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膨脹加速了蘇聯解體
06-16
1.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歷史根源眾所周知,俄羅斯帝國是經過300多年不斷向外侵略和擴張,征服周邊100多個弱小民族,到20世紀初已發展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龐大的殖民帝國。沙俄帝國是以俄羅斯民族為中心的國家,佔全國人口57%的其他少數民族都分別居住邊疆地區,被當成「異族」人。沙皇政府對其他非俄羅斯民族實行殖民統治,推行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十月革命前,1914年2月列寧在《論民族自決權》一文中指出,俄國具有同西歐國家不同的特點,俄國是以一個大俄羅斯民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大俄羅斯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佔據著統治地位,享有比其他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權,變成了統治和壓迫民族,因而形成了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傳統。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在《為戰勝鄧尼金告烏克蘭工農書》中明確說: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是沙皇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殖民統治的歷史產物,「因為許多世紀以來大俄羅斯人在地主和資本家的影響下,養成了一種可惡可恥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偏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進一步闡述了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歷史根源,認為沙皇政府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實行長期殖民統治,使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淪為殖民地,這在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都反映出來。因此必須承認,沙俄帝國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變為殖民地的做法,在大俄羅斯人的頭腦中形成了殖民主義思想意識和十足的殖民主義態度。沙皇為了維護大俄羅斯民族的特權地位,對少數民族實行壓迫和歧視政策,力圖剷除他們中間的任何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國家制度的萌芽,摧殘他們的傳統文化,嚴格限制他們的語言發展,使他們變得落後和愚味無知,竭力促使他們俄羅斯化。在蘇聯建立過程中,針對當時俄共(布)中央領導層中一些人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1922年12月列寧在《關於民族或「自治化」問題》一文中強調指出,沙皇政府長期對少數民族實行殖民統治在俄羅斯民族中間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因而大俄羅斯人極端蔑視其他少數民族,認為他們都是落後的「 異族人」,諸如把波蘭人叫做「波蘭棒子」,嘲笑韃靼人為「王爺」,叫烏克蘭人為「雞冠頭」,稱喬治亞人和其他高加索人為「蠻子」,等等,表現出了大俄羅斯民族的極端傲慢態度。當時,列寧認為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是沙皇帝國時期對少數民族實行壓迫和歧視的殖民政策的必然產物,是為俄國剝削和統治階級服務的大民族沙文主義,是妨礙實現各民族聯合和團結的主要危險,宣布要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進行決死戰。列寧過世後,從30年代起蘇聯領導人和史學界不僅不批評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反而歪曲沙皇政府征服少數民族的歷史,繼承沙俄帝國意識。例如,1934年7月斯大林在評述恩格斯的《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一文時為沙俄帝國對外侵略和擴張政策辯護,認為恩格斯毫無理由地「誇大了沙皇政府對外政策的擴張性」。 1952年10月蘇共十九大總結報告提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領土,強制立陶宛、愛沙尼亞、摩爾達維亞四共和國併入蘇聯,收復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這樣的國界最符合蘇聯的歷史真實情況。這等於說,凡是歷史上沙俄帝國征服過的領土均應歸入蘇聯版圖。1954年12月1日《真理報》發表關於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帝國合併300周年的宣傳提綱認為,俄羅斯帝國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歷史進步作用」。