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瞭然居士《金剛經的秘密》

金剛經的秘密作者:瞭然

推薦者說:《金剛經》的註解,歷代的高僧、大德都做過不少的解說。《金剛經》作為佛家非常重要的經典,也受到各界修行人的重視。在經典的解說上,大家也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但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的修證解說,雖和各位大師的解釋大相徑庭,但也從另一角度,為我們修行人提供了另一視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如是我聞,大師們和尚們都是這樣解釋:我聽佛是這樣說的。首先,這第一句就錯了,這個聞只能當做見到的境界、情形。若是解釋成當時,我是聽佛這樣說的,那就與後面的話相違背: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現在這個人是見到了佛,自然是如來境界,自然是出世間修行中的境界見到。所以這個佛,不以人看,不要當作現實中的人,或者當做印度的佛教創始人,因為佛與所有的眾生共一家,佛不是誰創造的,大家修行都能成佛,創教的那個人只是集結大家學習的覺者,我們尊稱他為佛。因為後面的經文說道:修行者不會說我修成阿羅漢果、菩薩果、佛果……有我相則非聖境界,這本經書破的就是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許多經文都是這樣說的:我作佛時,這就好比你在說:我作總經理時,而現實中他是不會說我就是佛的,若是這樣說,那就是我相未破,有個所得相,那麼這個佛到底怎麼理解呢?這樣,我們就把如是我聞譯作:當時的情形境界是這樣的。佛經的妄傳曲解很多,還有人編造為:佛要涅槃,弟子都哭了,要集結記錄經文,不知該用什麼字代表佛經佛言,佛便告訴他們,經典一開始用「如是我聞」四個字。修行者只有達到無我相時才能見到佛,佛怎會就叫他們用如是我聞呢?況且,佛無說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一時,這個詞用的非常好,能與佛在一起,親歷佛境的人都知道,無前無後、無背無面、無有時空先後,皆是在無我相時,隨緣顯現,或是古代,或是未來,或是天堂,或是地獄,陰陽兩屆無不顯現……緣來即顯,無有定時。用古德所言:若言其時無定時,清風朗月自家知,最為恰當。不是過去,不是未來,現在在講述那個境界,而那個境界也不能說已經過去,顯現的或許是未來,所以只能用:一時。舍衛國也不要當成是印度某某地方,每一個修行者都會經歷一個舍衛國的階段,這是必經之路,佛經嘛,佛經歷的路程,你要成佛也會經歷的。人在修鍊時首先要舍念清凈、達到無我相,無人相……一舍具舍才能做到這個舍衛國的境界。舍念清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即是達到捨身捨命的程度,舍掉肉身,夢裡還有身命,修成仙還有仙身、鬼神、菩薩身……深處行進,防衛意識仍在,要達到舍衛,就要如佛陀捨身飼虎,割肉喂鷹。被歌利王割裂肢體而不動心念。這就是不生起任何抵抗,不生任何心,無生心,忍,無生法忍。如此才有舍衛國的大境界。每一個獨立單位都有一個獨立的範疇,自成體系,一個小宇宙。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防衛系統。要開放關隘,舍卻自衛,何其容易。真的舍卻自我範疇,則是無邊疆界,逍遙遊於無窮之鄉。有些研究佛教史的師父、上人、大師總愛追根溯源,找個依憑所在,便會編造歷史故事,編的有鼻子有眼,滿足自己的慌心。當人在一舍具舍,毫無念慮時,就會出現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個國度城市,所以叫做舍衛大城。一切世界都是隨著心量大小而顯現大小。故經文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明心性,境界中總有身相身命,難以做到無眼耳鼻舌身意中的無身。十地菩薩也不例外。一般人把肉身臭皮囊解脫,當做了命,錯矣。了命了性不是那麼簡單。如凈土宗說:心凈則國土凈。法華經說:諸多菩薩都在自己的國度中向如來合掌頂禮膜拜。這個國土,你明白了嗎?祗樹給孤獨園,祗樹,祇,宗廟社稷,子孫根根。祇樹有三這是其一,在下田,西遊記叫做天地靈根,為一千,共三千世界。第二祇樹,在中田,為一千為心地,也有三千世界,西遊記中叫五庄觀,道家五氣朝元,既是人蔘果樹。第三在上田,也叫乾南坤北,天南地北,常言說,我們來自雲南大樹底下,雲南本地本人,也有三千世界。有傳說大迦葉在雲南雞足山入定,這個故事也是修鍊境界寓言,就不再多言,《禪境心德錄》里已經提過。一共三大祇樹,修心地必經三大劫難。失去父親的孩子叫孤兒,老而無子的叫獨,現在說叫五保戶。這個地方孤獨凄涼,是子孫和老人失去溫暖的地方,就是孤獨園。給孤獨園,還有一個給,這個給念(幾音)自給自足、給養、周濟的意思。既然是稱為國度,那就是治國安民,王者之道。那麼孤獨在哪裡呢?按照時輪來說,失去溫暖陽光最寒冷的時間是亥時子時,按照方位則是西北、北方陽光不足之處,而老人小孩正是這樣的弱勢,需要我們這些當旺氣盛者養老扶幼扶貧。聖王之道當知周濟最下層的百姓。修鍊丹道當知自身最寒最弱的是腎水生精之處,當常以心暖之。所謂的火入水中,易曰:水火既濟卦。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既是地神,大地數五,五五之數,這是修行下田坤地之數神變總綱,修行者必然經過。僧修行,要經歷這三大阿僧祇劫,這個千就是這個世界,共三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有三,共有九個千。既是我們所說的九九乘法,也是大乘小乘之共途無論什麼乘,法不外此數。全真教大丹九乘即是此意。不通此數此理,就是不明道理上為先天祖性之根,下為後天身命之根,中為本心生滅之根。易曰:天地之數五十有無,若按大乘菩薩修行,則有五十五個位次,從初始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加行,共五十五數。南懷瑾大師在他的經文解釋中發現易經之數與大乘菩薩之位次相合,感覺很奇怪。其實這五十五個位次的修行步數就是天地之數,若是圓通自然通曉,就不會奇怪了。命理經典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缺了六個數,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就是四十九加六,圓滿五十無數,無為無用無作。這個千二百五十人具就是這樣,人人具備這個,人身本是一個小宇宙嘛。有漏就缺。修學金剛經不可以把它傳說話化、故事化,這部經的每一個字都在表法,無有自性以外的廢話。很多大師和尚都在按照自己的愛好想像皆是編造經意。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爾時,也就是指的那個時候。但是食時卻不能理解成吃飯,佛怎會吃飯呢?佛不需要吃飯,不飢不渴,既是肉身菩薩也可做到一飯一麥嘛,基本是不食煙火的,辟穀的功夫還是有的。食時,在道家叫做伏食大法。食其時以固其形,伏其氣以壯其神。這個時就是情來未發之時,叫做中。精氣神三寶,精化氣,氣化神。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佛不需要吃飯,何須乞食?佛是人天應供,何須乞討?著衣持缽又是什麼?這個衣缽不是身上衣服手中缽盂啊,是傳承法脈。什麼傳承什麼法脈?就是這個食時:伏食大法。關鍵是要注意下一句,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已則是一個程序,挨門挨戶一個不拉(落)。這不是乞討啊,是稅訖,收繳,納稅。我們平時見到養路費繳訖憑證,這個乞就做訖。應供應繳納嘛。這就是大法,稅收法,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家或許會問:如何講金剛經又變成稅收法了啊?這算什麼大法?老子經曰:有欲以觀其繳,無欲,以觀其妙,在這裡就是覺有情而收繳。有人把它講成有欲以觀其竅,那就錯了。為什麼呢?觀其繳,純粹是在觀其自然上繳上供。觀其竅則有為之心意,而竅也有了身相的一部分,同時心意,眼神內視專註,舌身意全有了,落於塵勞後天之作。這兩個觀是不一樣的啊。收納富裕給養周濟孤獨貧困,這就是給孤獨園啊,正是稅收於民用之濟貧。這就是道家所言:天之道,損有餘以彌不足。無論山多高,水多深,天道公允,高山夷為平地,滄海變作桑田,一切平等。佛修的是什麼啊?就是這個大法,天道公平。純粹是順應天道,順天應人。接下來是: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本處是哪裡?從境界中回來、回還。因為後面還有一句敷座而坐嘛!修至來去自如時,自然知道本座之意。洗足已,不要當成洗腳,境界中的佛不會滿腳泥巴滴!他是光著腳的赤腳大仙大佛,不垢不凈,沒那灰土相。大家都知道每個聖者尊者畫像都是赤腳的,這裡做解脫之意。洗足已,這個已當做完畢。大意是從解脫境界中回歸本座本身本相。這個洗念做「現」音,洗足坦胸嘛。這樣解釋,收衣缽,你還會看到什麼衣服缽盂呢?只是收回法脈回來而已,所以衣缽也無具體的相。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從座站起。長老不要當作年紀很大很老,在如來法會上的長老是不以年齡來決定的,無智空活百歲,這裡的長老可能只有七八歲呢。如水滸傳里的張天師(龍虎山祖師)只是一個牧童大小。須菩提卻是一個完整的法體系,菩提道之祖。他代表的是東方佛,青菩提,青陽法,左西右東,在時空主春天陽氣,在人身主肝膽木,在情志主情。菩提薩埵是覺悟友有情。所以有偏袒右肩之法相顯現,這就是我們在解脫陽神時的現象,佛經曰:從右側破肋而出。當然在密宗說是右脈,在中觀說是右傾主義,到頂則是一樣的。還有西方白菩提,左道,代表的是義,金。金木不能並存,所以叫情義兩重天。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而金剛薩多則是能斷有情。菩提心是大乘,金剛心則是佛乘。直接斷流。截斷相續不斷的生死妄流。截斷眾生,滅度。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稀有是讚歎之語:真是少有少見啊。少見什麼啊?佛陀沒有說話啊,須菩提這是見到了東西才讚歎呢。那就是剛才佛陀在舍衛城依次乞討的情景,那就是一個大法。這段功行就是無為法,遵循天道,損有餘以彌補不足,道經曰:鴻鈞賦予。這就是說法,不說而說,這就是妙行。現在佛陀洗足已,已敷座現相。凡夫哪裡知曉,而須菩提早已明了。故此才說稀有少見。世尊則是對覺者的尊稱,在我們這個世間叫世尊,在天上就是天尊,稱號隨處變換。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修到如來層次的人就會見到各種境界如同真的一樣一一顯現眼前,十方世界無不顯現。善護念,善是好好、正確之意。護念,看護觀照自己的念頭、心念。如來善付囑,付囑在這裡是派對、安排的意思,與囑咐分配之意差不多。諸菩薩,諸是各種、也有多的意思,菩薩是覺悟有情。諸菩薩也就是各種多種有情境界。不要把菩薩當成什麼,它只一個修行的代用詞,一個階級、級別。所以下面才有菩薩修行之說。總起來大意是:真是少有的妙法啊,境界來時,具然有這樣的妙法安排觀照自己的念頭情慾。什麼境界呢?感覺情來,卻還未發,情來未發為之中,這就是中道。自然無為的任運安排,多自在啊,脫離在情外,觀情、安排情,身之多、身之餘。這才是妙行般若,毫無人心造作,是真解脫。「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不用解釋,大家皆知,只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注意,不要當成無上正等正覺來看來解釋。須菩提問的是發心,不管發什麼心,都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後面就會說到:起心動念已落塵勞。發什麼樣的心也是起心動念,也是塵勞。歷代大師都是這樣傳下來,大家聽到瞭然這樣說,心裡形成的慣性難以順應,先入為主嘛。就這個不順應不舒服就是問題,有了住,有了執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裡就不解釋了,料來說了也暫時無人能領會,當世之上,乃至於從有了這部經開始,就一直說成是無上正等正覺,其實它是一個法的法脈經歷,是一段過程,像一部電影。佛有橫三式、豎三式,還有前三後三。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東方三式。達摩祖師東來就是為它。須菩提在發問哦。菩提心是大乘修行心要,缺了這個心要想成佛是萬萬不行的。但是要進入這個境地,卻要降服自己的塵心妄念。剛才說了,不管發什麼心,都逃不出起心動念已落塵勞的範疇。這是個大問題。大乘人畢竟不是佛嘛。須菩提問的是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云何應住中應和住是兩個意思。心境來時如何對應處理叫應,處理到心境清凈叫住。境界來了一下不動心可不容易,大幻境界,夢裡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大家也多有體會,都是不由自主跟著夢幻走了。細微的不說,就是情色這個初關都過不了,夢裡見到美女帥哥就完蛋了。須菩提是替大乘菩薩發心的菩薩請法,佛陀則是以金剛乘應對,要他們斬斷,金剛是能斷鋒利之意嘛,所以不說二話,就說一句:如是而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諸菩薩摩訶薩:諸,諸位,當多講。摩訶薩,是大勇之意。在經文中有金剛薩埵,菩提薩埵,摩呵薩埵,分別是堅決鋒利能斷,大智覺悟,大勇猛力之意。這句的大意是勇猛的修行者,應當像這個樣子降伏他的心。前面說的是佛做了一個演示動作、手印.沒有言語。現在是要說出心法要領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卵生、胎生大家都知道:雞鴨鵝青蛙……是卵生,人豬狗牛羊……是胎生。濕生則是由暖入水中,滋生繁衍,如太陽照射清冷寒徹之水,則會滋生青苔,進而有了水中生命,叫做羊(陽)水。化生則是一種生命的蛻變轉化,入蟲子化蝶,孑蟲由水中化蚊子,蛆化蠅……這是平常知識的理解,若是在這部金剛經中這樣理解就完全錯了。那就是妄解經意,根據自己的妄知識知見解釋佛經。要知道,這裡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須菩提在問菩薩修行應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在演示後,又做心法解釋,自然不會扯到那些心外的問題。別忘了,經文的後面還有一句: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難道佛陀會說自己把那些眾生都滅度了嗎?那不是有了我相、眾生相了嗎?再說了,滅度別人那算什麼心內求法呢?那麼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究竟是何意義?這就是修行者的生心,什麼樣的生心呢?守雌抱一,如雞孵卵,久久功深,分化萬千身,就是卵生,這一心法,修下去,凡是卵生類的眾生都會體驗到它們由生到死的過程,直至再無一生沒有度過,全都經歷,這就是卵生。性情相合,陰陽相交,凝結成胎,長養聖胎,數足脫胎,這段過程就要經歷一切胎生生命的由生到死的過程。火入水中,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雲氣蒸騰,淫淫滋滋,遍體生津,進入內觀則會發現,滋生類生命源於溫暖陽光,心的欲熱。明了心性,濕生自然消失滅度。而化生則是自心不定性而致。修行之人在境界中觸景動心,則有纏縛,於是生出脫離纏縛之想,由是產生變化。楞嚴經叫做化行仙,精研化理,變化各種形態生命,然而始終不明心跡。這些眾生類都是由心結界,心生一法,產生法界,凝結而成。由此知道,十法界眾生皆有心結,心結一旦打開,這些眾生便根死葉枯,消失自滅,不需強滅。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凡是有形可見皆為有色,是氣體凝結精體之表現。精氣神中,精有色可見,神不可見、無色。比如有些人修到四空處天,會發現自己沒了身體,只有一靈一識,但是還在想。佛經中的舜若多神就是指這一類。這就是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之類。若無想之類則是罷輟思想,寂寞頑空,不見一切境界之流,端坐如同頑石。若非有想非無想,修這一類人修行則是外表看似無想,實則細微雜想紛紜不斷,揮之不去,斷之不絕。這樣就散亂昏沉,在冥冥中墮入螟蛉之類生命之中。如:桑蟲,青蟲等蠕類……這些過程都是菩薩修行中產生的變易生死過程,隨著心法的生滅而產生生命世界。所有這些心生之法、術,念頭,都是自心生出,這就是自性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所有這些法,我一點也不留在心裡,而它們自然會消失滅盡。因為心是根,它們是葉,這根本一拔,它們哪裡還會存在呢?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的心從無始以來如滾滾洪流,生生滅滅,從沒停息過,所以無量無數無邊。像這樣子一下它們就都消失了,還滅度啥呢?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這樣呢?修行人若是一動心念,要修一個什麼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隨後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現各類眾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過程:壽者相。這算什麼修行呢??即非菩薩,這就不是真正的覺悟有情第四品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複次:再者,第二。這是接著加強說明,細分解。前面第一回,佛陀做了一個演示動作「如是而住」,隨後又說心法口訣,皆令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法不用,一個念頭不生。把眼一閉不見一切,就是色布施。兩耳不聞就是聲布施,鼻不嗅,舌不品,身坐忘,意不動。六根清凈就是色聲香味味觸法布施----舍掉了。停了,止了,所有的生念,包括修法的生念,全都滅了,相續不斷的生死之流斷了,滅了,度了。不度而度。這是多好的方法啊,多清凈啊,這個布施法真是太好了。但是現在卻說菩薩修行於這個法還要布施、舍掉:「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隨後解釋道:何以故?為什麼呢?前者用金剛乘立斷生死妄流,生死斷滅,停了止了,若是就此停在這個法上,就會不見一切境界,成了斷滅見,開口便是長嘆一聲:唉!什麼也沒有。這就是愚夫清凈。這就有了止相,執著。現在要這個也布施掉,放下。通俗一點就是:前邊放下萬緣,現在要連放下也放下。這就是不住布施。要把先前已經斷滅鎖住的心門打開——放生,觀察一下眾生的表現。這前後判若兩人啊!以前是隨著自性眾生紛紛而追逐塵勞、被奴役勞累。現在是先把它們收了,然後再放開,觀察它們,自己認識到自己是主了,這就是生殺予奪嘛,權柄在握嘛,這就是醒獅。而這段說法就是獅子吼。現在你已經是在眾生之外了,不需要像木頭頑石那樣了,也不再是:不敢看不敢聽不敢想不敢做了,盡可起心動念觀察一下。這就是六祖所言:不斷百思想。雖然不斷百思想,這覺卻是醒著的。該做的去做,不該做的不會妄作,所謂的非禮之事不做。所作所為不再像以前那樣錯誤百出,這就是初見成所做智。佛有三身四智,成所做智是其中之一。所以再也不會欺心虧心,自由初見。如此行去,義無反顧,這就是不住,應無所住。境界來時,不再留戀執著,總是清醒的、覺悟的。平時我們可以體驗到:當我們要到達某個地方時,心在專註一件事時,往往會走過了頭,這就說明身體和思想是分開的。尤其是睡覺時,有一個不想睡,有一個非常想睡。現在按照這法子修行,就會逐漸清晰解體開來。久而久之,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世界就會隨著心的放開,如同真實一般來到眼前,這就是一切初如來的境界。「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個四維上下虛空可了不得,一旦打開,那可是天堂地獄、仙佛菩薩、鬼神精靈無所不顯,當真是無邊無際無數無量,它的範圍不是能夠想像得出的。平時,我們被塵心蒙蔽,難開智慧眼,現在一下子這樣,無所不見,這全靠不著相的布施而成就。