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佛像精品賞析:深栽後雕木,精巧奪天工
中國木雕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現了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日趨成熟,風格表現為拙重、宏偉的陽剛之美。在漢明帝感夢遣西域求佛法之後,過去被認為是"皂隸之事"的雕塑活動,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侶的認可和參與。佛像雕塑改變了中國雕塑史上的格局,一舉成為主流。據考證,木雕佛像最早出現在漢代,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東晉名士戴逵曾耗時3年,為會稽山(今浙江紹興)靈寶寺以整棵樹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無量壽佛像。
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此尊達摩面相飽滿額寬,法眼微閉,雙目細長,直鼻薄唇,神情恬然。身著通肩式天衣,衣緣流暢,通體金漆,外表包漿呈斷裂紋,漆金內層採用了披麻的製作手法,呈現出明代造像典型的製造風格。達摩頭部圓大,形象穩重端正,具有明顯的明代中期京造特點,此類造像在明代題材較少,存世量不多。整體氣韻生動,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盡顯大師風範,為同類造像中的上品。
曹國舅在八仙中出現最晚,他在宋代就被內丹道收編為呂洞賓弟子,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貴的人物,儘管地位很高,被封為國舅,而且天資聰明,但是他並不喜歡享受富貴的生活,不喜歡利用特權,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在民間的八仙形象中,曹國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著他的官服,腰系玉帶,手持玉板。他常執檀香雲陽板,為人間婚喪喜慶,敲得喜氣洋洋,雲散日出。
張果老,是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傳說他掌握了長生的秘訣,自稱已經有幾百歲了。在民間人們描繪他的形象是,他倒騎著一頭白色的毛驢。這頭毛驢每天能夠行走幾萬公里,到達目的地後,他就把毛驢象紙一樣摺疊起來,存放在自己的行李中。又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的祖師。
兩尊造像五官清秀慈祥,表情略帶微笑,神態自然,造型姿態生動優雅,雙手舞動,單足踩踏岩石之上,動感十足,形象寫實逼真且保存較好,衣紋繁複流暢,隨風擺動飄逸,紋飾上應用了堆雕的雕刻技術,雕刻難度較為複雜,匠師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屬難得。
觀音頭戴五葉法冠,冠正中為佛坐像,面相圓潤,神態寧靜,法相莊嚴,充分表現出慈憫眾生的佛性。胸飾瓔珞,肩披帔帛,衣紋刻畫自然流暢,跏趺端坐於蓮花寶座上。帔帛及僧裙皆用寫實手法表現,生動自然,給人以絲織物的柔軟質感。造像金漆大多脫落,原木的本色俱顯,述說著此像經歷的歲月。觀音體量飽滿,雕刻技法嫻熟精鍊,工藝精湛,顯示出工匠極為深厚的雕刻功底。
由於木雕造像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十分不易保存,大部分木雕製品留存至今已糟爛嚴重。此像經歷千年滄桑,雖有殘損,表面也出現了開裂剝落的跡象,但卻更顯出了木雕藝術特有的質樸美。木雕菩薩像是宋元時期寺院造像中的主要種類之一。由於那時寺廟大多是木構建築,這些寺廟和木雕佛像非常容易受到損毀,再加上它們又便於移運,因此,在戰亂期間,中國的藝術瑰寶曾遭到瘋狂的破壞和掠奪,大量珍貴的佛造像流失海外,國內能有幸保存下來的精美造像不多,實屬難得。
觀音菩薩呈遊戲坐於朝天吼瑞獸之上,雙手結說法印,法相莊嚴慈祥,雙耳垂肩,雙眼微閉,俯視眾生。髮髻,法衣等細節刻畫精美,比例協調。座下朝天吼表情細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整體金漆著彩均勻,衣紋層次分明,工藝精湛,漆質用料上乘,屬明代江浙一帶木雕代表作品。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菩薩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蓮花生是佛國聖地烏仗那(今斯瓦特河谷地區)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著名祖師。吐蕃時期,蓮花生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邀請入藏傳法,其一路降妖伏魔,入藏後於779年建立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寺廟桑耶寺。
此尊蓮花生擇珍貴紫檀木用料,用類品種以木為材的造像更甚罕見,實屬貴氣。左手托嘎巴拉碗於腹前,右手當胸持金剛杵,頭戴蓮花帽,正面浮雕半月、太陽。面龐圓潤,眉頭緊蹙,雙目圓睜,神情威嚴而激昂,顯示了匠師渾厚的寫實功底。束髮披肩,衣紋自然鋪於座面上,婉轉曲折,流暢飄逸,肌體的寫實高度刻劃是藏地造像的優良傳統。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
