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系列(10)》梁啟超: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民國大師系列(10)》梁啟超: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2015年09月14日 作者:興縣友蘭中學 瀏覽數:89 分享收藏舉報刪帖手機閱讀

閱讀,只需一秒。精彩,盡在掌握!

《民國大師系列(10)》梁啟超: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文/馬少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如果要選一位長盛不衰的風雲人物,梁啟超...


《民國大師系列(10)》梁啟超: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文/馬少華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如果要選一位長盛不衰的風雲人物,梁啟超無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清末維新變法開始,梁啟超就與恩師康有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後來的倒袁運動,他也是出力甚大的一位;退出政壇後,又著書立說,相繼發起了史學革命、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連「中華民族」這個詞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來的。綜觀其一生,基本上做到了「進則謀劃天下,退則著書立說」這一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境界。

梁啟超生於廣東新會,自幼聰明絕頂,6歲就把四書五經全部讀完了,16歲即考中舉人(再看看那位五十多歲才中舉的范進老爺爺吧),就在梁大才子準備進京一會天下英雄的時候,卻意外地遇到了一個人,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中國近現代的軌跡。

這個人就是康有為。

雖然現在的學術界對康有為有很多爭議,說他是個偽君子,連著作都是抄別人的,但在當時,其開闊的國際視野、先進的維新思想,都給年輕的梁啟超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讓他從此走上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

1895年4月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日本馬關簽訂,舉國震怒,當時正在北京參加考試的梁啟超與康有為,當即聯合一千多名舉人「公車上書」,請求朝廷拒絕條約,並進行維新變法。光緒皇帝在眾舉子的呼籲下,也下定了決心變法,可惜因慈禧太后從中作梗,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就被迫結束,史稱戊戌變法,又叫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往日本,開始深入研究各國富強之道。1912年,民國成立,袁世凱就任大總統,邀請梁啟超擔任政府要職。梁啟超擯棄前嫌,為袁世凱提出了很多強國之道。

可惜3年之後,袁世凱總統當得不過癮,竟然想復辟當皇帝,頓時激起了梁啟超的強烈反對。梁啟超連夜寫就一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文中寫道:「就令全國四萬萬人中有三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贊成,而我梁啟超一人斷不能贊成也!」

這篇文章在《京報》上發表後,迅速引起了轟動,幾個小時報紙就全賣光了,沒買到的還跑去報館要求加印。

黃遵憲曾盛讚梁啟超的文字:「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同時,梁啟超又找到自己的學生蔡鍔,一起制定了起義的計劃。在梁啟超和蔡鍔的策划下,李烈鈞、唐繼堯、陸榮廷也都相繼起義,共同聲討袁世凱。起義的檄文《雲南檄告全國文》,也是梁啟超親筆所寫。在舉國聲討下,袁世凱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就宣布退位,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梁啟超在政壇風雲二十載,名聲不可謂不高,影響不可謂不大,但道路卻極其不順,與恩師康有為共同主持變法,最後卻反目成仇;跟革命導師孫中山也曾通力合作,但又中途分道揚鑣;最後一力輔佐袁世凱,卻又因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而徹底決裂。對這些是是非非,梁啟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

從政之路的坎坷,讓梁啟超的心漸漸冷卻下來,政界人物的兩面三刀、爾虞我詐,也讓他身心俱疲。說到底,他並不適合從政,他真正的舞台,在文化界。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急需有影響力的國學大師坐鎮,胡適就向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推薦了梁啟超、王國維與章太炎這三位頂尖的大師。梁啟超與王國維的加入,迅速讓清華國學院聲名鵲起,再加上樑啟超極力推薦的陳寅恪和趙元任,並稱「四大導師」,成為民國時期,甚至整個20世紀國學最高成就的代名詞,而作為「四大導師」之首的梁啟超,自然應記頭功。

梁啟超講課極有特點,據聞一多回憶:「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於涕淚交流之餘張口大笑了。」

梁啟超對考試不是很在意,給學生打分時,往往不是看試卷,而是看上課時的表現。有一次期末考試,一個學生只得了50分,他覺得自己考得還不錯,怎麼會才50分?就去找梁啟超,梁啟超說:「你的試卷我沒看,得了多少分我也不知道。」