這福德你說大不大?你的心放的越寬,所見範圍越廣大。所以後文有: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以區別。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菩薩就應該像這樣說的修行。就是不住而住。不著相的布施,福德就是這麼大。一有念頭,馬上殺滅,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摸弄念珠,或者移念觀想,皆不能與這個相提並論。第五品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一品開始接著上一品談起如來,如來這個詞,不要把它當做一個具體的物件或者身體、人。這是我們在心空無欲時見到的自然而來的東西,哪裡會有什麼具體的身相形象呢?所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何以故?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這句話讓大眾多數誤會經意: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大意是:這個如來境界顯示的一切相,都不是本來面目。這個如來所說,就容易使我們誤會。這個如來所說的「說」字在這裡是說明、顯示之意。切記不要當作如來說話的意思。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是這個境界中所顯示的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若是見到這些顯像都不當回事,兀自禪定,則如來境界始終常在,你始終是如來自在觀的,最終會解脫。但是,修行者在初發如來境界時,往往把持不定,大幻境中見到一些心儀嚮往已久的人物、事情,或者見到往昔宿怨、仇敵,往往被吸引而去,在夢幻中不由自主的跟著去了,於是就一葉障目,十方虛空四維上下虛空全都消失,落於有生,在顛倒夢想之中不能自拔,多數人在臨終時就是如此轉生。在圓覺經中這叫起幻消幻,諸幻消盡,則見真實。故此我們知道,十方如來層次不一。因此,禪修者只需記住一句話:凡屬有相,皆屬虛妄。把這句話刻在心裡,醒夢如一,就會受用無比。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白是陳述表白之意。頗有:還有相當,一部分。眾生:思想念頭。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這樣的修行說法。生實信不?:心裡不踏實,生不起信心。大意是:世尊,聽到這樣的修行說法,心裡還有一部分想法念頭,生不起信心,不踏實。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莫作是說:切莫做這樣的說法。如來滅後:這句相當重要,前面咱們說過,如來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或神、仙佛、菩薩相,它是一個修到無欲無私無我狀態下,在虛空中十方世界如同真的來到眼前的境界。後文中須菩提言說:如來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也就是這意思:達到如來境界,說明我已經是離欲了,因為有慾望是不會有這境界的。所以經文中這個「如來說如何如何」一定要明白。但是現在卻又說「如來滅後」,如來怎會滅呢?要知道我們的修行是有步驟的,先是布施掉色聲香味觸法,然後是不住這個布施,也就是放生,放開自己的心。在放開自己的心之前,全靠戒律來成就,哪些戒律呢?那就是非禮勿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做……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和尚們、經師律師們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啊。這些眾生收回馴熟之後,六根清凈了,再放開思想念頭,放開眾生,放生,就會出現幻相,當中千變萬化的景相都一一如來眼前,這就是相法時期,全靠禪定來成就了,也就是對景忘情,心不隨境轉,在禪境中如如不動。這就是所謂的相法時期禪定成就。要知道這個如來境界都是心體的顯現。為什麼呢?一開始我們用金剛立斷來斷滅相續不斷的生死妄流,是硬生生在這個心塵生滅不停的生死鏈中擠開一道縫隙啊。後面的心念自然斷絕了,但是以前的呢?還有慣性啊,那都是前生累世積累的習氣習慣性啊,隨著我們的放生,它們會一一來到你擠開的這道縫隙中的。而這道縫隙就是一個真空浮圖(佛陀),像一面大圓境,無不照見,心理的一切齷齪骯髒、累世習氣、以及宿債恩怨情仇,一切前緣,都會一一隨著慣性的流動而來,如同真的一樣來到。這種情形,見到這些顯相,一律不能動心,這就是前面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剛才說的禪定,一般人很難一下把握住見一切相不動心的啊。在夢裡偷看人家洗澡,希望人家算錯帳,多賺便宜。聲色犬馬無所不有,仙佛菩薩妖魔各自隨心顯現,隨緣而來。這就是細微處,也叫甚深禪境觀察。在這個境界中需要把這些前緣都化掉,也就是我們說的化緣。這也就是末法時期,心即將滅。不過,最後的境界一般都是仙佛菩薩出現,這也是內心深處的最後念想,也是魔境,故此經文中有:末法時期,有魔子魔孫化作佛菩薩的模樣……最後了嘛,賊心無力,所剩無己,自然是魔力減退,所以是魔子魔孫。當所有的緣全都化掉時,這個一一如來的境界就沒了,隨著那顆心的的寂滅而寂滅了,這就是如來之滅。它與先前的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關閉心門完全是兩個概念。這就是所謂的末法時期凈土成就。現在又有人感嘆一聲:唉!什麼都沒有啊!錯矣!還早著呢,現在只是一個真的把心洗凈了。這句「如來滅後」就說這些啦。那麼如來滅後,怎麼還有個後五百年呢?為啥不是四百年,或者六百年呢?第七品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你意下如何?覺得怎麼樣?這個如來境界還存在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如來境界中還有什麼所謂的法可說嗎?」前面咱們已經說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段覺悟突破縱橫交錯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步驟。現在一下子就在這個生滅步驟之外了,哪裡還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可得。一下子就達到如來境界了,根本就沒用什麼法,說什麼呢?。須菩提言:如我所解佛所說義。「如」在這裡當作:按照。按照我的覺斷來解釋佛(說法的人之尊稱)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什麼覺悟突破縱橫交錯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的法門。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沒有什麼一個什麼特定的模式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為什麼這樣?如來這境界中顯現的一切法、術之流,皆是不可取的,也說不出個什麼道道。非法:因為那些法都是起心動念了的妄塵,心生的,有生就有滅的啊,叫做生滅法。所以如來境界中顯示的法都不可取,自然不是究竟之法,非法。非非法:第一個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個非是沒有的意思。但是不是沒有法。所以者何?這樣說是因為什麼呢?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只要是無私無我,斷滅生死的人,都可入聖流,這些聖賢,都是以空心空性空法的無為法而有差別。差別在哪裡?量的大小,空多少,量多少。如法華經說:菩薩一級一級的各有智慧限量差別,皆取決與這個空有。所以無為法也是法,這個非非法自然就是不是沒有法的嘍。這個境界當真是無得無說,現在聽瞭然這樣一說,你可別就此一了百了,那可就成了斷滅見啦。除非你現在已經進入如來境地,即使你進入如來境地,如來真實意你可通曉?我想,普普通通的一個夢境來了,你也解不了啊。這是智慧未開,沒有開悟的緣故。你或許會說:達到如來境界了還沒開悟啊?沒錯。舉個例子,咱們的同修中,有很多人夢見我在說法,在領著他做些不明白的事,演示一些不明白的動作。醒來或者出定後不知是何意。有人夢見我開著三輪車到了他家,覺得很奇怪。其實那就是個如來境界,那叫師父如來,師父如同真的來了嘛!在演示三輪體空的法義。你所以能見到,是因為無我無欲。但是這卻是如蟲噬木,偶爾成文,真要刻意想見又見不著了。功夫不成片,離開悟何其遙遠。真的開悟了是不會有夢境與醒來之別,醒夢如一。所見無有差別。在夢裡知道一切,醒來時也照樣見景預知。見到任何情景來了,都會知道其意義,預知將發生或未發生之事,這就是通達如來真實義的開悟境界。現實生活中我經過這樣的故事例子很多,有時間我都把它寫出來,或許對聞思修有所助益。第八品依法出生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接著前面的無為之法,這裡講述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三千大千世界前面咱們說過,木金火水土,東西南北中,(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瞻部州、北俱蘆洲、中有須彌)陰陽穿梭,一日一月,為一個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何其廣大,這個羅嗦起來沒完沒了、就不說了。神修要三千功滿,八百行完才能登仙,在境界中必須有舍八百行,陰功滿三千。這個七寶可需要搞明白,涕唾津精氣血液這七般皆屬於陰精,所謂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者。皆是心肝脾肺腎五蘊所蓄,欲動則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往外發。清凈則會逆流而上便會成為命寶。這就是七情返回,七寶在手。有的人修行,在此把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化作光啊、氣啊給人治病,給人驅邪,這都叫布施掉,這個在功夫界叫做轉物,以心轉物嘛。沒有一個實修的人不能轉化七情的,心不能轉物那就成了嘴教士啦,成了口頭禪啦。這福德確實是很多的啊。小乘的阿羅漢道就具備這些功夫,所以說羅漢要七返人天嘛。返回人間不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往外發,有了七情嗎?這部經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無分別,把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當作寶,不待轉化就布施了,講經說法,救助貧困,舍財捨身。普通人修行卻把它當做累贅啊,若是讓我們捐一點錢利益大眾,或者救貧濟微布施一點錢,那比割自己的肉還難受呢,那可是心頭肉呢。自己用不了的、剩餘的或許會捨出一點去,只是那樣是嘗不到心痛如割肉的滋味的,更觀不到自己的心念深處。你若是要跟哪個師父修行,拿出錢來。那叫投資,不是布施,有所求嘛!當然也有真正的供養師道,另當別論,在這一方面,東北的善居士都知道供養師父這一說。這裡面有一個道理:供養的上師在給大眾說法,供養者與上師功德無二。這就是這部經的高明之處,你不需要參禪打坐、閉目藏睛、做些冥思光影之事啦,放下,無私的做去,你想看到的就在眼前,睜著眼一樣看到那些東西。根本不需要閉目藏睛,肉眼照樣看到看透。或許有人會說:那是最低層次的肉眼通。對啦!最低的正是最高的。不信你睜著眼說說瞎話,看看能不能說對,試試在現實中這最低的肉眼通。你肯定不行,你只會說那些看不到的佛話:佛眼通,法眼通……津津樂談。修行人應當知道:若是單獨把修行當做閉目打坐參禪、關閉六根、斷絕七情,那就差矣。那樣你的心結就不會打開,總是寄希望於虛幻的境界中,希求得到個什麼成果,就不會大休大歇,安住在現實中的當下清凈,自己的心也得不到觀察,失去了鏡子,沒有了大圓境智。一旦走出那個封閉的情景境界,面對七情六慾,面對社會這個大染缸,又要從頭開始修心啦。不說別的,咱們平時在群里聊天都能聊上火來,還談什麼打坐多少年啊,那不是扯淡了嘛。須菩提也承認這樣福德很多,但是卻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是為什麼呢?這可是真修行啊,既然有布施就必定有回報,這個福德是布施掉的七寶換來的,有舍有得的福德,它與那個本俱不動的東西沒有關係啊。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因此如來境界中顯現出這多多福德來。真正的那個是無相的呢。「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假如又有一人,從心裡接受並依照這部經行持,哪怕是其中的四句偈為他人說,他的福勝過前面的那位。何以故?為什麼呢?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諸佛以及諸佛突破縱橫交錯的三大生死情關的覺悟方法。皆從此經出,(這裡的經,不要當做書本之經)皆是從這段經歷中脫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所謂的成佛之法。即非佛法,就是不用任何法。」這段話似乎答非所問,這裡說的是什麼呢?前面的是阿羅漢布施,因為住在布施的境界,所以如來境界中才顯現出那麼多福德。這經文一開始就說了,應不住布施。後面的這位是受持這部經啊,按照這個經歷來行持啊,那就是無住,無住於自我,他沒有把七情關閉,該幹啥幹啥,該為人說法就說法,該講經就講經。他沒有把七情當做累贅,而是當做利益大眾的法寶。他沒有把人間與天上分開,他沒有把禪境與現實分開,一切都是如來境界,這就是醒夢如一,境界無分別。也就是說:悟了無住處,當下既是超脫,行住坐卧皆是禪了啊。還有什麼天上人間啊?往哪兒往生啊?這個人就是這第八品的題目:依法出生。第九品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須陀洹(須:中,陀是陀羅,旋轉之意。洹是院子)這就是一個場所,和下文中燃燈佛所是一個道理,都是一個成就所在地。進入這個場所,就入了陀羅尼流,從中旋轉開來,一般的經師難以解釋,即使找遍所有的經文,恐怕也沒有解釋。那麼我就把他叫做進入聖流旋轉的院子,也就是聖流漩渦吧。要進入這個院子的前提是要把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掉。咱們的同修當中,有好幾個人,都是直接從此入門,當下就會進入,入流。這就是傳承法脈……須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小乘初果,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都是靠信心而入流。說是入流入聖人之流,其實是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掉了。所以佛陀一發問「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就有了這番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的回答中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但就最後這個法,已經是法布施了,一點法也不用,往哪兒入流啊?——空流。這就是法空了,無所入了,這就是末法時期的末,連末也末了。這就是入聖流了。平時的宗教徒們整日的末法時期,滿肚子裝著的都是邪道、外道、魔道要如何,似乎是世界末日,惶惶不可終日,又要保護什麼法什麼經。這已經是心邪了,法就是布施的,經就是歷盡嘗試而不是什麼書本。「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果:證得此果之後立即死了,人間天上,也僅一番生死,即可解脫。修到這個層次大家都知道,天機來臨,也就是西北方位的乾門,天門打開了。打開奇門時我們會發現西北的開門,大小寒,萬物皆死。修到此位的人會發現「我」死了。臨近開門的是北方休門,也就是子位,通往人間之道。再往東就是生門艮卦,春天。看這個阿羅漢道的法脈如何走法:從立春有生,東北的生門,到北方坎位的子,然後再走到西北的乾,開門,天門。這就是奇門遁甲的開休生三吉門。這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呢。從立春的寅月正月虎月,往前是十二月臘月丑牛月,也就是大寒小寒,再往前是十一月子月,阿羅漢伏虎而回,力扳牛頭。正是德臘與此,稱為長老。這個位置就是乾,是老者,是臘,比喻人心至靜至陰至寒,所以經文中叫做年高德臘(臘)長老。當然在修行中,十幾歲的小孩一樣修到如此品行,於實際年齡還是沒有什麼的。所以佛陀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是何等樣人呢?阿羅漢之首啊,當然體證到我死了的境界,小菜一碟呢。我死了,怎還會說「我得斯陀含果」呢?修到這個層次,天門打開,已經不再有人間煩惱。哪裡還會再生人的煩惱呢?所以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當然,如果是外道修行只會覺得頭頂百會穴開了,或者感覺有光、或者有氣,或者發癢,這都是還有色聲香味觸法呢。還沒進入內道聖道。阿那含果:譯為不還,即是說,證得此果,禪定轉深,也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修到受想滅盡,已經是解脫,在家人修行由於家室俗情之累,很難即生進入滅盡受想或徹底無欲的境界。但是,若能進入五凈居天的深禪定中,阿那含果已是必得解脫的境界。要知道,這已經是天上修行。所謂天不藏奸,天不藏私。「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對這個有什麼看法?證到阿羅漢道果的人能這樣想:我得到了阿羅漢道果嗎?』」斷一切嗜欲和煩惱並出三界生死者﹐稱為得到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不再迷戀於任何一種樂受,不論其來自何處,因為阿羅漢時時都了了分明地看清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對於任何的事物都不會貪愛攀緣。因為聖人先舍除欲愛,怎會有個我得的念頭呢?若真的有了我相,馬上就會退出來。立刻落於我人眾生壽者有了痛苦煩惱。修到這個境界,大家會發現自己走進超市商場,居然沒有我喜歡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我不喜歡的東西,毫無慾念可言,無欲則無爭。所以須菩提當即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在這第九品中始終貫串著一個秘密:布施——色聲香味觸法。沒用任何法。這就是空,所以須菩提這麼厲害,居阿羅漢之首,他的名字就叫空生,解空第一。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樂阿蘭行叫做實無所行,無有法可施。這裡有個表相,那就是起初是藍藍的天,如大寒小寒的天,徹空底藍,毫無一絲心的生機塵埃。一旦天機發作,一陽生髮,大日如來,那就不是人心造作之光啦,那天是湛藍的,大日如輪,卻不耀眼,看似陽春溫暖,遍地黃芽綠草,卻又白雪皚皚漫山頭。只這天機一轉,那就是道了。自然之道運轉,道法自然。從此觀天地自然運轉,而不受奴役,在天地之外,無法無天。從佛陀的發問可以看出:小乘佛教四個果位,前三個果位都稱為果,而阿羅漢即可稱為阿羅漢道,道理就在這兒啦。樂阿蘭那行,藍若,若藍!!!!鍾侶傳道集把這個地上修行稱為:地仙離不開地,又叫小隱於野,楞嚴經說:阿羅漢散之諸山中,凡人不能見。菩薩修行是從心地修行,又叫作從人事修行,因為進入如來禪境,也叫作神修。鍾侶傳道集稱之為:神仙離不開神,又叫作中隱於鬧市,境界所見如此。至於天仙離不開天,則是另一法門,也叫大隱於朝。咱們在後面的解釋中慢慢再說。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昔:以前,昔日。燃燈佛所:點燃智慧之燈的境界,在修行中它也是一個地方,恕不詳述。

