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十三宗

漢傳佛教十三宗

佛教分為大乘教派和小乘教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形成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釋迦牟尼圓寂大約一個世紀的時候,徒子徒孫們中的一些人對教義、教規的理解發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眾部兩大部派。隨後,這兩大部派又不斷發生分化。大乘佛教就是從佛教部派的分化中產生的。大乘佛教認為能渡無數眾生直達涅磐,「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小乘佛教堅持原始教義,只求「自我解脫」。

兩者的區別在於小乘把釋迦牟尼視為唯一的佛,大乘則提倡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類似於多神論和一神論的卻別;小乘在佛界上追求自我解脫,大乘講究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以建立凈土佛國為目標;在修習方面,小乘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主的修行方法,大乘主張以六渡為主的修行方法。

兩個教派傳入中國的時間差不多,都在西漢末期東漢初期。在中國的佛教中剛開始並未有宗派的區別,但是隨著佛學經典的翻譯昌盛,思想體系與義理各家又都有獨到之處,中國人又比較看重複以師承的脈絡,所著重的經典還相互各異,就逐步形成了比較大的十個宗派。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大乘佛教有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凈土宗、地論宗、涅磐宗以及攝論宗,小乘佛教有俱舍宗、成實宗。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

三論宗隋朝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所以叫三論宗。《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為三論宗宗旨所依。後面加了《涅槃經》。加上前面的三論就是三論宗的「四經三論」

唯識宗又叫法相宗是玄奘以及他的弟子們創立的一個宗派,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所以叫華嚴宗。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華嚴經》、《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華嚴經搜玄記》、《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都是他們的經典。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後來道宣去了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 密宗也叫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講究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瑜伽所以叫密宗。在西藏的密宗通稱「藏密」。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規矩很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教義也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所以叫禪宗。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就是著名的「南能北秀」。《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是該宗派的經典。 凈土宗是典型的大乘佛教,專修大慈大悲,普渡眾生,通往佛國凈土的法門,所以叫凈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凈土思想淵源於印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為該宗所依經典。稱三經一論。《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讚》、《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為該宗主要代表作。

地論宗,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唯識學派。隋唐之際,講《十地經論》的大德稱為「地論師」,其宗派則名為「地論宗」。後併入華嚴宗。

涅磐宗又稱涅盤宗。兩晉、南北朝時期《大般涅盤經》先後有3種譯本問世,圍繞經中所言佛性在眾生中存在的差別與極限問題,形成南北兩大學派,以講習《涅盤經》為特點的佛學宗派叫涅磐宗。唐朝以後涅磐宗基本上就沒有了。

攝論宗是依《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的宗派。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為攝論師、攝大乘師。以真諦為開山祖師。

俱舍宗,屬小乘說一切有部,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與成實宗,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

俱舍宗的前身為毗曇宗。毗曇宗始於南北朝僧伽提婆與竺佛念,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阿毗曇心》及《鞞婆沙阿毗曇論》,後來梁代的慧集和他的弟子僧旻、法雲研習毗曇;與慧集同時,在北方研習毗曇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後真諦於南方譯出俱舍論,慧愷根據真諦的講學,又編成《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後來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成立俱舍宗,毗曇宗也隨之併入。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師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請注意,這裡俱舍宗是小乘教派,玄奘去西域取經取的是大乘教派,等玄奘自印度返國,重譯《俱舍論》,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成為新譯派俱舍宗。

成實宗,是以研習《成實論》為主的佛教學派。傳自鳩摩羅什,被稱為小乘空宗,與被稱為大乘空宗的三論宗,有很密切的關係。實際上它是屬於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綜合性學派。

推薦閱讀: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
大願興學·重振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
漢傳佛教(2)

TAG:佛教 | 漢傳佛教 |