此尊羅漢尊者以珍貴藥用木材紅豆杉為原料雕刻而成。尊者面相飽滿額寬,表情安詳和藹,神態逼真,身披袈裟錦衣,衣紋柔順流回。施禪定印,全跏跌坐於祥雲台之上。整體身形比例協調,包漿皮殼油潤,刀工細膩而不顯繁瑣。身上衣紋漆線雕以花卉圖案和卷草紋,與流暢的衣紋完美結合,完全符合明代閩工造像的風格特點,實屬沙縣造像精品之作。
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密宗把真言和陀羅尼稱為「明」,又將具有這種咒力的人稱為「持明王」,所以,由真言和陀羅尼的神秘能力產生的尊格,就叫做明王。如來代表佛的實際悟道,菩薩掌握慈悲救濟,明王則是讓人的內心培養出堅強的意志。
此尊明王怒目圓睜,眼珠為琉璃鑲嵌,鬚髮如燃燒的火焰,眉毛突起,嘴巴大開,面露兇相,形體線條簡約樸素,雕刻刀法有力,壯實粗碩,威風凜凜,極具氣勢。騎坐於龍背之上,座上龍頭,其威猛形象展露無疑,龍頭表情刻畫十分寫實,栩栩如生。由於經歷的歲月久遠和保存環境氣候等原因,造像包漿更顯古樸質感。匠師憑藉獨特的創意和想像力,將此尊明王像呈現出獨有的藝術美感。可稱為大尺寸高古造像中的珍品。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其形象顯示了觀音非凡的濟世功德。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這樣的形象為多數信徒所接受,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廣泛塑造此類造像。
清代的民間佛像藝術也和清朝政府的統治一樣,在乾隆朝以後,江河日下,乏善可陳。但清朝從康熙年起也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內的造辦處監製了許多佛造像,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也信奉佛教,親自過問佛像的樣式,故而該朝佛像製作精美、細膩,體現了宮廷的審美趣味,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此尊千手觀音像身披帛帶,胸前瓔珞雕刻複雜精細,臂纏綬帶,兩眼閉合,面容端莊,中間主臂交錯,其餘手臂分別如扇形展於身後,站立於蓮花寶座之上,衣著紋飾清晰流暢,衣紋採用寫實性處理手法,呈現厚重而流暢的自然樣式,具有較強烈的層次感,康熙宮廷造像融入了蒙古造像藝術中所崇尚的力量感,觀音手,腳的柔和度和指節紋路也表現的相當清晰,突顯貴氣,菩薩莊嚴神聖的感覺被充分展現,堪稱康熙宮廷造像的精品之作。
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大智度論二曰:「父母名字悉達多,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是名為佛」。
此尊釋迦牟尼坐像體量適中,開臉大氣,線條簡約樸素,刀法有力,整體呈全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法相莊嚴,雙耳垂肩,身披天衣,貼身輕薄,坦胸。座下法座雕刻嚴謹。雕刻工藝具有元代風格,由於該地區氣候較乾燥的原因,包漿上較顯古樸,乾淨利落,整體雕刻手法呈現地區風格特點。
此尊釋迦牟尼佛像頭飾螺發,頭頂肉髻平緩,肉髻正面嵌有髻珠,大耳垂肩,面相寬大,雙目俯視,仿若俯視世間萬象,庇護云云眾生,不僅神情內斂,更體現出一份禪定後特別的自在與安詳。軀體豐滿健碩,雙手結禪定印於腹前,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僧裙,腰間束帶,下腹露出蝴蝶結。衣紋流暢自如。佛像以木雕成,線條利落清晰,清楚表達了衣物在身上所產生的立體感、皺摺感,乃至柔軟厚重的質感。造像表面漆金,色澤黃澄寶光內斂,典雅之中不失燦爛,品級之高可見一斑。整體造型端莊,法相莊嚴,工藝精細,品相完美,體量碩大,氣勢恢宏,是一尊十分難得的漢傳佛像精品。
水月觀音造型是漢傳佛教的獨創造型題材,相傳,最早繪畫水月觀音的人是唐代的畫家周昉。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録》卷十有周昉在長安勝光寺畫了一幅水月觀音,畫中繪一轉圓月把觀音團團圍住,周圍有一片竹林,很可能是後來繪畫者或雕刻者創作水月觀音形象的根據。由於民間普遍信仰佛教,因此觀音造像很多,水月觀音造像便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們以供養水月觀音為時尚,直至明清時期仍可見其影響。水月觀音像通過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以及姿態的處理,刻畫出親切的人性美感,把神進行了世俗化,變成了充滿人間生活氣息的形象,極具現實生活意趣。
此尊菩薩像頭戴寶冠,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頗極丰姿,氣質高雅。觀音身披通體描金天衣,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釧,裝飾華麗,遊戲坐於坐于山石之上。衣襟飄逸靈動,以漆線雕刻手法,將各種花卉圖案和卷草紋呈現,與流暢的衣紋完美的結合,將其刻畫得出神入化,保存完好。雕刻細膩,形象生動,極具福建沙縣風格,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國內外博物館將水月觀音作為木造像的經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他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寓意眾生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念,終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