佛陀問這一句的大意是:以前修到點燃智慧之燈的境界來到時,也就是成就燃燈佛時。於法有所得不?還有個什麼法的體會嗎?得:體會。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不啊,世尊,修到點燃智慧之燈的境界來時,也就是燃燈如來時,在法上確實沒有什麼法體會在心裡。」

這樣的解釋法,大家怎麼也無法理解,一點法的體會都沒有,難道他是木頭?這就是金剛經的秘密啊,只有覺照。

這個燃燈在這裡稍做解釋:大家知道阿羅漢道-------比丘是因地,阿羅漢是果地。前面咱們說過比丘是地神,從地上開始修陽神二五之數,也就是1加3加5加7加9.他這一千在地上,千二百五十人俱嘛。它是斬斷七情六慾的修法,叫做殺賊,一心殺到底,佛來殺佛,魔來殺魔,直至最後,殺無可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到大日如來。

現在要說的是菩薩道,從中下手,在中部一千呢。從心開始,發清凈心,與阿羅漢道不同呢。阿羅漢道一上場就是佛陀說的如是而住,直接就殺到底斷到底了,光明四射,直接脫離了滾滾紅塵。這個菩薩道可不是啊,斷了還要再放生、觀心。沒有清凈心是萬萬不行的,是絕對觀不到的。它會觀到自己心內生起的一切眾生,那麼經文說:眾生一切心如來悉知悉見,現在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我們平時心塵紛飛,必須要靜下來,才能出現一絲光明,破一份無明、黑暗。

因此當修到十地之後到了等覺菩薩才能是等待破最後一分無明,但是缺了這一份光明就不能到達點燃智慧之燈的地方---天台,點燃智慧之燈啊,數不夠啊。所以止觀法門有數隨止觀還凈。凈明則燃燈。這是一個系列過程,一個法脈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是在布施色聲香味觸法之後,與阿羅漢分道揚鑣,直接進入初如來境界,所以就會見到十方國土如來眼前,就有了國土之說,如凈土所言:心凈則國土凈。也就是莊嚴國土。所以有了下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意下如何?菩薩修行還有莊嚴國土的心念嗎?」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不啊,世尊,為什麼不呢?因為沒有一絲一毫的心念,全是清凈行,所以才顯現出莊嚴,所以才稱它莊嚴。其實沒有莊嚴的絲毫念頭。」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因此須菩提,各位大覺悟有情者(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該停留在阿羅漢那個空境上,這個方法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比如有人有須彌山王這樣大的身,須菩提你覺得大不大?」

須彌山是妙高山,不是我們人間看到的山。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瞻部州、北俱蘆洲、中有須彌,一日一月,組成一個以須彌為中心的世界。這個須彌山王自然是諸世界之最大。修到此境界的人會看到,仰之彌高,伸之彌遠,無有邊際的大山。它是九州萬山之祖。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在這裡所以說大身,是什麼呢?佛所說的是沒有身相的,無邊無際的,因為整個虛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整個虛空,所以才說它是大身啊。要是有了身相,無論多大,也就有了現量。

這裡說非身的非,在這裡當做「沒有」「不是」之意。有人說佛陀在各個世界化身應度,那都是有身相的呢。其實,《心經》里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遠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呢。即使修到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還是在境界里有身命、有眼耳鼻舌身意。這裡說的非身大身,正是這個意思,無身。若是單獨把肉身解開,那不算是了命,那只是粗解。那些細微色身還是有的啊,真的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達到無無明時,那就是真的大身了,確實是了命了,而性也了啦。這才叫了性了命,至此才能明白性命本是一體。了命正是因為無性,無性才能了命。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恆河,一般的經師都會把它解說成是印度恆河,這是非常愚蠢的。這裡的恆,當作持續、永久、永恆之意。這裡的恆河是指修行中所見到的恆河,當大家進入如來境界修行時,自然會看到欲流不息,這條河就叫永久的欲流之河,人有多少欲就有多少河流,是濁流;還有色界天之清流。這些都叫恆河。。只有實修者在如來境界中才能發現這諸多流河,這就是老子所言:恆有欲,以觀其徼。修行者欲愛乾涸,欲流乾枯,自然如來遍體河砂顯現,沙彌三界。如紫陽真人悟真篇: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的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這也就是觀世音所言:入我沙門,當受沙彌戒。只有離欲聖人才能見到恆河。

這樣的河有無數無量條,所以,當佛陀問起:「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像恆河中所有的沙-數那麼多的恆河,這麼多恆河當中的沙多不多?」

須菩提才會說:「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很多,世尊!單單這些恆河之數都無法數的過來,何況這麼多河中的這麼多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一段主要還是加強對不著相布施的功德講述,現在再一次提及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問題,因為前面咱們已經說過:五行顛倒,大地七寶,七情收回就是七寶,這七寶在極樂世界的顯現是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等七寶。當然,也隨個人所修七寶各自稍有差異。大家仔細看這個滿三千大千世界,再看紫陽真人悟真篇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的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可有所悟???

