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杠杠激增:泡沫繁榮過後,還剩什麼?(姜超深度思考)

文 |海通宏觀 姜超、梁中華、李金柳、宋瀟

來源| 姜超宏觀債券研究,ID:jiangchao8848


導讀:我們在BIS資料庫的基礎上,計算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居民部門槓桿率,發現各國居民槓桿率的變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比較典型的以歐、美、日為代表的危機模式;另一種是以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暫時穩定模式。本篇重點介紹我國居民槓桿率在全球的位置和歐、美、日為代表的危機模式。

一、新興槓桿飆升,中國貢獻最大

08年金融危機以後,發達經濟體居民部門整體在去槓桿,而新興經濟體居民部門槓桿率迅速飆升,中國是加槓桿的主力。根據BIS的數據,在08年之前,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房地產市場火爆,居民部門槓桿率從60%左右上升至80%以上,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槓桿率開始下降,當前維持在74%。

而新興經濟體的居民部門在危機後債務增長尤其迅速,槓桿率從20%飆升至接近40%。而中國是新興市場加槓桿的主力,如果考慮到住房公積金貸款,居民部門槓桿率水平從08年的20%左右已經飆升至50%以上,而其它新興經濟體居民槓桿率的增長並不明顯。

如果按照居民債務和GDP之比計算,當前我國居民槓桿率還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水平。截至17年9月,我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已經達到54%,在主要經濟體中屬於中等水平。美國(79%)、英國(88%)、歐元區(59%)、日本(58%)等發達經濟體居民槓桿率水平均超過中國,瑞士、澳大利亞、丹麥、荷蘭、挪威、加拿大等甚至超過了100%。

但是我國居民槓桿率水平幾乎是新興經濟體中最高的。例如,阿根廷居民槓桿率不到10%,印度僅11%,俄羅斯16%,墨西哥17%,巴西22%,均遠遠低於中國的水平。我國居民債務水平比德國、奧地利、義大利還要高,甚至接近日本、法國的水平。

如果考慮到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我國居民債務水平已經接近「危險」區間。GDP是一國經濟中各部門的總收入,美國GDP的絕大部分收入分配給了居民部門,但我國居民部門只分配到了GDP的60%左右。所以要衡量居民部門的償債能力,還要考慮收入分配的問題,看居民部門獲得的可支配收入有多少。

我國居民部門債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2007年時的不足35%,已經達到了當前的90%,遠遠超過其它新興經濟體的水平。考慮到中國諸多民間融資渠道,居民實際槓桿率可能更高。美國在07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前居民債務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達到130%,日本在90年代初也曾在120%的高位,但隨後均爆發了危機,當前均回落至100%左右。所以我國居民的槓桿率已經接近比較危險的區間範圍。

我國居民加槓桿還能持續嗎?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研究了主要經濟體居民部門槓桿率的變動情況,發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比較典型的以歐美日為代表的危機模式,即槓桿率飆升至一定程度,房地產泡沫破滅,居民槓桿率迅速下降,市場得以出清,絕大部分的經濟體符合這一模式;另一種模式以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它們的居民槓桿率幾乎一直都是飆升的(只有在少數時期增速放緩或微降),且均已處於全球最高位。接下來我們首先來看歐美日的危機模式是如何演繹的。

二、歐美危機模式,槓桿先升後降

2.1 槓桿激增,泡沫生滅

居民加槓桿最主要的用途是購買房產,所以各國居民槓桿率和房地產市場走勢高度相關。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居民加槓桿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房價飆升進一步刺激居民加槓桿,在不斷循環作用下房地產市場也容易出現泡沫化,居民槓桿率飆升;而隨著通脹(或匯率)壓力的顯現,各國央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債務成本提高,達到一定程度後出現房產拋售、房價下跌,居民財富和銀行資產均縮水,轉入惡性循環的債務-通縮模式,居民破產、銀行債務減記導致槓桿率下降。這是非常典型的歐美危機模式,絕大部分經濟體的居民槓桿率變化符合這一規律,下面我們具體介紹。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元區,在居民槓桿飆升的初期都經歷了連續降息。03年美國和歐元區的基準利率分別僅1%和2%,貨幣處於低利率的寬鬆環境,是居民槓桿激增的溫床。而美國金融市場的過度創新更突破了傳統模式,通過次級貸款等工具,鼓勵借貸,甚至使很多支付能力不足的居民也借到房貸,刺激了居民加槓桿的行為。

美國與歐元區的居民槓桿飆升分別出現在01-06年和03-09年,美國在5年時間裡從70%上升到95%,歐元區在6年時間裡也從50%上升到64%。居民槓桿率推動了房價飆升,例如01-06年期間美國房價整體上漲了54%。

