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山水畫丘壑審美的演變
【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路鏞臨 紙本水墨2015年
談山水畫丘壑審美的演變
文/路鏞
「丘壑」二字在六朝人物品評中,有「此子宜置於丘壑中」評述,來形容士人的不落凡塵,具有山林之氣。山水中的丘壑運用與山水圖式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我們在分析山水畫的丘壑演變時以具體作者、作品為依據。在現存的敦煌壁畫中可以發現山水畫的雛形,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背景雖然有山水元素,但還是以人物為主的,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山水畫,而且樹、石裝飾性很強,更無丘壑可言。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被認為現存的第一幅山水畫(有專家考證為北宋的複製品),在空間的處理上,景物的布局上已經有山水畫的雛形,能從人物背景中脫離出來,《游春圖》已經對山水畫的「臥遊」功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對於嚴格意義的丘壑經營仍然很朦朧、模糊。唐代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在畫面中出現了造型嚴謹的宮殿台閣,來表現「神仙之境」,唐代張彥遠評價「思訓品格高奇,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態」,「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飄渺,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李思訓的畫中初見宋人追求的「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對嚴整、細密一路的山水畫風影響久遠,宋代的王希孟、王詵、趙伯駒、劉松年,明代仇英乃至清代袁江、袁耀都受他的影響,董其昌在「南北宗」論中把李思訓定位北宗之祖,足見其分量。五代山水畫荊浩的成就最大,他在繪畫理論上提出了「圖真」論的繪畫美學觀點,認為「真」是「氣質俱盛」,對筆墨做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荊浩的繪畫語言已經從唐人的「圖案化」、「裝飾化」逐漸變為「自然化」、「寫實化」,章法布局也出現了繁複、錯雜的關係,已經對山水丘壑進行著意刻畫。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從代表作品《匡廬圖》中,構圖留有天地,山腰和山腳布置院落,遠山有掛瀑,中景山澗有溪流、水口,近處為溪水中有漁翁,坡岸上有行人趕著毛驢……。後來的宋人山水畫面中出現的元素,在《匡廬圖》中都已經有了,這為宋人追求山水畫的「可游可居」已經從圖式上作了示範。荊浩強調用物之「性」來表達山水的神或氣韻,作品能窮盡物之性,才能現「物象之原」,才能表現物的「真」。在山水「六要」中他進一步說「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荊浩的《匡廬圖》是山水畫走向成熟的標誌,從荊浩以後,北派山水的丘壑運用、布局圖式,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去挖掘、豐富和完善的。水畫發展到了宋代,畫家們更加追求以營造丘壑來寄託情思。宋代李成、范寬、郭熙等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單就對丘壑的表現來說,李成、郭熙勝過范寬。宋代山水畫更加註重寫生,注重「義理」,中國優秀的山水畫是情與景,理與法的完美結合,這些都在宋畫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李成的山水畫是他「胸中丘壑」,這胸中丘壑乃是齊魯一帶山水和李成主觀情趣相碰撞而成的。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聖朝名畫評》記:「成之命筆,惟意所到。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廣川畫跋》記載李成:「蓋心術之變化,有時出則托於畫以寄其放,故云煙風雨,雷霆變怪,亦隨以至。方其時,忽乎忘四肢形體,則舉天機而見者,皆山也。故能盡其道,……彼其胸中自無一丘一壑,且望洋向若,其謂得之,此復有真畫者耶?」胸有丘壑,從李成的《茂林遠岫圖》可以看出,尺幅不大,有萬千氣象,極盡丘壑之變化。李成的畫風在北宋代山水畫壇影響深遠。包括宋代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郭熙,都出自李成一系。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南宋山水以李唐為宗,代表作品《萬壑松風圖》、《長夏江寺圖》,作品也追求宋人「渴慕林泉」、「必取可游可居之品」的審美思想,在丘壑的經營上、圖式上延續了北宋的「大山堂堂」的氣概。李唐的《清溪漁隱圖》為馬遠、夏圭的畫風形成帶去了靈感,逐漸形成了潑墨淋漓、用筆蒼勁的審美意趣,加上宋室南渡,江南多雨霧,自然環境的變化促成了「馬一角」、「夏半邊」的山水圖式,使山水畫丘壑運用受到影響。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山水畫發展到了元代,文人畫逐漸佔據畫壇,山水畫開始尚「意」,提出「氣韻由筆墨而生」,追求氣韻與筆墨緊密相連,出現了遣興、意趣等審美取向。對於宋人追求的「山林之氣」的自然丘壑的表現,元人已經開始淡化了,畫家們逐漸沉浸、陶醉在筆墨形式中,偏重於筆墨本身的審美價值。但是,受宋人的影響,元代山水畫也不會從丘壑的精深,迅速轉變為空泛,總體上看,元人對丘壑的表現還是是「形」、「意」並重的,其中以王蒙最為具有代表性。