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軼聞--鳥類
| 收藏
豐富的鳥類資源大家一定都學過自然地理,對於我們祖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仍記憶猶新,並為生活在偉大的中國而感到自豪!是的,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959.7萬平方公里,僅小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比美國大175.8平方公里,相當於27.7個日本或42.8個英國的面積;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地區,有寒溫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形類型更是無所不有,東面和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洋中島嶼成千上萬,內陸有高原、盆地、平原、沙漠、江河、沼澤、湖泊、丘陵,構成了無比秀麗雄偉的大好河山。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動物資源,包括寒溫帶氣候的動物群及熱帶和亞熱帶的動物群。在世界上,一個國家擁有著兩種不同特色的動物群,只有我國和墨西哥兩個國家。從種類上說,我們單就鳥類而言,全世界鳥類共有8600多種,我國就佔有1186種,這個數目超過了整個歐洲地區鳥類種數的總和,而前蘇聯約相當於我國的60%,美國和加拿大約相當於我國的66%。我國的陸地面積僅佔世界面積的7%,然而,卻滋育著佔世界14%的鳥類種數。由此可見,祖國的鳥類資源是何等豐富!有誰不喜歡鳥呢!每當春風吹動,萬物蘇醒的時候,燕子率先從南方趕來,給大地送來溫暖;百靈和雲雀飛舞在草原上,唱起動人的歌;早熟的麻雀在尋找著配偶,準備建立「小家庭」……神州到處鶯歌燕舞,祖國一片詩情畫意。可愛的鳥類,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比的歡樂,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生機。更重要的是,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是消滅害蟲、害獸,維持生態平衡的主力軍。在古代《南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范洪胄有田一頃,將秋遇蝗……,忽有飛鳥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間,食蟲逐盡而去」。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開發和利用,對如何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從而使鳥類資源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森林被盲目砍伐,沼澤地被圍墾造田,這樣就減少和破壞了鳥類棲息和繁殖的自然環境,水田施用大量化學農藥,殺死或污染了水生動物,使水禽斷絕了食物來源;景觀環境的改變,使一些鳥類難以找到適合做巢的場所……。這些因素導致了鳥類數量的減少,甚至使一些種類絕滅或瀕於絕滅。據統計,自十六世紀以來,被人類直接消滅或因破壞環境而滅絕的鳥類就有150種,另外還有數百種瀕臨絕境。目前,我國已有183種宣告瀕危,占瀕危鳥類總數的15.5%,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讓我們共同疾呼:保護動物吧!我國人民自古就有保護鳥類的優良傳統,在唐、宋、元、明、清時代的有關文獻中,都記載著,在繁殖期間禁止捕獵鳥獸和拾揀鳥卵的禁令。解放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法令,近期又制定了「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保護動物從法律上得到了保證。但是,要使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從內心裡自覺地保護和愛護鳥類,仍需進行廣泛宣傳和教育。要使群眾了解到,亂捕濫殺,甚至無知地獵取珍稀動物而食的行為,是可恥的犯罪。伴隨著各地愛鳥活動的逐漸普及和深入,自覺地保護鳥類資源會更深得人心,使「人海都市」的擔心成為過去,讓「 鳥語花香」的現實儘快到來。
絕妙的藝術珍品——鳥卵我們都見過雞蛋和鴨蛋,雞蛋的色澤有黃紅色的,也有白色的,而鴨蛋卻是青白色的,它們是最普通的鳥卵。世界上有近九千種鳥類,它們的卵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形狀不同,千變萬化。綠的形如翡翠,藍的恰似寶石,白的好象玉石,紅的如同瑪瑙。卵殼表面的斑駁點塊,就跟鑲嵌在上面的五顏六色珍珠一樣,閃閃發光,耀眼奪目。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絕妙的藝術珍品。鴻雁的卵殼黃中透紅;白鷺的卵殼為翠綠色,短翅樹鶯的卵殼是紅寶石色,喜鵲和烏鴉的卵殼呈美麗的天藍色;鵪鶉的卵殼褐色且帶有深褐斑塊;夜鷹的卵殼上有如大理石般的雲紋……,形形色色,不勝枚舉。就形狀而言,除最普通的橢圓形外,還有錐形、鈍橢圓形、球形等等。世界上最大的鳥卵,莫過於前不久已經絕滅了的象鳥卵。象鳥是類似鴕鳥的一種大型鳥類,它的卵是普通雞蛋的148倍,大致相當6個鴕鳥卵那麼大,而一個鴕鳥卵重,大約是1.5公斤,那麼也就是說,一個象鳥卵重9公斤,難怪那時非洲的土著居民用象鳥卵貯藏甜酒,這個容器可藏9升多呢!世界上最小的卵,要算產在南美洲的蜂鳥了,它的卵重僅0.5 克,相當於一顆綠豆大小,30000個蜂鳥卵才相等一個象鳥卵。同是鳥卵而相差如此之懸殊,實在令人驚嘆!卵殼上為什麼有這樣許多不同的花紋和斑塊呢?原來它們在巧妙地運用保護色來迷惑敵人,可免遭吞食的惡運。比如林中草地營巢的鳥,它的卵色多為棕色,以適應泥土顏色;產在沙灘上的鶴類和鷗類卵,其顏色多為淡褐色,與沙地顏色很接近。卵殼上的花紋圖案,往往與築巢材料有關,比如用乾草為材編織而成的鳥巢,其卵常帶有花紋;用樹枝、泥土和羽毛作的巢,產在其內的卵常是純色或帶有斑點,這樣通過樹枝和樹葉透進來的陽光,明暗相雜,正好與卵上的斑點和條紋相混淆,不易辨明鳥卵的確切位置,難得被發現。可愛的小鳥們,為了保護自己和後代的安全,向它們的敵人施展著高超的「幻術」。青少年朋友們,有機會大家可以去自然博物館一觀,當你飽覽這些藝術珍品時,將會情不自禁地對鳥兒產生無比的愛,同時會憎恨那些肆意破壞鳥類資源的行為。舒適的安樂窩——鳥巢如果說「鳥卵」是在鳥類體內形成的藝術珍品,那麼「鳥巢」可以說是鳥類體外創造藝術的結晶。在我們生活環境的周圍,最常見的要算是麻雀、喜鵲和家燕的巢了。三四月份,正是春暖花開季節,鳥類都進入了繁殖期。麻雀口銜乾草,鑽入瓦壟中絮窩;喜鵲從遠處叼來干樹枝,在高大的樹杈上架巢;可愛的小燕子從河邊飛來,嘴裡含著濕潤的泥土,與唾液混合在一起,一粒一粒地堆集在屋檐底下,精心雕築它的家園。此時此刻,眾多的鳥類都在忙於建造自己的安樂窩,不久,它們的小寶貝將要在這裡誕生。天下鳥巢多種多樣,有公開暴露的,有隱蔽不顯的;有固定一處的,有漂浮不定的;有粗放簡陋的,有精心巧制的;有長久使用的 ,有只用一年的;有借用它鳥窩巢的,有強佔別鳥家園的……,五花八門,各有特色,但它們都依據自己生活習性的需要。鳥類建巢,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節省時間,並巧妙地把巢安置在隱蔽的地方,有時還加以偽裝。根據鳥類學家的意見,鳥巢可以分成如下幾類:1.淺巢 建造簡單,在地面的低洼處,或在岸邊沙灘的淺窩中,內鋪墊一些乾草、細枝、羽毛等而成。如夜鷹和某些鷗類鳥巢。2.浮巢 用蘆葦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巢。它可隨著水的漲落而升高降低,象是一條不會沉落的小船,漂浮在水面上,如鸊鷉和白骨頂的巢。3.泥巢 正象前面所說的,家燕或金腰燕的巢,就是啄取濕泥、稻草、草根,在房檐下堆砌而成的半碗形和半個花瓶形狀的巢。4. 樹洞巢 啄木鳥在樹榦處打洞築巢,犀鳥利用天然樹洞,略加修飾後,建成自己的巢洞。5. 洞穴巢 山雀和山鴉利用岩石間的裂隙築巢,翠鳥則在堤基的砂土隧道中安家。6. 枝架巢 這種類型的巢較多,如喜鵲、斑鳩、烏鴉等。它們在樹上用干樹枝架起巢。7. 紡織巢 這類巢做工精細,是一些鳥用草莖、纖維、獸毛等物,在樹杈或樹枝上編織成杯狀巢、球狀巢或吊巢,如黃鸝、文鳥和織布鳥的巢。8. 縫葉巢 是將大形的植物葉片縫成囊狀,再將此葉囊用草莖系在樹枝上,雛鳥就生活在這裡面,如縫葉鶯的巢。9. 食用巢 金絲燕在海邊峭壁處,用唾液夾雜著海藻,做成淺杯狀的燕窩,燕窩可食,富有營養,是高級的補養品。此外,杜鵑鳥根本沒有自己的巢,而把卵產在別的鳥巢里;三寶鳥有強佔鵲巢的惡習;南極的企鵝,把卵安置在兩腳間,在腹部皮膚摺疊的囊中進行孵化。幾千年來,可愛的鳥類,就在它們的形形色色安樂窩中繁衍後代,不但點綴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而且成為生態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員。南極的象徵——企鵝在南半球有一種飛翔能力完全退化的鳥,那就是企鵝。企鵝是適應於潛水生活的鳥類:企鵝的身體結構為適應潛水生活而發生很大改變,其翅特化成潛水時極有用的鰭狀翅。企鵝的骨胳不像其他鳥的骨胳那樣輕,而是沉重不充氣的。同其他飛翔能力退化的鳥類不同,企鵝胸骨發達而有龍骨突起,相應地,企鵝的胸肌很發達,它們的鰭翅因而可以很有力地划水。企鵝的體型是完美的流線型,它跟海豚非常相似。它們的後肢只有三個腳趾發達,「大拇指」退化,趾間生有適於划水的蹼,游泳時,企鵝的腳是當作舵使用的。企鵝的羽毛跟其他鳥類不同,羽軸偏寬,羽片狹窄,羽毛均勻而緻密地著生在體表,如同鱗片一樣。這樣的身體結構,使企鵝潛水游泳時劃一次水便能游得很遠,耗費的能量很少,效率自然很高。據科學家們觀察,企鵝的游泳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0~15千米,在水下可以潛游半分鐘而下換氣。它們還常常在水中跳躍,因此很多人把企鵝說成是「在水中飛行的鳥」。企鵝在逃避天敵時,常常跳出水面,每次跳出水面可在空中「滑翔」1米多。有時它們會跳上浮冰躲避天敵。鳥類學家的研究還揭示出一個有趣的事實,不會飛的企鵝跟最善飛的信天翁有共同的祖先,它們都有角質片構成的嘴,而大多數鳥類的嘴都是由完整的角質鞘構成的。經過無數世代的進化,企鵝變成鳥類中的「潛水艇」,而信天翁則變成了「滑翔機」。