現在就是說把這些都布施掉,也不如佛陀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於此經中,在這裡要注意,不要當做在這本經書中,要把它當作在這個修行經歷中。也就是照著部經的說法去經歷體會。

這裡需要說的是受持四句偈,這部經中一直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過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現在又讚歎受持四句偈或者為人演說勝過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之福。

但是我們一直還沒搞明白是哪四句偈,這裡我們借用《大乘金剛經論》中的話: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凈,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福德。雖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一段主要是闡述正教正發明如來的重要性,不管在何處講說這部經,乃至四句偈,講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當供養,像供養佛塔廟一般。一切世間自然是四維空間各個世間啦,包含的內容很多的,螞蟻世界,蒼蠅世界,水族……諸多世間,各各不同。天,包含的也很廣,從四天王天到最後的四空處天就有二十八層,這個天指的是當中的一切生靈,比如:飛天,舜若多……其實一層天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人,指的範圍也很廣,從地獄到天堂處處有天地,各種人都有,地獄人,鬼界人,天人……數不清的。其實豈止是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交織於各個空間的。比如這個地球,因為我們總是以我為中心,就認為是人的世界,看看電視演的動物世界,各類動物也認為那是它們的世界呢。各個空間的形式都是這樣的,比如狗,地獄裡有狗,鬼界有狗,各層天界也有狗,就是這樣子的。阿修羅是一些不服管教,脾氣頑劣,暴躁之神,像現實中的一些黑道黑社會之類,不入正流,斗殺不息的一些無福之人。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供養有多種,主要有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即佛法僧三寶的供養。以身語意供養,不妄作是身供養,不妄語是語供養,不恣意妄想是意供養,這是內修的供養自身佛。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既自為已,復勸人行,為人說法,支持印經,送人經書,皆為供養法。因為在為別人說法也同樣是在提醒自己,實質也是自我供養,利人就是利己。至於僧供養則是指修阿羅漢行之人,從須陀洹果一直到阿羅漢果。為啥呢這樣呢?僧是落髮者,所以我們會見到光頭和尚,是因為法空(發空),這是實際法相表示,當你修到真的法空之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落髮為僧,羅漢僧。其實這是供養自己的福田,給自己積福。實際上供養三寶都是供養自己。

所以見到佛頭上是捲髮,這是代表萬法圓容。是在羅漢僧空法的基礎上,又生出萬法,而且不缺一法,也叫法院(圓)。這部經正是從羅漢到佛的過度,正是從落髮到生髮到萬法圓容的過程。講的非常清楚,仔細體會就可發現了。色聲香味觸法的布施,不就是供養嗎?那麼這個佛塔廟是什麼?大家應該明白了吧?說白了,大家都知道自身是佛,要供養這個說法的人就像要供養什麼一樣呢?我們的同修當中,有的人已經是入了塔廟修行。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盡能,竭盡所能,徹底,受持這部經、讀誦這部經。讀誦我們都知道,這個受持可是不簡單,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受持金剛經。這樣的人雖然還和我們在一起,與我們的外表沒啥兩樣,其實他已經是大解脫大自在之人,他就是金剛上師,就是活佛在世。在我們的身邊很可能就有這樣的大覺者,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慧眼、佛眼,難以識別啊。就算是有,我們總是以表相來決定,覺得沒啥了不起的,也就起了輕視心我慢心,錯失機緣。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樣的人,應當知道他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之法。第一稀有之法是什麼啊?佛陀說了什麼法啊?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經典:典是典範,是經中之首,它所在之處就如同佛在,因為是大覺者修行之經驗,如同對我們親身說法,我們就應當像弟子那樣尊重敬重它。若尊重弟子:在這裡是尊重若弟子之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時須菩提問佛陀:「世尊,我們應該怎樣奉持此經,此經應當怎樣稱呼?叫什麼名字好?」在這裡只能用此經,因為真經歷是無字的,又不能說成是這部經書。奉持,按照字意是:恭敬地用手捧著。但是這裡的奉持卻是行持實修之意。因為真經不是用手捧著就算是奉持了。但是無字無言聖人之經又難以傳達,所以需要把佛陀說的這段真經書記成文定下名字。顯然,把奉持翻譯成恭敬的捧在手裡舉在頭頂、頂戴違背了本經的真意。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金剛:堅決,鋒利,決斷。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彼岸到",古代大德所以不翻譯這個名字,是因為無法完全表達這經歷的含義,說它是什麼智慧,真的到達彼岸時無智無得,哪有什麼智慧可言。究竟說起來連彼岸也不是,證了便知彼岸也屬多餘之談,此岸既是彼岸,當下既是如來禪境,連個修法的念頭都沒起呢。所以呢,佛說般若波羅蜜,雖然佛給此經歷定一個名字叫以智慧度過彼岸,則非(沒有)般若波羅蜜。實則沒有什麼到達彼岸的智慧可言啊。就那麼如如不動的觀著,哪有什麼智慧和方法呢?

有人可能要問:不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嗎?怎麼又說不生任何念頭呢?這就是關鍵所在,念頭不是你,它自己在自生自滅呢,以往你只是隨著念頭跑了,被引進境界,就如小孩被人用一塊糖果引去了,回不了家了。你可以仔細體會一下,就那麼端坐著,看著念頭橫生,紛紛不斷呢,這就是眾生。但是慧眼沒開,這些眾生還不能顯相呢。但是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只要你把心一收,那些念頭(眾生)就沒了,你收了眾生,就沒了世界觀。你放了眾生,卻要如如覺在,不被其引誘,自己要認得自己是主人。這就是古德所言:用心恰恰無,無心恰恰用。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誰能識透這一段,必定親證如來。

接下來佛陀又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對這個意思理解的怎樣?如來有所說法不?達到一切都如同真實一般來到眼前的境界中,還顯示用過什麼法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回答:「世尊,達到如來境界沒有什麼法可以說。」整個的經歷根本就沒起心動念,只是無為觀而已,哪裡有法可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千世界微塵自不必說,關鍵在於: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兩句要理解透徹。到底什麼意思呢?整個的這部經就沒有離開自性對話,如道家所言:山河大地尚屬微塵。在空中看地球也不過是一粒沾水的塵土而已。楞嚴經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那麼這個如來境界中所顯示出來的諸多微塵,諸多(十方)世界,自然不是什麼微塵、也不是什麼世界嘍,都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只是給它起這麼個名字罷了,是虛幻的,什麼也不是呢。

如來三十二相也同樣如此,這是每個修行者成佛必然顯現之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具足福德相。但是記住,本經主要一句偈子:凡屬有相,皆屬虛妄。所以須菩提才會有此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境界中顯現的三十二相,也是心體的顯現,心滅則相滅。中國相書所言: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無相,相隨心生。這個如來說,也解釋作:如來境界的顯現,三十二相,其實不是什麼實體實相,實相就是那個無身的虛空大身,這裡只是叫它三十二相這麼個名字罷了。這也是眾生相,所以古德言:佛與眾生共一家。又言:即心是佛。心性本是一家。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就是無住,也叫善逝(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如佛陀捨身嗣虎、割肉喂鷹,這就是咱們常說的菩薩不惜身命,歷盡千生萬死。另外還有人在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受持四句偈的受持,咱們說過,那可是心領會真實行。四句偈比如:凡屬有相,皆屬虛妄……銘記這句偈於心去歷境修行,這就是受持四句偈。

為他人解說則是幫助別人解脫法身慧命,其福甚多就不必要羅嗦了。只是這境界中的身命布施,可是難做,不要說身命,就算是捐助貧困也是難上加難啊。這部經的最高境界在於醒夢如一啊,就是閉目藏睛弄些虛幻光影和現實生活沒啥兩樣啊,都是夢。在夢裡你做到了,睜開眼就做不到,那麼夢裡所修就一無是處了,同樣是夢啊!這就是欺心呢。為啥呢?你已經起了二心,把兩個境界分開了。你在閉目打坐弄些夢裡光景就是真的嗎?所以這就是自欺了,無形中多了一些細微的自欺心裡、只是自己難以察覺。話又說回來,現實你不能放下,禪境中也會把那習氣帶進去,因為都是一根藤—棵心,要有所成,實是萬難。這就是當下的境不能信受真經,現實生活缺少的福報,心田裡的荒草除之不盡,貧窮未除盡,難以變成福田。以至於今生當下處在貧困中不能自覺,難以轉物,難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來生仍舊如此。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一開始就說須菩提聽了佛陀傳的這段經,深解其中意義,涕淚悲泣,怎麼是涕淚悲泣呢?高興激動唄!有人說了,須菩提是阿羅漢之首,已經解脫證空,怎會這樣呢?這就是阿羅漢的一個不到之處,它這門功夫咱們說過是殺賊之功,殺生啊,殺盡心內所有眾生啊。

佛陀從一開始打坐,進入舍衛國周濟孤獨園,到敷座出定講解這段真經,他就明白了,一下子知道原來他之前的佛果並未究竟,智慧差的遠,缺了佛陀說的這段放生救生度眾生的王者之道,也就是說少了一個悉知眾生生滅、生死一切心的體驗智慧,他現在這就叫回心向佛,心動了,有了情,有了眾生。所以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一段當中有個重複,相信以前解經的大師難以解釋出來,這也是修證不到位的緣故。大家仔細看:稀有:真是少有少見、難得一見的意思。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須菩提先稱呼講經的人一聲世尊,怎會又稱呼一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呢?難道他傻了?還是經典本身的錯誤?這是什麼問題呢?

前邊咱們一直未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的對話發問還沒涉及到這個,現在咱們大略的說一下:佛,「佛馱」、「浮陀」、「浮屠」、「浮圖」、勃陀等。是一個宇宙音,它並不是印度語,有人把它譯為覺者、覺、智者,也未嘗不可。佛陀不是人格的神,修行者在達到身心俱空時,就會出現一個真空浮圖,無所不顯現,與前者咱們說的如來境界是一個意思,所謂的「道成肉身」,與我們的身心是密切相關的。身心空多少,真空浮圖(佛陀)就有多大。這是一般的修行者和經師難以理解的,所以經文中的一些言詞自然就難以理解它為啥會那樣說了,於是不得不含糊其詞的繞過去。當然,解釋經文的大師們、法師們的心情、思想、修為各不相同。有的或許是為了得到大福報吧,還有的是為了法布施,還有人是為了傳法,還有的是為出名……還有就是好心辦壞事,把修行者引向歧途。

慧眼,能夠立體地看,各個角度地看,就是說有多處閃光。一般人看東西往往只是一個平面,能完整地描述物體的形態,能分析,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東西,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含義。能夠追查過去,追視以前的過程。也就是除了看現在的以外,還要看以前的殘留信息、影子和聲音。看到以前的來龍去脈,這就屬於追眼通。能預視、能預言,預告未來。任何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一目了然。

現在我們再看須菩提的話就是:「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典範,首要),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真是難得少見啊!世尊,在真空浮圖中顯示出這樣精微深密的首經,我從以往修得的慧眼觀察,就從來沒聽到沒見到這樣的真經啊。

世尊!若復(復,後來)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是虛空無相的大身,本來無一物就是真實本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這個實相),即是非相,(就是沒有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為這個,所以如來境界叫做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相信)解(理解)受(接受)持(行持修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當中)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大意是:世尊,我現在聽了這樣的真經,也相信,也理解,也能接受,也能依照此經行持,不是什麼難事。假如將來,後五百歲當中有人聽到此經,相信、理解、從心裡接受、依照此經行持。當下就知道這個人第一少見。(後五百歲,前文咱們已經說過了,不再羅嗦。)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非相,在這裡作假的意思。非相:假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假)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大意是:為什這樣?這個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又是為啥?我相就是假相,(我相是我的念頭產生的,也叫意生相、意生身)。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假相。為啥這樣?離開這所有的假相,就叫做真空浮圖。

這個真空浮圖顯現一切假相,而自己卻不在裡面沉迷,不被假相迷惑難以自拔,這就是觀自在,一大身,無相大身,能觀諸相。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第一:最,最好)波羅蜜(菠蘿蜜:彼岸到),非(沒有)第一波羅蜜,是(這)名(稱呼)第一波羅蜜。

這一段的言詞,顯出佛陀的讚許:「是這樣!是這樣!假如後來有人聽到此經,不驚、不怖、不畏,當下就知道這個人很少見,很厲害。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境界中顯現出的最好的到達彼岸之法,沒有最好的到彼岸之方法,這才稱呼它是最好的到彼岸之法。

(一點心法都不起,哪裡有什麼好與不好?哪裡有什麼第一第二呢?再也沒有超過這個不施任何方法的方法。你說怎樣稱呼?還真就只能稱呼第一菠蘿蜜呢。)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再一次)念(想想)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時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提,忍辱到達彼岸,如來境界說明沒有什麼辱可忍就是到達彼岸。這是什麼原因?須菩提,就像我當初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在當時,沒有一個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為啥會這樣呢?我在當初肢體被節節割裂時,要是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當是會生出嗔恨的。須菩提,再一次想想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個時候,當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是舉例子呢!忍辱是個方法,是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的一個方法,叫做忍辱菠蘿蜜。任何屈辱都是咎由自取的,心不動念,何來屈辱?所以真正悟了,本就忍無可忍的嘛。當然,大乘人修行總是要歷盡劫難的,自然不免屈辱,唯有忍辱過關,而要忍辱過關就要使得那顆心面對任何事情如如不動、不能生任何抵觸,接受一切。這就是無生法————忍。忍辱菠蘿蜜。忍辱到彼岸。上根利器不待歷境忍辱,直接超脫,這也就是法華經說的:菩薩修行,不偏愛大乘,不獨愛小乘,就是那麼如如不動,隨緣安心,這就是佛乘了。

