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系列專題一】數碼相機入門篇二
隨著數字攝影的發達,加上相機的價格日趨平價,攝影的普遍性也與日俱增,同時的,以往看似精深的技巧應用,如今也可藉由聰明的相機或後制輕易達成,也因此,攝影玩家們也更加追求學習特殊技巧的應用。 本篇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可以造成「流動感」但又可「保留主題部分清晰」的「追焦攝影」,這個技巧常應用在拍攝移動中的物體,拍攝出物體移動的流動感。
▲上圖與拍攝物的移動方向成平行,清晰的部分反而沒有抓到,且畫面少了張力 1.首先,將鏡頭對準」即將而來」的物體對焦,或者對移動體即將經過的目標對焦, 2.在目標物體經過鏡頭的瞬間,按下快門,同時鏡頭隨著目標物體「速度同步且平行移動」且「直到快門關閉」, 3.如此就完成了追焦攝影,
▲上圖快門過快,雖主體清楚,但背景的流動感仍略嫌不足, 此種技巧十分簡單,但也有幾項要注意的事項: 1.當快門快於1/60秒時,由於快門太快,不大容易造成流動感, 2.當快門慢於1/4秒時,由於快門太慢,移動鏡頭時容易造成嚴重的「上下垂直」手震,尤其是小台的相機特別要注意上下的晃動, 3.鏡頭的移動務必與移動目標物速度相對同步,否則成像也是會一團糊, 4.由於目標物不斷的移動,所以事先對焦不論多准都一定會部分失焦,因此盡量拍攝的位置不要與被拍攝物的移動方向平行,最好與移動物的方向交角15~45度左右,如此比較能夠增加清晰部分(對到焦的部分)的保留和機會,也可增加畫面的張力,這個技巧其實非常的簡單,任何相機皆適用,但是運氣的成分與經驗的運用則佔了絕大部分,往往拍攝10張也不見得會成功一張,因此一開始拍不上手是不用太沮喪的, 由於此種技巧十分注重「速度的直覺性」和「機身平移的穩定性」,相對於以往「固定機身拍攝」的「大原則」大相徑庭,技巧性也沒有個可完全依歸的準則,因此相對於以往的技巧應用來說,攝影者需要更加磨練本身的經驗及穩定性,以期拍出追焦攝影的佳作。
▲與被拍攝物的移動方向交15~45度角,與被拍攝物呈速度同步且水平移動鏡頭,便可拍攝出一張成功的追焦作品~二、對焦的選擇模式 打開相機設置菜單,一般在模式中會有三種對焦模式供你選擇,自動點對焦,手動對焦,多點對焦,本專題針對拍攝時如何選擇正確的對焦模式進行分析討論。 點對焦
人間 作者:SIMON7(林燮)
中央點對焦,半按快門時,相機系統會默認處於畫面中央影像的距離進行測距然後自動調整鏡頭進行清晰的對焦。這種自動對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實現、成本低。但是模式較為固定。 缺點:自動對焦也不是萬能的,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有其它東西如玻璃時,或者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是無法實現自動對焦的。 而面對如果我的主體並不打算安排放在畫面的中央的情況時,那怎麼辦呢?那你可以採用點對焦移圖的方式 點對焦移圖
炎夏 作者:阿昌
如上圖,如果你的拍攝本意是要拍攝圖片的人像清晰,花朵模糊,而讓相機自動識別,花朵和人像幾乎都出來畫面的中央,相機畢竟沒有思維,它可能會自動對焦到花朵上,而人像是模糊的。這個時候你可以採用點對焦移圖,先半按快門的將要表現主體對焦清晰後再移到滿意的構圖進行拍攝。(中途切勿不可鬆開半按的快門) 缺點:這種對焦方式有可能在移動的時候距離也產生變化,所以也是比較相對的,並不十分準確。 當你的光圈設置為大光圈時,景深是很短的,那麼說明有可能一不小心,焦點就無法落在你想表達的點上,而如同下圖,花朵和人物幾乎處於一種複雜的組合構圖中,而作者故意使用超短的景深來表現若虛若實的效果,人物又比較靜止,那自動對焦無疑運用起來十分的麻煩,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將菜單設置為手動對焦。
炎夏 作者:阿昌
手動對焦,它是通過手工轉動對焦環來調節相機鏡頭從而使拍攝出來的照片清晰的一種對焦方式,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賴人眼對對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別以及拍攝者的熟練程度甚至拍攝者的視力。利用手動對焦,你可以自由的選擇畫面中你想表現的主體,無論其在哪個位置。 但是,這種對焦方式使用起來比較慢,比較麻煩,只能拍攝相對靜止的題材,對於運動方面的題材一般是不採用的。
豆の物語VOL3 作者:煙雨涼
而小dc相機一般沒有手動對焦功能,你可以通過選擇點移動對焦模式來操作,就是其對焦點是可以通過山下左右的按鍵來控制對焦位置的,有些類似於手動對焦。
Free 作者:戀愛の物語
以上介紹的兩種對焦方法,不是具有局限性,就是太過麻煩,別鬱悶,這裡還有第三種——多重對焦,可以說,這種對焦方式,採用了包圍式的對焦方式,大有寧殺錯不放過的精神。常見的多點對焦為5點,7點和9點對焦,就是畫面中會同時出現幾個對焦點。 缺點:但是出現區域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這種對焦模式相對來說比較方便,拍攝運動方面的題材,或者沒有多餘時間手動對焦的時候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三、選擇焦點的10個秘訣 1.植物拍攝:選擇花為焦點拍攝。
花,無疑是植珠上最吸引我們,最美麗的部分,因此不難理解,花是植物攝影中最常見的焦點選擇。但當我們面對花團錦簇的一叢時,應當選擇哪一奪花來作為焦點呢? 首先我們要考慮最有特點的一朵,比如最美麗的,或是一朵顏色區別於其他花的:而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選擇一朵比別的花稍高一點的,或者是比較接近於鏡頭的花。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突出地表現這一朵花,讓它成為畫面的趣味中心。 2. 近距離拍攝花卉:焦點應當選擇在花蕊上。
近距離拍攝花卉的特寫鏡頭,焦點應該清晰地落在花芯部位。 此時放大的花的特寫照片中,原來顏色鮮艷的花瓣多數情況下成為陪襯,而花芯中嬌嫩的花蕊以極其規律的排列,成為引人入勝之處。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微距拍攝的圖片中,往往除了焦點一點是清晰的,其他地方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虛化;甚至對焦完成後,由於花或照相機稍許的移動都會造成焦點的缺失,而圖片中沒有任何清晰之處。因此配合拍攝的三角架與無風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3.拍攝人物特寫時:眼睛是關鍵焦點。