此尊觀音立像以木材圓雕而成,用材碩大。觀音作貴婦裝扮,面容清秀,額頭微寬,雙目微垂,神態安詳,頭束高髮髻,髮絲刻畫入微。衣服輕薄貼身,衣褶柔美,通體大漆描海水紋,製作難度較大。左手提魚籃,魚兒生動似欲躍出。觀音整體身姿端莊婀娜,彷彿靜立於此,度化眾生。充分體現出福建沙縣的工藝特點,是一尊極具收藏的閩雕作品。
此尊天王立像作立姿武裝打扮,一手插腰一手前舉手扶法器,站立於法座之上。頭上法冠雕刻精美,身上全副鎧甲,龍捲鼻口微閉。胸前與背後均飾一對鼓釘圓護,這種鎧甲在明代特別流行。腰腿配備齊全,神態極為威武。整體呈現明代浙江風格特點。
屬於明末清初時期東陽木雕作品,江浙造像工藝從故到今歷來有名,這也是因為宋元明清以來江浙地區經濟富饒,推崇宗教,大興寺廟。特別是明清時期,江浙地區佛教尤為興盛,多為立像為主,也許是因為立姿能為這種表現手法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
此對天王立像是分體雕刻拼接,雕刻手法嫻熟自然,天神面部表情刻畫逼真,富有親和力。一尊雙手叉腰服飾,一尊怒目而視,手持降妖法器,鎧甲紋飾雕工精細,衣皺絲條飄逸感靈動活現,注重盔甲的力度和衣紋柔美的結合,腳下祥雲雕工立體,實為江浙造像佳品。
韋馱系佛教主要護法神之一,原是南印度婆羅門戰神,最早進入大乘佛教殿堂時,乃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達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後來轉變成四天王部署。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唐代道宣大師,夢中見此身自稱:「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盤,敕弟子護持贍補遺法」。自從道宣記述韋馱守護神跡以來,其常被安置於佛寺中內天王殿後,手持金剛杵,守護大雄寶殿內主神釋迦牟尼佛。
此尊韋馱像頭戴鳳盔,身披鎧甲,外裹錦袍,足踏戰靴,衣袍飄揚飛動,挺胸收腹軀體厚實壯碩,左手施禮,右手扶金剛杵法器於身前,形像威武剛健,盡現剛毅力量。天庭飽滿,鼻樑挺直。側首遠眺,深邃眼神,體現慈悲與智慧的完美結合,外表穿著雖是武將形像,面相特徵卻帶有慈眉善目、溫雅微笑、智勇雙全的守護神形象。尤其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尊韋馱像以珍貴檀香木材為料,更具收藏價值。
自在觀音又名觀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原名「水月觀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規,其姿態出色地突現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美的身段。人們於是忘卻了她本來的名字,親切地稱她自在觀音。自在觀音,至於稱觀世自在者,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她以大悲大慈為德性,據稱遇難者只要念誦其名號,觀音菩薩就會及時「普救眾生苦難」。有很多觀世音,成為無處不在的菩薩。
此尊自在觀音用珍貴檀香木雕刻而成,包漿古樸,整尊觀音像成遊戲座,面龐豐潤,廣額彎眉,鳳眼微啟,法相莊嚴細膩。髮髻高束於頭頂,雙手呈說法印,玉指如蔥。胸佩瓔珞,線條流暢,比例協調,藝術感極為強烈。屬北京地區官造造像的精品。
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組成凈土宗崇拜對象。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
這組造像用珍貴木材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實屬難得。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螺發有肉髻,著通肩式大衣,內裙高立,左手托寶物,右手結接引印。大勢至菩薩與觀音造型相差無幾,兩尊菩薩皆氣宇軒昂,姿態優雅,菩薩束高髮髻,無不精細雅緻,珠圓玉潤,雕刻水平之高,琢磨之精良,渾然天成,毫無滯礙之感。菩薩表情安詳,垂目睇視,讓人感受到菩薩慈悲的胸懷和寂靜不動的內在世界。披帛從身後繞大臂而下,一直垂落至裙擺。腰部長裙,衣褶豐富,線條流暢,綴飾細密,左右對稱,彷佛有微風吹過,觀之不禁讓人感受到菩薩慈悲的胸懷和安然不動的內在世界,寂靜中平添一份動感和韻味。此組立像體型碩大,均站立於仰蓮瓣式蓮花寶座上,雕工精美,時代特徵顯著,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與歷史研究價值。
南方增長天王,梵名Vidradhaka,負責看守南瞻部洲,為佛法加持。"增長"之意為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握寶劍為其重要識別,象徵慧劍斬煩惱。天王頭戴五葉寶冠,濃眉長須,大眼圓睜,神情威武。耳掛圓花璫,身穿戰衣鎧甲,胄甲紋線刻精細,腳蹬戰靴,帔帛於身旁飄拂。右手持劍,正氣凜然,左手施威懾印,右舒坐於坐墊之上。造像鑄造精細生動,通體鎏金,金色濃郁飽滿。此尊佛像為鑲嵌件,應為西藏大型寺廟壇城中的裝飾嵌件。
推薦閱讀:
※如何挑選木工雕刻入門工具刀?
※木雕,刻的是木,塑的是靈魂
※【木雕基礎學習】木雕工具介紹
※如何選擇好的雕刻刀?
※木雕里的觀音,你見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