據化石記載,企鵝在始新世時(距今大約5000萬年前)種類繁多:當時,全球氣候溫暖,南極洲有茂密的森林,動物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氣候逐漸變冷,企鵝的種類漸漸變少,有的已經絕跡。如今,全世界生存的企鵝共有15種。其中,除了加拉帕戈斯企鵝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及附近海域外,其他企鵝都分布在氣候較寒冷的海濱。在人們的印象中,企鵝似乎全部生活在寒冷異常的南極,而實際上,它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在亞南極水域的島嶼上繁殖,冬季在非洲「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美洲較寒冷的海域越冬。只有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棲息在南極本土,但阿德利企鵝在冬季也往北方遷移,在不封凍的土中尋找食物。企鵝不能忍受較高的氣溫,對阿德利企鵝來說,0℃左右的氣溫就意味盛夏開始了。據觀察,阿德利企鵝在氣溫達到1℃到2℃時就會感到不舒服,而寧願呆在海洋中漂浮的冰塊上。企鵝的耐寒本領在鳥類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它們常常作為冷的標誌被畫在冷藏車上,在炎熱的夏季給人帶來涼爽的聯想,同時也使人們熟悉了它那憨態可掬的形象。南極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陸,它終年被白色的冰雪覆蓋。只有沿海7%左右的陸地在夏季露出岩石。南極洲是一個冰封的世界,在那裡,冰層的平均厚度約2千米。科學家指出,南極洲的總體量是2867.2萬立方千米,佔世界總冰量的90%,因此,很多人稱南極是地球上的冰庫。在這茫茫冰原上,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每年的4~10月是南極的冬天,這時沿海地區的平均溫度-20℃到-0℃,在內陸達到-40℃到-70℃。1960年8月24日,南極洲某地的氣溫曾達到-88.3℃,創下世界最低氣溫的記錄。即使在夏季,南極洲沿海地區平均氣溫也只有0℃,內陸的平均氣溫是-20℃~-30℃,這是一個風雪瀰漫的夏天,企鵝就生活在這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包括阿德利企鵝在內的所有在南極附近海洋中活動的企鵝都要經受0℃以下的水溫。因而,保持體溫對企鵝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企鵝的羽毛間有一層空氣,這是很好的絕熱層,在企鵝裸露的腳部和整個下肢皮膚內,相鄰的動脈和靜脈之間有一種逆流熱交換系統,這種系統能使回心的較冷的血液從流向血管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熱量,這樣可以節約體熱。這也是企鵝能夠長期在冰原上站立而無不適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春天的來臨,阿德利企鵝成群結隊地返回南極。冰雪還沒完全消融,它們已經登上岩礁海岸,開始進行佔據領土、造巢、擇偶及交配等繁殖活動。佔據領土對阿德利企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雄企鵝來說,那將是它們尋找配偶、收集造巢的寶貴材料——石頭的根據地。因此,一旦一隻雄企鵝佔據某一片領土,便會不惜一切地保衛它。如果其他雄企鵝有冒犯之舉,它就會憤怒地扭動著笨拙的雙腳迎上前去,毫不客氣地用嘴猛啄來犯者,直到把它趕到領地之外。如果來訪者是雌企鵝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在雌企鵝面前,雄企鵝會舉頸向天,上下嘴不停地碰擊,盡情地表現自己的殷勤。一旦雌企鵝有中意的表示,雄企鵝便以嘴叨雪,殷勤地獻給「心上人」,然後順利地完成交配。阿德利企鵝的巢一般都是用岩礁海岸上遍布的卵石在地面上築成的,而使用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觀察阿德利企鵝造巢活動的鳥類學家形象地將它們比喻為「挑剔的家庭主婦」,因為它們挑選石頭時實在是太挑剔了。它們經常是用嘴叼起一塊石頭,拈拈份量,而後拋到一邊,接著再叼起一塊,這樣重複好幾次,直到發現非常滿意的石頭。然後,它們用嘴叼著這塊石頭,搖搖擺擺地運到百米以外甚至更遠的造巢地點去。有時,為了找到一塊中意的石頭,阿德利企鵝甚至會冒險闖入其他同類的領地,因此常常引起糾紛。在南極的夏天,海岸上到處都可以聽到企鵝的這種喧鬧聲。企鵝各自在海岸上安家後,l1月上旬,雌企鵝產下第一枚卵。兩三天後,又產下第二枚卵。一般說來,每窩最多也就這兩枚卵。雌企鵝產卵完畢後便離巢到海中尋食。這時雄企鵝開始孵卵。即使是在巢里孵卵,企鵝也不斷地從嘴所能及的地方叼石頭,維修自己心愛的巢。經過30天左右的孵化,第一隻阿德利企鵝的小雛出殼了,緊接著第二隻也問世了。這時,雙親開始忙碌起來。雌雄企鵝來回不停地去海中覓食,把食物帶回來喂貪吃的小雛。有趣的是,阿德利企鵝對子女有偏愛,它們總是先喂老大,然後輪到老二。阿德利企鵝對幼雛的照顧是非常細心周到的,因為只要它們稍微有點疏忽,在一旁覬覦已久的賊鷗就會把小雛掠走。因此,在小雛出生後的頭兩三個星期,阿德利企鵝從不讓小雛離開自己單獨活動。除了賊鷗外,鞘嘴鷗也是阿德利企鵝不喜歡的鳥。因為這種鳥幾乎吃所有能得到的東西,如企鵝卵、企鵝屍體或者垂死的小企鵝。但對健康的企鵝來說,鞘嘴鷗不像賊鷗那樣可怕。實際上,鞘嘴鷗和賊鷗跟其他生物的無敵一樣,對企鵝群體起淘汰弱者、清理環境的作用。小企鵝的到來使阿德利企鵝的群體進一步發展壯大。它們都聚集在海岸附近的高處,這樣可使它們避開捕食者,儘可能地接近大海。隨著夏天的延續,小阿德利企鵝已經不再由父母天天看護了,它們全都聚集到「幼兒園」里,由幾隻有經驗的成年企鵝,也就是這群小傢伙的「阿姨」來看管。操勞幾個星期的「父母」們此時輕鬆多了,它們不再分心去保護小企鵝,而只是專心地到海洋中覓食。隨著小企鵝的成長,父母開始訓練它們搶食。帶著食物的父母們,在「幼兒園」中找到自己的孩子,用食物逗引它們。當小企鵝將要吃到那些美味時,父母突然叼起食物跑出幾米,然後停下來。當小企鵝趕上來時,又被父母逗弄一番,直到小企鵝搶到食物,訓練才算結束。2月份,第一批年輕力壯的小阿德利企鵝開始下海。在海浪的衝擊下,它們逐漸成了精於游泳的新一代。帝企鵝的繁殖不像其他企鵝那樣在春季開始,而是始於秋季。在食物豐盛的夏季,帝企鵝把時間全部花在補充營養上。秋季,海洋開始結冰時,帝企鵝開始擇偶交配的緊張活動。它們並不像阿德利企鵝那樣為造巢而奔忙、爭鬥,因為它們從不築巢。每年4月;當太陽從地平線上隱去,南極的冬夜降臨,所有的野生動物都離開了,只有帝企鵝還留在這片黑暗籠罩的白色大地上。企鵝長期以來被人們視為南極的象徵;隨著人類對南極日益深入的考察和開發,企鵝的秘密漸漸地被揭示出來。同時,人類對企鵝的威脅愈來愈大。人類對企鵝的獵捕量並不大,相對於遭極度捕獵的鯨來說,企鵝還算是比較幸運的。但是,現在國際上對南極磷蝦的捕撈量越來越大,而磷蝦又是企鵝的主要食物。人類對南極磷蝦的大量捕撈,是一種毀滅性的破壞。因為正是南極磷蝦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存在,才使得南極海(南極洲周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其附屬海域的南部)成為世界上最豐饒的海域。如果人類繼續對南極磷蝦進行掠奪式的捕撈,那麼企鵝等以磷蝦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動物都要面臨食物嚴重缺乏的危脅,這對企鵝的生存將是致命的打擊。此外,企鵝不能逃過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石油泄漏等)帶來的災難。例如,阿德利企鵝體內就含有痕量的DDT。1989年2月3日,智利一艘油輪在南極附近觸礁,大量的煤油泄漏出來,污染了南極大片海域,一些企鵝被油沾污,造成企鵝迷失方向,不能歸巢照顧它們的幼雛。幸運的是,從1962年開始,15個國家已經進行科學協作,對南極的環境和它的野生動物進行全面的保護。當然,這些工作困難重重,但堅持不懈的努力無疑會給企鵝及其他南極動物帶來希望。滑翔冠軍——信天翁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叫狄俄墨得斯。相傳,他曾統帥80艘希臘戰船,在特洛伊戰爭中立下奇功。戰後,在一次航行中,他的船隊遇到暴風雨,他們隨風飄到義大利海岸。於是,他在那裡建立一個小王國,自任國王,直到去世。他死後,他的同伴全部變成鳥,據說這些鳥就是信天翁。實際上,信天翁是十幾種大型海鳥的統稱。這些海鳥廣泛分布在南半球的寒冷海域中,最遠的分布區接近南極大陸的邊緣。信天翁很像海鷗,但它們跟海鷗沒有親緣關係。它們的鼻子呈管狀,從上頜的基部一直伸到嘴的端部。它們的嘴上有角質片形成的鞘,跟企鵝嘴相似,嘴很大,前端有鉤。信天翁是極端戀海的鳥,它們可以在海上漂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它們在海洋表面棲息,捕食大量的海洋生物,如烏賊,磷蝦等。它們長期在海上漂泊,只有到繁殖季節才回到荒蕪的海島上。有時,熱帶颶風常把一些信天翁帶到北半球,有些種類甚至能漂泊到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海灣。不過,確實有少數種類的信天翁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島嶼上,在我國和日本南部分布的短尾信天翁就是其中之一。所有的信天翁都是滑翔能手,它們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氣流變化,在大洋上空翱翔。信天翁在洋面上踏浪起飛,當浪濤滾來,它們展開雙翅,用蹼腳快速踏浪,利用浪濤帶來的上升氣流升空。升空後,它們平展雙翅,頂風飛行,靠風的力量上升。通過低速空氣層時,它們平展雙翅,保持高度,進行水平滑翔,速度很低。在接近水面時,它們利用身體和水面間的氣流墊,使身體像皮球一樣彈起,再次升高。憑藉它們那高強的滑翔本領,信天翁可在空中漂泊很長的距離。鳥類學家曾在科格倫島給一隻信天翁帶上腳環,3年之後,另一些鳥類學家在距該島9600千米的南印度洋合恩角附近捕到它。美國的小奧利弗.奧斯汀博士根據自己的研究發現,一些信天翁在繁殖季節結束後出海到下一繁殖季節返回,可作一次環球航行!正是因為信天翁有這種高超的利用氣流滑翔的能力,所以人們常用信天翁命名滑翔機和人力飛行器。信天翁之所以有高強的滑翔本領,跟它們的身體結構對滑翔的出色適應是分不開的。它們頭較大而尾很短,很像人們製造的滑翔機。當然,最主要還是由於它們的翅膀又長又窄,最大的信天翁翼展可達3.4米,而寬度卻只有0.5米。可以說,信天翁就是一架設計極合理的滑翔機。現在,人類對信天翁高效的滑翔飛行機制已有深入的研究,並且開始模仿。