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用歷史唯物主義開創中國新文明類型的新境界

url:http://theory.gmw.cn/2016-07/06/content_20857398.htm,id:20857398

作者: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魯紹臣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如是強調。

當代學者霍爾(Edward T. Hall)曾指出,「所有文化的基礎,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觀念,時間觀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如果有什麼能改變生活本性的話,那就是時間是如何使用的……」這是因為時間折射著歷史和傳統,對某個時間和節日的紀念,是我們確認自我的身份、起源與初心的重要方式,對節日和時間的忘卻會使我們像斷了根莖的樹木一樣,難以找回自我。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正是開啟了我們對歷史時刻的銘記,在繼往中堅定地踏上未來的征途。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返本開新,在「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中「彰往而察來」、通過「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達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的境界。「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精神是與歷史唯物主義「把握歷史規律」的精神相通的。

任何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對人類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民族,都必須自覺地探索自身獨特又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生產、交往和生活方式。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沒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於作出巨大犧牲……我們的國家就無法團結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向繁榮富強。」可以說,「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只有按照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所探明的規律和原則行事,才能順應並引領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正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以往,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並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開啟了一種新的文明類型。

首先,中國的新文明類型不但超越了封建社會腐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超越了資本主義 「時間就是金錢」的拜物教文明。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新文明類型將逐步徹底恢復勞動者的體面與尊嚴,「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僱傭勞動者。」職業的尊嚴在金錢的面前蕩然無存,甚至勞動本身也往往超過了生理和社會道德的界限,人們除了吃飯、盛洗、穿衣等等,只能長時間從事重複性的勞動,缺乏自由發展的時間和機會。資本主義如梅扎羅斯在《超越資本》中所批判的,是「對生命時間的踐踏」的文明,生活於其中的百姓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43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資本由於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餘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餘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它侵佔人體的成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它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它剋扣吃飯時間,盡量把吃飯時間併入生產過程本身,因此對待工人就像對待單純的生產資料那樣,給他吃飯,就如同給鍋爐加煤,給機器上油一樣。」資本主義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不能理解的,恰恰是只有通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勞動才能真正成為財富的本質。壓榨、剝削和對抗的資本主義文明最終將遭遇自身難以克服的危機。馬克思洞察到,如果勞動力的價值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那麼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意味著資本生產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少,工人越來越貧困,經濟危機也將隨之來臨,工人將面臨失業和進一步的貧困。「因此,減少必要勞動時間,只會在工人的勞動和使用他的勞動的條件之間,造成一道無邊無際的鴻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頁。)

中國的新文明類型成功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中國共產黨最為偉大的歷史貢獻之一,就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將歷史唯物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標具體闡述為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觀。「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應該始終並且應當繼續以人的發展為一切發展的起點和目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下批判和防範虛擬經濟的拜物教化,堅持承認智力和創新勞動是構成「財富的唯一本質」和未來發展方向,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作為關切和回應的首要對象,從而將發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機結合起來。揚棄資本主義文明人的本質空虛化、片面化、外在化的異化弊病,避免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其次,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和原子個體主義也使得社會的共生與合作面臨諸多的挑戰和障礙。新文明類型將資本主義對抗式的自由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的共享式競爭,作為資產階級絕對法權的表現形式的自由競爭,曾經大力促進過生產力的發展。但不受約束的自由競爭必定會演變為過度競爭和惡性競爭,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新生產力的獲得,而是原有生產力的喪失。在馬克思之前的一切文明的社會發展都是以這種對抗為基礎的,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共享發展為目標的新文明類型則可以有效克服「一方的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以另一方的發展受到限制為基礎的」傳統文明類型。以合作、互助為導向的新競爭方式,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明的重要內涵之一。正如總書記所說,「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

最後,新文明類型的具體內涵還表現在生產方式的變革方面,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時間」理論主要可以分解為從事生產勞動的時間和從事非生產活動的時間,前者被馬克思稱之為「勞動時間」,後者馬克思稱之為「自由時間」。「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除了將歷史唯物主義的時間哲學片面地理解為自然時間外,就是過度重視從事生產勞動的「勞動時間」,而忽略了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即從事藝術和科學等非物質創新勞動的「自由時間」的重要性。前者被馬克思指稱為必然王國的「常規勞動」,後者則是被理解為「創新實踐」的自由王國,自由時間的生命活動意味著一種自由的創造活動,或者說審美和享受活動,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馬克思: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頁,第427頁。)而今天生產方式的變革的起點則應是以質的自由時間為導向的創新實踐。

在馬克思看來,創新實踐的對象化過程「不僅直接以產品的形式或者以當作勞動資料來使用的產品的形式出現,而且以生產力本身的形式出現。」因此,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社會智力的一般生產力的積累,就應當成為新文明類型主要依靠的力量。更明確些說,其日益表現為固定資本的屬性,作為真正的生產資料加入生產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頁。)「在這裡,財富的尺度變成了自由時間或個性自由發展的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就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不再是物化勞動時間和自然資源的消耗,而是哲學社會科學引領的體制機制創新和自然技術科學引領的科技創新。勞動也將逐步從機械化、重複性的常規勞動轉向探索性的創新勞動,勞動過程也將由一種必要性的忍耐轉變為創新性的快樂,原創性將逐步成為中國下一輪發展的新起點,原創性將日益成為社會財富和文化的新尺度。

總之,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歷史唯物主義是其理解世界歷史和潮流的方法論和世界觀。正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很快確立了「實事求是」的工作方針。並在建國後,在較短的時間內將中國從傳統的農耕文明轉向了工業文明。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大大節約了生產生存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極大地增加了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103頁。)從而為當下的中國從工業生產向後工業生產,從機器化生產向生產機器本身的創新生產的轉換創造了條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還需要在時代的實踐中不斷得到探索和深化,但歷史唯物主義為中國所開啟的新文明類型已然成型,並將日益發展、壯大,進而成為世界新文明類型的標杆和旗幟。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推薦閱讀:

希臘化中國藝術應該是怎樣的?
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的區別以及人類文明的終極命運
如何評價「江蘇豐縣『鄉賢』自治」,進步還是倒退?
揭秘 四大發明 作者:Daozhong99時間:09-08-10 點擊: 16299 中國的四大古發明有,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和造紙術。 簡介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
根據費米悖論能否說明外星人與人類已經取得了聯繫?

TAG:中國 | 歷史 | 文明 | 境界 | 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