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十大詩人,不同的人生,同樣的偉大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也是一個才子倍出的時代。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湧現了無數才子詩人,構成了唐詩星光燦爛的景象。其中如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王昌齡、杜牧、韓愈、柳宗元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萬代的大詩人。
最出世的詩人——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春曉》詩的作者孟浩然自幼飽讀詩書,青年時為抗議朝廷黑暗拒絕科考,隱居於湖北鹿門山。中年後,他欲登仕途卻屢遭挫折,在落寞困頓中終老田園。
對於孟浩然,有一種評價,稱其「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甚至有人認為,他「一生孜孜以求地奔走於干謁求仕的道路上」。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孟浩然早年的隱逸並非故作姿態,從李白的一首詩中,也能看出孟浩然本就有風流浪漫、任性適意的一面。李白詩中寫:「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也許是害怕生命的落空,孟浩然中年走上了求仕之路。也因此「放棄了自己所一向持守的隱,去追求另外一種仕的完成,最終仕隱兩空」。我們有時也會猜想,倘若孟浩然當年真的做官,又能否適應官場生活?
最言情的詩人——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相對孟浩然的仕隱兩空,王維仕隱兩得:出身名門的他早年積極求仕,二十歲中進士,先後做過太樂丞、右拾遺、監察御史。然而一直做官的他卻總有隱退之志,先後在終南山及輞川隱居。在輞川|別墅時,他邀朋友吟詠酬唱,完成一組著名的寫景五言絕句《輞川集》。
然而王維仕隱兩得或許只是表象,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有很多矛盾痛苦,只是他從不把它們真誠地表現出來」。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繼任,社會漸趨黑暗,王維內心雖沮喪卻不能與李林甫、楊國忠徹底決裂,一直處於矛盾與妥協中。
因不能做到全然的真誠,王維是介於名家與大家之間的一個人,錢鍾書則說王維是二流詩人。然而不能否認,蘭心蕙質的王維是一位涵泳大雅,擅長言情,比如這首《相思》,直到今天仍被傳頌。
最有家國情懷的詩人——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出塞》是王昌齡的膾炙人口之作,表現了詩人希望早日起用良將平息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王昌齡被後人稱作「七絕聖手」,清代沈德潛稱讚「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然而,這位在世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把王昌齡比作詩歌中的孔子)的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歷史上對他的生平記載卻非常少,《「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只有五十一字的介紹,《新唐書·王昌齡傳》也不過區區九十八字介紹。後人只是大概知道,王昌齡一生坎坷,屢次遭貶,曾被貶官到嶺南,後又被貶作江寧丞,天寶七年被貶為龍標尉,所以人們稱他為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後王昌齡離開龍標,在安徽境內被刺史閶丘曉殺害,原因不詳。有人猜測,王昌齡大概為人狂放、不拘小節,因而多次被貶官。而他的性格,也最終為他招來殺身之禍。
最浪漫的詩人——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這首《月下獨酌》一直為後人傳誦。也許再沒有哪位詩人能像李白,贏得如此多的聲譽詩仙、詩豪、酒仙、謫仙、狂客。賀知章在讀過李白的詩後說:「子,謫仙人也。」稱李白是天上被貶謫下凡的神仙。詩仙李白確實張狂。他吹噓自己年少時曾出手使劍,「手刃數人」。做翰林侍詔時,他當著皇帝的面伸出腳讓高力士給自己脫靴子。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世人大多隻見李白的張狂,又有誰能真正欣賞甚至疼惜他的不羈與「飛揚跋扈」?也許,唯有英雄識英雄。好友杜甫曾寫過一首《贈李白》,為李白勾畫出一份傳神小像:「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在詩中寫李白求仕求隱的失敗。也許對李白而言,「痛飲狂歌」只是一種逃避,並不能抵消他壯志未酬、人生落空的悲哀。
763年,李白去世。有人說他是病死,也有人說他是醉酒後「攬月落水」溺死。一生喜歡以大鵬自比的詩人,在塵世掙扎騰躍一番後,寂寥隕落。
最晦澀的詩人——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被人稱作唐代「朦朧詩人」的李商隱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他的那些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悵惘哀傷的詩人大概將自己所有感情都灌注進這些無題的詩章中,它們「如一個上了鎖的珠寶盒,當盒蓋微微打開時,我們就能從縫隙里看見透出來的或清冷或溫暖的微光,但是那盒子卻始終無法完全打開我們只好從這偶爾透出來的微光里,去感受無題的情愫、無題的綺麗。