但它們那些複雜的運用氣流的本領,仍令人嘆為觀止。 信天翁由於高度適應滑翔飛行和海中生活,它們的腳相對來說很不發達、很短。因而,在陸地上活動時它們顯得十分笨拙,有些人把它們稱作笨鷗。幾乎所有的信天翁在陸地上都不能即時起飛,它們要在平坦的地面上助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否則,它們用嘴作鉤,爬到高處的岩石或樹上,在一定高度上滑下。當然,多數信天翁會選擇易於起飛的地點著陸,它們一般選擇懸崖峭壁的邊緣作為落腳點。有趣的是,信天翁雖然在陸地上活動不便,但它們有防身的絕技。當天敵迫近時,它們大都能分泌有強烈麝香氣味的胃油。在天敵被胃油的氣味熏退時,它們趁機逃之夭夭。繁殖季節到來時,信天翁大群大群地棲落在荒蕪的海島上。求偶時,信天翁會發出粗戾的叫聲,雄信天翁笨拙地踏著步,同前來的雌信天翁互相碰嘴。如果兩廂情願,雙方便同時舉頸,大嘴朝天,胸頸互相磨擦,發出歡快的叫聲。交配後,雌信天翁在地面的沙凹里或簡單的草窩中產卵,每隻雌信天翁只產1枚卵。雌雄鳥共同孵卵。大約70~80天後幼雛出殼,一些信天翁用回吐出胃中半消化的食物餵養幼雛,幼雛出生42天後就可出窩。幼雛離巢時的體態已同它的「父母」相差無幾,特別是翅膀幾乎達到成年時的長度。這可能是因為信天翁每年只繁殖1個後代,所以「父母」對「子女」極端寵愛。以前,長年在海上航行的人都有一種迷信,認為殺死信天翁會招來厄運。據說,信天翁能預測大洋上天氣的變化,為船隊預報天氣。當遠洋船隊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航行時,信天翁也許是船員們唯一的夥伴,它們經常尾隨船隊飛行。有時海員們還捕撈小魚作誘餌,把小魚掛在自製的鐵鉤上,以釣信天翁來消磨時光。不過,即使釣到信天翁,海員們也會將它們放生,期望它們保佑自己平安抵達陸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駐紮在荒島上的盟軍士兵甚至把信天翁看作希望之鳥加以保護。當時,很多信天翁把巢築在營地周圍,它們常在機場上飛行,對飛機的飛行構成威脅。於是,士兵們小心翼翼地把它們的蛋移到離機場較遠的地方,並目送它們遷往新家。信天翁的壽命較長,一般在5~10年左右。雖然信天翁深受航海者的愛護,但它們卻不能逃脫被其他人捕殺的厄運。以前,信天翁的羽毛是西方人女帽上的重要裝飾。羽毛收集者常到信天翁的繁殖地捕殺正在孵卵的信天翁,許多種類的數量因此急劇下降。短尾信天翁受害最深,已陷於瀕臨絕滅的境地。現代的遠洋捕魚業對信天翁也構成很大的威脅,大量的信天翁因食物不足而縮短壽命。目前,信天翁的狀況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淘魚能手——鵜鶘我國古人曾記述過這樣一種鳥:「遇水澤即以胡盛極、戽涸取食,故曰淘河,俗名淘鵝」。意思是說,這種鳥「在水中可以用盛水的東西連魚帶水一起盛起,然後把水淘干並吃掉剩下的魚,俗名叫淘鵝」。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一種鳥怎麼會用能盛水的東西撈魚呢?原來這種叫淘河的鳥的盛水用具並非身外之物,而是長在頜下的一個大喉囊,它們現在的名字叫斑嘴鵜鶘。這種鳥生活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湖泊、河流、海濱。它們體長180厘米,翼展可達1米,體重約5千克,在現存鳥類中算是大個子了。它們的大喉囊尤其引人注目,這個大喉囊實際上是消化道前端膨大所形成的,據測量可盛12升水!正像古人描述的哪樣,斑嘴鵜鶘在水中捕魚時張開大嘴兜水前進,將水和魚一起兜入喉囊。然後,它們閉上嘴,收縮喉囊,將水從嘴緣擠出,把魚留在嘴中,更為有趣的是當們發現魚群時,馬上幾十隻排成整齊的一隊,個個張開大嘴向前遊動。包圍圈愈縮愈小,最後將魚群趕到淺水處「殲滅」。這種捕魚方式效率之高,使其他鳥類望塵莫及、除了捕魚之外,斑嘴鵜鶘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岸邊岩石上曬太陽,它們把喉囊縮起、大嘴藏進背羽,閉目養神。褐鵜鶘捕魚方式跟斑嘴鵜鶘不同。它們往往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並能像潛鳥一樣潛入水中。開始時頸部彎曲;當它們接近目標後,頸部迅速伸直,尖嘴直刺魚身。跟這種捕魚方式相適應,褐鵜鶘的喉囊不太發達,而嘴長得象把魚叉。褐鵜鶘還有另一種捕魚方法,它們先飛上高空,然後略收翅膀,舒展身體,猛地從空中直衝而下,濺落在水面。它們碩大的身體拍擊在水面上,產生很強的震動,據說這種震動聲可傳出0.8千米遠,並能震昏水下1.5米處的魚。待被震昏的魚浮出水面,它們便能捕食,褐鵜鶘這種捕魚方式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它們的身體怎麼能經受得住那麼經常的、強大的拍擊力呢?科學家們經過仔細研究發現,褐鵜鶘的氣囊系統十分發達。在它們胸部皮膚下,氣囊充滿肌肉和皮膚之間的空隙。這些氣囊充氣後,彷彿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加一層氣墊,能大大減弱它們「濺落」時對身體的震蕩。褐鵜鶘還有一種更省力的捕食方法,即在海邊等待被鯊魚追得驚慌失措的魚。幾乎所有鵜鶘的腿都很短,在陸地上行走時像鴨子一樣笨拙。在水中,鵜鶘卻能自由地遊動。它們游泳時雙翅緊閉,放在背上,緩緩地用帶蹼的腳划水,身體像一葉小舟在水中穩穩前進。可是,鵜鶘要想起飛卻要花一點力氣。在陸地上,它們要助跑幾步才能起飛;在水中,它們踏浪前進,達到一定速度才能起飛,就如同飛機起飛前要滑跑加速一樣。一旦起飛,鵜鶘便可自由地飛翔。在繁殖季節里,雄鵜鶘經常選一棵樹作為巢址,然後落在樹上向經過的雌鳥大獻殷勤。如果雌鳥中意,便會落到雄鳥身旁。之後,雄鳥找來樹枝、水草等建巢用的巢材,雌雄鳥共同將巢建好,接著便是交配、產卵和孵卵。30天後,幼雛就孵化出來了。有些鵜鶘的聚集繁殖地離它們的取食地很遠。為了保證後代和自身有充足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飛出五六十千米去捕魚。這些鵜鶘並不用喉囊給幼雛帶回食物,而是將魚全部吞下。口到巢中時,它張開大嘴,讓幼雛把嘴伸到它的食管中引起嘔吐,幼雛就以雙親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糜為食。鵜鶘大嘴的長度相當於幼雛體長的5倍,有的幼雛乾脆站在親鳥的大嘴裡吃食。鵜鶘常聚集在一起繁殖,有時還互相幫助餵養別人的幼雛。甚至有時幾隻鵜鶘為了餵養某一隻幼雛而爭執不下。幾個月後,小鵜鶘出窩了。這時,它們雖然已能獨立生活,但還要發育3年才能完全成熟。它們能在野生狀態下活多久尚不得而知,北京動物園中飼養的斑嘴鵜鶘曾活到30~40歲。據《本草綱目》記載,斑嘴鵜鶘的脂肪可治癰腫、風痹,透經絡,通耳聾,它們的嘴可治白久痢和疳,舌可治疔瘡,毛、皮可治反胃吐食,真可謂渾身是寶。當然,對於民間流傳的動物葯的使用,應該採取極為審慎的態度,非經醫藥部門認定,不宜輕率地服用。如今,鵜鶘在我國已不多見,只在長江下游、福建沿海及廣東、廣西、雲南部分地區有為數不多的鵜鶘生活。
飛行「海盜」——軍艦鳥100來年前,著名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在觀察軍艦鳥時,曾記錄道:「我認為這種海鳥具有比其他任何鳥類都高強的飛行能力。」這是他把這種海鳥跟飛行能力極強的獵鷹比較之後得出的結淪。提起軍艦鳥,可能大家不知道。這也難怪,因為軍艦鳥只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我國,只在西沙群島有這種鳥。軍艦鳥跟較常見的鸕鶿、鵜鶘等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所以它們長得跟鸕鶿有點像:全身羽毛黑色,嘴很長而且有鉤,腳上有發達的蹼。所不同的是,軍艦鳥的尾是叉形的,像兩把對插的利劍。在雄軍艦鳥頜下還有一個鮮紅色的喉囊。軍艦鳥名字的由來要從它們的生活習性談起。軍艦鳥有對長而尖的翅膀,極善飛翔。當它兩翼展開時,兩個翼尖間的距離可達2.3米。白天,軍艦鳥幾乎總是在空中翱翔的。它們能在高空翻轉盤旋,也能飛速地直線俯衝,高超的飛行本領著實令人驚嘆。軍艦鳥正是憑藉這身絕技,在空中襲擊那些叼著魚的其他海鳥。它們常兇猛地沖向目標。使被攻擊者嚇得驚慌失措,丟下口中的魚倉惶而逃。這時,軍艦鳥馬上急衝而下,凌空叼住正在下落的魚,並馬上吞吃下去。由於這種海鳥的掠奪習性,早期的博物學家就給它起名為frigate -bird。這裡,frigate是中世紀時海盜們使用的一種架有大炮的帆船。在現代英語中,frigate是護衛船的意思。後來,人們乾脆簡稱它們為man-of-war,意思是軍艦。軍艦鳥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軍艦鳥看上去性情兇猛,飛行比其他海鳥快,可它們從不捕食其他海鳥,它們只是利用自身的「威懾力量」來恐嚇其他海鳥。軍艦鳥欺負的對象很多,連鵜鶘、鸕鶿、鰹鳥這些近親也不放過。最受軍艦鳥欺負的要算鰹鳥了。軍艦鳥常常用大嘴叼住鰹鳥的尾部,鰹鳥疼痛難忍,不得不張嘴吐出口中的魚。這時,軍艦鳥方才松嘴,然後去「截擊」鰹鳥吐出的食物。也只有這時,鰹鳥才有機會逃脫。在有些地區,在鰹鳥捕魚的區域內,每隻軍艦鳥都會佔領一塊專屬它自己的領域。其他軍艦鳥不能侵入這領域,更不能在這個領域內截擊鰹鳥。那麼,軍艦鳥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海盜式的取食方式呢?軍艦鳥雖然極善飛翔。翅膀很大,但它們的身體較小,腿又短又細。它們不能象鵜鶘,鸕鶿那樣潛入水中捕魚,因為它們細弱的腿很難使它從水面上直接起飛。因此,軍艦鳥在自己捕食時,只能吃些漂在水面上的水母,軟體動物甲殼類和一些小魚及死魚,很難吃到水下的大魚。於是,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軍艦鳥變成鳥中海盜,它們依靠掠奪食物來彌補自己取食能力的缺陷。軍艦鳥每到夜晚必定回到陸地或海島上棲息。它們休息時,一般都落在高聳的岩石上或樹頂上,始終保持跟地面有一定的距離,以便以後能順利起飛。軍艦鳥在游泳時,也只是聚集在離岸不遠的海面上。軍艦鳥喜歡群居。棲息時,大群的軍艦鳥擠在一起,顯得十分擁擠。而且其他海鳥,如鰹鳥、海鷗等也常聚集在軍艦鳥周圍棲息。這些白天受到軍艦鳥欺負、掠奪的海鳥,到了夜晚卻和軍艦鳥同宿,這簡直不可思議。到了繁殖季節,軍艦鳥仍然集群生活。這時,鳥群開始喧囂起來。雄鳥個個卧在它們選好的位置上,抬著頭,上下嘴片不斷碰撞,發出「噠、噠……」的聲音。它們大口大口地吸氣,使頜下的喉囊漸漸鼓漲起來,像在脖子上掛了一個鮮紅的大氣球。這時,雌鳥開始選擇自己中意的「新郎」。一旦雌雄成雙,它們便開始搭築簡陋的巢。但是,由於鳥群太大,搭巢用的樹枝經常不夠,這時鄰近的兩對軍艦鳥之間經常會為一根樹枝爭執不下。巢修好後,雌鳥便在窩中產1枚卵,而後雙方輪流伏窩。直到此時,它們還經常從其他鳥巢中偷來樹枝補建自己的巢,看來這些「海盜」真是「惡習難改」。41天後,軍艦鳥的幼雛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幼雛渾身光禿禿的,眼睛也睜不開。如果這時有人走近軍艦鳥的巢,它們會緊張地趴在巢中保護幼雛。如果有人敢向它們伸出手去,它們會用大嘴咬住人的手腕,以此顯示它們保護幼雛的決心。一般情況下,軍艦鳥是絕不會棄巢逃走的。幾天後,小軍艦鳥長出一層雪白的絨毛,它們扇動小小的雙翅,張著小小的嘴向雙親討吃。這時,親鳥格外地忙碌,雄鳥主要擔負覓食的任務,因為它們身體比雌鳥大,掠奪食物的成功率也比雌鳥高;雌鳥則精心地看護幼雛,因為稍有疏忽,其他軍艦鳥就會來掠走幼雛並吃掉。小軍艦鳥要3年後才能成熟。成年的軍艦鳥幾乎沒有什麼天敵,因而它們的壽命較長。據說有一隻軍艦鳥曾活到16歲,這是野生軍艦鳥壽命的最高記錄。但據鳥類學家的估計,軍艦鳥的壽命比這還要長一些。