人物的特寫照片,一般是以人物臉部為表現重點的半身照片。這類照片需要通過表情神態來達到刻畫人物特徵乃至內心的目的。眼睛,是拍攝人物特寫時焦點的第一選擇。 當人物正面面對照相機時,此時雙眼是同一平面上,所以以任何一隻眼睛作為焦點都可以:但這樣的取景會過於平面化而顯得普通,因此大多數攝影師會採取人物的半側面而進行取景拍攝。此時人的眼睛就會處於一前一後的位置,此時需要以靠近照像機的眼睛作為焦點,進行對焦拍攝。因為它的位置明顯要比後面的眼睛更為重要。 4. 拍攝人物全身像時:頭部的重要的焦點。
在拍攝包括人物全身的肖像以及環境肖像時,我們無法明確地對準人眼精確對焦,那麼,快速便捷地選擇焦點的關鍵,就是以人物的頭部作為對焦點了。 無論是為了表達人物的動作或姿態,人物臉部特徵都是圖片中的關鍵。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以頭腦來控制的,因此頭部將成為牽動全身的中樞。拍攝時我們可以預先以人物人的臉部或頭部進行對焦,而後在人物全身姿態達到理想狀態時,迅速重新構圖並快速拍攝。 5.拍攝人物與環境的照片:最好以人物作為焦點。
這一類的照片包括簡單的旅遊紀念照到記實攝影和商業廣告攝影。人物與環境結合的照片,是最鮮活也是最難拍攝的。但無論人是作為主體或陪襯的圖片元素來說,這類照片絕大多數都是以人物作為焦點拍攝的,因為相比那些不動[或動得緩慢的]山水來說,人是最活躍的,也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 當然,以人物作為焦點拍攝,還應當注意景深,以控制環境的虛實變化,如果簡單地需要人和景物都清晰,可以用小光圈獲得大景深即可 6.拍攝群像時:尋找關鍵人物確定焦點。 在面對一群人進行拍攝時,我們往往會被不斷變化著的眾人所干擾,不知道將焦點確定在哪裡,而錯過了很多的精彩群像照片。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尋找一個關鍵的人物為焦點,並進行追蹤對焦。同時用眼睛的餘光不斷的留意其他人物的動態,當其他人物和關鍵人物的位置關係達到和諧統一時按下快門拍攝。 7. 拍攝山的局部時:可以選擇顯眼的的樹木或岩石作為焦點。
當用長焦距鏡頭,拍攝某一座山峰的局部時,通常是由於山峰的某處特徵吸引了我們:比如秋季草坡上一棵金黃亮麗的白樺,或凸而起的岩石。選擇這些明顯的特徵為焦點,不但可以快速地完成對焦,同時還可以對我們思考構圖進行幫助。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拍攝的局部位於山的陰影一面時,由於景物的反差較弱,經常會造成照相機自動對焦的失誤,此時應該選擇反差較高的地方對焦,幫助照相機完成對焦。 8.拍攝山脈全景時:要以最高峰為焦點。
我們在為一座雄偉的山脈拍攝全景照片時,最好是選擇山脈的最高峰為焦點拍攝,比如山脈的主峰。由於它是距離照相機最遠的地方,需要照相機對焦無窮遠處,也稱是無窮遠對焦。 通過這樣的焦點選擇拍攝下來的照片,可以最為清晰明確地刻畫出主峰以及連綿山脈的其他峰巒,展現他們的雄偉壯觀。而未經明確的焦點選擇,往往會因為照相機錯誤地將焦點對在前景中的樹枝或什麼上,導致山脈一片模糊。 9.拍攝寬廣的草原時;可以選擇房屋,牛養[群],樹木或河流的拐彎處作為焦點。
拍攝草原,或許是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事情。簡單的自動對焦拍攝,在小的照片中看去,彷彿所有景文物都非常的清晰,但放大照片一看,會發現照片中的關鍵點模糊不清,這是最令人懊腦的事情了。 因此在拍攝時,一定要養成明確選擇焦點的好習慣。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棵孤獨的樹或一群牛養等,都是很好的焦點,也是圖片的關鍵點。對它們的清晰刻畫,要遠遠重要於無限的草地。而焦點如落在草原上蜿蜒的河流,應當選擇最富於變化的,或最近處的拐彎處。 10.拍攝建築物時:可以選擇門或窗作為焦點。
作為攝影愛好者來說,很少有機會像專業的建築攝影師那樣,使用座機對建築物進行無畸變,全焦點的拍攝。因此在拍攝建築物時,對焦點選擇應該格外的明細精確。一般來說,拍攝建築物的正面,焦點應該選擇在正門上,這樣為多平面的建築物正面,就可以全部落在圖片清晰的範圍中了。 當然有時候正門會在陰影中,不容易完成對焦,此時也可以附近光亮處的窗戶,如果建築物正面完全落在陰影中,也可以選擇頂部的房沿作為焦點。四、相機內置圖片功能解密
是否新買了單反相機倍感激動,想出好片但又無從入手?對於新手來說,一開始就買個高級單反加很牛的鏡頭,是沒可能的,除非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所以,還是先從入門級單反相機和套頭學起吧! 雖說是入門級的單反相機,但在畫面的成像質量和快門速度上還是要遠遠的強於卡片機。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是入門級的單反相機,其實也能玩出很多「高深」玩意的! 對於剛剛入門的新手來說最需要掌握的也就是快門、光圈、ISO感光度這三個要素。但今天小編不再重複這些了!因為今天要教大家的是利用相機的內置功能拍出獨特風格作品! 本專題導讀: >相機簡單參數設置,打造最獨特風格 >風格設置,入門作品賞析 今天,小編要用入門單反相機Canon EOS 450D+ EF-S 18-55mm f/3.5-5.6 IS套機來舉例,即使不會PS也不需要擔心!我會教大家簡單設置照片風格拍出個性的片片! ※照片風格文件作為一種增強性文件,可以在配備照片風格功能的EOS數碼相機中註冊並使用。 ※這種文件與相機自帶的6種照片風格(標準、人像、風光、中性、可靠設置和單色)不同,它可以在有限的幾種場景中有效地表現出圖像的特點。
照片風格其實裡面無非就是包含了:銳度,反差,飽和度,色調 這幾個數值的不同設置!(如果想要更豐富的風格效果,可以自定義風格,自行設置,然後保存以後可以直接調出來使用) 現在,小編就使用相同的參數,不同的照片風格,來拍同一樣東西,讓大家先對比一下有什麼不同。 同一參數不同風格的對比效果:
器材:Canon EOS 450D+ EF-S 18-55mm f/3.5-5.6 IS套機 曝光程序:手動 曝光補償:0 ISO:400 光圈:F/4 快門:1/5秒 POCOers不要小看這幾個簡單的功能哦!只要適當調節一下參數,多試幾次,就能風格百變,比PS更好用!但目前小編只有佳能的這個入門相機,如果跟尼康的有什麼不同的效果,歡迎在《POCO攝影專題技巧官方群》里發帖分享,編輯會同時加以宣傳。照片風格:可靠設置 特點:色彩,反差等比較穩定,銳度較低,適合照片寫實,需要還原度高等要求者使用。
作者:尐 jun. 器材:Canon EOS 400D+ EF-S 18-55mm f/3.5-5.6 IS套機 (天氣:晴 場地:室內窗戶旁) 曝光程序:手動 曝光補償:0 ISO:800 光圈:F/4 快門:1/20秒 照片風格:中性 特點:飽和度,銳度都比較低,適合拍日系風格,可適當增加曝光補償,可營造日系朦朧的感覺!