但是較低的利率不僅刺激了資產價格,也推升了通脹,進而促使貨幣政策收緊,房價由漲轉跌、泡沫逐漸被擠壓。04年美國通脹水平達到3%左右並逐步抬升,美聯儲開啟密集加息,歐元區緊隨其後,05年也開始加息。隨著貨幣收緊,債務成本提高,房價增速逐漸放緩,到06年美國房價由大幅上漲轉為大幅下跌,截至12年相比最高點下跌了20%。歐元區各國的房價也普遍出現下行調整,居民財富縮水。

居民無力償債、銀行壞賬高企,危機模式開啟。加槓桿行為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問題是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用在資產價格泡沫的炒作上,短期內雖然對經濟需求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槓桿並沒有提升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這便為將來埋下了隱患。當利率上浮、房價下跌,經濟的脆弱性便暴露出來,居民無力償債,引發債務違約,美國次貸等複雜的金融工具又加劇了動蕩。08年後,美國房地產貸款違約率最高曾達10%,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達5.6%,金融危機蔓延,經濟遭受重創。

2.2 下行調整,出清復甦

危機模式開啟後,居民部門負債速度放緩,疊加房貸大面積違約導致銀行債務減記,居民槓桿率下降速度較快。美國和歐元區的房價分別從07年和08年開始拐頭向下,相應的居民槓桿率則從09和10年開始下降,分別從最高時的98%和64%,下降到今年的79%和59%。槓桿率的下降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預期改變,居民新增負債大幅減少;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居民房產價值大幅縮水,出現大面積違約甚至破產,銀行進行債務減記。

但是隨著居民槓桿率的下降,經濟實現快速出清,反而又逐漸恢復了增長。居民違約破產後,放貸的金融機構要承擔損失,也爆發了大面積的危機。美國去槓桿過程中,雖然也少量救助了一些系統性重要的金融機構,但對於大多數機構是持任由破產出清的態度,08-10年就有300多家銀行倒閉,商業銀行提供的融資增速一度跌至-6%。但隨著市場的出清,美國商業銀行的融資增速10年開始反彈,15-16年增速回升到8%左右,銀行壞賬率也從5.5%回落到2%以下。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歐洲,金融危機後,一些瀕臨倒閉的中小銀行不得不接受兼并重組,而槓桿下行的過程也是市場出清、銀行壞賬下降的過程。最典型的是愛爾蘭,危機前居民槓桿大幅飆升,銀行房貸首付只需5%,但地產泡沫破滅導致壞賬率飆升,到11年其兩大房貸金融機構均被兼并。雖然次貸危機衝擊後,歐洲又經受了主權債務危機,但從13年,歐元區的銀行壞賬率也開始回落,從最高時的8%下降到16年的4.4%。

略有不同的是日本,雖然房價下跌,但居民的高槓桿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隨後才緩慢下降。85年到90年,日本的居民槓桿率從54%飆升到70%,但房價在90年代下跌之後,居民槓桿率卻在70%左右的高位持續了十年以上。

這背後的不同主要在於,日本對銀行業不良貸款的處理不夠堅決,市場未能及時出清,因而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90年代初日本地產泡沫破滅,銀行不良率飆升,但日本採取的是放鬆監管,為金融機構提供便利和兜底,直到98年日本才出台了《金融再生法》,規定了金融機構的破產處理,但卻已經延誤了接近十年。

高位難降的槓桿將日本居民長期綁縛在沉重的債務負擔上,人口結構失衡更進一步加劇了居民消費需求乏力的現實,而銀行高不良率維持,也阻礙了對實體經營的有效支撐,經濟陷入長期疲軟。

三、泡沫繁榮過後,還能剩下什麼?

總結經驗,歐美的危機模式是典型的快速繁榮、快速出清的模式。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居民部門快速加槓桿,推動地產經濟繁榮;但泡沫破滅後,居民資產縮水,機構破產出清,經濟再度開始增長。所以繁榮來得快,去得也快。

但這種短期繁榮和危機後,經濟能剩下什麼呢?美國在01年出現了科網股泡沫,隨後美聯儲大幅放水,進入居民舉債模式,帶來了地產泡沫,但是地產泡沫最終破滅後,現在崛起的還是以Google、Facebook、Amazon、Tesla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日本80年代經濟減速,刺激地產產生泡沫,破滅後經濟雖然一蹶不振,但豐田、索尼、佳能、尼康、東芝等品牌依然在全球保持競爭力。

長期來看,依賴刺激地產拉動經濟可以帶來一時的繁榮,但難以持續,真正能夠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改善居民福利的還是技術的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歷史記不住幾個地產大亨,但卻永遠銘記著誰發明了蒸汽機、誰發明了電話汽車飛機、誰推動了IT革命。短期來看,刺激泡沫的誘惑很大,但將時間拉長看,做長期正確的事,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

「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國內泡沫經濟的合理解釋是什麼?
放鬆必備這套泡沫軸「大保健」
加拿大樓市陷泡沫危機
VR泡沫已破,巨頭們重注AR能火起來?
趙燕菁:房價上漲越高,稀釋泡沫的可能性越小

TAG:泡沫 | 思考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