美麗的鰹鳥世界上有9種美麗的海鳥,它們被人稱為鰹鳥。這些鳥全部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中,它們羽毛潔白,翅膀狹長,嘴圓錐形。它們既善游泳,又善飛翔。可是冰島人卻給它們起了個名字叫sula,意思是傻瓜。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原因很多,但為人們公認的大概不外乎兩條:一是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姿態十分笨拙,較鴨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鰹鳥不怕人,當人走近時,它們連躲避的意思都沒有,任人「信手拈來」。事實是否如此呢?在我國美麗的西沙群島中,有一個面積只有15平方千米的小島,叫做武德島。在島上棲息著一種紅嘴、紅腳的白色海鳥,它們的嘴形像個圓錐,粗且尖銳,它們就是紅腳鰹鳥。在以往的年代裡,武德島人跡罕至,不計其數的紅腳鰹鳥在島上棲息繁衍,光它們排出的鳥糞便覆蓋了14平方千米的面積!1955年,我國開始派人探查西沙群島的鳥肥資源。當人們踏上武德島時,發現這裡鯉鳥眾多,鳥肥豐富。有人統計過,在紅鰹鳥聚集區內,每1平方米面積內有10隻左右紅鰹鳥,數量之多令人膛目。人們開始利用島上的鳥肥資源,大量的鳥肥被運出海島,成為優質的農業磷肥。這時,人們發現了這種鳥不怕人的習性。人們在島上用棍子就能隨手打死紅腳鰹鳥。紅腳鰹鳥遭到大量捕殺。四、五年後,到60年代初期,盛極一時的紅腳鰹鳥在武德島上絕跡了。據說,在西沙群島其他地方,紅腳鰹鳥常常飛進居民家裡躲避颱風,轟都轟不走。鰹鳥都非常喜歡集群棲息在人跡罕至的小島上。在海上,大群的鰹鳥常隨魚群飛行。因而漁民們常常把它們作為指示鳥,尾隨鯉鳥群捕魚。鰹鳥捕魚的本領非常高。它們一般在魚群上空30米高處飛行,一旦發現獵物,就收攏雙翅,使身體直線下落。它們入水時頭直朝下,身體像一顆流星濺入湛藍的大海。在它們入水的剎那間,水面飛濺起十幾米高的浪花。入水時產生的巨大聲響,能把在水面下1.5米左右遊動的魚震暈。這時鰹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鑽入水裡,用翅和帶蹼的腳撥水,在魚群中快速遊動覓食。鰹鳥的嘴像魚叉一樣,一旦咬住魚,便在水下吞入腹中,然後浮出水面。有時,它們叼住魚浮出水面,但這時它們常受到軍艦鳥的偷襲,到嘴的美味往往被搶走。跟褐鵜鶘一樣,鰹鳥體內也有發達的氣囊,這些氣囊保護它們的身體,使它們的身體不被拍擊水面時巨大的震蕩所損傷。當繁殖季節來臨時,鰹鳥成群結隊地來到繁殖地。雖然,它們一向過集群生活,但每一對鰹鳥這時都希望有一小片屬於它們自己的「領土」。於是,一到繁殖季節,鄰近的鰹鳥間常常互相點頭示意。但這絕非出於禮貌,恰恰相反,它們互相點頭是在警告對方不要「侵略擴張」。在繁殖季節里,所有雄鰹鳥都用一種非常精確、一致的舞蹈動作向雌鰹鳥獻殷勤。這種舞蹈一般都以原地踏步開始,左右腳交替踏動幾次後,舉頸向大,平展雙翅,翅尖指向尾部。接著,它們抬頭髮出一串悠長而連貫的鳴叫聲,像是在招喚雌鰹鳥。憨鰹鳥的育雛習性有些與眾不同,它們在小憨鰹鳥能獨立尋食前20天就停止餵養,在這段難熬的日子裡,小憨鰹鳥往往要經受飢餓的考驗。開始的10天里,小憨鰹鳥還捨不得離開溫暖舒適的巢,它們靠消耗體內積存的脂肪生活。10天以後,也許是飢餓難熬,小憨鰹鳥不得不離開鳥巢游向大海,在海洋中四處漂泊。這時,它們仍然不會飛翔,更不會像雙親那樣潛入水中捕魚,它們仍要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度日。這樣漂泊大約10天以後,活下來的小憨鰹鳥能飛起來了。漸漸地,它們也成了捕魚能手。這種奇特的行為有些令人費解,迄今為止還無人作出圓滿的解釋。鰹鳥的近親鸕鶿 在我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鶿為烏鬼,以形容這種鳥不像鰹鳥那樣傻,而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在我國,很早就有人開始馴養鸕鶿,並用它們捕魚。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鶿。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由於帶著脖套,鸕鶿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它們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奪下後,鸕鶿又再次下潛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鶿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後,主人摘下鸕鶿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所以,用鸕鶿捕魚曾盛極一時。杜甫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這種捕魚方法當時之流行由此可見一斑。當然,這種古老的捕魚方法只能滿足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在近代已很少採用。實際上,過多的鸕鶿會給漁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據統計,野生的鸕鶿每天至少要吃掉400克的魚。在荷蘭,有一群鸕鶿在一個夏季就吃掉5000噸魚。鸕鶿的捕魚本領之高早已被人所熟知。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又發現鸕鶿在河水非常混濁時也能輕鬆自如地追蹤魚群。在河水混濁不堪時,視覺很難發揮作用。那麼,鸕鶿是怎樣在混濁的河水中找到魚群的呢?原來鸕鶿的聽覺非常發達。在自然界中,有些盲眼鸕鶿依靠它們那發達的聽覺器官追捕魚群。此外,大群的鸕鶿一起圍捕魚群。也大大提高它們捕魚的效率。大多數水鳥的尾脂腺能分泌油脂,它們把油脂塗在羽毛上來防水。鸕鶿缺少尾脂腺,它們的羽毛防水性差,身體很容易被水浸濕。所以不能長時間地潛水、游泳。在每次捕魚後,鸕鶿要站在岸邊曬太陽,待羽毛晾乾之後,它們才回到水中捕魚。鸕鶿每次潛水,能游出很遠,在水下停留的時間達30~40秒,有時甚至長達70秒,而且通常都有所收穫。
不吃魚的鷺我國長江以南各地,田野里綠草叢生,莊稼茁壯成長,剛放學回家的學生,趁晚飯尚未做好的時刻,坐在田埂上,一面複習今天所講的課程,一面放牧著自家飼養的耕牛。突然,飛來幾隻頭、頸、喉是橙黃色,其他部位大都是乳白色的鷺鳥,停在牛背上在尋找什麼東西吃,正由於這種習性,人們把它稱作「牛背鷺」,又叫黃頭鷺、紅頭鷺、畜鷺和放牛郎。鷺類給人們的印象是「吃魚」,的確,比如白鷺、池鷺、蒼鷺等,是以魚、蝦和水生生物為主要食物,給漁業帶來一定害處,但事情往往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說鷺就吃魚,牛背鷺就是個例外,是以昆蟲為食,很少見它們在水域或沼澤地帶活動,而常見於平原或山腳下的耕地和荒地。上面提到停在牛背上的情景,原來是啄食牛的體外寄生蟲,難怪牛不哄走它。鳥類學家用事實告訴我們,牛背鷺所吃的食物種類近30種,其中90%以上都是昆蟲類和其他蠕蟲,在這些昆蟲種類中,有80%是農業中的害蟲,如蝗蟲、螽斯、蟋蟀、金龜子、地老虎、白蟻、蜚蠊和虱類,它們還吃小型鼠類。在繁殖季節,是牛背鷺取食害蟲最多的階段,五六月間做巢繁殖,巢大多做在白楊、芒果等高大的樹上,用樹枝搭架而成,並常與白鷺、池鷺的巢混雜在一起。通常一巢產4枚卵。雛鳥孵出後,需要大量食物。據觀察,每隻雛鳥一天要進食2-6次,每次食量約在5-15毫升,所吃食物中以蝗蟲數量最多。曾分析11毫升的食物中,就有蝗蟲27條。一窩雛鳥最少要哺育1個月時間,可想而知,單在牛背鷺的繁殖期內,它們要為人類消滅多少蝗蟲和其他害蟲。毫無疑問,牛背鷺的數量越多,對農林業的益處也就越大。
朱?和白?1981年5月,從中國傳出一條轟動世界鳥學界的消息,在中國發現了絕跡17年之久的朱?,這一發現為什麼能引起轟動?朱?是怎樣一種鳥呢?朱?是美麗的涉禽。它體長約77厘米,長長的嘴像一根彎管,嘴端呈硃紅色,身體背部的羽毛呈灰白色。朱?的翅膀後部和尾下側都泛出硃紅色,再加上朱紅的腳和潔白的體羽,使它們更加美麗動人,朱?在19世紀以前曾廣泛分布於蘇聯、中國、日本和朝鮮。我國古代稱朱?為朱鷺,《漢樂府·朱鷺》中曾寫道:「朱鷺,魚以鳥。鷺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諫者。」可見當時朱?是很常見的水鳥。但在近100年間,朱?的數量急劇下降,分布區域急劇縮小。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早在1960年就已將朱?列入國際保護鳥的名單。 朱?在野生環境中非常喜歡濕地、沼澤和水田。它們在水田中覓食,喜歡棲息在高大的樹上。每年3月到5月是朱?的繁殖季節,它們選擇高大的栗樹、白楊樹或松樹,在粗大的樹枝間,用樹枝、草棍搭成一個簡陋的巢。朱?的巢平平的,中間稍下凹,像一個平盤子。雌鳥一般產2~4枚淡綠色的卵。經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破殼而出。60天後,雛鳥的羽翼豐滿起來,但還遠沒發育成熟,它們的羽毛比成熟朱?的顏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年之後,小朱?才完全發育成熟,並開始生兒育女。在我國,1953年和1959年鳥類學家曾在甘肅武都、康縣採到過朱?標本。在1981年以前,鳥類學家最後一次見到野生的朱?是在1964年。而後,在1964~1981年這十幾年間,再也沒人見過朱?的蹤跡。從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學家們組成考察隊,他們調查了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地區,跨越九個省區,行程5萬多千米。