作者:尐 jun.
器材:Canon EOS 450D+ EF-S 18-55mm f/3.5-5.6 IS套機 (天氣:陽光普照 場地:室外) 曝光程序:手動 曝光補償:0 ISO:100 光圈:F/4.5 快門:1/80秒 照片風格:單色 特點:圖片為黑白,適用於背景雜亂,紀實,或者其他個性化的創作。
作者:尐 jun.
器材:Canon EOS 450D+ EF-S 18-55mm f/3.5-5.6 IS套機 (天氣:陰天 場地:室內) 曝光程序:手動 曝光補償:2 ISO:800 光圈:F/5 快門:1/13秒 小編目前只有這三種風格的作品,現在需要徵集其他沒有在本專題展示的照片風格,各位POCOers也來試一下吧!然後把作品鏈接與參數在留言板貼出來,小編會挑選錄入本專題加以宣傳!五、正確曝光的基礎:3種基本測光的應用技巧 閱讀本文,將能幫助攝影初學者: 1、了解分區測光模式、中央重點測光模式和點測光模式的適用情形。 2、了解曝光鎖定的使用方法; 3、利用「點測光」方式,得到精確的主體曝光。讓我們來了解如何測光,在不同情況下需要使用不同的測光方式,才能讓我們得到正確的曝光。同時,掌握好測光,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發揮光影創意,在平常的場景中,拍攝到非凡的作品。 首先我們來了解相機的測光方式。相機的自動曝光功能是以自動測光系統為基礎,以畫面景物18%反光率為前提而實現的。因此,測光決定曝光,針對不同的光線條件,選擇合適的測光方式對實現正確曝光至關重要。目前市場上數碼單反相機,都有以下三種基本測光方式:多區測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和點測光。 一、分區測光 對整個取景畫面的各區域測光值進行綜合運算得出的曝光值。分區測光,不同廠家的名稱不同,尼康為「矩陣式測光」、佳能為「評價式測光」、美能達(索尼)為「蜂巢式測光」,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測光原理基本都是相同的。 這是相機默認的基本測光模式,使用率最為普遍。在取景範圍內光線比較均勻,明暗反差不大的情況下,幾乎都能讓你得到一張滿意的照片。
圖1:仙人掌
當時的場景光線很平,取景區內的仙人掌色彩和光線都比較平均。使用平均測光模式,就能得到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 二、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是以取景範圍中央的30%左右的區域平均測光為主的測光模式。 當需要表現的主體在取景範圍中間部分,而環境明暗與主體有較大的差別時,選擇中央平均測光,偏重對中央大部分區域測光,能使主體的曝光較為準確。
圖2:故宮
這張片子的構思是利用前景突出一種壓迫感,表現故宮的尊威。拍攝的時候,主體城樓的和前景的光比差異較大。使用中央平均測光模式,整體測光以在取景大致處於中間部分的城樓為主,拍攝出主體曝光合適,前景成為剪影的照片。符合構思目標。如果使用平均測光模式,主體可能曝光稍過,而前景的陰影中留下太多細節,使畫面顯亂。 三、點測光 又稱重點測光,是對取景範圍中的1~5%區域內測光。與點測光接近的另外一種測光方式為「局部測光」,只是測光面積比點測光大。 點測光模式用的很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況下,點測光卻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了解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點測光,並能正確使用點測光,一方面可使主體曝光精確,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寬容度」來創造出現實中無法看到的奇妙圖片。下面將重點對如何用好點測光模式作圖例說明。 點測光模式適用條件: 點測光方式在取景內光線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況下適用。這種情況如果不用點測光,可能會造成需要表現的主體曝光不正確,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沒有細節。
圖3:荷花
從取景環境看,需要表現的主體荷花較亮,而荷葉等較暗,且莖桿參差影響構圖。如果按照平均測光,那麼平均測光值就會偏向較暗環境的光線強度,拍攝得到的結果是花葉、池塘曝光正確,而我們要表現的主體荷花確是慘白一片(曝光過度)。 拍攝這張片子的時候,因為荷花反光較多,荷葉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機的點測光功能,對主體荷花花瓣進行點測,就能對荷花正確曝光,突出荷花色彩好細節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掩蓋了層次的莖桿,更好的強調了主體荷花。
圖4
這是一部置於屋內的自行車。大概是下午的時候,屋裡沒有開燈,陽光從門外照進來。在取景範圍中,光線分布極不均勻,反差比較大(肉眼能夠清楚的看到自行車輪胎和車後面的背景)。 拍攝的時候,點測亮部的鑰匙,鎖定曝光後,重新構圖。因為前面的反光比較強,導致背景幾乎純黑一片,使畫面相當地簡潔,突出自行車局部的線條和弧度。事實上,這也是攝影的魅力所在。它反映的雖說是真實,但由於膠片(或CCD等)感光寬容度太窄,又與真實看到的不一樣。可以說,如果不是用相機拍攝,肉眼是看不到這樣的效果的。通過對感光寬容度的了解,預測拍攝的效果,利用點測光,從而在雜亂、平凡的景物中,提煉出這張有意思的片子。
圖5
