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人為本,心懷天下——讀《論語》有感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湧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禦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禦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蹟!為什麼這樣的奇蹟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麼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以身作則」、「遵禮守分」……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於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相對於道家的出世傾向,儒家是入世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永遠在自我修養與服務大眾間保持平衡。

使孔教學說卓然異出於旁說的,是其體現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於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於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嚮往並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

孔子之後,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製得以確立並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衝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並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於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後世,予以為一切並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版權已獨家授權,侵權必究。

⊙由流光飛舞授權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全球範圍內電子版製作與發行!

鏡非台主人流光飛舞歡迎您的來訪。流光飛舞,深戀紅塵、心眷詩意之女子一枚也。她喜愛讀閑書、彈素琴、攝影,旅行,喜愛烹飪,喜愛「坐而論道」……這裡記錄的是她的浮生瑣事,喜怒哀樂……熱切希望能與到訪的您以誠相交,攜步同行,在流光飛舞中閑步玫瑰人生……

推薦閱讀:

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十二
論語翻譯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9)
論語1·6
《四書鏡談·論語》中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