1978年8月 31日《真理報》發表關於亞美尼亞併入俄羅斯帝國版圖150周年的決議強調,亞美尼亞人及高加索其他民族之所以歸併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是「他們擺脫伊朗和土耳其壓迫的希望和救星」。在這種觀點指導,蘇聯歷史學界紛紛著書或撰文為沙皇征服少數民族竭力辯護,宣揚沙皇是眾多被征服民族的「救世主」。上述情況表明,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是沙俄帝國對外侵略和擴張,對少數民族實行殖民統治的歷史產物,蘇聯時期繼承了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傳統。 2.蘇聯時期俄羅斯民族的中心地位確立俄羅斯為「領導民族和主導地位」。1945年5月2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招待紅軍將領的講話幾次感謝俄羅斯在衛國戰爭中的功績,提出「俄羅斯是蘇聯各民族中最傑出的民族」,「是公認的蘇聯各民族的領導力量」,「是打敗人類公敵法西斯主義而取得歷史性勝利的領導力量」。1957年8月27日,赫魯曉夫在關於文藝與生活聯繫的講話中宣稱俄羅斯有資格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尊重,各民族人民應高呼「俄羅斯母親」,因為俄羅斯領導其他民族人民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勝利。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蘇共二十四大上說「偉大的俄羅斯民族」在蘇聯的成立、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1975年10月21日,全蘇中小學、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俄語學習和教學經驗學術實踐會議提出,蘇聯各民族人民是「在俄羅斯民族周圍聯合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因此俄羅斯民族是「老大哥,是蘇聯第一位民族」。1989年9月20日,蘇共中央全會通過的《黨在當前條件下的民族政策綱領》仍然聲稱,「俄羅斯民族過去,現在仍然是我們整個聯盟的團結的基礎,它曾為克服邊遠民族的落後狀況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俄羅斯聯邦共和國處於蘇聯中心地位。列寧在創建蘇聯時期堅持各民族共和國必須平等的原則,而且1922年12月蘇聯成立條約以及各個時期蘇聯憲法均規定各加盟共和國平等原則。但實際情況是,從蘇聯成立到80年代末期,各非俄羅斯民族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都設立自己的黨中央領導機關,直屬蘇共中央領導,唯獨以俄羅斯人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共產黨領導機關,而俄羅斯聯邦各州、邊疆區、直轄市等地方黨組織直屬蘇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並由蘇共中央總書記兼任俄羅斯局主席。與此同時,儘管在形式上俄羅斯聯邦也設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但並不設立共和國政府的部委管理機關,而由蘇聯中央政府代行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政府的管理職能。由此可見,實際上蘇共中央就是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的中央,蘇聯中央政府就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政府,從而使俄羅斯聯邦共和國處在中央領導地位,其他少數民族共和國則處在地方附屬地位。這種狀況也表明,蘇聯實際上還是以大俄羅斯民族為中心的國家。俄羅斯人在政治上處於主導地位。1923年4月俄共(布)十二大提出,為了貫徹蘇聯成立條約規定的各共和國平等原則,在設立聯盟中央機關時保證各加盟共和國在相互關係上和對聯盟中央權力機關的關係上權力和義務平等,聯盟國中央執行機關要保證各加盟共和國的代表性。但按照斯大林在6月全蘇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選舉原則,其結果突出了俄羅斯人的政治優勢。在6月舉行的蘇聯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2215名代表中,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代表為1727名,烏克蘭共和國代表364名,外高加索聯邦共和國代表91名,白俄羅斯共和國代表33名。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代表比例高達77.96%,而其他三個少數民族共和國代表僅佔22.04%。此後,在歷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3名主席中,只有米高揚(亞美尼亞人)、波德戈爾內(烏克蘭人)兩人為少數民族。在蘇聯歷屆12名政府首腦中,只有斯大林(喬治亞人)任過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至於蘇聯中央政府管理機構的各部委主要領導職務也大多由俄羅斯人擔任。