搞笑的是大乘笑話小乘,小乘覺得大乘迂腐,這都是心裡多了些自以為是罷了。現在這部經全都概括、分析透徹,沒有什麼乘不乘的,就是那麼、那麼……啥?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往昔未成佛時,曾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節節肢解.但是還是說,我不恨你,將來成佛時,第一個度的就是你歌利王.歌利王后來轉世成了喬陳如,因此喬陳如是佛收的第一個弟子.當然,這些都是故事。這是一個心法喻言:歌利王代表屈辱境界,喬陳如代表忍辱法門,面對屈辱,轉嗔恨為智慧解脫到彼岸,就是忍辱菠蘿蜜。這也是境界中的必然幻化,非真實相,都是心念的轉化經歷顯化。

實際的喬陳如(忍辱),是代表此經是第一法門,本來是沒有經歷的,有經歷都是心的念頭生滅經歷,現在傳這個法沒有什麼經歷,就是如如不動。那麼這個忍辱經歷自然是大乘人的經歷了。當歌利王割截了佛陀的前身——忍辱仙人的身體時,忍辱仙人修的就是無生法---忍,也就是忍辱菠蘿蜜,無嗔恨,身體自然恢復如初。隨後說了一句:我若成佛第一個先度你。割截身體這麼大事情,要成佛就要無嗔恨,無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啊,自然就要先把這割截身體之大仇度過去啊。

和尚們,經師們沉迷於故事的傳說中,把歌利王轉世成喬陳如,講的越來越有意思,越來越有故事情節。當然這也是個好的故事呢,與教育人還是有意義的。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牽掛住),則為非住(非:不是。住:念頭無生,寂滅)是故佛(真空浮圖)說(說明、顯示):『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大意是:因此,須菩提,覺悟有情的人應該是在一切相之外,發突破三大生死劫難羅網的心,就不應該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起個什麼見識、修法。那都是塵勞之念頭。應當使自心無所牽掛(無所住)。假如心有了牽掛,則不是無生(住),不是真的寂滅。是故,真空浮圖顯示告訴了我們:覺悟有情的人不應該把心停在色相的布施上,不要停留。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非:假)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非:不是)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如:恰當恰好)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應當這樣布施,如來境界告訴我們:所有這一切的顯現,都是假相。一切眾生,皆不是什麼眾生。須菩提!如來境界都是自心眾生的如實顯現,所以是真語者,實語者,無有虛假,沒有一點增加或減少,所以是如語者、不誑語者、沒有什麼特異神秘怪力亂神顯示,所以是不異語者。須菩提!達到如來境界,沒有什麼虛實造作的方法可以使用。

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假如菩薩修行始終停留在法上去布施(關閉情根眾生),就像人入了黑暗之處,就會見不到一切現象,觀察不到自心眾生(一葉障目,一法遮蔽,十地菩薩的法雲地就是這個樣子,法運遮蔽佛果)。假如菩薩修行不執著法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又像日光照明,能見到種種色相,一切相皆如來眼前,十方國土盡顯。

這一段再簡單不過,如果抱著一個法修個不停,就是法障礙,只能見到一個法。抱一之人往往如此。而前者的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一個法,空掉。但是空到底、不停的空,就是抱著空不放了,這就是住於法布施。把這個再放下,放生,不空,那就是空也空了,自然就是有了。可以見到一切了。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將來,若有善男信女,能接受行持讀誦這部經,就是如來境界,以真空浮圖智慧觀,清楚的知曉這樣的人,都能成就無邊無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諸多經文關於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的解釋一般是這樣的:初日分是早晨日出時兩個時辰,中日分是中午兩個時辰,後日分是日落兩個時辰。一日六個時辰的白天功十二小時。按照字意解釋這也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這段經文中說的是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呀!為啥不說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了呢?而且還分出三個時間: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還說像這樣子無量百千億劫以身布施。

前面說過恆河,現在說的是恆河沙,這個意思是不一樣的。恆河是欲流,恆河沙是欲流乾涸才出現的。現在是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個「等」字,相當於遍體河沙,也就是段一份欲,顯一份河沙,斷了多少慾念,就有多少身命。這也就是禪宗所言的一念一生死。這就是說斷欲需要布施所有的慾念,慾念慾望使我們有了生機生命。布施掉這麼多生死念頭——身命,使那亘古不斷的欲流恆河乾枯,才有那遍體河沙顯現。這就是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那麼,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六個時辰的太陽,就是生機,萬物生長靠太陽嘛。我們的心就是太陽,也就是太陽生欲。而我們的六欲分別是:「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假如欲不外發,則生機就會逆反,就會出現初日分,也就是早晨,叫作旦,八卦叫作震、東方,也叫震旦日出。要達到這個初日分的境界,就要斷絕欲流外發,布施掉所有的生念——身命。這全靠一心向道之心凝結法界

中日分自不必細說,那就是運眉間之思,觀想大日了,也需要同樣舍念專註一處。

後日分則是夕陽,日落西山,西方凈土之功。所以有西方落日,是因為尚有一心。靠專心一念,也是靠妄想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凈土,如經文曰:世界因想而成,一心凝結形成法界。修行界叫做借假修真。這些都離不開欲,都是從欲流開始,先發一個心,於是開始了生生滅滅的過程經歷,他們所講的經,就是這些生滅過程。所以說: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他要不停地掃嘛,因為生機是不斷的,生生不息的呀。就如掃落葉,掃了還落,明年還發。

假如有人聽了這金剛經,從心裡接受,堅信,就是不逆,他的福分就勝過前者。為啥?根本就沒那麼麻煩嘛,心一放下,這就是極樂嘛,這就是凈土嘛!還往哪兒生?每天不是也看到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嘛,這境界和那個境界完全是一樣的啊。不累,福分超越前者。前面的都在忙活、尋找呢。這樣的安心人,再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就是本地風光啦。可想而知,福分勝過前者無數。大家說對吧?

若是非得去搞一個什麼極樂、光環、夢寐感慨、追求個什麼特異神秘,往生個什麼地方,這個慾望何時能住?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矣!

須菩提!以要言之(簡單扼要的說),是(這、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忖度思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荷擔就是挑起這個擔子。什麼擔子啊?達到如來境界,廣度有情突破三大生死劫難生生死死羅網。這就是如來家業:弘法利生。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為什麼這樣呢?喜歡小法小術的人,先是起了一個自我喜歡的選擇,有了自我見識,同樣心裡也就生起了了各種各樣的念頭,這就是眾生見,自然這個念頭由生起到無趣、熄滅,也就有了壽者見。那麼對於這部經就聽不進去、誦讀也難解真實意,更不能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什麼塔啊?說的是什麼啊?這個以後詳說)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無論在何處何地,如果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會前來供養;要知道這個地方是佛塔,都應該恭敬,作禮圍繞,以各種華香供養在這個地方。

這一品的題目是持經功德,持經不是用手拿著,是持守心志,歷經一切,行持佛事,挑起廣度有情突破三大生死劫難生生死死羅網的擔子。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很多人受持讀誦此經,發現一個問題,不修還好,一修諸多障礙齊來:現實中被人為的輕賤諷刺,境界中收到鬼怪驚嚇,甚至神魔前來刁難,冤親債主各自前來發難。這都是前世所做罪業,本來應該墮落進惡道輪迴贖清罪孽業債,如今卻被這回心向善的功德激化,一念清凈,全都看到或者夢到,於是提前來到,提前消除。這就是咱們說的化盡前緣。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好的果報提前來到,也是前緣,但是無論果報好壞,都要如如不動,一個字:忍。這就是時空提前,就如錄影帶縮短快速播放。尤其是現實中曾經結下的仇怨,有此覺悟善心,也能一一接受了,以前看著不順眼的人,現在也順眼了,前緣化盡,就會突破三大生死情網的束縛,覺醒復甦。

「須菩提!我念(念:憶念-回憶)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千萬億,這裡是加重語氣之意)諸(各種)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關於供養佛的問題,一直是個大家所關注的問題,這部經不說心外之法,那麼這個供養佛的問題就要從自心佛考慮,咱們說過佛陀既是真空浮圖,修到心空,卻又不失妙有這個程度就被稱為佛陀(浮圖)。但是這裡說了一個供養諸佛(浮圖),那就是真空浮圖的各種顯現是不同的,也就是境界的不同。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遇到,得逢)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那由他:千萬億,這裡是加重語氣之意)我回憶過去在點燃智慧聖燈之前,經歷過無數無量劫難,遇到八萬四千億無量無數億各種浮圖。這個八萬四千億數可要注意,這是在說:八萬四千念頭呢,念念不空,念念是佛啊!皆悉供養佛啊!佛是什麼呀?浮圖哦!真空浮圖啊!是不是供養真空啊?看經文要從自性看,不能看著經文解釋自己的意思。章句模糊過去就會失去經文本義。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供養承事,承什麼事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弘法利生,承擔如來家業。這些就是供養真空浮圖,供養佛。從來沒有空過的啊,這就是精進而不懈怠。作為真正意義來說,成佛的覺者哪裡還用得著我們供養,全身隱於太虛之中,無形無相。我們眼前的說法人,他是看到機緣成熟,來接引我們的化身而已,是我們的導師,引導我們走出生死情網的嚮導啊。我們供養了眼前這個說法之人,實際是供養了我們自己。這也叫供養佛,也叫供養上師。

這部金剛經,說法的人就是我們的上師——金剛上師。密宗崇尚金剛上師,把金剛上師作佛看,其實,金剛上師就是佛。佛經中總有:我作佛時……如何如何。這就好比現在的國家元首休假日來到街市,當著我們說:我作元首時……如何如何。你是不會相信的,那麼他是不是元首呢?就是。但是現在不是,他不會在大街乞丐群中、民工群中、小市民中說:我是元首。那樣成了是那麼局面?馬上就會有人哧哧發笑。這就是隨順。他隨時能勝任元首工作,他可以告訴我們真實的元首意義是什麼,該怎麼做。他也可以介紹我們認識前任或者在任的其他國家的元首。倘若是一個縣長或者市長,自身想見元首都不一定見到,又怎能帶領或者指引我們走上正確的見元首的道路呢?當然,這個比方不是很恰當,畢竟佛不好比方的。其實,佛陀說法也是無可說,無法比喻清楚的。所以才想方設法,千比喻萬比方嘛。咱這比方您將就著看,點到為止。因此說,金剛上師比佛普渡眾生還便利,他一方面是佛,一方面是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導遊、翻譯,也是一個佛與我們之間的翻譯呢。那我們的話:活佛。如來境界中的一切演易,我們一無所知,而金剛上師能給我們清楚的解釋如來真實意。也就是說,真正的供養還是從身語意來供養,即全身心的信仰。舉個例子:有位女士,從來就是奉持熟經書,卻不知經是什麼。跟著修金剛乘,一下子就進入大幻境界,在裡面感到背後發熱,一下看到上師從背後摸她,馬上生起疑惑,認為上師起了色心,要調戲她,於是從境界中退出,從而現實中對上師也失去信心,就此緣斷。其實,一開始的一念清凈進入境界,正是契合了金剛乘,才能與上師感應。這都是與一開始對上師的敬仰信心分不開的。有人認為這是一些心裡倒影,這是平時把上師放在心裡的作應。這樣說吧:平時我們信仰的人很多,怎麼就不會有這感應和身體感覺呢?不一樣啊。其實在那個夢境中(幻境中),對上師全身心的供養生起,全身就會得到灌輸,一脈貫串到底。若是從禪境意義來說:這都是自心生起的障礙,心理有那個防衛習氣,也就是人相,我相的分別。假如舍衛,就會和上師融為一體。其實修行過程中有很多考研的,多數人見到師父、仙佛幻化考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難以過關。這都需要從自心檢點,這就是歷境修心性。當然,現實中的上師,真假難辨,需要仔細慎重考察,修學之人,上師考驗徒弟,徒弟也同樣要考察師父,不能兒戲。佛陀說後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與這份供養諸佛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也比不上啊。他可是真的全身心的供養呢,念念供養。

我若具(具:全部,都)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狐疑:就是一種獸類的聰明,對任何事物都會有一種懷疑,膽小、貪婪、狡猾,走一步,一打聽。

大意是:我若是把它全部都說出來,或許有人聽到就會心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要知道這部經是無相的,不是妄思議能夠體會的,果報也不是用妄念可以思量出來的。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應:應對,對付)住(住:止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一品與第二品的發問是一樣的,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覺悟之後,發心要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要度過三大劫難,一切境界情景來時,怎樣應對止住。怎樣使他的心不跟著情景走,不跟著境界轉,怎樣才能降服它?」

