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理狠批「官混子」!只當官不干事的人該倒霉了!

閱讀提要:李克強總理說,為政不廉是腐敗,占著位子不作為、拿著俸祿不干事,貽誤黨和人民事業,同樣是腐敗。但是,現在仍有那麼多的人占著官位不干事兒,被社會稱為「官混子」!這些「官混子」不僅「占著茅房不拉屎」,還極盡「忽悠」能力。利用自己的「忽悠」,要麼尋求騙取被「忽悠」者的利益,要麼為自己更進一步升職「拉大旗作虎皮」,醜態百出!這樣的人是時候該清理一下了!

占著位子不干事,什麼時候能像對付貪官那樣對付這群「官混子」?

李克強總理說,為政不廉是腐敗,占著位子不作為、拿著俸祿不干事,貽誤黨和人民事業,同樣是腐敗。

做官不為,古已有之。古人稱之為「尸位素餐」。語出班固的《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漢代的王符在《潛夫論·思賢》中也說過類似意思的話:「虛食重祿,素餐屍位。」屍位就是空占職位,素餐就是拿了俸祿白吃飯。此外,避責畏煩而不思為、才能庸鄙而不作為、爭學苟且而不敢為,也多含有「尸位素餐」的意思。

對這些為官不為者,老百姓沒有那麼文縐縐,而叫他們是「官混子」——「官混子」,就是混在官場里的人,即所謂「庸官懶官」。他們不務當官的正業,卻又想保牢頭上這頂烏紗帽,混一天是一天,好處拿了不少,責任不敢擔當。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身邊,不時可見這種「官混子」的身影。有人是整天「喝茶、看電腦」,能閑則閑,有事推脫;有人是一心琢磨「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有人是遇事喜歡做「甩手掌柜」,打哈哈、踢皮球,既不點頭也不搖頭;有人雖有工作能力,但帶著情緒工作,不認真負責做事,從而讓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官混子」為數不多,危害很大。尸位素餐之所以也是一種腐敗,是因為「官混子」是只為一己的利益考量,而忘記了執政為民是當官的根本。他們作為「人民公僕」,拿了納稅人的錢,卻不為納稅人幹活,這「公僕」名不副實。這種「太平官」多了,改革事業自然很難成功,其對問題置之不理、對矛盾置若罔聞,反倒容易讓社會「不太平」。

侵佔撫貧公款,收受他人賄賂,這種腐敗人們看得見也摸得著,對它深惡痛絕。但是,「為官不為」這種腐敗,具有隱蔽性。它是一種穿了迷彩服的腐敗,是「溫水煮青蛙」式的腐敗,易為人們所忽略。但恰因其易被忽略,就更應提高警惕,乃至提高到反腐的高度去認識、去防範、去處置。

有的官員大概會搖頭嘆息:這樣一來,這個官真是不好當了。是的,官的確是不好當的,大官和小官都不好當。清廉自守,只是對當官的起碼要求。不貪腐不濫權,只是為官做人的底線。當官需要一身「清」,但絕不能一身「輕」。除了「在其位謀其政」,更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一個好官,一定要有作為、有謀略、有眼光、有開拓精神,要願意甩開膀子邁開腿、深入基層作調研,要心中始終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為官要敢於作為,更要善於作為,有作為自然會有回報——當官的最大的報償,就在於為百姓辦成實事後贏得的真心讚許。

整治官場的「庸懶散」,也要動真格。對當了官卻信奉「幹得多不如幹得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者,我們奉勸他最好還是別當官。對此非但要「好言相勸」,更要制度規範,用制度設計形成一種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如總理強調的那樣,占著位子不作為的腐敗,同樣是不能容忍的。對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力,決不能遷就;對不盡職、不擔當、不負責的,決不能聽之任之;對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後果的,該處分的處分,該撤職的撤職,該追究法律責任的追究法律責任。

「只當官不干事」者必須整飭

有人說,官僚主義也是一種腐敗。這說法是不是準確,或可商榷,但確定無疑的是,官僚主義不僅是一種腐朽官場文化,更是事業發展的阻礙。

有人說,當官就是幹事的。這話雖然質樸,卻一語中的。《說文解字》有曰:「官,吏事君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政府任職,拿國家薪俸,給百姓辦事。「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怎麼「幹事」,很有講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整飭作風、強化監督、治理濫權的形勢下,那種頤指氣使、專橫獨斷的官僚主義確有收斂,但這幾年出現的另一些情形值得注意。

有的人「出滿勤,干滿點」,按時上班,照點「撞鐘」,但是對事業發展、百姓訴求不對視、不接觸、繞開走。如,怎樣對待污染環境的利稅大戶、怎樣落實幹部能上能下機制、怎樣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怎樣協調老百姓生活中複雜利益關係等,舉凡複雜、敏感之事,要麼轉身溜號,要麼往上級領導、前任班子身上推。對這類現象,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像是幹事,絕不使勁」。