更值得提及的是,長期以來在蘇聯實際上由蘇共直接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在歷屆蘇共中央領導機關中雖然有少數非俄羅斯民族代表參加,但唯有被列寧稱之為「俄羅斯化的異族人」斯大林成為蘇共中央的最高領導人,其餘各屆蘇共中央最高領導職務均由俄羅斯人擔任。況且,從30-80年代,有相當多的俄羅斯人被委派到各少數民族共和國擔任黨政重要領導職務,對當地民族領導人起到控制和監督作用。例如,在70年代初,俄羅斯人在中亞五共和國擔任共和國政府部長級職務的情況是:在哈薩克占 36.6%,在烏茲別克佔38.2%,在吉爾吉斯佔48%,在塔吉克佔30.8%,在土庫曼佔29.2%。由此可見,俄羅斯人不僅掌握蘇聯中央領導權,而且控制各加盟共和國領導權,在蘇聯政界占統治地位。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成就歸於俄羅斯民族。如上所述,斯大林大力宣揚俄羅斯民族領導蘇聯其他民族戰勝了德國法西斯,而隻字不提其他各民族在保衛社會主義國家戰爭中作出的犧牲和貢獻。1957年8月,赫魯曉夫在同文藝界人士講話中提出,俄羅斯民族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在幫助其他落後民族克服幾百年的經濟和文化的落後狀況做出了「偉大業績」,其他民族應當「感激和尊重」。1972年12月在慶祝蘇聯成立50周年之際,蘇聯報刊突出宣傳俄羅斯民族在蘇聯建立和發展中的功績,對其他民族的「無私援助和貢獻」。1982年慶祝蘇聯成立60周年大會再次強調說,俄羅斯民族在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其他民族應當特別感謝俄羅斯人對自己的「無私援助」。1989年蘇共民族政策綱領仍在宣稱,俄羅斯是整個聯盟國家的中心,俄羅斯民族是最大貢獻者。上述情況表明,從蘇聯成立到解體俄羅斯民族處於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地位。 3.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膨脹加速了蘇聯解體人類發展歷史表明,過去歷史上形成的由主體民族和非主體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發生民族分離以致民族獨立,導致國家分裂,一般都表現為非主體民族由於對國家政策不滿而竭力擺脫主體民族控制並走向獨立。然而,90年代初蘇聯解體恰好相反,而是由蘇聯最大民族俄羅斯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帶頭謀求獨立,並積極支持其他民族的獨立行動,從而加速了多民族國家蘇聯的解體。為進一步闡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考察一下蘇聯解體的過程。非俄羅斯民族的分離活動首先是從波羅的海地區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共和國開始的,1987年8月23日三共和國首都同時舉行大規模群眾集會,反對過去蘇聯武力吞併三國。1988年秋天,三共和國先後成立民族分離主義組織——人民陣線,制定了統一行動綱領。1989年5月,立陶宛、愛沙尼亞通過共和國經濟獨立法;7月拉脫維亞通過共和國主權宣言,宣布共和國法律高於蘇蘇法律;8月23日三共和國首都再次舉行大規模群眾示威活動,提出就三共和國脫離蘇聯舉行全民公決。1990年3月11日、3月30日和5月4日,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相繼通過共和國獨立宣言。在其他共和國也出現了民族主義活動,要求擴大共和國的獨立自主權。此時,非俄羅斯民族的分離活動本應引起俄羅斯民族的警惕,為捍衛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進行鬥爭。然而,以葉利欽為首的所謂民主派借口復興俄羅斯,與聯盟中央爭奪領導權,不僅支持其他民族共和國的獨立活動,而且積極謀求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獨立。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過去幾十年俄羅斯充當「大奶牛」,其他少數民族「靠吮吸奶汗養肥了自己,而俄羅斯民族卻深受其害」。他們提出的所謂振興俄羅斯的口號,實際上就是甩掉其他共和國,利用俄羅斯擁有的經濟、科學技術的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採取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方式和社會發展機制,把俄羅斯建設成為獨立的富強國家,使俄羅斯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水平。為此,俄羅斯「民主派」主張各加盟共和國先脫離蘇聯,而後在完全獨立和平等基礎上組成新的聯合體。1990年5月29日,葉利欽剛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後就發表聲明,他將致力於實現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主權;這種主權意味著俄羅斯從下到上的獨立,俄羅斯將在100天內收復主權,以「保衛自己不受聯盟中央的支配」;「俄羅斯將在一切問題上都要獨立處理,俄羅斯的法律高於聯盟的法律」;「俄羅斯打算同其他14個加盟共和國在經濟、貿易、科學、文化、民族等方面直接締結條約」。葉利欽還要求聯盟政府辭職。