因為常用神話及想像寫作,李商隱的詩歌素來難懂。梁啟超就曾說自己並不解《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的文義。梁啟超不解倒也正常,據說《錦瑟》素來有多種解讀:有人稱其為悼亡詩,有人說講的是黨爭,有人說「錦瑟」乃一女子名,還有人說這是詩人感慨仕途不順。
最敢言的詩人——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亂世中,有人用詩歌婉轉表達自己悲苦的人生,也有人以文字對抗時勢的艱危。和中唐很多詩人沉吟婉轉的風格不同,韓愈的詩歌「奇崛險怪」,氣勢滂沱。韓愈曾和柳宗元一起反對六朝駢文,倡導「古文運動」。「古文運動」與其說是韓愈對文體的焦慮,不如說是對政治的焦慮。
韓愈的敢言讓他遭遇了仕途的挫折:擔任監察御史時,關中大旱,百姓飽受饑荒,韓愈上書請求減免賦稅,卻被貶為陽山令;舉國崇佛時他寫《諫迎佛骨表》力勸皇帝不要過度沉迷,甚至說佛骨乃「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應「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韓愈因此險些被殺,經好友力保,才得以從輕發落貶至潮州。
淚點最低的詩人——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把杜甫盡量向窮苦坎坷方向描述,幾乎成了通俗文學史敘述的一大套路。我們習慣在「三吏」、「三別」中與那個愁眉緊鎖的杜甫相遇,體味詩人的憤懣與憂愁。然而如此解讀杜甫,卻有失偏頗。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李白的想像力來自海水海市蜃樓,杜甫的想像力來自土地、土地上萬物的生長與凋零。
動蕩時代中飽嘗飢餓、傷痛的杜甫,不只寫自己,他更關心人民大眾,關心腳下的土地,他用詩歌表達對戰爭、叛亂的痛恨,對安定美好生活的渴望。梁啟超說,杜甫是「情聖」,因為「他的眼光常常注視到社會最下層,這一層可憐人的那些狀況,別人看不出,他都看出他們的情緒,別人傳不出,他都傳出」。梁啟超說,杜甫對於時事痛哭流涕的作品,差不多佔四分之一。
最香艷的詩人——杜牧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唐才子傳》這樣描述晚唐風流才子杜牧:「牧美姿容,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早年以《阿房宮賦》出名的杜牧,曾在揚州為官十年,足跡踏遍當地大大小小青樓。據說杜牧任職期滿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在餞別宴上拿出上千份寫有「某日晚,杜書記宿某娼家,無事」的報告。多年後,杜牧寫《遣懷》自嘲在揚州的往事。
有人說這首《遣懷》一詩是懺悔,杜牧雖寫得風流,但並不下流。有人甚至認為,詩人只是在內憂外患的動蕩衰敗中,不得不放下「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的經世致用之學,讓美酒佳人成為療傷去痛的良藥。
最辛辣的詩人——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早年的人生歷程中,柳宗元可謂一帆風順:士族出身的他年僅二十歲就高中進士,後得王叔文賞識,一路得到擢升。那時的柳宗元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原本燦爛輝煌的從政之路,會在三十二歲那年轉向暗淡。
由於唐順宗被廢,王叔文集團遭到清算,柳宗元受到牽連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的路上,,被加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待了十一年後,,柳宗元奉詔回京,對這次被召,柳宗元本寄予了莫大希望,但他很快就被貶為柳州刺史,最終在柳州任上去世。
柳宗元不僅是詩人,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還是偉大的散文家,在永州時他完成著名的遊記散文《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散文,無論是諷刺社會病態,還是控訴人間不平,均透徹精闢。在永州時,柳宗元還完成了《封建論》、《非<國語>》、《天對》等頗具哲學色彩的文章,他甚至在文中批駁漢代大儒董仲舒「淫巫瞽史,誑亂後代」,筆鋒辛辣犀利。
最有同情心的詩人——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創作出唐代敘事詩巔峰之作《長恨歌》的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在著名的《與元九書》中提到,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謂之諷喻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
白居易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那首《賣炭翁》可以看出他對百姓疾苦的無限同情。白居易十分推崇杜甫,主張以詩歌為正義與弱者呼喊,在他的很多詩句中都能看到杜甫的影子。比如杜甫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有「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白居易從政為官幾十年,一直沉浮坎坷,晚年的他過起隱居者的生活,但作為官員的白居易卻做到了「為官任,安民一方」。比如在任杭州刺史時,他率眾挖湖築壩提高西湖水位,灌田千頃。離任時,面對前來送行的百姓,他寫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推薦閱讀:
※昭君出塞,詩人傷懷
※李商隱:直通現代的詩人
※田園詩派創始人、真正的酒仙詩人:陶淵明
※有哪些詩人因為一首詩而流芳千古?
※紀念不會死的詩人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