展戰略

1.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根據鄧小平的設計,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擺脫貧窮落後,基本實現現代化。

2、「三步走」的戰略步驟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實踐的結果,第一步的目標已經基本提前實現,第二步目標到是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也提前實現。按《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日標綱要》規定,今後15年的主要奮鬥目標是:「九五」時期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到200。年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實現上述戰略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

鄧小平設計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目標、步驟,還提出了以重點帶動全局的思想。他說,戰略重點有三:第一是農業;第二是能源和交通;第三是教育和科學。

(l)農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基礎作用,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要把農業放在首位。這既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

(2)能源和交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能源是工業生產的糧食,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能源和交通,這兩個因素都對我國國民經濟具有全局性的影響。目前我國能源緊缺,交通運輸落後,已嚴重地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主要的問題是工業基礎薄弱,必須保證能源和交通優先發展,集中力量在這方面高質量地建設一批重點骨幹工程,迅速改變其落後面貌,並建議制定一個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規劃。

(3)教育和科學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建設、發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無論是工業發展、農業發展、國防事業的發展,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和科學。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他強調,我們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著眼於教育和科學,加快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發展了,教育上去了,有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現代化建設有了後勁和智力支持,我們的戰略目標一定能實現。

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當今,國際經濟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掌握高新技術人才的競爭。所以,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提出:「事情成敗的關鍵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成為全黨的共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是全社會的事情,廣大群眾要尊重,各級領導幹部更要帶頭尊重。

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88年9月,鄧小平在同外賓談話時,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個論斷主要是就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而言的,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對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第一位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

(l)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不只是使經濟在量上,即規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長,同時,也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結構、勞動結構、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革。

(2)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進人生產領域,使現代物質生產力成為一個複雜的體系。在這個複雜的體系中,它自己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它作用於其他諸因素,比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3)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要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進行有機結合,管理是關鍵。科學技術與經濟廣泛結合,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範疇。

(4)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僅指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是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指21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發展高科技並使其產業化,是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捷徑。

第八節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

一、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一個較長時期,我國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過重要作用。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聯繫的愈益複雜,這一體制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阻礙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情況,迫使我們進行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從農村到城市的不斷深人,鄧小平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更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新的認識。第一階段,黨的十二大突破了單純的計劃經濟觀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第二階段,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認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意義

(l)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系包括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其中經濟是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又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內容和最新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整個改革事業的核心。改革經濟體制,就是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中心點是市場經濟。鄧小平緊緊抓住市場經濟這個關鍵環節,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以它來帶動全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僅推動了改革,而且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增添了最新成果。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鄧小平創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經濟理論,它除有一般的市場經濟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三大特徵:即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國有企業通過平等競爭發揮主導作用;二是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三是在宏觀調控上,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這就突破了計劃經濟等於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也突破了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新型理論。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它將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人發展,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和生機;它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它將促使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接軌,走向世界,積极參与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總之,這一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具有獨到見解的偉大探索和創新,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重大貢獻。

第九節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

一、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鄧小平深刻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科學論斷,是我們黨對民主政治建設的豐富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

二、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的關係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人民民主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相結合。歷史經驗證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民就無法得到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掌握國家政權,當家作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廣大人民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享有管理國家和的權力。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進程,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鬥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

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正是為了加強黨的領導,而不是動搖和否定黨的領導。如果離開或否定黨的領導,全國就沒有一個領導和凝聚的中心,我們的國家就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民主建設的進程就會打亂,國民經濟就會更難發展,人民生活就更難改善。所以,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需要人我國的國情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三、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

人民代表代表大會制度是同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政黨制度,也是一項基本政治體主黨派是參政黨,既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反對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組織上是獨立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接受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長期的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黨與民主黨派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多黨合作關係。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參加人大和政協參政議政;在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中合作共事;舉行雙周座談會;舉行最高國務會議,舉行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黨外人士協商座談會等。這種制度在實踐上是行之有效的。它有利於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有利於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穩定;有利於促進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這個制度的主要特點:一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民族自治地方沒有分離權,不能背離國家的統一;二是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不是以少數民族為單位的「白治」,也不同於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區域自治與民族自治相結合;三是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政權機關,是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的自治機關,同時又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