顯然可以看出,葉利欽主張俄羅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國擺脫聯盟中央而成為獨立主權國家。不久,6月 1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了共和國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為主權國家,共和國憲法至高無上。俄羅斯聯邦可以自願與其他共和國結成新聯盟,有權自由退出蘇聯;俄羅斯境內一切自然資源均歸本共和國所有,有權建立俄羅斯國家銀行、共和國財政、信貸和稅收制度等。主權宣言實際上就是宣布俄羅斯國家獨立。在俄羅斯帶動下,其他11個加盟共和國隨後也通過了各自的主權宣言,變相地宣布共和國獨立。1991年1月上旬,在立陶宛發生獨立派與反對獨立派的人之間嚴重衝突。1月11日,戈爾巴喬夫總統下令蘇聯內務部隊進駐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並佔領蘇共中央的立陶宛出版大樓和立陶宛邊疆保衛局所在地,試圖用武力壓服民族獨立分子,以維護國家統一。在這樣關鍵時刻,1月13日葉利欽以俄羅斯聯邦國家首腦身份與波羅的海地區三共和國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強烈指責戈爾巴喬夫等蘇聯領導人鎮壓民族獨立自主運動,造成流血事件;宣布俄羅斯國家主權以及波羅的海地區三國主權受到嚴重威脅時,它們要相互支持和援助。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電視台和俄羅斯報刊大肆渲染維爾紐斯的流血事件,明目張胆地為立陶宛民族分離主義者大造輿論聲援。在國內和國際輿論壓力下,戈爾巴喬夫放棄以武力維護國家統一和完整的努力。顯然,在波羅的海地區三共和國獨立過程中,俄羅斯扮演了主要支持者的角色。1991年3月至7月,這是維護蘇聯國家統一和取消聯盟二者之間進行鬥爭的關鍵性時刻。為保留聯盟,戈爾巴喬夫決定於3月17日舉行全民公決。全蘇共有 1.85647355億選民,其中80%的選民參加投票,投票者贊成保留蘇聯的佔76.4%。除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以及亞美尼亞、喬治亞、摩爾多瓦6個共和國政府拒絕組織公民投票外,其他9個共和國都組織全民公決的投票。參加投票和贊成票的比例為:烏克蘭分別為83%和70%,白俄羅斯分別為 83.5%和83%;烏茲別克分別為95%和93.7%;哈薩克分別為89%和94%;吉爾吉斯斯坦分別為92.9%和94.5%;塔吉克分別為94%和96%;土庫曼分別為97.7%和98%;亞塞拜然分別為75%和93%;俄羅斯聯邦分別為75.31%和71.34%。全民公決投票結果表明,雖然蘇聯處在尖銳複雜的民族矛盾和衝突的形勢下,大多數公民仍然主張保留聯盟國家,反對民族分裂。特別是中亞五共和國和亞塞拜然的公民參加投票率和贊成率明顯高於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斯拉夫民族國家。在上述抵制全民公決的6個共和國中,儘管當局禁止公民參加投票,但仍有大批公民自行組織投票,表明贊成保留聯盟國家的立場。這也表明,蘇聯對各民族的大多數居民仍具有凝集力。不過,作為蘇聯最大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對保留聯盟國家的擁護率相對來說就顯得很低了,尤其是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活躍的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擁護保留聯盟國家的擁護率就更低了。3月8日,蘇聯聯邦委員會通過新聯盟條約草案,並把它作為藍本提交各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審議。新聯盟條約草案規定,聯盟中央除行使外交、國防和協調各共和國重大經濟事務職能外,其他國家管理許可權均歸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行使。對這樣的新聯盟條約草案,俄羅斯領導人帶頭反對,堅持共和國為獨立主權國家。4月 19日葉利欽聲稱,俄羅斯需要的是小型聯盟中央,需要的是作為調節者的總統,甚至可以不要蘇聯總統。最終,戈爾巴喬夫再次讓步,修改新聯盟條約,改為主權國家聯盟,實際上把蘇聯變成了鬆散邦聯。7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主權國家聯盟條約的決定。7月29-30日,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商定,8月20日由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作為第一批國家簽署新聯盟條約。令人難以預料的是,在簽署新聯盟條約的前一天,8月19日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一批人發動政變,宣布在全蘇實行緊急狀態6個月,以反對民族分裂和維護國家統一。「8·19」事變後,葉利欽等一批「民主派」加緊瓦解蘇聯的活動。葉利欽等俄羅斯領導人以蘇聯各民族人民的「救世主」的姿態出現,攫取聯盟中央領導權,取代聯盟中央發號施令,宣布由俄羅斯接管和控制蘇聯中央各個要害部門,接管蘇聯軍隊、核武器和蘇聯中央各部門的財產,實際上以俄羅斯取代蘇聯。進而於8月26日葉利欽總統新聞秘書處發表了關於「一旦聯盟停止存在,俄羅斯聯邦保留提出修改邊界的權力 」的聲明,這一赤裸裸的以領土相要挾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行徑,更加激起其他共和國的反對,從而加快了獨立步伐。