他們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81年5月於陝西省洋縣境內的山林中發現兩個朱?的營巢地。當時,這兩對朱?都忙於哺育幼雛,這說明它們都是有繁殖能力的個體。說來也巧,正當鳥類學家們專心觀察這兩個稀世珍禽的家庭時,一隻幼鳥從巢里掉了出來。幼鳥落到地面後,鳥類學家們立刻把它揀回,火速運到北京動物園。經過鑒定,這是一隻雄性的小朱?。在經驗豐富的飼養員的精心護理下,小朱?順利地成活下來。說來很有趣,在住房很緊張的北京,小朱?的「住房」卻有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舍和一個5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地,房間通風朝陽,環境舒適安靜。人們還給小朱?準備一張床,那是一根跟地面平行的棲木,長2.5米,離地面1.2米。飼養員們給這隻小朱?取名叫華華。華華的胃口非常好,它還很小時一天就能吃掉300克食物,它最喜歡吃泥鰍和蝗蟲。小華華逐漸長大了。白天,它常在棲木上走動,只是在吃東西時才落到地面上。小華華同飼養員的關係很好,每天飼養員給它餵食時,它都要先同「主人」玩一會兒才去吃食。如果在餵食時華華在運動場中活動,飼養員只要打個手勢或發個信號,華華便自動飛回家室內「進餐」。長到兩、三歲時,華華已經是個體格健壯,羽毛鮮艷的:「大小夥子」了。小華華在北京動物園受到人們精心地照顧。那麼在野外,華華的夥伴們情況又如何呢?在我國,自1981年以後,野生朱?受到良好的保護。陝西洋縣已經成為著名的朱?之鄉,人們在那裡建立了朱?自然保護區。朱?在保護區內休養生息,繁衍後代。到1985年5月,洋縣已有17隻朱?,而截止到1989年3月,我國境內的朱?已發展到40多隻。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鳥類保護運動的重大成就。1981年10月,已經4歲多的華華有了對象,它就是日本朱?保護中心的雌朱?阿金。10月22日,華華抵達日本東京,一時間,朱?華華赴日相親的消息在日本引起轟動,把日本的動物自然保護運動推向新的高潮。在日本,朱?深受人們愛戴。朱?的拉丁學名Nipponia nippon就是「日本.日本」的意思,日本人常對此引以為榮。但是,朱?棲息地被大面積破壞,使日本的朱?瀕臨絕滅的困境。1967年,鑒於當時朱?數量呈急速下降的趨勢,日本在新易縣佐渡島建立了日本朱?保護中心。當時,除人工飼養的朱?外,日本還有野生的朱?。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產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隻朱?,這些倖存的朱?全部生活在佐渡島。1981年,又有2隻朱?死去。為了使朱?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日本政府決定把6隻野生朱?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他們希望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和精心的飼養使朱?再度繁衍。但事實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好。1982年8月,佐渡島保護中心有5隻朱?,到1985年只剩下3隻。這3隻朱?平均年齡12.5歲,兩雌一雄。一隻雌鳥叫阿青,因為身患風濕病,腳已經病變損壞。另一隻雌鳥叫阿金,它跟雄鳥阿綠配成一對。雖然阿綠身體健壯,每年都跟阿金交配,但是阿金就是不產卵。這也難怪,阿金年齡偏大,已經18歲了。看來,單憑佐渡島這三隻老弱的朱?是拯救不了日本的朱?的。因此,華華的日本之行,對面臨困境的日本朱?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日本鳥類學家希望年輕的華華能跟阿金相親相愛,繁衍後代。3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關於華華和阿金的消息很少,看來要使日本朱?得救,還要人們作出更大的努力。我國除了朱?之外,還有一種白?。它跟朱?同屬鸛形目?科。白?現存的數量比朱?多得多,它廣泛分布於非洲、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在埃及,人們把白?當作能消除瘟疫、驅逐魔鬼的神來崇拜,他們把白?當作偶像,虔誠地供奉在神祗和寺廟中。考古學家還在埃及的古城孟菲斯和底比斯的遺址中挖掘出很多用亞麻布包裹的白?木乃伊。實際上,白?並不神秘。它們身體很大,腿較短,頭頸裸露無羽、跟嘴一樣呈鉛灰色,它們羽毛大部分潔白,但在翅的邊緣和端部是黑色的。它們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在委內瑞拉的奧里諾柯河流域,鳥類學家曾發現一個有9500隻白?的巨大群體。白?的食物一般是蛙類及其他小型水生動物,有時它們也捕食昆蟲。在南非,白?的食譜十分龐雜,它們對動物的屍體很感興趣。人們甚至經常見到,碩大的白?鑽進煙囪里掏吃裡邊的死鳥屍體。它們是怎樣找到屍體的呢?大多數人認為,鳥屍在煙囪中腐爛,招來很多腐食性昆蟲,白?就是根據這些飛進飛出的昆蟲找到死鳥的屍體。白?這種取食習性,實際上起到為人們清除煙道的作用。因此,白?在南非有煙道清理工的綽號。白?在我國數量稀少,它們局限在東北北部繁殖,在廣東、福建一帶越冬,我們對白?的了解目前還很少。
瀕危的鳥類目前世界上有二種最為瀕危的鳥類,一種就是中國的朱?,另一種是美國的加州鷹。朱?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了,到1983年世界上僅有18隻。而加州鷹在目前為止也不過才有27隻。加州鷹生活在加里福尼亞州西南部的高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當地印第安人稱為神鷹,所以又有加州神鷹的美名。50年代初,在野外的加州鷹也只有65隻,到了70年代未,居然只剩下不到30隻。這20多年內,竟減少了一半多,速度太快了。為了拯救加州鷹,採取了一面讓它在野外繁殖,一面捉回一些在動物園內進行人工繁殖。事態的發展並不使人樂觀,野外只剩下3隻雄性鷹,兩家動物園內還飼養著24隻,加在一起,世界上有27隻加州鷹。加州鷹究竟為什麼少了呢?科學家初步分析,很可能是鉛中毒。如此看來,保護動物的生活環境是多麼重要,如不抓緊予以解決,不久的將來,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種類會越來越多。鴨雁的「情感」據古籍記載,我國人民在4000多年前就已把野生的鴻雁馴化成家鵝。也是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馴化了灰雁,可見人類對雁的認識從那時就開始了。據考證,雁字就是古人根據雁和人的關係而創造出來的。《說文解字》中對雁字有這樣的解釋:「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婚禮用之,故從人、從佳」。意思是說,雁是季節性遷徙鳥類,官宦人家把它奉為上品,婚禮時用它待客,因此雁字由人和佳兩部分組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經知道雁的遷徙跟季節變化之間的關係。在歷代文學中,以雁為題的詩句很多。唐代詩人司空曙曾寫道:「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詩中以雁作游抒發詩人的思鄉之情。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有詩日:「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詩中描繪了秋日群雁南飛的美麗景色,這裡「雁點青天字一行」是指雁群在天空遷徙飛行時組成的一字形飛行隊列。現代科學家對雁的研究非常廣泛深入。曾因研究動物行為模式而被譽為「行為學之父」的康羅·洛倫茲就是研究雁鴨行為的專家。在他的主要著作,如《所羅門王的指環》、《攻擊與人性》中,對雁的行為有大量的描述。這些著作是動物行為研究的經典,也是非常暢銷的文學性很強的科普讀物,文中妙語連珠,趣味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攻擊與人性》一書已在我國翻譯出版)。實際上,只要你留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雁的有趣的行為。在我國,每年春分雁北歸和秋分雁南飛時,是觀察雁的最佳時機。在空中,遷飛的雁群總是排成整齊的隊伍,忽而是人字形,忽而變成一字形。不論它們排成什麼隊型,雁群總是發出「丫—丫」的鳴叫聲,這是雁在互相聯絡,就如同飛機編隊飛行時飛行員之間用無線電聯繫一樣。在遷飛時,雁隊的飛行方向、編隊隊型的變化,都是由領頭的頭雁指揮的。這些頭雁往往是由經驗豐富的雁來擔任。由於領飛時體力消耗很大,所以頭雁經常更換。在地面棲息時,雁也常常集群。當大群的雁在湖中水畔嘻戲時,雁群中總有少數幾隻在擔負警戒。一旦遇到險情,警戒雁馬上發出警報,全群就會立刻飛逃。雁對天敵有先天性的逃避本能,它們對任何有毛皮的、紅棕色的物體或行動詭秘的動物、甚至人造的狐狸模型都有強烈的警惕性。而且,它們對其他雁受驚嚇時的姿態也非常敏感。目前,一些國家就是利用雁的這一特性,製作很多受驚嚇姿態的假雁模型,並把它們安置在田間或機場,雁群見到這些模型便會逃走。這種方法不會傷害雁,又能有效地避免雁群對農作物或飛機的危害。我國古代就已有人了解雁的這種警戒行為,並根據雁的這一習性編出《白雁落網》的寓言。相傳,在太湖之濱棲息一群大雁,它們怕來人捕捉,便安排一隻雁在雁群周圍巡夜放哨。每當獵人接近雁群時,哨雁就鳴叫報警。獵人們很熟悉雁的這套辦法,他們想出一個主意。在捕獵時,獵人們先舉起火把照耀雁群,哨雁一見便鳴叫報警,但獵人聞聲便立即熄滅火把。群雁被哨聲驚醒,但環顧四周卻毫無動靜,於是就又睡了。這樣連著折騰幾次,群雁以為哨雁在尋它們開心,於是群起而啄之。沒一會兒,獵人們又舉著火把來到雁群邊,這次哨雁再也不敢叫了,於是獵人們便把酣睡的群雁一網打盡。雖然寓言不一定是事實,但其中所講的雁群的棲息方式和警戒行為確是真實的。雄雁一般體型較大。它們生氣時,雙翅展開,脖子前伸,「嘎、嘎」地叫著沖向對手。它們用嘴使勁咬住對方,然後扇動翅膀向後拽,直到對方發出投降信號。由鴻雁馴化成的家鵝也保留這一習性。時至今日,還有人飼養雄鵝看家護院。看家鵝非常厲害,遇有生人進門,它們像狗一樣衝上前去,拉衣扯袖,十分兇狠。只有主人發令,它才會松嘴。在野生狀態下,也常有大群雄雁圍攻天敵的現象。雁的攻擊性在繁殖期表現得最明顯。大部分雁類在繁殖期由雌雁孵卵,雄雁警戒,這時很少有天敵輕易地去冒犯它們。幼雛出世後,雌雄雁一起帶子女外出覓食,這時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侵入,雄雁會毫不客氣地動用武力。