上述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須要堅持。在改革的大潮中,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些制度。

四、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須堅持。我國原有的政治體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這種改革的必要性是:

①首要的和根本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改革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克服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權力過分集中、機構龐大和臃腫、官僚主義和封建主義影響,興利除弊,發揚人民民主,這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

③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保證。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

④政治體制改革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穩定發展的需要。只有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順利前進。

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有長遠的總目標和近期的具體目標。鄧小平說:「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黨的十五大提出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擴大和加強基層民主;推進機構改革。

五、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相結合,這是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一個事物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體現。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才能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也只有認真貫徹執行社會主義法制,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的實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所以鄧小平經常把民主與法制並列,強調兩者都要抓。他說:「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法制是否完備,標誌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程度和水平,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是法制完備的國家。為此,鄧小平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的思想和原則。江澤民堅持鄧小平理論,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

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依法治國,是實行法治。法治是相對幹人治而言的,要實行法治核心是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建設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戚而就。它需要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客觀條件的發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認識的主觀條件的發展。

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意義。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設計圖;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是保證國家穩定,實現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第十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1)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創造和發展。

(2)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文明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包括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是培育「四有」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文明建設的發展。這些無疑都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的重要標誌。

精神文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居重要的戰略地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為:①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②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正確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③通過培養和造就與現行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人,形成有利於經濟建設、有利於實行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這些既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先決條件。

二、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一貫的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方針。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方面,物質生產是基礎,對精神生產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人們的物質生活好了,文化生活就有了堅實的基礎,精神面貌就會有很大變化。另一方面,精神生產和精神文明也對物質生產和物質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可以增強人們從事物質生產的能力,創造更多的物質成果,擴大人們的活動領域和範圍,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沒有經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物質基礎;沒有社會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物質文明建設也就沒有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因此,兩個文明必須一起抓,絕不能一手軟,一手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如: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這一系列的「兩手抓」關鍵是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軟,一手硬的最終結果是社會的畸形發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兩個文明都抓好,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中,一方面,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意識等都有了很大提高,物質生產,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另一個效應,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權錢交易等在一定範圍內滋長蔓延,西方一些腐朽生活方式也腐蝕了一些人的靈魂。不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社會主義大堤有可能被沖毀。黨內和社會L還存在一些嚴重的消極醜惡現象,需要下大力氣才能消除。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充分說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也警示我們要提高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正如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所說:「必須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始終不渝地新矛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第十一節 「一國兩制」構想與祖國統一

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形成與發展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但是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香港、澳門仍分別在英國和葡萄牙的統治之下,台灣則被國民黨當局所盤踞,祖國統一大業尚未最後完成。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奮鬥目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就積極尋求實現統一的方式和途徑。20世紀50年代中,我國政府多次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如果台灣和平統一,台灣可以實行高度白治,政務歸蔣介石領導,共產黨不派人干預等。這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思想來源和理論準備。但由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當時還未能提出「一國兩制」的完整構想並付諸實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集中全黨的智慧,逐步形成「一國兩制」的構想。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同年1月,鄧小平指出:我們不再用「解放台灣」的提法,只要實現祖國統一,我們將尊重台灣的現實和現行制度,初步表明了「一國兩制」的構想。1981年葉劍英委員長發表《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以及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話,都標誌著這一構想進人形成階段。這次談話,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一國兩制」的概念。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肯定了這一戰略構想,並確立為國策。

二、「一國兩制」構想的主要內容

「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這一構想,既體現了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是一個創造性的科學構想。

三、「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實踐及其意義

「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是從台灣問題開始的,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中形成的。堅持按照「一國兩制」構想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香港已於19隻7年7月l日回歸祖國,澳門也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標誌著中國人民洗清了香港、澳門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澳門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誌著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成功;標誌著祖國和平統一的成功示範和實踐,對於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按「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問題上的成功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

