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屬國琉球國是如何淪為日本沖繩的 | 史海探秘 - 文化廣場 - Powered by ...

中華屬國琉球國是如何淪為日本沖繩的1879年春,已卸任的美國第十八任總統來華遊歷,這時中日兩國正因琉球交涉爭得不可開交。在日本毫不講理、咄咄逼人的壓迫下,中方則盡一切可能挽回局面,由於格蘭特訪華後還要到日本遊歷,於是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與他見面時,先後都請與此毫無關係的格蘭特到日本後從中調停,這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吧。對此要求,格蘭特表示願意一試。歷史上的琉球國位於日本九州島和中國台灣島之間,由三十幾個小島組成,其王城為中部的「首里」,即今天日本的沖繩縣。在中國的明朝,琉球國與中國結成宗藩關係。明朝覆亡後,清王朝在問鼎中原不久即派人前往琉球,冊封尚質為中山王,同時規定琉球每兩年進貢一次。此後,所有王位繼承人都由清王朝賜給鍍金的銀印,冊封前只能稱「世子」,冊封后才能稱王。最後一個琉球國王尚泰,就是在1866年接受清朝冊封的。琉球不僅向清王朝稱臣納貢,而且使用清朝的年號,並常派官生到中國的國子監讀書。不過,由於琉球離日本薩摩藩很近,多次遭薩摩藩侵略,在17世紀初薩摩藩甚至曾將當時的琉球國王擄往鹿兒島。此後歷代國王懾於薩摩藩的威脅,也向日本進貢,逐漸形成了中、日兩屬的複雜局面。清康熙朝以後,日本還在琉球設官、征租稅、保護商旅等,但他們當時畢竟害怕中國,所以每逢清使來臨,這些日本官員便事先躲起來。1871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廢藩置縣,立即開始了野心勃勃的侵佔琉球、將其變成日本領土的活動。1871年11月,發生了台灣原住民誤殺琉球人事件,日本天皇於1872年10月中旬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日本藩王,列為華族,其目的是為侵略中國台灣尋找借口。日本由於此時羽翼未豐,所以1874年侵佔台灣的目的並未達到,但卻得到了清政府的幾十萬兩白銀作為從台灣撤兵的代價。更重要的是,雙方簽訂的《北京專條》承認「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因此承認日本此次侵台是「保民義舉」,這就為日本吞併琉球提供了口實。日本全權大臣大久保利通回國後,建議日本應採取斷然措施儘快結束琉球的兩屬狀態,要琉球斷絕與中國的關係,將琉球併入日本版圖。1875年5月,日本政府命令尚泰晉京,停止向清朝遣使進貢並不得再接受清朝冊封。在日本的壓力下,琉球國被迫同意使用明治年號、執行日本法律、改革藩制、派遣留日學生等要求。但尚泰本人不願前往東京,而且命令前往東京的官員懇求日本不要強斷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結果卻遭到日本大臣的痛斥。尚泰不甘心就此亡國,決定向清政府求援,於1876年底派使臣乘坐一隻小船出海,假裝遇風漂泊,於1877年4月到達福州,投遞國王密咨,要求到北京陳情。但他們只強調了日本的「阻貢」,而改年號等事卻未告訴中國。得到消息後,清政府認為琉球並非戰略要地,不值得過於重視,但如果毫不過問,又恐怕其他國家認為自己不能保護藩屬國,引起連鎖反應。由於清政府對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應有的認識,所以在1877年6月底輕率發諭,要琉球使臣全部回國,不必來京。同時要駐日公使何如璋「相機妥籌辦理」,弄清日本阻貢的原因。何如璋於12月到達日本,與日本政府嚴正交涉,但日方態度十分強硬,毫無妥協餘地。何如璋此時對日本的野心已洞若觀火,主張中國不能坐視,要積極干預琉球問題,阻止日本侵略,甚至不惜動武。他堅定地表示在與日本交涉中如果自己的某一句話被日本作為挑釁的理由,那就請朝廷罷斥自己。