有的人對可以揚名立萬的活動十分熱衷,對可能拿到實惠的工作格外賣力。造勢、作秀、露臉這類事,有請必到,無求不與;批錢、管物、採購、招標這類事,緊抓不放,多累都不歇。而對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群眾工作等不容易出政績、沒有油水可圖的事,興趣不大;對環保、安全、民生的事,能推就推。對這類現象,人們稱之為「不是不干事,只干對自己有好處的事」。

有的人整天東跑西顛,和這個套近乎、和那個拉關係,到這裡說是非、到那裡亂攪局。這樣的人,每天上班忙忙活活,下班吃吃喝喝,熱衷的是利用崗位和職權,謀陞官,圖好處,不幹正經事。老百姓說,這樣的人「不干事倒和諧穩定,一摻和准烏煙瘴氣」。

類似例子,不必一一列舉。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看似新現象,實則老問題」。

當下有一種說法,領導是個高危職業,少幹事甚至不干事,就不會有犯錯誤風險,幹得越多越苦,犯錯誤的幾率就越大,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才是聰明的為官之道。這種似是而非的態度消極和片面,對黨的事業是一種傷害。

如果把領導看成是體面風光的職業、有高人一等的特權、能耍獨斷專橫的威風,那絕對是一大誤區。事實上,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的職責就是為老百姓服務,衣食住行樣樣得操心,看病上學就業事事得關注,有時還要聽得進意見、批評,受得住誤解、委屈。這本來就是當領導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必然要求和必備素質。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時時處處都打自己的小算盤,老百姓憑什麼把切身利益託付給管理者呢?如果見好處就爭、見困難就躲,不敢擔當、不想負責,群眾為什麼推舉和信任這樣的領導呢?如果拿著國家資源和公共權力謀私利、發橫財,最終怎能躲過紀法追究?畢竟,做過的事就要負責任,欠的賬必須還。

糾正官僚主義是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向縱深推進的題中之義。據最新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審查調查情況顯示,處分省部級及以上幹部22人,廳局級幹部680餘人,縣處級幹部4500餘人,鄉科級幹部1.5萬人,一般幹部1.9萬人,農村、企業等其他人員5.7萬人。國家監委成立後,依據監察法,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在受監督之列,意味著會對更多濫用公權力者進行更加明確和嚴厲的問責,更表明了對不良官場文化特別是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零容忍」的態度。

在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國家治理日益現代化、老百姓合理利益訴求不斷增長的新形勢下,做領導會更加辛苦,當官應更加自律,這一點不用懷疑。沒有對「領導就是服務」的深刻體認,缺乏「人民公僕」的為政意識,「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將愈來愈難以立足。(米博華)

揭開官場「大忽悠」的真面目

「拉大旗作虎皮」:

官場「大忽悠」的一個重要表現

官場「大忽悠」的一個重要行為表現,就是「拉大旗作虎皮」,通過包裝、吹噓自己的背景和「能量」,騙取被「忽悠」者身上的利益。

在飯局酒桌上,這些精通「忽悠」之道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官方背景說得神秘莫測,將自己的能力無限放大。他們張口和某某領導一起吃過飯、照過相,甚至是稱兄道弟的哥們,閉口本事大得很,沒有自己辦不成的事。

他們「忽悠」上級、「忽悠」下屬、「忽悠」群眾,反正是怎麼震懾人怎麼吹,把大家都「忽悠」得暈頭轉向。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些許官場資源,通過瞞天過海的「大忽悠」,拉幫結派,結黨營私,互相利用,甚至結成「保護傘」,大肆收取禮金和接受宴請,拿「關係好」來鑽反腐敗的空子,甚至無視法律法規的存在,讓許多被「忽悠」者有苦說不出,只能吃啞巴虧。

這種官場上的「大忽悠」行為,本質上是「忽悠」者利用社會上的「官本位」心理實施的一種變相的、溫和的「坑蒙拐騙」。

官場「大忽悠」的不正之風之所以有人接單,在於「忽悠」者深諳被「忽悠」者的心理,投其所好,利用國家在有些方面還存在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的漏洞,增加了群眾對制度之外助力的不正當訴求。尤其在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盲目拉關係、走後門,盲從輕信,趨之若鶩,幻想通過制度漏洞實現正常途徑無法實現的個人利益。

「忽悠」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有恃無恐、膽大包天,甚至讓社會上的一些騙子冒充官員幹部做「假欽差」,通過「忽悠」騙取錢財謀利。

官場「大忽悠」是如何產生的?