拍攝人物的時候也要注意測光,人像攝影最重要通常就是表現人的臉龐。這張圖片利用自然光,拍攝時對面部進行點測光,使面部正確曝光,周邊環境、衣物由於曝光不足變得黑暗。畫面簡潔人物突出,類似影室里用背景布的感覺。如果平均測光,就會造成周邊環境清晰,人臉過曝顯得慘白。
圖6
這幅作品拍攝於SRAS期間,地鐵的入口處,陽光反射強烈,人影長拽,周圍環境陰暗,給人一種未知而恐懼的感覺。其實,拍攝時肉眼看到的環境很亮,點測反射陽光的地面為曝光值,使周邊環境暗化,突出反射的部分亮處和人影,從而營造出這種感覺。如果用平均測光,得到的是一種曝光正常,周邊環境較亮的片子。
圖7
拍攝的時候,先點測反光的亮部,曝光鎖定後,對焦在螺釘上拍攝。點測在拍攝這張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是,使亮處曝光正確,形成明暗對比,突出工業題材的線和面。 通過對以上基礎知識到了解和掌握,再經歷實際的嘗試和經驗積累,相信初學攝影的朋友也能夠拍攝出令人滿意和驚喜的照片。本文所用的攝影圖片由黎俊辰、劉正傑、兆昕拍攝。六、選擇RAW格式拍攝的理由 把RAW的拍攝和轉換當作是沖膠捲的過程,你需要注意調節白平衡和曝光。而做照片的活兒留給Photoshop或者光影。而大家總是問我,為什麼要拍攝RAW格式呢?拍JPEG格式的照片不是很簡單方便嘛。這裡把RAW格式和JPEG的格式做個對比,你就知道RAW格式拍攝的優點了。
對於沒有接觸過RAW格式的人,一定想知道為什麼要拍RAW格式。這裡總結了4點來解說一下RAW格式和JPEG格式區別。 1.JPEG會丟掉很多影調細節。RAW紀錄了原始線性信號,JPEG則經過了一次對數型影調曲線變換,高調和低調的信息丟掉了不少。
2.RAW紀錄的圖像信息比JPEG多出很多。JPEG用8bit,RAW用12bit(或14bit),差16倍呢。
3.RAW可以通過軟體調整白平衡和曝光。JPEG後的圖像不能做同樣的後期調整。
4.JPEG的圖像壓縮有損反差和線條的細節,甚至產生一些奇怪的影調。而RAW無損,後期製作的銳化和壓縮可以隨心所欲。
當然也不能說以後就全部擯棄用JPEG個格式拍攝了。JPEG的好處用四個省就可以概括了:省心,省存儲,省時間,省電。而如果你是需要更大後期空間需要的人,那麼還是用RAW吧。 最後再教你如何利用RAW自動生成的.xmp文件
七、擅用白平衡,調出誘人色溫 親愛的pocoer,當你們出去拍了一整天,從室內拍到室外,從天亮拍到天黑,回家看著一堆花花綠綠的片子,你有沒有想過,怎麼你拍攝回來的片子色調都不同呢?中午拍攝的片子,暖黃的色調給人陽光燦爛的感覺,而清晨或者太陽下山時,拍出來的片子猶如蒙上了一層藍色的調子。其實這一切都是色溫在作怪。 色溫到底是什麼?其實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而這些光線裡面有的偏暖紅色,有的偏冷藍色,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和計算光線的顏色成分的方法,這就造成我們拍攝出來的畫面有的偏冷有的偏暖。如果你對冷暖的概念還不太清晰的話我們通過例圖來解釋一下。
DINGDING 作者:SIMON7(林燮)
上圖的片子呈現出暖紅色的色調,猶如午後暖陽照在身上一樣溫暖的感覺的我們一般稱之為暖調子,而色溫裡面則相反的稱之為低色溫。
冷調子 作者:天愛
而這張片子整個畫面都以藍色調為主,給人一種人猶如冬天暗夜的感覺,好像當時的溫度很低一樣,我們則稱之為冷色調,色溫中稱之為高色溫。 其實你知道嗎?你的相機中就有調節色溫的功能,要拍攝暖色調的圖片還是冷色調的圖片再也不是天氣說了算了,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喜好來調整色溫。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準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5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根據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k數越高的環境下,拍攝出來的畫面就越冷,k數越低的環境下,拍攝出來的畫面就越暖。現在的數碼相機幾乎都有白平衡功能,用以拍攝時自動校正色溫。也就是根據上面提供的數據,拍攝前將相機的白平衡設置到相接近的數據就可以拍出與肉眼看到想接近的圖片了。 數碼相機中一般沒有單反相機那麼詳細可以用k』數來設置,但是同樣都會有自動、白天、陰天、白熾燈、熒光燈等模式的設置那麼你就只要根據相應的環境進行模式選擇,相機就會自動的幫你調整到與肉眼所見相近的色溫了。
閃光燈環境下拍攝畫面呈現藍色調,而鎢絲燈色溫低,拍攝出來的畫面呈現暖黃色調,那麼你只要將相機模式調整為相應的模式下拍攝,那麼就可以得到一張與肉眼相近的圖片了。
通過調整白平衡,雖然可以將圖片的色溫調整為正常色調,但是學會利用色溫拍攝出有出色的圖片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請點擊下一頁欣賞pocoer們是如何利用色溫的調整,創作精彩圖片的吧。
藍色理想 作者:macro(宏)
作者描述:從小就喜歡藍色,可能是喜歡大海的緣故。 昨天買回家一盆白色小花,周六在家無事便胡亂擺弄一番。 想法是讓白色小花襯在藍色背景上。設想一下該是如何美妙的畫面! 我家書房是綠色的牆。我知道這是做成單色背景極好的選擇。 如何讓藍色背景自然形成呢? 我是依靠白平衡的失衡來做的。 用白熾燈給花照明。對白熾燈光測白平衡。這樣拍花就能還原自然的色彩。 調節窗帘讓自然光進來一點。自然光漫射到牆上,由於色溫高,牆就產生出自然的藍色背景。 最後在後期加強這樣的效果。 這比單獨用PS來做背景自然許多。 呵呵,好玩嗎?