1995年1月28日,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就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問題提出了八項主張,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原則立場和解決台灣問題的具體措施。其基本思想是:一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分裂、反對「台獨」,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反對外國勢力干涉,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二是努力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這絕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圖謀的;三是繼續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加速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加強兩岸人員往來,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四是倡議國民黨儘早同共產黨接觸,舉行談判,同時歡迎擁護祖國統一的各黨派、各界人士同我們交換有關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意見,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只要是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提出來。

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向台灣當局再次鄭重呼籲:作為統一進程第一步,海峽兩岸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江澤民的這個建議是積極、可行的,它充分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統一大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同時也表明了中國人民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不管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和所有中華兒女,都將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攜手共進,不懈努力,祖國的完全統一和民族的全面振興,一定能夠實現。

第十二節 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

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1)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初多次講到,我們改變了多年來一直強調戰爭危險的觀點,現在根據新的觀察、新的分析,得出結論說,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2)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鄧小平認為,當代世界有許多問題,但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即和平與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係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這是因為和平與發展問題不僅反映了世界形勢發展的大趨勢,而且還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平問題,是指在較長時間內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問題,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制止局部戰爭的問題。現在雖然在較長時期內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可能的,但是人類仍然面臨著戰爭的威脅。所以,和平問題是一個事關全人類的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發展問題所以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所以,發展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世界的發展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發展要在和平環境下才能順利實現,和平也離不開發展,只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和平力量才能不斷壯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戰。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論斷,科學概括了當前時代的特徵,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新時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3)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這些新的科學判斷,構成鄧小平理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兩者在本質上是共同的:即都是把本國的利益凌駕於其他國家利益之上,憑藉經濟、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十涉和侵略。

(l)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當代戰爭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爭形勢的主要特點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為對手,把爭取核優勢作為壓倒對方並控制世界的主要手段,軍備競賽不斷升級,使人類面臨核戰爭毀滅性的威脅。冷戰結束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堅持要把它們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第三世界國家,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集團在進一步擴大,軍事同盟在繼續加強,特別是超級大國急欲建立由其領導的世界新秩序,到處插手干預別國事務,引發了不少新的矛盾乃至動亂。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是世界發展的主要障礙。首先,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嚴重製約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後貧富日趨懸殊,南北矛盾日益尖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它們的優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盤剝和掠奪。其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無休止的軍事競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增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資源壓力。最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所引發的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給這些國家和地區造成了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特別是戰後以來,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多數是在第三世界國家發生的。曠日持久的戰亂以及戰爭造成的直接、間接損失破壞了這些國家的發展環境,延緩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三、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988年12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明確說:「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討論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對外工作時指出,我們要積極推動國際形勢朝著長期緩和的方向發展,積極倡導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再次重申了這個觀點。1999年3月27日,江澤民在訪問瑞士時戶再次重申我國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其他公平的國際關係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應該堅持互相尊重主權、互不十涉內政的原則。遵守這些原則是和平共處的應有之義和必要前提。

(2)應堅持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的原則。國家之間的爭端,地區之內的衝突,應該通過和平談判、平等協商逐步求得公正合理的解決,而不應憑藉自己的軍事優勢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要徹底摒棄冷戰思維和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強權行為。

(3)應堅持世界各國主權平等的原則。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地參與世界事務的權利。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沒有凌駕於國際社會之上的特權。要充分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積極作用。

(4)應堅持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的原則。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白己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各國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上存在的差異,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家關係的障礙,更不應成為干涉別國內政的借口。

(5)應堅持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要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之有利於維護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任何國家都不得利用自己的經濟、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優勢,去損害別國的經濟、安全和發展。

第十三節 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與依靠力量

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核心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四個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現代化建設,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都要靠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前進的方向、團結的核心,必然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鄧小平指出:「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因此,「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1)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正確方向。歷史沒有給中國提供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機遇,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才能保證中國現代化的成功。

(2)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外國模式和經驗。只能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這一重任。