不久,在莫斯科掛起了沙俄帝國時期的白藍紅三色旗,顯然葉利欽等人竭力主張恢復沙俄帝國傳統。1991年12月8日,由俄羅斯帶頭與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總統簽訂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宣布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實體將停止存在。三國簽訂建立獨聯體協議迫使戈爾巴喬夫於12月25日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宣布蘇聯正式解體。上述情況表明,在蘇聯發生劇變和解體的過程中,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不是站在維護統一聯盟國家的立場上,而是打著復興俄羅斯的招牌,積極策劃俄羅斯獨立和分裂統一聯盟國家,在瓦解蘇聯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 4.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加劇國內民族矛盾,影響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如上所述,30-80年代中期,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等蘇聯領導人一直喋喋不休地歌頌沙俄帝國的歷史,宣揚俄羅斯民族是蘇聯各民族中「最傑出民族和領導民族」,一味誇大俄羅斯民族的歷史功績,將俄羅斯聯邦凌駕在其他加盟共和國之上,賦予俄羅斯民族的特殊主導地位,從而使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根深蒂固。因此,實際上蘇聯繼承了沙俄帝國意識,竭力維護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傳統,把其他眾多少數民族置於附屬的「次等民族地位」。根深蒂固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造成的後果是,嚴重地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激起他們對大俄羅斯民族的強烈不滿,從而在民族關係中潛伏下尖銳的矛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錯誤地估計蘇聯民族關係狀況,對潛伏的民族矛盾認識不足,特別是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危害性缺乏清醒認識,因此,他推行的錯誤改革政策引發了民族矛盾大爆發,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惡性膨脹。在蘇聯發生劇變和解體過程中,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排外情緒迅速增長,在復興俄羅斯的借口下,千方百計地瓦解聯盟中央,試圖以俄羅斯取代蘇聯,支持其他民族獨立活動,帶頭通過國家主權宣言,從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加深了民族關係危機。蘇聯解體之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繼續在囂張,主要表現為:一些人宣稱要恢復沙俄帝國的疆土,重振俄羅斯帝國的「雄風」;另一些人主張取消俄羅斯境內的各個民族共和國、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區,恢復沙俄帝國時期省的建制;還有人提出全力保護俄羅斯人的利益,建立以俄羅斯為主體的共和國。1996年3月,俄羅斯國家杜馬完善聯邦制委員會和俄羅斯黨團主席弗·雷森科就當前俄羅斯民族形勢答記者問時指出:俄羅斯好像沉睡著的一頭狂暴的大熊,現在覺醒了,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各種俄羅斯人的政黨、社會團體和組織。實際上,這些組織都提出了一個口號:「俄羅斯應當屬於俄羅斯人!」他們提出復興俄羅斯帝國的觀點,主張恢復1913年俄羅斯帝國的疆界,清除莫斯科的「外來人」。雷森科認為這種觀點嚴重損害了俄羅斯聯邦境內其他少數民族的利益,因此,90年代初非俄羅斯民族主義是主要危險,而當前大國沙文主義是主要危險。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是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他在1993年12月俄羅斯議會選舉前後發表了許多散布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言倫,歸納起來是:他對內主張取消目前存在的民族共和國和其他民族自治實體,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共和國,恢復沙俄帝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將俄羅斯劃分為40-50個省或州,每個省或州境內有300-500萬居民。取消民族界限,這將有助於消除尖銳和複雜的民族衝突。在對外政策方面,他竭力主張恢復沙俄帝國的疆界,重振大俄羅斯帝國的「雄風」。新俄羅斯首先應當包括原蘇聯時期的各個共和國,恢復從波羅的海地區到中亞的統治。日里諾夫斯基還揚言要收回阿拉斯加、芬蘭、波蘭以及沙俄帝國時期所有領土。