威尼斯水城人像 作者:FC 作者描述:添加點色溫淡淡的懷舊!
碼頭餘暉 作者:芊芊 色溫的設置將環境氣氛渲染得更加到位
壩上風光 作者:謳歌 冷暖調子交替出現,畫面具有更加豐富的層次。
通過以上的介紹,你是否已經清楚如何通過設置白平衡太調整色溫了呢?期待你的精彩作品八、掌握兩大基本規律,把「ISO」用起來 ISO指膠片感光速度的標準,關於它的原理本專題就不多做解釋了,今天主要簡單的說說他的兩大特性。 打開相機的菜單中關於ISO的數值顯示:50. 100. 200.400.800……根據不同的相機提供的數值不等,那麼這些數字到底代表著什麼,拍攝中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我們將一一為你解釋。
五月.花開 作者:暖暖
越接近50即說明畫面的噪點越少,畫質看上去越細膩,如圖一。 反之,數值越大,越接近800,1600畫面早點就越大,拍攝出來效果參考圖二。 一般來說,相機都設置在100進行拍攝,那是不是感光度越小越好呢,其實也不盡然,圖一固然漂亮,可是圖二中大大的顆粒賦予了畫面一股濃濃的畫意感,雖然層次感不如圖一,但是卻更多了一份裝飾性。
圖一 作者:盧海林
圖二 作者:ST
再來說說感光度iso的第二個特性,其除了關係到畫面的畫質以外,還關係到你拍攝時候的選擇度,怎麼說呢,我來解釋一下。ISO數值越大越接近800.1600,表示膠捲的感光速度越快,表示什麼呢?表示你可以在較弱的環境下拍攝。
赤裸裸的愛 作者:楊小文
比如在夜晚的街道偷拍,不想打開閃光燈拍出那生硬的光影和打擾到你拍攝的對象,而長時間的曝光又會導致畫面的虛化,那麼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適當的調高你的iso值,在噪點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進行拍攝。 舉個例子ISO 400的曝光速度比ISO 200快一倍,因為在相同情況下使用ISO 200時曝光1/125秒,如果換用ISO 400的膠捲只要1/250秒。其實就是這個原理了。九、根據環境選擇構圖以下2副圖片分別採用了中心構圖和三分法構圖。
中心構圖
三分法構圖
在背景凌亂的地方,三分法能更突出人物。 可以對比圖1、圖2,圖1處於三分線上交匯點之上,圖2則沒有,圖1中的人物更顯得抓人眼球。
圖1
圖2
三分法構圖能讓人物從凌亂的背景里顯得更突出。想在外拍時拍出好照片不妨多用三分法構圖。
背景被精心設計和擺譜過的棚拍更適合使用中心構圖
外拍里也可以使用中心構圖,但你必須懂找對背景
什麼是三分法構圖? 三分法構圖也被稱為黃金構圖。 把圖片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各分為3等分,有4個交匯點,畫面平均劃分為9部分。
當拍攝照片時,腦里就必須有把畫面三分的念頭,並通過取景器或屏幕進行構圖。想像哪部分是重要的則把它至於交匯點上。同樣畫面上三分成的連線也有助於構圖。
三分法的理論就是處於交匯點和處於三分線的部分會顯得平衡和能使觀眾更容易觀察得到。研究表明觀眾的視覺更容易捕抓的是三分法的交匯點,而不是圖片的中心點。十、如何構造畫面 本文節選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攝影師的視界——邁克爾.弗里曼攝影構圖與設計》 與快速反應的街頭攝影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刻意的、耗時的用架在三腳架上的照相機拍靜止主體的過程。靜物和建築是採用這種構圖的最常見的主體,通過選擇和擺放主體本身(在靜物攝影中) ,或仔細考察與鏡頭焦距相關的相機視點,或兩者兼顧,來構造影像。
有時間有能力以這種方式構造影像,並不意味著它比報道攝影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兩者需要的技巧是不一樣的,這要求持續的注意力和縝密的思考方法。Stephen Shore 在描述他的大畫幅美國城市環境照片時,把這個過程與利用飛蠅釣魚時對魚線一端的凝神關注作了比較, 「如果沒有持續地注意,時機錯過了,飛釣線在顫抖,會留給釣者一種『它跑哪裡去了』的感覺。當然,拍攝時很可能沒有持續關注每個需要作出的決策,但是我的經驗是,一旦我的注意力走神了,開始下意識地作決定,畫面中一定是遺落了什麼東西,而我則留在了那種「它跑哪裡去了」的感覺里。 」 這是一段很有益處的話,因為它精確表達了組織一幅千頭萬緒、相互關聯的畫面的複雜性。對習慣於更加無意識方式攝影的觀眾來說,極為小心地安排的靜物或者建築視野最初看起來可能顯得冷酷和過度計劃的。而在實際上,總是有一連串錯綜複雜的直覺決策需要制定,其中大多數是在處理影像的其他部分時多米諾骨牌效應產生的問題。Shore描述的是對全神貫注的需要,以及對絕對嚴格的需要。
中國茶
這個靜物拍攝的要求非常簡單—拍攝一幅傳統包裝的中國茶的說明性照片,茶用干葉子包裹著,放在純粹白色的背景上,沒有其它道具。然而,即使是這麼一個最小的意圖,也堆積了很多相互關聯的構圖決策,並不是所有這些決策都能夠得到完全的解決。主要的決策有: 茶包一段一段的波浪型節奏值得表現,但是要避免對稱 ; 要尋找一個非正式的安排使得畫框也能參與構圖,並含有某些動感趣味 ; 打開的茶包展現更多有趣的重複波浪形—就像圖案 ; 我決定用對比表現包裝茶包的整齊和打開後茶末的零亂 ;鬆開的茶塊和碎末可以用來平衡畫框內的空白區域,但這必須看起來很自然,沒有擺布痕迹 ; 把茶包相互靠近,並在垂直上相應對齊,可以使它們之間的空間形成蜿蜒的曲線,為此,它們不能接觸 ; 這樣一來,水平距離變得很重要。打開的茶包有很明顯的曲線,使得當中的間隙不可避免地更寬。我曾經考慮把它與另一個茶包交換,但最終認為這樣看起來更加自然些,並且如果把它的包裝放在右邊的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顯示出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散落 ; 在打開茶包的左側如果有一小條連貫的包裝葉,會很理想。但是葉子的易碎特性使得這不大可能 ; 中間影調的包裝、接近黑色的茶球、散落的茶末和紅色的標籤,它們的相對分量需要好好考慮並平衡 ; 最後,物體之間以及物體與畫框邊緣之間的距離需要通過取景和裁減進行調整。