(3)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實現和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要實現和保持穩定,就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凝聚全國人民力量、能夠真正地把握和處理國內外各種複雜矛盾和問題的領導核心。惟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具有處理各種複雜矛盾的能力,從而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4)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正確調節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著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需要正確調整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這就要求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黨,必須沒有自身的狹隘私利,既能總攬全局、處理矛盾、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又能在實現當前任務的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中國共產黨具備這樣的素質,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順利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關鍵在於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黨的建設的關鍵在於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增強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黨的建設,主要抓好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三個方面。

加強黨的建設,首要的,第一位的是思想建設,因為思想建設是黨的各項建設的基礎是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都要通過組織建設來實現和反映。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根本的是把黨建設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必須堅持和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能削弱,必須加強,要求下級服從上級,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地方服從中央,全黨服從中央。其中,全黨服從中央是民主制的核心。既要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全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要維護中央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證黨的路線和中央的決策順利貫徹執行。當前,還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建設一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培養和選拔一批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鄧小平曾大聲疾呼:「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黨風問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恢復和發揚黨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堅決向不正之風,腐敗現象作鬥爭,搞好廉政建設。

加強黨的建設,還要重視和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制定相應的制度、法律、黨紀,使各級基層組織、個人按章辦事,依法辦事;還要完善黨內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等體制,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監督體系。總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保證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勝利完成。

三、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還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柱石,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

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同社會主義生產相聯繫,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所以,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維護和加強全體職工的國家主人翁地位。

農民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中人數最多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依靠廣大農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因而,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和創造精神,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承擔重大的歷史責任。知識分子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和教育科學文化的基本力量,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四、鞏固和發展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

我國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基礎上的,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統一戰線。因為:它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政治基礎;它的戰略日標和根本任務,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它是以社會主義政治聯盟為主體,統一戰線成員的絕大多數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所以新時期的統一戰線稱為愛國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種團結愈廣泛,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愈有利。

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有兩個範圍的聯盟:一個是由大陸範圍內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組成的社會主義政治聯盟,這是社會主義力量的聯盟;一個是廣泛團結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這是愛國主義力量的聯盟。

愛國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是:高興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各級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服務,為促進「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服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實現各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團結合作的重要陣地,也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

標準化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堅持四項基木原則的核心是( )。

A.堅持馬克思主義B.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C.堅持黨的領導D.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 )。

A.發展生產力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C.建立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D.消除兩級分化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是( )。

A.經濟建設B.四項基本原則

C.改革開放D.精神文明建設

4.在對外開放中,我們的基本立足點是( )。

A.注重獨立性B.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C.防止資本主義腐朽東西的侵人D.堅持反對霸權主義

5.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為解決( )。

A.香港問題而提出B.澳門問題而提出

C.台灣問題而提出D.香港、澳門問題而提出

6.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是( )。

A.和平與發展B.科技與進步

C.戰爭與和平D.民主與自由

7.社會主義民主是按照( )的原則組織起來的。

A.對人民負責B.接受人民監督

C.民主集中制D.群眾路線

8.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主要是( )。

A.思想領導B.政治領導

C.原則領導D.具體領導

9.鄧小平所以再三提出一定要把「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搞清楚,是為了( )。

A.發展生產力 B.實現共同富裕C.正確處理改革、開放和穩定的關係

D.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本質,把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10.正式把鄧小平理論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寫入憲法是在( )。

A.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B.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

C,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D.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

11.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保證是( )。

A,黨的政治建設B.黨的理論建設

C.黨的組織建設D.黨的制度建設

12.我國改革的性質是( )。

A.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B.變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C.變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築D.是一場階級鬥爭

13.我國現階段按勞分配( )。

A.以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為尺度

B.以商品交換實現的價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勞動量為尺度

C.以市場價格為尺度

D.以國家統一規定的價值量為尺度

14.鄧小平明確概括社會主義本質是在( )。

A.黨的十二大B.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C.黨的十三大D.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

15.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

A.是治理貧困的辦法B.必然造成兩極分化

C.違背社會主義原則D,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6.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 )。