雄雁擊潰入侵者時,雌雁和子女們會發出歡快的叫聲以示祝賀,雌雁聞聲非常得意,也提高嗓門大聲為自己的勝利「歡呼」。行為學家把這稱為「勝利儀式」。大部分人認為,雛雁出生後就認識自己的雙親,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洛倫茲發現,如果在幼雛剛剛出殼時就被拿出雁巢,幼雁會很快跟飼養人員或它初次見到的物體建立聯繫,並認他們為母親。洛倫茲本人就曾成功地扮演過一隻小灰雁的母親的角色。那隻小灰雁剛一出殼,洛倫茲就把它拿回家撫養。結果,這隻小灰雁把應向它父母表現的行為全部轉向洛倫茲。小灰雁跟著洛倫茲到處走動,甚至養成爬樓梯走進洛倫茲卧室的習慣。後來,洛倫茲經過更多的實驗,證實包括灰雁在內的許多動物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內,有一個快速學習記憶的過程,它們就是靠這一過程認識雙親的。1935年,洛倫茲正式提出這種銘記現象。小野鴨也有明顯的銘記現象。1935年洛倫茲提出銘記現象以後,不少鳥類學家就用野鴨來驗證洛倫茲的理論。結果發現,野鴨雛能識記它出世後第一眼見到的人,還能識記並跟隨假鴨模型。鳥類學家用線牽著小鴨銘記過的母鴨模型移動,同時模擬母鴨的叫聲,小野鴨便緊隨其後,甚至在前進道路上擺個小木塊,小野鴨也會想方設法地爬過去追趕「母親」。近幾十年來,這種實驗不斷豐富,鳥類學家們開始做新的實驗了。他們先給小野鴨找一個模型母親,也就是讓小野鴨出生後首先銘記假母親。然後把小野鴨放回自然界它的真母親附近。結果發現,小野鴨很快就跑向真母親身邊,並對假母親漸漸疏遠了。這是為什麼?難道洛倫茲錯了嗎?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鳥類學家海斯和他的學生們開始另闢蹊徑。他們這個研究小組開始著手深入研究雌野鴨的孵卵過程。他們把微型麥克風插在野鴨巢的底部,然後跟錄音機相連。他們發現,孵卵的雌野鴨在開始孵卵後的第四個星期開始發出「嘎嘎」的低聲鳴叫。這聲音極其微弱,而且每聲只持續150毫秒。這時,被孵化的卵裡面發出「嘰嘰」聲。這些聲音起初很小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雌野鴨的叫聲越來越頻繁,卵里的「嘰嘰」聲也愈來愈高,隨後雛鴨就出生了。在雛鴨出生後1小時,雌野鴨和雛鴨之間的啁啾聲比雛鴨剛出生時增加4倍。野鴨雛出世後的第16~32小時,雌野鴨便離巢游向水中,接著它發出急促的呼喚聲,每分鐘發聲快達40~60次。於是,野鴨雛紛紛出巢,跑向母親。這一實驗說明什麼問題呢?海斯等人作出如下的新解釋。野鴨雛在卵中第27天已經聽到母親的呼喚聲,它們以「嘰嘰」聲回答。在雛孵出後,雌野鴨的低聲呼喚聲和野鴨雛的回答聲更加頻繁,這實際上加強了野鴨雛對母親的銘記。最後,在比16~32小時後,野鴨雛在母親的招喚聲中離巢,這時,鴨雛和母親之間的聯繫已十分密切。因此,確切他說,在野生狀態下,野鴨雛在卵內被孵化的第27天起就開始銘記母親。這一過程中聽覺起主要的作用。野鴨雛出殼後,視覺、聽覺一起起作用,使野鴨進一步確認母親。如果在野鴨雛孵出後才將它與母親分開,野鴨雛便很難再「銘記」假母親。洛倫茲的理論並非不正確,而是他以後的實驗和理論更加精確。鴨和雁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鳥,千百年來,它們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們種類眾多,數量很大,是一類很好的狩獵鳥。它們的肉是可口的野味,飛羽可製成羽扇,絨羽可製成上乘的禦寒用品。因此,對鴨雁的開發利用有根好的前景。但是,過度的捕獵和環境污染已經導致鴨雁的生存危機。目前,夏威夷雁由於上述原因已瀕於滅絕,在1950年全世界就只剩下50隻。由於夏威夷政府和英國斯霍姆布里奇野禽組織的共同努力,到70年代,夏威夷雁的數量恢復到1000隻。我國的鴨雁資源也曾一度受到嚴重破壞。1974年,某省為出口曾收購野鴛鴦約1.3萬隻,而我國野生鴛鴦的總數可能還不足10萬隻。幸好這種情況在我國已受到嚴格控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處理好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忠貞的伴侶在我國一千多種鳥類中,雌雄間結成終身伴侶的只有天鵝,它們不僅在繁殖期成雙成對,相互恩愛非常,就是在其他時間,也一起覓食、休息、戲水,竟至在遷徙途中,也前後照應從不分離。一旦有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寧肯單獨生活一輩子,也不再另選佳偶,真稱得是忠貞伴侶。天鵝一向是人們珍重和愛戴的鳥類,它那潔白的身軀,給人以聖潔文雅之感,它那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的飛翔姿態,顯得是那樣高貴。它是吟詩入畫的對象,是作曲的題材,是人們心目中的珍禽。天鵝是屬於大型水禽,體重約有10公斤。共有5種,我國有3種,它們是大天鵝、小天鵝及疣鼻天鵝。其中疣鼻天鵝曾在遷徙中,飛越過海拔9000米的珠穆朗瑪峰,在鳥類飛行高度上,與兀鷲並列冠軍。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西南方的巴音布魯克,有一個天鵝湖,這個湖的面積約有一千多平方公里,說是「湖」,實際上是由湖泊、河流、沼澤地帶所組成的,這裡人煙稀少,氣候涼爽,地勢廣闊,具有豐富的水生食物來源,每年都有不少天鵝在這裡繁殖。目前,已經被國家正式定為「巴音布魯克天鵝保護區」。青海省的泉灣,流水潺潺,兩岸有寬闊的牧草地,冬天有大量的天鵝到此越冬,故此泉灣得以冬天「天鵝湖」的美名,近年來,在渤海灣的無棣縣埕口鹽場,發現有一百多隻大天鵝在此越冬,有關部門已經加以保護。天鵝有著親密的「夫妻」關係在繁殖期表現尤為突出,以觀察疣鼻天鵝的習性為例。疣鼻天鵝又稱啞天鵝、無聲天鵝、赤嘴天鵝或白鵝,繁殖在新疆、青海、甘肅和內蒙等地。當這些地區的湖面剛剛解凍不久,它們就從溫暖的南方飛來至此。只見成對地分散在蒲葦灘上活動,形影不離。一二個星期後開始尋找巢區了,它們多選擇在距離灘邊大約200-500米的蒲葦灘深處,僻靜安全,很少有干擾。選用蒲葦的莖、葉,搭成一個直徑為1米,高0.6-0.8米的圓形巢,巢的結構緊密而下凹,裡面鋪些干水草、蒲草及腹部脫下的絨羽等物。「夫妻」做巢配合和諧,不聲不響,非常迅速。巢做好後,雌天鵝便開始產卵,一般一窩以產6枚為多,卵呈蒼綠色,並帶有污白色的細斑。卵重約370克,是我國鳥類中最重的鳥卵。卵黃含量較多,甚至雛鳥出殼後,仍有1/3卵黃在腹腔里,這樣,如果遇到天氣寒冷或因其他不利因素造成取食困難時,雛鳥可暫時不至餓死。孵卵主要由雌鳥擔任,而雄鳥負責巡視守衛,看來它們有著明確的分工,有雄鳥守護在巢旁,雌鳥可以安心地在巢內孵卵了。突然,有一隻老鷹出現在巢區的上空,機警的雄鳥立即起飛迎上前去,且「啪啪、啪啪」地用力扇動翅膀,以示向雌鳥報警,雌鳥聞訊後,迅速用樹枝、蒲葦將卵蓋好,自己輕輕離巢遠去,使卵或雛鳥免遭惡運。老鷹被趕走了,雄鳥飛回來了,雌鳥也平安地回巢繼續孵卵。一場危機煙消雲散,它們又過著和平幸福的生活。7月中旬,勞累了幾個月的親鳥要換「新裝」了,它們脫去舊羽,要重新長出新羽來。這需要有一段時間,雄鳥很體貼雌鳥,主動把照顧「子女」的任務承擔下來,使雌鳥安心地去換羽,它獨自帶領著幼鳥去尋找食物,練習飛翔技術。天鵝「夫妻」間的恩愛,實在值得稱讚。
愛情和美的象徵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陌生,常是詩人作詩、畫家作畫的入選題材,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鳥類。它羽衣華麗,是世界上最美的水禽;在廣為流傳中,鴛鴦雌雄朝夕相伴,和睦相處,是愛情的象徵。要說鴛鴦是水禽中最美的種類,那真是名不虛傳,可稱得上獨一無二,但美實際上是對雄鴛鴦而言。雄鴛鴦頭頂有紅色和藍綠色的羽冠,面部有白色眉紋,喉部金黃,頸部和胸部紫藍,嘴鮮紅,腳鮮黃,特別是它的兩片橙黃色略帶有黑邊的肢膀帆羽,是辨認該鳥的明顯特徵。如再比較細緻地觀察一下,在它的體羽上,可以分出20多種鮮艷而美麗的色彩。相比之下,雌鴛鴦的一身羽毛以灰褐色為主要色彩,就顯得遜色多了。甚至使人難以置信,她居然就是那位衣著十分漂亮者的「夫人」。這並不是大自然的偏愛,而是各有其用。雄鳥的漂亮羽色,可以引來雌鳥組成「小家庭」;雌鳥羽色暗淡,有利於在巢內孵卵、育雛,以免輕易被敵害發現。假如反過來,雌鳥在巢內孵卵,有一身鮮艷羽毛,會惹來殺身之禍,這樣,它們就不能夠順利的傳種接代了。我國民間有這樣說法,一對鴛鴦一生中永不分離,如果其中一隻死去,另一隻也絕不再選配偶。藉以告訴人們對愛情應有忠貞的態度,所以,送給新婚夫婦一副鴛鴦圖案以示祝賀,這是對他們美好幸福的祝願。但是自然界中的鴛鴦並不象傳說中的那樣美好,在鴛鴦自然保護區,人們實際觀察到,鴛鴦只是在繁殖期,建立固定的配偶關係,的確,從表面上是親密相處,形影不離,而實際上,產卵、孵化、育雛都是雌鳥單獨承擔。雄鳥自「結婚」以後,恰似「花花公子」一樣,逍遙自在,各處遊玩,把「家」里的事情,一股腦兒地都推給了雌鳥。另外還觀察到,一旦有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不「守節」,會再行婚配。鴛鴦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境內的山地水域。近來,在貴州省的銅仁、遵義、貴陽和貴定地區也有繁殖記載。它們是候鳥,遷徙時,沿著東南沿海一帶至東南各省越冬。根據近年來的鳥類調查工作發現,吉林省長白山北麓的頭道白河是鴛鴦的集中繁殖地,被譽為「鴛鴦河」。在福建省發現兩個「鴛鴦溪」,一條是在古田縣杉洋鄉的夏庄村,溪長5公里左右,共有7個深潭,據統計,此地共棲居著500多隻鴛鴦,約佔我國鴛鴦總數的20%,另一條是屏南縣雙溪鄉的白岩溪;溪長11公里,寬50多米,每年冬天都有上千隻雲集至此。國家已將上述地區劃為「鴛鴦鳥自然保護區」,並公布鴛鴦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鴛鴦很機警,不輕易露面,常隱匿在長有蘆葦的水面上覓食,若在空曠的河面,常順水而下,一旦遇見危險,便急忙調頭向上游飛逃。它是雜食性鳥類,繁殖期以食昆蟲、魚類為主,平時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如草籽、玉米、稻穀等。5-8月為繁殖期,雌雄格外親昵,相互戲水,疏理羽毛,朝夕相處,難捨難離。每窩產卵7-12枚,孵卵期約1個月。剛孵出的幼雛,全身披著黃褐和乳黃色的絨羽,體重僅12克左右,它們從卵殼出來後的第2天就能跟隨雌鳥在附近的溪流、水田內覓食,4-5天就會潛水,這時如果遇到敵害,雌鳥會發出「嘎,嘎嘎……」地急促鳴叫,雛鳥聞聲後,立即分散到草叢中隱藏起來,雌鳥佯作受傷的樣子,扑打著水面,把敵害吸引到自身方面來,以保護雛鳥的安全,由此看出,它具有多麼高貴的母愛!