但閩浙總督、福建巡撫等地方官則不主張如此強硬,李鴻章的態度一開始則頗為曖昧,他在給何如璋的信中一方面譴責日本「無理已極」,認為琉球確實值得同情,日本阻貢之舉不能不爭,並指示何在與日本談判時可援引《修好條約》第一、二兩款相爭,並請總理衙門將數百年琉球朝貢的成案抄備,作為力爭根據;但另一方面又認為由於琉球地勢阻隔,中國干預的困難很大,因此主張「淡漠相遭」,實際表現出消極冷淡、不主張動武的態度。總理衙門認為何如璋積極干預甚至不惜動武的主張「過於張皇,非不動聲色法」,認為還是「以據理詰問為正辦」。總理衙門在其觀點得到李鴻章贊同後立即上奏,得到首肯,清政府確立了以外交鬥爭為限、決不動武的方針。在與日本的一系列談判中,何如璋態度堅定,毫不退縮,而日本仍堅持一定要吞併琉球,談判事實上陷入僵局。1879年3月8日,日本政府決定廢琉球藩,並派大批軍警到琉球強制執行;4月宣布改琉球為沖繩縣;6月將琉球國王和王室其他成員移送東京。由於有隻能限於外交的指令,何如璋在無奈之中認為不妨請一些西方國家出面調停,在給總理衙門的信中,他認為美國最有可能幫助調停。這時,正好美國前總統格蘭特於5月末到達中國而後再到日本,於是奕訢和李鴻章都請他從中調停。而格蘭特更關心的是中國華工赴美問題,當時美國國內強烈要求禁止華工赴美,希望修改原先有關條約。清政府此時有求於他,不得不同意「略予通融」。格蘭特的活動為後來中美修改有關條約,鋪平道路。格蘭特於7月4日到達東京,由隨員楊約翰同日本官員接觸,調停琉球問題。日方聲稱琉球原系日本屬國,同時攻擊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說何行文外務省時言辭有辱日本之意,如果中方願將此文撤銷,日本同意商議有關問題。7月14日,何如璋派此時任駐日參贊的黃遵憲將琉球事件始末文卷譯送格蘭特,格蘭特閱後認為中國理由充足,要楊約翰與日方討論。經過一番了解,楊約翰認為日本國內有一股強硬勢力難以妥協、準備與中國作戰,遂寫信給李鴻章,要李對此有所準備,提醒中國應當改革自強。在日期間,格蘭特曾同伊藤博文、西鄉從道等日本高級官員會談,但一談及琉球問題,他們就沉默不語,勉強表示要回去商量。眼見調解無望,格蘭特就在8月1日分别致信給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竟說:「日本確無要與中國失和之意,在日人自謂球事系其辦,並非無理。但若中國肯寬讓日人,日本亦願退讓中國,足見其本心不願與中國失和。」反覆強調中日「兩國應該彼此互讓,不致失和,似不必再請他國出為調處」,表明不願調停之意。在琉球問題上一籌莫展、原將一線希望寄托在格蘭特調停之上的李鴻章得此信後焦急萬分,在這封給格蘭特的回信中首先對格蘭特的調停表示感謝,然後重申幾百年來琉球即是中國藩屬的歷史事實,痛斥日本事後捏造證據的無恥行徑。信中客氣地承認格蘭特這位「貴前主」要中日互讓不致失和「誠為公平正大之論」,但緊接著筆鋒一轉,強調「日本錯謬在先,毫無退讓中國之意。中國於前年台灣之役,業經忍讓過分,舉國臣民已形不服。今此事若再退讓,於國家體制聲名恐有妨礙」。他幾近哀求地請格蘭特繼續調停:「未知貴前主與其太政大臣等如何妥商辦法,使兩國面子上均下得去。本大臣竊願傾聽下風,以待貴前主之指揮也。」大清王朝權傾一時、出將入相的中堂大人,不得不如此低三下四,既令人同情,亦令人可鄙。莫非此正應了「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老話?同時,他還請格蘭特回國後,美國駐日大使仍繼續調停此事,與中國駐日公使在東京「接續商辦,務使兩國歸於和睦,感盼尤殷」。對他而言,美國調停可能是唯一的希望。同時他表示:「至敝國朝廷上下,皆欲認真整頓諸務,設法自強,以副貴前主暨楊副將殷勤屬望之懷。」9月2日,格蘭特一行離開日本,琉球「調停」毫無進展。但他在給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信中卻把責任推給何如璋,認為何如璋的第一次照會使日本人大為不滿,是事情無法解決的關鍵,他認為撤銷照會、撤換何如璋是繼續談判的先決條件。