學生驚了半天,又問:「那您怎麼給我打了50分?」

「我是看你平時的表現打的分。」梁啟超說,「做學問靠的是平時的積累,如果光靠考前抱佛腳,考得再好也沒用,你回去重新複習吧,放假回來補考。」

學生雖然不滿意,但也不敢說什麼,就乖乖地回去複習去了。

放假回來補考後,梁啟超把試卷收上去,看也沒看,就給他打了100分,說:「你假期複習的情況我已經了解了,也很滿意,相信你對這些知識已經掌握了,就算考得不好也沒關係了。」

這就是梁啟超的求學觀,重要的不是考試的分數,而是對知識的掌握。這在當今分數決定一切的時代,尤其值得思考。

後來有一次,學生李任夫去拜訪他,臨走時,梁啟超給他寫了一副對聯:「萬事禍為福所依,百年力與命相持。」並解釋說:「這是我青年時代一首詩的錄句,我今天特別寫給你,也是希望你立志向上奮鬥。凡事要從遠處看,切不可以一時的起伏而灰心喪志,一定要有"定力』和"毅力』。我平生行事,也是信奉這兩句話。所以遇到任何逆境,我都是樂觀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也許就是得力於此。」

說到「樂觀」,梁啟超還真是一個樂天派,他曾幽默地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有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零了。」

梁啟超最喜歡的娛樂活動是打牌,常說:「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還經常自誇自己的很多文章都是在打牌的時候構思出來的。據《時務報》的一位編輯回憶,梁啟超當時是《時務報》的主筆,有一天晚上他去向梁啟超約稿,去了梁家一看,梁啟超正在跟幾個人打牌,打得熱火朝天,絲毫沒有停下的跡象。可報社那邊正等著排版呢,編輯就壯著膽子跟他提了提,梁啟超一愣,還真是忘了,看看編輯,又看看牌局,兩邊都放不下,乾脆一咬牙,對編輯說:「你把紙和筆拿來,我說一句你記一句。」

就這樣,梁啟超一邊打牌,一邊口授內容,一局牌下來,一篇文章也寫完了。編輯連忙拿回去排版,第二天報紙一出來,這篇文章照例又成了人們爭相傳閱的對象。

梁啟超還寫過一本科幻小說,確切地說應該叫「政幻小說」,名為《新中國未來記》,寫作的時間是1902年,暢想了之後60年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竟然跟現實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在書中,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脫離清政府,1912年,「大中華民主國」成立,定都南京,清朝皇帝羅在田退位,並被推舉為「大中華民主國」第一任大總統。所謂「羅在田」,即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羅在田總統任期結束後,締造「大中華民主國」的大功臣黃克強被推舉為第二任大總統。

翻開真實的歷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竟然跟小說中描寫的驚人的相似!辛亥革命後,也是南方各省紛紛獨立,中國民國也是成立於1912年,首都也是南京,「羅在田」雖然不存在,但也暗合了清政府末年的重要人物袁世凱,而且大中華民主國的革命元勛取名為黃克強,梁啟超的本意是「炎黃子孫能自強」,但締造中華民國的元勛也有個黃克強,即黃興,字克強。要知道,1902年的黃興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日本留學生,梁啟超不可能知道他日後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也許,這就是梁啟超的過人之處,用自己的經驗、學識,預先推演出了未來十年的社會變革。然而,他畢竟不是亂世梟雄,在那個強人輩出的時代,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理解。

1926年,梁啟超患上了尿毒症,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準備手術。因他的巨大聲望,這次手術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而且,當時中醫和西醫的論戰正如火如荼,作為中國最好的西醫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也受得了人們的攻擊。可惜的是,協和醫院在這次手術中竟然出現了重大失誤,將梁啟超健康的右腎當成患病的左腎切掉了。這無疑更激起了反對西醫的人們的大肆攻擊。而病入膏肓的梁啟超,此時卻選擇了站在協和醫院這邊,強撐病體寫了一篇《我的病與協和醫院》,勸大家「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1929年1月19日,一代宗師梁啟超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在追悼會上,好友沈商耆的輓聯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三十年來新事業,新知識,新思想,是誰喚起?百千載後論學術,論文章,論人品,自有公評。」


推薦閱讀: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啟超
一百年前梁啟超邀請羅素來中國,他提出的中國問題令人深思
解璽璋:堅定的超級立憲派梁啟超
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
漫說梁啟超

TAG:人物 | 梁啟超 | 大師 | 風雲 | 風雲人物 | 民國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