生活在樹上的鴨子人們往往用鴨子做比喻形容「笨拙」。是的,鴨子那肥胖的體軀,墜得它難以邁步,兩條短腿勉強支撐著身體,可偏偏生長在軀體的較後位置,走起路來形如醉漢,左搖右擺,蹣跚可笑。就這樣一個笨頭笨腦的傢伙,怎能使人相信,在自然界中還能選擇在樹洞中做巢,怎能靈巧地飛上飛下,會穩穩噹噹地停在樹上呢?它就能做到,但它不是一般的野鴨,而是叫做「秋沙鴨」的。大多數野鴨的巢址,都選擇在湖泊、河流岸邊的雜草叢中,蒲葦灘里的凹地上,堤岸附近的淺窩裡或蘆葦叢中的低洼處。但秋沙鴨卻出人意料地選中天然樹洞,做為它們生兒育女的窩巢,真可謂高高在上,鴨中之驕傲。秋沙鴨在全世界有7種,我國分布著4種,它們是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紅胸秋沙鴨和中華秋沙鴨。其中除紅胸秋沙鴨不在樹洞中營巢外,另外三種均在樹洞中「安家」,現在我們著重介紹中華秋沙鴨,因為它是我國的特產,繁殖主要在我國,可數量非常稀少,已被列為我國的第二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頭上生有兩條冠羽,好象姑娘的一對烏黑辮子。雄鴨頭和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雌鴨的頭棕褐色,上體籃褐色。繁殖地僅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黑龍江省的小興安嶺、鏡泊湖以及吉林省的長白山地區。長白山區的4月,天氣尚未轉暖,中華秋沙鴨便急忙從溫暖的南方趕回這裡,聚集在茂密森林的小河中,雙雙對對地追逐、戲耍,有的躲在一旁,竊竊私語地「談情說愛」,選擇自己中意的「伴侶」。「戀愛」進行的很順利,不久就訂下了「婚姻」,一同飛到溪旁的大樹上,選一適宜的樹洞,「夫妻」共同布置「洞房」。這時雄鴨很機警,它匆忙地出入幾個樹洞,布下「迷魂陣」,使它們的敵害一時弄不清究竟那個樹洞才是它們真正的巢?藉以保護「家庭」的安全;但它又很「無情」,「蜜月」一過,就撇下獨自在巢內孵卵的雌鴨,它不但不去替換,就連雌鴨的饑寒冷暖也不去過問,更有甚者,哺育雛鴨的責任,也不盡情地全都推給了雌鴨承擔,真是個「負情郎」。雌鴨性情溫和,任勞任怨,在孵卵饑渴之急,只好趁中午氣溫較高的機會,飛出洞外,匆忙地找些魚蝦和昆蟲吞下後,又急速返回洞中。一個月過去了小生命相繼問世,雌鴨雖然累得精疲力盡,但內心裡高興極了,它爬出洞口跳下樹來,「嘎、嘎」地召喚著「孩子們」,小鴨聞聲後,一個個從10多米高的樹上勇敢地跳下來,跟隨著它們的鴨媽媽,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小鴨天生就有一手高超的潛水本領,遇有危險時,一下子就鑽入水裡,動作十分敏捷,令人讚嘆不已。
獨佔草原的鷹鷹的類別很多,隼、鷹、鵟、鷲、雕等等,都屬於鷹類,在每個類別里又包括很多種。就拿雕來說,在我國有7種,其中有一種叫「草原雕」的,是唯一棲息在內蒙中部開闊草原地帶的鷹類。它能大量獵食嚙齒類有害動物,如野兔、黃鼠、跳鼠及田鼠等,在保護牧草的茁壯生長、提供牲畜足夠的飼料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從而是發展畜牧業生產上的「有功之臣」。另外,由於它們捕食了那些帶有傳染疾病的和體弱的鼠類,因此,在控制疾病的蔓延、保持生態平衡上起著「清道夫」的作用。草原雕的雄鳥體形較小,體長約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鳥較大,體長約780毫米,羽毛的顏色較深。它們遍布我國西部,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東達內蒙中部、東部及河北省。秋後遷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見於低山和開闊的草原地帶,平時飛行較低,多見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時在地面上尋找獵獲物,站在鼠類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時間,與鼠類的活動規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點以及傍晚時候進行覓食,故此是鼠類的有力天故。營巢在樹上、岩壁上或在旱獺洞里。樹上的巢,主要以樹枝、蘆葦等為材料,內鋪草或羊毛等物。4-5月間產卵,每次產2-3枚,卵上有紅褐和蒼灰色斑點。孵卵期45天,育雛期55天,8月底幼鳥即可出飛。鷹獵話獵鷹鷹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鳥。千百年來,鷹一直被人類所神化,成為勇敢、威武的象徵,但鷹和人類的關係不只於此。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酒酣胸膽尚開張。」這是蘇東坡在《密州出獵》一詞中描繪他率人出獵時的情景。其中「右擎蒼」就是說右臂上站著蒼鷹。當然,這隻蒼鷹是被人馴化專門用來打獵的獵鷹。 馴養野鷹用於狩獵活動,在蘇東坡那個時代以前就已開始了。我們的祖先很早發現鷹善於捕捉野雞、野兔和野鴨等動物,於是他們開始探索馴鷹狩獵的方法。歷史上,用鷹狩獵被稱為鷹獵。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秦朝宰相李斯被處死前仍想著「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的生活。可見,當時鷹獵已是貴族的主要遊樂活動之一。據考證,鷹獵最早起源於東方,公元前721~705年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王國,在今伊拉克北部)國王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便有鷹獵活動。後來,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和東征的十字軍士兵在東方學會了鷹獵術,並將此術傳入歐洲大陸。起先,鷹獵是特權階級專有的消遣活動,到17世紀,鷹獵便在大眾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個鷹獵者協會在英格蘭成立。鷹獵所使用的鷹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是蒼鷹。這種鷹體形修長,雄鷹體長0.5米,雌鷹比雄鷹大,約0.56米。野生蒼鷹喜歡棲息在森林中。它們翅膀短圓,飛行時,蒼鷹可振翅疾飛,亦可在高空悠閑地翱翔,還能懸停在空中發出「滴—利利利……」的鳴叫。蒼鷹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衝而下,鷹獵者正是利用蒼鷹這種捕食習性。蒼鷹捕獵的成功率很高,因為它有獵人和獵犬幫助驚動獵物,當獵物驚慌失措時,蒼鷹便迅速出擊,一舉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據說雌鷹的捕獵本領比雄鷹高,因而馴鷹人喜歡誘捕雌鷹馴養。馴鷹主要是馴化幼鷹。不過,一般蒼鷹都在高大樹木的頂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鷹巢中掏雛鷹。如果那樣,偷竊者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由於近幾十年來大量使用農藥,森林被過度開發,蒼鷹已不多見了。鷹獵活動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蒼鷹的存活數量,這一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獵鷹。中世紀時,在英國,只有伯爵以上的貴族才有擁有游隼的權力,一般貧民百姓只能馴其他的鷹。嚴格他說,游隼不是鷹而是隼。隼的體型一般比鷹小,它翅膀尖長,善於疾飛,有鳥中殲擊機的美稱。我國古代稱隼為鷙,是疾飛之鳥的意思。隼跟鷹的重要區別在嘴上,隼上頜邊緣有一個銳利的齒突,而鷹沒有。游隼在它同類中算較大的一種,它體長約0.5米,雙翅展開可達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開闊的原野上活動,農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們大顯身手的地方。游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鳥類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獵物受傷後直落到地上,有時游隼不等獵物落地,便在空中將它們截獲。然而,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捕獵時,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獵物的頸椎骨,再用嘴啄破獵物頸部血管,有時甚至啄斷獵物的脖子。然後,它撕掉鳥的羽毛,撕食獵物的肌肉。這種本領即使是剛出窩的小游隼也運用自如。一窩游隼在一個夏天能吃掉300隻中等大小的鳥。它們的食譜中包括針尾鴨、赤頸鴨、綠頭鴨、銀鷗、斑鳩、野雞、野兔、鼠和昆蟲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游隼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馴養大批游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於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約國的情報系統。但是,游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國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鳥,而且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游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量正在急劇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範圍的濫用農藥。游隼捕食體內積存農藥的獵物後,它們的生殖系統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嚴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內的許多猛禽腦部血液中檢測出微量的農藥,這對游隼高度發達的運動調節系統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一旦腦部的農藥量達到中毒水平,游隼不僅不再是捕獵能手。而且很可能連飛翔都困難了。在美國,游隼被認為已瀕臨絕跡,許多科學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這種風靡一時的獵鷹還能重振雄風嗎?人們拭目以待。鷹絕不僅僅是供人類狩獵用的獵禽。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國兔子成患。為了控制兔子的數量,保護農牧場,法國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這樣,法國確實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數量,但歐洲其他國家卻因此遭殃。因為這些國家兔子的數量維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馬里馬斯生活的兔卻一直保持相當的數量,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馬里馬斯地區捕食猛禽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較易被猛禽捕殺,染病的兔子不斷被淘汰,於是粘液瘤病並沒在馬里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沒有猛禽,誰又能使馬里馬斯兔群兔於瘟疫之災呢!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說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鷹這種捕食鳥類能對它捕食對象的群體起控制或保護作用。實際上,它們是在幫助捕食對象的群體淘汰體弱多病、無生存競爭能力的個體,從而保證獵物群體的健康及競爭能力。當然,它們也在一定範圍內控制獵物的數量,如一隻雀鷹每年要吃290隻老鼠,這相當於16對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數。可想而知,雀鷹對鼠類的數量具有強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鷹類是生態平衡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讓我們努力保護這些猛禽吧。雕和海雕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為王權的象徵。在我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金雕捕狼。時至今日,金雕還成了科學家的助手,它們被馴養後用於捕捉狼崽,對深入研究狼的生態習性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在放飛前要套住它們的利爪,不至於把狼崽抓死。據說,有隻金雕曾捕獲14隻狼,它的兇悍程度可見一斑。金雕並非金色的雕,儘管它源於希臘語的名字直譯是金色的鷹。這裡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頭和頸後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屬光澤而言,因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遠。金雕體長近1米,體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種,它們的腿除腳趾外全被羽毛覆蓋,看上去確實儀錶堂堂。金雕翼展達1.5米,飛行很快,在追擊獵物時,它的速度不亞於猛禽中的隼。正是因為這一點,分類學家最初將它們列為隼的一種。金雕飛行快捷,它有機智靈活的捕獵方式。在搜索獵物時,金雕是不會快速飛行的,它們在空中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們便直衝而下,抓住獵物後便扇動雙翅,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剛剛出窩的狼崽常常遭到這種襲擊,待母狼趕來營救已為時過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隨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記述過金雕從地面衝上天空,捕食飛過的野雞的情形:金雕衝上天空,當飛到野雞下方時,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野雞受傷後直線下落,金雕又翻身俯衝而下,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這簡直是一位卓越的飛行家在表演。金雕的巢都建在高處,如高大樹木的頂部、懸崖峭壁背風的凸岩上,因為這些地方人和其他動物很難接近。一對金雕佔據的領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對接近它們巢的任何動物,它們都會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項冒險的活動。然而,一位瑞典女鳥類學家卻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冒險活動。她發現了一個金雕巢,並想接近它。由於她的冒犯,金雕立刻發起攻擊,在「嘰—嘰—」的尖利叫聲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衝,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開金雕的攻擊。最後,金雕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攻擊,盤旋著飛走了。於是,她在金雕巢對面的懸崖上建起觀察點。她發現她所觀察的巢中已經有兩隻渾身長滿白色絨羽的幼雛,金雕每天都要飛出很遠為幼雛尋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換了一頂帽子,沒想到此舉又招來金雕的輪番攻擊。