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曆皇帝: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萬曆,熟悉《明史》的諸位知道,這個存在了48年,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也是從它的時代開始,大明王朝走向了日落西山的地步。
那麼,為何萬曆年間,大明王朝在經歷了嘉靖中興、隆慶新政後,卻走向日落西山呢?
一切,都需從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說起。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13位皇帝,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第3子。
公元 1572年(隆慶六年),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朱翊鈞以10歲的年齡即位為皇帝,是為明神宗,習慣上稱他萬曆皇帝。
要說這萬曆皇帝10歲沖齡即位,還是年幼的緊,難以執掌朝政。
於是是有了萬曆前10年的中興氣象。而這10年間,萬曆皇帝只是皇帝,母親李太后聽政,所有的軍政大事都由張居正裁決。
概括說來,萬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明神宗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那時候的大明王朝,自隆慶以來還是呈現了中興氣象的。史書上把這段光彩的事迹喚作「萬曆中興」。
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的張居正改革,使得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大有所轉變。但隨著公元1582年(萬曆十年),一代名臣張居正的病逝,明神宗開始了親政道路後,大明王朝開始風雨飄搖。
公元1582年,20歲的萬曆皇帝親政。
親征之後的明神宗似乎缺少了管束,變的放縱起來。
先是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那時候張居正還沒有去世。萬曆皇帝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上到女色,下到小太監。明神宗那時候的荒唐與明武宗倒有點類似。尤其小太監的玩弄,當時有號稱「十俊」,都給事御前,萬曆皇帝與他們同卧起,好不荒唐。
再到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萬曆皇帝不知是染上鴉片煙癮還是沉湎於酒色,搞的很糊塗。
萬曆十七年(1589年),萬曆皇帝索性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有相關明代史料記載說,萬曆皇帝曾經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的結果索性是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真是任性的沒有道理。
不得不說的是,萬曆皇帝雖然有這麼些不好癖好,怪誕做法。但在他親征之後的十年間,主持並完成了大明王朝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還是有功勞的。
萬曆三大征,主要是指大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它們分別是:
1——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1592年(萬曆二十年)
2——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廿一年)、1597延至1598年(萬曆廿五至廿六年)
3——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1599延至1600年(萬曆廿七年至廿八年)
大明王朝「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雖然消耗甚鉅。但並沒有削弱大明王朝實力。那時候三大徵實際軍費是由當時的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從明史研究記載來看,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雖然在萬曆皇帝中期,基本上是不上朝。但放諸到大明王朝的閹宦之亂中,萬曆皇帝時期是沒有出現的。沒有宦官之亂,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倒也是有所為。
萬曆皇帝雖然忽略朝政,但對一些重大的國家大事還是有所反應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三個:
1——日軍攻打朝鮮
2——女真入侵
3——梃擊案
從這個層面來說,萬曆皇帝還是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但確實在他在位期間存在著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也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所謂東林黨爭,無非是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史料記載,明神宗晚年身體虛弱,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上朝基本上是沒有,倒是有不少諭旨。從不願意上朝聽政,到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複。可想而知,在大明王朝,皇帝是唯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的時候,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於停頓。
在萬曆晚期大明王朝的官場大勢是這樣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皇帝懈怠政務,百官從東林黨到宣黨;從昆黨到齊黨浙黨,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大明王朝能不衰落嗎?
所謂國本之爭,無非是立太子的問題。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之間展開,正是因為萬曆皇帝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一邊是東林黨爭,一邊是國本動蕩。國本爭論過程梃擊案的展開,讓本來已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再度風雨飄搖。
比較滑稽的是,已經長期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這次最終一反常態,25年來第一次召見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將梃擊案草草收場。
縱觀《明史》我們可以看到,就在明神宗萬曆皇帝晏處深宮,「萬事不理」,大明王朝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向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
結果可想而知,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稅使高淮亂遼以後,邊防空虛;再加上後期萬曆皇帝用人不當,明軍屢屢敗北。從萬曆四十四年到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在與後金鬥爭,但終究是為時已晚。情緒低落,愁眉不展的萬曆皇帝最終在公元1620年駕崩。
綜合評價來看,萬曆帝朱翊鈞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但當時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成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禍根。終歸是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罵名。
推薦閱讀:
※什麼仇什麼怨!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萬曆皇帝被開棺,其詭異睡姿令人無解
※明定陵萬曆皇帝地下玄宮打開過程實錄
※明神宗萬曆皇帝為什麼20年不理朝政,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明朝有個萬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