從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春山讀書》等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不僅僅是注重筆墨效果,景物富有層次,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可以與宋人媲美。值得一提的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山巒疊積、千岩萬壑,丘壑豐富。與宋人山水不同的,王蒙此幅山水,一改「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的傳統構圖,為後人創造了一種新的圖式。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明代董其昌的理論對山水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對山水的丘壑的論述,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有一段名言:「以境之奇怪論,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文中提到的「奇怪」的「境」,我們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的「丘壑」。董其昌認為,大自然千變萬化,這種山勢縱橫、怪石危立、奇松盤曲、飛瀑跌宕,多姿多彩的變化,繪畫中的丘壑是遠遠不足的。但是畫家又必須遊歷山川,行萬里路,廣開眼界,對自然深入了解,做到胸貯萬壑。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董其昌在山水畫丘壑的運用上,已經擺脫宋人寫真方法形成的圖式,更多的是營造內心的山水世界。從藝術的創造性角度出發,董其昌的過人之處在於,在擺脫宋人寫實形成的繪畫圖式時,他巧妙地改造了構成山水丘壑的零部件,對宋人山水畫的構成元素進行「偷梁換柱」、「改頭換面」,這種以生活為源泉的「胸中丘壑」的運營,加上董氏潔凈、恬淡的畫面,細緻入微的筆墨變化,形成了自己的山水圖式、風格面貌,並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給後人做了很好示範性,對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品《青卞圖》。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明四家」的作品從丘壑運用的角度論,沈周的《廬山高圖》為明畫之最:縱觀畫面,既有北宋畫風之博大嚴整、丘壑縱橫,又具元畫之筆黑精妙,富含筆意。加上尺幅較大,是繼宋畫後絕少的巨制。沈周早年學王蒙,中年師法黃子久,晚年以梅花道人為宗。《廬山高圖》作於明成化丁亥年(公元1464年),這一年沈周四十一歲,此時恰為其習王蒙階段。故此畫皴法縝密靈活,焦墨渴筆點苔,深得黃鶴山樵的精髓。此圖與五代董源《溪岸圖》頗為相似,下方組樹姿態,中景之山石、水口,都大相徑庭,不同的是董源《溪岸圖》為深遠法,沈周《廬山高圖》為高遠法。此圖極盡沈周經營丘壑之能事。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清代初期「四王」,直接傳承受董其昌的理論與實踐,力圖集古人大成,以「元四家」為學習對象,「四王」在山水畫壇中佔主導地位,他們由於受「正統影響」,重視摹古,忽視造化,使畫中的生機多傾注在「筆墨」本身,在筆墨的精妙上,更進前人一步,而在丘壑的運用上多是組合前人的丘壑,強調「運宋人丘壑、元人筆墨」,所以畫中丘壑多是宋人的翻版,少有新奇之境,少新意、乏生機。在清代眾多畫家中,龔賢算是非常強調丘壑的畫家,在「金陵八家」之中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為明末清初畫家群中少有的大師。龔賢對於深入生活能夠做到宋人那樣,他的代表作品無不丘壑縱橫,充滿生機。再加上龔賢學習了元人的筆墨技法,發揮了積墨技法,用這種新穎的筆墨語言表現了自己胸中的理想境界,達到了情與景的渾然天成。龔賢在《畫說》中論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對畫中丘壑的重視僅次於筆墨。清代查士標看了龔賢的一套冊頁後予以極高的評價:「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筆墨求天地所無』。野遺此冊,丘壑、筆墨皆非人間蹊徑,乃開闢大文章也。」龔賢有兩幅山水長卷極為精彩:《千岩萬壑圖卷》(現藏南京博物院)、《溪山無盡》,從這兩幅長卷中我們能夠看出畫家運用丘壑高超技藝,從而形成了畫面的複雜空間結構,整個長卷,移步換景,引人入勝。這種對丘壑的處理,自宋代郭熙、李成之後,包括「元四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路鏞臨王時敏杜甫詩意十二開】 紙本水墨2015年
總之,在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丘壑審美」經歷了從東晉時期的萌芽到北宋的形成的漫長過程。從元代開始,雖然筆墨審美取代了丘壑審美的地位,但也重視丘壑變化。明清以來,山水畫家們也都繞不開丘壑審美與筆墨審美的問題,兩者孰輕孰重,沒有準則,似乎無法作以判斷,但是,宋、元山水畫為中國山水畫的正宗和難以逾越的高峰,這已經得到的定論。所以,我們從宋、元人作品中去分析丘壑與筆墨二者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審美價值,來評判後人作品,應該是不會是緣木求魚的。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精美孤品山水條屏畫,美協黃雲鴻精品中堂國畫水墨山水畫,請欣賞
※故園覓詩 -- 王雪峰田園山水畫
※傅抱石的紅色山水畫
※不同特點的四幅江南山水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