要知道生死之本是生生不斷的,就是三三不斷、無有窮盡,要追究就永無止境,相續不斷。因為事情總是不斷的發展變化,變化是永恆的,我們的生生死死也是如此呢。

第二品的發問是初步的降伏表面的紛紛念頭,所以就是如是而住,停止。接著又說放鬆心情,無住。這樣就起來幻覺了,見到一切了,但是一進入幻覺就難免跟著情景玩去了,又迷失了。所以現在這一問一答又深了一層,是針對起幻之後,如何在禪幻中不動、定住,這是禪定的問題了。現在看看佛陀如何回答。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心:想法),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覺悟之後,發心要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要度過三大劫難,應當這樣想:我應當滅度心裡生起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滅度之後,而實際沒有滅度一個眾生。(其實當我們一生起這個念頭時,別的念頭就停止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滅度可言。)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菩提者:覺悟的人)。」「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這是什麼緣故?須菩提!若是菩薩有了我要怎樣怎樣的想法,就是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不算是菩薩。為什麼這樣?須菩提!覺悟的人的確沒有什麼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要度過三大劫難的方法。須菩提!意下如何?如來境界中達到點燃聖燈的地步,有什麼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的方法嗎?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真空浮圖)所說義,佛(大覺者,成佛者)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也,世尊,據我了解浮圖所顯真實義,覺者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達到點燃聖燈的境界,沒有什麼方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前面咱說過燃燈佛所是點燃智慧聖燈的境界地方,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燃燈佛授記,如來境界中確實諸佛是存在的,也有諸佛授記。都是有實實在在的佛(夫)。佛這個字,在這部經中出現的次數這麼多,但是用起來卻不能當做一個意思。因為修行路很多,在獨立修行時,是靠自己燃起聖燈。有時候是諸佛加持點燃聖燈,當然,點燃聖燈時,就是燃燈佛。修到一定程度,一定會有佛給你授記的。這裡講一個故事:釋迦佛在因地的時候,行菩薩道、求佛法的時候,行菩薩道,布發掩泥。他看見這燃燈佛從那邊走過來了,燃燈佛當時也就是個和尚,不過他已經成佛了,但是釋迦牟尼佛不知道這和尚已經成佛。他行到路上,看見從那邊來一個和尚,走這條路。那麼這條路怎麼樣呢?非常地泥濘,有很多水。他說:「哦!這兒這麼多水,這個老比丘過來,不把他的身、腳都給濕了嗎!」於是他就躺到水裡,讓這個老和尚踩著他的身體過去,他拿身體把這個水給墊過去。有一個地方還有稀泥,他怕這個老和尚腳踩到泥里去了,於是把頭髮打開來,鋪到泥濘之上,讓這個老和尚走過去。這個老和尚就是燃燈佛。燃燈佛顯身說道:「如是,如是!我也如是」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我也是這樣子。什麼樣子呢?行菩薩道就是這個樣子。燃燈佛就給他授記,說是:「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這個故事你能看懂嗎?這就是信仰心供養、身供養、法(發)供養。修外道之人用法、術,或者觀想有光,或者運氣充光,或者設法打開頂輪光明。都不是佛道。因為他們修不著心呢,法還沒舍,身還沒舍,心還沒放棄呢,那不是自然光、不是常寂光。燃燈佛是光明啊,不把身體布施掉,光怎會通過?不把發(法)布施掉,光怎樣到達頂輪?修到十地菩薩,為啥叫法雲地?就是還沒把發布施掉啊,遮蔽佛果啊。當然這不是喻言,而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要不燃燈佛會說:你這樣子,我也是這樣子。這叫無生法啊。內道修行,必然要經歷這個煉心的途經,這就是考驗。

你當真悟了嗎?你也如是?也是這樣子?我想,當你自以為悟了的時候,你就好好看看這些故事,悄悄地告訴你:我也如是。不然我怎會知道它的意義呢?

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是豎三式的形式。關於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故事佛經里有記載,咱就不再啰嗦。

這一段強調的是:要突破生死網點燃智慧聖燈,是不能有一點法塵的。十地菩薩名:「法雲地」正是這個意思。法塵遮蔽佛果。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既然有燃燈佛給他授記了,自然是見到燃燈佛了,到達佛地見到佛光了啊。為啥還說要來世成佛呢?

大凡修心之人,以清凈心,洗滌客塵,點燃聖燈,還不能算是成佛,那只是覺照了。也叫等覺,等於佛的覺悟。在那個時候,佛陀只是超越十地,破開法雲,見到燃燈光明,等覺光明。所以有些人見到什麼光啊、祥雲啊,還差的遠。他需要坐等人間機緣成熟,下降兜率陀天,也就是兜率內院,這也就是六欲天,欲界第三天,道家叫做兜率宮。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內院說法,經文里的說法都是無說而說,也就是行功。功夫在肚子上呢,要麼彌勒佛的肚子那麼大?這是佛道的共容點,愚痴之輩總是把佛道分為兩家。

但是,等覺菩薩是了性了的,是無相的。他要來人間成佛說法,就要具足色相。人有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是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也就是: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說具體點就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情慾」。

所以他要來人間,就必須具足六相,這就是乘坐六牙白象而來。至於這段過程就要從基礎開始,當中的許多故事,不可說,不可說,呵呵,破佛秘密,罪莫大焉。咱們是修行者,不搞那些故事迷信,故事的真正法義才是我們要學的。

當然,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沒成佛之前修的心性之功,覺齊於佛。至於後面的入胎、出胎、那都是命功的修鍊,能得之道,成佛之工程。如大乘金剛論所說:工程。鑒於佛教知解宗徒的繁雜,這個不便解釋。

咱們還是接著往下說吧。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什麼緣故呢?如來的意思,是諸法如如不動之義,若是有了一點法摻雜,那就失去如來境界。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若」字在這裡作:好比。好比有人說如來境界得自於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度過三大劫難的覺悟。須菩提!實在沒有(用)絲毫法,成佛者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度過三大劫難只是覺悟。須菩提,如來境界覺悟突破縱橫交錯的生死情網度過三大劫難,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什麼真假虛實。(就是覺照,如如不動)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如來境界顯示:所有的一切法都屬於浮圖之內,都是心之生起,心凈法滅。什麼亂七八糟的法都在裡面包含著呢!當一個人一下覺醒時,什麼一切法啊?都會脫落掉。那麼這個覺,抵消了一切法,這一覺抵萬法,抵一切法,所以就稱呼它是一切法。因此,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說的一切法,並非你想像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法,那些都是假的。一覺就是一切法。」

須菩提!好像人身長大。在這裡說的人身長大,是說法身包容虛空山河大地萬有,主要是形容這個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所有的心塵我法都被法身包含著。因為沒有身相,才說是大身。須菩提明白佛陀之意,所以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菩薩也是這個樣子。若是說這樣的話:『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就不能稱為覺悟有情者。什麼緣故呢?須菩提!無有法才能稱為覺悟有情。所以證到真空浮圖說明了:一切法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旦有了我意,則會投入境界轉生,忘失覺性,則產生其餘諸相,所以後面才有:若是菩薩通達無我法,則會達到如來境界)。

須菩提!若菩薩說這樣的話:『我當莊嚴佛土』,那就不是覺悟有情的人。」

什麼緣故呢?如來境界證明:所謂佛土莊嚴,是因為沒有莊嚴之念,一派肅穆,才顯示出莊嚴。須菩提!若是菩薩通達無我法,則會達到如來境界,這如來境界就說明他是真覺悟的有情人。

現在大家都知道眾生由心,無可滅度,不生既是。——這就是究竟處無我。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一段說的是達到如來境界,會有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

1、肉眼通:一般人是看近不看遠、看明不看暗、看外不看內。「肉眼通」就是遠、近都內外都能看。比如有些人,只要在眼前一站,就會看到他的身體內五臟六腑發出五顏六色的氣體,花草樹木都能看到氣場。通過視頻、相片都可以看出。具有此眼的,能內視看光什麼的,也能看別人身體發的光,有時候能看見三界內的其他生命.,這個眼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分別真假。

2、天眼通:會出現非視覺功能,具備透視和遙視功能。但必須修鍊打通中脈,大腦里的天目穴開了,能夠看得很遠,能夠穿越障礙,能夠透視人體臟器血脈。能看透天上人間地獄的事情。西遊記二郎神就是有此天眼,可以識透事物的變化。但是無論是肉眼還是天眼,他們都是在一個境界上看問題,認為是真實的。

3、慧眼通:能準確地看到什麼地方,能夠立體地看,各個角度地看,能分析,從沒見過的東西,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東西,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含義。能夠追查過去,追視以前的過程。除了看現在的以外,還能看以前的殘留信息、影子和聲音。能預視、預告未來。能夠準確地把一個事物看得比較清楚,看到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就是比較完整的慧眼通。

一個人修行達到空境,便開啟慧眼,這是第一義的空,也叫析空眼,他能把一切細微分析一直至空,但是卻不能住在這個空境,那樣便會失去分析透析的意義。如果把這個空作為究竟的話,生命便不會再有,宇宙也不會存在了。須菩提就是慧眼,解空第一。很多佛陀的弟子都達到了這種境界,稱為阿羅漢,聖人。可是當一個人用慧眼看見了宇宙萬物是無常的、不真的、空的時候,他喜樂留戀於這個空的境界,這就成了對空的執著,是一個極端。因此不能停頓在慧眼上!人的最大的病是執著;肉眼和天眼把不完整、易變的,虛妄不真實的世界看成完全的、恆久的、真實的。執著於他所看到的世界,這是一個極端。無論是有或空,一旦有了執著,就不能澈底解脫。很多人到了慧眼,長嘆一聲,唉!什麼也沒有啊,於是便成了一個自了的死漢,最終成了以看透、悟透、看破為借口的懦弱懶漢。在這個基礎上,不住於空,不停滯留戀在空的境界里,就會得到法眼。

4、法眼通:能夠運用事物,轉物。而且無論任何人,修到什麼程度,走的是什麼法脈,一見便知,一聽就明。任何經典,哪怕是喻言故事,一看便知當中的法義,當中說的什麼意思,傳的是什麼法。但是有這種修為的人一般不會輕易泄露天機,不遇至人不傳法。

這樣的人見到任何層次的人說任何法都不會貶斥,他能體認到:雖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然而對那一個境界而言,這些幻相即是真的。一個擁有慧眼的人看出一切形象全是無常、無實體和虛妄不真的幻相,唯有空才是真實恆久的狀態,因此便執著於空。一個擁有法眼的人會說,雖然這一切形象確實是無常、虛妄的假相,它們卻不是與空分得開的另一實體,它們都是同體,然而就它們所在的境界領域而言,它們全都是真的、實有的。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樣的人自然產生一種無條件的、無差別的、遍及一切的愛與慈悲。他不會把眾生看空,他知道他們在這個境界也是實有的,所以會竭盡全力去救度。所以有人說:成就此眼的人往往是大有來頭的人,擔負特殊使命的人.是來度人的,這種人擁有法眼,稱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5、佛眼通:談到前面四種眼的時候,肉眼天眼和慧眼總有一個有和空比對著可以有所談。說法眼時,菩薩是空有兼并、真空妙有。然而,談佛眼就無法說,佛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佛。現在佛陀問:如來有佛眼否?須菩提回答說:有。那隻能說整個個虛空就是一個大眼,無不照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在虛空中有無數無量無邊的佛國,用無數恆河中無數沙也無法比較,太多了。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些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修到如來境界的人一盡數知曉。這是什麼緣故?如來境界告訴我們:所有眾生之心都不是心,所以才叫它心。這是為什麼?其實這裡的心,只是念頭而已,自己的念頭與自己本是一體,又怎會不知呢?所以說佛與眾生共一家。有人會在國土中見到諸多生命的生死,那都是念頭的生滅,它們隨念力而生存,不停地生,不停地滅,哪裡會恆久不變呢?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是生滅不停地。修到這個如來境界的人,怎會不明白自己的心所出來念頭呢?悉知啊!

千萬注意,不要把這段話當作禪境幻覺中事,而把現實與他分開。現實只是一段放慢了的慢鏡頭而已,在那個如來境界,你的一生不過是黃粱一夢那麼短暫,有時候做個夢,在夢裡也過了半生。不要因為時間差、異度空間的差異,就使你迷失了覺性。還有什麼呢?放下你的執著與計較,坦然大度些,活的瀟洒些,不要凡事拘禁於我、我的。其實什麼也不是你的呢,你能擁有的就是空歡喜。

當然,這是你在三界內修行,所知皆是三界內眾生。當你超出三界時,就會與自然融為一體才行,那樣,你的周圍所有你認識人的心你悉知。隨著你的放下,以至於連樹上的鳥叫,田地里的青蛙、草叢中的蛐蛐叫聲,你都會通曉其意。

其實,說是五眼,也有些人說通身是眼,真正到了虛空境界,本是一體,無眼,豈止單單是無眼,眼耳鼻舌身意全無。能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眾生心。眾生與佛,本來無異。眾生本有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只是眾生隨業遷流,忘失了本體。到得這裡,方知佛法平等,無有高下,回歸一體,無佛可做,無眾生可度,故曰密多。唯有這樣,才叫一體同觀呢。

第十九品。。。

第二十品。。。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想法):『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假如)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你不要認為如來(這個如來指的達到如來境界者)會作這樣的念頭:我正在說什麼法。不要這麼想,什麼緣故呢?假如有人說:如來(這個如來指的是證得如來境界)說過什麼法,那就是毀謗佛,這是不能理解我所說的緣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只是暫且稱作說法。」

這裡提到:慧命須菩提,慧命是對有德比丘之尊稱,比丘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是果。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慧在性,命在情。覺了才能見性,有情才有生命。正因為覺了,此性才會脫離此情,不再墮入有情。所以才能成就金身羅漢。這就是證得空境的慧命,再不因情而生,慧命長存。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這時,慧命須菩提對佛言道:「世尊!將來後世有不少眾生,聞聽這個說法,能生起信心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並非)眾生,是名眾生。」

這句話不好理解哦,要仔細參悟。

彼非眾生,彼:對方、他們。非:並非、不是。眾生:念頭。大意是:他們並非是一個念頭眾生,像我們一樣是一個主體。

非不眾生。非不:不會不。眾生:念頭、想法。大意是:不會不生想法。

眾生眾生者,第一個眾生是指大眾,第二個眾生是指大眾的心念想法眾生。

那麼整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須菩提!對方並非是一個念頭眾生,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實體,不會不生信心念頭。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大眾(眾生)生出的諸多念頭(眾生),如來境界說明:沒有眾生,是心頭妄念所生的假相,所以才稱為眾生。」

要知道,覺了本來空無一物,如六祖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來境界中的看到的諸多眾生,皆是心裡的塵埃顯影而已,念頭沒了,他們也就沒了。因此覺者是不會認假為真的,知道它們是不實的,所以稱呼作為眾生。

請注意:這一品的名字是非說所說。非說所說是什麼意思啊?話中有話唄!表面看看是說的這個,實際說的是那個。說的是另一回事嘛。有意思嗎?

