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 ▏世界政治的評價體系需要有「中國標準」

縱橫 ▏世界政治的評價體系需要有「中國標準」2016-02-05張樹華中國學派

【核心提示】儘管國際上各類評價指標、指數及排行名目不斷增多、花樣不斷翻新,但當前國際政治測評領域仍呈現出一種明顯的扭曲狀態,即西方唱「獨角戲」,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持續性「失語」。這種以西方國家價值觀體系和政治現實為依據的評價體系,是不能真實反映世界政治發展面貌。無論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發布機構的屬性、還是發布的動機等,現有的西方評價指標體系無不帶有濃厚的西方思想傳統和政治利益。在西方各類所謂「客觀」、「中立」的政治排行的表象背後,折射出的是日益激烈的國際話語權較量以及更深層次的政治鬥爭。

這些年,國際上一些國家或非政府組織熱衷於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政治評價或排行。由於西方大國主導著話語權,這類政治評價或排行多是反映西式「民主」、「自由」的政治價值觀,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則常常面臨「被排名、被貶低」的尷尬局面。

2014年12月初,總部設在柏林的「透明國際」發布2014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報告。該報告罔顧事實,不計中國強有力的反腐倡廉行動和效果,將中國的排名大幅下調20位,從2013年的世界第80名降至2014年第100名。幾天後,總部設在美國的人權組織「自由之家」也發表年度報告稱,世界互聯網自由度排名中,中國、敘利亞和伊朗三國表現最差。上述三國在65個國家和地區的網路自由度排名中墊底,中國倒數第三。

綜上,實有必要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研究發布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力)評價報告」。

1西方評價指標體系的「傲慢與偏見」

二戰結束以來,國際上針對各國政治發展狀況進行評估的研究與實踐活動在西方悄然興起。上世紀50年代,隨著科學行為主義方法在美國政治學界的興起,以經驗研究和量化研究為主的實證研究方法開始在西方政治科學界廣泛流行。一系列相關的政治評價指標、指數和排行榜等相繼產生,如「世界各國自由度」、「民主指數」、「全球和平指數」、「全球幸福指數」、「失敗國家排名」等等。

儘管國際上各類評價指標、指數及排行名目不斷增多、花樣不斷翻新,但當前國際政治測評領域仍呈現出一種明顯的扭曲狀態,即西方唱「獨角戲」,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持續性「失語」。這種以西方國家價值觀體系和政治現實為依據的評價體系,是不能真實反映世界政治發展面貌。例如,2014年6月,總部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經濟與和平研究所發布了2014年度「全球和平指數」排行榜。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持續幾年被納入「全球最和平國家」之列,居第8位,高出中國100位,再次成為「亞洲最和平國家」。同樣是2014年6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與和平基金會發布了2013年世界「脆弱國家指數」排行榜。也許是受國際輿論特別是非洲發展中國家的譴責,《外交政策》雜誌2014年將這份自2005年起每年發布的「失敗國家指數」改名為「脆弱國家指數」。在178個國家中,中國獲得79.0分(滿分為120分),排在第68位;日本則排在157位,遠離「脆弱和失敗」,與其他西方國家一起處於穩定、成功國家之列。很明顯,上述兩份排行榜都無一例外地顯示了西方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排斥和否定。

無論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發布機構的屬性、還是發布的動機等,現有的西方評價指標體系無不帶有濃厚的西方思想傳統和政治利益。以英國《經濟學人》旗下「經濟學人情報社」發布的「民主指數」為例,它以選舉進程和多元化、公民自由、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等五個方面為考察維度,在全世界167個國家和地區的受訪者中展開問卷調查,最終以0至10分的民主指數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現實的民主狀況進行量化測評。根據這一指數,中國大陸2012年的綜合得分為3.00,排名第142位,創該指數2006年首次發布2.97分之後的「新低」,這無疑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治發展取得重大進步的選擇性失明。實際上,無論是強調選舉進程和多元化,還是突出公民自由、政治參與等因素,這些指標無一不是以西方的價值觀為理論預設。可想而知,以上述設定的變數來考察非西方國家,其結果必然難以反映各國真實的政治發展狀況。