她只好又換上原來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飛去。金雕的這一舉動引起她的興趣,於是,她製做了一個假人,並為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來。金雕立刻又發現了這個攻擊目標。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飛到離巢不遠的一片空地上,丟下假人便飛走了。原來,這片空地是金雕的「糧庫」,那裡還貯存著一些金雕沒吃完的動物屍骨。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金雕漸漸長大了。一天,一隻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來,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鳥類學家趕忙前去搭救,捕食歸來的金雕見狀尾隨而來。也許是由於女鳥類學家懷中抱著它們的「愛子」,這次金雕並沒有發起攻擊。待女鳥類學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離去後,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里。我國是盛產海雕的國家,產地集中在西部和東北部。玉帶海雕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西部高原的海雕,它們體型巨大,翼展達2米。它們特別愛吃旱獺幼崽和鼠兔。它們常靜棲在距旱獺洞和鼠兔洞十幾米的地方,當獵物探頭出洞四處張望時,碩大的玉帶海雕便猛撲過去。它們起飛時的聲響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蘇聯外貝加爾地區生活的玉帶海雕主要以魚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鴻雁。玉帶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還有一條白色的寬頻。玉帶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貴的羽飾,因此它常遭到人們捕殺。白尾海雕跟玉帶海雕大小相近,它尾羽是純白色的,非常顯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區,繁殖時它們遷徙到東北及長江下游一帶,冬季在長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魚外,還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們還偶爾捕食狗和貓,甚至能以屍體腐肉和漁場附近的垃圾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們也很耐飢餓,它們可以45天不吃東西而安然無恙。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幾乎都有經濟價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裝飾羽。白尾海雕和玉帶海雕在我國都很稀少,已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頭海雕是最著名的一種海雕,它們只生活在北美。18世紀,美國國會將白頭海雕定為國鳥。從那時起,美國的國徽和軍服上全都印有白頭海雕腳握橄欖枝的圖案。在這個圖案中,橄欖枝象徵著和平,白頭海雕則意味著戰爭,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徵著集和平和戰爭兩大權利於一身的美國國會。白頭海雕最突出的特點是頭和尾都潔白如雪,身體其餘部分為棕色。它們的幼鳥跟成鳥不同,出生時全身羽毛都是栗褐色,跟金雕相似。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白頭海雕頭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漸變白。一般幼鳥需要7年才完全成熟,那時頭尾才變得跟父母完全一樣。白頭海雕以捕食魚類和其他一些小動物為生,它們也食腐肉。它們還常常倚仗武力奪他人口中之食。有時它們逼著鷗等弱小的捕魚鳥吐出獵物;有時則強行搶食,弱小的鳥迫於它們的強大而讓出食物。甚至體型較大的美洲鷲也得在它們的威逼下,乖乖地吐出已吞入嗉囊中的腐肉,否則美洲鷲就會遭到白頭海雕的猛烈攻擊,輕則受傷,重則喪命。但是,就是這樣一種強悍的猛禽也沒能逃脫被人類捕殺的厄運。即使在它們被推崇為國鳥的美國,從1922年到1940年就有103454隻白頭海雕被槍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仍有1000餘只白頭海雕喪生於獵人的槍口下。但白頭海雕的厄運不止於此,近來,科學家們發現,白頭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猛禽,許多白頭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腦組織都因而受到損傷。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常死於體內過量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毒害。白頭海雕的數量因此而急劇減少。目前,美國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拯救瀕危的白頭海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鳶類種種提起老鷹,大概無人不曉,因為無論在城鎮郊區還是鄉村山野,幾乎處處可見它們的蹤跡。它們時而振翅直飛,時而高空盤旋,飛行姿態之輕盈,令人羨佩。清代詩人高鼎有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裡紙鳶就是風箏,而鳶是老鷹在分類學上的稱謂。古人把風箏稱作紙鳶,說明人們對鳶那種輕盈優美的飛行姿態多麼熟悉。在英語中,鳶也被稱作kite,而kite的中文意思就是鳳箏。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對鳶的認識是非常相似的。鳶是鷹的一種,辨認它們很容易:它們全身羽毛呈暗褐色,在飛翔時,翅上左右各顯露出一塊白斑,尾是中間凹的叉形,跟其他鷹中間凸的圓形尾截然不同。「老鷹抓小雞」盡人皆知,甚至成了小朋友們常玩的一種遊戲。那麼,鳶是不是嗜雞成性呢?實際上,鳶的食性很雜,它們常在田野間捕食兔、鼠等小哺乳動物,也吃小鳥、蛇、蛙、魚、蝗蟲、螞蟻和蚯蚓,有時它們甚至吃一些五穀雜糧。在海濱,鳶時常以垃圾、腐魚、小動物屍體為食,因此被人稱作清道夫。相對來說,小雞在鳶的食譜中只佔很小一部分。赤鳶是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和中東的一種鳶。它跟我國常見的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羽毛呈紅褐色,因而得名「赤鳶」。赤鳶體長0.6米左右,雙翅展開達1.6米,尾也是叉形。每到繁殖季節,雌雄赤鳶在天空中比翼齊飛,萬里晴空像一個巨大的「舞場」,雄赤鳶盡情地上下翻飛,向雌赤鳶展示自己的飛行本領。「互訂終身」之後,雌雄赤鳶便一同「嘰嘰嘰嘰嘰……」地歡叫著飛到它們中意的巢址,「安家立業」。赤鳶的巢大部分是舊巢,很大的可能是它們這一對前一年用過的。巢一般建在接近森林邊緣的高大樹木上,這使巢不僅成為它們的孵卵「場」,還成了它們的瞭望塔,非常便於搜索獵物。當然,舊巢必須經過修理才能使用,於是「夫妻」雙雙忙碌起來,它們用嘴叼來小樹枝、苔鮮、各種各樣的紙條、獸毛、爛布頭,甚至還從附近人家晾衣繩上叼來衣服,真是「不拘一格選巢材」。當舒適的巢修好後,雌赤鳶便產下2~4枚卵。4月中旬,渾身長滿灰色絨羽的小雛便出殼了,它們張開大嘴,不停地鳴叫討食。雄赤鳶便急忙外出為雛鳶捕食,這時,雄赤鳶每天出獵多達6次,每次行程至少也有20多千米。赤鳶的食譜跟鳶一樣龐雜,它們吃田鼠、家鼠、旱獺、蛇、蠕蟲、動物屍體及腐肉等等。在食物緊缺時,赤鴦還會為「孩子們」去「討飯」。當然,嚴格他說它們並非真正地「討飯」,它們只是悄悄地站在正在撕食食物的大型猛禽或猛獸身邊。如果食物的主人「大發慈悲」,就會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食物,赤鳶便把這些剩食「收拾回家」。在幼雛孵出的第一個星期里,雄赤鳶總要單獨外出,為「全家」捕食。一個星期之後,雌赤鳶才跟「丈夫」一同出獵。小赤鳶出世後45天左右開始「鍛煉」翅膀,它們站在巢邊,不斷地扇動翅膀,但不能起飛。「父母」對小赤鳶的練習漠不關心,每天仍不斷出獵,全憑小赤鳶自己不斷摸索。練習4~5天之後,強壯的小赤鳶就試著做第一次飛行了。在小赤鳶練飛的這段時間內,「父母」格外地忙碌,因為練飛的小赤鳶總是吃不飽。赤鳶「父母」一次次出獵,回到巢中把食物往巢里一放,便又急忙飛向狩獵場」。而巢內,隨著它們一次次地飛回,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搶食鬥爭」。飢腸轆轆的小赤鳶們互不相讓,爭先搶食。當然,強壯的小赤鳶總是佔上風,生存競爭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間也無例外!幾個月後,翅膀練硬了的小赤鳶們離開了「家」,開始了獨立生活。鳶類中,有不少奇特的種類。例如,有一種分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及南美洲地區的鳶,它叫做蝸牛鳶。很久以前,人們就知道這種鳶專以蝸牛為食,但怎麼個吃法卻鮮為人知。後來,一位名叫赫伯特.朗的美國探險家根據他在英屬蓋亞那的觀察,詳細地描述了蝸牛鴛吃蝸牛的方法。原來,當蝸牛鳶拾到一個蝸牛時,它並不急於行動。它用爪握住蝸牛殼,靜靜地耐心等待。當蝸牛認為萬事大吉,身體緩慢伸出殼時,蝸牛鳶使用尖利的嘴準確地刺中蝸牛的肉身,2分鐘後,蝸牛便癱瘓了。然後,蝸牛鳶搖動硬殼,甩出蝸牛的肉身。這時,它們才迫不及待地吞下蝸牛肉,連蝸牛封閉硬殼的角質化厴也一同吞下去。蝸牛鳶的這種取食方法的確獨特有趣。然而,更有趣的是分布在印度—馬來亞地區叢林中的另一種鳶——鵑隼。它們可以用腳掏取藏在樹洞中的動物。它們的腳如同猴子的「手」一樣靈活。它們的腳踝,就是一般人們印象中鳥的「膝關節」,不僅可以向前彎曲,而且還可以向後彎曲,如同人的手腕那樣。蜂鷹也是一種鳶。它們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據記載,蜂鷹在我國東部丘陵和南方很常見。蜂鷹嗜食蜂類,給養蜂業帶來一定的損失,但在另一方面,蜂鷹也啄食害蟲,給農林業生產帶來一定益處。
鳥中「清道夫」——禿鷲在廣闊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動物不論走到那裡,都尾隨著一些垂涎欲滴的動物。在這些覬覦者中,禿鷲隨時可見,它們緊追目標,不停地在獸群上空盤旋。突然,其中一隻禿鷲發現一具屍體,它在空中盤旋幾圈後,準確地落在屍體旁邊,剎那間,二三十隻禿鷲相繼降落,於是,屍體被撕裂,內臟被吞食,肌肉被成條地撕下。在南美安第斯山脈,安第斯神鷹正翱遊碧空、俯視丘陵,期望能遇到一隻死羊以飽飢腸。從外表看,安第斯神鷹跟非洲草原上的禿鷲非常相似:頭和脖子都只生著短短的絨羽,彷彿是裸露的。但是,鳥類學家指出,它們並無共同的祖先,也沒有親緣關係。非洲草原上的禿鷲是舊大陸鷲的後裔,是鷹的近親。而安第斯神鷹是新大陸鷲。大約在2000萬年前,舊大陸鷲曾駐足美洲新大陸。後來,由於某種目前尚未確知的原因,它們徹底從新大陸上消失了。隨著舊大陸鴛的消失,新大陸鷲的祖先興起了,成了新大陸上以屍體、腐肉為食的鳥類。據研究新大陸鷲的祖先在生存歷史上較舊大陸鷲還要久遠,它們是單獨進化的一類鷹鷲類鳥。跟舊大陸鷲不同,新大陸鷲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種類有根發達的嗅覺器官;新大陸鷲的爪很細弱,不像舊大陸鷲有雕一樣強勁的利爪。另外,新大陸鷲的鳴管很不發達,因而近乎「啞巴」。現存的新大陸鷲只有7種,因為它們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稱美洲鷲,安第斯神鷹就是其中之一。這種鷲體羽黑色,雄鷲前額有一個大肉垂,裸露的頸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領,裸露的頭、頸和嗉囊都呈鮮紅色,因它們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中溫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們展翼達3米,體重達12千克,被認為是可飛行的最大的一種鳥,所以,人們稱它們為「安第斯神鷹」。安第斯神鷹善於翱翔,能藉助山間的上升氣流升高,並悄無聲息地飛越溝壑大川。它們可以以任何動物的屍體為食,尤其愛吃牛羊的屍體。跟許多舊大陸鷲不同,安第斯神鷹很少聚成幾十隻的大群一起進食。安第斯神鷹十分貪食,不吃完屍體,是絕不會離去的。安第斯神鷹常常在吃食後飛到高高的懸崖上久「坐」,因為它們吃得太多太飽。不過,它們的消化系統肌肉發達,消化力強,即使所食過多也能順利消化。目前,因為得到了嚴格的法律保護,安第斯神鷹在安第斯山區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較常見。舊大陸鷲大約有13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亞洲和歐洲,肉垂禿鷲就是其中一種。肉垂禿鷲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種數量非常多的大型舊大陸鷲,它體長約1米,展翼可達2.7米,它因裸露的頭部兩側懸垂著粉色肉垂而得名。肉垂禿鷲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間雜,尾楔型,腹部長有大量白色絨羽,使它們看上去像一個領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說起它們的行為,人們常用兩個字形容——「貪婪」。原來,肉垂禿鷲非常霸道,不論是不是它們先發現的屍體,在爭鬥中它們總是佔上風。如果其他禿鷲不肯讓出屍體,它們就會用武力驅趕。肉垂禿鷲取食時也有嚴格的順序,總是個體大、身體強的禿鷲先進食。進食時,它們原來粉紅色的臉和頸因興奮會漸漸變成紅色,極度興奮時甚至可以變成紫紅色。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禿鷲在鬣狗來奪食時,卻不敢出聲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著吃一點「殘羹剩飯」。在我國生活的最著名的鷲是胡兀鷲,即人們常說的鬍子雕。它們的頭頸不像其他禿鷲,而是生滿羽毛。在它的眼前方、眼前上方、鼻子基部及頦和下頜相連的地方,都長著黑色剛毛,看上去像長著一臉「絡腮鬍須」,鬍子雕的綽號由此而來。跟其他禿鷲相比,胡兀騖不僅食屍體腐肉,而且還捕食活物,特別是山羊。它們也捕食野兔、野雞和旱獺等。它們不但吃肉,還嗜食骨頭。它們能咬碎羊骨,並能把咬不動的骨頭叼上天空,然後一松嘴,讓骨頭掉在岩石上摔碎後再食用。據說,胡兀鷲能用同樣的方法將捕到的龜摔碎吃掉。在非洲,胡兀鷲還會叼起石頭砸碎鴕鳥蛋吃,這種本能令動物行為學家大力吃驚。在人們的印象中,禿鷲似乎只吃肉,不論鮮肉還是腐肉,孰不知,生活在中非和西非的一種舊大陸鷲——棕澗鷲卻主要以棕澗果實為食。不過,它的外表倒是跟大多數禿鷲相似,它頭部棵露,裸露的部分只生有桔黃色的絨羽,同它的黃色的鉤狀嘴十分協調。過去人們對禿鷲的功過褒貶不一。以前,很多人認為禿鷲常食腐屍,跟肉體接觸,很可能是傳播疾病的媒介,因而主張捕殺。動物學家後來發現,事實並不如此。首先,它們的消化系統能有效地殺死吃進去的細菌。其次,它們在吃完食後,常吐出一種粘液狀物質塗刷雙腳。這種分泌物是一種有效的消毒劑,能殺死腳爪上的細菌。第三,禿鷲的頭頸裸露,有利於它們把頭伸人屍體體腔,掏食內臟。它們吃完食後,喜歡在陽光下曬。由於頭頸沒有羽毛的遮攔,在陽光中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下,沾在頭頸上的細菌和寄生蟲卵就被殺死。實際上,禿鷲吃掉死動物的屍體,不僅沒有傳播疾病,還能減少動物疾病的傳播。如果沒有這些起凈化作用的鳥類,自然界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
推薦閱讀:
※命理軼聞:14、老姑娘
※南北朝國手軼聞
※避諱軼聞
※扎克伯格十大軼聞
TAG:軼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