現在是這部經的真實義顯現的時代了。希望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能夠信奉受持這部經,就當從真實行起,以教奉行,希望這部經的真義能印成書流傳下去。

解釋言

金剛經基本已經解釋完畢,解釋這本金剛經,就是梯子。有人就是乘著這梯子超越諸天。不待打坐修氣脈衝關,不需要四禪八定,橫超三界。這也就是凈土門說的信願行。這本經書我寫了一半她們看了滿心喜悅,生大歡喜並說:要是能讓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讓所有的人看到。雖然助印的錢不多,但是就這個願力足矣,勝過七寶布施,具備了地藏王的願力慈力。雖然她們沒有說出來,但能在禪定中看到她們超越四禪八定九次第定,超越凡夫禪。這就是因為她們這願力不亞於任何菩薩。是向外的絕無半點私我之意,毫無遺留的外射。這就是遍虛空之說,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

四禪八定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是它是凡夫禪,不明真心。現前雖成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卻是凡夫禪,定力再高也是凡夫,我相未破,難入聖流。

比如,有人在禪境中見到刀山火海、猛虎惡鬼、地獄森羅,都能定住,或者念佛、或者持咒,都可確保安然,這等本事都不成就,都是強定心識之事。這是因為本覺未明信以為真,不能徹底破除我相的緣故,若是明了,則知眼前皆非真有,幻相爾。無須念佛持咒避之,諸相自會消融,歸於虛寂本來無我,何須避之?一切世界皆心中物,一法不用照了虛空實相。楞嚴經曰:須知宇宙虛空山河大地,咸明心中之物。此肉體還如境界中之體,歸於本覺虛空,肉體遺棄,瞬間消失溶化。這個瞬間,七八十年,只是因為六根,感覺緩慢,如放了一個慢碟片,被眼前事物欺騙,難捨纏縛。當下受持金剛經,明了此意,便放下、破除我相,安住清明境界,哪裡還會看到諸多幻相便念佛持咒躲避呢?

在這裡還有一層深意:思想念頭。他(她)們一瞬間發的心,並沒有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要空心空性無念,在禪境中持守定力、念佛持咒。他們是把這個念頭思想直接轉向利益大眾,救度眾生,那麼思想念頭不再是包袱累贅,而是普度眾生的法寶了。這當中他們的思想念頭雖有,卻絕對無我,無一絲自私,就是這個了,叫作即心是佛。這也就是六祖所言:不斷百思想。還往哪兒修啊?這不就是超越凡夫的上根利器嘛!這不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這部經是為大乘人說,為上根人說嘛。

要清楚的知道:不論你悟的多明白,不論你的禪理分析的多透徹、多正確,只要你不能去真實行,那麼你所悟、你所談、你所分析的一切,也就成了妄想妄念了,而你發的什麼願望和一切佛話道理恰恰成了謊言,變成罪業。您說對嗎?這也就是說你還是在妄想紛飛,浪費精神時光哦!知道而不行道,是什麼道理?

大家或許還不信她們只是這個就是破了凡夫禪,超越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呢。這就好比父母交合,凝結肉胎,若無神識介入,便是死胎。一切願力,尚須因緣促成願望。信、願、行,缺一不可。這部經就是機緣。所以說:聖流與凡夫禪之別就在於破除我相。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我相未除,境界中總是信以為真,處處持守定力,堅固妄想,難以俱舍。如楞嚴經曰: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而這部金剛經說的就是信奉、受持此經,哪怕是說四句偈與人聽,功德也會勝過滿三千功七寶布施的人。別小看受持這兩個字哦!練功打坐誠是修行,但是比起當下的真實行來,差之千里。因為你歷盡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始終是難以破除我相,而他們當下就破了。

其實說起來簡單,行起來難啊!你這樣想才能發現:當我們為了修行要解脫生死時,那個方向確實不錯,但是我們的心卻是自了心,其實微細之處細微意識中還有我未破,那是想得到一個解脫境啊!有所得心,這就是我相。比如:為了修行解脫而拜師,有人能出一千、兩千……這很好,真誠之心。但是當你要印經布施時,一百元也難捨啊,有個感覺,說不清楚,總之是不舒服,別笑啊!就這個心態,四禪八定始終是在一個局限中轉圈子哦。為什麼一開始我就說:如果你能給希望工程、災區捐善款,我管你吃住免費教你哦!基礎已經成了啊!剩下的那點禪定功夫已經了了,不是什麼啦!只是點化開悟護念保任就是了。這就是上乘人哦。

在諸多佛經中一直在說:保任、善護念。大家很可能難以理解,悟了之後才能談的上善護念和保任啊!怎麼是悟了啊?這部經一直在上乘人、大乘人說。上乘人當下知道眼前就是禪境,不需要閉目藏睛打坐、歷經四禪八定了,現實與禪境就多了一塊肉體而已,沒有兩樣,拿掉肉體,本性還在,只是時時覺醒既是,如此就是護這一念。他不會再去閉目藏睛尋求什麼神秘玄虛,不再認為眼前一切東西是我的,一切皆是方便隨順功德,自然而然就是主人了。於是,他開始以主人翁的狀態出現,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禪定就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覺,忍辱已經談不上,般若正是財法布施的手法,這就是自覺度他,自然也就是精進了。整個的所作所為就這樣走下去,這就是綿綿密密的保任功夫。今生肉身結束,一下便回虛空。因為徹底破除我相之故,當然,隨著自心的自然回歸,不需要刻意禪定,與睡夢中便會遊歷十方國土,憑父母所生肉眼就能看到虛空一切。所以,我說她們看了這部經滿心喜悅,生大歡喜並說:要是能讓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讓所有的人看到,並且真的去行持了,這就是財法雙施,真實行、真受持,信願行俱全,與諸佛諸大菩薩之願相同,頻率相同,這個心一動,便會震動整個虛空。為什麼呢?宇宙間一切都是唯心的、向心力、萬有引力。而這個心一動,是向外的,如同宇宙中一顆新星核爆炸,像太陽一樣在輝發。不過呢,就它本身來說,也跑不出萬有引力,所有的生命在它的普照下,也會以他為中心,形成一個光的浮圖世界,如彌陀經所說的佛國世界。

這樣的人,他(她)一旦生起了正確的信心,心中就會念念出塵離垢,念念不忘救度一切眾生,念念回歸自己生命的真實相,念念安樂,再也不會失念、錯念。常安住於正念、念念消除無邊生死業習,念念積累廣大功德。從此能夠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生生死死都能憶念正法,

現在當下的這顆心,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不會失去方向感,不會失去自己喜悅的安隱的念頭,縱有煩惱也如過萬里晴空的一片雲,瞬息而過。

就算環境惡劣,就算遇到痛苦無邊,或者在極盡歡娛之處,也不會退轉信心,直趣菩提、別無所求,心中警鐘長鳴,時時覺醒,他(她)不會再認為人生是苦,而要妄求極樂或妄求往生什麼地方,也不會退縮二乘,此心此念,永不錯失。凡夫的迷悟是顛倒的,凡夫的善惡是顛倒的,想盡各種方法要達成自己所願。菩薩此刻能識別究竟法與不究竟法,所以,念念融入正法,真正啟動了心靈健康以至成佛的工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人一定會埋頭安心,行於正道;任何凡夫、二乘人無法想像正念有多麼美好;他們都會笑話菩薩的愚誠!但是菩薩看清楚了這是生命唯一的出路,他知道:古佛如是,我也當如是,唯此方能走向光明寂靜的無住涅盤!此心此念一動,十方諸佛菩薩悉知、如核爆炸,撼天動地,震徹虛空,這就是一顆新星的誕生。

這就是大乘之心的起始,十信位菩薩。叫做念心住,這就是念佛。這也就是真實行。

這部經已經解釋完畢,只是當中還有待補充,作為實修材料,鑒於這部經說的都是破除四相,與經歷上沒有心法解釋,因此後面準備補充從大乘起信開始起修,一直到五十五個位次菩薩到成佛的經歷過程,也就是先天之數的形成過程。

第二十二品。。。

第二十三品。。。

第二十四品。。。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有什麼想法?你等不要認為修到如來境界者會有這樣的念頭:「我當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種想法。什麼緣故?

這部經中一直不停地出現如來這個詞,前者說的「如來滅後……」還有「如來說……」指的是一切如來的境界。如來這個詞,和浮圖佛陀一個意思。不要具體化,它沒有具體的相。就好像「博士」一詞,博士是啥樣啊?修到這個程度,就是這個名稱,它是個代名詞。你修到這個程度,也可以叫達到如來層次,或者稱呼你如來也行,叫你佛陀也可以。這就如同學歷到了,稱呼你博士差不多吧!比方有時候不是很恰當的,本來這個無法比擬嘛!權且,不要鑽牛角尖,不要咬文嚼字。這個如來,就是在說修到如來層次。什麼緣故?咱接著往下看: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念頭、妄想)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痴迷)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痴迷)者,如來說則非凡夫(痴迷)。」

什麼緣故?如來境界確實無有妄念眾生可度的啊。若是如來境界有了妄念眾生可度,也就有了我相、人相、壽者相。須菩提!如來境界靠訴我們:「有了我,那並非是有我,沒有我。但是痴迷之人以為那真的是我。」須菩提!所謂痴迷,如來境界說明並非痴迷。

這一段里,凡夫之人,看似翻譯經文之人文化不高,重複詞語。按照詞語,用了「凡夫」就不要再用「之人」了。因此,凡夫指的是痴迷。

痴迷之人總認為我是真的,其實這個我啊,只是個念頭執著而成。但是隨後又說:如來說並非(非:沒有)凡夫(痴迷)。哪裡有什麼痴迷呢?一覺,發現我沒了,痴迷蕩然無存。

所以呢,無論何時,不能把自己看做覺悟,把別人看成凡夫。這個念頭一生起,就是痴迷不覺,所以凡夫與覺者之間,只是個放下自我念頭執著的問題。都好!!!

現在請仔細想一想,你得到過什麼?凡是你得到的,都不稀罕了,沒意思了。沒得到的,又生起想要得到的念頭,又是我……如同黑瞎子掰玉米,瞎折騰。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關於這一段,各種經師大師解釋都不一樣。每人一個解釋法。因為佛陀與須菩提一問一答似乎不對路子。

這一品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請注意:這句話問的是觀。修行者達到如來境界,就會有三十二相,這是一個必然的顯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得。修行者達到這個境界都知道:如果著了任何相,都會失去那個虛空大身、無身無相之身。三十二相也不例外,成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尊貴威儀。

如果我們是須菩提,見到佛陀在眼前發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你會怎樣回答?

從前文第二十品中,須菩提早已知道如來是無相的,須菩提是空相的大阿羅漢,解空第一。所以須菩提不可能糊塗到把三十二相當作如來本真。

有的師父解釋成須菩提長老為了讓佛作進一步的解說給別人聽。所以裝糊塗。

但是現在佛陀問的這個問題,須菩提卻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樣似乎就有違常理了啊。顯然須菩提這是把佛陀的發問理解為:能不能觀到如來三十二相?或者說:你可能夠觀到如來三十二相?須菩提是具備慧眼的,知道眼前說法的人正是如來佛化身三十二相之一,已經觀到了。

於是須菩提才會回答:「如是!如是!以(能以,能夠)三十二相觀如來。」那意思是:是的,是的!能夠觀到如來三十二相。

但是佛陀突然言道:「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這句很重要,若:如果。以:能夠。如來者:這個「者」字在這裡起了很大的作用。把整個問答就轉了一個圈,調轉頭了。

大意是:如果能夠觀到如來三十二相,把三十二相認作如來本真的話。那麼轉輪聖王就是如來了。

須菩提一聽,知道剛才錯會了佛陀的意思,那回答是錯的哦!趕緊補充自己的見解:「世尊!如(如今,現在)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大意是:現在我理解佛所說的意義了,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觀如來的。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偈言,偈頌、偈文,偈句,偈語,偈誦,都屬於一種情勢下的宣洩而出,按照現在的話叫做功態之下說出來。它不是聊天時的隨意問答啊。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這四句偈子時,已經不是想前文那樣,不承認自己:我得佛果,我得阿羅漢果了。現在是直接代表性的代表:我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這裡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我」,代表宇宙虛空大身。如果有人希求聽到如來發出個什麼聲音,或者希求見到如來個什麼樣,這個人就是在行邪道,達不到如來虛空境界的。不能見如來,這句還是不能取一個看見的意思。

以前,有位退休的老領導老居士,在人家裡募捐三萬元,要建廟。剛巧我在場,那老居士說,他到寺廟拜佛,親眼看到空中有佛金光閃閃,坐著蓮台,親耳聽到佛告訴他:讓他募捐建寺廟。我說:「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金剛經說的是真的嗎?」

那老居士虔誠的說道:「沒錯,絕對不會錯的。」

我說:「那你見到佛,聽到佛說話,算不算是人行邪道啊?」他一聽,也愣了。這就是說:你要建廟也好,印經也好,都是好事,這都是自己善心發動的事。但是不能假託神佛,惑亂眾生。