好的安置點 作為一個練習,我們來看看在一個彩色稿本的靜物畫面里擺放一個關鍵元素的各種可能。我們使用一個乾的火蜥蜴作為樣本來展示,目標是把它放在畫面的上部。在現實中,取景和不同的紙張和稿本可以同時調整,但是這裡對火蜥蜴調整展示了一些需要考慮決定的細微之處所做的決定。比如,火蜥蜴及其影子(長長的陰影是一個整體)是否在一個空白區域里顯得很整齊,就像在 3 中那樣?還是看起來相當不自然?然而這樣的構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會有些不自然。像 4 那樣打破線條可能看起來更自然,更少人工痕迹。換句話說,意圖即使在最細微的構圖改良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組織大規模的結構 建築、街景、風光經常需要尋找準確的相機位置,並在做出必須的各種折衷之後,以英寸來計算最終的位置。在這張廣島小山上的新建日本別墅的照片里,花園的設計痕迹最小化了,而採用對稱視野的決定使得整個工作相當艱巨—精確性成為影像所必需的要素。看看POCOer的構造之作
漂浮狀態
後期的靈光
冰凍花世界
十一、實例講述構圖中的對比與平衡 本文節選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攝影師的視界——邁克爾.弗里曼攝影構圖與設計》
構圖本質上就是組織,使畫框里的所有圖像元素有序化。這是基本的設計,攝影在這方面的基本要求與其他圖像藝術完全一樣,而風險也是一樣的—紙面上的技巧顯得武斷、教條。很重要的是,要把基本設計當作一個調查問卷表、一系列觀點和想法、以及一組可用的資源,這不應該是一個草率的決定。 攝影中的設計原理在某種程度上與油畫或者插畫中的略有不同,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較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但是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這些都是客觀的設計原理,換句話說,它們與各人的欣賞口味沒有關係它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照片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什麼某些影像組織方式會有某種可預計的效果。 兩種最基本的原理是對比和平衡。對比強調的是照片中圖像元素之間的區別,無論是影調的對比、色彩的對比、形態的對比還是其他。兩個相互對比的元素能相互加強。平衡則是隱含在對比之中的關係,是對立元素之間的主動關係。如果達到了(比如色塊之間的)平衡,影像就會有一種平衡感。否則,影像就失去了平衡,會留下視覺張力。 兩種極端,以及之間的各種平衡,在攝影中都有相應的作用。眼睛尋求和諧,雖然這並不能成為一條構圖規則。避免完美的平衡可以創造出更為有趣的影像,並激起攝影師所想要的反應。有效的構圖並不總是按照熟悉的比例製作和諧的影像,雖然這樣做看起來很舒服。最好的設計是功能性的,它首先要求攝影師對照片的潛能和最終效果要有清晰的想法。
對比 第一部分相當容易—拍攝相互對比的照片。最簡單的完成任務方法是從你過去拍攝照片中尋找合適的,尋找那些體現了某種對比的照片。更費力但也更有價值的則是出門尋找體現某種對比的影像,並拍攝下來。 第二部分是將對比的兩方面組合在一張照片里,這是一個需要更多想像力的練習。練習沒有限制對比的種類,可以是形式上的對比(明 / 暗、虛 /實) ,也可以是內容的對比。比如說,可以是連續 / 間歇這樣的概念對比,也可以是嘈雜 / 安靜這樣的不可見對比。下面表格中列出的是 Itten 最初的鮑豪斯練習內容。 三個方面來處理對比, 「他們必須用自己的感覺來體驗、用智力來客觀描述、用綜合能力來實現這些對比。 」也就是說,每個學生都必須首先脫離具體影像來設法獲得對每一種對比的感受,然後列出體驗這個對比的各種方法,最後拍攝照片。例如,對於「多 / 少」 ,第一印象可以是一大堆東西里,有一件在某方面有些不同,因而脫穎而出,也可以是一大堆東西旁邊有一件同樣的東西,單獨而孤立地出現。這是各種各樣的可能中的兩種。
平衡 構圖的核心概念是平衡。平衡是張力的結果,是對立的影響力相互匹配以提供均衡和協調的感覺。視覺的基本原理是眼睛總是會設法尋找某種張力的平衡力。平衡是和諧,是結果,是直觀感覺到美學愉悅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平衡可以來自照片里的任何圖像元素。
舉例來說,如果照片里有兩個重點,畫框中心就成為我們觀察這兩個點的位置的參考點 ;如果另一幅照片里有一條斜線,具有很強烈的指向某個方向的運動感,眼睛就會感到需要一個相反的運動感覺 ;在色彩關係里,連續的同時對比效應讓眼睛尋找互補的色調。 有兩種不同的平衡 類型。一種是對稱或靜態的,另一種是動態的。對稱平衡下,張力的安排都是居中的—每樣東西到照片中心的距離都相等。要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可以將照片的主體正好放在畫框中心,在我們的類比秤里,它正好位於支點,也就是平衡點。達到靜態平衡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兩個相等的分量放在中心的兩側,保持相等的距離。添加一個維度的話,將一組圖像元素圍繞中心等距安排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第二種視覺平衡處理的是不相等的重量和張力,而這樣的平衡能夠使影像更加生動活潑。在秤上,大的物體可以與小物體達成平衡,只要小物體離支點足夠遠。相似地,小圖像元素可以順利地平衡一個主要元素,只要它擺放在靠近畫框邊緣的地方。相互制衡正是絕大多數平衡的實現機制,這當然也是一種對比。
靜態平衡與不平衡 使用秤來類比,想像一張照片在中心點平衡了。在這張尼泊爾 Swayambunath 佛塔的眼睛近攝照片中,簡單布局是對稱的,因此正好在支點平衡,兩邊的力均勻平穩。但是,如果我們移走一個元素,這裡為了練慣用數碼作了處理,重力的視覺中心偏移到了左邊,平衡被打破。自然的傾向將把視線移到左邊。
