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掉尾勢」的功法原理

本勢動作方法是順著前勢打躬勢的動作起身直立後,兩手猛然撥離開雙耳(即撥耳),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內,屈肘,翻掌前伸,掌心向外。

然後屈肘,轉掌心向下內收於胸前;身體前屈塌腰、抬頭,兩手交叉緩緩下按著地(體質或柔韌性差者可下按至膝前即可);目視前方。

隨後,兩手不動,頭向左後轉,同時,臀向左前旋轉扭動,目視尾閭。稍停後放鬆還原至體前屈,接著頭向右後轉,同時臀向右旋轉扭動,目視尾閭。稍停後再放鬆還原至體前屈。

從本勢動作結構分析,從中醫陰陽學說、經絡學說的角度,可發現本勢動作的身體前屈是對督脈的鍛煉,塌腰、挺胸、抬頭是對任脈的鍛煉。

這組身體前屈、抬頭、挺胸、塌腰和翹尾的姿勢動作,可以伸展胸腹前的任脈,擠壓刺激背後的督脈;而旋尾搖頭使身體軀幹左右反覆地做搖擺動作,可刺激肋腰部兩側的大包、期門、日月、章門;背部的風門、膏肓、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膀胱俞、次髎等要穴,以及對任督二脈可起到進一步的梳理作用;對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雙手十指交叉翻掌下按,可刺激太淵、神門等要穴,梳理調和上肢氣脈;身體前屈,下肢伸展直立,可刺激委中、承山等要穴,使下肢氣脈得以梳理調和。

因此,通過本勢動作可對全身經絡產生作用,激發全身經脈氣血的運行,達到陰平陽閉,練功後全身舒適、輕鬆自然的健身效果。

「掉尾勢」的功法原理

從運動解剖、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角度,可以看出本勢動作對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的鍛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脊柱兩邊肌力平衡的最有效鍛煉方法之一。

因為身體前屈,抬頭、挺胸、塌腰、翹尾形成的姿勢動作有利於脊柱的對拉撥長,椎骨節節鬆開。在這種狀態下,加上適當的呼吸調節,配合大腦調節運動神經,使尾骨協調有序地左右旋轉,帶動椎骨節節涌動至搖頭的動作,對調節脊柱的各關節、椎間盤、肌肉、肌腱,平衡脊柱兩側的肌力,以及促進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及周圍神經(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支配內臟活動的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調節機能具有重要作用,是保持人體內環境各種功能正常範圍,維持生命的穩態,達至健康的獨特運動技法。

除此以外,本勢動作對上下肢肌肉、肌腱等也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因此,本勢動作除了可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強化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脊柱各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功能外,還可通過伸展上下肢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改善人體柔韌性、靈活性,提高人的活動能力。

從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可發現本勢功法松靜自然,精神內守,凝神一志,調動尾閭的要求,對提高人的注意力及調節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生理學與心理學研究發現,健身氣功的入靜狀態有別於一般的清醒狀態,也不同於一般的安靜狀態,既不同於睡眠狀態,也不同於昏沉狀態,而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其特徵是:思維活動單一化,雜念減少甚至消失;注意力集中而穩定;心平氣和、情緒安定、舒適愜意;對內外環境刺激減少,甚至消失。

而本勢功法的練習正是達到這種入靜狀態的「氣功態」的良好方法,練功者通過練功不斷地達到入靜狀態,對提高練功者的注意能力,有效改善練功者的情緒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本勢動作技法是一種獨特的身心科學鍛煉方法。

「掉尾勢」的功法原理

從精氣神學說的角度,可發現本勢動作專註一心,意守尾閭,調動尾椎帶動整條脊柱的運動,正符合精氣神鍛煉的健身養生理論(通過對人體身上的一些經絡、穴位和人體特定部位的意守、存想和特定呼吸法的鍛煉、調節來實現精氣神三位一體,相互為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對精氣神三者的相互滋生和轉化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正如古代養生家所說「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本勢動作通過專心用意引動尾閭等運動方法,正是通過導引、行氣方法激發和培補元氣,通過調神、調息、練形來增強人體氣化功能和促使氣血運行。

由此可見,本勢動作注重心神調攝和形體鍛煉,可使形體與心神協調、均衡地發展,達至形神共養。練功者若能長期堅持習練,定能培養和陶冶個人高尚的情操,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修身養性目的。

?心有所贊 隨手點贊?

?有所啟發 隨手轉發?

?

動動小手,愛上健身氣功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特點及要訣之——力學原理(四)
論支藏人元即十二地支藏干及其原理
太虛大師:念佛往生的原理:五大不可思議力(推薦!)
化煞原理及化煞方法 - Qzone日誌
XSS的原理分析與解剖:第四章(編碼與繞過)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