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反思「金牌至上」 稱金牌可凝聚民族精神

 新華網北京8月16日奧運專電(記者張碩)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收穫38枚金牌共88枚獎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優異成績。回顧過去,在中國貧窮落後的年代,金牌無疑是振奮國人的強心劑;而在中國日益富強的今天,奧運金牌仍然對凝聚民族精神、激發國民熱情有著重要作用。

  在中國軍團金牌大豐收的同時,一些項目也因為發揮失常,沒有獲得預期中的金牌,有些利用規則漏洞去曲線獲利。奧運爭光計劃全線出擊,大獲全勝固然可喜,但國內的全民健身計劃和青少年體育教育和參與卻不盡人意也令人堪憂。正因如此,許多媒體和專家對個別項目中只為金牌的「金牌至上」現象提出了反思。

  實際上,「金牌至上」爭議的焦點不是運動員是否要奮力贏得金牌,而是在奧運金牌數量激增,更多優質體育資源被傾注在精英運動員身上的同時,青少年體育和全面健身之間能否更平衡協調地發展,中國的體育資源能否更合理更有效地分配。

  1908年,《天津青年》雜誌發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但對於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這三問顯得是那麼的蒼白和悲壯。1932年,中國代表隊第一次出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劉長春作為中國唯一的參賽選手,留下的只是孤獨的背影。「弱國無體育」。美國媒體曾寫道,劉長春,中國4億人的唯一代表。

  曾幾何時,「東亞病夫」一直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在運動場上處處落後挨打的經歷,也在傷害著中國人的自尊心,飽受列強欺凌的中華民族非常渴望在世界上來證明自己。1959年3月,當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上力克匈牙利老將西多,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時,民眾沸騰了。

  中國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優異表現,對中國人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提振民族自信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女排收到的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就達3萬多件。學校、工廠、機關等各單位都掀起了向中國女排學習的熱潮。女排奪得三連冠後,《人民日報》更是開闢了「學女排,見行動」的專欄。中國人真實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女排的熱潮。金牌不僅僅是激勵、是自豪,更是民族精神和面貌在國際舞台上的正面展現。

  三十年過去,對於今天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而言,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眾多國際領域獲得了三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展示空間和主導地位,金牌已不再是證明自己的唯一途徑,但金牌的激勵作用,特別是國際間普遍開展項目中金牌的特殊激勵作用依然還在,甚至超過以往有金牌就行的年代。本屆奧運會,由孫楊、葉詩文領銜的中國游泳隊勇奪5枚金牌,點燃了國內民眾的游泳熱情,他們讓正在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相信,我們不但可以做得很多,還可以做得很好。而當目睹陳一冰憾失金牌後,廣大網友更是在微博上發起了「籌款為陳一冰做金牌」的活動,這一刻,金牌已經成為聯繫國人的紐帶,凝聚國人精神的共識。

  對於運動員而言,奮力爭奪金牌無可厚非,「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奪取金牌,不僅是對自己多年努力的最好回報,也是對「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的最好詮釋。

  實際上,所有奧運參賽國家和運動員,爭奪金牌時都毫不手軟。無論英國自行車選手辛德斯的故意假摔,還是英國跳水名將戴利以「閃光燈干擾比賽」為由要求重跳,這些對於規則的過度利用甚至鑽空子的行為,雖然遭到國際輿論的批評,但本質上也反映了東道主對於奧運獎牌不顧一切的追求。

  1988年漢城(首爾)奧運會中國僅獲五枚金牌,為此當時的中國國家體委啟動了奧運爭光計劃,金牌突破成為了中國體育的階段目標。個人項目、小眾項目、技巧性項目等,成為中國體育重要的奪金點,而以三大球為代表的集體項目則從編製到經費上被嚴重忽略。體育社會學專家盧元鎮認為,奧運爭光計劃固然有效,但也阻礙了中國集體項目的有序發展。「一些省市為了培養出金牌運動員,不斷在奧運單項和冷門項目上加大投入,而對於培養周期長、投資大的三大球項目缺乏熱情」。

  在倫敦奧運會男子舉重56公斤級拿到銀牌的中國選手吳景彪,賽後放聲痛哭,向國人鞠躬致歉,引發了國人的熱議與思考;競技體育的標準是否只有金牌,盧元鎮表示,「體育運動絕對不僅僅是爭奪幾塊金牌,同時也應該成為教育青少年的手段,強化國民的民族精神和健康體魄」。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我們比過去擁有了更多的自信,體育已不再是證明中國富強的唯一手段;但是奧運金牌仍然重要,因為它不僅凝聚了民族精神、激發了全民健身的熱情,也使我們在享受競技體育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顯然,只有當競技體育這輛越跑越快的金牌火車頭,早日拉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節被越甩越遠的車廂,才能更好地發揮金牌的激勵和帶動作用。這是倫敦奧運會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

推薦閱讀:

「男博士婚後和妻子、母親同睡一床」帶來的反思
反思:為何男人總覺別人老婆最有風情?【轉載】
你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抱怨之前,請華人反思自身的問題

TAG:民族 | 精神 | 新華社 | 金牌 | 反思 | 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