官場「大忽悠」這種不正之風的存在,主要根源於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扭曲的「重說不重干」的用人導向。官場風氣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人機制和導向。賢必公,公生賢。公道正派選人用人,官場就風清氣正,「忽悠」者就沒有市場。相反,如果選人用人任人唯親、重「忽悠」輕實幹,一些德才平平、投機取巧的人屢屢得到提拔重用,一些德才兼備、踏實幹事、不跑不要的幹部受到冷落,就為「忽悠」者提供了土壤和機會,使官員們信奉「朝中有人好做官、做官必須有靠山」的信條,將十分精神中的七分用於上下「忽悠」和逢迎上司,只有三分辦正事。

而如果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使那些深得老百姓擁護的幹部,那些說話辦事有灼見、有效率,對上對下都實實在在、不玩虛招,堅持原則、敢抓敢管、個性鮮明、不怕得罪人、不拉關係、不走門子的幹部,那些因風氣不正而長期受冷落卻始終堅守正道、正派做人、紮實工作、有思想有能力有作為的幹部,得到褒獎和重用,這樣就會使那些熱衷於形式主義、搞「關係網」「潛規則」、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等嚴重脫離群眾的官場「大忽悠」失去土壤,沒有市場。

二是扭曲的官場價值取向。一段時期以來,老百姓的口碑比不過領導人的一個酒杯,有時候甚至領導人的一個招呼、一個眼色,勝過不跑不送的人干一輩子。因此,官場上流行「幹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不如巴交得領導好」的風氣。在某些官員的心目中,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某領導的授予,為自己的「忽悠」積累資本和元素。於是乎,官場上盛行結交權貴之風,一些官員熱衷於攀龍附鳳,結交有錢的大款,有勢的大腕,有權的上級或上級的子女、秘書,甚至結交能預測官運、知風水的「大師」;還有的官員熱衷於參加那些變了味的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黨的原則、國家法律被用於「忽悠」的江湖義氣所替代。

從近些年來發生在一些官員身上的違法違紀案件來看,一些人蛻化變質,與其結交的不三不四的所謂關係有關。他們通過這些所謂的官場關係來進行「忽悠」,其目的就是進行利益交換,謀取個人好處,獲取晉陞、「批條」等種種「尋租」。而一些被「忽悠」者,往往有自我保全的心態,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怕的就是萬一「忽悠」者真有大後台,自己不給方便的話會影響官位和升遷。官場上這些庸俗失范的價值取向和心態,正投那些心術不正的「忽悠」者之好,為「忽悠」者提供了「大忽悠」的空間。

三是扭曲的評價和考核官員的政績觀。一段時期以來,評價考核官員看指標、重數字,由此衍生出「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那些老老實實不善言辭者、說真話者,年終考核時就成為「落後」,就要挨上級板子,甚至升遷無望、官位難保;而善於「忽悠」者、會包裝炒作者,卻能順風順水、加官晉級、搶佔風頭、賺得快錢,如此結果,助長了「忽悠」之風,於是乎官場上「忽悠」當道,誠信黯然一隅。官場上報喜不報憂,經濟數據憑空造假,災情傷亡層層瞞報,「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成為上「忽悠」政府、下「忽悠」百姓的光環,一些地方的官場上「忽悠」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

根治官場「大忽悠」,從何入手?

要從根子上對官場「大忽悠」進行刮骨療傷、清除這種不正之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尋根溯源、標本兼治,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

首先,要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培育風清氣正的大環境。風氣背後是文化,文化背後是制度。官場「大忽悠」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幾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根深蒂固。所以,要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從根本上解決用什麼人的體制機制問題。要堅持民主公開,創新選拔機制,解決好「怎樣選人」的問題;堅持實績為先,創新考核機制,解決好「怎樣評價人」的問題;堅持全程監督,創新監督機制,解決好「怎樣監督用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伸張正氣、剷除官場「大忽悠」的土壤。

其次,要培養恥感文化,從改善官德入手。官場「大忽悠」的背後是官員道德水平的下降,是非不分、善惡不分、香臭不分,不以為恥,甚至以恥為榮。中國古語云:「知恥近乎勇。」道德修養是建立在「知恥」基礎上的。為官者掌握公權力,其言行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官員們本分自立、清白處世、誠實待人,人人養浩然之氣,脫離權謀、厚黑、「忽悠」等低俗之風的侵蝕,官場就風清氣正,實幹者就多,「忽悠」者就少。如果官場上寡廉鮮恥,「忽悠」者大行其道,不但嚴重敗壞社會風氣,而且使整個民族在文明世界面前蒙羞。所以要清除官場「大忽悠」的風氣,必須從改善官德入手。

最後,建立正確的政績觀和考核機制。從根本上扼殺官場「忽悠」、造假之風,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改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政績觀,不搞「唯數據論」,更不能「以數據取人」。要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使官場信息陽光化,提高官員個人信息和相關辦事程序的公眾知曉度,給民眾辨別真偽的「火眼金睛」,同時也減少公眾的投機心理,這樣就能讓官場「大忽悠」始終處在公眾的監督之中,無處遁形,無法得逞。」

推薦閱讀:

緬懷!40年不曾忘卻周恩來總理為國鞠躬盡瘁
人民總理周恩來罕見照 2
周總理叮囑後人「隱居」的官德啟示
張春橋刪改周總理悼詞,鄧小平提筆加上一句最關鍵的話
澳總理一言暴露澳大利亞鼠輩底色!

TAG:倒霉 | 當官 | 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