但楊約翰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卻不同意此點,他寫道:「我看何之為人,實在謙和之至。」他認為何如璋的照會確實過於直率、有失禮之處,但他對李鴻章說:「至於何公使照會一節,此系細故,球事了結與否,及如何了結,與照會無干,可以不必追究。」他認為「照會」其實只是日本侵略的一個借口,他進一步分析日本必將好戰,原因在於日本的改革使有二百萬人的武士階層失去特權,生活窮困,惟願日本與其他國家打仗自己才有出路。楊約翰能從日本國內階層變動分析日本將走上戰爭之路,在當時確屬洞見。楊約翰不久還在美國一家報紙上撰文,「乃全指日本為不是」,日本官員對此忿忿不平;歐美許多國家的報紙轉載此文,都認為日本對華過於傲慢。何如璋的助手黃遵憲曾寫道,日本原來指責何如璋初次照會失於無禮,但「自楊約翰新聞一出,反謂其行文無禮,乃緘口不復道此,蓋中間人補救之力亦不鮮也」。不過,楊約翰的看法畢竟只是他的個人看法,不是格蘭特、也不是美國官方的看法,對日本更是毫無影響。而日本的態度卻越來越強硬,提出了越來越過分的要求,清政府開始傾向對日妥協、同意其要求。因為日本狡猾地選擇了一個最佳時機——這時候,正是中俄「伊犁交涉」越來越緊張的時期。在19世紀70年代初,俄國就佔領了中國的伊犁地區;從70年代中後期起,清政府開始了收復伊犁的努力。從1880年初開始,中俄矛盾更加尖銳,俄國開始集結軍隊,特別是增強太平洋艦隊;中國也開始在綿長的中俄邊境部署防禦部隊。在1880年的大半年內,普遍認為中俄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大增。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和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各級官員的主要關注點,不能不是以伊犁為焦點的中俄關係,而不可能是以琉球為焦點的中日關係。中國朝野普遍擔心「倭為俄用」、害怕日俄結盟,甚至一向比較強硬的張之洞也主張同日本「連和」,「彼所議辦商務,可允者早允之」,盡量使日本在中俄衝突中保持中立。此時棲居海外的名士王韜也寫文章,認為中國不值得為琉球開戰;倘真要打仗,也應等到中國強大到能冒此風險;雖然日本不講誠信而且對中國的威脅不會消除,但尚不能與俄國的威脅相比;由於俄國已威脅到日本和英國的利益,所以中國甚至可能與它們結成三國反俄同盟。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準備基本接受日本的要求。但1881年2月底,中俄談判取得進展,簽訂《伊犁條約》,清政府爭回一定主權,中俄關係有所緩解。3月初,清廷發諭,正式否決了總理衙門與日本達成的妥協方案,日本駐華公使氣憤地離華回國,表示強烈不滿。以後的幾年中,中日兩國又多次因此交涉,並無結果,但日本實際鞏固了在琉球的統治地位。中國的藩屬國琉球就這樣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不了了之地最終被日本吞併。清政府此時確實也無暇顧及琉球了,因為這時相繼發生的法國侵略越南問題和導致日本干涉的朝鮮內亂問題,確實要比琉球問題重要得多。琉球終於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第一個祭品;而琉球是中國傳統的「屬國」,中國此時卻根本無法保護它免於被強鄰吞併的命運,這不能不說是近代「宗藩體系」崩塌的一個最刺目的標誌性事件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朝貢體系中除了朝鮮國王以外,其他的藩屬國王薨後中國給賜予謚號嗎?如果有的話,哪裡能查到嗎?
琉球的主權歸屬爲何變成「懸案」?
琉球的發展歷史是怎樣一回事呢?
萬國之津梁(一)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TAG:日本 | 文化 | 中華 | 琉球 | 探秘 | 廣場 | Power | 沖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