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處理的是兩個不相等的主體或者區域。就像小砝碼只要放得遠離支點就可以與大砝碼達成平衡,影像中的大小元素只需要在畫框中仔細布局也可以達成平衡。這裡要注意右上角的內容—漢字—提升了它的視覺重要性。
左右對稱 就像這條從前方觀察的希臘漁船那樣,有些類型的主體天然地沿某條軸線對稱,建築經常屬於這一類型,很多生物從正面觀察(比如人類的臉)也是這樣。對於對稱構圖來說,精確特別重要,因為即使最微小的偏差也會立即顯露出來,而且看起來像個失誤。動態張力 將動態張力引入照片來吸引注意力看起來很容易也立竿見影,因此有必要謹慎些。就像在單張照片中使用濃烈、醒目的色彩效果很明顯,但是反覆使用就可能變得矯揉造作,同樣地,這種激活照片的方法也可能很快變得乏味。同其他第一印象強烈而顯而易見的設計技巧一樣,它缺乏持久力,其效果通常很快就消耗殆盡,於是眼睛轉移到下一張照片了。 然而,取得動態張力的技巧相當直接,就像這裡的例子所示。雖然不能簡化成一個公式,理想的組合是一組向不同方向斜線、相反的線條、任何引導眼睛走出畫面的結構手段,最好是相反方向的。但要避免使用比如封閉的圓形結構,可以使用比如具有強烈影響的旁觀者、視線等。
橡樹巷莊園
分開的線條和趨向是動態張力的關鍵。這裡,大樹的分叉及其強壯彎曲的陰影有很強烈的外趨向,被 20mm(等效焦距)廣角鏡頭誇張地表現出來。建築的變形和位置使它看起來在向左移出畫框
棉花堆
兩位蘇丹婦女在喀土穆南部熟練而優雅地整理、踩踏剛採摘的棉花。廣角鏡頭誇大了畫框邊緣附近影像的幾何變形,從一組連續拍攝的照片中挑選出來的這張作品最具有力量和動感—線條和手勢將注意力同時往左右兩邊拉扯十二、黃金分割構圖
Moment 作者:黑色幽默
在你的畫面中,起著最主導的地位的是什麼?沒錯就是構圖!直接關係著作品呈現出來效果的主要因素。撇開模特的情緒表情不說,光線不好可以用後期,色彩不好可以轉黑白,調色調,但是構圖不理想,那就只能說抱歉了,拍回來,也是占內存。而本教程主要為了告訴你一種在你以後拍攝任何題材都能用得上的構圖手法,學會這一招,你也可以牛氣哄哄的和別人說:「我這片子,用的就是黃金分割構圖法。」 我們平時面對拍攝主體,啪,就是一個大頭放在正中央!這樣的構圖確實飽滿震撼,但是看多了也就免疫了,覺得呆板缺乏新意,而黃金分割構圖法正是為了避免畫面的平淡,左右對稱,無疑是拍攝有意境有靈氣的片子必備的「武功」秘笈。 為了各位讀者比較直觀的理解,我們先用三三法則以及圖例來分析怎麼樣運用黃金分割法來拍攝圖片,而如果你想了解黃金分割法的具體原理,請翻閱到本專題的最後一頁會有相關介紹。 其實說起來非常的簡單,無論你是橫構圖還是豎構圖,只要將你的畫面橫豎分別平均的用兩條線畫下來,這四條線交接的點大概的位置就是我們所說的黃金分割點,而你要做的,更簡單,就是將你要表現的物體,置於交接的四個點的其中一個點就可以了。
「黃金分割」是一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幾何學公式,遵循這一規則的構圖形式被認為是「和諧」的。多年來很多藝術家,學者都是根據這一偉大規則,創作了一幅幅優秀的藝術作品,當然我們的攝影師也不例外,接下來,我們將通過運用了黃金分割構圖的優秀作品解析,讓大家加深對這一規則的理解。請點擊下一頁。
Missing someone 作者:Vision.Q
上圖主要表現模特的臉部,作者將這一部分置於左上的黃金點使得觀眾的視覺自然而然的凝聚到人物臉部。大量畫面中的留空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在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拍攝人物運用這類構圖手法,模特的視覺最好望向留空的位置,平衡整幅畫面。
別處的憂傷 作者:九月
同樣作者故意的留空,給畫面添加了劇情感,彷彿畫面中的女孩兒,正在等待某個遲到的男孩。 以上是關於人像拍攝中,黃金分割作品的應用,在風光生態作品中,這類構圖方式將賦予他們新的意境,請點擊下一頁。
黃金海岸 作者:紅魔曼聯
風光片中,運用好黃金分割構圖,也可以為你的畫面加色不少。試想,如同上圖,如果將兩個人物置於中間,海水沙灘對半分開,畫面就會顯得直接,對稱,缺乏想像空間。所以作者將人物置於畫面的右切割點,表現了大面積的海水令人彷彿聽到了海潮聲,海風呼呼的吹,男女主人翁攜手漫步其中,浪漫溫馨。同樣主體還是第一個抓住你的視覺的,然而意境卻大不相同。
夏蛙 作者:豹子頭
黃金分割構圖法,同樣也能為你的片子加入擬人化的效果,單純的記錄影像,現在連教科書都不這麼做了,為你拍攝的小生物注入表情和思想,帶來的樂趣更加大。如上圖的青蛙,機靈可愛,置於畫面右方,左邊空置的大面積為畫面留下了懸念「這八卦的小傢伙,到底在關注什麼。看得眼睛都快掉出來了。」 講了這麼多關於不同題材黃金分割構圖法的意境表現,現在我們再來說說,這一理論到底是從何而來。適用於有探索精神一類人士。黃金分割線構圖如圖1:「黃金分割」公式可以從一個正方形來推導,將正方形底邊分成二等分,取中點X,以X為圓心,線段XY為半徑作圓,其與底邊直線的交點為Z點,這樣將正方形延伸為一個比率為5︰8的矩形,(Y』點即為「黃金分割點」), A︰C = B︰A = 5︰8。幸運的是,35MM膠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這種5︰8的比率(24︰36 = 5︰7.5)
如圖2:通過上述推導我們得到了一個被認為很完美的矩形,連接該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對角線,然後從右上角向Y』點(黃金分割點,見圖A)作一線段交於對角線,這樣就把矩形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部分。現在,在理論上已經完成了黃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將你所要拍攝的景物大致按照這三個區域去安排,也可以將示意圖翻轉180度或旋轉90度來進行對照。 感謝POCOer:黑色幽默(對本專題內容的指點與支持)十三、解釋常用的三種測光模式解測光的意義: 我們來了解一下自動測光系統。簡言之,有了光圈和快門的相機,具有控制入光量的能力。可是到底要進來多少「光」,才不會 Under 或Over曝游標准呢?