2西方「排行榜外交」的實質

當今世界,思想政治領域的較量與鬥爭日趨白熱化。在西方各類所謂「客觀」、「中立」的政治排行的表象背後,折射出的是日益激烈的國際話語權較量以及更深層次的政治鬥爭。

目前,國際政治領域的排行至少呈現出以下三大特徵:一是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戰略意圖;二是多以西方政治模式為樣本,借用選舉、多黨競爭等民主、自由、人權為指標來評判;三是西方世界掌握了評價標準制定權和話語權,多由非政府組織、媒體和大學、研究機構一起發布。這實際上是西方世界打著學術研究和客觀評價的幌子,利用「民主、自由、人權」等片面性指標對世界各國進行政治排名,藉以塑造自己道德的「高尚」和政治的「優越」,貶低、影響甚至操縱他國政治。藉助上述政治評價和排行榜,西方大國混淆國際輿論,推行所謂「排行榜外交」,藉機向非西方國家搞「民主人權輸出」,最終實現其地緣政治利益和遠期的戰略意圖。

簡而言之,政治評估與政治排行,是繼「大棒外交」、「胡蘿蔔外交」以及利用全球媒體推銷「普世價值」的「擴音器外交」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掀起的又一輪「軟實力較量」。它反映了話語權的較量,成為國際間爭奪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戰場。

2006年,為應對西方幕後頻頻策動的顏色革命浪潮,俄羅斯總統普京及時提出了「主權民主」的口號。與此同時,俄羅斯官方組織外交部直屬的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聯合社會規劃研究院和《智囊》雜誌,及時推出了俄羅斯版的《當代世界政治詳圖》。俄羅斯學者一反西式的政治評價方法,建立了100多組初級資料庫,運用大約60組量化的客觀統計參數,通過對「國家主權性指數、國際影響力指數、內外威脅指數、生活質量指數以及民主制度基礎指數」五組綜合數據,對世界上192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進行了比較排行。之後,俄羅斯外交部將該成果的俄、英版本提交聯合國,其目的就是反擊西方大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政治偏見和「雙重標準」。

3研究制定「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評價體系

目前,國際上恰恰缺少類似的對世界各國政治進行全面性和綜合性評價的指標體系。為全面展現東西方國家的政治特色和優勢,爭奪國際政治話語權,展示中國的軟實力和政治競爭力,迫切需要通過全面、客觀與科學的比較研究和數據分析,對全世界各國政治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科學考察與評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出富含中國特色併兼具國際解釋能力、強調綜合性政治發展力和競爭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世界政治發展(力)評價和測量體系」。

我國有必要整合相關研究力量和資源,權威社會科學機構、有關高校和媒體,收集和處理相關數據,結合國際已有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制定並定期發布中國版的《各國政治發展(力)指數評估報告》,以進一步擴大我國社會科學的創新力和影響力。研究和及時發布中國版「國際政治發展(力)評價排名」,以衝破西方壟斷政治話語的現有格局,提高中國學術的「思想力和影響力」,佔領世界學術理論和政治評估與輿論傳播的制高點。

近兩年來,國際上對西方政治弊端的反思越來越多,對西方大國大肆向外推銷民主的質疑聲音也越來越強烈。我們完全有理由更加自信地闡釋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針對國際上流行的各種版本的「政治、民主、人權排行榜」,中國學術界應重點研究中國政治發展中的「政治發展力」和國際間「政治競爭力(保障力)」,提煉和歸納中國的政治經驗和思想價值,增強思想自信力和理論說服力,讓新的政治發展評價體系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包容性和更強的理論適應性。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評價體系應注重考察政治進程的「發展性、穩定性和功能性」,以「全面的、科學的政治發展」為目標,重在比較和分析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力」和「政治競爭力」,通過對各國政治的「主權性、民主性、穩定性、制度性、有效性、法制性、廉潔性」等參數進行主客觀評價,客觀全面地展現出一個時期里世界各國人民在政治舞台上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民主化悖論:冷戰後世界政治的困境與教訓》的主要作者。

來源:《經濟導刊》

推薦閱讀:

怎樣當好二把手?
刮鬍子是個政治問題!
中國大陸和台灣能夠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
資本與政治:關於中國政商關係最透徹的分析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中國內地大學課程?

TAG:中國 | 政治 | 世界 | 評價體系 | 標準 | 世界政治 | 國標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