A.發展B.和平C.穩定D.團結

17.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 )。

A.中國工人階級B.中國共產黨C.中國知識分子D.工農聯盟

18.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 )。

A.發展經濟B.發展科技C.發展教育D,發展市場經濟

19.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是( )。

A.發展生產,共同富裕B.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C,實行按勞分配、反對平均主義D.實行民主集中制,人民當家作主

20.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是( )。

A.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我國的社會主義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任何國家從資本主義進人社會主義都必須經歷的起始階段

C.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

D.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

1.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

A.我們不抓住機遇,別人就會跑到前面,我們就要落後

B.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低速度就是停步,甚至等於後退

C.抓住機遇事關社會主義制度能否鞏固,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的問題

D.我們在國際上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

2.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這是( )。

A.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決定的

B.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決定的

C.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需要

D.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和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總的概括是( )。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

B.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的歷史階段

C.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D.從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到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轉變過程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為它( )。

A.直接體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

B.能夠保證人民的權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C.在制定國家各種制度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D.直接體現了黨的領導

5.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包括( )。

A.經濟的昌盛B.政治的民主

C.文化的繁榮D.社會的穩定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 )。

A.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B.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C.在宏觀上有較強的調控能力

D.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完全相同

7.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中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是( )。

A.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B.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

C.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极參与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8.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 )。

A.我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的

B.我國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決定的

C.我國要用相當長的時間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決定的

D,當前的時代特點和國際環境決定的

9.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的「三個有利於」( )。

A.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B.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C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10.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因為()。

A.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B.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

C.農村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的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

D.農業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要求()。

A.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

B.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12.新時期黨的幹部隊伍建設的指導方針是實現幹部隊伍( )。

A.革命化B.年輕化C.知識化D.專業化

1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是( )。

A.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B.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C.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D.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4,「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 )。

A.是突破社會主義單一模式的束縛的結果

B.是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的具體表現

C.是從中國自己的國情出發的結果

D.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1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概括為( )。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C.堅持改革開放D.堅持民主法制

1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有豐富內涵( )。

A.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變革的作用

B.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

C.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

D.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7.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是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形成了( )。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B.實行改革開放的觀點

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觀點D.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觀點

18.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因為改革是( )。

A.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B.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木性變革

C.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

D.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變革

19.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關係是( )。

A.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B.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C.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應帶動和幫助未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共同走向富裕D,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和平均富裕

20.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係是( )。

A.經濟建設是中心B.改革開放是動力

C.四項基本原則是政治保證D.經濟建設是目的

三、判斷題

1、鄧小平理論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寫進黨章,是在黨的十四大。( )

2.鄧小平認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

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

4.鄧小平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

5.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

6.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

7.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 )

8.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國體而言,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

9.鄧小平在不同場合,提出過一系列「兩手抓」的方針,在這一系列「兩手抓」的方針中關鍵是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 )

10.「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最初是為了解決香港問題。( )

四、問答題

1·簡述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2.簡述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3.為什麼說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5.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

6.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7.什麼是「三個有利於」標準?

8.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什麼?

10.為什麼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11.簡述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關係。

12.什麼是「三步走」發展戰略?

13.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是什麼

14.試述鄧小平關於市場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15.為什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6.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意義?

17.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麼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18.怎樣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19.為什麼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

20.鄧小平「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習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A 4.B 5.C 6.A 7.C 8.B 9.D 10.D

11.C 12.A 13.B 14.D 15.D 16.C 17.B 18.A 19.A 20.A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2.ABDC 3.ABCD 4.ABC 5.ABC

6.ABC 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15.ABC

16.ABCD 17.ABCD 18.ABC 19.ABCD 20.ABC

三、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問答題(略)


推薦閱讀:

考試臨近,如何緩解考生的焦慮?
2018年初會考試有變化嗎?
學會EXCEL成績分析,不如一套工具實在
攻克選詞填空就趁現在!

TAG:教材 | 考試 | 領導 | 黨政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