這一段里提到了三十二相,提到了轉輪聖王。轉輪聖帝也叫做飛行轉輪帝、飛行皇帝。旋轉輪寶之王,也是擁有七寶,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御世,國土豐饒,人民和樂。轉輪聖王有金輪法王、銀輪、銅輪、鐵輪四種。稱他聖王,可想而知。一切邪法都會被正法輪轉摧毀。

但是轉輪聖王都是在家修行的,當然在寺廟的出家人也有修轉輪王的。咱現在說的出家與在家,與本身這個臭皮囊放在家裡,或者是挪到寺廟沒有關係。咱們說的在家出家是一個法脈傳承,一種修法。

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與佛的三十二相是有差別的,佛的三十二相色彩鮮明,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則是另一種底色,有點淡暗。

這裡稍微提示一下,轉輪聖王是動的。佛是文,如如不動的。轉輪聖王就好比一個巡遊皇帝,馬上皇帝,巡遊天下治國。是大菩薩才能做到轉輪聖王哦。

鑒於有人提起易經六十四卦相,一共會變換陰陽三十二相,浮圖如來三十二相,色彩鮮艷,光明普照,屬於陽面。

一邊是陰性:這三十二相就是暗淡色調啦。為啥呢?一邊是陽光明媚,一邊是明月當空。

這兩者合起來就是六十四卦相。易經說:孚德。佛家說:福德。總之是離不開真空浮圖,皆是玄德。玄之又玄之事。其實啊!象棋就是這三十二相呢。

哦!扯遠了,這個都需要修到性空之後,具足六相,入胎出胎成佛方能知曉。這一品主要說的是法身非相,凡屬有相,皆屬虛妄,三十二相也不例外。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若是作這種念頭:覺悟者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生死情網達到如來境界,就是因為無相的緣故。須菩提!不要這樣想。假如你作這樣的想法:覺悟後發了要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生死情網的心,對一切法都要生出斷滅想。不要這樣想!什麼緣故呢?覺悟後發了要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生死情網的心,對法是不能說斷滅的,那樣就著了一個斷滅相。」

這一品只是佛陀自己說了一段,這裡面說的是,既然發了菩提心,就是有塵勞,就要有經歷了,有經歷就有種種障礙劫難,法自然難免。但是法只是工具,用過不留於心,這就是無斷無滅。如果抱著法不放,法就是障礙。如果斷滅了法,則無精進。這就是大乘人的處境,當他一發心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塵勞和的旅途開始了,從此心法兩生,落於有乘。當然,要是說無小乘、無大乘,無上乘,無乘,那就沒有什麼經、法可說了,如是而住即佛。

這部經一開始就說過:是為上乘人說的,為發大乘心的人說的;上乘人當下頓悟:無法就是法,因此無斷無滅,如六祖慧能,當下頓超,隨緣接引,不用時法空,緣來時法隨時而生,於法應用自如。

大乘人因為一發心,就已經偏離,更不能說不用法作拄杖,因為還著迷於尋找,要出去兜一個圈子,參加實地軍事演習,經過重重困難考驗。當然,重重劫難也是此心所造,他需要歷劫才能明心呢。如同賊入空室,費盡氣力,折騰一身白汗,終於進入,赤條條地,空手而出,去了心事,再無掛礙。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若發心菩薩,以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功德可謂多矣。要注意,這回說的不像前面幾品,前幾品說的都是福德,這一品說的是功德。同樣是七寶布施,性質不同。如梁武帝建廟度僧印經,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道理在哪裡?功德在自性。現在說的都是功德,前後作比較呢。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法:從生有到空滅,就是一切。不外乎從五蘊、六根、六塵的幻境開始修行:六度、萬行……;也就是從信願起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妙覺。走過這個過程,踏空之後,就會發現這當中確實沒有我。但是這個過程中千難萬險,千百萬劫,卻難免留戀執著,被境界牽引。因此需要歷境熏修,富貴恩愛,恩怨情仇、前塵往事在此全靠一個忍,一筆勾銷,故曰得成於忍。

既然布施,這就是有了一個布施之意,就有了福德果報。而知道一切法無我,則一切都會布施掉,無可布施,一體空寂,湛然平等。哪裡有什麼布施可言?哪裡還有什麼福德可受?即使有了福德之報於眼前,還是忍過。

也不是說後面的這位就沒有做過布施,沒有福德果報,只是不受而已。他從一開始就已經把一切都布施掉,怎麼會沒有福德呢?現在連布施也布施掉了呢,哪裡還會想到什麼福德果報呢?豈只是不貪著福德,連個貪字都沒有呢。不受亦不受。

既無受心,又無貪心,自然量同虛空,郎朗徹徹,正智如如,契理亦如如,無上般若等同佛境,這就是等覺,覺悟等於佛了。

因此這就是這兩者在功行上的差距,所以: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這是他的心隨相而轉,起滅不停。把境界中的幻相當真,其實這都是隨心顯現在大圓鏡的心事倒影而已,當一切幻相歸於寂滅,則晴空郎朗,無一絲掛礙。這樣的人不理解佛所說的真義。所謂的如來,既沒有從什麼地方來,也沒有什麼地方去,與虛空同體,遍一切處,無所謂來去。

見有來去者,乃是應化身,隨眾生機緣感應而生。其實示現之身,皆是眾生眼中所見,本真依然未動。那麼眾生為啥有見著的,有見不著的?而且有時能見,有時見不著?

能不能見到,都看眾生之心如何。心凈則佛現,因此就來。心濁則佛隱,所以就去。心凈心濁,全由眾生。因此應化身之隱現,全由眾生之心。隨緣生起,隨感即現,本真並未起心作念;本真法身如如不動,若無其事卻又經常示現應化身,從不斷絕。

這就是大家平時有人問的:哎呀!見到師父來了,師父你是不是來過啊?真正覺者,是不需要刻意去什麼地方的,他就如虛空中太陽,不需要生起一個要照顧誰誰的念頭,它是無私的普照,眾生之所以得不到陽光,都是因為自心塵埃太多,遮蔽光明。至誠則感應,則佛如來,一切如來。說是來了,其實本來就在那兒啊!只是你覺得是來了,實際不是,那只是你把心靈的窗戶打開了,陽光自然透射。陽光每日都是這樣,何曾來去?

因此,不要有上師、師父眷顧我,來到我家的念頭。上師就如太陽,無時無刻不在。從沒有來,也沒有去。

這部經中的「如來說」這個詞出現了很多次,應該怎麼理解呢?來了什麼說?說什麼?

這一品的題目是威儀寂凈。威儀在哪裡啊?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它無有染污,不垢不凈,無處不在,不生不滅,無邊無際,曠古寂凈,亘古永存。這就是它的威儀。它沒有樣子,無任何相,一點渣滓都不存在。但是它又包容了一切,包羅萬相。修行者達到此處,心裡稍有一點渣滓浮動,都瞞不過去。稍有一點念頭生起,就會如實顯示出來。這就是如來,然而你心歸於寂凈,則悄無蹤跡。

因此,修到此處,就會無處不在,虛空大體。而如來無可說正在於此處。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浮圖)說(顯示、說明):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如來境界)所說(顯現)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假如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你覺得怎樣?這微塵多不?」

「甚多,世尊!什麼緣故呢?假如這些眾多微塵確實有的話,佛就不會說是微塵眾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真空浮圖顯示的眾多塵埃,其實不是什麼塵埃,都是心裡的眾多幻影顯現,不是實有的,因此才稱它是微塵眾。(為什麼要說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呢?經曰:世界因想而成,眾多妄念凝結而成世界。若是一覺,則微塵化為烏有,哪裡還有什麼世界?)

世尊!如來所顯示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什麼實有的世界,所以稱它是世界。什麼緣故?假如世界是實有的話,那就是一合相,如來境界顯現:一合相,其實就是這些微塵組合而成,因此也沒什麼一合相,只是稱它一合相。」

「須菩提!所謂的一合相,也是不可說的。但是痴迷之人貪戀這些紅塵微塵,認為是真。」

為什麼一合相也不可說?世界不停地在變,不停地在聚合離散,有合則必有散,聚散成色可見,散則空亡。就好比我們在說天上的飛鳥,在哪裡啊?說著指著沒了!飛過去了。再比如我們在說某個人怎樣怎樣,過幾天聽說死了!時光流逝,時空飛越,說的是啥呢?都是些夢而已。但是沉迷之人總是想留住,總是貪著其事。

聚合則成形有色可見,離散則無影無蹤。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色空空、聚散離合、無非心之生滅。

如道家所言:人體自身既是一小宇宙呢,也是三千大千世界俱全呢。能夠聚散粉碎嗎?能夠破掉這一合相嗎?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一品講的是知見,凡夫有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裡講的就是見思煩惱。凡夫所以痴迷,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

「須菩提!假如有人說佛所說的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覺得怎樣?這個人理解我說的意義嗎?」

前面一直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這裡提出來的不是相了,而是見。相與見的區別在於:相由心生,心滅則相滅,相就是心顯現之相。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所謂見解,就是觀念觀點。這叫做見地,這可不是眼睛看見啊!眼見與心見不是一個概念。既使沒有身體了,空到無有身相,在虛空中照樣有見。佛知見是如如不動的,凡夫知見卻是見物起思,念想不絕,根據往昔知識經驗開始判斷思議研究,由此纏縛不斷,妄念紛紛。這就是賊心不死哦!阿羅漢殺賊,殺的是啥啊?

因此,破我見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與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都說:我不分別了,我不執著了,無論見到什麼東西,馬上就有了我見,我覺得如何如何……這事對、或者不對,應該這樣那樣……假如有一人再跟你一研究一辯論,那就像給驢蒙上眼睛拉磨,轉起來沒完沒了啦。這些都是因為有個知識在起作用,根據往昔所見所知,使自己進入妄思量,誤入歧途。這就是所知障愛,凡夫知見。

這一類人,離不開法制,必須依法制裁其妄念,方能奏效。這就需要小乘之法,給他一個法,讓他修著,不然他這心總是飛揚浮躁,難以安歇。怎麼這樣說呢?這就好比一頭倔驢,在一棟充滿火藥的,隨時可能燃燒爆炸的屋子裡憋得亂蹦亂跳,心無安住。怎麼開導也不出來,只好給它一個活干,並且告訴他這個活幹完了、修完了會得到什麼好處、果報,讓它拉磨轉圈子,拴住他的心,結果他又把拉磨當成使命,抱著磨盤沒完沒了、轉起來沒完了。乾脆給它蒙上眼睛,這樣一葉障目,轉起來就安心了。轉暈了,沒了自我主見,就可以牽出來離開火宅了,這就是驢車。你可別笑啊!法華經說得好:叫牛車、羊車、鹿車。並且還哄著他說車上有很多財寶、很好玩。佛經總是哄著說,說的狠了,怕惹起驢脾氣嘛!畢竟都聽奉承嘛。稱它大德,稱它菩薩,或許會比較容易牽引。

咱們接著往下看:

須菩提深知此意,所以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不也,世尊,這個人不解如來真實義。什麼緣故呢?世尊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此才稱它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裡說的各種見,都是境界中事,比如:佛陀說:昔日我作忍辱仙人時,如何如何……,我曾經如何降生……

這都是修行的經歷,當然有個從「我」到「破我」達到「無我」的過程。最終達到空性,證到虛空大體。至於後來有:我作佛時如何如何……,那是在証得空性之後的慈航倒架,應世度化,說的始終是無我之法。無我空性中,空無我之理是諸佛所達到的真正境界。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覺悟者發心要度過三大劫難突破生死情網。在一切法上應這樣知,這樣見,這樣信解,心裡不生任何法相,所謂的法相,如來境界說明沒有什麼法相,只是稱它法相。」

這是說些啥啊?怎樣知?怎樣見啊?仔細看看題目: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阿僧祇,在這裡是無量無數的意思。以充滿無量無數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德多少可知。如果有善男善女發了殊勝的菩提心,念誦受持此經,甚至僅僅經中四句偈,為人演說,所得福德遠遠勝過前者布施的功德。這是什麼緣故?

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財施只救人身命,表相也。法施能救人慧命,脫離苦海。財寶如幻如化,凡夫貪著其事,貪慾無窮,財寶終有盡時,苦悶煩惱難逃。但是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怎樣為人演說呢?不取任何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圓覺經曰:『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能說、所說,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就如這電腦一樣,你有求,我必應,有問必答,既不多顯示,也不少回復,恰恰好!你若不動,我亦無所顯示。這就是如如不動。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只要心有所造做,皆屬於有為法,我要普度眾生,我要慈悲有情,我要說法度人……只要是有了這個我要如何……的念頭,那就有了取捨,這就是輪迴。現實世界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如水月鏡花、如海市蜃樓;如同露水珠,如同電光火石,瞬息即逝。就算是佛、菩薩來了------應緣顯現化身教化眾生,也不是真實,因為所有眾生皆是自心自度。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一品說的就是:應化非真。一切時一切處不執著於事物的相狀,真性毫不動搖,才是本經的精髓。

佛說是經已(完畢),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陀說完這部經,長老須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人、阿修羅聽後都生起大歡喜心,相信、接受並依佛陀所教導恭敬實行。

這部經書解釋到最後,你該明白最後這一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樣一句話意味著什麼呢?它在告訴我們,說這部經的範圍之大,一切世間啊,何其廣泛!


推薦閱讀:

《紅樓夢》最神秘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與公公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可能不會再愛你【2.15.17】
《The secret秘密》
走路的秘密(摘錄)
風水中的青龍白虎何意?解讀家居風水寶地的秘密!

TAG:推薦 | 金剛經 | 秘密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