他幻想將來有一天「美國土崩瓦解,波蘭四分五裂,阿富汗和伊朗銷聲匿跡;俄羅斯艦隊將南下印度洋游弋,俄羅斯士兵將到印度洋洗刷戰靴;俄羅斯教堂的鐘聲將回蕩在土耳其海岸上空;從北冰洋沿岸摩爾曼斯克到印度洋沿岸,在這一片廣大地區所有人都成為一個國家的居民;從君士坦丁堡經喀布爾到印度洋沿岸所有居民都將會說俄語。因為以最現代化的核武器和太空武器裝備起來的武裝部隊將會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力量,俄羅斯年青士兵坐在兵營里,就會在這場「南下的遊戲中獲勝」。日里諾夫斯基的這些言論,純屬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狂言亂語,然而他所代表的俄羅斯自由民主黨能在1993年12月俄羅斯議會選舉中得票率名列前茅,這表明他所代表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思潮在俄羅斯民族居民中是有市場的。俄羅斯共產黨是人數最多的政黨,在俄羅斯政壇上影響較大。然而,俄羅斯共產黨人也積極主張加強蘇聯地區各民族的一體化進程,恢復甦聯。它提出首先加強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等國家的各種聯繫,為恢復統一的聯盟國家創造條件,俄羅斯民族在重建聯盟國家方面應當發揮特殊的作用。還有許多俄羅斯共產黨人提出要保護俄羅斯民族的特殊利益,如隸屬於俄羅斯共產黨的俄羅斯公眾大會等組織正在積極與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爭奪俄羅斯人保護者的權利,爭取保障俄羅斯民族在俄羅斯聯邦應有的地位」。上述情況表明,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擁有較為廣泛的社會基礎。根深蒂固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不僅會加深國內的民族和衝突,而且會影響俄羅斯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首先,是在1990年6月葉利欽等人策劃通過俄羅斯主權宣言和宣布俄羅斯獨立之後,俄羅斯聯邦境內其他少數民族自治共和國才相繼仿效頒布自己的共和國主權宣言,隨後一些民族自治州也通過了類似宣言並升格為共和國,車臣和韃靼斯坦等共和國也是在大俄羅斯民族獨立傾向帶動下宣布獨立的。因此可以這樣認為,近幾年來出現的尖銳民族矛盾和衝突,導致民族關係危機和一度威脅國家統一的局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思潮激發出來的。其次在蘇聯解體後,葉利欽等人公然自認為俄羅斯是獨聯體各國的盟主,把原蘇聯其他地區視為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充當這些國家的保護人角色。一直到今天,除由於波羅的海地區三國強烈要求和國際輿論壓力下於1993年和1994年從這三國撤軍外,俄羅斯在獨聯體其他多數國家仍有駐軍。而且這幾年以來,俄羅斯採取各種手段干涉一些國家內政。諸如支持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人的民族獨立傾向,與烏克蘭當局對抗;駐在摩爾多瓦的俄羅斯第14集團軍,以保護當地俄羅斯人的利益為理由,支持德涅斯特河沿岸俄羅斯人成立民族共和國並直接參与內戰;在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要求獨立和喬治亞政府對抗中,以支持阿布哈茲人的民族獨立要挾喬治亞領導人作出讓步,允許俄羅斯在喬治亞建立軍事基地;支持哈薩克北部地區俄羅斯人的民族獨立傾向,迫使哈薩克當局與俄羅斯建立特殊的盟友關係。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俄羅斯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係。獨聯體建立以來,各國首腦會議年年舉行,條約和協議簽訂一個又一個,但大多數是紙上談兵。實際情況表明,近年來獨聯體國家的離心傾向日趨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俄羅斯一直以老大自居造成的。蘇聯解體之後,新獨立的俄羅斯陷入一場深刻和持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之中,廣大人民群眾對俄羅斯的前途越來越感到渺茫,俄羅斯的衰落使葉利欽、日里諾夫斯基等人恢復大俄羅斯帝國的主張成為一場美夢。縱觀近幾年來俄羅斯民族關係形勢,筆者認為由於俄羅斯政府在民族關係理論和政策上進行一些調整,採取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對民族衝突的熱點地區作出讓步,特別是隨著俄羅斯聯邦中央政府與韃靼斯坦共和國簽訂關於劃分管理許可權和互派全權代表條約、俄羅斯聯邦中央政府與車臣共和國簽訂和平協議、俄車和平與相互關係條約,近年來民族矛盾開始緩和,民族關係趨向穩定。但是,俄羅斯並沒有根本解決蘇聯遺留下來的以民族為特徵的國家體制的結構問題,還在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尋找新理論,聯邦中央與各聯邦主體之間關係還未調整好,因此,許多民族矛盾和問題只是暫時潛伏下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五大簡單瘦手臂小方法加速脂肪燃燒
※一代宦官沉浮,他的死亡加速明朝的滅亡
※全員加速中的管家是誰?
※菜鳥交兩周年成績單:五大戰略加速行業洗牌|菜鳥|五大戰略
※這一次,我不會推薦您使用CDN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