過去在電子攝影科技尚未起步的階段,相機的光圈和快門端賴使用者手動調整,類似現今「M」全手動模式。攝影師要想獲得準確的主體光線,必須使用手提的測光表,量測光線以期達到準確的曝光效果。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傻瓜相機、數碼相機,甚至高階的單眼相機皆以具有CPU 運算能力的測光技術,應用在現代機身上,使其對焦更快,測光更准,操作也更人性化。 TTL測光 在規格表上常見的一個名詞「TTL測光」?這是一種以經過鏡頭的測光方式(英文:Through The Lens)量測光線的方法,簡稱為TTL測光。這項技術發展於1964年,主要的目的是在取代測光表這一類需要外帶的測光工具。在攝影時,使用者半按快門之後,激活TTL 測光機制,光線先經過鏡頭的折射,進入機身內的測光感應器,這個有點類似今日 CCD 感光器的原件,會將光訊號轉成電子訊號,交於CPU運算之後得出適當的光圈和快門值。TTL測光的最大好處就是,所測得的光量,就是標準底片曝光量,特別適用於習慣在鏡頭前加裝濾境,或是使用大型蛇腹相機等,透過TTL 就不需要再增減曝光補償,直接按下快門拍照。 一般來說,以下的三種測光模式比較常用: 1、多區域測光 (評價測光) 這種測光模式也稱「智能化」測光,是一種高級的測光方式。不同廠家生產的相機所使用的模式名稱可能有所不同,尼康在其高端數碼相機中,將這一測光模式稱之 為矩陣測光,而佳能則叫做256區多區評估測光,柯尼卡美能達的則被改為蜂窩式測光等等,無論叫什麼名稱,其原理都是一樣的,即測光系統將取景畫面分成若 干區域(不同的相機劃分的形狀、方式不同),分別設置測光元件進行測量,然後通過相機內的微電腦對各個區域的測光信息進行運算、比較,並參照被攝主體的位 置,推測出被攝體的受光狀態,從而決定每個區域的測光加權比重,全部衡量後,計算出合適的曝光值。它能夠使相機在各種光線條件下拍攝都取得較好的自動曝光系統。
這種模式適合用於拍攝風景、團體照片等,實際上也是眾多業餘,甚至是專業攝影師於平時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模式,特別是在拍攝順光、前側光,或者大面積亮度均勻的場景時最為有效。 事實上,無論採用那種測光方式,都是需要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的。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要拍攝的是什麼,只要抓住了自己需要拍攝的主體,測光、構圖以及最終如何設定光圈和快門組合也就變的簡單起來了。2、點測光 點測光是一種更加精確的測光模式,它的測光大約只測畫面中之2%~3%的面積,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精度,它基本上不受測光區域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響,因此 可確保攝影者完全按照自己選擇的某個具代表性的「點」來測光曝光,能滿足嚴格的曝光要求。同時也可以利用點測光的這一特點,很方便地對各個區域進行檢測。
要用好「點測光」模式,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攝影者得知道被攝對象中什麼位置是適合選為「點」而且作為測游標准。一般在對主體與背景反差亮度特別大的對象 拍攝時使用,如舞台攝影中常常有追光燈打在演員身上,而背景幾乎一片漆黑,如果不用點測光必定出現主體曝光過度。再如拍攝日出日落場景,也需要攝影者針對 天空實際亮度選擇某一個標準區域來還原自己希望的亮度,同樣要依賴點測光才比較可靠。另外像逆光攝影、空中攝影、拍攝跳傘等場景,採用點測光模式也比較合適。 3、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主要是測量取景屏畫面中央長方形或圓形(橢圓形)範圍內的亮度,畫面其它區域則給以平均測光。由於是依據畫面中央最重要主體的光亮度來讀取合 適的曝光值,這種模式比平均測光要更精準些。因為一般攝影者在拍攝時常常會將主體安排在畫面中間,該模式針對此特點,從整個畫面測量亮度,但將測量重點放 在位於取景器中央的一塊區域,以中間為主,同時適當兼顧周圍環境亮度,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中央重點測光模式是一種非常可靠的測光方式,幾乎在所有的題材中都適用,採用此種測光模式來測光拍攝,基本上都可確保萬無一失。總體來說,那些既需表現主體,同時又需兼顧整體曝光量的內容,就需要選擇偏重中央平均測光系統。最後再講講測光的原理 測光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假設所測光區域的反光率均為18%來給出光圈快門組合參數。「18%」這個數值來源是根據自然景物中中間調(灰色調)的反光表現而定,一般白色表面可以反射近90%的光線。標準灰卡是一張(8X10英吋)的卡片,將這張灰卡放置於主景同一測光處,則所得之測光區域的整體反光率就是18%,之後按相機測光所給出的光圈快門組合去拍攝,得到的照片就會是準確之曝光。但是如果測光區域的整體反光率大於18%,例如對著一張白紙測光,按相機自動測光所給出的光圈快門組合去拍攝,得到的照片會是Under的情形,白紙會被在照片上看來是灰紙。所以,拍攝反光率大於18%的場景,需要增加 EV 曝光補償值。同理,如果測光區域的整體反光率低於18%,例如對著一張黑紙測光,則得到的照片將會是OVER,黑紙也會被拍成灰紙(深灰)。所以,拍攝反光率低於18%的場景,需要減少曝光。不過,現實的測光情況就沒有那麼單純,複雜的自然界光影,光線和色彩等,往往會干擾測光的準確性。甚至,什麼時候選擇中央重點、點和區域測光?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曝光補償?補償多少?到最後都要依靠拍攝者自己去累積經驗來判斷。掌握測光基本原理和所用相機測光模式的區域範圍、透過比較了解和實際操作對主景的拍攝比較能準確判斷。
推薦閱讀:
※使用數碼相機小竅門
※關於相機全幅和殘幅之爭
※相機越貴畫質越好?聊聊CMOS設計
※全畫幅與非全畫幅(APS-C)數碼相機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